蚬肉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蚬肉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原形态 25 蚬肉的药理作用 26 性味 27 功能主治 28 蚬肉的用法用量 29 注意 210 附方 2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蚬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蚬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蚬肉 1 拼音
xiǎn ròu
2 《辞典》:蚬肉21 出处
《唐本草》
22 拼音名Xiǎn Ròu
23 来源为蚬科动物河蚬等的肉。
24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蚬壳"条。
25 药理作用日本蚬的提取物如注入犬的门静脉或股静脉后,血流中可出现腺甙类物质,肝静脉中最多,因此其主要释放部位当为肝脏。腺甙有促进淋巴流量的作用。
26 性味甘咸,寒。
①《唐本草》:"冷,无毒。"
②《本草拾遗》:"微毒。"
③《纲目》:"甘咸,冷,无毒。"
27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治消渴,目黄,湿毒脚气,疔疮痈肿。
①《唐本草》:"治时气,开胃,压丹石药及疔疮,下湿气。下乳,糟煮服良,生浸取汁,洗疔疮。"
②《日华子本革》:"去暴热,明目,利小便,下热气,脚气湿毒,解酒毒目黄,浸取汁服,主消渴。"
③《纲目》:"生蚬浸水,洗痘痈无瘢痕。"
④《本草求原》:"饮食中毒,黄蚬汤可解。"
28 蚬肉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两;或煮食。外用:捣敷。
29 注意①《本草拾遗》:"多食发嗽及冷气,消肾。"
②《本草求原》:"遗浊勿食。"
210 附方治疔疽恶毒:蚬肉杵烂,涂。(《外科集要》)
211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蚬肉的方剂 灵光散
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外障癍疮,扳睛胬肉,蚬肉蟹睛。用法用量:调点患处少许,将目久闭,候痛止药
泻脾散、苍术、枳壳、柴胡、香附、大黄、朴消。主治:鸡冠蚬肉外障。用法用量:水煎12沸,再加消、黄同煎,半
追毒膏即吐出。若病根年深者,如虾蟆衣、鱼肠相似,近者若蚬肉。吐后以温水漱口,粟米淡粥补之,无粟米亦可。制备
抽风汤黄芩1两半,芒消1两半,车前子1两半。主治:鸡冠蚬肉外障。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盏,煎至5分,去
泻肺汤芩1两,桔梗1两。主治:肺经得脾热,白仁变生鸡冠蚬肉。用法用量:每服34钱,水煎,食后服。制备方法
更多用到中药蚬肉的方剂用到中药蚬肉的中成药 三黄丸
眦常壅涩,看物不准,及目赤,眼内生虚肉,形似鸡冠蚬肉者。泻心火。心经火盛,大眦赤脉传睛,大眦常壅涩,
更多用到中药蚬肉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蚬肉 《银海精微》:[卷上]鸡冠蚬肉
鸡冠蚬肉图\p05c20a6bmp鸡冠蚬肉者,心之热酒之毒也。脾胃壅滞,肝脏积热,肉翳渐
《审视瑶函》:[卷三运气原证]外障蚬肉与鸡冠,形容总一般,多生于睥,后及气轮间,祸由火上燥,瘀滞血行难,久则漫HT结,无光渐渐添。此二
《普济方》:[卷七十九眼目门]外障眼入黑即难收。铜篦轻熨摩风药。白蔹为膏睑内涂。鸡冠蚬肉外障。此眼初患之时。皆因脾胃积热。肝脏受风。渐渐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总纲]鸡冠蚬肉歌条文:鸡冠蚬肉内眦生,胃心积热共肝风,或青或赤如鸡蚬,轻侵风轮重掩瞳。 钩割后抽风桔,硝黄车黑细
《证治准绳·杂病》:[第七册七窍门上]目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外奇穴名·耳尖 41 拼音 42 代号 43 耳尖的别名 44 出处 45 耳尖穴的定位 46 耳尖穴取穴方法 47 耳尖穴穴位解剖 48 耳尖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耳尖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1 耳尖穴的配伍 412 特效 413 文献摘要 414 耳尖穴研究进展 4141 治疗眼病 4142 对青光眼眼压的影响 4143 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 4144 耳尖放血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血清NO的影响 5 耳穴名·耳尖 6 经穴别名·耳尖 61 率谷穴的别名 62 出处 63 穴名解 64 特异性 65 所属部位 66 率谷穴的定位 67 率谷穴的取法 68 率谷穴穴位解剖 681 层次解剖 682 穴区神经、血管 69 率谷穴的功效与作用 610 率谷穴主治病证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6112 灸法 612 率谷穴的配伍 613 文献摘要 614 率谷穴研究进展 6141 治疗偏头痛 6142 治疗中风偏瘫 6143 治疗眩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耳尖 1 拼音
ěr jiān
2 英文参考EXHN6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uàigǔ GB8 [中国针灸学词典]
ěrji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HN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X6、7i(耳穴)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ar apex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耳尖: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3耳穴名。
4 经外奇穴名·耳尖耳尖为经外奇穴名(ěrjiān EXHN6)[1][2][3]。出《针灸大成》[1]、《奇效良方》[2]。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3]。有清热祛风,解痉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颜面疗疮,高热,急性结膜炎,目翳,角膜炎,沙眼,麦粒肿,咽喉肿痛等。
41 拼音ěr jiān
42 代号EXHN6
43 耳尖的别名耳涌(《刺疔捷法》)。
44 出处《针灸大成》: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
45 耳尖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耳尖穴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3]。
在耳区,在外耳轮的最高点[4]。
耳尖穴位于耳廓上端,卷耳取之,尖上是穴(《奇效良方》)[1]。
耳尖穴位于耳区,在外耳轮的最高点[2]。
经外奇穴——耳尖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耳尖穴的位置
46 耳尖穴取穴方法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正坐或侧伏位,折耳向前时,于耳郭上方的尖端处取穴[4]。
快速取穴:坐位,将耳郭折向前方,耳郭上方尖端处即是耳尖穴[5]。
47 耳尖穴穴位解剖耳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耳郭软骨。分布有颞浅坳、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
48 耳尖穴的功效与作用耳尖穴有清热祛风,解痉止痛的作用。
耳尖穴位于耳郭最高点处,常采用放血疗法,多用于治疗实热性头面五官病[6]。
49 耳尖穴主治病证耳尖穴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颜面疗疮,高热,急性结膜炎,目翳,角膜炎,沙眼,麦粒肿,咽喉肿痛等。
耳尖穴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等[1]。
耳尖穴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颜面疗疮、高热、急性结膜炎、沙眼、麦粒肿等[2]。
耳尖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麦粒肿,咽喉肿痛[4]。
常采用放血疗法,多用于治疗实热性头面五官病[4]。
410 刺灸法一般直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2][1]。
直刺01~02寸,局部疼痛;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4]。
注意:针前要严格消毒耳部,以防感染[4]。
411 耳尖穴的配伍耳尖配攒竹、风池、光明、合谷、委中、关冲、印堂,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麦粒肿。
耳尖配百会、四神聪、头临泣、听会、风池、光明,治眼病[4]。
耳尖配太阳、合谷,治偏头痛[4]。
耳尖配后溪、肝俞,治麦粒肿[4]。
412 特效用拇指和食指用力挤压耳尖穴,早晚各1次,每次100下,能防治麦粒肿[5]。
413 文献摘要《针灸大成》: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灸五壮。
《银海精微》:患眼偏正头痛,灸百会一穴,神聪四穴,临泣二穴,听会二穴,耳尖二穴,风池二穴,光明二穴,太阳二穴……
《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耳尖……主治沙眼、眼有翳膜。灸五壮。目疾久不愈,眼红肿者可刺血,宜灸七壮,不可多灸。
《针灸学简编》:眼生翳膜,总性结膜炎,喉痹,麦粒肿,高热。
414 耳尖穴研究进展 4141 治疗眼病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105例、结膜炎64例、霰粒肿36例,均有活血消肿,缓解疼痛的作用,并能促进疤痕及结节吸收。
4142 对青光眼眼压的影响实验显示,耳尖放血对青光眼患者房水流畅系数的改善有明显作用,能降低眼压,缓解症状,保护视力[4]。
4143 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电针家兔“耳尖”有显著增加膈神经放电频率和振幅的作用,但随窒息加重或延长,这种作用维持时间有依次减弱和缩短的现象。提示电针耳尖改善呼吸状况宜尽早 为好。[4]
4144 耳尖放血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血清NO的影响耳尖放血疗法可以通过影响血中NO的浓度,进而调节血压,达到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目的。耳尖放血合氨氯地平组疗效显著高于耳尖放血组,说明耳尖放血与西药有协同作用。[4]
5 耳穴名·耳尖耳尖(ěrjiān HX6,7iear apex)为耳穴名[3]。在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3]。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痛症,风疹,失眠等[7]。
6 经穴别名·耳尖
耳尖为经穴别名[1][2]。即率谷穴[1][2]。《银海精微》:“耳尖穴,即率谷穴。”
穴位 率谷 汉语拼音 Shuaigu 罗马拼音 Shuaiku 美国英译名 Chains of Valley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8 日本 8 法
国 莫兰特氏 VB8 富耶氏 德国 G8 英国 G8 美国 GB8
率谷为经穴名(Shuàigǔ GB8)[8]。出《针灸甲乙经》。《银海精微》作率骨。《外台秘要》作蟀谷。别名耳尖[9]。属足少阳胆经[8]。率谷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8][9]。率即统率,谷即山谷,此穴在耳上,为以“谷”命名诸穴的最高者,如诸谷之统率,故名率谷[8]。率谷穴主治头目疾患:如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呕吐,小儿急慢惊风,偏头痛,目眩,惊痫,现代又多用率谷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腮腺炎,面瘫,顶骨结节部疼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胃炎,小儿高热惊厥等。
61 率谷穴的别名率骨(《银海精微》、《针灸大全》)
蟀谷(《外台秘要》)。
耳尖(《银海精微》)
62 出处《针灸甲乙经》:率谷,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嚼而取之。
63 穴名解率即统率,谷即山谷,此穴在耳上,为以“谷”命名诸穴的最高者,如诸谷之统率,故名率谷[8]。
率,有循、行之义。谷,泉出通川曰谷。穴在头侧骨与颞颥骨之合缝处,本经循此缝运行,其缝犬牙交错、曲如蛇行。《孙子》:“夫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出之蛇也。”谷即缝也,因名此缝合处为率谷,故曰“率谷”。全身以“谷”命名的各穴均在肢体,仅有率谷高居头上,有如诸谷穴之表率。[10]
64 特异性率谷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8][9]。
65 所属部位侧头[11]
66 率谷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率谷穴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3]。
率谷穴位于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正坐或侧伏取穴[8]。
率谷穴位于头颞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9]。
一说:在耳直上入发际一寸,高于曲鬓,相距八分。
率谷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率谷穴在侧头的位置
率谷穴在侧头的位置
率谷穴在侧头的位置
率谷穴在侧头的位置(骨骼)
67 率谷穴的取法正坐或侧伏,在耳廓尖上方,角孙穴之上,入发际15寸处取穴。
率谷穴位于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正坐或侧伏取穴[8]。
68 率谷穴穴位解剖率谷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提耳肌)、颞筋膜、颞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耳上肌是皮肌,起自帽状腱膜而止于耳廓软骨,其作用可上提耳廓,受面神经分支支配。在皮下组织内,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
6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8]。
皮肤→皮下组织→颞肌[12]。
6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耳颞神经、枕大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下颌神经肌支分布[12]。
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并有颞浅动、静脉顶支通过[9]。
69 率谷穴的功效与作用率谷穴有疏风活络、镇惊止痛的作用[8]。
率谷穴具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的功效。
率谷穴位于侧头部,具有平肝熄风、宁神止吐之功效[13]。
率谷穴系胆经和膀胱经之会穴,有清热散风之功,主治偏头痛、烦满、呕逆、胃寒等症[10]。
610 率谷穴主治病证率谷穴主治头目疾患:如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呕吐,小儿急慢惊风,偏头痛,目眩,惊痫,现代又多用率谷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腮腺炎,面瘫,顶骨结节部疼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胃炎,小儿高热惊厥等。
率谷穴主治头目疾患:如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呕吐、小儿急慢惊风等[8]。
率谷穴主治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性惊风[12]。
率谷穴主治偏头痛、目眩、耳鸣、呕吐、惊痫等[9]。
率谷穴主治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小儿惊风[14]。
现代又多用率谷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腮腺炎、面瘫等[8]。
现代常用率谷穴治疗偏头痛、顶骨结节部疼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眩晕、胃炎、小儿高热惊厥等。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眩晕;
2其它:顶骨部疼痛,胃炎,小儿高热惊厥。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8][9]。
平刺05~08寸,局部有胀重感,并可向上方扩散[14]。
平刺05~1寸[12]。
6112 灸法可灸[8][14][12]。
艾条灸5~10分钟[9]。
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612 率谷穴的配伍率谷配风池、太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率谷配风池、太阳、中渚、足临泣,治偏头痛[14]。
率谷配人中、曲池、太冲,有祛风清热镇惊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率谷配水沟、曲池、太冲,治小儿惊风[14]。
率谷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率谷配足三里、中脘、内关,治呕吐[14]。
6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醉酒风热,发两角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率谷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膈胃寒痰,伤酒风,发脑两角强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不止。
《类经图翼》:主治脑病,两头角痛,胃膈寒痰,烦闷呕吐,酒后皮风肤肿。
《针灸大成》:主痰气膈痛,脑两角强痛,头重,醉后酒风,皮肤肿,胃寒,饮食烦满,呕吐不止。
《医宗金鉴》:伤酒呕吐,痰眩。
《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614 率谷穴研究进展 6141 治疗偏头痛①取患侧率谷,以2寸毫针,沿头皮水平进针后朝丝竹空方向平刺1~15寸,得气后将针尖退至皮下,再将针朝角孙方向平刺1~15寸,得气后再将针退回至皮下,然后朝脑空方向平刺1~15寸,得到较强针感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每次针刺由浅入深过程中体现苍龟探穴针法,如龟入土,一深再深,一探再探,产生足够量的针感,出针时摇大针孔,不闭其孔。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5例,治疗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86%。[13]
②令患者侧卧位,灸患侧率谷,距皮肤2~3 cm,令患者感到稍有温烫感为度,每次2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治疗43例患者,临床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13]
③患者卧位,取率谷、天冲。率谷常规消毒后,以15°角向后平刺透天冲,以每分钟150~200次频率捻转行针1~3 min,使酸胀感向头颞周围放散,留针30~60 min,每间隔10 min行针一次。上法左右交替,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隔日继续第2个疗程治疗。共治疗93例患者,经治1~5个疗程,治愈76例,显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8%。[13]
6142 治疗中风偏瘫取双侧率谷。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平刺1寸深,一般留针30 min,每隔10 min随患者呼吸行针20~30次,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d。吸气进针,先针健侧,后针患侧,或双手同时进针。腧穴加减:肝阳上亢者,加百会、曲泉、太冲透涌泉;头痛者,加风池、太阳、上星;舌强语涩者,加神门、廉泉、聚泉;头晕者,加当阳(目瞳子直上入发际1寸处)、太冲;上肢痉挛者,加肩髃透极泉、外关透内关;下肢痉挛者,加阳陵泉透阴陵泉、公孙透涌泉;痰多者,加丰隆、太溪;大小便失禁者,加三阴交、关元;烦躁者,加神门、足临泣。53例中风偏瘫患者中,痊愈25例,显效15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3%。23例脑出血患者中,痊愈9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26%。[13]
6143 治疗眩晕本文2023-08-04 11:13: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