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的古注的重要性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4收藏

古书注解的古注的重要性,第1张

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例如:

《左傅·隐公元年》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又如:

《诗经·周南·关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

“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 “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又如:

《左传·桓公四年》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注:“色美曰艳。”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就重复了,实际上“艳”的含义是事高大。《说文》:“艳,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又《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的意思。又如:

《汉书·贾邹枚路传·邹阳》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服虔注:“雍之河,雍州之河也。”清人王念孙指出,“雍” 实为瓮的通假字,“蹈雍之河”即抱雍自沉于河,服注为望文生义。

1 世说新语笺疏 笺疏什么意思

意思是笺注,是对其它书籍作注解。

笺注一般是建立在对前人研究基础的深入了解之上,注释中常提到前人的意见,对其进行补充订正,分辨剖析,而且比较侧重对原文中典故、词语出处的考证。

《世说新语笺疏》内容极为广泛,但重点不在训解文字,而主要注重考案史实。对世说原作和刘孝标注所说的人物事迹,一一寻检史籍,考核异同;对原书不备的,略为增补,以广异闻;对事乖情理的,则有所评论,以明是非。

扩展资料:

古籍注解辨别

古籍的注解有很多种,名称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其大致区分如下:

1、注

对古籍经典、原典的直接注释;如《水经注》,是在《水经》的基础上直接作注;

2、疏

某部书古人已经有了注释,但注释中也有些不好理解的需要解释,这种“对前人注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侧重于疏通文意,阐明经典;如《庄子义疏》,是对《庄子》的文意疏通和展示。

3、集注或集解

把历代不同注释者的注释集合和到一起,成为“集注”或“集解”;如《论语集注》,则是把不同时代的学者对论语的注解集中到一起。

4、笺

对前人文意或注解补充、订正。

-笺注

2 《世说新语笺疏》和《世说新语》有什么区别

《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

《世说新语笺疏》作者余嘉锡,目录学家、语言文字专家。字季豫。常德人。清末举人。任吏部文选司主事。科举废除后回常德师范学校任教。1927年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主讲目录学。1931年任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42年兼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其著作有《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笺疏》和《余嘉锡论学杂著》等。

区别:

《世说新语》的版本较多,《笺疏》专门列了校文一栏,把各本校文一一列举。作者遵循清人传统,不轻易改字,只在“校文”或“笺疏”中说明自己的看法。这种方法是很谨严的。另一方面,《笺疏》中关于《世说》的异文,颇多确切不易之见。如《排调篇》“简文在殿上行”条的“名客”一辞,《笺疏》据宋曾<SPS=0400>;《类说》所载殷芸《小说》引《世说》作“石客”,证明应作“石客”;又据同书载殷芸《小说》引《世说》“右军指简文语孙曰”句作“右军语孙曰”。这样不但文理通顺,颇近情理,足以正今本之误。

《世说新语》中所载魏晋人口头语言,由于时代久远,有许多已不可解。《笺疏》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精当的诠释。如《德行篇》“吴道助、附子兄弟”条中的“料理”二字;《政事篇》“王丞相拜转扬州”条中的“兰”字;《文学篇》“殷中军见佛经云”条中的“阿堵”二字;《雅量篇》中的“伧”字;《贤媛篇》中的“方幅”二字;《黜免篇》中的“椅”字等,既旁征博引,又结合当代方言加以诠释,结论都令人信服,而且又纠正了前人一些误解。这在古汉语及文字学研究也是很突出的贡献。

《世说新语笺疏》对《世说》中的艺术特点,也有所论述。如《言语篇》中卫说的“见此芒芒”等语,《笺疏》从卫的处境和心理加以论述,颇为深刻。《贤媛篇》载济尼评谢道韫与张玄妹优劣,《笺疏》先引证材料说明两人之不同,然后说:“不言其优劣,而高下自见,此晋人措词妙处。”这种评语言简意赅,不但道出了作品的妙处,且指出了一代文风的特色。

3 文言文《世说新语·政事》翻译

个方圆七十里的园囿,人们可以到那里去打柴、打猎译文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有个小吏偷了池塘中的鱼,主簿要追查这件事王安期说:“周文王的猎场,是和百姓共同使用的池塘中的几条鱼又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10)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①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王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②”使吏送令归家注释①录:拘捕犯夜:触犯夜行禁令按:《晋律》禁止夜间通行②宁越:人名,这里指读书人《吕氏春秋》载,有人告诉宁越,要学习三十年才能学有所成,宁越说,我不休息,刻苦学习十五年就行十五年后,便成为周威公的老师致理:致治,招致太平;获得政绩“理”当作“治”,大概是唐代避唐高宗李治的讳而改动的译文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一次,差役抓了一个犯宵禁的人来王安期审问他:“从哪里来的?”那个人回答说:“从老师家学完功课回来,没想到时间太晚了”王安期听后说:“处分一个读书人来树立威名,恐怕不是获得治绩的根本办法”便派差役送他出去,叫他回家(11)成帝在石头,任让在帝前戮侍中钟雅、右卫将军刘超①帝泣曰:“还我侍中!”让不奉诏,遂斩超、雅事平之后,陶公与让有旧,欲有之许柳儿思妣者至佳,诸公欲全之②若全思妣,则不得不为陶全让,于是欲并有之事奏,帝曰:“让是杀我侍中者,不可宥!”诸公以少主不可违,并斩二人③注释①“成帝”句: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 年),历阳内史苏峻起兵反帝室,咸和三年攻陷建康,并把晋成帝迁到石头城不久苏峻败死,其弟苏逸立为主咸和四年正月,侍卫着成帝的钟雅、刘超二人密谋把成帝救出,被发觉,苏逸便派部将任让领兵入宫杀了钟、刘二月苏逸败死②许柳:苏峻起兵反晋时,豫州刺史祖约派许柳率兵与苏峻会合苏峻攻陷建康后,任许柳为丹阳尹失败后,许柳被杀③少主:指晋成帝司马衍按:成帝即位时,年仅四岁,到这时也只七八岁译文晋成帝被迁到石头城,叛军任让在成帝面前要杀侍中钟雅和右卫将军刘超成帝哭着说:“把侍中还给我!”任让不听命令,终于斩了刘超和钟雅等到叛乱平定以后,陶侃因为和任让有老交情,就想赦兔他另外叛军许柳有个儿子叫思妣,很有才德,大臣们也想保全他可是要想保全思妣,就不得不为陶侃保全任让,于是就想两个人一起赦罪当把处理办法上奏成帝时,成帝说:“任让是杀我侍中的人,不能赦罪!”大臣们认为不能违抗成帝命令,就把两人都杀了(12)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①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②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闍,兰闍,!”③群胡同笑,四坐并欢注释①沾接:款待说色:悦色②胡人:此指胡憎,即外国和尚洽:指沾光,受到款待③弹指:搓手指出声在佛经中也用来表示欢喜、许诺等意思兰闍(shé):可能是梵语的音译,对它的同义有不同解释,解为褒誉之辞,寂静处,宣讲佛法的法师,请高兴些吧,尊美他人的敬称,等等译文丞相玉导出任扬州刺史,几百名来道贺的宾客都得到了款待,人人都很高兴只有临海郡一位任姓客人和几位外国和尚还没有接谈过王导便找机会转身走过任氏身边,对他说:“您出来了,临海就不再有人才了”任氏听了,非常高兴王导于是又走过胡僧面前,弹着手指说:“兰闍,兰闍!”胡僧们都笑了,四周的人都很高兴(13)陆太尉诣王丞相咨事,过后辄翻异①王公怪其如此后以问陆,陆曰:“公长民短②,临时不知所言,既后觉其不可耳”注释①陆太尉:陆玩,字上瑶,吴郡吴人,曾任尚书左仆射、司空,赠太尉在他任尚书午仆射时,王导为司徒、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所以他遇字要去请示王导②公长民短:您名位尊贵我名位卑微按:王导兼任扬州刺史,陆玩是扬州吴郡人,所以谦称为“民”译文太尉陆玩到丞相王导那里去请示,商量好了的事情,过后常常改变主意王导奇怪他怎么这样后来拿这事间陆玩,陆玩回答说:“公名高位尊,民职卑微,临时不知该说什么,过后觉得那样做不行罢了”(14)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庚公①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注释①庾公:庾亮参《德行》31 则注①公元322 年晋明帝嗣位,王导参辅朝政公元325 年晋成帝立,王导和庚亮参辅朝政这一则所叙之事大概就发生在此后几年内译文一年夏天,丞相王导曾经到石头城探望庚亮庾亮正在处理公事,王导说:“天气热,可以稍为简略一些”庾亮说:“如果您留下些公事不办,天下人也未必认为妥当!”(15)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篆诺之①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②”注释①“丞相”句:王导辅佐晋元帝、明帝、成帝三世,为政宽和得众,事从简易,晚年更是如此封篆,文书,指奏章、公文、簿籍等诺,画诺,签字②愦愦:糊涂;昏乱译文王导到了晚年,几乎不再处理政事,只是在文件上签字同意自己感叹他说:“人家说我老糊涂,后。

4 《世说新语笺疏》许允丑妻

许允妇在原书 有三则,你说得不清楚,只能三则全部发上来。

6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魏略曰:“允字士宗,高阳人。少与清河崔赞,俱发名于冀州。

仕至领军将军。”陈留志名曰:“阮共字伯彦,尉氏人。

清真守道,动以礼让。仕魏,至卫尉卿。

少子侃,字德如,有俊才,而饬以名理。风仪雅润,与嵇康为友。

仕至河内太守。”奇丑。

〔一〕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

桓郎者,桓范也。魏略曰:“范字允明,沛郡人。

仕至大司农,为宣王所诛。”妇云:“无忧,桓必劝入。”

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二〕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

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三〕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周礼:“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郑注曰:“德谓贞顺,言谓辞令,容谓婉娩,功谓丝枲。”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

〔四〕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五〕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六〕笺疏〔一〕“奇丑”下残类书多“有德艺”三字。〔二〕“故当有意”下,残类书有“门承儒胄,必有德艺”二句。

〔三〕“便捉裾停之”,残类书作“捉衫裙停之”。〔四〕黄生义府下曰:“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

后汉何进传:‘张让向子妇叩头云:“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世说王浑妻钟氏云云,此自称新妇。

凉张骏时童谣云:‘刘新妇簸,石新妇炊。’北齐时童谣云:‘寄书与妇母,好看新妇子。

’盖必当时谓妇初来者为新妇,习之既久,遂不复改耳。”嘉锡案:后汉书列女传周郁妻阿传曰:“郁父伟谓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

郁之不改,新妇过也。’”此呼其子妇也。

本书文学篇王夫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又本篇本条许允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此自称也。

其他类此者尚多,姑举其显着者耳。〔五〕“何谓皆备”,残类书此下作“放衫,允不敢去,甚有愧惭,乃谢过”。

〔六〕嘉锡案:此事见初学记十九引郭子及魏志夏侯玄传注引魏氏春秋。残类书贞烈部于引羊皇后语四条之次引列女传鲁女师一事,即母仪传中之鲁母师。

复次引钟、郝两夫人、李势女、诸葛诞女各一事,许允妇阮三事,周宣王姜后一事,五言诗一首,列女传鲁漆室女一事。其钟、郝夫人以下至姜后凡七事,均不出书名。

而六事见于世说,惟钟、郝夫人及诸葛诞女两事与世说合。其余文字皆有异同。

罗振玉跋疑其即采自世说。今本经宋人改订,自不能无差异。

余考之,殊不然。试以唐写本及诸类书所引用者,与今本校,其于孝标之注固多所刊落,而正文则但有讹夺,绝无删改。

何以此数条为例独殊?不惟有溢出之句,乃至文词事迹亦颇不同,其非采自世说亦明矣。考周宣姜后事出刘向贤明传,余初以钟夫人等六事既杂厕于鲁母师及姜后之闲,颇疑其亦是六朝人列女续传之文,继思此等兔园策子,恐不可以体例求之。

其为果出何书,盖无可考。要之文辞尔雅,其必采自古书,则可断言也。

7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一〕“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二〕“‘举尔所知。

’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

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

作粟粥待,顷之允至。魏氏春秋曰:“初,允为吏部,选迁郡守。

明帝疑其所用非次,将加其罪。允妻阮氏跣出,谓曰:‘明主可以理夺,不可以情求。

’允颔之而入。帝怒诘之,允对曰:‘某郡太守虽限满,文书先至,年限在后,日限在前。

’帝前取事视之,乃释然。遣出,望其衣败,曰:‘清吏也。

’”〔三〕笺疏〔一〕“其妇出诫允”,残类书作“有人告明帝,明帝收之。其妇出合,隔纱帐诫允”。

〔二〕“允对曰”下残类书作“臣比奉诏,各令‘举尔所知’”。〔三〕嘉锡案:此事见类聚四十八引郭子,与魏氏春秋不同,世说则采自郭子也。

8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魏志曰:“初,领军与夏侯玄、李丰亲善,有诈作尺一诏书,以玄为大将军,允为太尉,共录尚书事。

无何,有人天未明乘马以诏版付允,门吏曰:‘有诏。’因便驱走。

允投书烧之,不以关呈景王。”魏略曰:“明年,李丰被收,允欲往见大将军。

已出门,允回遑不定,中道还取葱。大将军闻而怪之曰:‘我自收李丰,士大夫何为□□乎?’会镇北将军刘静卒,以允代静。

大将军与允书曰:‘镇北虽少事,而都典一方。念足下震华鼓,建朱节,历本州,此所谓着绣昼行也。

’会有司奏允前擅以厨钱谷,乞诸俳及其官属。减死徙边,道死。”

魏氏春秋曰:“允之为镇北,喜谓其妻曰:‘吾知免矣!’妻曰:‘祸见于此,何免之有?’”〔一〕晋诸公赞曰:“允有正情,与文帝不平,遂幽杀之。”妇人集载阮氏与允书,陈允祸患所起,辞甚酸怆,文多不。

5 世说新语的内容内容写写就OK了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世说新语》通行本为 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於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上卷 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中卷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慧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下卷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崇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从《世说新语》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刘义庆编著此书时的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态度;《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则对所写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其他各篇,虽然从题目中看不出明显的态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倾向性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对魏晋的清谈家则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较赞赏的晋代乐广等人,尚清谈而又不违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视“名教”的人,则被斥之为“狂诞”对有些历史人物,他虽然并不赞成,但对他们某些行动,却又持欣赏的态度如对西晋末年“清谈误国”的王衍,有时也赞赏他不和人计较的“雅量”;对桓玄则称其早慧总的来说,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雅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通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个只是出於对木屐的癖好淡淡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壳就发怒,以至用脚踩,还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数语,把他当时暴怒的状况生动地表达出来在《世说新语》中,记言论的篇幅比记事的更多些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记载王导对几个“胡人”弹著指头说“兰阇兰阇”,就是一句“胡语”;《排调篇》又记载他当著刘惔的面说“何乃渹”,“渹”是吴语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宁馨”等当时的俗语也屡次出现它在记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能通过几句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如《简傲篇》写桓冲问王徽之做什么官,他回答说:“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又问他有几匹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来,却用《论语》中的话来答对,活画出世族士大夫们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尤悔篇》载桓温自言自语地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晋文帝司马昭)景(晋景帝司马师)所笑”接著又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这几句话,也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的心理后一句话是内心自白,很可能出於传说和想象书中还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语言,也很生动传神,如《忿狷》篇写王恬对王胡之发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说:“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耶?”王恬拨开他的手说:“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言语间表现出一个很冷静,一个在狂怒,都很形像《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世说新语》有梁刘孝标注本刘注的特点是收集许多其他古籍材料,与原文参证,这些材料多已亡佚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宋刊本国内影印的日本“金泽文库”藏宋刊本,附有日本所发现的唐写本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嘉趣堂刊本等近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本书最好的笺释,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6 《世说新语笺疏》许允丑妻

许允妇 在原书 有三则,你说得不清楚,只能三则全部发上来。

6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魏略曰:“允字士宗,高阳人。少与清河崔赞,俱发名于冀州。

仕至领军将军。”陈留志名曰:“阮共字伯彦,尉氏人。

清真守道,动以礼让。仕魏,至卫尉卿。

少子侃,字德如,有俊才,而饬以名理。风仪雅润,与嵇康为友。

仕至河内太守。”奇丑。

〔一〕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

桓郎者,桓范也。魏略曰:“范字允明,沛郡人。

仕至大司农,为宣王所诛。”妇云:“ 无忧,桓必劝入。”

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二〕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

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三〕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周礼:“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郑注曰:“德谓贞顺,言谓辞令,容谓婉娩,功谓丝枲。”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

〔四〕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五〕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六〕 笺疏 〔一〕“奇丑”下残类书多“有德艺”三字。〔二〕“故当有意”下,残类书有“门承儒胄,必有德艺”二句。

〔三〕“便捉裾停之”,残类书作“捉衫裙停之”。〔四〕黄生义府下曰:“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

后汉何进传:‘张让向子妇叩头云:“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世说王浑妻钟氏云云,此自称新妇。

凉张骏时童谣云:‘刘新妇簸,石新妇炊。’北齐时童谣云:‘寄书与妇母,好看新妇子。

’盖必当时谓妇初来者为新妇,习之既久,遂不复改耳。”嘉锡案:后汉书列女传周郁妻阿传曰:“郁父伟谓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

郁之不改,新妇过也。’”此呼其子妇也。

本书文学篇王夫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又本篇本条许允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此自称也。

其他类此者尚多,姑举其显着者耳。〔五〕“何谓皆备”,残类书此下作“放衫,允不敢去,甚有愧惭,乃谢过”。

〔六〕嘉锡案:此事见初学记十九引郭子及魏志夏侯玄传注引魏氏春秋。残类书贞烈部于引羊皇后语四条之次引列女传鲁女师一事,即母仪传中之鲁母师。

复次引钟、郝两夫人、李势女、诸葛诞女各一事,许允妇阮三事,周宣王姜后一事,五言诗一首,列女传鲁漆室女一事。其钟、郝夫人以下至姜后凡七事,均不出书名。

而六事见于世说,惟钟、郝夫人及诸葛诞女两事与世说合。其余文字皆有异同。

罗振玉跋疑其即采自世说。今本经宋人改订,自不能无差异。

余考之,殊不然。试以唐写本及诸类书所引用者,与今本校,其于孝标之注固多所刊落,而正文则但有讹夺,绝无删改。

何以此数条为例独殊?不惟有溢出之句,乃至文词事迹亦颇不同,其非采自世说亦明矣。考周宣姜后事出刘向贤明传,余初以钟夫人等六事既杂厕于鲁母师及姜后之闲,颇疑其亦是六朝人列女续传之文,继思此等兔园策子,恐不可以体例求之。

其为果出何书,盖无可考。要之文辞尔雅,其必采自古书,则可断言也。

7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一〕“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二〕“‘举尔所知。

’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

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

作粟粥待,顷之允至。魏氏春秋曰:“初,允为吏部,选迁郡守。

明帝疑其所用非次,将加其罪。允妻阮氏跣出,谓曰:‘明主可以理夺,不可以情求。

’允颔之而入。帝怒诘之,允对曰:‘某郡太守虽限满,文书先至,年限在后,日限在前。

’帝前取事视之,乃释然。遣出,望其衣败,曰:‘清吏也。

’”〔三〕 笺疏 〔一〕“其妇出诫允”,残类书作“有人告明帝,明帝收之。其妇出合,隔纱帐诫允”。

〔二〕“允对曰”下残类书作“臣比奉诏,各令‘举尔所知’”。〔三〕嘉锡案:此事见类聚四十八引郭子,与魏氏春秋不同,世说则采自郭子也。

8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魏志曰:“初,领军与夏侯玄、李丰亲善,有诈作尺一诏书,以玄为大将军,允为太尉,共录尚书事。

无何,有人天未明乘马以诏版付允,门吏曰:‘有诏。’因便驱走。

允投书烧之,不以关呈景王。”魏略曰:“明年,李丰被收,允欲往见大将军。

已出门,允回遑不定,中道还取葱。大将军闻而怪之曰:‘我自收李丰,士大夫何为□□乎?’会镇北将军刘静卒,以允代静。

大将军与允书曰:‘镇北虽少事,而都典一方。念足下震华鼓,建朱节,历本州,此所谓着绣昼行也。

’会有司奏允前擅以厨钱谷,乞诸俳及其官属。减死徙边,道死。”

魏氏春秋曰:“允之为镇北,喜谓其妻曰:‘吾知免矣!’妻曰:‘祸见于此,何免之有?’”〔一〕晋诸公赞曰:“允有正情,与文帝不平,遂幽杀之。”妇人集载阮氏与允书,陈允祸患所起,辞甚酸怆,文。

古书的注释,特别是对先秦经书的注疏,并不易容看懂,这一方面是因为注文简略,无标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古书注家众多,体例不一。下面介绍两种体例:

1、注疏体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疏]

《诗经·鄘风·相鼠》

2、集解体

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论语注疏·为政》

《寓言典故三百篇》大连出版社1994年出版。 《古文小品三百篇》大连出版社1995年出版。

《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诗词精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与邓绍基合作)

《历代小说精品一一附历代文言小说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

《千家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尺牍精华》巴蜀书社1998年出版。(合作)

《雷峰塔》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不怕鬼的故事》(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古今文学名篇》(合作)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唐宋名篇》之“唐宋词卷”和“唐宋文卷” (合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中国文史经典讲堂·明清小品选评》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6月出版

旧注所使用的术语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里只选择一些主要者说明如下:

1、曰、为、谓之 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释词总是处于术语之后,其含义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叫做”。除了一般释义外这些术语有时还用来分辨同义词。例如:

①《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见孔颖达《正义》)

②《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2、谓 意为“说的是……”、“指的是……”,被释词在术语之前。如: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3、貌、之貌 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术语,意为“……的样子”。例如: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郭象注:“冷然,轻妙之貌。”

《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4、犹 “犹”表示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意为“如同”、“等于说”。例如:

《孟了·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训释,表示被训释词和训释词语源相同,意义相通,旨在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这就是所谓“声训”。例如: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说文》:“祓,除恶祭也。徐锴曰:‘按:祓,之为言拂也,”《说文》:“禳,磔禳祀疠殃也。徐锴曰:‘禳之为言攘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声训也可以不用专用术语,例如:《释名》:“日,实也。”“月,阙也。”“冬,终也。”“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山,产也,产生物也。”《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

6、读若、读如 表示注音的术语。例如:

《说文》“宄读若轨。”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yí)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有时也用来表示通假字。

7、读曰、读为 说明通假字的术语。例如: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汉书·贾谊传》:“天下无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曰背”。

8、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例如:

《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9、衍文,脱文

校勘术语。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

脱文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