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被称为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被称为什么,第1张

2017年10月30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消息,中国2016年提交的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Asia/Pacific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与“世界记忆国际名录”(International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入选获得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成为现实,顷令我等中华学子倍感欣喜,思绪如涌。

  “世界记忆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舰项目之一,创建于1997年,目的是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献遗产保护和利用情况的长期持续关注,旨在改变国家、政府、社区和个人重视、保护有关文献遗产的方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意味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肯定该文献遗产的世界意义,肯定其对文化和社会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此次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一份骄傲和荣誉,标志着甲骨文具备了与世界其他被列入名录的文献遗产同等的国际地位。

 

 期盼已久的申报

  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期盼已久。早在2006年8月,在河南安阳“庆祝殷墟申遗成功及YH127坑发现79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吁请国家立项,启动甲骨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5月21日,全国古籍保护中心专门召开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专家座谈会,正式确定国家档案局为申报归口管理单位,适时启动申报程序。国家图书馆则组织专家学者多次研讨申报甲骨文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有关标准制的定和实施办法。

1北京市首都联合职工大学。(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由国家图书馆员工亲自任课,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重大维修成果如四库全书,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培训一批技术性的人才,)

2金陵科技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开设古籍修复本科专业的高校。

3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装帧与修复技术》为主干课程,现为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

4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与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书,联手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才。

但就我所知,就业情况不好。

是对的,因为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一、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有益思想价值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在思想学说、经验智慧、道德传统、民族精神和历史认同等各个方面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我国历史长期积淀的丰富文化遗产,并进行科学的扬弃,对于我们振奋民族精神,推进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那么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有益思想价值主要是哪些呢?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古人说“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这标志着,早在远古时代,国人就有了以天下兴亡、人民安康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伟大的爱国主义更是被赋予多种表达方式。“遥望中原怀故土,静观落叶总归根”;“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有上述名句,都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各族人民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开明政治家和哲人思考民与国、民与君等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施行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统治阶级对民众的剥削和压迫,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之际。周人以偏具僻壤的小邦战胜大邦殷,周公等政治家总结原因在于周的历代先王能够“敬德保民”。《尚书》里说“民惟邦本”,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都认为没有民也就没有邦国和君主,故出现保民重民、爱民抚民、利民惠民等观念。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才有“省刑罚、薄税敛”的体察民情的行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与民本理念的实施有关。

第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中华民族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关系中,历来秉持“道并行而不悖”的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合作友善。中华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形成了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不仅表现在与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助互帮、携手共进上,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上。“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的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中国先哲的著名言论,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

第四,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中国文化历来有崇尚变革、崇尚创新的传统,《易传》里说“穷则变,变则通”,称赞周之取代殷为“顺乎天而应乎人”,《大学》讲“日新之德”、“道行之而成”,都是强调面对困难要积极应变、勇于创新。正是依赖此种精神,中国人民面对自然、面对外敌入侵、面对外来文化,虽然饱经磨难,屡遭挫折,最终都能战胜困难,走向胜利彼岸。《易传》说“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也应该效法自然,永远努力,决不停止。这一主张鼓舞和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一代又一代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为中华的崛起而前赴后继、奋勇前进,推动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创新才能完成。同时,只有把我们国家建成中国特色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算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民族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民族振兴服务。

第五,富贵不*、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中华民族有着讲正气的优良传统,有着自己伟大的民族精神。此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孟子曾将这种精神更为生动地概括为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种高尚气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人为了维护人格尊严和价值理念抛却功名富贵乃至生命而奋斗不已,并造就了颜真卿、文天祥、林则徐等等一代代民族精英和人格典范。这些古代人杰身上都张扬着为国赴难、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中国***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这种优良传统,而且把它进一步升华至新的境界。李大钊、方志敏、江姐等革命先驱在战争年代面对理想、信念和生命的冲突,他们都义无反顾、毫不犹豫选择舍生取义。雷锋、孔繁森等典范人格在和平年代为了人民的利益,奉献出自己一切,也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第六,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道义,主张以道德的至善来凝结人心,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天下有道,表现在义利关系上就是见利思义,义重于利的价值观。义主要是指作为普遍的道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往往是指集体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而与之相对应的“利”往往指个人的私利。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必须关心他人利益,并由此而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建立一个能让每一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的社会制度而努力。在人际交往中,中国文化历来强调诚实守信。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一种道德原则,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立国之本,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有序的基本道德要求。

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传承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刻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宝贵物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文化遗产作为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保护与研究、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发展文化产业,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举足轻重。文化遗产又是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和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切实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充分发挥它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保护与研究、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必要探索有效的科学保护措施与合理的开发之路。

第一,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上,不管什么理论和决策措施,检验其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在实践中是否真实完整地保护了遗产原貌,使其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古今中外的实践证明,只有保护好文化遗产原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体现出它的多种价值。保护的思路、原则和理论认识也要与国际接轨。遗产保护的核心,就是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且对已经受到干扰或破坏的因素继续采取整治、修整、复原等措施。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及其演变过程。文化遗产的真实存在,能如实地反映某个时代信息。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正确地对人们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只有真实的和完整的文化遗产,才具有真正的遗产价值。凡文化遗产都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等诸多价值。上述价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程度。只有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实现它的价值。此外,只有真实和完整的文化遗产,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

既然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呢?首先,在文化遗产的维修和保护中,要坚定不移地、不折不扣地坚持“维护文物现状”的原则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所谓“维护文物现状”的原则,就是在文物保护、文化技术处理和文物修复过程中,除了要全面地保存其外观特征外,更重要的是文化遗产所固有的一切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都不能随意改变和损害,即使在今天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也可以留给后人继续研究。其次,在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上,坚持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不仅是保护遗产本身的真实性,还要保护遗产周边环境的真实性。我们应该按《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把保护遗产环境的真实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再次,通过文化遗产的研究,还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考证文化遗产本身的真实性。只有考证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才能提高其本身所存在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实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战略,促使遗产保护和利用科学化

一个国家全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基础,而且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都是极其深远的。通过网络技术能够将文化遗产资源统一整合起来,全面地向社会传播,而丝毫不影响到遗产本身的安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网络技术,可以将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首先表现在将遗产实体通过影像数据采集手段,建立起实物三维或模型数据库,保存遗产原有的各项型式数据和空间关系等重要资源,实现濒危遗产资源的科学、高精度和永久的保存。其次,利用数字技术来提高遗产修复的精度和预先判断、选取将要采用的保护手段,同时可以缩短修复工期。再次,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整合统一大范围内的遗产资源,利用虚拟技术更加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遗产,能够使遗产脱离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程是一个自数字化技术普及以来,世界各国文化机构和企业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由于这一工程科技含量高,投资需求大,不发达国家再次处于不利地位。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我国应该防止两种危险:一是要警惕依赖别国的力量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和文化产品的进口国。二是要警惕由非遗产来源国帮助进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导致失去对自己文化的解释权,使遗产的基本含义发生变异。总之,社会科技力量的参与使得遗产科技保护加快了现代化、科学化的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高科技手段将不断获得新生。

第三,申报与保护“世界遗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组织的,由各缔约国政府申请,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第二条规定,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遗址、建筑、自然景观或其结合体。世界遗产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人类文化艺术成就和自然景观的历史遗存,是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申报世界遗产热,除了人们越来越多地认为遗产的确立是对其文明残存的怀恋,以及对其文化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性外,更多的则是意识到世界遗产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旅游品牌资源,对于当地旅游业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世界遗产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修养、游览机会和高品位的文化与艺术享受,同时也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这些旅游资源经不起千百年的自然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正在出现日益衰败的现象,这直接威胁到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只有把世界遗产的有效保护放在第一位,旅游资源才能永久发挥吸引游客的功能,旅游业才能持续发展。

申报世界遗产意味着一个有着较高文明素质水平和较深文化底蕴的民族和社会群体为全人类肩负起了永恒的责任。就申报而言,我们的观念与国际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转变落后观念,以先进观念为指导: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不少国家已经把它提高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保护的目的是促进人类发展。申报成功后的保护更是不能松懈,这是一个难度更大、永不间断的过程。世界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是个大课题,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到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诸多方面,影响保护和利用资源的因素很多。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结合实际,不断探索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力求保护和利用相协调,走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我们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继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抢救濒危文物古迹,重视重要革命文物的收集和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建设中抢救性文物保护和考古挖掘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专门资助办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编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加强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少数民族史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继续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重点抓好中华古籍全书数字化、中华大典编纂出版等重大项目。

三、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

要广泛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使之代代相传、荫泽后人。

第一,做好面向大众宣传普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喜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要抓好舆论宣传,为弘扬和培育传统文化营造浓郁的氛围,使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感染和熏陶。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群众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各级新闻出版和影视部门的职责。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贡献。宣传富有民族精神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灿烂文化。除经常性宣传外,还要抓住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形成宣传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潮。各级文化、影视主管部门要积极提倡和扶持弘扬民族精神的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通过评奖等多种手段加以引导。要通过文化、戏剧、**、电视剧、音乐、舞蹈等各种文艺形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把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全民族的精神振奋起来,同心同德地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切实做好各类学生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设置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全国各类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抓好全民教育,特别是要以广大青少年作为教育的重点。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去。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学校德育、历史、语言文字等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还要重视日常的养成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并接受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成为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内容。对广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由于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一代,一些轻视传统价值观,崇尚金钱,追求享乐、甚至丧失了道德情操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对广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他们提高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乃至审美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积极运用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应该活泼多样,利用各种有意义的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运转,排定了一系列节气时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这其中,尤其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最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它们集喜庆仪礼、祭礼习俗、节日服饰习俗、游艺竞技习俗、乡里社交习俗等之大成,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历代先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于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追求更加强烈,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热情溢于言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放射出愈发璀璨的光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传统节日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极提倡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传统节日习俗,剔除封建糟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让各族各界群众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中充分享受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第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的结合。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不仅是传统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新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有现代形态,否则就很难发挥其在世界的影响力。而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现代形态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我们所要复兴的中华文明才能具备与世界发达文明进行对话的资格和能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才能真正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认可。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经过文化产业的创造性转化而成为能够满足平民百姓精神要求的文化消费对象,才能成为现代文化的有机构成。信息时代的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它将推动传统文化的再生。推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在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中融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使高新技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产业很好地结合,必须做到:首先,把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与信息技术结合,这样才能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和财富。其次,应该把国外先进的资本资源与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最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完善,全面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时代最需要的。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不光是继承的问题,更多的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我们把优秀的文化传统要看成活的思想,要不断地根据时代的需要,给它注入新的东西,补充新的涵义,作出新的解释,开拓发展成为新的现代精神。值得指出的是,弘扬优秀文化还必须处理好与外来文化精华的关系。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依据,如果丧失了文化的优秀传统,也就丧失了民族的根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不矛盾,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排斥外来文化会延缓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积极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中一切对我有价值的成果,是优秀文化传统发展的必要条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和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归根到底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

我国13项世界记忆名录如下:

1、金元钞:中国最早的纸币之一,由宋朝制造。

2、景德镇陶瓷产业档案(1368年至1949年):记录中国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历史和技术发展。

3、北京故宫文献:保存了中国清代宫廷的重要文书和书画作品。

4、《钦定大清会典》:是中国古代官方的法律、历史、文化和宗教典籍。

5、《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制度历史档案资料》:记录中国各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遗产。

6、中华传统医药古籍保护数字化整理与传播:保存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古籍和疗法。

7、宋元木刻活字印刷术:保存了古代木刻活字印刷技术的文献和器具。

8、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档案:保存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资料和重要决策文件。

9、中国现代民间文学集成:保存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典藏作品和文献。

10、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记录了中国甲骨文的发现、研究和保护工作。

11、中国古籍保护数字化整理与传播计划: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古籍和文献。

12、中国木构建筑保护数字化整理与传播:保存了中国木构建筑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13、中国近现代史档案:保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档案和文献资料。

世界记忆名录简介:

《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简称《世界记忆名录》,是指符合世界意义、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而纳入的文献遗产项目。

世界记忆文献遗产:

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延伸,侧重于文献记录,包括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古籍善本等。记忆文献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世界的记忆。

但是,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仅存的重要记忆在消失。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计划,来防止集体记忆的丧失,并且呼吁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馆藏文献,并让它们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

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民们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的存在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有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二十四节气,下面一起看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

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1

一、研究意义

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丰富社会功能的需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宣传、保护这一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加强“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及其对现实生产、生活的借鉴意义研究和保护传承措施探讨,广泛扩大“二十四节气”的社会影响,让全社会共同关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强化研究工作,对二十四节气中所蕴含的传统智慧、文化内涵、时代价值进行挖掘、提炼、升华、传播,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春,从而实现二十四节气的现代化。

我馆作为“二十四节气”非遗申报牵头单位,开展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是农业博物馆的职责所在,是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五年保护承诺的一次具体实践,同时,也是建立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体系,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提供丰富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撑。

二、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理清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剖析二十四节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炼二十四节气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其所蕴含的传统智慧,发掘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形成一批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学术研究成果,提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以研究促保护,以研究促传承,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现代农业和现代社会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三、研究内容及任务分工

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

(一)基础研究

研究人员构成:以博物馆部门青年业务骨干及其他部门部分青年业务骨干为主,部分博物馆部门专家。原则上,每个节气由一位研究人员承担。

研究的主要内容: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的基本含义、产生过程或发展历史,与该节气有关的物候现象、气象特点、农事活动、节令仪式、习俗养生,诗词谣谚、书画艺术,实物藏品等,具体分工如下:

研究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外联部:清明、谷雨

陈列部:立夏、小满、芒种

社教部:夏至、小暑、大暑、立秋

藏品部:处暑、白露、秋分、寒露

信息中心:霜降、立冬

其他部门: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综合研究

1、研究人员组成

博物馆部门及信息中心专家,部分青年业务骨干。

2、研究方向及负责部门

(1)二十四节气相关业务交流与合作、二十四节气与文化产业开发等相关研究;外联部负责。

(2)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历程、二十四节气传统智慧与当代价值研究、二十四节气研究现状梳理等;研究部负责。

(3)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规划与传习基地建设、二十四节气专题陈列内容与形式研究;陈列部负责。

(4)二十四节气与历法、农历、公历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传承与科普实践活动开发等相关研究;社教部负责。

(5)涉及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古籍整理、二十四节气考古与文物整理研究;藏品部负责。

(6)二十四节气智慧与农学思想等研究、“二十四节气”数字展陈形式研究;信息中心负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一批论文、出版一套文集、征集一批藏品、举办两个展览(实体陈列及数字展厅)、推出一批文化科普活动、建设若干个传习基地、形成一个产业联盟、开发一批文创产品、构建一个专家队伍信息库。具体如下:

(一)直接成果

1、每个节气的相关内容研究,至少撰写一篇论文或科普文章。

2、相关部门承担的综合研究,在分配的研究领域内自行命题,撰写若干篇学术论文。

3、将本次二十四节气课题系列研究形成的论文和文章,形成文集出版。

4、课题研究过程中,同步搜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展品,包括实物、、影像等,交由藏品部联系收藏,建立二十四节气藏品档案信息库。

(二)为相关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1、为筹建长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博物馆提供研究资料。

2、为开发一系列的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文化科普活动提供基本方案。

3、在已有的十个二十四节气传承社区的基础上,为扩大传承社区队伍、建立二十四节气产业联盟提供理论支撑,为开发一批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提供技术指导。

4、为建立二十四节气专家学者队伍信息库提供人才基础,为拓展二十四节气相关学术、文化活动,推出一些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提供创新思路。

五、组织领导

为有效推进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特成立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攻关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和监督推进,组织相关学术成果的发表与传播。

六、时间进度安排

xxxx年4月21日前,制定课题研究工作方案;

xxxx年5月初,召开课题研究推动会,布置落实相关研究任务;

xxxx年6月至11月,课题组成员查找资料,开展研究,撰写论文;

xxxx年9月底,中期检查,了解进度,促进工作;

xxxx年11月底,研究人员提交论文和相关资料;

xxxx年12月中旬,课题研究办公室汇总,提出修改意见;

xxxx年1-2月,研究人员修改完善,结集出版。

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2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地球上距赤道越远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一般北半球3,4,5三个月是春季,南半球为秋季。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群众经验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要根据天气情况,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所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天气一天天变暖,同时白昼渐长,黑夜渐短。春分节气,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雨水也要多起来。

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朋友要加强蓄水保墒。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