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蒙药保护发展条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通辽市蒙药保护发展条例,第1张

第一条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蒙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蒙药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蒙药的保护和发展。上位法已经作出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蒙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包括:

  (一)蒙药单方、复方;

  (二)蒙药独有的药材、药材炮制技术以及制剂工艺;

  (三)蒙药野生药材种质资源及基因资源、道地药材种植养殖技术;

  (四)与蒙药相关的古籍文献;

  (五)与蒙药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六)与蒙药相关的其他保护对象。第四条 蒙药保护发展应当遵循蒙药发展规律,坚持标准化、市场化,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挥蒙药的特色优势,为全民健康服务。第五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蒙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改革蒙药体制机制,设立蒙药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打造市域蒙药全产业链,推进蒙药标准化、体系化和信息化建设。第六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蒙药产业发展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蒙药产业发展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和实施蒙药产业发展规划;

  (二)指导蒙药生产、教学、科研、应用协调发展;

  (三)申报、设立和组织实施蒙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

  (四)搜集、整理、反馈和发布蒙药产业信息;

  (五)承担部门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六)其他涉及蒙药产业发展的相关职责。第七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市场监督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蒙药的经营和使用,建立蒙成药和饮片质量追溯体系,推进蒙药及制剂临床循证研究,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第八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筛选适宜蒙药治疗的病种,总结形成治疗方案,组织开展蒙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第九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农牧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建设药材道地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立药材质量追溯体系,监督管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推进药材地理标志认证等工作。第十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负责指导蒙药科技创新,完善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实施蒙药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第十一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文化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申报、评审和推荐蒙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蒙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字化记录工作,推动蒙药产业与旅游康养相结合。第十二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医疗保障、教育、民族事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林业和草原、商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蒙药保护发展相关工作。第十三条 鼓励蒙药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研制蒙药新药和临床新制剂,改进蒙药及制剂剂型,明确蒙药及制剂成分、药理药效、毒性、不良反应,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表述蒙药名称和说明,申请蒙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申报蒙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十四条 鼓励蒙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保护单位等组织和个人,从事蒙药经典方、验方、秘方、常用方等药方的挖掘、抢救和保护。第十五条 鼓励拥有蒙药古籍文献、实物、知识产权或者专有技术的组织和个人,通过依法转让、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参与利益分配,发展蒙药产业。第十六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蒙药保护发展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七条 本条例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菊花茶是指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菊花,全国各地几乎随处可见。菊花的品种多姿。有时也在白菊花中加些茶叶,起到调味的作用。

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常用中药材之一,主要以头状花序供药用。据古籍记载,菊  菊花茶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对口干、火旺、目涩,或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病等。 对眩晕、头痛、耳鸣有防治作用。

     

     菊花茶以浙江桐乡的杭白菊   黄山脚下的黄山贡菊(徽州贡菊) 为佳品。安徽亳州的亳菊  滁州的滁菊  四川中江的川菊  浙江德清的德菊  河南焦作的怀菊花都有很高的药效。新疆天山、昆仑山目前业产出一种菊花茶,名为雪菊,高等级的称为红纨,形似雏菊,褐红色花蕊,金色花瓣,茶汤剔红,是目前菊花茶类的新军。

      

     特级:花型完整,花瓣厚实,花朵大小均匀;无霜打花、霉花、生花(蒸制时间不到,造成不熟晒后边黑的花)、汤花(蒸制时锅中水过多,造成水烫花,晒后成褐色的花);入水泡开后花瓣玉白,花蕊深**泽均匀;汤色澄清,浅黄鲜亮清香,甘醇微苦。

   一级:花型基本完整,花瓣较厚实,花朵大小略欠均匀;霜打花、生花、汤花在5%以内;入水泡开后花瓣白,花蕊呈**;汤色澄清,浅黄清香,甘微苦。

   二级:花朵大小略欠均匀;霜打花、生花、汤花在7%以内;入水泡开后花瓣灰白,花蕊浅黄;汤色澄清、浅黄较清香,甘微苦。

        

     菊花的种类很多,不懂门道的人会选择花朵白且大朵的菊花。其实又小又丑且颜色泛黄的菊花反而是上选。

        我之前去过浙江桐乡品尝过当地盛产的杭白菊,杭白菊茶色金黄,清香宜人 其味不苦喝起来略带甘味,喝完后齿颊留香。所以本人比较中意浙江桐乡的杭白菊。推荐楼主可以试试

古之所述橘皮为今之所用陈皮,今之所用新会陈皮为古之所述柑皮。橘皮因陈久者良而称为陈皮,因‘产广中者胜’故名广陈皮,因‘产广东新会者优’而称新会陈皮。新会陈皮作为广陈皮上品,是中国传统道地药材,是广东三宝之首,也是十大广药之一,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会陈皮药用 历史 久,盛名于明清时期,延续至今,种植 历史 有近700年,主要功效重在理气燥湿,区别于陈皮又有疏肝利胆、解结化痈等作用。陈皮药用功效随 历史 发展,历代医家根据自身经验对陈皮功效有拓展。

1 《神农本草经》-理气 秦汉时期的 《神农本草经》 就有记载陈皮在理气方面的功效: “橘柚,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小贴士:橘在药用 历史 长河中经历了橘皮和橘红的划分,橘皮和青皮的划分以及橘和柚的辨别。唐宋以前古人对橘的用药存在橘柚不分的情况,后又出现橘、柑、橙的混用。 今人考证认为始载《神农本草经》的橘柚是关于陈皮最早的史料记载!

2 《名医别录》-止泻利尿 魏晋南北朝时期,陈皮的功效除了理气以外,还有止泻和利尿等功效。据 《名医别录》 中记载: “下气,止呕咳,治气冲胸中,吐逆霍乱,疗脾不能消谷,止泻,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去寸白虫,久服轻身长年。”这里就已经说多次数地食用陈皮,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3 《药性论》-化痰止咳 隋唐时期,陈皮的一个很重要的功效,化痰止咳,如 《药性论》 : “橘皮,清痰涎,开胃。治上气咳嗽,主气痢,破症瘕痃癖,洽胸膈间气。” 《日华子本草》 : “橘皮,暖,消痰止咳,破症瘕痃癖。”

4 《泊宅编》-润肺驱寒 宋朝时期《泊宅编》有 “橘皮宽膈降气,消痰逐冷,有特殊功效”,提到陈皮利肺气、祛痰驱寒的功效。

5 《汤液本草》-解酒毒 金元时期 《汤液本草》 中的 “解酒毒”,首次提出陈皮可以解酒毒。

6 《本草纲目》-治乳痛、做香料 明朝时期不仅发现了陈皮有治妇人乳痈的功效,也是第一次提到解鱼腥毒等佐料方面的应用。

《本草纲目》 记载, “橘皮,入脾、肺二经气分药,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秘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古时候,不同的医书都对陈皮有各种研究,不乏“延年益寿”、 “统治百病”的说法,而现代的研究也表明陈皮的确含有非常多的有益成分:挥发油、橙皮苷、黄酮类物质、辛弗林、陈皮多糖、类柠檬苦素、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等,陈皮对身体的 健康 功效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第一条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蒙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蒙药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蒙药的保护和发展。上位法已经作出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蒙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包括:

  (一)蒙药单方、复方;

  (二)蒙药独有的药材、药材炮制技术以及制剂工艺;

  (三)蒙药野生药材种质资源及基因资源、道地药材种植养殖技术;

  (四)与蒙药相关的古籍文献;

  (五)与蒙药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六)与蒙药相关的其他保护对象。

第四条 蒙药保护发展应当遵循蒙药发展规律,坚持标准化、市场化,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挥蒙药的特色优势,为全民健康服务。

第五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蒙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改革蒙药体制机制,设立蒙药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打造市域蒙药全产业链,推进蒙药标准化、体系化和信息化建设。

第六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蒙药产业发展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蒙药产业发展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和实施蒙药产业发展规划;

  (二)指导蒙药生产、教学、科研、应用协调发展;

  (三)申报、设立和组织实施蒙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

  (四)搜集、整理、反馈和发布蒙药产业信息;

  (五)承担部门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六)其他涉及蒙药产业发展的相关职责。

第七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市场监督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蒙药的经营和使用,建立蒙成药和饮片质量追溯体系,推进蒙药及制剂临床循证研究,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第八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筛选适宜蒙药治疗的病种,总结形成治疗方案,组织开展蒙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

第九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农牧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建设药材道地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立药材质量追溯体系,监督管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推进药材地理标志认证等工作。

第十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负责指导蒙药科技创新,完善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实施蒙药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十一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文化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申报、评审和推荐蒙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蒙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字化记录工作,推动蒙药产业与旅游康养相结合。

第十二条 市、旗县级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医疗保障、教育、民族事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林业和草原、商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蒙药保护发展相关工作。

第十三条 鼓励蒙药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研制蒙药新药和临床新制剂,改进蒙药及制剂剂型,明确蒙药及制剂成分、药理药效、毒性、不良反应,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表述蒙药名称和说明,申请蒙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申报蒙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第十四条 鼓励蒙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保护单位等组织和个人,从事蒙药经典方、验方、秘方、常用方等药方的挖掘、抢救和保护。

第十五条 鼓励拥有蒙药古籍文献、实物、知识产权或者专有技术的组织和个人,通过依法转让、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参与利益分配,发展蒙药产业。

第十六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蒙药保护发展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条例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由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研究所组织编写的《蕲州药志》(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自出版发行以来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肯定,谢宗万研究员称其“不失为一部有重要实用价值的地方性药志”[1];林有润研究员认为该书“地方特色突出,对于继承和弘扬李时珍学术思想和宝贵医药经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孙启明先生认为:“《蕲州药志》是一部不同流俗的地方本草著作,反映了李时珍故里蕲州地区的药学内容。《蕲州药志》的编撰成功,开创了我国现代地方药志编撰的先河,为我国各地编撰地方药志树立了榜样。”[3]

但《蕲州药志》作为一部现代的地方性药志,发行面窄,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和了解,为此特将这部诞生在李时珍故乡的地方性本草《蕲州药志》的编撰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及不足之处一简要介绍。

1编撰的历史背景

蕲州,位于鄂东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依山傍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中草药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著名的盛产道地药材之乡,历来为重点药材产区之一。蕲州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就诞生在这里,悠久的中医药历史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使蕲州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中草药的种植、采收、加工和使用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医药经验,而这些医药经验中又有不少是李时珍亲授口传和后人从《本草纲目》中挖掘出来并历经长期验证而流传下来的。挖掘、整理和总结李时珍故乡的中草药资源和宝贵医药经验,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丰富祖国医药宝库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早在1983年参加“纪念李时珍逝世390周年学术会”的专家学者曾提出过“编撰具有李时珍故乡特色的《蕲州药志》”建议。1988年是李时珍诞辰470周年,中国科协率中国药学会等八大学会和中国中医药学会分别在北京和湖北蕲春举行纪念活动及学术会,此二次会议上又有专家学者提出了编《蕲州药志》的建议。

进入90年代,李时珍故乡的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李时珍故乡医药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药材种植、生产加工,举办药物交易会,从1993年起湖北省人民政府将举办“中国湖北李时珍医药节暨药交会”列入湖北省的重要活动,以后每二年将举办一届这样的大型活动,其目的是扩大李时珍故乡的影响,推动李时珍故乡的对外改革开放,把李时珍故乡蕲州建成长江沿岸重要的药材集散地和新药都。为了促使这一目的实现,迎接“李时珍医药节暨药交会”的召开,李时珍中医药研究所根据专家学者的建议,在著名的中医药专家高辉远、肖培根、谢宗万、胡世林、黄先石、林有润、詹亚华等教授的指导下组织编撰了《蕲州药志》一书。

2《蕲州药志》的主要内容

《蕲州药志》全书48万字,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详细介绍了蕲州地区和医药历史发展概况、自然条件及中草药资源,并简要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及《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各论部分是从蕲州地区主产的1000多种中草药品种中筛选出产量大、质量优的道地药材及较常用的药材250多种进行了详细介绍,每种药材分别按别名、来源、历史、形态、生境分布、种植、采集加工、药材性状及质量、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民间应用及附注等项进行描述,其具体内容都是在搜集蕲州地区药农、药工、药材收购经营人员、民间医生、名老中医药人员及普通群众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整理出来的,其中“历史”栏主要介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该药的描述和认识,“民间应用”和“附注”栏则详细介绍了蕲州地区民间应用该药的单验方及该药在蕲州地区的蕴藏量、产量、质量及其它方面的特点等。书中还附有插图以便于识别。本书可供从事医疗、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经营、生产和药物研究的专业人员参考,对药农、民间医生及广大群众在种植药材及使用中草药单、验方治病方面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蕲州药志》的特点

31地方特色突出该书除了收载有蕲州地区道地药材及较常植用的250种中草药外,还设有专章“蕲州特产集锦”,介绍蕲州特产药材与药物产品,如著名的“蕲春四宝”:蕲艾、蕲蛇、蕲竹、蕲龟,还有蕲菜、蕲姜、蕲茶、蕲藕、蕲州艾条等地方特产。对一些地产药材的质量特点也作了详细介绍,如“丹参是蕲州地区大宗野生药材,蕲产者具有根肥壮、色鲜红的特点,是蕲州主要道地药材,被誉为“蕲丹参”;又如香附,“蕲州所产香附子不仅产量大,而且质量较优,具有个大、质坚实、气浓等特点,治疗妇科病疗效尤为显著”,再如桔梗,“蕲州为湖北省桔梗药材主产地,所产桔梗具有色白、个大、质优特点,是蕲州地区传统的道地药材之一,属我省外贸出口拳头产品,曾于1938年在巴拿马世界土特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这些记载充分体现了地产药材的地方特色。

32所附民间验方丰富而实用全书载药250种,每味药附方少则2首,多则近10首,共收载在蕲州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验方近千首,用于治疗临床各种常见的病症达360多种。这些附方大多由蕲州地区的名老中医药师、药农献出的,也有部分是从蕲州地区流行的内部医药资料中辑录出来的,每个附方均标明献方者或出处。绝大多数附方由1~2味药组成,具有简便、实用、有效的特点,如艾叶揉绒吞服治疗消化不良;马齿苋、车前子各10g煎汁代茶饮治热淋等,效果均较显著,笔者自己亦多次试用,效果颇验。值得一提的是《蕲州药志》书后还附有“病名(用药)索引”,可根据所患病症名称检索到所用药物附方,十分方便附方的使用。

33重视中草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蕲州药志》对一些在蕲州地区已成功开发出的产品进行了肯定和介绍,如三七项下载:“蕲春李时珍药厂从三七叶中提取三七叶皂甙生产七叶神安片,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及其综合征、偏头痛等有显著效果”;艾叶项下载:“李时珍中医药研究所已研制出以蕲艾为主的中药保健腰带、时珍保健茶、蕲州艾条等新产品,行销于国内外,深受广大病患者欢迎”。对于准备进行开发的产品也进行了介绍,对有开发价值的中草药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如对紫苏子、猕猴桃的综合利用提出建议等,为推动地方中草药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4对于继承和弘扬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宝贵医药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蕲州药志》除有专章论述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学术思想及伟大成就外,在每味药项下还设有一“历史”栏目,重点摘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该药的论述。书中收载大量的蕲州地区人民在种植、采收、加工和使用中草药防病治病方面的宝贵医药经验,有不少是李时珍亲授口传和后人从《本草纲目》中发掘出并历经长期验证而流传下来的,如用鲜青蒿适量放口中嚼烂外敷治疗蜂蛰肿痛;用艾叶、生姜水煎服治疗大便下血;用地榆治疗菌痢;用丹参治疗月经过多等,在《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因此,该书对于继承和弘扬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宝贵医药经验将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强调了区分药材的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365种药材中,有不少从药名上就可以看出有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枣(山茱萸)、秦椒、秦皮、秦瓜、吴茱萸、阿胶、代赭石(山西代县一带)、戎盐等。巴、蜀、吴、秦、东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国名或古地名。 《五十二病方》中的242种药材中,名称上反映出产地者有蜀菽、蜀椒等。

《武威药方》(公元25~88年)中所载的66种药材中,就有秦艽、蜀椒、代赭石等具有产地、道地的中药。

《内经》从理论上阐明了道地药材的含义,指出:“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

《伤寒论》中的方剂有112首,涉及的中药材80余种,其中记载的道地药材阿胶、蜀漆等被广泛地用于临床。

《本草经集注》总结了前人的药学成就,进一步论述了“道地”的重要性:“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北药,虽有未来,亦复非精者。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又云:“自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为性理,不及本邦。”该书中对40多种常用中药的道地性采用了“第一”、“最佳”、“最胜”、“为佳”、“为良”、“为胜”等词来描述。

到了唐代,道地药材的概念更加强化了。《新修本草》对道地药材做了精辟的论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该书对30余种中药的道地优劣进行了补充和订正。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特别强调药材的产地,指出:“用药必依土地”,这可能为后世正式专用“道地药材”的术语奠定了基础。

大约抄就于隋唐埋藏的敦煌医学卷本《张仲景五脏论》、《不知名医方》中,记载的中药名冠以道地者,如河南牛膝、江宁地黄、商州枳壳、华山覆盆子、原州黄芪、潞州菟丝子、澜州蒺藜子等。这是临床用药讲究道地药材的进一步发展,为宋本草全面记载以产地加药名来标记药材质量奠定了基础。

宋代的医药学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历代道地药材的经验,并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如《证类本草》对道地药材的记载较汉、唐时期丰富,尤其附图的图题均冠以产地名称,如:“齐州半夏”、“成得军狗脊”、“银州柴胡”等,所记载的道地药材有250余种。

寇宗奭在他的《本草衍义》中提出:“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李东垣在他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出:“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失其地则性味少异。”

明代,“道地药材”专用术语已正式见于本草和文学书籍。《本草品汇精要》一书载药916种,明确记载道地药材268种,其中包括32种川药,27种广药,8种怀药。

“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强调:“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一方土地出一方药也。”

李时珍的道地药材观点更为明确,如:“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沧击能盐,阿井能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他在每味药材项下虽不像《本草品汇精要》那样专列一项,但在每味药材项下对道地的论述很多,如麦冬项下言“浙中来者甚良”。

到了清代,医家从临床上发现药物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地”问题。徐大椿曾在《药性变迁论》中指出:“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移种他地,则地气移而薄矣。”“……当时所采,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气未泄,故得气独厚,今皆人工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灌溉之功,则性平淡而薄劣矣。”

《本草纲目拾遗》虽多收录民间草药,但对具道地气息的中药,如浙贝母、川姜、白术、抚芎,以至东洋参、西洋参、银柴胡、角沙参等均有较详尽的叙述。

建国以前,中医药处于被消灭的地位,中医药界奋起斗争,视中医药的疗效为生命,各有名的大药店所经营的中药材都择优质道地药材,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备精益求精,故产品的质量声誉较高,创建了许多百年以上的名牌药店,如北京的同仁堂、哈尔滨的世一堂、杭州的胡庆余堂、重庆的桐君阁、苏州的雷允上、广州的陈李济等。

建国以后,建立了中国药材总公司,对名贵紧缺的药材品种实行“统管”的政策。中央以下设一、二、三级批发机构,促进了中药商品的正常流通。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合编的《药材资料汇编》,按西怀类、山浙类、川汉类、南广类等不同道地品对药材进行了分类,它反映出了20世纪“道地药材”的风貌。

详细地观察和研究道地药材在引种或野生变家植后的生长形态变化、有效成分的消长规律或药材中各种成分的动态积累,是深入研究道地药材的必由之路。

基本信息  为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的块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苏、陕西等地。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细根,洗净,趁鲜切片,晒干。生用或麸炒用。 药性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编辑本段应用  1.寒凝气滞之胸腹诸痛证。本品味辛行散,性温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宽中,故能行气散寒止痛。治胸腹胁肋闷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乌沉汤(《和剂局方》),也可与薤白、瓜蒌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胀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术等,如乌药散(《圣惠方》),也可与香附、木香、陈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与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若寒凝气滞痛经,可与当归、香附、木香等同用,如乌药汤(《济阴纲目》)。 2.尿频,遗尿。本品辛散温通,入肾与膀胱而温肾散寒,缩尿止遗。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冷之小便频数、小儿遗尿,如缩泉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用法用量煎服,3~9g。 编辑本段古籍摘要  1.《本草衍义》:“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2.《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气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痛,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 3.《本草求真》:“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每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1] 编辑本段植物学描述   乌药-原植物中国植物志: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米,胸径4厘米;树皮灰褐色,根有纺锤状或结节状膨胀,外面棕**至棕黑色,表面有细皱纹;幼枝青绿色,具纵向细条纹,密被金**绢毛,后渐脱落;顶芽长椭圆形;叶互生,卵形,椭圆形至近圆形,先端长渐尖或尾尖,基部圆形,革质或有时近革质,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苍白色,幼时密被棕褐色柔毛,后渐脱落,偶见残存斑块状黑褐色毛片;花期3-4月,果期5-11月;根药用,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采挖,果实、根、叶均可提芳香油制香皂;根、种子磨粉可杀虫。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生于海拔200-1000米向阳坡地、山谷或疏林灌丛中。产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湖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越南、菲律宾也有分布。习惯以浙江天台所产者品质最佳,故称“天台乌药”或“台乌药”。 编辑本段药材形状描述   乌药-中药材中国药典: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细根,洗净,趁鲜切片,晒干,或直接晒干。多呈纺锤状,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成连珠状,长6-15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纵皱纹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硬。切片厚02-2mm,切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可见年轮环纹,中心颜色较深。气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编辑本段化学成分  已知乌药中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异喹啉生物碱及呋喃倍半萜及其内酯三大类。且随着产地的不同,其组分也产生变化。 根、叶、果皮及种子中均含有挥发油,挥发油中主要组成大多为常见的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根中挥发油主要含有龙脑(borneol) 、柠檬烯(limonene) 、β-草烯(β- humulene)等。叶中挥发油主要含有罗勒烯(ocimene) 、月桂烯(myrcene) 、聚伞花素(cymene) 、莰烯(camphene) 、龙脑、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 、依兰烯(muurolene) 、β-榄香烯(elemene) 、β-草烯、β-蛇床烯(selinene) 、毕澄茄烯(cadinene) 等。 呋喃倍半萜及其内酯:这类成分是乌药中被研究得最多的成分,主要包括桉烷型(selinane type):香樟烯(lindestrene);乌药烷型(lindenane type):乌药烯(lindenene)、乌药醇(lindenenol)、乙酸乌药酯(lindenenyl acetate)、乌药酮(lindenenone)、乌药醚(linderoxide)、异乌药醚(isolinderoxide);吉马烷型(germacrane):neosericenyl acetate、乌药内酯(linderalactone)、新乌药内酯( neolinderalactone)、乌药醚内酯(linderane)、伪新乌药醚内酯(pseudoneolinderane);榄烷型(elemane type):异呋喃吉马烯(isofuranogermacrene)、异乌药内酯(isolinderalactone、表二氢异乌药内酯(epidihydroisolineralactone) 编辑本段药理作用  乌药具有较为广泛的药理活性,主要如下: 1、抗菌、抗病毒作用  张天民等报道,乌药20 %的药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柯萨基B1 、B3 、B4 病毒(CBV)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RSV 病毒是引起婴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主要病因,柯萨基B 组病毒(CBV) 的抑制指数均为4 个对数,属高效抗病毒药物。乌药的水和醇提取物对单纯疱疹病毒(HSV) 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亦属高效药物。乌药对金**葡萄球菌、甲型溶血链球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另外,鲜乌药叶也有抗菌作用。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乌药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对抗临床应用大黄引起的腹痛。乌药水煎液可明显增大家兔胃电幅值,有兴奋和增强胃运动节律作用。乌药水煎液可以显著抑制溃疡的形成,可明显对抗乙醇诱发的细胞损伤,具有细胞保护作用,此作用与剂量呈依赖关系,且还兼有全身作用,乌药的这种保护作用与神经功能有关。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乌药对心肌有兴奋作用,其挥发油内服有兴奋心肌、加速回流循环、升压及发汗作用,亦有兴奋大脑皮质、促进呼吸作用,局部涂用可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缓解复合肌肉痉挛性疼痛作用。 4、其他  体外实验表明乌药有促进血凝作用,亦有报道乌药有抗凝血酶作用。乌药对小鼠肉瘤S180抑制作用明显。乌药根中呋喃倍半萜组分对实验性肝损伤有预防作用,该组分对CCl4引起的GOT、GPT 升高有预防作用,对乙硫氨酸所致血清转氨酶升高,GOT 升高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可保护肝脏免受脂肪浸润。另外乌药亦有抗组胺的作用。最近报道乌药的水、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镇痛、抗炎作用,以其正丁醇部位的镇痛、抗炎活性为最强。 编辑本段中药学   乌药具顺气、开郁、散寒、止痛功效,能上理脾胃元气,下通少阴肾经。 考证 1《本草纲目拾遗》:乌药,生岭南邕州、容州及江南。树生似茶,高丈余。一叶三丫,叶青阴白。根状似山芍药及乌樟根,色黑褐,作车毂纹,横生。八月采根,直者不用。 2《本草图经》:乌药,木似茶槚,高五、七尺。叶微圆而尖,作三丫,面青背白。四、五月开细花,黄白色,六月结实。(根)如山芍药,而有极粗大者,又似钓樟根,然根有二种,岭南者黑褐色而坚硬,天台者白而虚软,并八月采。根似作车毂形如连珠状者佳,或云天台出者香白可爱,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3《本草别说》:按《本草图经》及世称以天台者为胜,今比之衡州、洪州者,其香味唯天台者为劣,入药功效亦不及,但肉色颇赤而差细小尔。 4《纲目》:乌药,吴、楚山中极多,人以为薪。根、叶皆有香气,但根不甚大,才如芍药尔,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核壳极薄,其仁亦香而苦。 乌药始载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乌药树生似茶,高丈余,一叶三丫,叶青阴白,根状似芍药及乌樟根,色黑褐,作车毂纹,横生,八月采根,直者不用。”这是第一次对乌药的产地、性状、采收及确切的药用部位作了描述,以后诸多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苏颂《本草图经》曰:“乌药根二种,岭南者黑褐色而坚硬,天台者白而虚软,并八月采根,以作车毂纹,形如连珠状者佳,或云:天台出者,香白可爱,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吴楚山中极多,根叶皆有香气,根亦不甚大,才如芍药尔,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陈嘉谟在《本草蒙笙》中云:“天台者,香白固优,不及海南者,功力尤大。根采考附,状取连珠,如珠连者佳。直根不堪用,有二种,天台者白而虚柔,另为海南者黑褐坚硬。”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五乌药称“花如桂”,其附图为天台乌药。在本草著作中所载乌药根有二种:一为天台产者白而虚软,另为海南者黑褐而坚硬,天台者实际上已衍变为我国药典收载的乌药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海南产者实际上是指“衡州乌药”即防己科植物樟叶木防己Cocculus Laurifolius DC。另外,日本昭和七年出版的《古事类苑》记载,在享保年间天台乌药和衡州乌药传入日本,并在许多地区引种栽培,对两者的植物形态、性状进行比较,指出衡州乌药的植物形态与天台乌药者较为相似,但衡州乌药香气少而坚硬,为下品。明朝刘文泰编“本草品精要”将乌药归为木部之中品,其中记载叶及根嫩时采作茶片炙碾煎服补中益气,止小便滑数。所以李时珍曰:“乌药,下通少阴肾经,上理脾胃元气,故丹溪朱氏补阴丸药,往往加乌药叶。” 乌药来源单一,均为野生。现在我国乌药的各主产区以浙江省产量最大,浙江天台地区产乌药素以道地药材著称,但由于经济和地区差异,现在天台地区已不大量采收、加工和收购乌药,而是集中在浙江省西部地区,原料来源以赣、皖、湘、闽等地。八十年代以来衢州、金华二地的乌药年产量为全国最高,并销向全国各地。 民间代用品鼎湖钓樟L chunii Merr与小叶乌药L aggregata var playfairii (Hemsl) H P Tsui在各地药材公司均不收购。 各家论述  1《本草抬遗》:主中恶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 2《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除一切冷,霍乱及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癫,并解冷热。 3王好古:理元气。 4《纲目》:治中气,脚气,疝气,气厥头痛,肿胀喘息,止小便数及白浊。 5《本草通玄》:理七情郁结,气血凝停,霍乱吐泻,痰食稽留。 6《玉楸药解》:破瘀泄满,止痛消胀。 7《本草衍义》: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8《纲目》:乌药,辛温香窜,能散诸气,故《惠民和剂局方》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用四磨汤者,降中兼l,滞中带补也,《朱氏集验方》治虚寒小便频数缩泉丸,取其通阳明、少阴经也。 9《本草经疏》:乌药,辛温散气,病属气虚者忌之。世人多以香附同用,治女人一切气病,不知气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冷气、暴气用之固宜,气虚、气热用之,能无贻害耶。 10《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痛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满,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 11《本草述》:按乌药之用,耳食者本于寇氏'走泄多'一语,以为专于辛散而已,如海藏谓其'理元气',何以忽而不一绎也?如止于辛散,安得宿食能化,血痢能止,便数能节,症结能消,头风虚肿之可除,腹中有虫之可尽,妇人产后血逆及血海作痛之可疗,小儿积聚蛔虫及慢惊昏沉之可安,即《日华子》亦谓其功不能尽述者,是其徒以辛散为功乎?盖不等于补气之剂,亦不同于耗气之味,实有理其气之元,致其气之用者。使止以疏散为能,而不能密理致用,可谓能理气乎?丹溪每于补阴剂内入乌药叶,岂非灼见此味,于达阳之中而有和阴之妙乎?达阳而能和阴,则不等于耗剂矣。香附血中行气,乌药气中和血,离血而行气,是谓之耗,不谓之理,盖气本出于阴中之阳,达于阳中之阴也。 12《本草新编》:乌药,产妇虚而胎气不顺者,切不可用,用则胎立堕。人以为顺气用之,谁知乌药能顺胎气之实,而不顺胎气之虚乎?不独胎气,凡气虚者,俱不能顺,惟血虚而带郁滞者宜之耳。 13《本草求真》:乌药,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用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优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 选方  1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治寒凝气滞的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痛,痛经。 2暖肝煎(《景岳全书》),用于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 3四磨汤(《济生方》),行气降逆,宽胸散结,治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所致胸膈烦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4乌药顺气散(《赤水玄珠》),行气宽胸,治七情忧思所致的胀满痞塞之证。 5排气饮(《沈氏尊生方》),行气消滞,治产后逆气,食滞胀痛。 6缩泉丸(《妇人良方》),温肾祛寒,缩尿止遗,主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小儿遗尿。 7五磨饮子(《医方集解》),顺气行滞。 8六磨汤(《证治准绳》),顺气行滞,调理肝脾,通便导滞,治情志失和,肝脾之气郁结导致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腹中胀痛,纳食减小。 9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祛瘀软坚,兼调脾胃,治气血凝结,脉络阻塞,血瘀日甚所致腹部积块,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纳减乏力,时有寒热,月事不行。 炮制方法  1拣去杂质,分开大小条,用水泡透,根据季节注意换水,防止发臭,及时捞出切片。如已在鲜时切片者,筛去灰屑。 2炒制:取净乌药片,用文火炒至深**取出。 3麸制:取净乌药片,用麦麸炒至微黄,筛去麦麸即得。 4醋制:取乌药片与醋拌匀,略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带焦斑为度,取出放凉。每乌药500g,用醋60g。 5酒制:取乌药片,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干,每乌药500g,用黄酒60g。 6盐制:取麦麸,炒热,加入经盐水润半小时的乌药片,炒3-4分钟至呈淡**,筛去麦麸即可。每乌药16kg,用盐04kg,开水2kg,麦麸2kg。 编辑本段生药材鉴定  1性状鉴别 乌药个,根纺锤形或圆形,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呈连珠状,习称“乌药珠”,长5-15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皱纹及稀疏的细根痕。质极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芳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乌药片为横切圆形薄片,厚1-5mm,或更薄,切面黄白色至淡棕**而微红,有放射状纹理和年轮。质脆。 以个大、肥壮、质嫩、折断面香气浓郁者为佳;质老、不呈纺锤形的直根,不供药用。 2显微鉴别 根(直径14cm)横切面:木栓层为5-6列木栓细胞,多破裂。皮层狭窄,散有较多的椭圆形油细胞,内含**挥发油滴。韧皮部常有单个纤维及油细胞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根的绝大部分,年轮明显;导管呈径向稀疏排列;木纤维发达,根中央尤甚;木射线宽1列细胞;油细胞少见。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内含物。 3粉末特征 黄白色。①淀粉粒单粒类球形、长圆形或卵圆形,直径4-39μm,脐点叉状、人字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4个分粒组成。②木纤维淡**,直径20-30μm,壁厚约5μm,有单纹孔。③韧皮纤维无色,长梭形,直径15-17μm,壁极厚,孔沟不明显。④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68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⑤油细胞长圆形,含棕色分泌物。⑥射线细胞壁稍增厚,纹孔较密。 编辑本段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定:薄层层析:取本品粉末适量,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得挥发油。吸取一定量,加少量醋酸乙酯稀释,供点样用,以龙脑、β-蒎烯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己烷-乙酸乙酯(85:15)展开15cm。喷以5%香草醛浓硫酸试液。样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的色斑。 编辑本段现代研究主要成分:  根含钓樟烷(Linderane)、钓樟醇(Linderol)、钓樟内酯(Linderalactone)、异钓樟内酯(Isolinderalactone)、钓樟烯(Lindere- ne)、钓樟甾烯(Lindesterene)、乙酰钓樟烯(Acetyllinderene)、钓樟液烯(Lindenene)、新钓樟内酯(Neolinderalactone)、钓樟酮(Lindene- none)、钓樟液烯醇(Lindenenol)、醋酸钓樟液烯醇(Lindenenol acetate)、石竹烯(Caryophylle- ne)、乌药酸(Linderaic acid).尚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新木姜子碱(Laurolitsine). 药理作用:  1 抗凝与止血作用 实验表明: 乌药水煎剂(001~004g生药/ml)能明显延长血液凝聚时间, 呈现抗凝血酶作用.乌药干粉能明显缩短兔血浆钙化时间, 促进血凝.乌药复方止血粉对兔、羊、犬股动脉部分切开及部分脾切除所引起的出血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2 其他作用 以乌药长期饲喂大鼠, 可使其体重增加较对照组为快.排气汤(乌药和广木香为其主要成分)对离体兔肠无明显影响, 但给麻醉犬灌胃或静脉注射, 则对在位肠管有促进蠕动作用, 该作用可能是通过迷走神经所致. 编辑本段用药禁忌  1、气虚及内热证患者禁服; 2、孕妇及体虚者慎服。 编辑本段种植技术种子  选取生长良好、粗壮的植株作为采种的母株。在每年立冬前后20天采摘核果。核果采摘后,清除外表皮,挑除变质及不饱满的种子,种子千粒重80g±4g,进行湿沙藏,期间需勤检查,保持一定湿度。 播种  在每年清明前后播种,选取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红壤土(或红黄壤土),播种前土壤应提前进行翻耕使其充分风化。播前施有机肥,采取条播或散播形式,播种密度约为每亩种子5kg。播种后盖土(厚度在种子大小的三倍左右),并覆盖稻草(切割为3cm~4cm长)。 幼苗管理  种子发芽后应根据气候情况搭建黑色遮阳网。幼苗萌芽后应及时除草,并对幼苗进行追肥,每2个月进行一次,至9月除去遮阳网以炼苗。平时应注意抗旱排涝。一般幼苗1~2年即可移栽。  乌药种植管理  移栽地应选取阳光充足,土壤肥沃处,在头年立冬之前进行翻耕整地,使土壤充分风化、熟化,同时除净杂草树根,耙碎整平,整成宽约1m的水平带。山地以红壤土(或红黄壤土)、微酸性为宜,土壤应深厚,山地坡度控制在20°以内为宜。移栽前施有机肥,3月初移栽种苗,每亩约2000株~4000株。种植时深度应为盖住根部上2cm~3cm,踩实,浇定根水。应勤除草,施肥每年2次~3次,适当修剪。 注意事项 选取生长良好、粗壮的植株采收乌药种子,采种后进行湿沙藏并拌入新高脂膜提高种子发芽率。选取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红壤土(或红黄壤土),播种后盖土覆盖稻草并用新高脂膜600——800倍液喷雾土壤表面,可保墒防水分蒸发、防晒抗旱、保温防冻、防土层板结,窒息和隔离病虫源,提高出苗率。 乌药移栽定苗后的大田,要及时除草,松土,确保水肥充足。叶片开始扩展的时候,向叶面上喷施药材根大灵。使叶面光合作用产物(营养)向根系输送,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药用含量大大提高。同时要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并喷施新高脂膜增强防治效果。在秋末要做好越冬防寒保温工作,确保安全越冬。 编辑本段病虫害防治  樟巢螟防治:以人工捕抓摘除虫巢和施药结合进行。冬季结合施肥深翻树冠下土壤,以冻死土中越冬结茧幼虫。 其他防治:其他防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方法,农药使用参照绿色食品有关农药使用规定。 编辑本段采挖  生长6年~8年后即可采挖,采挖时间为冬季。声明:本答案来自互联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