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都有什么象征意义
苗族服饰象征意义有:
[苗族历史] 解读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其现行的每件款式和饰物几乎都隐藏有极为古老的文化内涵。一定的服饰符号系统与相应的史诗、神话、传说、习俗解释所构成的全面阐释系统,起着沿袭传统,追根忆祖、记述往事、储存文化信息的巨大作用。在少数民族服饰的百花园中,苗族服饰最能系统地体现祖源与战争迁徙这类历史意识。苗族服饰的相当部分,都可说是历史意识的符号载体,而祖源与战争迁徙,亦可说是苗族服饰千年不辍的母题。
黔东北松桃和湘西苗族的“骏马飞渡”、“江诃波涛”图案;黔西北威宁、赫章和滇东北彝良苗族“天地”、“山川”、”田园”、“江河”、“城池”图案;川南苗族的“黄河”、“长江”、“城池”图案;贵阳市郊高坡苗族“蚩尤印”图案;黔东南凯里、黄平、施秉、台江一带苗族的“媪仿”
(黄河)、“媪育” (长江)、“盖霞” (军旗)图案等,就是其历史传统在服饰上绽开的奇葩。它们是苗族妇女盛装诸图案的母本,含有“妈妈花”的意思。即主体图案“母花”。图案的构思、设计、造型不仅凝聚着苗家妇女劳动智慧的结晶:还表现出苗族人民对历史祖先故土、战争、迁徙的回忆与缅怀之情.凝聚着巨大的心理容量和强烈感情色彩的诸多原型。它是一种社会历史意义沉淀,一种深厚的符号积累。
“骏马飞渡”
图案是凤凰、古丈、松桃一带苗族的花边、花带最流行的图案。其特点是色调古朴,素雅大方。造型是:首先出现一条洪水滔滔的大河。苗语叫做“埋迈埋清”,即“浑水河”
之意。苗族妇女是根据花边带底色来说的。花边图案是由无数个像“马”的花纹组成的,相互连成一串横贯河水中间,表示万马飞渡黄河,驰骋中原。苗语谓之“大迈档务”
或“大迈长务”.意为“骏马飞渡大河”。“大迈”即“飞马”的形象,有“迈单”一直足马、“迈勾”一变足马之分,
比较抽象。只有从名称上才能联想到它们相似于直立的马鬃和或弯或直的马足,其造型与汉字的“马”的原始型态接近.构图虽然简单但富有腾空起飞之猛势,它包含勇猛顽强的意义。
的两边是由无数个形似三角形的或像花塔式的山叠着山相间排列,苗语称之“高本高介”
和“毕高”。意为“金山银山”
(苗族古歌中则有洋洋千言的一篇描述“运金运银”的活动场面).表示崇山峻岭.五颜六色。编织这些图案(山塔)时.均采用红、绿、蓝、黄、橙、紫各种颜色丝线挑绣而成.给人以一种悬崖深谷意境的感觉。
“骏马飞渡”
图案的两边用一条像铁轨式的图案镶嵌着顺水流方向延伸,苗语叫“乃勾阿登”,汉意就是“大路上的脚印” (此图案在中部方言黔东南苗族妇女服饰刺绣中使用频率颇高。当地苗语谓之“绞欧”,即“江河的意思”;海南岛苗族蜡染中此“江河”
图案也相当普遍)。
位于花带上的“江河波涛”图案的花纹更加明显,呈现两条白色横带,带中由一些细小的星点组成,花纹隐约可见。苗族说是表示黄河、长江同向奔流,苗家妇女管它叫“欧多民务”。北岸是些较小的土山坡,妇女称之“秀高刃”。两条大河的南面,是一朵朵既像花又像树,又像人乘船等形状组成立形花簇象征划渡式的图案,妇女们说它代表“洞庭湖”。这些图案脚下再次出现水波浪式花纹。苗语谓之“昂务乃本”,汉意就是“经过大水大浪的妈妈花”。南岸有一条小路和一排松树.象征苗族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林青茂密的西南山区。
“江河波涛”
母题在“兰娟衣”
中也有生动展现。据说,黔东北苗族妇女穿的“兰娟衣”(一种没有衣领的女装)的来历,是一位叫“兰娟”的苗族女首领,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就想了一个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手袖子上用黄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下一根蓝线;渡洞庭湖时.她在胸前绣下一个湖泊状图案;每翻一重山,她总是在彩线上缝下一点小标记。越往南,渡的河翻的山越多.她缝下的记号就从领口一直密密麻麻地缝到裤脚口。最后到了武陵山区定居后,兰娟就按照所记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花衣,作为女儿的嫁装。从此,姑娘们争相仿效.传袭至今。
与此相类似的内容同样表现在黔中关岭、安顺诸县市苗族裙子中。苗族妇女为了铭记那不平凡的迁徙和故土,她们把过河翻山的五大难关——黄河(浑永河)、雾罩山、风雨关、长江(清水河)、毒虫冲——制成了大小不同的5条平行线绣在长裙上,不许随意改变。
四川珙县苗族裙子上彩线也有类似的寓意。老人解释说,最上面的蓝色宽条代表黄河,齿轮形表示黄河的缺口,下面的一条较宽的直条代表长江流域,尖齿形表示高山地区.最下面的菱形图案和两侧的花,代表着大西南。其深刻意蕴是:川南苗族曾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战争迫使苗族西迁,他们在长江中游地区,过着鱼米之乡的生活.后又因战争频繁使他们再次西迁,最后定居西南山区.他们怀念故土.把迁徙的路线绘制在蜡染裙上。
明清文献称为“大花苗”、“小花苗”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以乌蒙山为中心的黔西北威宁、赫章和滇东北彝良,
黔西南普安一带。这里地处高寒山区,为适应环境,他们的衣服多用羊毛和麻编织而成。其男女衣服式样相同,皆以大块对称几何纹为装饰而别具一格。从背后观赏.恰若一只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据古歌的叙唱.它是古代苗族领兵打仗的首领格炎尤老、格蚩爷老的战袍,苗语称之“撮鲁”,汉意为“花衣,独具特色。
“天地”、“山川”、“田园”图案是该花衣的必备花纹。其花纹为对称的几何图纹。每方图案四周饰红黑两色毛线织成的锯齿纹、波浪纹、螺丝纹,
中留较大面积白地.其间又饰以菱形纹.菱形纹内织斜方格纹。肩部为一较宽的菱形纹区,菱形纹区内有流云。每方图案的上方代表“天”,下方代表“地”,左右为“山川”,中间为“田园”。据古史传说,这每一方图案就是一面旗帜的标志。整个衣服花纹图案山环水绕,田连阡陌.宛如一幅美丽富绕的田园山水画。
图案在其背牌上。背牌为背部装饰件,苗语叫“劳搓”,横长方形,工艺以刺绣为主,兼用蜡染、挑花、编织.纹饰有菱形纹、锯齿纹、凸字纹、雷纹等。这些纹样有机地形象地构成了一座古代城池平面图。正规式样为三道绣纹,与古歌“格蚩尤老(蚩尤)练兵场上花三道”
的说法正相符。图案中有城墙有街道,有角楼有守兵。传说这是祖先蚩尤修建的“武城”和“犁城”。古歌对此叙唱道:
格蚩尤老、格炎尤老来筑城,城池转了九道弯才围周,城内九条街相连;城墙用石头垒.城门用石条砌.城门像一只狮子,门楼上设有蚩尤老的位置,武城、犁城里外亮晶晶。格炎尤老、格蚩尤老.把城里城外的好形象,绣制成一张张好背牌.让老人看了个个想,让小孩子看了人人念。
整个图案配色用料比衣裙复杂,背牌下方一般饰以四组垂蕤,蕤端贯串珠、铜珠,长达脚跟。古史传说这垂蕤系由旗须演变而来。
类似这种“城池”
的母题内容图案,在镇宁县空洞河一带苗族的方形披肩中也有反映。披肩上的花纹图案部分分为3屋。里层有6个水生动物;中层有三路规划图案;外层两边各有2组竖条,每组9小条,在两组竖条中间各有3根黄、蓝、绿不同颜色的竖条。据当地苗族干部杨文金先生的调查,披肩上的图案是记录武汉的形状。里层的6个小动物是描绘长江里的鱼类;中层的3根规划图案是记录当时武汉城市的形状;外屋3根不同颜色的竖条是记录迁徙过的黄河、长江和嘉陵江;每组9根小竖条是记录民族的生息繁衍之地。传说过去苗族祖先迁过黄河后,曾在彭蠡洞庭之间的武汉一带生息,后因战争才被迫迁徙离开。为了不忘故土,人们就把江淮湖泊地区肥沃的耕地、城市,以及江河里的鱼虾,绣制到花披肩上,世代相传至今。
水城南开“小花苗”
的坎肩图案,方形象征城市和田土,红色表示田中游鱼,花纹表示田螺、星辰和树林,长长的两条红、黄条纹表示迁徙时过的河流。传说古代,黄河流域战乱.有苗家兄弟要南迁,哥哥已先走,弟弟留恋故土,便将家乡的田园风光描绘在自己的衣服上。
与此表征着城池的背牌略有不同,贵阳市高坡苗族妇女的背牌,据说是象征苗王蚩尤的大印。在古代迁徙途中,
战争频繁,队伍容易混乱,为了避免错杀自己人。苗王就在人们背上盖上苗王大印以作标记,便于识别。背牌的制作,是用白、红、绿、黄、橙、蓝、紫的多色丝线挑刺而成,黑布底,四方形几何图案。前后两块背牌,用布或绸缎连结,胸前一块略小。背上的背牌由三块不同图案拼成,中间一块为背牌心,四方形,中央是三角形,八角星。也有“井”字形的,还有两个四方形呈交叉角的,俨若一方印鉴。它是女性服装中不可或缺的饰物。
基于同样的意识,
黔中安顺、关岭一带苗族妇女围腰“川”
字形彩图的左右两竖,传说是为了纪念迁徙到“雾罩山”时左右两队分支左右而失踪的同胞。至于前述的“花苗”
女性盛行圆椎髻和平髻,亦缘起于战争文化的铸造。前者传说是妇女在迁徙时装藏粮种.以免被敌人发现;后者传说是妇女在迁徙时将钱币卷在其中,
以防敌人抢窃。
图案位于百折裙上。威宁一带苗族,其裙边及腰有一约2厘米宽的蜡染几何纹,二者之间为大面积白底,蜡染内边各加一小块0.5厘米宽的布系,红黑各半。白底有上下两组回环绳辩纹和4组红黑两色布系的平行线段,3组为两段,2、4组为三段。每段长约18厘米。中部三段红黄相间,叠压井行的布条从上而下依次代表黄河(“上朗”)、平原(“布点
)、长江(“下朗”)。白底象征洁净的天空。一腰裙子,简直就是一张优美动人的故园地理图。有歌唱道:
我们离开了浑水.我们告别了家乡;天天在奔跑,日日在游荡,哪里才能生存啊哪里是落脚的地方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插在姑娘的头上;让我们割下树浆,染在阿嫂的衣上;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画在阿妈的裙上,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叙唱这种裙子的古歌还描述道:“我们姑娘聪明有智慧/我们织出漂亮的裙子/像平坦的泽国水乡/像望不到边的田埂/道路宽敞四通八达/我们裙子上的条条花纹/就是我们原来的田园/那阡陌纵横的田地/那流水清清好插秧的地方”
黔中镇宁县革利地区操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的不同苗族友系,则分别把饰有“江河”图案的裙子称为Daib
naod、Deib tod at
laik baib、Delb
xangb tod laik,意为“迁徙裙”、“三条母江裙”、“七条江裙”。迁徙裙为老年妇女所穿,它的裙面有81根横线,分为9组,每组9小条。流传当地民间的《蚩尤传说》讲道:古时候有个叫赤炎(蚩尤)的祖先居住在黄河岸边的赤料坝上,他生有9个儿子7个女儿。他的9个儿子每人又生有9个儿子,组成了81个兄弟氏族,曾建立过9帅72将的军事管理制度。当地苗家自称就是81兄弟中的第一个的后裔,由于长时间远距离的迁徙,这支苗族妇女就在裙面上绣制81根横线,以示不忘是九黎81兄弟的裔嗣。而所谓“三条母江裙”就是这种裙面绣染有三大条线,据当地《苗族大歌》的开路词所唱,
系为记录其祖先迁徙经过的黄河、长江和嘉陵江。至于“七条江裙”,民间说是为纪念苗族迁徙途中跋涉过的七条仅次于黄河、长江的河流。
无独有偶,这种“江河”
图案在中部方言黔东南的凯里、黄平、台江、施秉等市、县的苗族妇女中亦有流传。她们满身花饰的花衣花裙,都是靠自家辛勤种麻植棉、纺纱织布、染色、缝纫,精心绣制而成。每件花衣的披肩和褶裙沿的图案中,都绣有两道彩色镶边的横道花纹,象征着黄河与长江,苗语分别叫做“媪仿”和“媪育”。两遭花纹中间绣有山林、田园、牛羊、村庄和人们劳动生活的情景。至于衣袖上的卐(“盖霞”)图案,据说是古代打仗用的一种旗号,那时战斗中因急于渡江,旗号被水浸透而模糊不清,后来,为了便于迁徙,就绣到士兵的袖口上作为记号,以防走散,于是代代相传。
在云南文山州、红河洲的“青苗”、“花苗”中,传说裙子折褶也是表示怀念祖先故土;上半部的几何条纹象征着他们过去逃难,怎么过黄河长江的;那密而窄的横条纹代表长江,宽而稀且中间有红黄的横线代表黄河,这里是苗族的发源地;褶叠代表着洞庭湖的水和田,衣服上的武术动作图案象征古代的战斗。
这些服饰图案与苗族的历史特别是其故土景色、战争迁徙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造型系列,从发生、发展到成熟,式微都是作为一种共同观念的实用美术,在其中蕴涵了苗族关于自己族源、生息、繁衍以及战争、迁徙的文化涵义。笃信他们的祖先发祥之地原在中原地区,那里有城池、田园(现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仍有蚩尤城,蚩尢泉、蚩尤寨)、江河、湖泊,古时因战争失利,被迫南迁,来到西南山区。为了怀念故乡和祖宗,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苗家祖籍,便在服装上绣织这样一些图案、花纹,以便低头思往事,回首望故乡。诚如古歌所唱:
我们走一步望一步,望着江普这宽广的地方,平整整的土地一丘连一丘,多可惜的地方呀.一定要留下个纪念。照田地的样子做条裙子穿,把江普的瓦房绣在衣囊上,我可爱的家乡江普呀,绣上花衣裙永远叫子孙怀。
三大方言苗族的迁徙史歌亦明白地佐证了这点。
古籍记载和民族学材料表明:苗族的祖先属于我国北方的九黎部落,由81个氏族组成。他们以蚩尤为君长居住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是神州土著民族,有“中国本部之主人,有史以前,曾占优势地位”(王桐龄语)的评说。由于宗教,刑法,兵器三大发明,势力强大,威震天下,在中原打败过炎帝,“代炎帝为政”。后来发生黄帝与蚩尤之战,蚩尤兵败,战死翼州。从此,九黎部落.群龙无首,被当作“四凶”放逐蛮荒.分崩离析。其中大部分忍气吞声,向黄河以南撤退。到江淮河湖地区.建立起了三苗国。至于照应黔东南苗族《跋山涉水》歌的叙唱:“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接近水边边/山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则显然说的是徙居在洞庭湖,鄱阳湖一带的情景。《战国策·
魏策》记吴起的话称:“昔日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这里土地肥沃,是个休养生息的理想场所,苗族先民们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乐业,逢勃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继又发生了禹征三苗的长期战争.三苗又被迫西迁至武陵五溪地区。大约在汉唐时期形成今天苗族分布的基本格局。正如《续文献通考》所说:“苗,三苗之裔,自长沙,沅、辰以西,尽夜郎(按:古夜郎包括今贵州全省,云南昆明以东,川南,桂北和湘西以西)之境有之,与民混杂,通日南蛮。”
湘西苗族《迁徙歌》(又名《休巴休玛》)说。苗族先民最早生活在黄河(苗语:务稀毫沙)流域。后来因为多次受外族欺侮,受战争和生活所迫而进行迁徙。歌里叙述第一次迁徙是“沿驴迹而下/沿马迹而下”;“沿河而下/驾钢船铁船/行为缓慢/别人划木船/行走快速/好地方别人占了”;他们又“沿黄河而上/沿路而走/一路人马/男女相跟/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占楚占菩(苗语地名,指长江流域,楚国某地)地方。在此获得休养生息不久,敌人又来骚扰,他们与顽敌进行一场殊死搏斗后,剩下的男男女女又集合在一起,被迫离开了占楚占菩,再度迁徙;沿着大河小河,顺着大山小山,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往上走,从“雾滚雾嚷”、“务流务泡”、“洞务洞党”、“洞焦洞湾”上来.走到一处开发一方。经过长期断断续续的迁徙,历尽起落和兴衰,历尽欺侮和战争的灾难。
西部方言苗族《迁徙史诗·涿鹿之战》叙述逐鹿中原,则以高昂的激情描绘出铁血风尘式的古战场气氛:苗家每一次举旗南迁,都是在经历一次大的战争失败后进行的。而每一次战争,他们都出动成千上万的骑兵.步兵多到数不清——“他们带领的马队好几万/他们带领的步兵无法计算;每一次战争,他们都是据城而守,战败以后就弃城南迁,到了个新地方,就又修筑城池,建造高楼大厦——“在老立修了一座座城池/在老立盖了一幢幢瓦屋”;以后,敌人又来侵犯,他们又出动成千上万的骑兵和数不清的步兵——“千万匹战马/千万个战士/一齐向敌阵冲杀/人人快马加鞭/个个大显神威”;战败了,他们又弃城南迁,重建家园 。
黔东南苗族《跋山涉水》歌述及迁徙的原因是“耕地耕种完/ 剩些空地方/宽处象马圈/陡处象屋檐。”
人口膨胀,生活困难。没有透露出战争痕迹,以本文立论,多少有点遗憾。但一首叫《焚中曲》的指路歌,却透露出了因战争而迁徙的信息,也有“涿鹿之战”的影子;战场是在:“浑水黄水”(黄河)河边,苗族的头领叫炎公”,敌人每次从黄河上游来犯,都被炎公率领的勇士打败了,但后来敌人联合了另一部族人马,并带有长长的弓箭,射死了苗族首族炎公,苗军军心慌乱,终于打了败仗。最后叙述被敌人占去田园和村庄及被驱赶四处逃散,一派血雨腥风的惨状。燕宝先生认为,这“就是涿鹿之战”。流行至今的鼓社节,其中必须举行的几道表演仪式“倒竹、攻城、检阅城池”,似当为古代战争的一种遗承或操练演习。
在这场弱肉强食,火拼斯杀,相互掳掠,人土兼并的持续数千年的战争中,苗族是实实在在地失败了。他们一次次被逐出故土,弃井抛乡,四处漂泊。正是这种深重的历史悲剧,造成了苗族群体不可名状的心灵上的巨创和精神上的负荷。追远慎终的情感上心理上的压抑,加之继之而来的生存上的威胁,必然会喷涌、渲泄于某种精神载体,而艺术似乎成为最好的对象一这当然包括服饰之类实用工艺美术。由于苗族远古以来的群体苦难凝聚于集体意识当中,使得苗族史诗中塑造的众多英雄崇拜偶象,大多具有“战败英雄”这一象征意义。如蚩尤,亚鲁(杨鲁)、祖德龙(诺德中)、格波绿、直至近代吴八月,张秀眉、石柳邓、杨大六等。战败反而成英雄,即是苗族集体潜意识在艺术上的自觉表现。这种集体潜意识的汪洋大海,造就了苗族服饰图案的何种象征意义呢服饰图案不是神话,史诗这种口头文学,也不是舞蹈这种动态艺术.作为一种凝固文化符号,集体潜意识同样发挥作用,只是显现方式,将与上述有别。我以为这种作用体现在苗族服饰图案上,就如同日人鸟居龙藏在《苗族调查报告》中论及苗族性格时曾概括的那样,总体乃是一种浑厚、沉郁、悲壮的格调,其象征意义与文学上的“战败英雄论”有相通之处。认识到了这点,我们就可以理解苗族为何要费工费时地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绣织在服装上(如贵州省文化厅1988年在施秉县平寨征集到的一件女装,作者把清代苗族农民起义领袖张秀眉领导的“咸同起义”精心绣制在衣服上,人物多达近百个,场面浑宏阔大,堪称中国近史上规模巨大,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画卷。至于剑河、台江一带苗寨中常常见到饰有跃马扬刀人物的银衣片,记录的同样是那场起义中张秀眉率领义军攻地克城的历史事实)。
一般地说,神话,史话长于叙事,舞蹈亦可叙述;而作为美术范畴的服饰图案长于表情拙于记述,并且恰恰难于叙事的服饰图案,苗族居然成功地用它生动地记叙了艰辛的族源史,战争史,迁徙史,这是服饰图案在没有自己通用文字的苗族中,替代文字语言功用,发挥出图画文字文化价值的显著例证;又由于它艺术地翔实地记叙了苗族生息、发展、战争、迁徙的历史功绩,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凝固于服饰上的花纹图案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苗族服饰图案充分地展示了它本身文字文化史料的价值,因此,说它是一种象形文字也不为过。至少在苗族自己,是把服饰上的几何花纹当成一种文字符号看待的。据1939年杨力行先生的调查,认为“苗人原有文字,其遗失的原因,系因蚩尤轩辕在涿鹿冲突之役,苗人崩溃后,被逐南迁。当迫渡江时,舟船赶造不及,所携书籍,恐渡江时被水漫湿,故置诸头顶上.及行抵长江,众苗争先抢渡.渡至中流,水势凶猛,人没过半.书籍也什九损失。嗣后。始有人设法将其文字的样式刺绣于衣服上,以为纪念。故今苗人花衣裙上的花纹,仍存有历史遗迹。”井强调指出:流行于花苗中的拼音文字也非英国传教士柏格里创制,而是苗族根据服饰几何花纹自创的。这是问题的一面。
另一方面.现在的湘西苗族和黔西北、滇东北苗族、黔中高坡苗族,黔东南苗族,大都居住在海拔800米至2000米左右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苗岭山麓,既少有饲马、骑马的现象,又没有大江大河乃至海的存在,更无城市、平原的踪影。因此,其服饰图案都把“骏马飞渡”、“大河波涛”、“城池”、“平原“、“长江”、“黄河”、“洞庭湖”、“苗王印”等图案视为必不可少的母本图案,不是没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这“历史“以其昭昭形迹,加强着图案艺术中的情绪力量,增益其气魄,其境界的深邃阔大。中原大地因历史的沉埋,那片土地本身历史化了。图案则在苍莽氛围中,使我们感受到苗家人寻根的浓重乡思,那种膨胀了的历史化、道德化了的乡土意识。所有这些充满“凝固历史”意义——古老的平原、黄河、长江、城池、瓦屋、骏马飞渡、大河波涛、苗王印等等,都唤起了对历史的认识,先民的追怀和绵绵的乡思。因为生活在苗文化这个特定环境中的大多数成员都很熟悉它们,在这个“既定的语境中,它们往往有大量的已知联想物”,并且“都是可交际的”。它以艺术的形式象征性地满足了苗家人“生活于过去”
的需求,又以完美的象征符号“告别”和“忘却”,使一种现实过程因艺术化而减少痛苦。因此,以象征性的回归实现“告别”与“忘却”,也许就是苗族这个被放逐者所能为自己选择的自我抚慰的最好形式。
应该强调的是,这些“凝固历史”化的图案的创造和传袭,起初无疑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一则它是祖先辛酸屈辱的历史见证,再则它是日后返回故土的路标。稍后,严酷的现实使回归故里的愿望化为泡影.其功利的目的渐为其思想意义所取代:人们是将其视为本民族的历史加以展示与传承的,而不是作为日后返归故里的路标。创制与传承这些图案,客观上开创了无字的苗族真正民族史载新纪元,培育了苗家人的准历史意识,永远记住祖先的发祥地.记住这苦难的经历。
同时,这些图案作为联系于苗族群体生存的最绵长的历史和最重复不已的经验,一种索价昂贵的情感之物态化符号,使得苗族得以在艺术形式上拥有他们的“黄河”、“长江”、“平原”、“城池”、“苗王印”和“骏马飞渡”,完成其壮丽辉煌的“精神还乡”,不啻为一种呼唤生命力量,寻索“生命图腾”的神圣之举。典型之至者是老人死后,必须穿上饰有这类图案的寿服。“生前记家谱,死后得认祖”。民间认为死者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由上可见,苗族服饰肩负起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 (高更语)的历史体现者的重要职责,堪称“穿在身上的史书。”
它的图案无言地向世界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洞庭之波;我们饱受战争烟火,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绵长的历史,我们有自己特悠久的文化 。至此,苗族服饰就构建起了一部苗族直观形象的历史读本.它既与历史有关,又与现实相联,这种双重关系明确地强调了其作为史诗所具有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原始功能,即历史功能和审美功能。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词
曲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
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礼仪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算命
诸子百家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梨园戏、歌仔戏等。
中国建筑
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
汉字汉语
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打油诗等……
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宗教哲学
儒、道、佛、周易、阴阳、五行、干支、罗盘、八卦、占卜、风水、面相等
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少林、武当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
中国传统文化
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国、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聘礼、洞房)、丧葬(孝服、纸钱、头七)、祭祀(天地祖先);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
衣冠服饰
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
汉民族服
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
四大雅戏
花鸟鱼虫
动物植物
龙、凤、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鹃花,水仙花和茶花。
龙生九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螭吻、饕餮、椒图、蚣蝮、貔貅。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银器、瓷器、红木家俱、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器、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十八般兵器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
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汤圆、粽子、年糕、月饼、筷子;鱼翅、熊掌、海参、鲍鱼……
传说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白蛇传
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道教音乐、佛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
“戏曲”
戏曲“四大声腔”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道教文化、禅宗文化、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问题一:蜡染头发有几种染色怎么做 几种???发廊随便一个色板都要30到40多种 连个分都没有谁给你去找那么多图 如果有染色方面的问题你可以具体跟我说一下 可以帮助你
问题二:紫蓝色加蓝色蜡染出来是什么颜色 紫色效果。
染发前务必使头发保持清洁干爽的状态:染发前一周不要做油等特别护理;最好在染发前一天清洗头发;染发当天不要使用定型产品。
染发开始前先将头发梳通梳顺。染发时,无需使用梳子,请用手指彻底 头部,直至染发乳均匀分布在每根发丝上。
待染发剂均匀分布到发丝上之后,千万不要把头发罩着或包起来,务必让头发自由散开,使其充分地跟空气接触,让染发成分发挥最大的作用。
分享
问题三:蜡染的蜡染图案 贵州蜡染图案的题材主要来自对自然环境中物象的模仿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记录和表达。从贵州蜡染纹饰题材的归类上看,主要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中又可分为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自然纹样中的植物纹有菊花、莲花、桃花、兰花、牡丹、石榴、葫芦、向日葵、鸡冠花、浮萍、水草、蕨菜花、辣椒花以及山里无名花卉等纹样,动物纹有牛、龙、鸟、虎、狮、象、鹿、狗、兔、鸡、鼠、凤、雉、山雀、猫头鹰、蝙蝠、蝴蝶、蜜蜂、青蛙、螺蛳、龟、虾等纹样。这些题材都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而是做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的艺术处理。这种变化和夸张既准确地传达了物象的特征,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概括能力。贵州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大自然的美景给她们带来了艺术创造的灵感。山涧中的小草和野花,丛林里的树木和果实,都是她们表现的对象,因此她们能创造出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各种植物花卉纹样。在一些地区的蜡染中,植物纹是与动物纹共同使用的,而有的地区是以植物纹为主的。比如绕家蜡染民族工艺品多是小巧花叶变形图案就,而革家蜡染民族工艺品也多有蕨菜纹、菊花纹的组合。六枝、纳雍等地的苗族蜡染图案,几乎全是由花草藤蔓组成的流畅优美画面。贵州蜡染中的各种植物花卉的大量使用,除了因为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之外,还含有美好的祝愿与希望。丹寨和三都蜡染中,鱼、鸟周围总有很多代表爱情的莲花、隐喻多子的石榴、寓意长寿的桃子等;而果木则表现充沛的活力,葫芦蕴含新的生命,豆米纹象征五谷,花卉纹象征青春等。榕江的祭祖幡旗上,常常有一棵大树高居旗首,这是祖先崇拜的象征。许多苗族村寨都有几棵大枫树,被苗族人视为神树,成为“妈妈树”或“保寨树”,是整个村寨的保护神。《山海经・大荒南经》载:“蚩尤所弃其桎梏,视为枫木”,因此,苗族认为枫树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枫树汁是红色的,苗族人认为枫树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枫树汁是红色的,苗族人认为那是蚩尤的血。苗族古歌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了枫木的来历和功用:它“生长在天家”,“枝桠漫天涯”,能“结出千样种,开出百样花”,它还化生万物,锯木变鱼子,木屑变蜜蜂,树芽变飞蛾,树叶变燕子,树心生人类母亲----蝴蝶妈妈。有些苗族地区在盖房子时,习惯用枫木作中柱,因为那里的人们认为枫木生人,用作中柱可保子孙兴旺。贵州蜡染的动物纹主要出现在苗族和革家蜡染民族工艺品中,尤其是黔东南和黔南的苗族,她们依照自然界的动物原型创造了神话般的动物造型。但这些经典图形不是像汉族的龙凤图案那样有固定的形象,而是依照苗族女子的想象力而千变万化的。鸟是苗族蜡染工艺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尤其在贵州南部榕江、三都、丹寨等地区,几乎每一张蜡染民族工艺品都离不开鸟,造型千姿百态。在丹寨蜡染民族工艺品中,鸟身常与蝴蝶花草相结合,生动活泼;榕江蜡染民族工艺品中,鸟头与龙身结合而成鸟龙纹,神秘奇特。鸟文的盛行与苗族生活中的山林多鸟的自然条件有关。虽然汉族也喜欢鸟,但是多为欣赏其形态之美或取其吉祥含义,并未赋予其以偶像的地位。上古商民族图腾崇拜的“玄鸟”,在汉文化中经过不断发展演化而成了凤凰,逐渐失去了对玄鸟的崇拜,但在苗文化里,还仍然保存着对类似玄鸟的图腾崇拜观念和行为。苗族“亲死不哭,笑舞浩歌谓之闹尸,明年闻杜鹃声,则闭户号泣曰:‘鸟扰岁至,亲死不复矣’”,说的就是苗家以笑舞浩歌祝颂亡灵化鸟的情景;如果第二年听到杜鹃的啼叫,则征兆亡灵还没有化为鸟形,故要闭户号泣。龙纹在苗族蜡染民族工艺品中是最为常见的纹样,其表现形式有具象和抽象之分。安顺蜡染的>>
问题四:头发昨天蜡染的蓝黑色,理发师说越洗会越蓝,会掉成那个颜色不?太不自然了,怎么办啊 会掉成那个颜色,我的就成了那个颜色了
问题五:头发打蜡太亮了可以染什么颜色盖住 可以染回黑色或者咖啡色的,因为太亮了显得头发整体太突出,黑色和咖啡色颜色深色些,起到反作用,可以减少太亮的成分,使整体更协调些。
染发前务必使头发保持清洁干爽的状态:染发前一周不要做油等特别护理;最好在染发前一天清洗头发;染发当天不要使用定型产品。
染发开始前先将头发梳通梳顺。染发时,无需使用梳子,请用手指彻底 头部,直至染发乳均匀分布在每根发丝上。
待染发剂均匀分布到发丝上之后,千万不要把头发罩着或包起来,务必让头发自由散开,使其充分地跟空气接触,让染发成分发挥最大的作用。
问题六:蜡染和普通染发哪个好 染发:人造色素打开毛鳞片进入头发内部。
打蜡:色素包裹在头发外部,打蜡损伤头发更少,但二次改色有一定难度!
正常染发只是上色
蜡染会使头发变得特别光滑
染发颜色容易脱色
蜡染颜色更持久并且有光泽
建议选择蜡染比较好、但是比较贵。
问题七:美发打蜡和蜡染的区别 蜡染,做完底色直接打蜡完成颜色。
打蜡,先做好颜色目标颜色,再选择相对应的腊膏进行打蜡操作
问题八:我想问下头发蜡染有什么利弊,颜色一般能持续多久 大半年
问题九:蓝色蜡加紫色蜡染出来的头发是什么色? 紫色效果。
染发前务必使头发保持清洁干爽的状态:染发前一周不要做油等特别护理;最好在染发前一天清洗头发;染发当天不要使用定型产品。
染发开始前先将头发梳通梳顺。染发时,无需使用梳子,请用手指彻底 头部,直至染发乳均匀分布在每根发丝上。
待染发剂均匀分布到发丝上之后,千万不要把头发罩着或包起来,务必让头发自由散开,使其充分地跟空气接触,让染发成分发挥最大的作用。
本文2023-08-04 09:55: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