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书: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周有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高分求书: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周有光,第1张

1 人们用哪两个四字成语形容古籍的浩繁

人们用哪两个四字成语形容古籍的浩繁——博大精深、长篇累牍。

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

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褒义;用于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博;不能读作“fù”。

辨形博;不能写作“搏”。

近义词博学多才、经天纬地

反义词才疏学浅、不学无术

例句《红楼梦》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著作。

2 形容古书的成语

关于古书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八索九丘:古书名。

掉书袋: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掉文袋: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

古香古色:古香:古书画散发出来的气味。古雅的色调、意趣。形容器物、书画和建筑等。

故纸堆:指大量的古旧书籍、资料。含贬义。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不知人情世故。

麇骇雉伏:形容惊怕躲藏。麇,古书上指獐子。

枯竹空言:竹:竹简。干枯的竹简和空洞的言论。指毫无实用价值的古书和空泛的议论。

三四调狙:狙:古书里指一种猴子。指诈术欺人,实质不变。

三写成乌: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同“三写易字”。

三写易字: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书缺有间: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牙签锦轴: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形容书籍之精美。同“牙签玉轴”。

牙签犀轴: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形容书籍之精美。同“牙签玉轴”。

牙签玉轴: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牙,象牙;玉,美玉。形容书籍之精美。

钻研故纸:故纸:指文籍,古书。讽刺脱离实际,一味读古书的人。

3 什么是古籍成语

如果要了解什么是古籍成语,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古籍,关于古籍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一般认为,凡是线装都是古籍;其次,凡是用文言文写作的书都是古籍;第三,凡是古代人写的书都是古籍;第四,以成书年代为标准来确定古籍古籍成语就是出自古籍,例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4 形容书的四字成语

白面书生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闭户读书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秉笔直书 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博览群书 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刺股读书 比喻刻苦攻读。

大书特书 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丹书铁契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

丹书铁券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

掉书袋 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读书得间 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读书三余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读书种子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废书而叹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5 关于书的四字成语

学书学剑: 学文练武。

无巧不成书: 比喻事情十分凑巧。

书空咄咄: 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书香人家: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香门户: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不尽言: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同文,车同轨: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书声琅琅: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生之见: 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书缺有间: 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书香世家: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不尽意: 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释手: 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书读五车: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书画卯酉: 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

书囊无底: 指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手不释书: 犹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诗书发冢: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史不绝书: 书:指记载。史书上不断有记载。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殷浩书空: 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

郢书燕说: 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拥书南面: 比喻藏书极其丰富或嗜书之深。同“拥书百城”。

有脚书厨: 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鱼书雁帛: 泛指书信。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鱼书雁信: 泛指书信。

悬石程书: 形容勤于政事。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乡书难寄: 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文弱书生: 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徒读父书: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通书达礼: 指通诗书,懂礼仪。

摊书傲百城: 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摊书拥百城: 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同“摊书傲百城”。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胜读十年书: 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书声朗朗: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书香铜臭: 书香:读书的家风;铜臭:铜钱上的臭味。指集书香和铜臭于一体的书商

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弃书捐剑: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琴棋书画: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磬笔难书: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

骑牛读汉书: 形容刻苦攻读。

飘零书剑: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曝书见竹: 指睹物思人。

牛角书生: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囊萤照书: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6 什么是古籍的成语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7 书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书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书声琅琅、书香世家、书香门第、书画卯酉、书生之见、书记翩翩、书富五车、书功竹帛、书通二酉、书剑飘零、书缺简脱、书声朗朗、书缺有间、书空咄咄、书香铜臭、书囊无底、书符咒水 书(汉字) 书,(Book,shū)从聿从曰,上古结细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许愼·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卽谓之字。著於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1 成本的著作:~籍。

~刊。~稿。

~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

~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信。~札。

~简。~函; 3 文件:证~。

说明~。聘~; 4 写字或写的字:~法。

~写。~桌。

~案。~画; 5 写文章:大~特~。

罄竹难~;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9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中文名 书 外文名 book 拼 音 shū 注 音 ㄕㄨ 部 首 横折 总笔画 4 五 笔 NNHY 仓 颉 IDS 简体字笔顺 横折、横折钩、竖、点。 繁体字笔顺 横折横横竖竖横折横横 繁体字 书 词语解释 书动词 例:书,箸也。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的行草”沈艳松 例: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例:作书。

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后世以墨写于纸。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例: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例: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尚书序》疏 例: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 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例:众言同,于是乎书。

——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例: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简体写法 例:书,凡载籍谓之书。

——《正字通》 例:申子、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例: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史记·礼书》索隐 例:饱读节寰公(袁可立)所藏经史,而尤好金箱玉版之书。――明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 例: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书名词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 中国书法 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

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

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例: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唐·杜甫《石壕吏》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例:差徭驿递最繁苛,公(袁可立)贻书郡守。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

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例: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乐府诗集·木兰诗》 例:桓公病益增,管仲忧之。悬书于门:“如有能言公所见之鬼者,当赠以封邑三分之一。”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例:公(袁可立)司理吴中,执简柱下,上书忤当路,削籍二十六载。——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例: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网络书法:“书” 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

--------------------------------------------------------------

中国古代,民族众多,幅员辽阔。中国文字主要是汉字,其次还有东巴文字、契丹文字、西夏文字、藏文、满文、蒙古文等等,还有目前尚未解读的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字等等。这里讨论的中国文字,主要是指汉字而言。

过去,人们讨论汉字,一般只能追溯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现在,由于战国秦汉简帛文字和货币文字、玺印文字、商周青铜铭文和甲骨文的发现,使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大大提前。

商代甲骨文,主要是指商代后期盘庚迁殷以后的殷墟甲骨卜辞。在此之前,目前考古发掘已经提供了商代前期,乃至夏代早期的单个汉字。再往前,则是中国史前文化中大量存在于陶器、玉器上面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一部分可能永远是符号,如良渚文化陶器、玉器上的一种云片形或火焰形符号;而另一部分则应该视为原始文字。换言之,中国汉字的起源,必须追溯到原始刻划符号上去。

据古籍记载,五帝时代已经发明文字。《世本》说:“仓颉作书”,“作书”就是创造文字。《荀子·解蔽》:“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在《吕氏春秋》、《论衡》里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故谓之‘文’。”据《荀子》可知,仓颉作书时,“好书者众矣”,仓颉不过是其中的代表而已。

历史学上的五帝时代,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左右。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其中黄河中游为仰韶文化后段至龙山文化,黄河下游则为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就在这样的时空范围内,考古学上已发现了许多与文字起源有关的陶器、玉器刻划符号。这些陶玉器刻符可以与文献记载中黄帝时代以仓颉为代表的祖先开始“作书”的传说相印证。因此,我们应重视陶器、玉器上的符号。

--------------------------------------------------------------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

——徐光春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契刻符号在河南;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生在这里。

如果说斧、锤的发明十倍地增强了人类的力量,弓箭的发明百倍地延长了人类的手臂,那么文字的发明则无限地扩展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社会因此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字的出现,是史前史和文明史的界标。同样,汉字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始,可以说,一部文字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

汉字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用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汉族祖先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本身有一定的严谨的规律,自有其完整的系统性。尽管汉语方言歧异纷呈,可使用汉字写下的书面语言,南北各地的人都能看得懂;虽然古今语音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商周的古文字还是秦汉传下来的古书,现在依然能读得懂。

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汉字对团结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全民族的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的统一、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等,都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曾指出:“中国的这种统一”,“是由语言加固的,不是因地区而异的口语,而是书面语,即那些在中国到处都绝对一致的著名汉字”。

-----------------------------------------------------------------

从中国文字的历史看中华文明五千年

中国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三大古老文字。而甲骨文又是唯一一个具有文化意义上传承至今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发现的时间并不长,并且颇具传奇色彩。

甲骨文存在的时代约是殷商后期,距今大约3200年左右。但是从甲骨文成熟的程度和传承关系看,它的存在应该更为遥远,甚至可以上溯至传说中的夏代甚至更早。上古传说中的仓颉造字虽然不可考,但也给现代人提供了中国文字起源的文化线索。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距今约5000年左右,属于母系始祖时期。而母系氏族社会的沿袭时代更为宽泛,可以上溯至7000年左右。半坡文化遗址发掘的“人面鱼纹盆”是当时文化的典型作品,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外还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这似乎可以看出,当时人类的审美趣味和形成初级文字交流的文化想像力。

但这些都是历史推断。随着考古发掘的纵深,一些攸关中华文字起源的材料也逐渐披露出来。

2005年,连云港夏代启字祭台遗址及蛇、龙和女阴图腾组合的发现,将中国有文字之论提前了700多年。考古发现还验证了连云港是古代东夷文化的中心。但由于这是一次地方性的考古,加之有连云港提升本地历史文化的意味,并没有为考古界所认可。

2007年5月,中国权威的新闻杂志《了望新闻周刊》曾发表一篇署名文章,认为在宁夏大麦地岩画中的2000多个图画和符号,具有早期象形文字的特点。据该文报道,大麦地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可以说是人类早期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廊,内容包括狩猎畜牧、战争舞蹈、牛羊虎狼、日月星辰、天地神灵、手足蹄印、男根女阴、图案符号等。据考证,这些岩画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如果是早起文字,那就又将中国有文字的历史提升了4000多年。但这些岩画,画的成分较多,虽然蕴含了表意的意思,但至多只能算是文字岩画的一个阶段。

近期,从刚刚召开的第三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上得知,在内蒙古翁牛特旗高日苏大黑山发现了绘有初始文字符号的岩画。这些岩画和宁夏岩画不同,不仅有画,更多有符号。在已经发现的40处共数千幅岩画中,其中12幅附有上下连贯的初始文字符号,373幅附有独立体初始文字符号。据介绍,这些符号大约存在于红山文化晚期。红山文化是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考古发掘中,当地出土的C形玉猪龙和一个食品贮藏窖中发现的猪头骨和贝壳连缀而成的曲摺体被视作中国龙文化起源的考古实证。这也证明了红山文化和中原的华夏文明系出一源。

因此,如果这些符号真的被证明是远古文字,那就意味着和甲骨文有着同样的文化谱系。这样就将中华文字的起源历史推进到距今5000年。

如果联想到宁夏岩画的以画为主到红山文化的画和符号交织的情况,不难发现我们远古的先辈们在距今7000年到距今5000年间在表意文字上进行的艰苦而又漫长的文化深耕。

不过,还需要更为缜密和细致的考古材料来佐证。譬如能否发现距今四、五千年前介于红山文化岩画符号和甲骨文之间的过渡性文字符号,尤其这样的文字符号能否在中原地区发现。果如此,中国文字的起源史才可以从学术层面得到权威确认。不惟如此,这样的考古发现也可以解决夏朝是否存在的历史迷案。

因此,中国的考古学家们还需加油,尽快发现和甲骨文亲缘最近的远古文字符号,否则就是假想与推测,不用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就是中华文字的历史上溯也不具权威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