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傣医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说说傣医药,第1张

随着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的热播,其中傣医药的神奇功效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雨林,植物种类繁多。不同植物就有不同的药性。小时候就听妈妈说过,在大山里,随便往地上一坐都至少坐到三种药草。

我外公是当地草医,据说是家传的。我舅舅我妈妈都懂一些草医之道。小时候我们有个头痛脑热的,都是妈妈到外面找几把药草就治好了。有时候肚子疼,也是妈妈用手推拿就没事了。

记得小时候每次家里吃性热的食物,妈妈总是提前到家附近摘几匹金竹叶,洗干净了用开水泡了叫我们喝,我们喝了就不会上火。有时候在外面吃热了,妈妈就推拿帮我们“拆火”,很有用。

大舅学到的家传医道最多。他常年在大山里转悠,找到很多奇草妙药。有些药连外公都是不认识的。记得有一次大舅从远处的深山转山回来,兴奋的说,他找到了一棵药,可以治疗大病。问他在哪里,他不说。大舅说如果他说了就会被外面的人毁了。

你问大舅的医术有多好?我告诉你一件事。附近寨子有人得了怪病,在医院里治不好,挂红牌了。病人家属把病人送到我大舅家,我大舅用了两个月就把他治好了。

也许你会说大舅能治好大病,一定有钱。那你就错了。在山寨里,治病救人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每次治病,都是是病人自己随意给钱的。前面提到的大舅治好的那个怪病,病人好了之后给了大舅一公斤他自己烤的包谷酒。

我们问大舅为什么不收多点钱,大舅说,药是山里长的,不是他种的,他只是帮山神把药用在病人身上。可惜大舅仙去,现在好多药他都没有传下来。

现在为了生活,寨子里的傣医也会收点钱,但是比起城里的汉族医生,那可是很便宜了,而且疗效很好。有时候也还是随病人给的。我们的习俗是看病多少都要给点钱或物,不然病不会好。有时候病人给一元钱也是有的。

前年我因为颈椎不好,到傣族寨子里找傣医。那个傣医老波涛接骨术特别好,好多在大医院治不好的他都治好了。

现在我正在排队等待睡傣药。睡傣药除湿排毒,净化身体。每年抽时间来睡几次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西双版纳民间医药,真的是大自然赐予的瑰宝。

傣医即傣族医药学。傣医药学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它有着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藏医药历史

藏医药学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仅次于中医中药而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几千年来为我国藏区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出了重要贡献。早在公元前3世纪,高原人就有了“有毒必有药”的医理。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强盛的吐番王朝。大唐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和医生。同时,藏王还请了印度、尼泊尔医生入藏,结合高原古老的医学,编辑整理了大量的医学经典著作,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

理论体系

藏医认为宇宙是由小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大五行(气、火、土、水、空间)组成,小五行在人体则指心、肝、脾、肺、肾;大五行则包括整个宇宙,整个宇宙都依赖大五行的运行。“隆”(气),“赤吧”(火)、“培根”(水、土)、是构成人体的三大元素(三因学说),任何一个元素的盛衰都会引起疾病发生。藏医学以其独特的“三因学说”、“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为基础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

药用概况

目前,20多种藏药己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95版,336种药品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藏药部颁标准。其中藏药材136种、成药200种,开发前景非常可观。 蒙医药历史

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药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吸收藏医、汉医及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

理论体系

以阴阳五元学说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六基症理论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粘虫”。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把发病部位归纳为脏腑、黑脉、白脉、五官等。蒙医理论认为发病本身的内在条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内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缘。在正常情况下,三根七素各有特点,自具其能,密切联系,共同担负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保持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状态。三根出现偏盛偏衰等反常状态而失去平衡时,就产生疾病,这是病理活动的基本原因。蒙医认为,人体的生命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内部消化系统,外部言听视行,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在三根七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的生命活动彼此协调,相互制约,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如某一部分发生病变,就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以至整体,引起平衡失调,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症状。所以在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辨证地进行全身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人体通过感受器官和外界自然环境保持着密切联系,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在正常的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三根的调节,使之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若七素之间的平衡失调,相互为害;或由于某种外因,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状态遭受破坏,就会发生疾病。蒙医在临床上根据这一理论和原理解释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和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所以“扶正”与“祛邪”是人体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重要措施。

药用概况

在药物学方面,蒙医药家们创造了适合于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独特的配制法和用药法等。同时还吸收了西藏、印度等地区和兄弟民族的药物学理论知识。 维吾尔医药历史

维吾尔医药成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理论体系

维吾尔医药学主要是由气质学说、体液学说、器官学说组成,它认为,人体的病灶主要是由气质失调,异常黑胆质所致。要治病,首先要清除病体内的异常黑胆质。维医维药对预防肿瘤、心血管病、皮肤病、糖尿病有独特效果。

药用概况

目前已收入国家级药典的药品就有202种,其中药材115种,成方制剂87种。已研制出复方麝香口服液、香妃强心剂、依木萨克片及治疗白癜风、糖尿病等世界疑难病的13个剂型、147个民族医药品种。其中,依木萨克片和香妃强心剂1997年打入美国、日本、新加坡市场。 傣医药历史

傣医药学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它有着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理论体系

认为自然界存在风、土、水、火“四塔”,而人体同样由风(气)、水(血)、火、土“四塔”构成。四者平衡则身体健康,四者不平衡人则生病。在疾病的诊断中也是运用四塔理论为指导来进行望、闻、问、摸等手段诊断疾病,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治疗方面也是根据四塔之盛衰,选用四个成方并配伍其它药物以整调患者体内四塔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目的。傣医还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将一年分为冷、热、雨三季,选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不同季节的疾病。傣医治疗疾病,除采用内服、外用,内外合治三种治法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睡药、敷药、蒸药、薰药、研磨药、刺药等。现存傣医药文献有:《嘎牙山哈雅》、《玛弩萨罗》、《药典》、《医书》、《药书及病理》等。

药用概况

傣医常用成方有万应小药丸、五宝药散、大成金丹以及目疾咽痛方等。解放后,傣医药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83年国家确定傣医药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

苗药Elainen屙赖嫩(融水语):全草治小儿疳积,头痛,肾炎,阑尾炎,肝硬化,早期淋巴结核,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疮《桂药编》。

瑶药Bangbeinanbeimo榜北南北默,Paihuamei拍花美(金秀语):全草治小儿疳积,头痛,肝炎,肾炎,阑尾炎,肝硬化,早期淋巴结核,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疮,煤油调敷治汗斑《桂药编》。

壮药Hnahaoelin化好萼林(桂平语),Pailei拍累(扶绥语),Qi—pa溪怕(龙州语),Xiaoshuangdao Ll、双刀(那坡语),Yalie呀里鹅(德保语),Yalinge牙邻葛(天等语):全草治小儿疳积,头痛,胃痛,肝炎,肾炎,阑尾炎,肝硬化,早期淋巴结核,结膜炎,外用治毒蛇咬伤,含漱治口腔炎,煤油调敷治汗斑《桂药编》。

佤药二叶律:全草治恶性肿瘤,口腔炎,扁桃体炎,毒蛇咬伤《中佤药》。

畲药鸡舌草,蛇舌草,伯劳舌,蛇针草,白花半边莲:全草治恶性肿瘤,阑尾炎,扁桃腺炎,喉炎,尿道炎,急性肾盂肾炎,痢疾,痈疔疖肿,蛇咬伤《畲医药》。

阿昌药白花蛇舌草:治恶性肿瘤,肝炎,跌打损伤《德宏药录》。

德昂药格南灵:功用同阿昌族《德宏药录》。

傣药牙灵俄(西傣):全草用于癌症,阑尾炎,伤寒,肠炎痢疾,肝炎,扁桃体炎,咽喉炎,尿路感染,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小儿疳积;牙蒿旺(德傣):全草治疗痒,皮疹,汗斑,黄水疮《滇药录》。牙灵俄(西傣),牙淋喔(德傣):全株治肠炎,痢疾,喉炎,扁桃腺炎,肝炎,阑尾炎,尿路感染,乳腺炎,口腔炎,跌打损伤,肿瘤,外用于疮疖痈肿,毒蛇咬伤《滇省志》。芽令乌:用于清热解毒,活血利湿,利尿,消肿《傣医药》。

景颇药dungang chi:治恶性肿瘤,肝炎,跌打损伤《德宏药录》。阿做,安做,祖起:全草治预防感冒,痢疾,盲肠炎,肺癌《滇药录》。阿坐:全株治疗肠炎,痢疾,喉炎,扁桃腺炎,肝炎,阑尾炎,尿路感染,乳腺炎,口腔炎,跌打损伤,肿瘤,外用于疮疖痈肿,毒蛇咬伤《滇省志》。

侗药骂华蜥mal mac suic,尚骂麻蜥(Sangp mal mac suic):全草主治降吆(内伤),黄雀病(黄疸)《侗医学》。

彝药全草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喘咳,肝胆湿热,赤白痢疾,白浊湿淋,梅毒湿疹,痈疽痞块,毒蛇咬伤《哀牢》。

拉祜药全草治肝炎,咽喉炎,尿路感染《拉祜医药》。

基诺裸车:全草治肿瘤,肺热咳喘,咽喉炎;外敷治跌打损伤《基诺药》。

全章(白花蛇舌草):甘、淡,凉。清热解毒,利湿消痈,抗癌。用于恶性肿瘤,肠痈,咽喉肿痛,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疮疖肿毒,毒蛇咬伤。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16部,2013年3月8日公布。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上海图书馆藏北宋拓本《三藏圣教序》、徐州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青岛市博物馆藏清蒲松龄《鹤轩笔札》稿本等1516部古籍入选该名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西泠印社、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等16家单位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在此次公布的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5家为宗教、少数民族单位。

截至目前,共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6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的前身是1977年成立的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组长由原州长召存信同志担任,专门从事傣医古籍、名老傣医临床单、验、秘方、传统验方的收集、民族医药的调查等工作。1979年正式成立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1988年4月在研究所的基础上又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成为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于,集科研、临床、教学为一体的有机整体,领导及主要技术人员,即是科研骨干,又是临床医生。科研产品用于临床,临床反馈指导科研,形成良性循环,使科研成果及产品功能获得及时的调整,有效地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

是第三批。在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91项,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164项。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项目,赵氏孤儿传说、阿里郎、鄂温克族萨满舞、鹧鸪戏、莲花落、华佗五禽戏、永春纸织画、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傣医药(睡药疗法)、藏历年等项目榜上有名。

目前,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1219项。文化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评审具有六个特点:一是各地积极性高,申报项目多,达3136项,评审工作量大。二是注重科学规范,严格掌握标准。三是重点关注少数民族项目。四是注重听取各方意见。五是注重对项目分类的研究和项目保护单位的确定。六是注意与往届评审工作相衔接,适当控制入选项目数量,确保项目质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