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汉语言文学是不是要背很多东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学汉语言文学是不是要背很多东西?,第1张

人大小硕不请自来,以我本科+硕士五年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经验来说,我觉得不应该单纯用“背书”两个字形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更应该说是“梳理”书。

背是肯定要背一些的,但是绝对不是死记硬背

比如说学习古代文学的时候,对待一些儒家经典,你应该通过精读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通过自己的深层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你虽然没有真正的去背诵文章,但其实你已经把它消化了,已经把它安排在了你自己大脑图书馆的一个位置了。

再比如学习一些文学理论的时候,如比较文学、西方文论,你要通过读一些理论专著,归纳出其精华,挖出一些深层的象征意义,这称不上背书,但实际上比背书要难上很多。

背书不是目的,只是学习的一个手段,如果你阅读得足够深入,思考得足够透彻,背书这个过程会在无形中完成,然后你就能够对知识进行升华和应用了。

当然,一些最基础的,如古诗词、文人的背景这些需要你去记忆一下,但是找对路子之后,背这些东西是很简单的。真正地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之后,你会发现背书是最幸福的,形成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论文可比这个难多了。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大学里的汉语言文学和你从小认知的语文完全不一样哦,文学院也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如果真的想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话,建议你还是多看看这方面的资料,确定是不是你心中想要的那个专业。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数、树的文化全才。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于文化的全面追求,启发本书作者将不同门类的知识融汇贯通,集为一帙。

本书内容涉及的时间范围因门类而略有差别,一般说来,上起原始社会,下至近现代。面对浩如烟海的历人物、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本书没有采取编年体的中国文化大事记的写作手法和按词条分门分类的文化词典的编纂形式。大量人物、著作、术语、事件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蕴。在有限的篇幅内,本书为读者奉献的是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本书努力把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各个门类的发展线索放在首位,力图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本书也试图分析每一文化门类的基本特点,阐释这些文化门类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处的位置。最终展现给读者的,除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以外,还包含对各方面知识的整合与品味,包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总结与反思。相信这种撰写方式能帮助读者获得清晰、明了和系统的知识。

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青”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过百年上下。自宋代以来,主导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繁荣。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各门类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因内容和篇幅所限,本书只是约略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篇章目录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

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礼仪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算命

吴松弟

吴松弟,男,1954年生,浙江泰顺人,1986年参加工作。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史和历史经济地理(以宋代和近代为主)、中国人口史和移民史(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东南沿海区域史。

中文名:吴松弟

外文名:WuSongdi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1954年(甲午年)6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代表作品:《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中国近代经济地理》9卷本;

个人经历

1954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泰顺县罗阳镇

1982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

1986年7月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

1990年至1992年师从谭其骧院士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

1995年5月起副教授

1999年9月起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12月起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

2010年10月至2015年2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2015年12月起复旦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6年02月起复旦大学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兼职

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20148任满)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115-)

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0126-)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201311-)

《历史地理》主编

《温州通史》主编

《中国人文田野》编委

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会长

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

获奖情况

独立或排名第一

1、1995年6月,被评为复旦大学跨世纪人才、百名优秀青年教师。

2、1996年独著《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获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著作奖二等奖(一等奖缺)。

3、2002年独著《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获中国宋史研究会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二等奖。

4、2006年8月,被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评为2006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

5、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获第15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

6、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获上海市第14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其它奖项

1、1991年作为上海史学界的青年代表,参加在西安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

2、独著《中国古代都城》所属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任继愈主编)1992年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二届希望杯优秀图书奖,1992年第三批优秀畅销书奖。

3、合著《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1995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合著《简明中国移民史》1996年获上海社会学科成果著作三等奖。

5、6卷本《中国移民史》(担任第3卷、第4卷作者)获1998年上海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一等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6、合著《中国历史人文地理》2002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三等奖。

7、6卷本《中国人口史》(担任第3卷作者)2003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研究项目

独立承担

1、宋代南方人口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991年。

2、近七百年来东南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的变迁,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993年。

3、点校《欧阳修全集》,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资助项目,1996年。

4、近代以来北方主要港口城市—腹地的经济互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5年。

5、港口-腹地和近代现代化的空间过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项目,2005年。

6、长三角地区经济地理过程和区域差异,复旦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2008年。

7、港口-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2011年。

8、港口-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1年。

9、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题研究课题,2011年

10、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整理与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1年。

主要参加者

1、国家历史大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参加审稿并承担交通图组的部分图稿编绘任务,已完成。

2、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和文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

3、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已完成。

4、中国移民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

5、中国人口史,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

学术交流

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日本大阪大学、日本大阪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日本学习院大学担任客员研究员或客座教授。

先后在欧洲第17次汉学大会(瑞典隆德)、美国地理学家年会(美国西雅图)、东海(日本海)地名国际学术讨论会(韩国汉城)、国际宋史学术研讨会(中国台北)、东亚国际交流与中国沿海的交通和贸易国际学术研讨会(日本大阪)、纪念晚清中国海关总税司罗伯特·赫德学术研讨会(英国伦敦)等重要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

先后于1994年至1998年(合作者:日本大阪大学滨岛敦俊教授)、2000年至2004年(合作者: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PeterKBol教授)、2006年(合作者:美国哈佛大学PeterKBol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刘杰副教授)在浙江嘉兴、湖州、金华、温州(泰顺)、上海(崇明)进行10余次中外联合历史文化调查,总共时间超过200天。

学术著作

先后出版6部学术专著,另有合著、主编著作多部,内容涉及中国移民史与人口史、中国经济史与经济地理、东南沿海区域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以及部分通俗读物。

主要代表作包括:

《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中国百年经济拼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港口:腹地与北方的经济变迁(1840-1949)》,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全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和2015年陆续出版(第一卷,绪论和全国概况,本卷主编和主要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整理者,并撰写“书目提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共279册,其中的199册2014年9月出版,80册2015年出版。

《两唐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合著,邹逸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学术论文

前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地理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代表性论文包括:

1浙江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地理科学》1988年第8卷第2期。

2重视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合作,执笔人,《求是》1993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3年第4期转载。

3客家南宋源流说,《复旦学报》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95年第12期转载,华东师大《客家学研究》第4辑(1997年)转载,广东梅州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客家学辑刊》(1998年)转载。

4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1997年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第2期转载。

5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6南宋人口的发展过程,《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2年第2期转载,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编《南宋史研究论丛(上)》,杭州出版2007年,第415-438页转载。

7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教育部委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4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地理学》2004年第5期转载。

8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第一作者,《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7期转载。

9TheimpactoftheopeningofTianjinoneconomicchangeinitshinterland,FrontiersofHistoryinChina,SelectedPublicationofChineseUniversities,Volume1,Number2April2006,publishedbyHighereducationpress与樊如森合作。

10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7年第1期转载。

11市的兴起与近代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7年第2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2期转载。

12中国历史地理学の过去と现在,秋野_译,载日本《都市文化研究》第10期,2008年3月出版

13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史学月刊》2009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地理》2009年第1期转载。

14从人口为主要动力看南宋经济发展的限度兼论中西生产力的主要差距,《人文杂志》2010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2011年第2期转载。

15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侯甬坚合作,《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30卷第6期,第30卷第12期。

16TheeconomicconnectionbetweentheopeningportcitiesofChinaandEastAsiaduring1843-1949,TheJournalofKoreanStudies,No26,Feb2012,pp119-142,CenterforKoreanStudiesInhaUniversity,Korea吴松弟、王哲。

17近代中国开埠通商的时空考察,《史林》2013年第3期,吴松弟、杨敬敏,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3年第10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13年第6期转载。

18近代中国海关贸易资料摘编的可靠性分析——以全国年进出口额和各关直接对外贸易额为例,吴松弟、伍伶飞,《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14年第2期转载。

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革命及其性质,《南国学术》201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第3期转载。

20旧海关出版物与近代中国研究,《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第4期转载。

21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和主要贸易港的变迁,《史学集刊》201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转载。

苦读人生

吴松弟:我的苦读人生

我出生在浙江地势最高的山乡泰顺县罗阳镇。罗阳虽然是县城,但改革开放前其实只是一个人民公社,居民绝大多数是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我出生时,父母年事已高,在我幼小时便相继亡故。当帮助照料病中母亲的邻居深夜将我叫醒,告诉我母亲已经离我而去时,我还睡在母亲的脚后头。当时我才8岁,不知哭泣,只是发呆。自此以后,我成为农村的五保户,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便成了住校生。那时生产队很穷,仍给我提供了差不多10年的每年360斤的稻谷。除此之外,出租自家房屋获得的每月2元的租钱成为我多年生活费的另一主要来源。由于小学时经常吃不饱,我长得又小又瘦。

孤儿在书中成长

8岁的年龄正是最需要父母疼爱的时候。每当周末同学纷纷离开学校以后,我面对空空的宿舍,沉浸在深深的孤寂和凄凉之中。幸好小学附近是县图书馆,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个图书馆很小,书也不多,但摊放在报架上的一份份报纸杂志,却深深地吸引着我。每当课后周末,我都到县图书馆看报读书。直到1974年参军离开泰顺,我都是县图书馆为数不多的常客之一。

每当寒暑假,我都要到在温州市居住的我唯一的亲人、年龄比我大许多的姐姐那里度假。位于五马街的新华书店,又成了我假期读书的好去处。后来,姐夫调到瑞安县新华书店工作,我假期读书从书店的门市部,一直读到书店的仓库。

“文革”开始以后,学校停课,在那个人妖颠倒的日子,读书成了我劳作之余的全部乐趣所在。无论白天多累,晚饭后我总是习惯到县图书馆看书读报。我又到供销社的废品收购站找书看,每找到一本,便视如至宝,购回阅读。冬日里,邻居小伙看中我一人之家,是最好的玩牌赌钱的地方,叫门再三,我装聋作哑,拒之门外,继续读自己的书。

我对地理一向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我国开始与较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每当与一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报纸都要刊登有关这个国家的资料。我将这些报纸上抄来的资料和废品收购站找来的地理书上的资料,揉为一体,编写各国地理,举凡自然、经济以及政治情况,都有简要的说明。此外,又将中国各省的市县镇名称,以及报刊出现的大工厂的名字,分类抄写,汇编成文。又逐句背诵《宋词三百首》,模仿格律,试着写词。此外,介绍各国历史的著作、政治经济和哲学的教科书,以及中医中药的书,只要找到,无不浏览阅读。虽然我兴趣广泛,但当时无书可读,只好找到什么看什么。

1974年我应征入伍,来到大兴安岭当铁道兵。第一年在施工连队,繁忙艰苦的劳动和训练,又加缺少图书,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中读读报纸。第二年幸运地调到师机关,工作之余的读书时间多了。通过朋友的帮助,读了《第三帝国兴亡史》、《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名著,以及有关文学创作的书。

一本本图书,一张张报纸,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给我。一个个正面人物,成了我的朋友。我体会着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道德理念,领悟了人生的前进方向,书也成了我的导师。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各门成绩都在年级名列前茅,并始终担任年级学习委员。加上学校老师、村中干部和善邻的关心,尽管生活是那么的艰难,道路是那么的坎坷,我总是充满自信地成长,并没有因自己是孤儿而自卑或自暴自弃,没有因经历曲折而迷失方向,也没有形成孤僻的性格。

命运在书中改变

读书伴随我成长,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之所以能够从基层连队调到师机关,除了工作认真之外,主要靠我好读能写,给领导留下的好印象。1978年全师集中六七百名军人考生集训,参加全国统考,考上本科仅2人,我是其中之一。我只有初二学历,如果没有多年的读书积累,那2人中肯定没有我。

我本科就读的东北师大是我国著名的师范大学,历史系更是拥有一批全国著名的教授以及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新秀,他们学识渊博,诲人不倦。当时,东北师大像我们这种因“文革”辍学的人极多,大家饱尝过失学的痛苦,无不刻苦读书。

1982年,我从东北师大毕业,报考杭州大学的历史地理专业,准备成为陈桥驿先生的研究生。然而,因外语不及格考研失败,被总政治部分到西安的第二炮兵技术学院政治教研室任教。在陈桥驿先生的多次写信鼓励下,第二年我再次报考历史地理专业,当年全国只有复旦大学的邹逸麟先生招此专业,二十多人报名。我有幸被录取,开始进入这所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江南名校。

入学不久,便考虑研究方向。我想,人生在世,首先要吃饭穿衣,经济是第一要务,那就研究经济。我对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以来的南方经济特别感兴趣,于是决定先从宋代开始。全国地域太大,要选一个区域,江南研究者太多,东南沿海丘陵研究者较少,于是选定宋代东南沿海丘陵的经济开发作为研究题目。谁料这个选择,竟是此后多年研究宋代历史的开端。我在东北师大读书刻苦,成绩不错,但到了读研究生时才知道原先学的仍极为浅显,因此到复旦以后加倍努力。当时历史地理所只有五六个研究生,借书不受限制,我每每提着旅行包去借书,看了不少的书。又喜欢到学校的文科报刊阅览室翻阅杂志,从第一架上的第一本开始,到最后一架上的最后一本结束,无论什么,拿起放下,看到感兴趣的便坐下来仔细阅读。这种没有目的、不分专业的阅读,对于开阔视野、学科综合,其实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当硕士论文《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答辩时,谭其骧先生不问我宋代的问题而问我明代的问题,我从容回答,有根有据,得到老先生的青睐,将论文评为当时非常难得的“优秀”。我此后研究出唐入宋,从古到近,视野和思路尚觉宽广,或许也是得益于这种读书习惯。

至今为止,读书仍是我的第一兴趣,快乐之所在。如果一天不读书,不写几个字,便感到难受。积累至今,攒下满满一书房的书。我也从读书人,变成写书人,先后写过十余本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的著作。或许受我影响,我的一对双胞胎儿女从小也喜欢读书。我送他们的礼物,最多的就是书。每当我跑书店时,也带他们一起去,他们找他们喜欢的书,我找我需要的书。天长日久,他们的书也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更与日俱增。由于这样的原因,他们从小都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很好的学习成绩,最后都考上不错的大学。儿子尤其好学,文科理科,天上地下,历史地理,几乎没有不要看的书,门门成绩都名列前茅,高中尚未毕业便被美国长春藤盟校、著名的DartmouthCollege录取,并获全额奖学金。

我通过个人的经历,深刻地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可以什么都喜欢,而首先要喜欢的应当是读书。财富需要,知识更需要。知识改变命运,知识自然也会给人带来财富。古代农业社会,有头脑的人靠“耕读持家”,即一边耕种,一边读书,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不缺。今天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对知识的追求更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本人中医科班出身,从小学习书法绘画篆刻(取得过一些比赛名次),准专业水平,读过大量古文著作(有二百余篇散文可熟背),现有水平通读史记(三家注)没有大问题。想系统自修小学,不知有何门径(专业点儿的),有何学习的顺序,望真正专家学者指点!(请别从网上复制,你们能找到的我也能找到。) 问题补充: 小妹妹,我初中就通读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两遍了。《说文解字》段注在高中时也已粗读(首师大教授卜希旸先生是我的篆书老师)。我是想问专业一点的学习门径和学习顺序。不过还是要谢了先! 先生既然有所积累,可以读一下章太炎先生的著作,关于小学的著作主要有《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等,以及国学讲演录的《论小学》部分。章先生师承名家俞樾老先生,可谓得其真髓。但是章太炎先生的文章不免古奥难懂,须有耐心方读的下去。本人以为近代在训诂方面章氏可谓奇才大才! 另外陈独秀在阴韵学上也是颇有成就,但因政治缘故,多不为人广知,主要著作有魏建功序,自序,古音阴阳人互用例表,中国古代语音有复声母说,连语类编,荀子韵表及考释,屈宋韵表及考释,晋吕静《韵集》目,《广韵》东冬钟江中之古韵考。 古文字方面,本人以为目前对其的研究的确不是很理想。著作及成果都不很多。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古文字诂林》自1991年立项,经过长达十四年的编纂,已经于05年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全部出齐。据说这本还是很有价值的,汇集了众多高级学人的研究成果。 至于学习的顺序,对于向您这样有功底的,可以直接切入就可以了,无所谓先后。但是古文字、音韵、训诂比较起来,建议先习训诂,因为本人就是这样做的,感觉还不错。其实,三者都有联系,绝对分开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学习中最好还是前后联系,互相促进为佳! 推荐系统阅读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或者许嘉璐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加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文字必备书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我个人很喜欢音韵学,可以提点简单的建议。学音韵的话最基础的语音知识要懂,这个在一般的现代汉语教材第一部分都有的,简单说就是元音辅音的发音原理方法和发音部位等,这部分知识要求国际音标表熟练掌握。然后音韵学教程,推荐一本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唐作藩先生的音韵学教程。这本教程是以广韵为主来讲的。我学音韵学侧重喜欢推字,就是给出一个现代汉语中的汉字,根据现在音推求其中古音韵地位,即其中古时的声母韵母和音调等,以至于推上古音。但如果是自学这本教材,要推古音的话我觉得难度大了些。我们教授是用自己专门的音韵学讲义给我们上课的。 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就是语言学的权威,你已经读过了应该没有问题了啊。然后可以按照历史的顺序来研读古文啊。

共计260家出版社(大概)

奥林匹克出版社 八一出版社

宝文堂书店 北京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北京古籍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旅游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燕山出版社

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北京周报出版社

兵器工业出版

长城出版社

长虹出版公司

党建读物出版社

档案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纺织工业出版社

改革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商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国防大学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国际文化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海军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华艺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今日中国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警官教育出版社

九洲图书出版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军事谊文出版社

开明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3

民主建设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能源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

农业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求实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人民法院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中国出版社

荣宝斋

商务国际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少年儿童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石油工业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世界知识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目文献出版社

水利电力出版社

台声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外国文学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万国学术出版社

万国学术出版社

文化教育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文学古藉刊行社

文字改革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新时代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学术书刊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印刷工业出版社

宇航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原子能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职工教育出版社

致公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国ISBN中心

中国标准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中国**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中国和平出版社

中国和平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中国集邮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中国计量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劳动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专利文献出版社

卓越出版公司

紫禁城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鲁迅所处于1881年-1936年的时代,是正处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期。

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扩展资料: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呐喊》和《藤野先生》中有关作者对其自身从医和弃医从文原因的叙述。

鲁迅在《呐喊》中提到有关自己公费留学日本时的梦想“我的梦想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父亲的爱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

鲁迅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官僚家庭,其祖父曾是京城的官员,家道兴盛时别人会恭恭敬敬的称呼他为“哥儿”“少爷”眼睛里满是关切和温情。后来祖父锒铛入狱,家道也随之衰落,旁人看你的眼神也冷漠也许多,少年鲁迅经历了家庭的兴衰也尝尽了人家的冷暖。

后来父亲生病请了当时家乡最著名的中医来给父亲医病,这位中医给的药引子极其与众不同,可是医了两年钱花了不少父亲的病倒是毫无起色,医到最后这位著名的中医自觉此病难好,又觉怕鲁迅父亲如果病死了会破坏自己的名声于是就伺机将另外一位中医介绍给少年鲁迅,可谓天下乌鸦一般黑,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鲁迅彻底对中医失去了信心。

在鲁迅的《父亲》一文中描写了父亲临死前的一幕,父亲咳的这么厉害让少年鲁迅心如刀割,甚至萌发了如果父亲就此离去也算是少了痛苦的想法,鲁迅一直对此表示愧疚。对父亲的愧疚和爱可以看作是鲁迅从医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呐喊》中鲁迅也曾提到过日本明治维新和医学的关系“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也就是说鲁迅从医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希望通过医学来让中国人了解相信明治维新,从而在思想上能够使得人民解放出来。

《藤野先生》中提到的“幻灯片事件”在《呐喊》中也曾提到,鲁迅在文中曾这样解释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因为从那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意见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一位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在《藤野先生》中鲁迅也曾简单说过“幻灯片事件”和其弃医从文的原因。正是鲁迅在文中的直接表述让很多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认为“幻灯片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唯一重要原因。但是当今很多日本学者包括少数中国学者对此说法都做了怀疑和否定。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

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参考资料:

-鲁迅

按内容划分:小说;儿童读物;非小说类;专业书;工具书;手册;书目;剧本;报告;日记;书集;摄影绘画集。

书籍(英文:Book;拼音:shūjí;注音:ㄕㄨㄐㄧ_)是指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纸张的集合。中国古代纸张推广前,书籍多用以火焙干的竹子编成。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_蔡邕_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唐慎微是宋代著名的药剂师。他编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引起了后世医学家的注意,甚至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是根据这本书改编的。李时珍和唐慎微评价很高:那些制造各种草药和药方的人都是成功的。唐慎微对药物学的发展和民间验方的收集作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药物学验方的先河,是中医药领域当之无愧的药学始祖。唐慎微,一个传奇的少言寡语的民间医生,来自一个行医的家庭。他的祖先都是医生。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外表丑陋,举止木讷老实,不善言辞,但内心极其聪慧,心地善良淳朴。在家人的指导下,他努力学习医学。由于他的聪明和勤奋,逐渐学到了医学的精髓,掌握了高超的医术,尤其是对经方的深入研究。年轻时,唐慎微学习后经常外出看病,这使他的医学造诣突飞猛进。由于他高超的医术,他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医生。唐慎微平等对待病人。任何前来寻求医疗建议的人,无论是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人,在他眼里都是他的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精湛的医术,加上高尚的医德,使他的名声远播。尽管如此,他仍然渴望学习。在元佑公元1086-1093年,受蜀和的邀请,到成都行医,师从儒学大师程颐和程颢。他暂时住在成都东南郊的华阳,后来搬到了成都。在成都行医期间,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他总是轻车熟路。他对待病人很细心,很细心的辨症,很细心的问诊,经过他的精心治疗,所有的病人都很快康复。因此,他广受赞誉,人们都称赞唐慎微的治疗万无一失。与其他医生不同的是,他从不要求患者支付医疗费和财物,只要求患者及其亲友为其复制的有效处方和药物知识付费。所以,人们愿意接近他,把自己知道的好药告诉他。就连在典籍中找到的医学知识,也会写成文字,抄录下来,讲给他听。当时成都华阳有个叫于文邦彦的名人,患了严重的风毒。成都所有的名医都束手无策结束和无法我找不到治愈他疾病的方法。这时,有人推荐了唐慎微。经过唐慎微的诊断,我没有我不指望摆脱这种疾病。吃几剂药就缓解了病情。在唐慎微的精心治疗下,于文邦彦他的病很快就好了。但唐慎微认定此病易根,稍有虚弱就会复发,于是亲自写了一封信,封好,交给了宇文邦彦并在信封上注明直到某一天才会打开。这一天,于文邦彦风毒病真的又发作了。根据唐慎微说明,宇文邦彦的儿子打开封了很久的信,看到上面写着三个药方:第一个是先治风毒再做,第二个是治风毒生疮,第三个是治风毒发作气短咳嗽。结果按照药方,半个月就把病治好了。这件事传遍了成都,当时人们称他为神医。在宋代以前,中国几乎所有的医学书籍都是以手写抄本或口头传心授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本新书出来后,要么几年后就用完了,要么反复复制后容易传递虚假信息,而且错误百出。这种情况自然大大影响了医学发展的速度。直到北宋印刷盛行,很多医书才以雕版的方式流传。北宋开元初年,因医药需求量大,朝廷组织人员编制开宝本草;在嵇统治时期

但在上述两次正式修订本草的过程中,只选编了古代医籍,舍弃了许多药学资料,这在医学史上是一个遗憾。如果我们不如果不及时收集,许多手写的古代药学资料将面临毁灭的厄运。这是唐慎微最大的心愿就是唐慎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让前辈们的所有药学知识尽可能的流传千古。而我国古代手写药材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很难完全收集所有这些材料。北宋官方两次修订本草时,选材动用了朝廷的力量,朝廷下令向全国各地征集图书资料。这样,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所有书密都成了编纂本草书籍的素材来源。什么更有甚者,当时官方修订本草的编撰队伍是由博学的儒家官员领导的,许多朝廷的医官也参与其中。这么庞大的编制力量,嘉_本草,本草图经都是编出来的。这是唐慎微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作为一个鲜为人知的民间医生,他可以不读中央政府就像一个医务人员。没有丰富的医学资料,他如何实现这个抱负?行医时,唐慎微考虑过这个棘手的问题。突然,有一天,一个病人无意中告诉了唐慎微一个偏方。唐慎微听了之后,恍然大悟。为什么不利用他到处行医的机会收集药方呢?这个绝妙的主意一想出来,唐慎微就立即付诸实施。他想,不会因为读者接触了很多书,所以帮助他们收集信息不是更好吗?为此,唐慎微立下一条规矩,所有来唐慎微看病的学者都不要不要任何钱,但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希望他们能帮忙收集名方秘籍。这种新颖的方法很受读者欢迎。他从来不收学者治病的钱,只需要交换名方秘籍。当这些学者阅读了数百本经典和历史书籍后,他们发现了一种药物名称和一个处方,并迅速记录下来,并告诉了唐慎微。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唐慎微不仅结交了许多学者,还收集了丰富的药学资料。当时成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每年都有正规的药博会。宋代药市改为一年三次,即二月八日、三月九日的药市和九月九日的玉局药市。当时南来北往的毒贩,在从桥门到玉菊关的五个大门里,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毒品。从远处看,它们像山一样。不管唐慎微在每次药品交易会上有多忙,他都赢了。不要落后。他能在药交会上获得有价值的药品信息,还经常去各地采访,收集药品和偏方,得到很多失传的古代用药规则。就这样,唐慎微与经过艰苦的工作和不断的收集,他积累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埠研究的书籍,如开宝本草嘉_本草唐慎微。他在这两部著作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医家和百姓常用的方剂,从数百种典籍和历史文献中整理出大量的医药资料。他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它们进行了研究。宋神宗元丰五至六年,唐慎微编撰了本草史。为了编纂补注神农本草,唐慎微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药学资料。他引经据典,作了细致的考察,用图文对照的形式,摘录了宋代以前的各种医学著作。据统计,书中精选书目达200余种,包括经典、佛典、道经等。除了内容极其丰富的医学书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唐慎微十分注意保持方剂的原貌,主要是收集原文,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失传文献。例如,图经本草,这是一本关于中医艾灸的著名书籍,是

共32卷,60余万字,载有约1600种药物,并附有药物的图解,说明药物的采集、炮制方法及适应症。每种药后都附有相关的处方,开创了沿用至今的方药比较的编纂方法。读了这本书的初稿后,想赞助唐的官职,但唐不服,继续修改补充自己的本草著作,约在1098年后定稿。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由证类本草和唐慎微的三个新部分组成。与证类本草相比,新增药物500多种,附处方近3000张,药物插图众多,内容非常丰富,学术价值很高。涵盖了北宋以前雷公炮灸论年至证类本草年的医学文献精华。是中国最古老、最完整的本草纲目巨著。该书内容丰富广博,翔实可靠,注释详尽,体例严谨,层次分明。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后世学者考察本草发展史、编纂古本草和古医方书籍的重要文献来源。其对本草的贡献很大,文献学价值极高。说这本书比15世纪和16世纪初欧洲的植物学著作好得多。我国的本草学,从食疗本草年到唐代的本草拾遗年,再到宋代的海药本草年,几经整理编辑,形成了一个逐渐膨胀的状态。食医心镜是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通过融入证类本草的内容进行了扩展和调整。嘉_本草收到了1000多种药品,比其前身本草图经增加了100种。特别是医药方面的新注释较多,引用文献50余种,比嘉_本草增加了十倍。内容相当丰富。证类本草不仅收录了神农本草经嘉_本草的全部内容,还收录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等书籍中已经收录的500余种药物,这些药物在本草官方修订中均有所遗漏。除此之外,唐慎微本人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如灵砂、底沙、降香、人发、青桑螺、蝉花、羊角草等,与嘉_本草的850种相比,他收集的药物数量增加了一倍。证类本草开创了本草加方的先河。以前的本草只有药没有方,唐在嘉_本草增加了近3000个方子,范围从仲景给唐开药方自己的经验方,使得书中的药物大部分都有处方,有的多达一二十个,大大方便了临床使用。在药物炮制方面,本草图经包含了嘉_本草的内容,丰富了上百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改变了唐以前的综合本草。此外,开宝本草还增加了食疗药物的内容,对药物的形态、产地、鉴别、采收、加工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载。特别是这本书增加了大量的药物注释。原开宝本草书中只有200种药物有注释,证类本草中几乎所有药物都有注释,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从0755年到79000年这本书出版的500多年里,在内容上没有一种草书可以与之匹敌。此外,该书除了保留嘉_本草册外,还为羽绒在具体写法上,该书继续采用本草图经的方法,减少草书,即正文用单行字,注解用双线小字;正文中本草拾遗字用白底黑字书写,食疗本草字用黑体字书写,海药本草字标注为唐版附先,蜀本草字标注为现附,新修本草字标注新补充或新定义索引。在注释中,属于证类本草的人被称为陶隐者,属于证类本草的人指出注,属于证类本草的被金金或金金金引用,属于雷公炮炙论的被张晨于西金的情况。唐慎微自己在书中添加的内容以

评论:这本书是本草的杰作,最靠谱。上面涂满墨水,有黑字和白字,以至于神农经典,隐居,和苏静的新修订可以被识别。其风格也是最严谨的。这个评价很贴切。在唐慎微证类本草中,它不仅结合了张玉玺开宝本草和苏歌证类本草在宋代,但它也收集了各种医学著作从其他来源引用,仔细检查,并比较和文字,从而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医学文献。本草纲目嘉_本草新修本草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等。开宝本草年保存了失传的珍贵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有益于后人编译。凭借自己的智慧,唐慎微克服了收集信息的困难。他用毕生心血凝成的嘉_本草这本书,在本草的发展历程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对唐慎微后世中医药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神农第一次教人们品尝草药的味道。东汉编本草经集注标志着传统药学的建立;晋代陶弘景的新修本草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构建了药物分类的理论模型;到了唐代,官方编纂的天下第一部国家药典开宝本草迎来了药学研究的繁荣期。而宋代以前的本草只是简单地记载了药物的作用和主治,没有处方。医生在研究和使用药物时,对药物进行重新检查是极其不方便的。从0755到79000,经典医学著作和名医收集了历代方剂,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验方,共约3000张,分别装入相关的药物中,以便学者开书后列举用法。在体例上也做了很多创新,比如把药物论、药物图谱编成一本书;对古籍进行了许多文字上的修订和增补。重视药材产地,记载产地140余处,较唐代孙思邈记载的133州有所发展。由于唐慎微生长在药材之乡四川,能虚心向别人包括自己的病人学习,所以他详细记录了四川的药材,比如戎州产的巴豆。子洲、龙州产附子、川楝子、猪苓;茂州和梅州出产独活、升麻、决明子、君子等。包含1600种药物,其中新增500种,较之前的草药有很大突破。本书对药物形态、真伪、炮制、具体用法等药物知识进行了不拘一格的汇编,让人翻开书一目了然。嘉_本草除了引用证类本草等历代本草医书外,还收集了古代经典、笔记、选本等相关医学的记载。所以,后世已经失传的古籍,也可以从其语录中窥见一斑。套秦汉至北宋药学名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问世后,历朝历代修订,并作为国法本草多次出版,沿用了500多年。嘉_本草因为内容丰富全面,也成为后世各种本草著作的基础。李时珍以唐慎微为蓝本整理出传统药学的巅峰之作本草图经本草图经。赞美李时珍和唐慎微:他们学了很多,让所有的草药和药物都可以世世代代开下去,他们赢了不要被摧毁。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说:中国12、13世纪的0755年至79000年的美国植物学著作比15、16世纪的欧洲要好得多。作为本草学的杰出代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