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出自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夸父追日出自哪里?,第1张

《山海经》,其中著名的故事包括: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蜗补天:远古时代,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洪水泛滥不止。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嫦娥奔月:传闻后羿射杀九日降妖兽有功,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后羿舍不得嫦娥自己在凡间,想与嫦娥共度余生,便将仙药交于妻子嫦娥保管。这事刚好被门徒蓬蒙看到心生歹念,便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仙药向天上飞去。夸父追日: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夸父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扩展资料《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参考资料

  夸父,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人。《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夸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下面是有上古神话夸父的 故事 ,欢迎参阅。

  上古神话夸父的故事

 他拥有着强大的力气和巨人般的身高,居住在古时候北方的荒野的山上。据说,那座山和天一样的高大,常年仙雾萦绕。

 夸父喜欢把抓住的黄蛇挂在他自己的耳朵上和拿在手里。夸父一族的人生性就比较喜欢探索未知事物,况且他们天生神力,身材高大魁梧,这种天生的优势致使他们喜好打抱不平,人们都善良单纯。太阳过于长时间对地面的强光照射造成当地干旱情况越来越烈,地上的 植物 大都被晒的枯萎,河水晒干,那些耐不住炎热的人们纷纷丢了生命。夸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捉住太阳,好让太阳以人们的意志升起落下。当太阳快要落到禺谷的时候,夸父感觉口干舌燥就喝干了黄河和渭河的水,但是这对他来说还是没多大用处。他准备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那里的水量大,刚好够他饮用。可他快要走到的时候就倒在地上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把手杖扔到别的地方,这杖瞬间就变成了一片枝繁叶盛挂满果实的桃林,这得以让夸父的族人应对干旱解除口渴。后来 成语 夸父追日的故事被大家所熟知。后人称夸父的尸体化成的山为“夸父山”。那片桃树林和夸父山都在我国现在的灵宝市。据悉灵宝市在古代的时候名叫桃林县,它位于函谷关以西直到华阴,三百里间桃林茂盛。

 看了夸父追日的故事,我们也知道夸父是谁了。这个神话 传说 中的英雄人物将被世人永远地记住。

夸父部落的族裔

 夸父是我国神话 历史 中非常出名的一个,众所周知他生活在一座和天一般高的地方有着巨大的力气,并且为了族人的生活不惜追日,那么夸父是哪个部落的族裔

 关于夸父是哪个部落的族裔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一些记载来推断。

 夸父生活在上古时期,曾经参加过黄帝一族和蚩尤一族之间的战争,战败后就带着族人又回到了以前居住的地方。恰逢那个时候 天下 发生了旱灾,夸父想让太阳按照他们的想法升起落下,就去奋力的去追赶太阳后来因为体力不支死去。在历史古籍《大荒经》中曾有过记载,在大荒之地,有一座和天一样高的山,山里住着的人力大无比而且个子很高,有个人的耳朵两边经常挂着两条黄蛇,手里还拿着两条黄蛇。这样子看上去很让人害怕。这个人的名字是夸父,是后土的后人。而在《海内经》的记载中,炎帝的后人是共工,共工的后人是后土。所以联系两者可以得出夸父是神农氏的后裔的结论。

 而且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到过,黄帝当年是先和炎帝发生过战争炎帝败,蚩尤不满发动了战乱,黄帝就派兵镇压蚩尤,并且训练多只猛兽。最后黄帝打败蚩尤,代替神农氏的人做了天子。而其它古书籍中记载,黄帝轩辕氏和夸父同样以猴图腾为号,蚩尤想要夺权发动了战争,夸父没 办法 去平息这场战争就求助于黄帝,最后黄帝杀死蚩尤,自己做了天子。由此可以总结出夸父是炎帝部落的族裔。

夸父两字怎么读

 夸父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人,他是大神后土的后代。夸父一族的的人身材高大力气高大,而且他们擅长奔跑,喜欢打抱不平。夸父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他曾经为了族人的安危不惜让自己身临险境,最终因为追逐太阳而被累坏渴死。后来他化成了一座山,他的手杖化为一片茂盛的桃树林。人们对于夸父追日的 事迹 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夸父怎么读却拿捏不准。

 夸父的拼音是kua fu,夸读一声,父读四声。对于夸父的读音一直以来都受争议,在《列子汤问》中记载着,夸父读音为:kua(一声)fu(四声)。有许多人把夸字读为四声的,这是不正确的。“夸”是上下结构,是动词,形声词。原义是因为欠缺才会夸大言辞。之后,“夸”演变出了三种意思,说大话,吹牛;赞许表扬;奢侈。在古言文中,“夸”同“跨”,是兼有的意思。在小篆、 隶书 、楷体这几种字体 书法 中,夸字左边是“言”字,表示这和说话言辞有关,有“虚言”、“空谈”的意思;右边是“夸”,意思是夸张夸大。“夸”常组成“夸张”“浮夸”“夸夸其谈”等词汇。而“夸父”这个词汇除了表示 神话故事 里的追日夸父,还有另一重寓意,一方面它比喻一个人有宏大的志向和探索未知事物的勇气,另一方面又比喻一个人做不切实际的事情,自不量力。

 夸父怎么读其实体现了后世人对夸父逐日的看法,这样一想,夸父怎么读也就不难理解了。

1 中国上古神话故事

2 上古十大魔神夸父逐日的典故

3 上古神话传说

4 关于人的神话故事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编辑本段]传说故事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们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而且还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大地荒凉,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使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抓在手上挥舞,引以为荣。

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

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

夸父跑累的时候,就微微打个盹,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夸父也煮饭。他用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已经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但是,他没有害怕,并且一直鼓励着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

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头上,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之水喝干;

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

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

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回答者: happywanghaoyi - 江湖新秀 四级 2009-5-31 23:13

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夸父追日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山海经》记载这个神话时说他“不量力”,晋代陶潜在《读山海经》诗中却称赞说“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夸父神话故事主要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列子·汤问》在手杖化桃林的细节上稍有不同,说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关于邓林,据清人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山海经·中次六经》所说“夸父之山,……北有……桃林”的桃林。此夸父之山,郝懿行说一名秦山,与太华相连,在今河南灵宝县。后代以“夸父”名山的还有一些地方,其中也多有与夸父追日相联系的传说。

[编辑本段]古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编辑本段]意思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很渴,想要喝水,在黄河、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丢弃了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了一片桃林。

[编辑本段]成语

词目: 夸父逐日

拼音: kuā fǔ zhú rì

解释: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阳。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出处:《山海经·海外北经》

近义词: 夸父追日

用法: 作宾语、定语;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示例: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必渴死者也。”

[编辑本段]课文:夸父逐日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未至⑤,道渴而死⑥。弃其⑦杖,化为邓林⑧。

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很渴,想要喝水,在黄河、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还没有到,就在路上因口渴死了。夸父将他的手杖丢弃了,化作了一片桃林。

注释;

逐:角逐;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于:引出对象,不译;

河 渭: 黄河和渭水;

不足:不够;

大泽: 大湖。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山北。

至: 到;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而:表因果;

道渴而死: 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其: 代词(代夸父) ;

邓林: 桃林。

[编辑本段]典籍记载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编辑本段]传说故事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们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而且还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大地荒凉,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使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抓在手上挥舞,引以为荣。

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

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

夸父跑累的时候,就微微打个盹,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夸父也煮饭。他用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已经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但是,他没有害怕,并且一直鼓励着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

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头上,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之水喝干;

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

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

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编辑本段]现实寓意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夸父逐日意图

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

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定居了相当长时间,其原始的,破坏性的劳动,必定会使那里的资源受到破坏并趋于枯竭。土地肥力下降或盐碱化,狩猎和捕鱼范围增大而获得的数量却减少,诸如此类都是不可避免的,能获得的食物和其它物资只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部族必须迁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夸父遇到这个问题时的决定是:向西,去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

这个决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知道:大地是球形的,围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根本不会落入地球,更何况向西迁移,不是被高山挡住,就是进入沙漠,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不多。现在科技发达,人们尚且难于很好地生活在绿洲中,至于远古时代的闯入者,生活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对夸父族这样的一个内陆部族来说,作出这个决定却是正常的。大地是球形的,地球绕太阳运转以及我国西北部的地理状况,他们一无所知。他们最多可能从靠近黄海、渤海的部族那里知道:东面,就是大海,太阳从海中升起。至于西面,尽头是禺谷——太阳落下的地方。

《淮南子》中的天文篇,即为例证: 日出于易谷,浴于咸池,……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再者,现代汉语的最常用词语中仍旧遗留着远古时对太阳运动认识的痕迹。如“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日落”等等。这些词语都隐含着古代的观念:太阳从大地上升起,落下。

夸父部族应当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肯定已经认识到了阳光决定了季节,决定了农业以及其它的生产活动,那么,在太阳落下的禺谷里,阳光是最充足的,对于因资源不足而面临困境的夸父族人,迁移到那里去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不幸的是,他们却走进了沙漠。沙漠之中,到处是**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热,又十分缺水,干渴令人难于忍受。从记载上看,他们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并把这条河的主干叫河(黄河),源头的分支叫渭(渭河)。这种河是在夏季由远处高上的冰雪融化汇集形成的,是季节河。随着时间推移,由夏入秋,气温下降,冰雪融化减少,就会变浅,干涸。当夸父族人发现河水突然迅速变浅,水面变窄,水量不断减少时,他们明白赖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坚持前进,还是退回去?夸父决定:留一部分人在绿洲,其他的人在夸父率领下,向北,去寻找大泽。很有可能,他们看到了海市蜃楼,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是一样的:向北走,还是沙漠。沙漠是严酷的,又是漫无边际的。在跋涉中,体力迅速下降,又没有足够的水。最后,夸父和他所率领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

这就是夸父逐日传说中的实际情况。人类在远古时代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才能够生存下来,居住一处,就会破坏一处。所以,迁移,拓荒是较为频繁的。而夸父逐日,由于其非凡的胆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被记住的因水源不足而造成的拓荒失败。

夸父逐日,是一个部族的活动而非神之间的争斗。证据很明显:前一篇记载是贬抑性的,“夸父不量力”,这是其他部族对他们的计划和结果的评论。而后一篇豪气干云的记叙则是由夸父族人留传下来的。另外,如果把这两篇记载中提到的河、渭理解为沙漠中的季节河,而不是理解为黄河、渭河,则两篇记载都是写夸父族在沙漠中生活的情景。

夸父的失败,使远古的人们认识到征服西北的无比艰难。从此,水,而不是战乱,决定了中华民族只能向南发展。几千年来,南方一直在移民开发,原始森林、荒芜之地不断变为繁华的城镇,而西北部至今还是地广人稀。

夸父遗址能够被发掘出来吗?也许,只有中国的施利曼才能做到。当年,德国的施利曼仅仅凭着他对荷马史诗的热爱,凭着他的财力和毅力,终于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仅仅是神话的东西变成了考古发掘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发现。

[编辑本段]《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经 :第一卷《南山经》 第二卷《西山经》 第三卷《北山经》 第四卷《东山经》 第五卷《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海外南经》第二卷《海外西经》 第三卷《海外北经》第四卷《海外东经》第五卷《海内经》

第六卷《海内西经》第七卷《海内北经》 第八卷《海内东经》

大荒经:第一卷《大荒东经》第二卷《大荒南经》 第三卷《大荒西经》 第四卷《大荒北经》

海内经:第一卷《海内经》

“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深层含义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为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1 《夸父》文言文翻译

身材高大的夸父,立下宏愿,决心去追赶太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夸父耳朵上挂两条黄蛇,手里也握着两条黄蛇,随身还携带着一根手杖。一天,太阳升起了,他迈开大步追去,一直追到禺谷。

传说禺谷是太阳休息的地方。在太阳落到这里洗浴后, 就在巨大无比的若木上休息。

到第二天再升起来。这时只见一团巨大红亮的火球就在眼前,夸父已进入太阳的光轮,完全处在光明的包围中。

当他正在庆幸自己的胜利时,他感到极度口渴。于是他伏下身子,大口大口地喝黄河、渭水里的水,几下就把两条河里的水喝干了,可还是口喝难忍。

他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泽的水,大泽是一片纵横千里的水域。可是夸父还没有达到目的地,就死了,像一座大山一样倒了下来。

手杖丢落的地方,出现了一片枝叶繁茂、鲜果累累的桃林。

2 《夸父》全文翻译

夸父逐日 ——选自《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注释 ⑴逐走:赛跑。逐:竞争。

走:跑。 ⑵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⑶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⑷河、渭:即黄河,渭水。

⑸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⑹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⑺邓林:地名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0336361,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⑻未至:没有赶到。 ⑼渴:感到口渴。

⑽弃:丢弃。 ⑾为:成为。

(12)逐日:追逐太阳。 古今异义 ①夸父与日逐走 走:古义:跑。

今义:行 ②饮于河,渭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3 夸父的文言文翻译

身材高大的夸父,立下宏愿,决心去追赶太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夸父耳朵上挂两条黄蛇,手里也握着两条黄蛇,随身还携带着一根手杖。一天,太阳升起了,他迈开大步追去,一直追到禺谷。

传说禺谷是太阳休息的地方。在太阳落到这里洗浴后, 就在巨大无比的若木上休息。

到第二天再升起来。这时只见一团巨大红亮的火球就在眼前,夸父已进入太阳的光轮,完全处在光明的包围中。

当他正在庆幸自己的胜利时,他感到极度口渴。于是他伏下身子,大口大口地喝黄河、渭水里的水,几下就把两条河里的水喝干了,可还是口喝难忍。

他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泽的水,大泽是一片纵横千里的水域。可是夸父还没有达到目的地,就死了,像一座大山一样倒了下来。

手杖丢落的地方,出现了一片枝叶繁茂、鲜果累累的桃林。

4 文言文 的翻译

古时候。北方有一个巨人,名叫夸父,双耳挂着两条黄蛇,手里拿着两条黄蛇,住在一个荒凉的山上。 夸父生性喜欢探求。有一天,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想看看太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他迈开双腿,象一阵风似的跑起来,眨眼之间就跑出了几百里。 夸父自不量力,一心要追上太阳,一 夸父

直追到禹峪(也称虞渊)。这是太阳落下的地方,落日象一团火球,烤得夸父口干舌燥。他渴得要死,跑到黄河去喝水,黄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赶到渭河。渭河的水也喝于了,还是不解渴。他又往北方的大湖赶。没有来得及赶到大湖,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夸父死的时候,丢掉了手里的拐杖,拐杖落下的地方,变成了一片桃林。夸父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大山,后人称为夸父山。桃林、夸父山都在现在的灵宝市。灵宝市古时候叫做桃林县,从函谷关以西直到华阴,三百里间桃林茂盛。夸父山在灵宝市阳平镇东南灵湖峪和池峪之间。 山海经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 夸父

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大湖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5 夸父逐日原文及翻译

一、典故之一出自楚国所作《山海经·海外北经》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丢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二、典故之二出自战国列子的《列子·汤问》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译文:相传古代勇士夸父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认为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他拿着手杖去追赶太阳,他翻过许多座山,渡过很多江河,累得精疲力尽也没有赶上太阳。他还是不死心,一直坚持找,直到他快到大湖边时,他因劳累过度而死。

扩展资料

一、作品鉴赏

《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远古先民,通过幻想、想象与逐日等神话来表现他们对生命——时间——生命的思考:有限的人类生命,强烈地向往永恒的时光。

《山海经》对夸父的描述虽然简单,但关于夸父的死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渴死的;一说是被应龙杀死的。

二、夸父逐日意图

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

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定居了相当长时间,其原始的,破坏性的劳动,必定会使那里的资源受到破坏并趋于枯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部族必须迁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夸父逐日

6 文言文《夸父》

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

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7 《夸父》全文翻译

夸父逐日

——选自《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注释

⑴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⑵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⑶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⑷河、渭:即黄河,渭水。

⑸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⑹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⑺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⑻未至:没有赶到。

⑼渴:感到口渴。

⑽弃:丢弃。

⑾为:成为。

(12)逐日:追逐太阳。

古今异义

①夸父与日逐走 走:古义:跑。今义:行

②饮于河,渭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导语: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夸父逐日》文言文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注释

1、逐走:竞跑,赛跑。

2、逐:竞争。走:跑。

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4、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5、河、渭:即黄河,渭水。

6、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7、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8、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9、未至:没有赶到。

10、渴:感到口渴。

11、弃:遗弃。

12、为:成为。

13、逐日:追逐太阳。

14、于:到。(饮于河、渭中的于,应译为到,介词)

15、大泽:大湖。

16、足:够。(因为足的意思等同于够,所以 足够:同义复合词)

词语活用

北饮大泽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道渴而死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古今异义

①夸父与日逐走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②饮于河渭

河:古义:指黄河。 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一词多义 饮:

①欲得饮 饮:名词,饮食,食物和水。

②饮于河、渭饮: 动词,喝。

主题思想

《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夸父是一个巨人型的神祗,而这一类巨人型神祗在中国古文化里是不多见的。这似乎可说明先民已认识到追赶、超越时间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于是才赋予与日相逐的夸父以巨大的力量。至于夸父逐日的具体原因,在《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可以窥视到夸父逐日的本质原因。在中国古文化里,后土乃幽冥之都,亡灵之在所。这样,便产生了“夸父的所在地都是古代中国人观念中的幽冥地狱,夸父是幽冥巨人”的合理推论。

夸父较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到时间对生命的压迫,而其对死亡的恐惧感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也自然要比常人强烈得多。

而“超越死亡的唯一建释便甚与太阳相随同行,脱离有限的死海,加入无限的宇审环。”

因此,这种来自时间的压迫,来自死亡的恐惧感以及对命永恒的渴求,就是夸父“不量力”而逐日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所谓的“夸父不量力”,一方面说明了客观上人类自然生命最终难以冲破时间即生命有限的束缚,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夸父身上的体现。所以,夸父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后人眼中,他依然是英雄,千百年后依然受到人们的推崇与爱戴。

夸父逐日的失败,表面上是由于饮不足而道渴而死,但其真正原因并非如此。须知时间固然有使生命饱尝死亡熬煎的痛苦的一面,却又是生命不可缺少和不可离弃的因素。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海德格尔把人规定为“此在”,认为“此在的意义是时间性”。时间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性,时间一旦被否弃,人类自身生命的存在也就被否弃。

夸父的失败,表明了人类不可能直接与时间抗衡。由于死亡的恐惧和永恒的诱惑过于强大,人们希望从别的渠道与时间和死亡作间接的抗争。于是,出现了“不死树”。

“夸父逐日”中的杖化邓林。关于“邓林”,毕沅云注曰:“邓林即桃林也,邓、桃音近。”《山海经·中山经》亦有记载云:“夸父之山,北有桃林。”《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博(夸)父国,“邓林在其东,二树木。”

在中国文化里,“桃”具有特殊意义。陶渊明《桃花源记》使得“桃园”成为没有生命忧虑的人间乐园的象征,而果实——“桃”,象征着生命长度的延伸——长寿。夸父在延长生命的绝对长度上,因无法超越时间而失败了,但他的这一愿望,最后却又化为邓(桃) 林,以帮助人类通过享乐(对桃果的食用)来增加生命的密度,从而相对延长生命的长度。在这个意义上,夸父实现了他的愿望。

杖化邓林是夸父信念的'持续存在, 邓林也是人类生命的长青树。这是夸父——悲剧英雄通过他虚死而实生的行动,传达给人类的永恒意象。通过杖化邓林,并以“尸膏”来将之养育,从而为后人提供增加生命密度的物质,夸父已获得了绵绵不绝的生。

夸父使人类在生命——时间——生命的关系中,获得了相对和谐与永恒。

在中国古籍中,有不少关于“不死山”、“不死树”、“不死草”、“不死泉”的神话传说记载。这本身就已表明了远古之时先民对生命的有限、死亡的恐惧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和信仰。

对于夸父逐日,陶渊明有诗云:“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陶渊明不认为夸父逐日是“不量力”,而视之为与时间抗争的宏志,并且认为夸父逐日虽告失败,但由于“杖化邓林”即为后人提供物质资料而可以相对延长生命长度, 达到了与有限生命的抗争目的,因而是“功竟在身后”。

先民对太阳与时间的崇拜与恐惧,构成了先民的心理因素,从而影响到先民们对生命与生死的看法。综观人类逐日等太阳系列神话,可知有限的人类生命强烈地向往生命永恒。

远古先民,通过幻想、想象与逐日等神话来表现他们对生命——时间——生命的思考:有限的人类生命,强烈地向往永恒的时光。有限的个体生命,“饱尝”时光流逝带来的痛苦。人类为追求永恒的生命,不息作出卓绝奋斗。

夸父追日的作者不详。这个故事在《山海经》和《列子》中均有记载。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一般认为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现代学者研究,《列子》一书不是战国时期的著作,而是魏晋人的伪作,最起码也是由魏晋人改造而成的,因为书中反映的思想,更符合魏晋的玄学思想。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夸父

  神名:炎帝裔。《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据《海内经》”炎帝……生后土”,则夸父当为炎帝裔)。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毕沅注“邓林”云:“邓林即桃林也,邓、桃音相近,盖即《中山经(中次六经)》所云,夸父之山,北有桃林矣。”疑是。《列子·汤问》于述此神话之后,复谓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说略不同。古传夸父追日神话皆在于此。后世复有夸父追日遗迹之传说。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辰州东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十)丈。古老传云,邓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太平御览》卷四七引《郡国志》云:“台州覆釜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同书卷五六引《安定图经》云:振履堆者,故老云夸父逐日,振覆于此,故名之。同书卷三八八引《荆州记》又有“零陵县石上有夸父迹”等,知夸父追日神话固为民间所艳称。又《大荒东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夸父似又为一巨人部族名。追日夸父仅此部族之一员,正如蚩尤兄弟有“八十一人 ” 《龙鱼河图》或“七十二人”(《述异记》),蚩尤特其首领然。夸父既为炎帝之裔,宜其在黄、炎战争中助同属炎帝裔之蚩尤而攻黄帝。后虽被“杀”,尚有子遗,终成国族,即《海外北经》所记之博父国(夸父国)。参见“夸父国”。

  兽名。《山海经·西次三经》:“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虎疑尾字之讹)而善投,名曰举父。”郭璞注:“或作夸父。”郝懿行疏:“《尔雅(释兽)》云:‘豦,迅头。‘郭注云:‘今建平山中有豦,大如狗,似猕猴,黄黑色,多髯鬣,好奋迅其头,能举石砸人,玃类也。’如郭所说,惟能举石砸人,故经曰善投,亦因名举父。举、豦声同,故古字通用;与夸声近,故或作夸父。”据以上所述,则夸父者,猿类之兽也。《东山经》犲山有兽“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北次二经》梁渠之山有鸟“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均形似猿猴之怪鸟怪兽。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