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民族最古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哪个民族最古老,第1张

作为炎黄子孙,你知道我们民族的起源吗?炎黄子孙的起源,实际上是来自于中国上古时期的两个重要民族,一个是古老的华夏族,另一个则是古老的羌族。华夏族经过千百年的吸收融合,逐渐转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而古老的羌人经过千百年的分化与融合,一部分融入汉民族,成为了汉民族重要的成员;更多的则是经过逐步分化,成为今天十几个独立民族的重要源头,这些民族的族源史都与古老的羌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许多民族都流有羌族的血液。还有一部分基本沿袭古老的生活方式,顽强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依然以一个独立的民族形态一直留存到今天,这便是生活在岷江上游河谷地带的当代羌族。羌族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每一个脚印一步一步地从上古走来,它远远早于汉族和藏族,是中国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古老的民族,一个被历史和人们忽视了的东方大族。

张景明,大连大学美术学院

198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199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佛教文化艺术专业。

200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获法学(民族学)博士学位。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

●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 中国酱文化博物馆专职研究员

● 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 《大连大学学报》、《饮食文化研究》和《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编辑委员会委员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委

●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

●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学科评审组专家

● 辽宁省新增专业学士学位授予评审专家

●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 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常务理事

● 中国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设计产业协会专家组顾问

● 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会理事

●大连市委宣传部“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研究指定专家

●大连市文联专家库专家 共发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艺术学方面的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港台期刊上发表11篇,被CSSCI检索16篇,《光明日报》发表1篇,被人大报刊资料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篇目辑览转载1篇。具体如下:

1、《内蒙古巴林左旗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细石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1期。

2、《呼市东郊大窑南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2期。

3、《呼和浩特市九龙湾征集的文物》,《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年1、2期合刊。

4、《中国北方民族的汉代铜器文化》,《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

5、《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格尔图汉墓》,《文物》1997年第4期。(CSSCI)

6、《浅谈大窑文化》,《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试论突厥族源与铁勒的关系》,《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8、《俄罗斯哈卡斯省府阿巴干发现的汉式宫殿主人再考》,《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9、《考古学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辽代金银器概述》,《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乌审旗翁滚梁北朝墓葬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12、《加拿大魁北克文明博物馆》,《中国博物馆通讯》1997年第2期。

13、《内蒙古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3月25日第4版。

14、《辽代覆面具》,《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第19期第4版。

15、《赤峰地区发现的金代白釉剔花瓷器》,《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4月22日第4版。

16、《辽代鸡冠壶》,《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7月29日第4版。

17、《内蒙古地区的西夏褐釉剔花瓷器》,《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8月19日第4版。

18、《北方草原地区东胡的青铜礼器》,《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第15期第4版。

19、《辽代的箸文化》,《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10月28日第4版。

20、《内蒙古有多少文物古迹》,《内蒙古周末报》1998年1月16日第4版。

21、东胡民族的饮食器具,内蒙古周末报,1998年1月9日第4版。

22、《北方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内蒙古周末报》1998年5月8日第2版。23、《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箸文化》,《中国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

24、《内蒙古伊盟准格尔旗发现大泉五十陶范》,《中国钱币》1998年第2期。

25、《论北方草原地区的汉代金银器》,《远望集——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四十周年华诞》,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26、《内蒙古巴林左旗王家湾金代墓葬》,《考古》1999年第4期。(CSSCI)

27、《内蒙古地区蒙元时期的金银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

28、《元上都与元大都城址平面布局》,《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

29、《论辽代早中期金银器的唐风格》,《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哲学版)1999年第5期。(CSSCI)

30、《论辽、西夏的货币经济以及与宋的关系》,《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9年第2期。

31、《金步摇冠饰》,《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7日第3版。

32、《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几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通讯》2000年第1期。

33、《辽代金银器的器形、纹饰演变及工艺》,《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

34、《试析辽代社会经济发展在文献、实物中的体现》,《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CSSCI)

35、《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经济初探》,《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2000年。

36、《呼和浩特市北郊蟠龙塔地宫遗址》,《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2000年。

37、《论辽代金银器》,《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2期。(CSSCI)

38、《从群虎图岩画看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虎纹装饰》,《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2期。

39、《内蒙古乌审旗翁滚梁墓葬年代新探》,《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

40、《辽代金银饮食器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1年第1期。

41、《威风万里压南邦——契丹族的历史足迹》,《历史月刊》(台湾)2001年第8期。

42、《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的金银器窖藏》,《文物》2002年第8期。(CSSCI)

43、《论蒙古族饮食结构与进食方式的演变》,《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2年第1期。

44、《辽代冠带析论》,《包头博物馆馆刊》2002年第1期。

45、《鲜卑金银器及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1期。

46、《汉文古籍与北方民族研究》,《民族古籍》2002年第2期。

47、《内蒙古发现的隋唐金银器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

48、《论内蒙古地区古代生态环境与饮食文化的互动》,《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2年第2期。

49、《辽代契丹民族的人口及特点》,《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CSSCI)

50、《匈奴动物纹饰的特征及相关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CSSCI)

51、《北方草原的佛教艺术》,《中华文化画报》2003年第5期。(中文核心期刊)

52、《契丹民族的饮食文化在礼俗中的反映》,《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1期。

53、《论白道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年第1期。

54、《北方草原的金银器》,《中华文化画报》2004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

55、《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卫生保健与饮食理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

56、《酒饮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前瞻》,《中国酒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57、《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与艺术创作》,《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3期。

58、《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在人生礼俗中的反映》,《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4期。

59、《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经济初探》,《内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2期。

60、《匈奴动物造型艺术与图腾文化》,《大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61、《从艺术形式中所见之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2、《中国北方草原的金银器艺术》,《典藏·古美术》(台湾)2005年第8期。

63、《论草原生态环境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关系》,《论草原文化》(第一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

64、《论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饮食文化研究》(美国)2005年第3期。

65、《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在宗教礼仪中的作用》,《饮食文化研究》(美国)2005年第4期。

66、《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定位》,《论草原文化》(第二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年。

67、《辽代金银器的特征及造型艺术》,《大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8、《辽代金银器中之西方文化和宋文化的因素》,《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9、《契丹的茶与茶文化研究》,《饮食文化研究》(美国)2006年第2期。

70、《岁时节庆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2期。(CSSCI,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3期篇目辑览转载)

71、《匈奴金银器造型艺术的文化象征》,《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CSSCI)

72、《辽代金银器在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中的反映》,《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一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73、《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产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背景》,中山大学“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74、《中国北方草原的青铜器艺术与文化交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1月。

75、《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论草原文化》(第三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光明日报》2007年1月26日。

76、《箸与蒙古族进食方式的演变》,2006年10月第四届中国箸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

77、《在文明城市中构建大学的和谐环境》,《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第9期。

78、《契丹的饮食文化在墓葬壁画中的反映》,《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9、《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金银器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80、《论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2007年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交流论文,将载在《论草原文化》(第四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

81、《中国民族工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界定与保护》,2007年10月中国民族文物界定、定级、分类研讨会交流论文。《中国民族文博》第二辑,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

82、《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关系的调查和思考》,《大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83、《北方草原地区鲜卑金银器造型艺术研究》,《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CSSCI)

84、《北方草原西周至春秋青铜器的造型艺术与多样文化》,《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CSSCI)

85、《草原丝绸之路开通前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美术研究》2008年第1期。

86、《北方游牧民族的虎纹装饰与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87、《北方游牧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88、《论北方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与饮食风味》,《饮食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

89、《中国北方草原的青铜器艺术与文化交流》,《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1月。

90、《从物质形态论草原文化的多样性》,《论草原文化》(第五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91、《辽代金银器造型艺术的唐文化因素》,《论草原文化》(第六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92、《现代化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

93、《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界定与理论体系——以辽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例研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94、《辽代壁画中的茶饮及相关问题》,《饮食文化研究》(下),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8月。

95、《辽代冠带的类型和相关问题》,《宋史研究论丛》第十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CSSCI)

96、《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的调查与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97、《从出土器物造型谈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多样性》,《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艺术空间)2009年第4期。

98、《造型艺术的理论探讨——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例》,《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99、《论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艺术空间)2010年第2期。

100、《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风格与思想表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第3期。(CSSCI)

101、《饮食人类学与草原饮食文化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CSSCI)

102、《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大连干部学刊》2010年第4期。

103、《生态人文时尚包容向上——从人类学角度分析大连城市精神与文化的定位》,《大连日报》2010年8月9日第7版。

104、《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的延续与保护——以大连地区为个案研究》,《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学苑出版社,2010年11月。

105、《北方游牧民族的刺绣造型艺术与多样文化》,《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06、《中国北方草原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杭州亚洲食学论坛学术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107、《论中国北方草原饮食文化的生态观》,《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第2期。(CSSCI) 1、《草原文化》,合著,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

2、《鞍马文化——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合著,香港,1996年。

3、《世界博物馆巡礼——内蒙古博物馆》,合著,台湾大地地理出版公司,1996年。

4、《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合著,内蒙古画报社,1997年。

5、《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专著,文物出版社,2005年7月。

6、《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专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1月。

7、《辽代金银器研究》,专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8月。(获得2008年大连市人民政府出版专著资助)

8、《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2项,参加国家、省市级项目8项。

主持项目:

1、2007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07BF35),72万元,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

2、2009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二、三期工程·草原饮食文化研究》(08@ZHO20),7万元,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

3、2008年,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辽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教育的关系》(2008040),05万元,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

4、2005年,主持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代金银器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史》(L05CLS013),05万元,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

5、2004年,主持大连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工艺文化研究》,1万元,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

6、2005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大连城市形象与文化建设的人类学分析》(05DLSK141),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7、2006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外来文化的交融》(06DLSK162),004万元,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

8、2008年,主持辽宁省社科联研究项目《辽宁地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研究》(2008lslktjjx-04),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

9、2008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作用》(08DLSK113),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

10、2010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研究》(10DLSK040),自筹,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

11、2011年,主持国家文物局全国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项目《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10万元,2011年11月至2014年5月。

12、2012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与开发研究》,9万元,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

参加项目:

1、1998年,参加了国家九五重点出版项目《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史》的编写,担任子项目负责人。

2、1999年,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二期工程《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内蒙古卷》的编写(97AD01)。

3、2007年,参加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重点项目《辽金时期家族与社会变迁研究》(L07AZS001),1万元,作为第一主要参加者,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

4、2009年,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包豪斯模式”与“实践嵌入式”结合对增强设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09YJA770004),5万元,第一主要参加者,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

5、2009年,参加辽宁省社科联研究项目《辽宁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

6、2009年,参加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对策研究》(09DLSK219),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

7、2010年,参加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10DLSK044),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

8、2011年,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认同研究》(11BZS022),15万元,作为第一主要参加者,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 1、论文《内蒙古巴林左旗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细石器》,1996年获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第三届优秀论文三等奖。

2、论文《论北方草原地区的汉代金银器》,2000年获内蒙古青年知识分子科技创新奖。

3、论文《威风万里压南邦——契丹族的历史足迹》,2001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三等奖。

4、论文《论蒙古族饮食结构与进食方式的演变》,2002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二等奖。

5、论文《匈奴动物纹饰的特征及相关问题》,2003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三等奖。

6、论文《论草原生态环境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关系》,2004年获得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优秀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与主办政府联合颁发,以下相同)。

7、论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卫生保健与饮食理论》,2005年获得大连市科学论文奖励三等奖。

8、论文《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定位》,2005年获得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优秀奖。

9、论文《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在宗教礼仪中的作用》,2006年获得大连市科学论文奖励二等奖。

10、论文《匈奴动物造型艺术与图腾文化》,2006年获得大连市科学论文奖励二等奖。

11、论文《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2006年获得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二等奖。

12、论文《论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2007年获得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三等奖。

13、专著《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2007年获得大连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进步奖(首届政府奖)三等奖。

14、论文《从物质形态论草原文化的多样性》,2008年获得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优秀奖。

15、论文《辽代金银器造型艺术中的唐文化因素》,2009年获得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16、论文《生态、人文、时尚、包容、向上——从人类学角度谈大连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的定位》,2010年在大连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繁荣城市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征文中获得二等奖。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2000多年前,彝族先民已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据彝文典籍记载,彝族的祖先“仲牟由”有6个儿子,这6个儿子就是彝族尊称的“六祖”。“六祖”为武、乍、布、默、糯、恒六个支系的祖先。根据贵州彝族水西土司安氏世传的父子连名谱系,自仲牟由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水西土司安坤,历传85代,由此上溯,“仲牟由”约为战国初期人。六祖分支标志着彝族先民由氏族、部落走向部落联盟阶段。

一、凯里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凯里学院是一所公办高校,该校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同举办,是全日制公办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实行省州共建共管、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 ,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

二、凯里学院简介

凯里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黔 东南大学 ,历经黔东南民族师专等多校名更换和曲折发展,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是自治州目前唯一的本科院校。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1676亩,校舍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97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1354万册、电子图书436万余册;在校生(折合数)11458人,教职工914人,其中专任教师668人;正高职称121人,博士114人。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0个,2018年招生专业43个,已获学士学位授权专业36个,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贵州省区域“一流专业”重点建设项目(培育)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有1个贵州省区域一流建设培育学科,8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建有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院士工作站1个、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另有黔东南侗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州级智库“黔东南发展研究院”。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黔东南州及各县市建有20多个产学研合作共建项目,与中科曙光、凤凰教育集团、中科汉天下、圆通科技等知名企业建有产教融合项目和协同育人项目,与中国科学院有共建院士工作站项目,与 杭州师范大学 、 浙江工业大学 、 同济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济南大学等国内高校及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大叶大学、嘉南药理大学等境外高校建有本科生交流项目,与美国佩斯大学、泰国苏南拉里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有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和大学生夏令营项目等。

学校先后入选教育部•曙光集团“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试点院校、教育部•凤凰卫视集团首批“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项目”学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院校;先后荣获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荣誉称号;是贵州省第一批“绿色大学”、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国家民委辖有一些企事业单位。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民族团结杂志社、民族出版社、民族画报社、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文化宫。

国家民委负责指导地方民族工作,与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国家宗教局等工作部门保持着密切的工作联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