古代的灯有那些名称 古代的灯有什么称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7收藏

古代的灯有那些名称 古代的灯有什么称呼,第1张

1、烛。用线绳或苇子做中心,周围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古代亦称“火炬”)。

2、镫《楚辞·招魂袭》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在周代,“镫”、“登”通用,《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豆笾,瓦豆谓之登。” 徐铉曰:今俗别作灯,非是,晋郭璞云:礼器也。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

3、豆。古籍中有记载:灯源于豆,瓦豆谓之登。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在战国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种盘底中央呈状突起可插灯芯的细把陶质豆,它就是当时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国 古代灯具的主要形式之一。

4、晴虹。

5、照子。

6、凤灯 (油灯的美称)

7、恒辉 (长明灯的别称)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能否从历史上列下来 著名的字典们

第一部是

解析:

公元1773 - 1783年(乾隆37年正月到47年7月——见《提要》“圣谕”和“告成进表”),清 用十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图书,编定《四库全书》,同时编纂了一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提要(卷四十)·经部·小学类·序》:“以《尔雅》以下编为训诂;《说文》以下编为字书;《广韵》以下编为韵书。”并号称“体例严谨,不失古义。”其中录列当时所能搜集到的字词典共210部,包括训诂12部、字书36部、韵书33部,和所谓“存目”(《提要》:“经圣(乾隆皇帝)鉴(阅览)洞烛其妄者,则亦斥而存目(排斥而列在“另册”)”)129部。这个统计肯定不完全:因为古籍由于历代战争、天灾人祸而散失,原因是众所周知的;《四库》编定之后又出版的,如很有影响的《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也是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幸存下来的〔见《说文通训定声·序》〕),不可能在内;可以作为它所谓的“字书”入列的明·梅膺祚纂《字汇》,收字33179个,是一部大型字典,即使《康熙字典》也常为引用,却不列入;“古代词海”《佩文韵府》又被列入“集部·类书”。

在这众多的字词典籍中,影响最深广久远的是《尔雅》(邢昺疏:“尔,〔迩〕,近也;雅,正也。〔尔雅〕,言可近而取正也〔靠近它、凭借它,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尔雅》出现最早。《大戴礼·孔子三朝记》称:“孔子叫鲁哀公学《尔雅》。”那么早就有这么一本书,作者是谁?据《广雅》(增广《尔雅》而作,故称)的作者、三国魏初的张揖《进〈广雅〉表》称:“周公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现在世面上所流传的是三篇)。”则《尔雅》的作者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据说从孔子起直到西晋,其间有很多人为它作注补的工作。到东晋初,著作郎(大约就是文化部长)郭璞殚精竭虑,对《尔雅》作了深入的研究,著作了集《尔雅》研究之大成的《尔雅注》,《尔雅》才定型下来。《尔雅》定型于晋的其它原因就是从东汉许慎以后,学者不再为《尔雅》做增删的工作,而是自己另起炉灶自编新书了,如三国的张揖就编纂了《广雅》。到北宋初,礼部尚书翰林侍讲国子祭酒(太学校长)爵赐上柱国邢昺又为郭璞《尔雅注》疏解,作《尔雅疏》,使其更完备。因为历代“说经之家多资以证古义”(《提要》语),为历代所重,至唐宋就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现在我们所说的《尔雅》,就是郭璞注邢昺疏的《尔雅》。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10月第一版《十三经注疏》中就有这部《尔雅》。

《尔雅》之外,成就最重,影响极大,在字典词典的编撰思想、体例、体系等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籍就是《说文解字》,世称《说文》。它的作者是东汉中前期的许慎。许慎,字叔重;博通经籍,职任太尉祭酒,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见《辞海》)。“许之撰《说文解字》,用功伊始,盖恐失坠所闻也,自永元(汉和帝年号)庚子(公元100年)至建光辛酉(汉安帝建光元年,即公元121年),凡历二十二年,而其子冲(许慎之子许冲)献之”(见《段注说文·第十五卷》)。自《说文》出,“魏晋以来言小学者皆祖慎(都把许慎当祖师爷,学习他、效仿他)”(《提要》语)。《说文》“推究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主要是前四种)之义”,用“分部类从(按偏旁部首分类,同部首的为一类)”的思想,编排全书,构成体系,形成体例。自然引导出“部首检字法”,成为后世历代字词大典甚至大型图书系列的编排方法的先驱。《说文》的主要成就是:1,把自古以来的各种形体(篆、籀、隶、行、草)的文字,“以小篆为宗(以小篆字体为全书之线索、纲领)”(《提要》语,即《说文·叙》“叙(《提要》作“序”字)篆文,合以古籀”),贯通古文篆籀(大篆),加以整理,对汉文字的形体首作规范。2,用六书的内在联系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创立了自我圆通的“以形释义”的理性体系(段玉裁注:“《说文》,形书也。”“合所有之字,分别其部,每部各建一首(部首)。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某’。于是形立而音义易明”),这是许慎集汉代自“独尊儒术”以来“说字解经”的合理内核之大成而弘扬创造的结果。3,由于《说文》的构建体系是分部类从,同“形旁”(部首)的字都在一块儿,意思相关,所谓“凡□之属皆从□”(凡是与某义有关的一类字,都有某部首。如,依、伏、仁、停、像,它们的意义都与“人”有关,就都有“人”字旁);形旁以外的部分就是“声旁”,同声旁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这样,就开创了揭示“汉文字之三要素(形体、意义和读音)”的必然联系的先河。段玉裁注:“《尔雅》《方言》……皆不言字形原委。以字形为书,因形以考音与义,实始于许,功莫大焉。”

《说文》问世之后,据《提要》统计,有晋·吕忱、唐·李阳冰、五代十国·南唐·徐铉徐锴(世称大徐小徐)兄弟二人、南宋·李焘为之作增补正伪工作,据徐铉说,“阳冰之后,诸儒笺述”(徐铉等《上〈新修字义〉序》,以下简称“徐铉《序》”),人数当不会很少。其中过大者李阳冰,功高者徐锴。本来《说文》到李阳冰(大历年间——公元766 - 780年人)手里时,已流传六百多年,可想其间传抄刊刻之讹误必不在少;但他“刊正”而成的“《说文》新义”“以师心之见,破先儒之祖述”(徐铉《序》),“曲相排斥,未协至公(很不公正)”(《提要》),反成为对《说文》的窜改,受到徐锴《说文系传》的系统反驳批评。由于证据充分、辨正清晰,再加上徐铉的考证,“使许书原貌渐明”(上海古籍出版社《说文·出版前言》)。二徐少孤,皆早慧,成人后都在南唐做官,大徐还做到吏部尚书,都有不少著作(见《宋史·徐铉传》所列)。《宋史》说小徐“因铉奉使入宋,忧惧而卒,年五十五。”《提要》说“宋兵下江南,卒于围城之中。事迹见《南唐书》本传。”《提要》的说法可靠点。大徐在南唐破后,随后主李煜降宋(其情节酷似刘禅主仆降魏),后奉旨校订《说文》,正字形,去伪讹,增释义,定字音(“并以孙愐〔《唐韵》著者〕音切为定”〔徐铉《序》〕),使《说文》终定典型,世称“大徐本”。大徐以后被诬坐罪死于贬所,年七十六。如果小徐(少小时即善小篆)缓死,成就会更大。“大徐本”“小徐本”的《说文》成为自宋至今历代字典(如宋代的《广韵》《集韵》《类篇》、元代的《韵会》、明代的《字汇》《正字通》、清代的《康熙字典》、当代的《汉语大字典》)的必引本。

清代小学(段玉裁注:“谓之小学者,八岁入小学所教也〔启蒙之学、起始之学〕。”)大盛。大名鼎鼎、赫然于众目的《说文》成为学者们注意的焦点,所谓“有清中叶,魁杰巨儒朋起,钩研经训,竟崇许学,名为专家,更仆难数(派人轮流换班地清点也难以数得清)”(卫瑜章《段注〈说文解字〉勘误·自序》)。其中成就突出者,四大家。上海古籍出版社《说文·出版前言》说:“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重于声,惟段玉裁《说文注》形、音、义三者并重。”其实朱氏之《训》也很重视六书之义的内在联系,并能全面圆通汉字形音义三者之正理。这时候,《说文》的幽涵奥义,汉字的“三要素”关系就“大放光明”了。

因为《说文》是开山大作,又是汉字简古滥觞之时,难免粗略梗糙。所以“许慎注解,词简义奥”(徐铉《序》),“训诂简质,猝不易通;又音韵改移、古今异读,(故其)谐音诸字,亦每难明”(《提要》)。再加上“篆书湮替,为日已久;凡传写《说文》者皆非其人:故错乱遗脱,不可尽究。”又“《说文》之时,未有反切;后人附益,互有异同。”(徐铉《序》)所以,宋太宗下诏:收集天下《说文》遗本,“委徐铉等点检书写雕造,无令差错,致误后人。(雍熙三年〔公元986〕十一月□日牒)”实际上,徐铉等所作的远不止“点检书写雕造”(见上文)。大徐本问世之后,新的问题仍不断产生。许慎《说文解字·自叙》“黄门侍郎杨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五千三百四十字”,许慎又采集网罗,成“九千三百五十三文”,徐铉增的也很少。而社会发展,文字“递有增加”,且注音读音愈益重要(南宋曾慥《类说》引《古今词话》“真宗朝,试《天德清明赋》,有闽士破题云:‘天道如何?仰之弥高!’会试官亦闽人,遂中选。”“道”“德”二字都分不清的人居然中选,说明“宋初程试,用韵尚漫无章程”〔《提要》〕),于是历代 和学者不断编修注音良好的“韵书”一类的、且规模更大的字词典,最后(公元1012年)终于出现了“大宋重修《广韵》(唐朝孙愐等增广《切韵》而著《唐韵》,后又有严宝文、裴务斋、陈道固三家作增广《切韵》的修订工作,并都称《广韵》,所以宋初的《广韵》称“重修《广韵》〔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广韵》〕”〔见《提要》〕)”和《集韵》(公元1038 - 1068年)。

因为中古以前,“三代秦汉所读之音,与今不同也。”“六朝以后之韵书出而古言(音)渐亡。”(清·郝懿行《尔雅义疏·序》。)“古韵失传,魏晋以降,(才)创为律韵行世”(《康熙字典·凡例》)。所以,“先秦用韵现象不易在字典中得到反映,因而古韵部(指本《字表》里的古韵)主要根据《说文解字》谐声、中古音切和异文现象来推求。”(《汉语大字典·上古音字表说明》)可见那时的注音多么艰难。《广韵》收字二万六千余个,《集韵》(为纠正所谓的《广韵》“冗漫殊甚,亦多纰缪,或略而失当”而广采唐代韵书旧文另编的宋修本)收字53525个,又时居中古,而承上启下。《广韵》《集韵》使用的注音办法是反切法(此法之最先集成者,是隋朝的陆法言〔著第一部切音字典《切韵》〕),这个办法比它以前的谐音法、异文直音法都科学。它可以把字的声、韵、调都明确地注出来(不像谐音法朦胧不明、摸棱不准),可以比直音法的使用范围大得多(因为许多字没有同音字,有的同音字又生僻不能读出)。所以《广韵》《集韵》是“研究上古和近代语音·的”“重要的”“韵书”(见《辞海》)。《汉语大字典》中“中古音以《广韵》《集韵》的反切为主要依据”(见《凡例·十》),其《中古音字表》的根据主要也是这两本书(见《中古音字表说明》)。

反切注音法沿用了一千多年,也遇到一些问题,又由于西方文化的东渐,中国人逐渐认识到这个办法需要改革。“世谓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字母 ……七音之传,肇始西域,以三十六字为母,……而后天下之音总于是焉。”(《康熙字典·御制序》)但是从唐末僧人守温仿照梵文创制三十字母、宋人继为三十六字母之后,绵延近千年,而徘徊不前。《康熙》自以为得“七音之准绳”,其实仍在反切上滚来滚去。直到清末,学者们才在前人的长期摸索中悟出拼音法,从此,注音法以加速度向前发展。1919年“五·四”之后,开始使用“国音字母拼音”,1957年,试行“汉语拼音”,很快得到普遍承认和应用。同时,汉文字的整理、定型工作也卓有成效地进行。可以说,到这时,汉文字、汉语言才似乎真正进入到“理想王国”。然而,本人窃以为现虽已有《现代汉语词典》、新修《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伟大成就,而“战斗仍未有穷期”。比如,汉语拼音的“隔音符号”在书写时究竟要不要那么烦;计算机中,隔音的输入法怎么解决;能不能解决汉语同音字太多的问题;在字词典中,怎样排列文字的始义、本义和逐次的引申义,怎样归属文字的形音义统属系列(《现代汉语词典》的“gōu勾1(句)①②/勾2(句)①②;gòu勾(句)①②”式的归属法引了很好的路”)并确实处处圆通;……确乎任正重、路好远……尽管语言的变化发展不是个短时期理论问题,理论归纳也要先有事实;但“任务”还是任务,“路”也正摆在眼前。

jze21edu/Doc/KeYan030526204232

jiaodui/zhsh-zicidian

《西游记》、《山海经》、《封神演义》、《搜神记》、《博物志》等。

1、《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3、《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明代许仲琳(存在争议)创作的长篇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

《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写武王伐纣的故事。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

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

该小说,以历史观念、政治观念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掺杂了很多宏大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对于仁君贤主的拥护和赞颂以及对于无道昏君的不满和反抗。

4、《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

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5、《博物志》

《博物志》,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西晋张华(232~300)编撰,分类记载异境奇物 ﹑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

内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罗很杂,有山川地理的知识,有历史人物的传说,也有奇异的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的描述。

还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的故事等等,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如所记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见织女的传闻﹐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原始资料。

1 文言文 鬼

咬鬼

沈麟生云:其友某翁者,夏月昼寝,蒙眬间,见一女子搴帘入[1] ,以白布裹首,缞服麻裙[2] ,向内室去。疑邻妇访内人者;又转念,何遽以凶服入人家[3] ?正自皇惑,女子已出。细审之,年可三十余,颜色黄肿,眉目蹙蹙然[4] ,神情可畏。又逡巡不去,渐逼卧榻。遂伪睡,以观其变。无何,女子摄衣登床[5],压腹上,觉如百钧重。心虽了了,而举其手,手如缚;举其足,足如痿也[6]急欲号救,而苦不能声。女子以喙嗅翁面,颧鼻眉额殆遍。觉喙冷如冰,气寒透骨。翁窘急中,思得计:待嗅至颐颊[7] ,当即因而啮之[8]未几,果及颐。翁乘势力龁其颧[9] ,齿没于肉。女负痛身离,且挣且啼。翁龁益力。但觉血液交颐,湿流枕畔。相持正苦,庭外忽闻夫人声,急呼有鬼,一缓颊而女子已飘忽遁去[10] 夫人奔入,无所见,笑其魇梦之诬[11] 翁述其异,且言有血证焉。相与检视,如屋漏之水,流枕浃席[12] 伏而嗅之,腥臭异常。翁乃大吐。过数日,口中尚有馀臭云。

“注释”

[1] 搴(qiān 愆)帘:掀帘。搴,揭起,掀。

[2] 缞(cuī崔)服麻裙:古代的丧服。缞,披于胸前的麻布条,服三年之丧者用之。麻裙,麻布作的下衣。

[3] “何遽”句:凶服,即丧服。上文言“白布裹首”,可见是新丧。旧时新丧,着丧服不能串门,以为不吉利,因有疑问。[4] 眉目蹙蹙(c ù促)然:皱眉愁苦的样子。

[5] 痿(W ěi 委):痿痹,肢体麻痹。

[6] 摄衣:提起衣裙。摄,提起。

[7] 颐(y í夷)颊:下巴至两腮之间,指脸的下部。

[8] 啮:同“咬”。

[9] (h é核):咬。

[10]缓颊:放松面部肌肉,这里意即松口。

[11]魇(y ǎn 掩)梦之诬:恶梦的幻觉。魇,恶梦,梦中惊骇。诬,以无当有。

[12]浃(jiā夹)席:流满床席。浃,遍,满。

本文来自: 喜欢文言文网() 详细出处参考:

2 鬼见鬼文言文翻译

原文: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曰:“谁?”鬼曰:“鬼也。”鬼曰:“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鬼,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着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径至宛市中下,着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译文:

南阳地方的宋定伯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夜里走路遇见了鬼,问道:“谁?”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要到宛市。”鬼说:“我也要到宛市。”(他们)一同走了几里路。 鬼说:“步行太劳累,可以轮流相互背负。”宋定伯说:“很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你太重了,恐怕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刚死,所以身体(比较)重。”轮到宋定伯背鬼,(这个)鬼几乎没有重量。他们像这样轮着背了好几次。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着它一点声音也没有。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刚刚死不久,是不熟悉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见怪。”一路上,快到宛市,宋定伯便把鬼背在肩上,紧紧地抓住它。鬼大叫,发出“咋咋”的声音,恳求放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他的话。(宋定伯)把鬼一直背到宛市中,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宋定伯担心它再有变化,就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当时(有个)石崇说(过这样的话):“定伯卖鬼,得到了一千五百文钱。”

3 关于鬼的古文

?痴情女鬼

。 有洪姓女者,年十九,丽质天成,婷婷玉立,楚楚动人,绝色也。其家无男,父母欲招赘。适有一青年家贫愿入赘,遂许之。洪女不乐。缘其与南村一王姓青年相恋,约以婚嫁。不及言于父母,故家人莫知。期年,婚约将至,洪女两相为难,遂服药而死。家人葬之荒岗。

王家有铺临于路,常夜看之。一夜,月明星稀,清风徐徐。王独卧难眠,忽见洪女入,女且近而曰:“吾为君生,亦为君死,今约束已无,特来会汝。”王知其已死,惧,斥其勿近。女遂止,仅远诉相思之苦而已。鸡叫方去。后夜夜如此。王不胜其苦,诉于父,父弗信,曰:“朗朗乾坤,清清世界。何来鬼焉?”遂夜宿于铺,闭门息灯,酣然而睡。半夜,洪女果至,其且语且近。王父恍惚间若闻女人音,借月光而视,见一人素服散发语于旁,

惊惧而晕。醒时已晓。

王父暗访洪女葬处,午时至岗,掘坟、曝尸而去。怪遂绝。洪家数日后方知,竟不复葬。

齐子曰:洪女痴情,比于尾生(古代的情圣)。然人鬼殊途,婚约可除矣。其钟爱于王,愚之甚矣。愿有情人生时无阻而双,生离死别之悲无复也。

4 活见鬼 古文 意思

“活见鬼”什么意思?现代词典解释,喻意事情离奇古怪,不可理解。

在中国盗墓史上,这类“活见鬼”现象很多,至今仍传得神乎神乎的。首推的“活见鬼”是汉高祖刘邦的长陵被赤眉军(把眉毛抹成红色作为标记,得名)掘开后,同陵异穴里的皇后吕雉娇丽如生,结果遭兵士奸污。

有人怀疑此事不合常理,尸体历二百年仍“栩栩如生”,不可理解;奸尸则更奇怪了。吕雉是刘邦发迹之前的原配妻子(见《同为布衣皇帝,刘邦与朱元璋的夫妻生活差别大》一文),死于公元前180年,比刘邦迟死15年。

赤眉军于王莽在位的天凤5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东莒县,前文《中国古代早期“情人节”男女交媾自由》中曾提到此地出土汉代男女拥抱石刻图)起事,首领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周围为根据地,与篡位的王莽政权对抗。后迅速壮大,号称有10万之众,遂西进关中,攻下长安。

赤眉军杀死西汉末帝刘玄那一年是公元25年,以此时间来推算,到掘陵时跨度长达205年,历如此长的时间尸体没有腐烂?再说,吕雉生于公元前241年,到她死时已是61岁,应该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婆了。史载,当年吕雉三、四十岁时已吸引不了刘邦,而让戚夫人受到专宠。

生前已无魅力,是个丑女人,死后还能咋样迷人?无稽之谈。如果有士兵对这样的老女人尸体感兴趣才真是“活见鬼”呢!但是,史上对此吕雉尸体遭辱一事还确有记载,而且奸的还非吕雉一个。

《后汉书·刘宣子传》记载,赤眉军进入关中,攻占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把西汉帝王陵寑作为发泄的对象。赤眉军顶风冒雪赶到今天陕西咸阳附近,“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

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秽。”再说,赤眉军要作对的就是刘家天下,报复辱尸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但有人仍质疑《后汉书》记录的可靠性。作者范晔是南朝宋(公元420-479年)人,著书时间距事发时间已逾400年。

图: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外景,秦汉帝王陵一般都筑有巨大的封土堆,称“山陵”。吕雉的尸体二百年后到底是不是“栩栩如生”,遭奸尸没有,由于距离年代的久远,当年又不可能有现在的录音录像设备,这已成为中国盗墓史永远解不开的妖艳谜案。

但解不开谜案,并不等于“活见鬼”现象就不存在。虽然吕雉的尸体遭奸尚有疑点,但根据当代考古发现可以证明一点,人死下葬后,尸体长期完好保存,历几百年不腐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特殊情况下,甚至“千年不腐”,如埃及的“木乃伊”。

上世纪70年代就出了一个被不少人啧啧称奇的“活见鬼” 事情。当年新中国的考古人员在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中的惊讶地发现,与吕雉同处西汉时期的女主人辛追,距今2000年,出土时,这位死时已51岁的 “老太太”全身仍润泽如鲜,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存,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如刚入葬不久一般。

后来,凭现代模拟技术,根据她的尸骨结构,描绘出了她50岁、30岁、18岁、6岁时的面貌,实乃古今奇观。事实上,不论是盗掘,还是考古,“活见鬼”现象不是个例,尸体历几百年后仍完好的并不少见,我曾采访过多位考古工作人员,他们多遇到过“活见鬼”现象。

民间传说中的另一种“活见鬼”现象——诈尸(假复活),就是尸体得到很好保存后出现的奇异现象。中国历史上最变态的盗墓者刘去(见前文《中国历史上的十二大盗墓狂人》)就遇到过这样“活见鬼” 奇事,吓得他半死。

刘去在盗魏王子且渠的墓时,发现魏“坟甚浅狭,无棺椁,但有广六尺,长一丈的一张石床和一道石屏。床下悉是云母,上有两尸,一男一女,皆二十许,俱东首裸卧,无衣无被,但肌肤颜色有如生人,鬓发牙齿,不异生人。

王惧,不敢侵害,还拥闭如旧。”这记载的大概意思就是,刘去掘开墓穴后看到了两具 的男女,就如活人一样,感到十分害怕,不敢再盗掘了,赶紧出来,把盗洞掩去,将陵墓恢复和原来一样。

刘去在盗掘晋幽公墓时也遇到了“活见鬼”。晋幽公的墓穴高大雄伟,刘去掘墓时发现上面一层尽是白垩土,“拨除一丈多深,乃见一尺厚云母,清除后发现一百余具尸体,纵横相枕,皆未朽烂。

惟有一名男子,其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后世考古专家推断,这一百多个女子,都是当时生殉陪葬的。

这意外的发现为古代生殉制提供了一个佐证。上述关于刘去盗墓的记载见于《太平广记》,《太平广记》是中国宋朝初年由李昉、徐铉、吴淑等十二人奉宋太宗赵光义之命编纂的,专收中国古代野史传记、鬼怪小说为主的杂著。

这证明,刘去盗墓遇到“活见鬼”,在此前的流传已非一时了。中国古代专业盗墓第一人曹操(见前文《中国历史上的十二大盗墓狂人》),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专事盗墓。

从汉梁孝王刘武的陵墓中盗得大量财宝后,还干了一件坏事——将刘武“裸尸”,这成为袁绍讨伐他的一大罪状:“操帅将吏士,亲临了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曹操手下掘开刘武王陵后,刘武的尸体也没有腐烂,不然一代大才子陈琳在起草檄文时,就不会用“破棺裸尸”来表述曹操的一大罪状。

最“活见鬼”的事。

5 文言文在线翻译《刘迁鬼》

刘羽冲,他的正名到现在已没人记得了,是沧洲人。厚斋公当年经常与他诗词唱和。他的性格孤僻,喜欢讲究古制,但实际上都是迂腐而行不通的那些理论。他曾经请董天士替他画画,让厚斋公在画上题诗,其中有一幅秋林读书图,题的诗是:“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这是厚斋公用诗句给予他的规劝。

他偶然得过一部古兵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感觉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然而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又偶然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认为可以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绘画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好事者,就让他用一个村落来尝试改造,水渠刚造好,洪水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全村的人几乎全被淹死变成了鱼。

于是他从此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就是说这六个字。不久刘羽冲就抑郁而死了。

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马上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都有点呆气,但怎么会呆到这个地步呢?

何文勤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下棋的大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不会很执着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6 不怕鬼的故事文言文

”鬼问,乃去

活见鬼

有赴饮夜归者?”定伯曰,鬼略无重,夜行逢鬼。”定伯因复担鬼,将非鬼也,愈益恐,号呼有鬼,便卖之恐其变化:“步行太迟,不复听之。鬼言,不知有何所畏忌,故身重耳,定伯便担鬼著肩上,唾之,可共递相担。二人相视愕然,化为一羊?”定伯言,复见一人。鬼大呼,不语;以足撩之:“卿太重,言:“我亦鬼。定伯自渡,索下。

数里:“我是鬼:“我新鬼,听之。如是再三。”鬼问?”定伯曰,踉跄而至,声咋咋然。”于是共行,告以遇鬼,了然无声音:“欲至宛市,亟奔入其门,漕漼作声。见一人立檐下,值大雨。径至宛市中下著地?”鬼答言。”鬼便先担定伯数里,疑为鬼也。”鬼言。鬼复言:“我新鬼。值炊糕者晨起,勿怪吾也。得钱千五百:“我亦欲至宛市:“大善:“汝复谁,亦投其家?”定伯诳之。俄顷。久之,遍体沾湿,持盖自蔽。道遇水,何如。”

行欲至宛市。定伯复言,即投伞下同行:“欲至何所,定伯令鬼先渡?”答曰。”遂行,不习渡水故耳:“新死,偶不相值,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鬼言:“惟不喜人唾。问之:“何以有声,不觉大笑,鬼言,急执之南阳宋定伯年少时

7 鬼有三技的文言文答案

鬼有三技

蔡魏公孝廉常言:“鬼有三技:一迷二遮三吓。”或问:”三技云何?”曰:“我表弟吕某,松江廪生,性豪放,自号豁达先生。尝过泖湖西乡,天渐黑,见妇人面施粉黛,贸贸然持绳索而奔。望见吕,走避大树下,而所持绳则遗坠地上。吕取观,乃一条草索。嗅之,有阴霾之气。心知为缢死鬼。取藏怀中,径向前行。其女出树中,往前遮拦,左行则左拦,右行则右拦。吕心知俗所称鬼打墙是也,直冲而行。鬼无奈何,长啸一声,变作披发流血状,伸舌尺许,向之跳跃。吕曰:“汝前之涂眉画粉,迷我也;向前阻拒,遮我也;今作此恶状,吓我也。三技毕矣,我总不怕,想无他技可施。尔亦知我素名豁达先生乎?"鬼仍复原形跪地曰:"我城中施姓女子,与夫口角,一时短见自缢。今闻泖东某家妇亦与其夫不睦,故我往取替代。不料半路被先生截住,又将我绳夺去。我实在计穷,只求先生超生。"吕问:"作何超法?"曰:"替我告知城中施家,作道场,请高僧,多念《往生咒》,我便可托生。"吕笑曰:"我即高僧也。我有《往生咒》,为汝一诵。"即高唱曰:"好大世界,无遮无碍。死去生来,有何替代?要走便走,岂不爽快!"鬼听毕,恍然大悟,伏地再拜,奔趋而去。后土人云:“此处向不平静,自豁达先生过后,永无为祟者。”

译文

举人蔡魏公常常说,鬼有三种本领,第一迷惑、第二是阻拦、第三是恐吓。有人问他∶“这三种本领怎么说呢?”他回答∶“我有个姓吕的表弟,是松江府的緳生。他性格豪放,自称豁达先生。有一次经过泖湖西乡,天色渐渐黑了,看到一个涂脂抹粉的妇人,手里拿着一根绳子,冒冒失失地跑过来,看到吕生,连忙躲到大树后面,她所会拿的绳子掉在地上。吕生拾起来一看,原来是条草绳;再嗅了嗅,有一股阴冷的气息,心里知道,这个妇人是一个吊死鬼。吕生把绳子藏在身上,自管向前走。这妇人从树后跑了出来,在前面阻拦吕生。吕生向左走,妇人就在左面阻拦,吕生向右走,妇人就在右面阻拦,吕生心想,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鬼打墙了。他直接向前去,女鬼没有办法,大叫一声,变成坡头散发、血流满面的样子,伸出一尺多长的舌头,向吕生蹦蹦跳跳。吕生说∶“最先你涂脂沫粉,想迷惑我;接着在前面阻挡,想遮拦我;现在仔变成这种的样子,想恐吓我。这三种末领都施展出来了,我都不怕。想来你已没有其他末领好施展了吧?你可知道我平常叫个豁达先生吗?”女鬼只好仍然变回妇人的样子,跪在地上说∶“我是城里姓施的妇女,和丈夫吵架,一时想不通,上吊而死。现在听说泖东有个妇女,也和她的丈夫不和睦,所以我要去找她做我的替身。想不到半路上被先生您截住,又将我的绳子夺去。我实在没有办法了,请先生为我超生。”吕生问她,怎样超生法?她说∶“请你替我转告城里的施家,设置道场,请些有道行的僧人,给我多多地念往生咒,我就可以投胎托生了。”吕生笑着说∶“我就是有道行的僧人,我也有一篇往生咒,为你念一遍罢!”随即高声念道∶”好大世界,无遮无碍。死去生来,有何替代、要走便走,岂不爽快!“女鬼声完,恍然大悟, 趴在地上磕了几个头,就跑走了。后来当地人说,这里一向不平静,自从豁达先生经过以后,再没有东西作怪了。

以上来自

8 文言文活见鬼,中的鬼,其实指的是什么

活见鬼中的鬼指的是跑到伞下同行的人

与鬼同行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溜,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译文:

有一个人到外面去喝酒,夜晚才回来,又赶上天下大雨,打着伞遮蔽自己这时一个人站在房檐下,看见他打着伞就跑到伞下和他同行走了好长一段时间,这人也不说话,持伞者怀疑此人是鬼,就用脚踢他一下,恰好没有踢到,就更加害怕,越发认为是鬼了当走到一个桥上,持伞者就用力把那人挤到桥下,然后就急速地往前走这时正赶上一家人起来做早饭,急忙跑到他家,说是遇到了鬼不大一会儿,又见一个全身沾满水的人踉踉跄跄跑来,嘴里喊着“有鬼”,也投奔到这家这两个人相见后大为惊讶,心里都明白了,于是都笑了

9 文言文鬼嘲学究的翻译

爱堂先生说,听说有一位老学究在夜里赶路,忽然遇到了他死去的朋友。老学究性情刚直,也不害怕,便问亡友上哪儿去。亡友答:“我在阴间当差,到南村去勾人,恰好与你同路。”于是两人一起走。到了一间破房子前。鬼说:“这是文人的家。”老学究说你怎么知道?鬼说:“一般人在白天都忙于生计,以致掩没了本来性灵。只有到了睡着时,什么也不想,性灵才清朗明沏,所读过的书,字字都在心中射出光芒,透过人的全身窍孔照射出来。那样子缥缥缈缈,色彩缤纷,灿烂如锦锈。学问像郑玄、孔安国,文章像屈原、宋玉、班超、司马迁的人,所发出的光芒直冲云霄,与星星、月亮争辉;不如他们的,光芒有几丈高,或者几尺高,依次递减。最次的人也有一点微弱的光,像一盏小油灯,能照见门窗。这种光芒人看不到,只有鬼能看见。这间破屋上,光芒高达七八尺,因此知道是文人的家。”老学究问:“我读了一辈子书,睡着时光芒有多高?”鬼欲言又止,沉吟了好久才说:“昨天到你的私塾去,你正在午睡。我看见你胸中有厚厚的解释经义的文章一部,选刻取中的试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应试的策文三四十篇,字字都化成黑烟笼罩在屋顶上。那些学生的朗读声,好似密封在浓云迷雾之中,实在没看到一丝光芒,我不说假话。”老学究听了怒斥鬼,鬼大笑着走了。

希望能帮到你!请记住,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就是胜利!

望采纳,祝安好!谢谢!

在宋代的中国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派别林立,随着社会发展变得非常繁盛。虽然唐朝早期能以诗被誉为中国文学的高峰,但宋代却能够以词创造另一个高峰。宋代文学人才辈出,有宋代议论先驱梅尧臣,大文豪苏轼,行为疯狂的米芾,首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等等。虽然词始于南梁,但到了宋代却大受欢迎,成了宋代文学的主要体裁。政治家范仲淹,理学家欧阳修,书法家黄庭坚,领军文人辛弃疾都是以词著名。

宋朝文学主要涵盖了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等,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散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宋朝的文学作品在北宋初期禀承了晚唐风格,用词浮艳,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随着王禹偁关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学,文学作家开始注重儒家说教功能,但成就不高。直到欧阳修带起的第二次古文运动,文人才以平实的语言来创作,加上内容多反映生活时弊,雅俗共赏,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当时的各种文体,互相影响,有破有立,而且派别林立,题材众多,并受到儒释道的影响,文坛有长足的发展。话本小说与戏曲就在这个时期不断冒起。南宋偏安江南后,文人多以作品抒发爱国情怀。可是南宋末期出现因循风气,结束了宋朝文学的发展道路。

宋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宋朝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各个方面的知识财富。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开发的极少。宋朝的诗歌是唐朝诗歌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诗歌的种类、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宋诗创作数量空前丰盛。北京大学正在编纂《全宋诗》,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收词人百家,词作四百多篇 。

宋代多高产诗人,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现留存诗篇九千三百多首。杨万里写过两万多首。但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诗篇就更少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写了那么多首诗歌,我们更多的人只能有机会读到他们几首诗,可以说连皮毛都没接触,别说体会他们的精骨了。宋诗反映社会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与唐的时代气象与氛围不同,诗家又勇于创新,因而形成与“唐音”殊异的“宋调”。宋词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和传播力,拥有众多接受群体 。 词是曲子词之简称,它承袭汉魏乐府,受到外来音乐影响,是一种既可合乐歌唱又有独特体制的诗歌体。词本来可以配合音乐,譬如苏轼的《东坡乐府》、姜夔词集《白石道人歌曲》、柳永词集《乐章集》、黄山谷的《山谷琴趣外编》。词的产生不迟于唐代。唐代的音乐分为雅乐、清乐、宴乐。雅乐是指《诗经》所配的音乐,先有诗才有音乐。清乐则是六朝乐府诗所配的音乐。宴乐则从西域传入中国,以琵琶四弦的二十八调为主,表达力强,词就是配合宴乐来创作。到了宋代,词人便根据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求填上歌词。

自从中唐废除租庸调,以缴纳货币来取代,促使南北贸易发达,非地主的势力大增,导致中上阶层广泛追求豪华欢乐、奢侈享受。随着政治中心不断南移,南方新都市陆续兴起。官场新贵带来了新生活型态,促进了休闲娱乐的发展,舞台、歌榭、艺场、伎坊大量涌现。这样歌妓成为宋词传播与发展的媒介。

宋词发展蓬勃,收录在《全宋词》中的词人多达一千三百多家,作品有一万九千九百余首。另外,宋代词人别集大量出现,譬如柳永的《乐章集》、苏轼的《东坡乐府》、秦观的《淮海词》、周邦彦的《清真集》、辛弃疾的《稼轩词》、姜夔的《白石首人歌曲》。这些别集都因为宋朝成熟的刻印技术得到广泛的传播,增强了文学创作上的交流。

随着宋王朝采用重文抑武,国家长期处于积弱的地位。另一方面,思想上呈现出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趋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宋词在题材、手法、风格经历了一个转型的过程。北宋前期,主要词人有晏殊父子、欧阳修、范仲淹、柳永等人。其中,晏殊、欧阳修带领着第二次古文运动,扫除深奥难明的词汇,以自然流畅语言来创作,说理畅达。他们禀承南唐柔软绮丽词风,抒情委婉。范仲淹突破了晏、欧风格,豪放悲壮,柳永则自创新调,以长调慢词代替小令,加入草根格调。北宋中期,最主要的词人是苏轼。他以诗为词,打破了词体的题材的局限,在婉约词家之外另立豪放一派,南宋的爱国词派与辛派词人也受到他的影响。北宋后期,主要词人有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等。周邦彦被推崇为“集大成者”,因为他注重音律,风格醇雅,章法缜密,用词精丽,造就了后来的格律词派。

南宋前期,主要词人有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李清照等。当面对国难的时候,他们除了保持苏轼的豪放词风,还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内容多为慷慨悲壮、沉郁苍凉。词坛中比较突出的是女词人李清照,其词化俗为雅,清婉疏淡,语言功力甚深,风格自然清新。南宋中期,主要词人则有辛弃疾、陈亮、刘过、姜夔等。辛弃疾开创了爱国词派,以散文为词,突破了词体,增加了艺术的表现;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报国与失意为主调;时而沉郁、时而明快,但仍以豪放为主,成为稼轩体。姜夔精通音律,能自行度曲,格律谨严,风格清空,意境幽冷,脱离了江西派,别竖一格。南宋后期,词坛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派是稼轩派,主要人物有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作品情调沉痛悲郁,豪迈粗犷。另一派是白石派,重要词家有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他们以姜夔为正统,重视音律技巧,内容凄凉哀怨。

著名词人

①晏殊

晏殊一生得意,他的作品多是娱宾遣兴之作,有的描写男欢女爱,有的是抒写离情别恨,内容较为贫弱,但他摆脱花间派的脂粉气息,改以温润秀洁的方式写男女恋情,以雍容典雅的手法写富贵气象,以精炼语言捕捉刹那光景,而且融入一些哲理体悟,展现深邃的内心世界与士大夫的气象,显示了由注重音律转向注重士大夫哲理的转化。晏殊传世的作品有《珠玉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 烟兰泣露)、《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②欧阳修

欧阳修与晏殊并称“晏欧”。他的词也大多写男女情事、相思离别,处处表现出作者风流蕴藉的一面。但是欧阳也突破了传统创作的范围,以词歌咏自然风光,如《采桑子》十首,以清新笔触描绘颍州西湖;他也以词抒发个人潇洒放达的情怀,如《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他还向民歌学习,创作了两套分咏十二月节气的《渔家傲》“鼓子词”。其他作品更表明志向,有《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编》等等。

他摒弃了花间词派的浮华之气,词风十分清丽,往往以豪迈的风格抒发深远沉郁的意像,情真意浓。他常利用外在的景物描写内心,非常细致地展现情感世界,层次多变,手法曲折,意味深长。欧阳修还能吸收通俗生动的口语,以俗为雅,改变了审美标准。他的代表词作有《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等等。 宋诗方面则受到唐诗的巨大影响,北宋初期,主要沿袭中晚唐诗风余韵,大致可归为三体。最初是效法白居易诗风的白体诗,主要诗人是李昉、徐铉、王禹偁等,其中王禹偁特别关注民生疾苦,风格通俗,暗示了宋诗发展的新方向。白体诗后,流行了以贾岛、姚合为正统的晚唐体,主要诗人有林逋、潘阆、寇准等。除了白体和晚唐体,另一派就是推崇李商隐的西昆体,代表人物有杨亿、刘筠、钱惟演,西昆体注重采用典故,风格雍容华贵,可是缺乏思想内容,不能反映时代精神。北宋中期,随着第二次古文运动,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他们既扫除了西昆体绮丽浮艳的习风,又确立了宋诗散文化和议论化的标准。随后有王安石、苏轼等人和应。王安石的早期作品注重民生,精于议论,晚年则讲求技巧,诗律精严。苏轼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大大开拓了宋诗境界。北宋后期,主要诗人有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他们虽然继承苏轼诗风,但审美方面却趋向分流。其中黄庭坚与陈师道对后来的江西诗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南宋前期,江西诗派形成并壮大,代表人物有陈与义、吕本中等,但墨守成规,创作不足,南渡以后诗风才渐渐改变。南宋中期,诗坛出现“中兴四大家”-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和陆游。其中陆游是南宋最为杰出的诗人,他取材广泛,诗风悲壮,意境宏大,不拘一格。江西诗派逐步淡出了诗坛后,出现了反对江西诗派、取经晚唐的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永嘉四灵专攻五律,取材狭窄,雕琢琐碎。江湖诗派格局较四灵更为开阔,题材也更为广泛,整体风格偏重细巧,未脱晚唐旧习。

白体诗

白体诗是指宋初的一批诗人模仿白居易所作的诗。宋初朝廷善待文人,提倡酬唱,促使馆阁唱酬成风,并且汇编许多唱酬诗集,如《二李唱和集》、《禁林宴会集》、《翰林酬唱集》等等。这些诗人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集中描写闲适生活,言词浅白,手法清雅,显然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5]

当初王禹偁也被宋人当作白体诗人。可是,他的诗风与李昉、徐铉的风格有异。虽然他自小学习白体诗,又多写唱和诗,但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当他居住在商州时,他学习了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利用自己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关心疾苦的诗篇有《畲田词》、《秋霖二首》、《乌啄疮驴歌》等。《感流亡》的“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呱呱三儿泣,惸惸一夫鳏”描写感染疾病的不幸,“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惟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以对他们深表同情。其中他联想到自己:“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来表达自己的同理心,可见有别于无病呻吟之作。[5]

与白居易的创作历程相反,王禹偁早年多写闲适诗,而晚年多写讽谕诗。他自编的《小畜集》就是收录讽谕诗,表现出自省意识,摆脱了白体诗人的群体,慢慢进而学习杜甫风格。总的来说,王禹偁的诗浅白流畅,语言自然,情感含蓄,优雅古朴,别树一帜。[5]

晚唐体

晚唐体本来是指唐末年诗歌体裁,以七绝五律为主。[6]到了宋代则以贾岛、姚合为正统。它的特色主要在苦吟锻炼和造语成就,不用典故,以景咏物,以清深闲雅为高,以清浅纤微为下品。[6]主要诗人有宋初九僧、林逋、潘阆、寇准等。[5]

根据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宋初九僧是指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简长,青城惟凤,淮南惠崇,江南宇昭,峨眉怀古,九名僧人。根据《宋诗纪事》内的《惟凤诗序》,知道这“九僧”各自生活不同地方,没有地域性。他们的作品被编辑成《九僧诗集》,因而得名。传世中的《九僧诗集》继承了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写幽静的山林景色和隐逸生活,形式上侧重五律,作品中常有佳句,例如“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楼”,“磬断危杉月,灯残古塔霜”,“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5] 在散文方面,著名代表有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占了六位,包括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各有风格,构成了宋朝散文的繁荣景像。其特色在于,内容写实,大部分是论政与论道的作品,当中带有忧患意识;风格平易自然;艺术表现手法,多以古论今,是结合实用与艺术的作品。宋初的作家多擅长骈体,以五代浮艳风格为特色。首先反对浮艳风格的是柳开,他矫正文弊,提倡恢复古文,推崇韩愈和柳宗元的作品,强调结合文统和道统,但他的创作辞涩言苦,缺乏艺术色彩。王禹偁则能够把理论和实践并重,力排浮华艰涩文风,利用文学作品反映民生与时弊。于是他们成为第二次古文运动的先驱。其后西昆体兴起,此派作家皆宗法李商隐的“四六”文,讲求辞采声韵,宏博典雅,浮靡文风再度泛滥。穆修、范仲淹、石介、尹洙等人猛烈抨击西昆体的弊病。直到欧阳修才真正彻底清扫浮靡风气,以精练语言,确立平易轻快的风格。曾巩文简古朴,王安石议论精警,苏洵能策善论,苏辙深醇温粹,苏轼更是贯通古今,挥洒自如,对北宋后期的作家影响深远。南宋散文发扬了北宋传统,胡铨、李纲、陈亮、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强烈地展现现实主义和爱国精神。南宋末年,文天祥、谢翱等人的作品,充满了民族气节。最后以悲壮雄劲的高潮结束了两宋散文的历程。

著名散文作家

①王禹偁

王禹偁为宋代散文理论和新文风奠定了基础。当初他对五代的浮华文风十分不满,主张以韩愈和柳宗元为榜样。他强调古文要“传道明心”。可是他所指的“道”并非柳开所讲的儒家道统之“道”,而是指民生和时弊,而他所谓的“心”只是指自己对政治的见解和内心感受。他还要求文章平易畅达,反对用词艰涩。因此,他的散文平易近人,风格古雅简淡,自然明快,艺术性较高,而且处处反映现实和社会,鲜明地体现儒学和注重教化的思想,既能直陈时弊,发表政见,又表达坎坷命途,内容非常充实,紧紧地结合了古文与时政。他禀承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无论从理论与实践都为第二次古文运动做了榜样。王禹偁的著名作品有《待漏院记》,当中以生动语言描写有贤德的、奸恶的、没才干的宰相在上朝前的心态,既有赞扬又有指责,有义正严词,却又带点讽刺,手法非常突出。在《唐河店妪传》,王禹偁写边境老妇以自己的机智扑杀外敌,后来议论边防政务,制定策略,切中时弊。在《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结合骈文散文,既保留古文的流畅,骈体的对称,铿锵的音调,更描写出贬谪生涯的感慨。[8]可见,王禹偁独树一帜,为后来的诗文改革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②范仲淹

范仲淹曾大力推动“庆历新政”和诗文革新运动。他以政治改革的立场上反对西昆体,要求文章内容要反映实际利于教化,情感要激昂,语言要浅白。他的政论文透彻精辟,逻辑严谨,而其他作品都能寄景言情,结合叙事议论,风格清新。著名作品有《范文正公文集》、《岳阳楼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话本是表演说话艺人的讲稿。 说话源自隋唐时讲历史故事与变文的通俗文学。话本里有话、诗、词、评,是用白话写成的小说或者“市人小说” 。由于宋朝工商业繁荣,市民对娱乐的需求增加,造就了大量的听众,促使说话流行。根据周密的《武林旧事》,宋代话本可分为下列四家,说小说的有52人,讲历史的有23人,说经的有17人,说合生的只1人。四家之中,以小说及讲历史的最为普遍。小说又叫银字儿,内容以灵怪、传奇、公案为主。讲史的只说不唱,只讲述一些历史故事。说经是由唐朝俗讲演变而来,内容以宗教故事为主。 话本以诗词作为故事的引子与总结,中间用韵文加以渲染,在引人入胜的地方分回断开,奠定了元明清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基本模式。譬如《大宋宣和遗事》就是后来《水浒传》的蓝本 ,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西游记》提供了创作的根据。

  谶纬,读作chèn wěi。

  谶纬是古代汉族民间的神学预言,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汉族民间发展为庙宇或道观裹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简介编辑

  谶纬之学,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学说。“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谶书是占验书,“纬”是相对“经”而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说,则谶先于纬。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史记》中也载有《秦谶》。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称为“经谶”;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以其有符验,又叫“符谶”;以其是神灵的书,又叫“灵篇”。

  来源

  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清《七纬 》等辑本存世。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谶,许慎《说文解字·言部》云:“谶,验也。有徵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1]《后汉书·张衡传》说:“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2]《辞海》曰:“谶,预言,预兆,如符谶。”[3]总之,所谓谶,便是对于未来带有应验性的预言和隐语,它们往往假托天命与神意的形式而出现。《说文解字》云:“纬,织横丝也。”《释名·释典艺》云:“纬,围也。反覆围绕以成经也。”[5]“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是由经典所衍生出的意义,是方士化的儒生被河图洛书所影响,伪托孔子以神学迷信观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旨在宣扬国家治乱兴衰、帝王将相出世等都是天命的安排。

  [1][汉]许慎,[宋]徐铉(校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1

  [2]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1207

  [3]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496

  [4][汉]许慎,[宋]徐铉(校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57

  [5][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11

  历史记载

  “谶”的记载﹐以《史记·赵世家》所载秦穆公时的“秦谶”为最早﹐一说此事出于后人依托﹐不足据﹐当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卢生奏录图书之语为最早。最古的谶书是《河图》﹑《洛书》。纬书的内容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