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是真实存在的吗?不影响健康吗?
专家称实际上气功是存在的,只是形式不一又或者说甚至不存在形式。在一些中医学家眼中连气功如打太极等内容,是可以调节阴阳、和畅气血甚至疏通经络,培元固本,使人生命力更顽强寿命更得以延长。而查阅古籍中《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曾记录到关于意练于形的言论,一代神医华佗也曾曰:"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百病不生。"这些传承下来的古籍,在现代其中部分记载被很多练功者所延续并证实了,练气功从某种层面上是具有理想改善及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意义,也可使心脏大循环及微循环等得到改善,以实现抗衰老的作用。
就比如说现在在绝大区域的公园内都可见到大叔大妈们在打太极的画面,看着他们矫健的步伐,有力的推掌,是不是有种心态平和的感觉,太极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健身形式,亦可能气功的一种轻微表现形式,一套老少皆宜的拳术方法。 真正意义上的气功来说,是需要技巧的。
在某些影视作品上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武功修炼都是需要秘籍的,而气功而言也是一样的有章可循,基本的原则也是于思想上要静修,所谓调息、调身、调心的三管齐下并行的一种修炼,调心更是一种对自我意识的控制,把控气功修炼的核心要点。
气功的流派与形式形形色色,而有些地方已然成立气功协会甚至部分大学里也有设立这类学生部门,但是尽管如此,气功仍是无实质性的存在感,它虚无缥缈的存在于中华大地上,找不到科学依据更无从实质性认证。气功学说虽然可以说奠定了一定的中医学基础,但是学习和运用它仍需要有章法地进行。而在科学层面上始终无法解释通透。
活子时是指小周天功法中该起火的时机。所以称它为活,是因为要等待身体中自然景象的产:生,而不是固定的时刻。正如《入药镜》中说的, “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小周天功法,通过摆好姿势,排除杂念,让形神安静,集中意念,然后一念归中,凝神入气穴,缓缓调息入细:引短令长,丹田中的精气渐渐旺盛。当静极之时,正有动象,于恍惚杳冥之中,觉丹田气动,即为活子时,此时的精气称为“小药”。活子时的景象,气功古籍中常用《入药镜》中的一句话予以概括,就是“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肖紫虚在解注时,把“醉”进一步描述为“身心和畅,如痴如醉,肌肤爽透”。同时还有“外肾欲举之时,即是身中活子时”(《天仙正理》)之说。
希望采纳
精神内守,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原文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医养生的高度总结。主要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要保持清心寡欲、内敛自省的精神状态,追求清净自然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应该是最符合生命进程的、能使生命如细水长流般长九而坚韧。 在这句话中的“精神内守”也是指寻求安闲、内敛的精神状态,不存邪心杂念,不心存妄想,不心浮气躁,保持内心的安宁状态。这需要你自己在生活过程中慢慢体悟,渐渐积累,时时内省,不是什么大师能帮的了的。 内视指在排除外界干扰,没有浮思杂念的情况下,合闭双目,观窥躯体某一部位。又称内观。其目的是为了入静,《青华秘文》曰:“心之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欲念生焉。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者,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眼而使之归于心。”故以目内视时,思想集中,元气充沛,返视内照,心平躁释。修炼时,凝神安息,舌柱上腭,心目内注,俯视丹田,很快就能入静。 关于丹田的位置,古籍记载和气功家说法不一。据《黄庭经》记载:丹田位置上有黄庭(胃),下有关元,后有幽阐(肾),前有命门,实在脐下内部一寸三分处。意守丹田之所以成为练气功最重要的方法,是因为注视这地方,在治疗中以引导思想集中,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且可调整呼吸,固精健身,增强内畦的活动,我们知道,只有脑和肾健,气足才可以祛百病。意守丹田就是练气功中“调心”的重要功夫。而“调心”须与“调息”互相配合好收效才会大。所以气功家有云:“治病须养气,养生须调息。调息须清心,清心须坚脑,坚脑则心平气和,气机发动,无所不适。” 初学静坐功的人,对这种功夫极难下手,人们的妄念一起一伏没有一秒钟停止。所说“心猿意马”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能够调伏这些胡思乱想,到静坐的时候把一切杂念放下,精神集中在小腹(下丹田)。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这样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以达到无念的境界。这是最上乘的功法。如初学气功者,觉得这种意守的根基不够,可以轻闭两眼,微露一线之光,而且观鼻准,这叫做“目若垂帘”。静静地以鼻呼吸,不闻不觉,口也须自然闭合,舌抵上腭,遇有口津多的时候,可缓缓分小口咽下。最要紧的仍在意守下丹田。 初学习静坐功的人,常常反映:“我没有学习静坐功的时候杂念倒还少,一入坐练功后,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么缘故。”这实在是一种误解。要知道人们的妄念,本来随时都能有,平时因和外界环境的接触把注意力发散了,故不觉得多;习静坐以后精神集中于内部,才觉得妄念忽起忽灭,不可捉摸。能够从这里入手,即时自省妄念是怎样生起来的。习练久了,杂念自然渐渐会少了。 初学静坐功的人,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法子把情绪安定下来;二是昏沉,时时要打瞌睡。治情绪不安的毛病,应该把一切念头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专一注意在小腹中间,自然能够慢慢安定下来;治昏沉瞌睡的毛病,应该把念头提起,专注意在鼻头尖端,把精神振作起来。由于白天劳累的缘故,夜里入坐,就容易昏沉,早上起来打坐,因为夜里睡眠已足,就不至于昏沉了。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古武学
│ │ 48小时超级自卫术pdf
│ │ 《中华武术》、《体育文史》编辑部编著: 武踪 第一辑 (人民体育出版 1988)pdf
│ │ 《九阴真经》正本pdf
│ │ 《拳经拳法备要》-蟫隐庐本pdf
│ │ 《胎息经》注释pdf
│ │ 胡维岳 胡益平内家综合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年)pdf
│ │ 一切为了实战而练pdf
│ │ 七仙形秘拳pdf
│ │ 三十二势绝命拳(游民生)pdf
│ │ 三才门乾坤戊已功功谱-王培生pdf
│ │ 三阴戮妖玄刀全本pdf
│ │ 中华拳术明镜录——马国兴文集pdf
│ │ 中华武功(董金明)pdf
│ │ 中华武术大观沙国政专辑(八卦狮形掌,形意鸡形拳,武当八仙剑)pdf
│ │ 中国传统健身法(丁瑞生)pdf
│ │ 中国名拳(吴忠农)pdf
│ │ 二林子技击术doc
│ │ 云台秘技pdf
│ │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编辑武术传统套路选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 )pdf
│ │ 八字功pdf
│ │ 六面整体浑圆力训练步骤pdf
│ │ 内家拳功法揭秘pdf
│ │ 内家拳旧闻exe
│ │ 内硬十三太保横练功txt
│ │ 凌空点穴真诀rar
│ │ 剩余耕技 介绍pdf
│ │ 千金决pdf
│ │ 古典心意拳潜能激发训练法PDF
│ │ 吕伟:肘魔(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7)pdf
│ │ 吴殳:增订手臂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rar
│ │ 园灵桩pdf
│ │ 密宗秘法pdf
│ │ 应用武术(刘学谦)pdf
│ │ 徐哲东:国技论略(民国)_古籍pdf
│ │ 打拳谱(金仁霖老师藏本)清木刻版_古籍pdf
│ │ 拳经拳法备要exe
│ │ 拳经洞微(清玄散人)pdf
│ │ 拳经洞极--清玄散人pdf
│ │ 断骨残筋术pdf
│ │ 无极站桩功rtf
│ │ 李练:武海拾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pdf
│ │ 梁山功夫(宋义祥著)pdf
│ │ 梅山武功(陈益球)pdf
│ │ 武学心传pdf
│ │ 武学文集chm
│ │ 武术之家chm
│ │ 武林卸骨拿筋术(安在峰)pdf
│ │ 武林秘籍exe
│ │ 武林绝秘练功手册pdf
│ │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编写小组编:武术讲义(试用)(武汉体育学院 1977)pdf
│ │ 武当桶子功pdf
│ │ 民国24年金铁盦《四两拨千斤空手入白刃真传合刊》全一册pdf
│ │ 民国25年金一明《练功秘诀》全一册pdf
│ │ 民间武功宝典:秘传6步夺命功(邹才能)pdf
│ │ 江湖杀手秘技pdf
│ │ 沾衣十八跌rar
│ │ 浑圆功夫的内修方法pdf
│ │ 爆发拳力自练法pdf
│ │ 百花武学讲座pdf
│ │ 神功(王连义)pdf
│ │ 秘传内家拳精选pdf
│ │ 程氏心法三种(剩余耕技)_古籍pdf
│ │ 竹林锤谱pdf
│ │ 第三辑 中国技击精华 金一明pdf
│ │ 第三辑 练功秘诀 金一明pdf
│ │ 第二辑 阴阳八盘掌 任致诚pdf
│ │ 红日书生刘长春功法pdf
│ │ 经穴秘密pdf
│ │ 苌氏武技书(全)pdf
│ │ 跌法入门(吴兴贵传授 游民生整理)pdf
│ │ 金家功夫初级rar
│ │ 金恩忠 著:国术名人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_古籍pdf
│ │ 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武术编写组:武术(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pdf
│ │ 黄百家:内家拳法_古籍pdf
│ │ 黑白两道九大绝招pdf
│ │ 龙易武林秘籍合集pdf
│ │ 龙筋虎骨金刚劲pdf
│ │
│ ├—八极门
│ │ “两仪桩”功txt
│ │ 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八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_s_spdf
│ │ 八极拳歌诀txt
│ │ 八极拳的“擤气”技术txt
│ │ 八极拳的“跺脚”技术txt
│ │ 八极拳门十八绝命手_wpdf
│ │ 刘云樵:《大内八极拳》台湾流传的八极拳_wpdf
│ │ 刘云樵:八极拳_古籍_s_gpdf
│ │ 刘云樵:八极拳图说(麒麟图书公司 1983)_古籍_s_spdf
│ │ 刘云樵:八极拳(新潮社)_s_spdf
│ │ 刘云樵:八极秘艺 六大开拳_s_spdf
│ │ 安在峰:八极拳应手制敌法_s_gPDF
│ │ 安在峰:八极拳运动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_wchm
│ │ 安在峰:八极拳运动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_wrar
│ │ 张中尧 张建军:八极拳与八极气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_s_spdf
│ │ 武华彦:八极拳六手翻秘技_s_spdf
│ │ 武进缪淦杰:八极拳-国术秘本(上海文业书局出版社 193611)_古籍_s_spdf
│ │ 气在拳中,拳在气中--八极拳小架内气练法txt
│ │ 王世泉:八极拳珍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蒋浩泉:八极拳(1983)_s_spdf
│ │ 郭清海整理:八极拳修炼秘籍_s_spdf
│ │ 霍文学:霍氏八极拳十字劲_s_gpdf
│ │ 马宪春:八极十三式_s_spdf
│ │ 齐德昭:八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4)_s_spdf
│ │
│ ├—周潜川
│ │ ├—峨嵋十二桩释密_10094410
│ │ │
│ │ ├—峨嵋天罡指穴法_10058597
│ │ │
│ │ ├—气功疗法 峨眉二十庄释密_10058044
│ │ │
│ │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_10058574
│ │ │
│ │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_10094409
│ │
│ ├—太极拳
│ │ │ 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拳谱txt
│ │ │ 42式太极拳歌诀txt
│ │ │ 万籁声整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_wpdf
│ │ │ 中国太极第一人杨澄甫演示杨式太极拳_wdoc
│ │ │ 二十四式太极拳pdf
│ │ │ 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_或跃在渊exe
│ │ │ 冯志强 李秉慈 孙剑云:太极拳全书(学苑出版社 20033_1 674页)_s_g_qpdf
│ │ │ 冯志强传授 王凤鸣编著:太极推手技击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6_1 303页)_s_gpdf
│ │ │ 冯志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教程(青岛出版社 199810_1 143页)_s_gpdf
│ │ │ 刘嗣传:武当三丰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1_1 316页)_s_gpdf
│ │ │ 刘登信:武当顾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_s_gpdf
│ │ │ 初练太极 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劲txt
│ │ │ 吕方军演述 安在峰:太极拳推手快速入门不求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吴图南讲授 马有清编著:太极拳之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3年 126页)_s_bpdf
│ │ │ 吴图南:国术太极拳(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_古籍_s_gpdf
│ │ │ 吴孟侠 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1958年初版)(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3)_古籍_s_bpdf
│ │ │ 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_s_spdf
│ │ │ 周稔丰:太极拳常识(人民体育出版社 1978)_s_spdf
│ │ │ 周稔丰:气功太极拳(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9)_竖排_s_bpdf
│ │ │ 四十八式太极拳_s_spdf
│ │ │ 太极五星捶(马金龙)pdf
│ │ │ 太极拳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_s_bpdf
│ │ │ 太极拳理论大全txt
│ │ │ 太极拳的经典拳术论文集(共52篇)_wpdf
│ │ │ 太极拳选编(据文化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影印)_古籍_s_spdf
│ │ │ 太极推手精义txt
│ │ │ 太极松掤txt
│ │ │ 太极混元功(刘绪银)pdf
│ │ │ 太极目录TXT
│ │ │ 姚馥春 姜荣樵:太极拳讲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_古籍_s_gpdf
│ │ │ 孙夫子太极图exe
│ │ │ 孙禄堂著 孙剑云整理: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579_1 69页)_s_bpdf
│ │ │ 孙禄堂:太极拳学—第一版_古籍_s_spdf
│ │ │ 孙禄堂:太极拳学(114页)_古籍_s_bpdf
│ │ │ 张奇: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北京体大 2002)_s_spdf
│ │ │ 张式太极混元功(张人铭)pdf
│ │ │ 张志勇:十六式太极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_1 253 页)_wdoc
│ │ │ 张炳斗: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1998-9-1_s_gpdf
│ │ │ 徐致一:太极拳浅说(太极拳研究社 1931)_古籍_s_gpdf
│ │ │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_古籍_s_bpdf
│ │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 郑孝胥:题书太极拳学经典著作(1925 121页)_wexe
│ │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术十要_wdoc
│ │ │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chm
│ │ │ 气功与太极chm
│ │ │ 沈寿点校: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_古籍_s_spdf
│ │ │ 沈寿:太极拳论谭(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_s_gpdf
│ │ │ 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_古籍_s_spdf
│ │ │ 董英杰:太极拳释义(上海书局 1987)_古籍_s_spdf
│ │ │ 蔡翼中:太极拳图解_古籍_s_bpdf
│ │ │ 解守德:太极内功心法(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门惠丰 阚桂香:东岳太极拳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陈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_wdoc
│ │ │ 陈微明:太极答问(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陈微明:太极长拳(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顾留馨:怎样练习太极拳_s_gpdf
│ │ │ 马有清:太极拳规范(友谊出版公司 198311_1 96页)_s_spdf
│ │ │ 马永胜:新太极剑书(民国版)_古籍_s_gpdf
│ │ │
│ │ ├—冯志强述意 张禹飞整理:太极混元内功1~4_杂志_s_s
│ │ │ 太极混元内功_1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2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3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4pdf
│ │ │
│ │ ├—吴氏太极拳
│ │ │ 刘晚苍 刘石樵:吴式太极拳架与推手(武术泰斗教你学拳系列丛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_s_gpdf
│ │ │ 吴公藻:太极拳讲义(据1936年上海 泉太极拳研究社初版重排印行)(上海书店 1992)_古籍_s_gpdf
│ │ │ 吴英华、马岳梁:正宗吴式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04-01)_s_spdf
│ │ │ 吴英华,马岳梁,施梅林:吴式太极快拳(河南科技出版社 1987)_s_spdf
│ │ │ 孙南馨:吴式方架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_s_gpdf
│ │ │ 张全亮: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刀(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7-1)_s_spdf
│ │ │ 张耀忠: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李秉慈:吴式太极拳图谱45式_s_spdf
│ │ │ 王培生,王辉璞:吴氏太极拳三十七式行功图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_s_spdf
│ │ │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_s_spdf
│ │ │ 王培生:太极功及推手精要(大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1985)_s_spdf
│ │ │ 薛安日:吴式太极拳·剑·推手入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_s_gpdf
│ │ │ 马岳梁 徐文:吴式太极拳推手_s_spdf
│ │ │
│ │ ├—和式太极拳
│ │ │ │ 侯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_s_gpdf
│ │ │ │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推手秘要jpg
│ │ │ │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十三式(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 │ └—和有禄示范: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上下)_s_g
│ │ │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_上pdf
│ │ │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_下pdf
│ │ │
│ │ ├—孙氏太极拳
│ │ │ 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杨式太极拳
│ │ │ │ 傅钟文 演述 周元龙 笔录:杨式太极拳(1963年版)(1980)_s_gpdf
│ │ │ │ 吴图南传授 于志钧编著:杨式太极拳:小架及其技击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02页)_s_gpdf
│ │ │ │ 崔仲三: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青岛出版社 1999〕_s_spdf
│ │ │ │ 李和生: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_s_spdf
│ │ │ │ 李鸿义:杨氏太极拳、剑、刀高难套路及秘传九诀(南海出版公司 1995)_s_spdf
│ │ │ │ 杨澄甫著 董英杰编述:太极拳体用全书(文光印务馆 1934年 68页)_古籍_s_spdf
│ │ │ │ 汪永泉传杨氏太极拳功札记doc
│ │ │ │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 理论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 练习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gpdf
│ │ │ │ 粟子宜著: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械推手(四川科学技术 2007)_s_gpdf
│ │ │ │ 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又名杨式太极拳发劲 运气 练势}(295页)_古籍_s_gpdf
│ │ │ │ 陈龙骧 李敏弟:李雅轩杨式太极大枪_s_spdf
│ │ │ │ 陈龙骧等著:李雅轩杨氏太极剑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述真-杨健侯秘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_s_gpdf
│ │ │ │
│ │ │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系列(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三-拆架拆手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五-内功劲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一-内功理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四-内功修炼法_s_gpdf
│ │ │
│ │ ├—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 1959)_djvu_s_g
│ │ │
│ │ ├—谢永铭隐僧著:太极螳螂拦接拳(香港萟美图书公司出版 1985)_s_g
│ │ │
│ │ ├—赵堡太极
│ │ │ 刘荣淦,张义霄:精义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健身、养生技击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06)_s_gpdf
│ │ │ 原宝山: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1)_s_gpdf
│ │ │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十三式(人民体育出版社 )_s_spdf
│ │ │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2-1)_s_bpdf
│ │ │ 赵堡太极拳文集_wpdf
│ │ │ 赵增福:中国赵堡太极(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1997)_s_spdf
│ │ │ 郑悟清传授 郑瑞 谭大江编著: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2)_s_spdf
│ │ │ 郑悟清宗师论太极拳手稿_wpdf
│ │ │
│ │ └—陈氏太极拳
│ │ 冯志强编著 王洁整理:陈式太极拳精选(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288页)_s_gpdf
│ │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十二说要_wdoc
│ │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174页)_s_spdf
│ │ 刘鹏:陈氏二路太极拳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3){密码:wesnwsjs}_s_bpdf
│ │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_s_bpdf
│ │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_s_gpdf
│ │ 王西安著: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及单刀单剑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_s_gpdf
│ │ 陈固安:太极棍(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_s_gpdf
│ │ 陈国灿:陈氏太极拳二路(炮捶)(2000)_spdf
│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功用歌诀txt
│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三字经doc
│ │ 陈氏太极拳(沈家桢 顾留馨)_s_gpdf
│ │ 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_古籍_s_bCHM
│ │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_手抄本_s_spdf
│ │ 陈照奎传授 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506页)_s_gpdf
│ │ 陈照奎秘传 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劲道释秘:拆拳讲劲(北京体育大学 2009-01)_s_spdf
│ │ 陈照奎编,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349页)_s_gpdf
│ │ 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_古籍_s_spdf
│ │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开明印刷局1933年版本复印)(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1986)_古籍_s_gpdf
│ │ 陈正雷大师著《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繁体版_wpdf
│ │ 马有清:太极刀剑合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 111页)_s_spdf
│ │ 马虹:陈式太极拳技击法(人民体育出版社)_s_spdf
│ │
│ ├—少数民族拳种
│ │ 回族传统武术-七式门-马宇pdf
│ │ 回族心意拳六合拳(买西山)flv
│ │ 杨华增:回族秘传心意内功--强身治病的武术气功pdf
│ │
│ ││
本文2023-08-03 16:16: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