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箜篌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竖箜篌的历史,第1张

历史悠久的箜篌,源远流长。最初名曰坎侯或空侯,有卧、竖两种类型。远在春秋战国之初,中国南方楚国就已经有与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汉代刘向《世本·作篇》有:“空侯,空国侯所造”和“空侯,师延所作,靡靡之音也。出于濮上,取空国之侯名也 ”的记载。刘熙《释名》所载也与《世本》相同。空侯为商代纣王的乐官“师延所作”,“出于濮上”。纣王是商代最后的一个君主。濮上,即濮水之上,在古卫国境内,即今之河南濮阳一带。说明卧箜篌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云:“空侯,谨按《汉书·郊祀志》:‘孝武皇帝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以姓冠章耳。或说空侯取其空中。琴瑟皆空,何独坎侯耶’”《史记·封禅书》中则有:“(武帝)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始。”司马迁的这段记述,说明古代卧箜篌是有柱的弹弦乐器。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它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木拨弹奏,不仅流行于中国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和朝鲜,在隋唐盛世还东传日本。东汉之时,又由波斯经西域传入中国中原一种角形箜篌。为避免混同,从六朝末期就分别造名,以卧、竖而示区别。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唐代杜佑《通典》载有:“箜篌,旧制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嗣后,在中国日渐销迹,以致器失声绝,被表现力丰富的琴、筝所代替。然而,卧箜篌在中国友好邻邦朝鲜、韩国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而成为今日之玄琴。在日本,因经由当时的百济国(高丽、百济均为朝鲜古称)传入,而称其为百济琴。今天,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卧箜篌的标本实物,但仍能从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辽宁辑安北魏古墓藻井壁画和辑安高句丽古墓壁画中视其乐器图像,一睹卧箜篌的演奏风采。

早在公元二百年前的东汉之时,竖箜篌就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往来,由波斯(今伊朗)经西域传入中国中原一带。唐代长孙无忌等撰《隋书·音乐志》中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关于其形制,唐代杜佑《通典》有云:“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刘宏)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一作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臂箜篌。”在南朝宋人范晔《后汉书·五行志》中,曾载有:“灵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汉灵帝刘宏在位年代为公元168年—188年,据此竖箜篌至少也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这种有曲形共鸣槽,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琴弦的箜篌,在中国乐坛上盛行于东晋以后到唐宋两代。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三)曾这样描写道:“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这是大型的竖箜篌,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小的竖箜篌,是左手托着箜篌,右手弹奏,多用于仪仗音乐中。今天,古代竖箜篌的实物虽已无存,但在中国北魏至唐宋的大同云岗石窟奏乐浮雕、敦煌的“隋代乐队”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浮雕中都能见到弹奏竖箜篌的图像,它们完全与亚述浮雕上所见的竖琴惟妙惟肖,波斯则是亚述式竖琴的本源地。竖箜篌在隋唐两代宫廷的九、十部乐里,用于西凉(甘肃武威)、龟兹(新疆库车)、疏勒(新疆疏勒) 、高昌(新疆吐鲁番)诸乐以及高丽(朝鲜)乐中,唐俗乐里也用它。在古代皇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它乐器更为优越。竖箜篌也东传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至今还珍藏着唐代制作的一架漆箜篌和两架螺钿槽箜篌残品,这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箜篌在宋元两代继续流传,明末渐少使用,后来则更为罕见,甚至失传达300多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作了大箜篌、小箜篌和凤首箜篌,但由于历年战乱或其他原因,都未能流传下来。

近年来国内乐器研究者参照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竖琴原理,设计和试制新型箜篌。琴体高175厘米,宽85厘米,有琴弦两排,每排四十四弦。两排对应的弦同音,共44个音。音域为D-e3,按C大调七声音阶排列并用于演出实践中。

近年来。中国作曲家为箜篌改编并创作了许多乐曲,最著名的独奏曲有《高山流水》、《思凡》、《湘妃竹》、《梅花三弄》、《阳关曲》、《渔舟唱晚》和《二泉映月》等。箜篌重奏、协奏曲有《汨罗江幻想》、《孔雀东南飞》和《清明上河图》等。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帮帮忙!

解析:

李贺(790~816)

李贺(790~816),字长吉,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他自称"陇西长吉""成纪人"。两《唐书》说他是"宗室郑王之后"。唐代有两个郑王,近人考定,他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而不是李渊第十子小郑王李元懿。李贺上距李亮几近二百年,同皇族的关系已极为疏远。父李晋肃官职亦不高。李贺就出生于这样一个旁支远裔、家境破落的宗室之家。

李贺少年时作诗便崭露头角,十五岁左右乐府诗就写得很出名了。人们把他同老一辈著名诗人李益并称为"二李"。他写诗有自己怪僻的习惯,不愿闭门命题作诗,而喜欢到家门以外较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去寻求诗的灵感。李商隐作《李长吉小传》云quot;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十八岁时,李贺从昌谷来到东都洛阳。这时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李贺携《雁门太守行》诗拜谒他,得到赏识。两年后,韩愈改任都官员外郎,皇甫湜任监察御史,到东都巡视,两人曾同访李贺。

元和五年(810),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了河南府试,成绩优异,被荐应进士举。他于当年冬赴长安,准备参加次年二月的考试。这时他遭到了"争名者"的攻击。他们说进士的"进"字与贺父李晋肃的"晋"字同音,根据当时的避讳法,李贺不应参加礼部考试。韩愈为此专门写了《讳辩》一文,驳斥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能为人乎!"然而李贺终未能参加考试。他陷于极度抑郁愤懑之中。

元和六年(811)春,李贺重返长安,就任太常寺奉礼郎。这是一个具体执行宗庙祭祀礼仪的卑微小官(从九品上)。傲岸自尊的李贺将它视为奉箕帚的臣妾,感到屈辱,不到三年就告病辞官,再次离开了长安。在京期间,李贺写了《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和《赠陈商》、《送沈亚之歌》等不少诗篇。《金铜仙人辞汉歌》也很可能是他告别长安之作。

李贺未成年而丧父,家境穷困。由于衣食所迫,他的弟弟不得不远出谋生。他也在回乡的第二年(814)秋,前往潞州(今山西长治县),投奔友人张彻。张彻是韩愈的侄婿,那时刚刚就职于昭义节度使幕府。李贺沿途写了《长平箭头歌》等作品。他在潞州,寄食三年,无所获而归。不久,死于家中,卒年二十七岁。

李贺生前曾将自己的诗二百二十三首,编为四编,托付友人沈子明,后杜牧为之撰序。北宋时流传的李贺集分四卷本和五卷本两种,后者多外集一卷,但均非唐本旧貌。北宋五卷本题为《李贺歌诗编》。南宋本题为《李长吉文集》。《四部丛刊》影印蒙古时期刊本题《李贺歌诗编》。明清又有称《昌谷集》的。李贺集南宋时已有注本。清代王琦选辑历代评、注,编撰《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诗今存241首。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出版《李贺诗歌集注》汇编本,均包括王琦本、姚文燮注和方世举批注三种。

李贺是浪漫主义诗人,是从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诗人。他生当韩、柳、元、白等大诗人竞相辉煌的时代,然而后起的李贺却能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他诗歌的中心内容是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诗中有一股抑塞磊落之气。他以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为诗歌涂上了一层幽婉冷艳凄戾的色彩。王思任《昌谷诗解序》云quot;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手法,又对汉魏六朝乐府、萧梁艳体诗、鲍照、李白诗多所汲取,搜奇猎艳,惨淡经营,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创造出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清人王琦就认为李贺诗"其源实出自楚骚,步趋于汉魏古乐府。"可惜的是,他不幸而短命,因而他留下的诗数量有限,内容自然也就显得单薄一些。而且他刻意标新立异,因而在创造了许多奇意警句的同时,也不免有晦涩和过于雕琢涂饰。

对李贺诗,历来评价不一。有人将其比美于杜甫,誉为"唐《春秋》"。有人认为其"思想核心"是"功名利禄"、"富贵享乐"。有人斥之为"鬼魅世界"。有人说其诗"除了描写 与色情以外,内容是什么也没有的。"

李贺(790-816)作品列表

李凭箜篌引 咏怀二首 雁门太守行

苏小小墓 梦天 浩歌

秋来 秦王饮酒 南园十三首

(其一、五、六、八)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马诗(其四、五) 老夫采玉歌

致酒行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其一、四) 赠陈商

苦昼短 江南弄 神弦曲

将进酒

  说古琴,谈箜篌

 齐凤池

 一、说古琴

 那年中国农历除夕夜,中国古琴大师龚一,携一架宋代词人李清照用过的古琴,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他抚琴一曲《流水》,将俞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相遇的故事,讲了西方艺术之都的维也纳人听。

 曲中,“涓涓细流,远浪渐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乐曲把多种流水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后,大师又演奏了《平沙落雁》、《渔歌》等等。

 这些代表着中华文明古曲,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萦绕着,给那些大鼻子、蓝眼睛、黄头发的欧洲听呆了。

 以前听音乐界人说过,西方人说中国没有音乐。就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专利还卖给了外国人。其实,西方人根本不了解中国。就一曲《流水》就够他们听一辈子的。

 龚一大师抚琴一曲《流水》,一下就把西方人惊呆了,也给世界折服了。

 中国乐器种类很多,最早的弦乐有两种,一种叫琴,一种叫瑟。用古琴演奏的曲子,萦绕华夏九百六万土地和空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像《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龙翔操》、《仙翁操》等曲子都是华夏音乐之瑰宝。

 明代屠隆在论琴时说:“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居士谈古,若无古琴,新者亦须壁悬一床,无论能操。纵不善操,亦当有琴。”就是说,会弹琴者和不会弹琴者室内必须有张琴。

 文化人常说,琴、棋、书、画,是一个文人必备的修养和素质。而现代的诗人作家画家有几个真正懂音乐的。大多数是一条腿走路。

 晋代的陶渊明也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吾辈业琴,不在记博,惟知琴趣,贵得其真。若亚圣操怀古吟,志怀贤也;古交行,雪窗夜话,思尚友也。猗兰、阳春,鼓之宣畅布和”由此可见,历代文人骚客是何等的爱琴。

 读了这些书,使我明白了古人对于琴的重视,明白了“操弄一二,养性修身之道”的道理。文人的“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感发善念。”是做人之本。古代文人骚客君子都是抚琴高手。历史记载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李清照、嵇康等都是著名的琴家。我记得《诗经》中就有这样的名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好的诗句。

 古琴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哲人曾说:古琴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

 古琴还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是古代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数不胜数,古琴也是文人墨客骚人君子办学的重要六艺之一。

 古琴,身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琴面是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征地。

 古琴有十三个徽,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及闰月。

 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

 周文王为悼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因此,给古琴又增加了文化内涵和传奇色彩。

 二胡、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泛音,技法很难掌握,操作发出的声音非常好听。使用这种技法演奏音色效果非常好听。但古琴有一百多个泛音,它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

 古琴大师龚一,有一架李清照当年亲手抚操过的古琴,它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古琴本身。

 走进古琴大师龚一的书斋,完全进入了琴的“世界”。雅室不大,满屋多琴,所以大师取名“五琴堂”。

 龚一大师的“五琴堂”,绝不是附庸风雅,而是斋中藏有宋、元、明、清五架珍宝。其中最昂贵的一架还是李清照亲手抚操过的古琴。

 龚一大师说:“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知音》中的小凤仙和蔡鄂的故事也是在觅知音!为“知音”他们走在了一起。

 **中的主题音乐,至今还在我心头萦绕着。而音乐的清泉,却依然涓涓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上,古琴幽幽穿透亘古岁月!

 二、谈箜篌

 听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人都知道,那象泉水一样流淌出的悠悠琴声,是在悠扬的长笛的引子引领下才流淌出来的。袅袅的长笛在宁静而空旷,洁净而深邃的童话世界里飘荡,悠悠箜篌就在下面涓涓流淌。

 那象山间溪水一样流淌出来的声音,是一位怀抱箜篌的女子弹拨出来的。那一串串金质的撞在山石上也不碎的音符,象开春的小溪流,发出有灵性的神韵。就象弹拨我的神经,又象在我心灵上流淌过一样,舒服极了,美妙极了!

 大师的手指和心灵,在银质的长笛吹来的春风中已经渐渐苏醒在四条金属的小路上翩跹着两只蝴蝶轻盈的灵魂。箜篌流淌着涓涓溪水,哗哗地响声比音符更纯粹。两只蝴蝶在长笛上迅速神化美丽的身影。蝴蝶倒影在箜篌的溪水里,梳洗得干干净净,两只蝴蝶一前一后地追逐,雀跃,嬉戏,迅速飞入花丛,去寻找前世的姻缘和爱情。

 演奏《梁祝》的乐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司、小号,长号、圆号、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以及打击乐。从这些乐器中拿出一件独奏都特别好听。但这些乐器合起来演奏就不如箜篌的音质亮丽、圆润共鸣强烈了。我喜欢箜篌的声音,尤其是看到舞台上一位漂亮的女人,用纤细的手指,在竖着的弦上奔跑发出动人的声响时,更让我着迷。

 听到箜篌的声音,我的眼前好象出现了一条弯弯的小河,河水清澈明亮,发出丁冬丁冬的声音。由于对箜篌的迷恋,每次有大型的交响乐团演奏《梁祝》,我都想到台上亲手抚摸一下箜篌,看看我的手指弹奏箜篌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有一次我真的试了一回,结果我弹奏箜篌的那声音和大师弹奏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真让我兴奋不已。后来,我查了很多有关箜篌资料,因此,我对箜篌不仅有了很深的认识,而且对箜篌的历史也有了很多的了解。

 箜篌,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乐器。有竖头箜篌、胡箜篌。箜篌形状多样,既有外形和西洋乐器竖琴相像的角形箜篌,也有琴头加饰的凤首箜篌和龙首箜篌。

 箜篌的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隋唐时期曾用于西凉、龟兹、疏勒、高昌诸乐以及高丽乐中,并东传日本。明代以后就很少使用了。1984年我国研制成功了转调箜篌。终于,使千年古乐变成了中国乐器中的又一朵神奇的奇葩。并成为中华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一名重要成员。/p>

 箜篌最早叫坎侯或空侯,有卧、竖两种类型。春秋战国时,楚国就已经有与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汉代刘向《世本•作篇》有:“空侯,空国侯所造,靡靡之音也。出于濮上,取空国之侯名也”的记载。濮上,即濮水之上,在古卫国境内,即今河南濮阳一带。说明卧箜篌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云:“空侯,谨按《汉书•郊祀志》:‘孝武皇帝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以姓冠章耳。或说空侯取其空中。琴瑟皆空,何独坎侯耶’”《史记•封禅书》中则有:“(武帝)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始。”司马迁的这段记述,说明古代卧箜篌是有柱的弹弦乐器。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木拨弹奏。东汉之后,又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一种角形箜篌。为避免混同,从六朝末期就分别造名,以卧、竖而示区别。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唐代杜佑《通典》载有:“箜篌,旧制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后来,在我国日渐销迹,以致器失声绝。被表现力丰富的琴、筝所代替。然而,卧箜篌在朝鲜、韩国却得以传承。在日本称其为百济琴。(百济为朝鲜古称)。今天从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辽宁辑安北魏古墓藻井壁画和辑安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看到其乐器图像,并可以一睹卧箜篌的演奏风采。/p>

 早在东汉之时,竖箜篌就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往来,由伊朗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一带。《隋书•音乐志》中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关于其形制,唐代杜佑《通典》有云:“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刘宏)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臂箜篌。”宋人范晔《后汉书•五行志》中曾载有:“灵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种有20多条琴弦的箜篌,在我国乐坛上盛行于东晋以后到唐宋两代。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三)曾这样描写道:“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这是大型的竖箜篌,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小的竖箜篌,是左手托着箜篌,右手弹奏,多用于仪仗音乐中。今天,古代竖箜篌的实物虽已无存,但在我国北魏至唐宋的大同云岗石窟奏乐浮雕、敦煌的“隋代乐队”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浮雕中都能见到弹奏竖箜篌的图像,它们完全与亚述浮雕上所见的竖琴维妙维肖,波斯则是亚述式竖琴的本源地。

 在古代皇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它乐器更为优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引子和结尾就是由它发出的象流水一样清澈的声音,一直在乐曲中飘渺荡漾的。

 在古代诗歌中,箜篌也屡见不鲜。汉代有一位小家碧玉,焦仲卿之妻刘兰芝,聪明绝顶,被人吟诗道: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说明箜篌已是当时女子十分喜爱的常习乐器。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写道: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既是李贺的代表作,也是唐诗中描写音乐题材的名篇之一。它以一场秋雨为线索,明写天气变化,暗述演奏过程,并借神话人物来写听众,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用奇特的幻想、极度的夸张,描写了穿云裂石的音乐力量,使千百年前宫廷器乐演奏家李凭弹奏的箜篌之音,至今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宋代词人韩淲《闻箜篌》:“飘渺神仙云雾窗。说与苏州,未断人肠。带湖烟月坠苍茫。唤醒嫦娥,春笋纤长。马上琵琶半额妆。拨尽相思,十二巫阳。疏□清梦入潇湘。佩玉鸣鸾,吹下天香。”描写了文人的情思与箜篌的妙响,令人神往。

 我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如果没有箜篌和长笛的引子,音乐的意境肯定要逊色的。结尾要是没有箜篌发出的水声潺潺和鸟语花香,蝴蝶翩跹,音乐的收尾就会显得生硬,音乐的画面语言就不会有那么美的定格永恒。

 是箜篌给听众的想象空间增添了许多美丽而神奇画面,一架箜篌给音乐丰满了翱翔翅膀,不仅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飞翔,它早已飞越了维也纳的神奇美妙的音乐天堂!

1带有古代乐器的诗句词

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3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7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8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9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0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1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3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5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6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17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

18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19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20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21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2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23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24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25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26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27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28溪边倦客停兰棹, 楼上何人品玉箫?

29故人何处? 玉箫明月空闲。

30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31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32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

33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34说与琵琶红袖客。好将心事曲中传。

35琵琶是谁制,长拨别离愁。

36放琵琶。挑灯羞看围屏画。

37暖玉琵琶寒月肤,一般如雪映罗襦。

38琵琶音最好,解说别离难。

39琵琶弦急对秋清,弹作关山久别情。

40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1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42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43《琵琶行》

2带有古代乐器的诗句词

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3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7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8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9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0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1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3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5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6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17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 18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19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20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21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2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23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24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25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26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27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28溪边倦客停兰棹, 楼上何人品玉箫? 29故人何处? 玉箫明月空闲。 30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31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32小莲初上琵琶弦。

弹破碧云天。 33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34说与琵琶红袖客。好将心事曲中传。

35琵琶是谁制,长拨别离愁。 36放琵琶。

挑灯羞看围屏画。 37暖玉琵琶寒月肤,一般如雪映罗襦。

38琵琶音最好,解说别离难。 39琵琶弦急对秋清,弹作关山久别情。

40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1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42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43《琵琶行》。

3请问诗经中对于乐器的诗句都有哪些

打击乐 1 鼓 皮革制。 国风 周南 关雎

国风 邶风 击鼓

国风 唐风 山有枢

国风 陈风 宛丘

小雅 彤弓之什 彤弓

小雅 鹿鸣之什 伐木

小雅 彤弓之什 采芑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

小雅 北山之什 楚茨 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

小雅 桑扈之什 宾之初筵

小雅 都人士之什 白华

大雅 文王之什 绵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周颂 清庙之什 执竞

鲁颂 有駜

商颂 那

2 鼛 大鼓。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

大雅 文王之什 绵 音高

3 贲 大鼓。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4 应 小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5 田 大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6 县鼓 悬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7 鞉 摇鼓。手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商颂 那 音桃

8 磬 石制。 周颂 清庙之什 执竞

4和乐器有关的诗句多一点

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3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7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8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9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0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1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3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5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6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17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

18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19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20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21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2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23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24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25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26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27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28溪边倦客停兰棹, 楼上何人品玉箫?

29故人何处? 玉箫明月空闲。

30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31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32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

33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34说与琵琶红袖客。好将心事曲中传。

35琵琶是谁制,长拨别离愁。

36放琵琶。挑灯羞看围屏画。

37暖玉琵琶寒月肤,一般如雪映罗襦。

38琵琶音最好,解说别离难。

39琵琶弦急对秋清,弹作关山久别情。

40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1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42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43《琵琶行》

5与“乐器”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 《琵琶行 / 琵琶引》唐代:白居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翻译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2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3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代:李益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翻译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4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翻译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5 《锦瑟》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翻译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6 《长恨歌》唐代:白居易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翻译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渔阳叛乱的战鼓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7 《从军北征》唐代: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翻译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8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题北榭碑》唐代:李白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翻译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9 《塞上听吹笛》唐代: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翻译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10 《春夜闻笛》唐代: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翻译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