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景点楹联,悟人生真谛
赏景点楹联,悟人生真谛
徐光煌
这次晋豫之旅,对我们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一些景点楹联这些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欣赏这些楹联,可以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和人生的感悟
楹联则是景观的名片,是名胜精华的萃取。一个景点可以由一副传神的楹联而知名天下。景观有可能消亡,楹联却可以脱离景观而得以永生,楹联的魅力无可替代。好的楹联用词隽永,寓意深刻,摹景传神,境界宏阔,读后让人感觉,余香满口,久久难忘。看一看国粹楹联、观一观古人塑像,悟一悟现室人生,掂一掂工作职责,照一照自己言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体验,一种心灵的洗礼一种职责警醒每一副楹联都会带给你一丝顿悟的清凉,每一个故事都会带给你一些深蕴人生哲理,每一则导游点评都会带给你一阵智慧的喜悦。现摘录一些,肤浅感悟请赐教!
一, 读开封府楹联,悟为警之责。
我们到了河南开封,有幸参观了开封府。我们边走边谈论,这位“明镜高悬”的“包青天”,为什么被人们一代又一代传颂得家喻户晓,甚至把“黑老包”看作“公正廉明严格执法”的象征后从开封府的楹联中,做为一个公安执法人员,似乎得到一些启示,有所领悟。这些楹联,或申明施政宗旨,或以为官劝勉,对仗工整,平仄有致,寓意深刻,所表达的为政之德,执法之严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在奉诏亭柱石上有两副楹联;1奉诏承恩施德政;为官执法播仁声2宣威九野民遵法;诏谕三章吏秉公该联平达顺畅,言深意赅,不愧是一副好的“安民告示”。它实际上是在告诉百姓,大凡执法者都是奉命,为巩固政权服务,只要秉公执法,就一定会名声远播。
在正厅门有两副楹联;1,正气满乾坤,力革弊端,上书北阙;忠心昭日月,严惩邪恶,施法南衙。这副楹联开门见山,清楚地表明了为官者的责任和决心。这两幅对联,都是说执法要,一身正气,铁面无私,操劳政务,廉洁奉公,省身克己,才嫩严惩邪恶。2,宁一堂绝讼疏刑,如临化境;祈百姓勤耕薄负,不识公门。典型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讼”即 社会 和谐的主流思想,倡导人们通过道德约束、自我调节的方式和谐化解矛盾;楹联虽有一定的封建时代局限性,但这些理念,已深深地植入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楹联从注重公众的道德教化,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避免产生矛盾纠纷的理念,无疑对我们现代司法如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 社会 稳定、构建和谐 社会 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传承和借鉴。
在正厅有一副楹联;嵩岳南横,千秋怀赤胆;黄河东去,四海颂青天。赞颂的就是包拯。巍巍乎包公,尽忠尽孝,惩恶扬善,解民疾苦,廉洁奉公!一介官吏被喻为巍巍嵩岳,千百年来被天下百姓颂为青天。现实生活中同样需要千千万万个包公。
在左右军巡院有一副楹联;法网恢恢,极恶穷凶终有报;人心惕惕,严惩重罚本无情。这幅对联锋芒毕露,使人感到快意,歹徒觉着无情。与当今"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大殿上有两副楹联;1,眼内无权贵,心中有庶民;2,鸣琴无枉曲,执法有清声;两幅楹联昭显出奉公执法,赏罚分明的执政理念,又暗含刚柔相济,张驰有度的行政方法。联说在执法中,要不畏权势,不徇私情;要人性执法,要从轻发落,留有余地。反映出我国封建 社会 以德治国,“执法如山”,“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执法理念;也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
通过以上几点启示,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法制文化与今天的法治现代化是血脉相连的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楹联所倡导的在执法过程中要注重法、理、情之间的统筹兼顾,正体现了当今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我们 探索 中国特色司法实践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们公安执法之责。
二,读平遥县衙楹联,悟执政之道。
徊佯于平遥的古城墙、古市楼、古店铺、古街道、古民宅、古县衙之间,仿佛使人置身于一部明清**场景中,又回到明清古时。平遥,不仅具有众多享誉中外的文物古迹,闻名遐迩的晋商文化,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大量的,而且具有内涵丰富的楹联。在平遥古城,楹联随处可见,有县衙署联、民居联、寺庙联、戏楼联、票号联、当铺联、街联、茶馆联、药铺联,砖雕木刻,书体各异,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楹联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要数平遥古县衙。平遥古县衙是国内保存完好的极少的几处古代县衙之一。整个建国为元、明、清各代所遗存。
来到县衙大堂,只见高悬着一副数尺长的大堂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上联是说,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百姓创造的;同时自己也是百姓一员,要爱护百姓,以百姓为天,视民如己。xia联是讲为官之道,并且告诫地方官员,要把自己的荣辱得失即官位的升迁,看得轻淡一些,重要的是要为地方造福。这副对联之所以历经数百年仍为人们传诵不衰,就在于它用浅显的语言阐释了做人、做事、做官的关系与内涵。一方面,官源于民,最后仍归于民,为官者应将自己视为百姓中的一员,不可谋取特权;另一方面,为官者比普通百姓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对自己应有更高的要求,为官一任,要以民为本,勤政爱民,造福一方。
进得二堂,又是一副二堂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导游特意提醒游客认真看就会发现二堂联中“愧”字少了“鬼”上一点,“民”字头上多了一点,意即对民要多一点爱,少一点愧。
来到县丞办公起居的书房、卧室,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厅联、堂联:“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鱼因贪饵遭钓系,鸟为衔虫被网羁”;“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等。这几副楹联无不告诉人们名节源于修养,境界升于内省。当好一名官吏,要模范遵守 社会 公德、职业道德,讲操守,重品行,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横匾上公正地写着“清、慎、勤”三个大宇,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清、慎、勤”作为皇帝劝诫为官者的箴言,出自三国魏司马昭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
这些楹联反映了当官与当老百姓的关系。官是从民来的,没有民,何来之官。而官与民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权”字和“责任”二字。衡量当官的主要标志是看其掌权为什么、用权干什么、责任是什么。“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最好的诠释。更重要的是当了官不要忘记老百姓,“人民心里有杆称,这称就是咱老百姓”,说得非常在理。旧 社会 的清官,把民看得比天还高,始终不忘头上那顶官帽,执着履行“为民作主”的官责,光明正大,一身正气,为人正派,处事公道。铁面无私的包公,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崇高的“青天”形象。而今天作为***的官,即所谓人民的公仆,是人民赋予了我们的权利,我们比过去环境和条件好多了,何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公仆之责呢!
“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它说明了当官与做人的辩证关系。当官者也是做人也。好官应当受到人们的称赞,但为官者终究受年龄及其他条件限制,一定时期还要退出政坛;回归到百姓的行列,回到人民群众生活中;故做人是长期的,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就要与人为善,德孝为先,始终把人民当作衣食父母,服好务,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
平遥县衙已成为折射古代政治、官吏作风以及世态民情的一面镜子,特别是内乡县衙的官署楹联,更是深刻阐明了为官之道。
三,读乔家院楹联,悟做人之宝。
在乔家大院,我不仅亲身领略了它的豪华气派、富丽堂皇和森严规整,更多的是实地感受了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家族传统,同样欣赏到乔家大院古民居建筑艺术一样耐人寻味的楹联,修身、治家、处世、经商、言志、咏景……内容浩繁,精致典雅 ,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和文化精髓。
走在乔家气势雄伟的高深大院,你随处可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形式多样、书法优美的楹联和匾额。这固然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但我想更离不开乔家对此的高度重视和着力而为。过去虽说没有“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时髦说法,但在我看来,乔家的楹联和匾额却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起到了这个作用。这里的大部分楹联和匾额就像乔家的家规一样,至今并不过时,有些楹联传达的思想和理念,恐怕我们现代人还赶不上,至少我不即古人。我这里择其感受最为深刻的辑录几则,朋友们看了,就知道我的意见并非诳语。
大门口匾额:“履和”、“古风”。这里没有求财求富的意向和张扬大富大贵的显摆,而仅仅表达家族对和谐、和睦、和气、和处等等的追求,以及永远保持淳朴古风,不尚时髦习俗的心愿。古人说:“中也者,天之达道也;和也者,地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和,什么事情办不成?!这也许是当今构建和谐 社会 源泉所在吧。
甬道楹联:“百年燕冀惟修德,万里鹏程在读书。”在读了大学仍然找不到工作或不读书的比读了书的还会赚钱的现象较为普遍的今天;在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再次泛起的今天;在急功近利、什么都以一时收益为判断标准的今天,读读这幅对联,或许会清醒、明智一些。
一院匾额:“为善最乐。”为善,能得到他人的赞许、给他人带来快乐;能让自己产生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成就感;能使自己心态阳光、心情舒畅;能给后人积德并为他们做出良好榜样,能不乐吗?
一院楹联:“积德为本续先世之流风心存继往,凌云立志振后起之家法意在开来。”忘记 历史 就意味着背叛。一个人要立身于世,必须自觉继承先辈优秀传统。但要振兴后起之小家和国家,是不是今天有些成就便够了呢?楹联做了最好的回答——要着眼未来、开启未来!
二院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在讲机巧、灵活、虚幻、忽悠的今天,这幅对联仍然有意义吗?仔细想想、反思人生,字字真经!还有对联“读书好经商亦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尤难知难不难”,其中的辩证思想、创业思维同样给我们很多启迪!
四院楹联:“有书留晋魏,无事话羲皇。”意思是藏书要收藏很古老的书籍,无事时只谈论古人的美德。为什么呢?藏书当然应该收藏经过时间洗礼和筛选的经典。无事不谈今人谈古人,也是“风物长宜放眼量”,也是为了少惹事生非,为了“静坐不论人非”!
五院楹联:“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读书即使没有成名,也会有高雅的谈吐和品德,行善积德不求回报,自然心安梦稳。多么通达、洒脱的境界!今人又有几人能做到不求成名、不求回报?
六院楹联:“宽宏坦荡福臻家常裕,温厚和平荣久后必昌。”这与前面的对联简直一脉相承,但又有新的意境。宽宏坦荡、温厚和平,不仅能成就今天的事业,而且还永葆家业长存、幸福永远。还有一联:“诗书与我为曲蘖,嗜好与俗殊酸咸。”意思是读诗看书像饮酒一样美,业余嗜好要不跟俗人相同。这与我喜爱的另一幅对联“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有异曲同工之美!
高悬于厅堂或刻在立柱上的楹联,虽然是些简短的文字,但其中蕴涵着经商的艰辛、做人的道理、治家的高招。凝聚着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不失为处世哲学和人生追求。真不虚此行!
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
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对联又称为楹联,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在生活中对联的应用是很广泛的,经常会举办一些写对联的比赛,下面分享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
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11、长沙市楹联家协会“砥砺奋进的五年——喜迎党的十九大”主题楹联大赛一等奖
赤帜入青云,挟三千年楚地精神,迎风卷起湘江浪;
苍生挥玉笔,步十九大诗篇韵律,蘸梦皴开岳麓春。
2、西安“经纬丝路杯”创新创业测绘楹联大赛一等奖
天眼透层霄,拉近时空,一河星月披肩上
地球收尺幅,抻开经纬,万里山川缩掌中
3、山东“走进大泰山·品味大津口”全国诗词楹联大赛一等奖
津口诉沧桑,历三千载草色枯荣,风雨难湮王者道;
泰山担日月,看十八盘云涛起伏,峰峦遥接古乡春。
4、寨岗镇文化广场舞台楹联征集一等奖
舞步响云端,引出千年瑶寨月
歌声飞画里,唤醒一轴客家春
5、三门峡白天鹅杯楹联大赛一等奖
似雪浮来成一景,自有梦之期,春之盼
如云飘至过三门,焉无行者范,舞者风
6、邯郸成安县“文明地税廉洁地税”楹联大赛一等奖
成于一点一滴,渐固政之基,国之本;
安可十全十美,唯求公者念,法者思。
7、四川省遂宁中学2017年春联一等奖
紫燕将好梦衔来,披上斗城,喜千载黉宫,文风时约春风至
金鸡把朝阳唤醒,映红壮志,倾一腔热血,涪水何输泗水长
8、开江第三届荷花节楹联大赛一等奖
不待弦音,风中舞出霓裳曲
何须梦笔,雨后凝成水墨图
9、北京让古籍活起来楹联征集一等奖
把典籍翻开,思接千年,同古人语
将文明托起,智承一脉,助好梦圆
10、邯郸武禹襄故居楹联大赛一等奖
十三式流水行云,荡浩气于乾坤,神功辉映邯郸月
二百年舒枝展叶,拓武门之根脉,大木扶摇太极城
11、中国棉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周年有奖征联一等奖(棉花馆)
八月花铺千里雪
一生情寄万家衣
12、中国棉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周年有奖征联一等奖(棉纺馆)
难忘百代经纶手
恍听千庐机杼声
13、丙申(2016)年“文明三门峡”全国春联大赛一等奖
任性春风,把大河抹绿
含情梅朵,将国梦映红
14、第四届中青诗联网大学生春联一等奖
沐春桃李绽华夏
带梦鲲鹏击海天
15、丰台纪念全民抗战80周年楹联大赛一等奖
三千里狼烟骤起,问七尺男儿,岂容城上升倭帜;
八十年狮目圆睁,借一轮月色,恍在桥头数弹痕。
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21、上联:岁月无情风刻意;下联:红尘有爱墨留心。
2、上联:从此葬花成故事;下联:何来谎话变真传。
3、上联:一帘幽梦莺啼乱;下联:满耳笙歌燕奏齐。
4、上联:三弄梅花香绕指;下联:千拂翠柳梦颦眉。
5、上联:雾里看花别笑我;下联:山中论剑勿说人。
6、上联:平湖秋月一轮冷;下联:银浪碧涛万舸欢。
7、上联:难忘今宵难忘你;下联:苦思旧日苦思君。
8、上联:阅卷清风能识字;下联:思情明月也读书。
9、上联:月栖水里问鱼好;下联:雨躲云中笑日痴。
10、上联:唯有读书窗下笔;下联:尤其墨画案中词。
11、上联:春花不晓秋霜冷;下联:夏雨难言日冕轻。
12、上联:清风恋月水生气;下联:小鸟依人风暖心。
13、上联:烟萦碧岭风勤入;下联:雾漫重山日懒起。
14、上联:风霜几度催人老;下联:雪雨千重伴客归。
15、上联:飞花点水因风过;下联:漫草摇姿为露来。
16、上联:暮鸦孤影穿秋色;下联:春燕多情画晚霞。
17、上联:潇湘秋色辞孤雁;下联:瀚海云涛送远帆。
18、上联:月随舟影听渔唱;下联:星助烛光解客思。
19、上联:月破纱窗寻墨客;下联:风游曲径戏娇娃。
20、上联:绕堤新柳三分绿;下联:倚岫静塘一抹红。
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3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我国民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的特点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 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 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楹联堪称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粹。在浩瀚的“联海”中,有关清廉为官的对联(不胜枚举)。诸多构思巧妙的“廉联”,既能传递廉洁从政的价值导向,又能抨击贪得无厌的行径,给人启迪、令人(警醒)。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对银前缓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
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锋模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经典对联:
1、上联: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下悔斗联: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2、上联:春暮偶登楼,上下鱼龙,应惜满湖绿水,
下联:酒醉休说梦,关山戎马,未如一枕黄梁。
“对联”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对联”,也叫“对子”、“对句”、“对”、“联”。根据对联位置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古今宫殿寺观、亭台楼阁、府衙官邸、川石池瀑、园林艺苑、厂房店市、民宅农户乃至器物书画、报端刊头、案边壁上等等,都有人喜欢用对联,真是雅俗共赏。有许多对联妙趣横生,令人拍手叫绝。这是英美等外国入难以体会得到的,但凡是来中国旅游和工作的外国人,随处都可以看到它,尤其是节庆时日,光彩夺目。为此,本书特于此简单介绍,以便中外交流。
现今我国很重视中西方的经济交流及合作。中外合资企业喜庆之日,写一副对联向宾客表示自己的愿望、宗旨或抱负,很有意义。对联总是言简意精,宾客读后马上可以牢记,其“广告”作用极佳。借用一副老对,意味也无穷。例如:
生 意 兴 隆 通 四 海
财 源 茂 盛 达 三 江
“四海”,原指我国四境海域之内,意指全国。现冠“中外合资企业”,其义可扩大到我国四境海域之外,即通世界。“三江”原非实指。是指我国长江、黄河等大江流域(“三”在此是表示多数的意思),意指全国。用这幅对也给人吉祥之感。
旧时中国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门的两旁都要换上新对联,表示弃旧迎新,展望新的吉祥的一年。喜庆的对联,都是用毛笔在红纸上写的。特别考究的人家是用金粉写在红纸上,或者,先用毛笔写上黑字,然后再用金粉套黑字的边。对联上的字,尽量请书法写得漂亮的人写,既光门楣,又表示对未来恭敬之意。
对联,写得好也是不容易的。从一副对联里往往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知识面,因此旧时有的考官考学子,往往就是先考对联。或出题目要求考生做一副对,或考官出上联,让考生对下联。对不出来,即表明考生没有水平,遂不让他们考其他的内容。
有一个故事,古代海南省一个渔夫,平时也为过路人摆渡。有一天,一个黑小仔挑着两捆书和行装要乘船过渡,渔夫见他满头大汗,问他要到那里去?他说:“我进京赶考(考状元)。”渔夫哈哈大笑,说:“你这副模样哪里是‘赶考’的料?”这渔夫原来多次上京赶考落第,老来隐居当渔夫,并为过路者摆渡,故肚子里颇有经纶。他就对那黑小仔说:“你还是回家去罢,免得白跑。”黑小仔坚持要去。他就说:“你一定要去,那么我出副对给你对,对得出来,我就把弥摆过去,一分钱不收。对不出来,你只好回去,哪里有水平去赶考。”黑小仔见是个渔夫,很自信地说:“好,您出吧!”那渔夫毫不在意地随手指指他捕渔的竹笼说:“你就对这里边的东西罢。”接着出上联:“鳝长鳅短鳗生耳”,这个对范围很小,是非常难对的。”但黑小仔不慌不忙地接下去说:“龟圆鳖扁蟹无头”。对得妙极了,同来乘船过渡的人听了拍手叫好。那渔夫刮目相看,颇感惊奇,并暗暗佩服。便让黑小仔上船。黑小仔名“邱浚”,是海南琼山府城人,自小聪颖。此次上京考试,才学名列榜首,本应为状元,但因手指之间有点像鸭蹼而遗憾。“状元”不仅取才,还要取貌。因此被录取为第三名——探花。以后他一直做到宰相。
对联还是一种斗争的武器。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毛泽东曾引用过: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明朝初年江南才子、《永乐大典》主编解缙。
永乐年间的一个冬天,礼部尚书的夫人做寿。解缙等不少京官都前往祝寿。有人提议,请善于作诗做对的解缙贺诗一首。解缙却提出做对子。此时锦衣卫的头头纪纲笑着说:“各位都是文人学士,我也来凑个热闹。我出个对,看谁能对上。对上了,我认罚,喝了这杯酒。”他见大家不作声,便念道:“塘里水鸭,嘴扁脚短叫呷呷。”念毕,稍息,他见解缙只顾喝酒,不加理睬,便肆意笑道:“我这对,连解学士也难倒了,还是我自己来对吧!”说着摇头晃脑地念道:“洞中乌龟,颈长壳硬矮拍拍。”解缙一听,知道纪纲是在讽刺他生得矮小。
这纪纲原来是个落弟秀才。朱棣起兵那年,纪纲去投军。由于他善奉迎拍马,很得赏识,朱棣当明朝永乐皇帝后,便让他做掌有生杀大权的锦衣卫。平时,他仗势欺人,残害忠良,大家都敢怒不敢言。解缙想,今天我倒要教训他一下,替大家出口气。于是,解缙高声道:“刚才蒙卫帅看得起,过席出对。解某不才,但不敢忘了礼尚往来的古训,现下也出一联向卫帅求教。”他全依纪纲对的句式、用词和字数,高声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客人们一听,哄堂大笑。原来那纪纲长得高,脑壳特别大,多数京官了解他的出身。知道这上联还有更深一层的讽刺意味。那纪人听了心中有数,无不笑逐颜开。
纪纲被羞得像只落汤大虾,满脸通红,却又不好发作。他心里发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杀解缙。誓不为人。后来,纪纲果然与没有当上皇太子的汉王勾结在一起,硬是把解缙打入天牢,害死在狱中。
古今名对妙对很多,俯首可拾。这朵深受中国民众喜爱的艺求之花不开在使用英文等西文的国度,而开在使用汉字的中国,其原因何在?因为这朵花的“土壤”是汉字,没有汉字,这朵花就开不起来。汉字的“土质”和西方文字的“土质”不同,因此用西文的国度长不出这朵“花”来。下面我们看根据:
第一,对联语句以两个音节连读为主。
前面已经说过:由于汉字对汉语起反作用,汉语言形式以两个音节连读为主的形式,三千多年来人们已感到习惯。两个音节连读使语句成偶、骈行、整齐,人们当然也就喜闻乐见了。对联便是依人们这一心愿产生的,这属心理基础。当然,对联的发展不仅在于形式,还在于它以简短的两句话可以表达丰富的内容。各种人物都可以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意愿、情趣、思想等。
对联的具体形式是从诗句演变来的。《辞海》(修订版)说:“相传始予五代后一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见《蜀祷杌》),谓之‘题桃符’。至宋时遂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古今对联很多,句中音节仍以两个音节为主。孟昶这副对中的“新年”、“余庆”、“嘉节”、“长春”就是两字连读的。(在汉字下用“ ”表示两字连读。下同。)下面一副对也是连读的多: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我们再举一副特殊的对联来考察。浙江温州江心寺大门前有一副“绝妙对”。温州踞江临海,在瓯江当中的江心寺,每天都可以看到瓯江潮水的涨落和浮云的涌散。对云:
海 水朝 朝 朝 朝 朝 朝 朝 落;
浮 云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消。
这幅对中上联有七个“朝”字,下联有七个“长”字。 “朝”、“长”二字都有异音:朝(zhao)读作“chao”,音同“潮”,借“潮”义;长(chang),读作“zhang”,音同“涨”,借“涨”义。
这样可以有三种读法:
其一: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其二:海水潮,朝潮,朝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涨,长长涨,长消。
其三: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
不论怎么读,两个音节连读都占优势。如果各字音节分开读,意义就不可理解,数音节连续又不能表达合适的意思,可见用汉字写对联才有这样的特殊作用。
在对联中妙用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使“对联”增辉。如拆字对、离合对、增损对、借音对、谐音对、叠音对、歇后对、复叠对、回文对、数字对、双关对、嵌字对等等。汉字如果全部以拼音文字取代,可以肯定,“对联”艺术也将随之消亡。只有保存并发展汉字,“对联”艺术才会进一步发展。
第二,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完全相等。
对联字数相等是美的要求。一副对联,一边长一边短挂在楹柱上或贴在门的两旁不对称,很难看。对联不仅要求上下联总字数相等,联中有词组或分句,其词组或分句的字数也必须相等。少,儿学作对,是带有游戏性质的,一人出上联,一人对下联。用这种方法,快速提高孩子识字量和用词的能力很有好处。对对,少到两个字,多到一两百字。不等。一般以五至十字居多,七字最为普遍。写在楹拄上或门两边的对,都是直写的。这种形式的要求,英文就无能为力。用英文字写,即使上下联音节相同,结尾也无法整齐;直写更不是英文字的能力。浙江<钱江晚报》2000年12月7日7版《中英文对出“天下第一联”》说:据新华社电,“前在长沙结束的全国首届“楹联文化与楹联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展出一副特殊对联,上联是英文而下联是中文。据介绍,目前还没有发现第二副这样的中英文对联。”
上联: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
下联:到前门 买前门,前门没 前门,后门 有前门
报道说:“英文,专家翻译成中文为:去中国买瓷器,中国有瓷器,吃饭靠瓷器。下联中文中第一个‘前门’意思是前面的门,后一个‘前门’意思是前门牌香烟。”
这副对联,对得确实妙,难得,但还有一点不足,就是上下对的长短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上联全部词加起来有42个字母,词与词之间共空7个字母的位置,两个标点占两个字母位置,加在一起,需占51个字母的位置。下联共有16个汉字,每个汉字占两个字母位置,合共占32个字母的位置;两个标点两个字母位置,汉字词与词之间不需要空格,这样中文下联比英文上联少占17个字母的位置。我们把两联接其所占位置排列起来,就是这个样子:
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
到前门买前门,前门没前门,后门有前门两联长短参差不齐,不对称,挂起来难看,不符合对联的要求。
第三,对联要求上下联语序和词性相同。例如,前面举过的两副对联,其词性可分析如下:
第四。对联的平仄要求。
汉语音节是以声调区别意义的,音节调反映在汉字上就是字调。字调古代分平、上、去、入四声,写诗词、做对联的入讲究字调配搭和谐、悦耳,于是就将字调分为平仄两大类。古平声字为“平”,古上、去、入三声字为“仄”。这样分的原因,主要是这两类字数差不多,搭配平衡自如。现今普通话里入声字已经不独立存在,它分别并入平、上、去三声中去了。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和去声字(包括并入的入声字)都属于“仄声”字;阴平、阳平字中绝大部分属于“平声”字,只有少数由入声并迸的字才算“仄声”字,如:急、激、锡、竹、伯、合等。入声字,现在中国南方方言中大都保留其八声读法,容易辨认,北方方言则很少有保留入声念法的,因此一般北方人不易识别入声字。于是有人提倡,今后写诗或作对联等,可以不管入声字。都以普通话为标准,规定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字,以减轻今后青年人和外国入学习使用的困难。但是必须提出,如果学习、研究或学写古诗词、傲对联等,那是不能不注意入声字问题的。这是汉语的特点,也是汉字的特点。对联最需要重视上下联末字平仄:上联束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末字必须是平声字。旧时汉字直写是从右到左的,楹柱和门边等的对联,上联居右下联居左。有的人不知平仄,对对子中的内容又不大懂,往往就会把对联挂错或贴错闹笑话。对联中的其他字,凡讲究的都要论平仄,所谓“工对”。上下联同位置的字必须“平对仄”或“仄对平”,至少二、
四、六、八等双字位置上的字要注意。从五言七言诗中来的对,都是比较工的。例如:
欲 穷 千 里 目;
(仄)(平)(平)(仄)(仄)
更上 一 层 楼。(“更”字是可平可仄的字)
(平)(仄)(仄)(平)(平)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 可 沽 名 学霸 王。(“学”字是入声字,
应作仄声)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复词大量增多,平仄有的难于字字相对,那就放宽一点,人们还是欢迎的。
对联大都是书面文字,它十分注意视觉的对称美。字义有双关、三关更显含蓄丰硕。
楹联文化
权映嘉 3160108114
“楹联”又称对联、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楹联可以根据用途、内容、字数、修辞技巧以及联语来源这五种方式来分类。楹联有四大要求: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是岳阳楼上的一副楹联,根据楹联分类,此联可以称作名胜联。这为清末贵州知府窦垿所题。上联纵向论史,歌颂岳阳楼人文,用诗词人物典故;“杜少陵五言绝唱”是指唐代诗人杜甫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范希文两字关情”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忧后乐”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俱兴”是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吕纯阳即古代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相传他曾三过岳阳楼,有醉戏美女的传说。以设问引出与岳阳楼有关的四位历史名人及传说人物,又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给人一种悲怆悠远之感悠悠历史,浩浩江水,抒发不胜感慨。下联横向写景,极言洞庭湖水势,描述岳阳楼及洞庭湖四周的景物。洞庭湖为潴,扬子江为流,巴陵山为峙,岳州城为镇。下联末句设问,“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含无穷意蕴,耐人寻味。联语用排比、铺陈和当句自对等手法,由人及地,由古及今,从不同的角度有层次、全面、完整地表现了事物和道理,一人一事、一层一迭地反映出有关岳阳楼的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之所以著名而雄伟的原因。上下联文的照应关系,贯穿始终。联中重复用了四个虚字“耶”和“者”,对于调整对联的结构、增强对联的气势、表达作者的感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下”,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来”,是平声,符合对联要求,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这联有十一个分句,一气呵成,不完全拘于格律,全联节奏铿锵,气韵流转,汪洋恣肆,自成格调。读来大气磅礴,鼓舞人心。
“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此联位于在越王庙正门上,根据楹联分类,此联可以称作名胜联,哀挽联。相传,秦大士与著名文学家袁枚等人,一起游览杭州西湖。大家一起游览了三潭印月,便沿着苏堤来到岳坟,一眼就看到岳飞墓前秦桧夫妇的跪像,便七嘴八舌地议论一番。袁枚发现秦大士一脸的尴尬,故意和他开玩笑地说:“秦公,我们今天来作副对联吧。我出上联,你对下联。如何”还没有征得他的同意,就出了上联:“人从宋后羞名桧。”秦大士红着脸,随口对道:“我到坟前愧姓秦。”此联之妙,妙在题岳墓而无一字道及岳飞,只从秦桧一面着笔,以奸相秦桧之被人唾弃,反衬民族英雄岳飞之受人仰怀,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妙。联语中含有自嘲之意,同时还表达了对岳飞的敬仰之情。上联最后一个字为“桧”,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秦”,是平声,符合对联要求,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楹联并不是全都很正式,此外还有一些趣联,比如苏轼和佛印的谑联。苏轼一天遇见佛印,正巧河边的狗在啃骨头,便出了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听见便不爽,把带有苏轼诗的扇子丢在河中,又出了下联:水流东坡诗(尸)。
楹联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是汉字语言文学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一种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即使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路北区图书馆2023春节期间文化活动安排
兔年大吉喜气临,昂首摆尾迎春来。2023新春将至,为营造喜气祥和的节日文化氛围,大力弘扬传统节日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春节期间,路北区图书馆依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期待广大读者的踊跃参与与支持,以下为我馆春节期间文化活动安排精彩预告:
一、“新年新朝气,诗中忆年俗”线上竞答全民阅读主题活动
活动时间:2023年1月18日-1月31日
活动内容:以诗词迎新春,文化过大年为主题,通过线上答题的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激发全民阅读,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增强市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营造祥和、欢乐、文明、健康、平安的新年氛围。
二、“日出新卯春暖兆福”2023年新春典籍文化展
活动时间:2023年1月19日
活动内容:携手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线上推出“日出新卯春暖兆福”2023年新春典籍文化展,一起在典籍中体味中华民族丰富的年俗文化记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皇家年俗主题新年知识讲座
活动时间:2023年1月20日起至元宵节期间
活动内容:岁序更新,春风新意。值此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特别推出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李国荣担任主讲的系列微讲座“清宫档案里的新春盛事”,通过主题丰富的视频内容和生动有趣的互动话题,讲述明清宫廷的新春故事,与您共迎新春。
四、“庆兔年贺新禧”春节知识线上竞答活动
活动时间:2023年1月21日-1月31日
活动内容:为展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家国情怀,感受中国精神,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特组织了春节传统文化知识趣味竞答,一同回顾传统文化知识。
五、腊雪迎春——你应该知道的春节年俗展
活动时间:2023年1月22日
活动内容:本次展览依照时间进程,渐次展开春节这幅年俗长卷,在品味浓浓年味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春节民俗中滋养文化自信。
六、古籍中的楹联
活动时间:2023年1月23日-1月25日
活动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籍经典浩如烟海,中华古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穿越千年而来,至今依旧熠熠生辉。春节期间,线上展示多部国图优秀古籍著作,在阅读古籍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国图公开课
活动时间:2023年1月24日起
活动内容:携手国家图书馆,线上展示国图精品公开课共34场,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将深入讲解包含戏曲、历史、民俗、名著经典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题意,处世劳尘事、传家旧宝书楹联原件,推断问者想知道如何保护身心、传承家族文化以及保管古籍文物。对于保护身心,不乏参加瑜伽、静坐冥想等方法。至于如何传承家族文化,非常关键的是家族文化必须不断进行传承,可以采用通过口头传递的方式、建立家族网站等方式来达到目的。最后,对于保管古籍文物,我们应该找到专业的机构存储或展示文物,如博物馆或历史文化街区等场所。
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楹联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一、楹联的基本概念
楹联又称为楹联,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它要求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二、楹联的发展历史
楹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秦汉以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就有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而春联的出现是在桃符的基础上慢慢演变发展起来的。
现今我们在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时,随处可见古刹、佛堂庙宇、博物馆、大学、古村落门楼、茶舍等处的佳联妙对。
2005年,国务院将楹联这一习俗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楹联的规则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就是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每句之内词与词之间,平仄尽量交替。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也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另外,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相同位置上的词平仄应尽量相反。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另外,写楹联相关的横批,可称为楹联的题目,即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四、楹联的分类
1、从字数上分类
短联: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楹联,如“山有色,水无声”、“夏雨、春风”。
中等联:一般字数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如“月落天光送曙,冰消地气回春”、“夜半星移惊起一林宿鸟,春深雷动震醒九渊潜龙”。
长联:一般是指全联超过四十字的楹联。
2、按内容分类,叙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
3、按联语出处分类: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
4、按写作方法分类:正对、反对、串对。
本文2023-08-04 09:46: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