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网红打卡旅游地+网红畅销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3收藏

宁波网红打卡旅游地+网红畅销品,第1张

在浙江宁波正好最为经典的旅游景点成为宁波的网红打卡景点。想要在宁波好好的晚上一天,这些就足够了!对了在宁波最近还兴起了不少文创物品,有的在景区之内变得也非常红火,有机会还可以去看看。

十大网红“打卡地”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

宁波老外滩

象山影视城

宁波文化广场

宁波图书馆新馆

宁波书城

酷乐潮玩

飞越大剧院

上海三联书店筑蹊生活

天一阁·月湖景区

地址:由天一阁博物馆与月湖两大核心景区组成,东至镇明路,南至三支街,西至护城河西侧河岸,北至中山西路。

线路:地铁1号线西门口站D出口出站,步行约450米

天一阁博物馆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私人藏书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月湖作为宁波的母亲湖,自古以来“衣冠辈出、人物鼎盛”,素有“浙东邹鲁、文献之邦、教育之所”的美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东鼓道

地址:海曙区中山东路9号

线路:地铁1号线鼓楼站或东门口站直达

东鼓道作为连接东门口和鼓楼两大核心区块的地下走廊,是省内首个地铁地下商业街区,也是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利用的全新探索。

上海三联书店

地址:海曙区和义路100号1844和义生活中心B1-09

线路:地铁1号线鼓楼站D出口下车,步行约740米

上海三联书店·筑蹊生活是书店,又不单是书店。装修简约,环境适宜,气氛文艺。适合文艺青年读书写字、也适合情侣约会闲逛,最重要的是,特别适合拍照。

宁波文化广场

地址:鄞州区中山东路1999号

线路:地铁1号线海宴北路站C出口出站即可直达

宁波文化广场以科技、艺术、时尚为主题,包含科技展示、影视演艺、群艺培训、艺术沙龙四大功能板块,涵盖宁波科学探索中心、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CGV星聚汇影城、氧动力游泳健身中心等主力项目。

宁波图书馆新馆

地址:鄞州区宁穿路2100号

线路:地铁1号线福庆北路站D出口出站即可直达

新馆为一体式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藏书量约150万册,电子图书350万种,阅览座位1800个。除传统图书馆借阅功能外,新馆拓展新的服务范围,先后开设自助图书馆、创客空间、天一音乐馆、研习室、乔石书房等空间,是甬城爱书人必去的打卡地。

宁波市城市展览馆

地址:鄞州区宁穿路2000号(市行政服务中心西南侧)

线路:地铁1号线福庆北路站C出口出站即可直达

城市展览馆位于东部新城核心区,毗邻宁波市行政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它是展现宁波城市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对外交流窗口,兼具政民互动、学术交流、城市论坛、爱国教育等功能。

北仑图书馆

地址:北仑区中河南路288号

线路:地铁1号线中河路站B出口出站,沿着中河路往南步行400米

北仑图书馆于2014年2月28日对外开放,主要建筑项目包括北仑区图书馆、宁职院图书馆,既有彼此独立的空间,又有相互共享的公共区域,成为北仑区文化新地标。

博地影秀城

地址:北仑区泰山路与人民北路交叉口

线路:地铁1号线松花江路站B出口出站,步行约400米

十大网红“畅销品”

1、贝发中国风高端签字笔

2、天一阁“阁主大大”文创产品

3、海伦智能钢琴

4、大型航海主题秀《甬秀·港通天下》

5、论道玉成窑汉铎专用紫砂套组

6、kinbor手帐

7、越窑青瓷《海的浪花-咖啡对杯》

8、梁弄阿桥大糕

9、金银彩绣系列文创产品

10、鱼拓画

王震(1867年12月4日-1938年11月13日),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梅花馆主、海云山主等,法名觉器,祖籍浙江吴兴,出生于上海青浦,清末民初著名画家、买办,是近代画坛奇人,他白手起家,累赀钜万,生性乐善好施,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慈善家和佛教居士,他又爱画成痴,在人物、花鸟、山水等不同题材均有涉猎。 早年间王震的人物画得任伯年高足徐小仓指授,学习任伯年人物画风格及技巧,这时王震的人物作品中的造型多是柔美秀丽,简练自然;后来与吴昌硕相交渐深,受到吴昌硕的影响,笔墨线条愈加独特。王震的人物画题材广泛,历史故事、民间风俗、神鬼传说等都在他的笔下呈现。晚年笃信佛教,佛教人物作品在王震的人物画中占比最大,他笔下的无量寿佛、达摩、观音、王母、八仙等佛像和神仙形象丰富,神态各异。 Lot333王震(1867-1938) 摹顾曾寿杂画册 甲寅(1914年)作 册页(十二开) 设色发笺、水墨发笺 出版: 《大观月刊·第17期》第33页,(台北)雅墨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年2月 《王一亭的使用印和书画》第30页,(日本京都)丸孙商店出版部,2016年1月 着录: 《王一亭年谱长编》第142至14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8月 《吴昌硕年谱长编》第368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 29×312 cm(12) 约082平尺(每开) 上幅《摹顾曾寿杂画册》为王震应哈少甫之请,临摹其自藏的顾曾寿画册,内容千奇百怪,如人鱼、人形葱姜、五人墓碑、赤龟、白日鼠等,都是王震画这些题材的仅见作品,气氛诙谐诡异,无论是原画者顾曾寿或临摹者王震,均有深意寄托。前后附陆恢题签,王震自题,清道人、吴昌硕题跋,集民初海派书画界领袖于一炉。 Lot302王震(1867-1938) 古意册 壬戌(1922年)作 册页(十二开) 设色纸本、水墨纸本 出版: (第七、八、十开)《中日美术·第一卷·第四号》图版12、第42页、第160页、第161页、第251页、第252页,(上海)中日美术协会,1922年9月 《王一亭的使用印和书画》第77页,(日本京都)丸孙商店出版部,2016年1月 33×479 cm(12) 约14平尺(每开) 上幅《古意册》作于1922年,共十二开,分绘怀素书蕉、生公说法、张良纳履、苏武牧羊、米颠拜石、羲之爱鹅、乐天问禅、梅妻鹤子、东篱把酒、东坡谪官、李白酒趣、曼倩偷桃共十二位人物故事,集王氏人物画题材之大成。每开画作均以自作诗对题,描绘典故的同时,表达对先贤的崇敬,书法笔走龙蛇,气象完足,与朴拙自然的画作珠联璧合,古意盎然。 下幅《东坡夜游承天寺》画的是苏轼被贬黄州后,于元丰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夜前往承天寺寻访故友张怀民共赏月色,并作《记承天寺夜游》以记之。 Lot353王震(1867-1938) 东坡夜游承天寺 戊辰(1928年)作 立轴 设色纸本 出版: 《王一亭的使用印和书画》第94页,(日本京都)丸孙商店出版部,2016年1月 131×59 cm 约7平尺 题识:月落庭虚水映空,依稀荇藻动微风。夜游闲记承天寺,坡老何如兴不穷。戊辰孟春,白龙山人写。 钤印:王震大利、一亭、放下便是 王震的母亲和外婆都信佛,他自幼耳濡目染,也虔信佛教。五十岁那年,王震前往普陀山朝山,拜望太虚、印光等高僧,不久后便正式皈依佛门,成为一名虔诚的居士。自皈依后,王震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吃素礼佛,十点之后才开始工作、会客,并在梓园中专门修建一座佛堂,方便母亲和自己礼佛。 在民国时期上海的佛教界,王震也扮演了很多重要角色。他曾担任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上海佛教居士林林长、佛学书局董事长等。他与各界名流组织消灾祈福的法会,保护、兴建佛教庙宇,如现存上海市卢湾区闹市中的法藏寺(又称法海讲寺),就是1924年春王震等发起赞助、修建的,至今王家后人还在持续对庙宇布施。王震的虔诚信仰还体现在他对慈善活动的参与和领导上,这也是他毕生从事的最重要事业,比投资经商、书画创作都要更加着力,他也因此成为民国时期沪上最著名的慈善家之一。 王震所作的人物画中,佛教人物题材多见,无量寿佛、达摩、观音、弥勒、和合二仙等均有涉足。得益于王震沪上大亨的身份,再加上画坛「 ”海上双璧”之一的地位,王震的佛像作品广受追捧。 Lot311王震(1867-1938) 一苇渡江 甲寅(1914年)作 立轴 设色绫本 出版: 《王一亭的使用印和书画》第26页,(日本京都)丸孙商店出版部,2016年1月 1305×393 cm 约46平尺 题识:折苇过江胜杯渡,道成只履西归去。十年面壁空山中,影入石中坐禅处。我今想象一写之,虬髯古貌心慈悲。易筋经法真传少,技击空言游侠儿。甲寅闰五月既望,白龙山人王震写于海上海云楼。 钤印:王震、一亭、佛弟 菩提达摩,简称达摩,传说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师从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大师,是其大弟子,因此达摩也是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南北朝时自印度航海来到南朝梁,但与梁武帝话不投机,而转投北魏,在少室山的少林寺面壁闭关。渡江时,达摩折一根芦苇投入江中,站立在芦苇上飘然而去。本幅表现的即是这个场景,题识录吴昌硕题画诗,述说的是达摩渡江后,至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自创武功之事。 Lot313王震画、于右任题 携履云游 癸亥(1923年)作 立轴 设色纸本 出版: 《王一亭的使用印和书画》第81页,(日本京都)丸孙商店出版部,2016年1月 147×402 cm 约53平尺 题识:1师多罗,授惠可,正法眼藏交付妥。不忍神州日日堕,携履云游念懡㦬。癸亥夏初,吴兴王震敬写。 2(于右任题)一静之功至于此,众生之疴庶几起,达摩达摩愿未已。白龙山人绘,于右任敬题。 钤印:王震大利、一亭、龙、于、右任 上幅《携履云游》作于1923年,于右任题亦书于此时,系其少见的1920年代早期书法,洵为珍贵。于右任与王震的交往,史料所载甚少,但二人同为同盟会早期成员,辛亥革命前,于右任在上海主办《民立报》,王震是其赞助人之一,自是相知已久。 Lot321王震(1867-1938) 济公参禅 辛酉(1921年)作 立轴 水墨纸本 出版: 《王一亭的使用印和书画》第61页,(日本京都)丸孙商店出版部,2016年1月 131×325 cm 约38平尺 题识:分曹合壁共谈玄,大道先天一味禅。同此性光光烁烁,正如月影影圆圆。浮云半点皆吹去,暮霭漫空不许前。唯有青狮能破雾,何须豹变再联翩。录济佛祖乩笔诗写《参禅图》。辛酉春初,白龙山人王震。 钤印:王震长寿、一亭日利、本来无一物 据《海上奇人王一亭》一书记载,王震参加的第一个宗教团体为中国济生会,是佛教、扶乩、慈善三者合一的团体,以济公为主神。王震曾长期担任会长,其法名「 ”觉器”也源于此会的扶乩仪式。 济公(1148-1209),法号道济,浙江台州人,临济宗僧人,以不死守佛教戒律、饮酒食肉、神通广大的癫僧形象闻名。他早年逃婚,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拜慧远为师,不戒酒肉,更喜食狗肉蘸大蒜,语言诙谐,穿着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行为不检点,被众僧告到慧远面前,慧远庇护他说:「 ”佛门之大,岂不容一癫僧!”故又被称做济癫。 佛教人物是王震擅长的一个题材,其笔下的济公像多为站姿,如上幅中表现其打坐参禅者偶或一见。 Lot336王震(1867-1938) 菩提禅修 张增熙(1875-1922) 节录《四十二章经》 庚申(1920年)作 成扇 设色纸本 出版: 《王一亭的使用印和书画》第59页,(日本京都)丸孙商店出版部,2016年1月 195×55 cm 约097平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值王震晚年,他的佛教人物题材作品也多诞生于此时期。「 ”五十后习禅,每日写佛一帧”,王震曾在自己的作品上题道,由此可见其诚心。

证件后6位或999999。2009年5月18日(不含18日)之前申办的借阅证,其密码为办证时的证件(如身份证、军官证等)号码的后六位;2009年5月18日(含18日)之后申办的借阅证,其密码统一为999999。浙江图书馆是国内创办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总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国家一级图书馆,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书者,述也,以文字记述事物者也,书之含义甚多,今人称述书为书籍,为别于书法言也。书籍之肇始甚早,文字发明之后,即有书籍。不过,各代所用书写之质料,及其装订之形式,多有不同耳。从古至清,所有之书籍,以其形式可分为三期。由古至周末,为简牍时期;由秦至唐,为卷轴时期;由宋至清,为线装时期,兹分别述之如下:

简牍时期:三代以前,所用以载文者,竹木而已。载于竹者,曰简;载于木者,曰牍;连编简牍,则谓之策。古者,大事书之于策,小事则书之于简牍而已。初以刀刻,继以漆书,周宣王时,始有墨书。三代以上社会之文化,完全赖此以推进,国家之文明,亦完全赖此以保存,与后世之书籍功用正同。是简牍者,实即当时之书也,创之最早,行之最久。降及周末,尚仍流行“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既以韦编,其为简策也可知。是孔子之时之所谓书籍者,仍为简牍也。由古至周,所有书籍完全为简为牍,故谓之为简牍时期。 卷轴时期:嗣以简牍之书写烦难,而所载之文字有限,在秦以前人文简易之时,尚足应用。及秦灭六国,事务增繁,官私文书,日益增多,以前书写之方式,在事实上已感运用不能圆滑,不适于使用。而首感棘手者,厥为狱隶。因狱隶之文字,时间有限,不能任意积压,遂由狱隶之片倡而自动发生改革。篆书之耗时也,而改篆为隶;竹木之难治也,而代以缣素。以帛作书,从此肇始。但缣素价昂,一般平民无力购用。故缣素虽兴,只于官方通行,社会尚不普遍也。即以前所遗传之典籍文书,仍以简策保存者为多;钞录于缣素者,尚少也。迨至汉时,发明造纸,从此书写上又发生一极大之转变。盖纸为书写之惟一合适质材,有缣素之长而无竹木之短,价值既廉,得之亦易。此后遂以纸张为书写之独用品,缣素竹木均受自然之淘汰,而无人使用矣。惟无论缣素或纸张,其文字均系手写,所谓书籍者亦不过手写之纸卷,并非如今日之书也。及隋文帝开皇十三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从此始有刻板印刷之书籍。以常理言之,刻印与抄写,其难易何止倍蓰,宜乎刻印发明,社会景从,各种书籍均改刻印也。乃事实竟大谬不然,除敕令刻印之刻经典外,其余文书仍均手抄,且以抄本为贵。此固由于提倡者之不力,要亦由于刻印之不佳使然。盖刻印初创前无取法,办理者既非有经验之人,而从事者又系毫无训练之辈。刻印度既不精良,文字尚多错误,其不受社会欢迎,固其宜也。且当时之士子,尚有一种特殊之成见,以为手抄一次,足抵目读数次。故多数上层社会家庭,仍多为其子弟聘请名师,专为指示抄写一切经史,印刷之书,概不购读。故刊印之木虽发明于隋,然终隋之世,未有特殊之进展。及唐,刻印之事,仍未畅行,社会心理仍贵抄录,不尚雕撰。迨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二月,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从此重要经书均用刻印,而不再事抄写矣。雕刻刷印,至此方为成功。然一般每易误会,以为一代所刻之经书,即与现之经书同。其实则相去悬殊,极为不同。盖自以缣素作为以来,直至五代所有之书籍,无论缣素或纸张,无论手抄或刻印,均系成卷成轴,所谓邺候架插三万轴者是也。并非如今装辑成本、成册、成部、成套者,其一卷即系一卷书。《史书》载宋以前之书籍,均系若干卷,并无若本者,盖系统记实。非如今以卷为虚以设之符号,有名无实地。其后,以卷本之舒卷为不便,检阅烦难,乃变而为折,又以折之久而易断,乃分为薄帙。及至有唐中叶,又创用叶子,即将长卷折叠成为若干叶,其形式宛如今之手折,或前清朝考之籍,无论缣素或纸张,无论手写或刻印,其形式完全为卷轴,故谓之为卷轴时期。 线装时期:至宋,因长卷之种种不便,遂依据叶子之格式,而改进为今日之线装式。即将一叶分割,使不连续,以一叶为一板,一叶为变易,但在检阅上、诵读上以及收藏,其为便利已不可以道里计也。故吾人所读之线装书,其实际肇始于宋,为时仅千年。宋以前,绝未有线装书也。文字多为刻印,抄写者甚少。至宋仁宗庆历中,有布衣毕升为活板,用胶泥刻字,从此又有活字印板之发明。元王桢亦有活字印刷法。明弘治嘉靖中,无锡华燧、安国先名曰“了聚珍板”。是均活字印刷也。在印刷上比较经济,但在书籍上,固与刻印无殊也。总之,自宋至清,其书籍之形式完全相同,均为线装,故此时期谓之为线装时期。清末则渐有洋装,民国后且有取线装而代之之势,其形式与装订,尽人所悉,毋庸赘述矣。 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写刻情形:

按照写刻的不同情情形,可分为祖本、写本、影写本、底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祖本,版本学中的专业术语。中国古籍中无论是刻本或是写本,最接近著作人或成书年代的本子最为真实完整,错误也最少,称为祖本或母本。

底本,是古籍整理工作者专用的术语。影印古籍时,选定某个本子来影印,这个本子就叫影印所用的底本。校勘古籍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为主的本子作校勘,这个为主的本子也就叫校勘所用的底本。标点古籍时也要选用一个本子在上面施加标点,这个本子也可叫标点使用的底本。注释、今译以及做索引时,也都要分别选用一个本子来注,来译,来做索引,这个本子也可叫注释、今译或索引的底本。除影印外,其他各种整理方法所用的底本,通常也可叫做“工作本”。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历经多次修补,则称递修本。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配本,将不同地区的书版,配合起来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为配本。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苏、浙江、湖北五省官书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却同为一部书。

百衲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衲本。清初人宋荦汇集宋元三种版本印成百衲本《史记》,近代又有百衲本《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其中,商务印书馆于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为著名。该本选用当时最古的善本影印。如《史记》用宋庆元黄善夫家塾本,《汉书》用宋景佑刻本,《晋书》以几种宋刻本配齐,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书》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旧唐书》用宋绍兴刻本,《新唐书》用宋嘉佑刻本,《旧五代史》世无传本,用清人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庆元刻本,宋、辽、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

邋遢本,古代书版因刷印多次,已经模糊不清,印出的书被称为邋遢本,如著名的宋眉山七史到明代还在使用,印出的书字迹迷漫,被称为“九行邋遢本”(因眉山七史9行18字)

活字本,用胶泥、木、铜、铁、铅、锡、磁、瓢制成方块单字,然后排版印刷的图书,称为活字本。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中期,毕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元代王祯又用木活字排印了《农书》,但均未见存本。现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发现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明清时期活字本较多,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华燧以铜活字排印了《锦绣万花谷》,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又排印了《容斋随笔》和《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等书。清雍正年间,内府以铜活字排印了一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乾隆间又以枣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此外,流传到中国的还有朝鲜活字本。

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分版印刷的图书。常见的有朱墨二色套印本,被称为朱墨本。此外,还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明代发明分版分色套印和凹凸版印技术,称为饾版和拱花,这种印刷方法,常用于版画。

巾箱本,袖珍本,巾箱即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开本很小的图书,意谓可置于巾箱之中。宋戴埴《鼠璞》载:“今之刊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手写《五经》置巾箱中。”由于这种图书体积小,携带方便,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称为袖珍本。古代书商还刻印有一种儒经解题之类小册子,专供科举考生挟带作弊之用,这种袖珍本则称为挟带本。

两截本,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

铅印本,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晚清及民国铅印古籍多用线装,与刻本外观形式相似,要注意鉴别。

石印本,用石印印刷的图书。这也是晚清时传入中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件字,易于辨认。

刊刻时代:

按照刊刻时代区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等。

唐刻本,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刚刚出现,抄写本仍是图书的主要形式,流传下来的印刷品多为佛经和历书。

五代刻本,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公元959年)刻印的图书。包括后唐、后晋、后周刻印的蓝本九经及后蜀、吴越、南唐刻印的类书、别集、佛经。五代刻本大都亡佚,现能见到的多是刻经,有敦煌发现的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34年)所刻《金刚经》,吴越所刻《宝箧印经》等。

宋刻本,两宋时期(公元960-公元1279年)在宋王朝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由于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官私刻书业极为繁盛,刻书范围已包括经、史、子、集各类图书,刻印质量上乘,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本。

辽刻本,与北宋同时代,在契丹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契丹书禁甚严,辽刻本极少流传。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中发现了60余件印刷品,多为辽代刻经,还有最早的刻本《蒙求》。

西夏刻本,西夏建国于1032年,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夏自创文字,并以西夏文刻印了《大藏经》等书,但传世很少。考古工作者在宁夏贺兰山中发现了8册蝴蝶装西夏文刻经。

金刻本,大致与南宋同时,在金代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刻印的图书。其中以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刻书最为发达,官方设有经籍所,主持刻书。金刻本流传下来的不多,较著名的有《刘知远诸宫调》和《赵城金藏》。

蒙古刻本,元朝立国之前在平阳刻印的图书。基本沿袭金代平阳经籍所旧规。传世品有1247年刻《析城郑氏家塾重校三礼图注》,1249年平阳府张存惠晦明轩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1244年刻《玄都宝藏》残卷等。

元刻本,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刻印的图书。北方以大都(北京)、平阳为中心,南方以江浙、福建为书坊集中心。元代刻本流传较多,且有独特风格。

明刻本,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范围等方面都远胜前代。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明中期以后刻本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出现了适应于印书的仿宋字,二是线装取代了包背装。

清刻本,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官私刻书业均达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兴起,学者热衷于版本校勘,出现了大批校核精审,刻印典雅的图书。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

民国刻本,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图书,以汇刻、翻刻历代珍本、善本居多。这一时期,影印、铅印技术已大量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势渐衰微。

刻书地域:

按照刻书地域分,则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阳本、外国本(日本本、高丽本)等。

浙本,宋代浙江地区刻印的图书。宋代两浙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刻书数量大,质量高,杭州、衢州、婺州、温州、明州、台州、绍兴等地均刻印图书,因而有杭本、衢本、婺州、温州、明州、台州、绍兴本的区分。

建本,又称闽本,为宋元明福建地区刻印的图书。宋代福建刻书集书于建宁、建阳两地,建阳麻沙镇盛产榕木竹纸,易于雕印图书,因而书坊林立,一些著名书坊历宋元明三代未衰,所印图书又称为麻沙本。

蜀本,五代及两宋时期四川地区刻印的图书。以成都、眉山较发达,成都在北宋初刻印了著名的《开宝藏》,眉山则刻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七史及《资治通鉴》等书。蜀本又分大字、小字两种。

平阳本,又称平水本,金元时期山西平阳(又叫平水,今山西临汾)地区刻印的图书。金灭北宋以后,将北宋开封的刻工掠至这里,又设立刻书机构,从此平阳成为北方刻书中心。

日本本,又称东洋本,古代日本刻印的古籍。多用日本皮纸,与高丽本相似,惟质量不及高丽本。日本本常间用平假名和片假名,较易识别。

朝鲜本,又称高丽本,古代朝鲜刻印的汉文古籍。中国印刷术最早传入朝鲜,朝鲜刻本继而传入中国。朝鲜本刻印比较精美,书品宽大,写刻清晰,多采用洁白的皮纸。

刻书性质:

根据刻书的性质,又可区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官刻本,由官府刻印的图书。五代以来,历朝中央和地方官府均有刻书之举,但所设机构不同,所以官刻本又有各种不同名称。主要有:

监本,历朝国子监刻印的图书。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文史名著。据文献记载,从五代开始,国子监刻印有九经,北宋承其遗制,继续刻印经史,南宋时,旧版不存,遂征调地方版片至京师国子监印书,称旧版为“旧监本”,新版为“亲监本”。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国子监,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又有“南监本”和“北监本”的区别。

公使库本,两宋地方官府动用公使库钱刻印的图书。

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辖经厂刻印的图书。多《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常见古籍。特点是书品宽大,字大如钱,但由于主持其事的是宦官,因而校勘不精,错讹较多。

内府本,明清两朝宫殿刻印的图书。明内府刻书主要是经厂本,清内府刻书多殿本。内府刻书往往不惜工本,讲究形式,但清内府本校勘亦精。昭连《啸亭杂录》续录有内府刻书目录。

殿本,清康熙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又设刻书处,派亲王、大臣主持校刻图书,所刻之书称为殿本。殿本校刻精致,纸墨上佳,堪与宋刻本相媲美。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书,一向被列为清刻善本。

聚珍本,清乾隆年间选刻《四库全书》珍本,武英殿采用活字印刷,共刻木活字25万余个,乾隆定名为“聚珍版”,所印图书遂称武英殿聚珍本。后来各地官书局也仿聚珍版印书,被称为“外聚珍”,而武英殿活字本被称为“内聚珍”。

书局本,清同治间,由曾国藩提倡,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安徽、两广、两湖、山东、山西、直隶先后创立官书局,所刻图书称为“书局本”或“局本”。

私刻本,即私人出资刻印的图书,其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私家刻书称为家塾本或家刻本。自宋代以来,私家刻书持续不衰,有的以室名相称,如宋廖莹中“世彩堂本”,余仁仲“万卷堂本”,明范钦“天一阁本”,毛晋“汲古阁本”,清纳兰性德“通志堂本”,鲍廷博“知不足斋本”,黄丕烈“士礼居本”;也有以人名相称,如宋“黄善夫本”,明“吴勉学本”。

坊刻本,历代书坊、书肆、书铺、书棚刻印的图书。坊刻本以营利为目的,刻印较差,往往校勘不精,惟宋代坊肆刻书,如临安陈氏、尹氏书籍铺等,所刻图书与官刻本、家塾本不相上下。

流传情况:

根据流传情况和珍贵程度,古籍又可分为足本、节本、残本、通行本、稀见本、孤本、珍本、善本等等。

足本,内容完整无缺的图书。

节本,因原书篇幅过巨,刻印时只节取其中一部分,或是因为其它原因予以删节,称为节本或删节本。

残本,指内容残缺的图书。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残缺,有的仅是缺卷、缺册,经过抄配,仍能补全;有的残缺过甚,只能作为他书的配本。一般说来,残本较足本的价值要降低很多。

通行本,指刻印较多、流传较广、年代较晚的古籍版本。

稀见本,刻印较少,流传不多的古籍。如明刻方志,历代族谱、家谱,均不多见。

孤本,世所仅见的古代图书,往往不见于诸家著录,如明《永乐大典》。国内仅存一部的书则可称为“海内孤本”,如宋刻30卷本《五臣注文选》。

珍本,写刻年代较早,流传很少,研究价值较高的古籍,通常指宋元刻本,内府写本,有史料价值的稿本及名人批校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由于历代藏书家中,善本肯定是旧本,那些抄写、刻印年代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规定收书范围是:1.旧刻、2.精本、3.旧抄、4.旧校。他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将旧刻规定为宋元版书,精本为明代精刻。依据这一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后移。民国时期,明刻本渐渐进入旧刻行列,20世纪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变成了善本,甚至无论残缺多少,有无错讹,均以年代划界。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1970年代末,《中国善本书总目》开始编纂,在确定收录标准和范围时,规定了“三性”、“九条”,这应该是对善本概念的一个完整周详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中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需要。通过查询浙江省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浙江省图书馆借书需要办理借书证,是需要携带身份证件到图书馆缴纳押金办理,浙江图书馆书籍种类丰富,内容全面。浙江图书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国内创办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