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起源是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围棋的起源是哪里?,第1张

关于围棋的起源,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其实不止是围棋,任何一项科目的起源,都是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比如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文字的起源……而围棋的起源又是如此的远古,文字记载非常稀缺,要追溯本源自然难度不小。

借助考古的力量更是遥不可及了,因为考古只能给予旁证,不能确定来源。

  既然如此,我们便不必为这个问题来伤脑筋了,大可放松心情,知其大概即可,考证的问题,还是有待来者进行解决吧。

  作为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一的围棋,跟所有具备某些神秘特征的艺术一样,关于她的起源自然从神话版本开始。目前比较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尧造围棋”。关于“尧造围棋”的记载,能考证到的文字有战国时的文献《世本》:“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西晋张华《博物志》: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巧合的是,这里记载围棋起源的两本著作本身都存在着众多需要考证的因素在内,实在无从确定其可信度。从这里的文字记载来看围棋一开始便作为“教”的工具、具备开智功能为大家所接受。

  还是来直接寻找古籍中有着围棋的确切记载的内容吧。

  据春秋时期的《左传》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 ‘……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隅,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这里包含了众所周知的一个成语“举棋不定”。文中的“弈者”指的是下围棋的人,在古代“弈”专指围棋,许慎《说文解字》就有解释:“弈,围棋也,从丌,亦声。”。《左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48年,这里记载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59年。具体的故事内容,大家可以去翻看一下《左传》。可以说明的是,在据今二千五百年前,围棋已经为大家所相互熟悉的事物了。值得一提的是,《左传》中有关围棋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一个简单的推论,围棋的形成与发展再到为大众所熟知,必然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也就是说,围棋的起源要在这个时间点上溯若干年,也许是500年,也许是1000年,这正是需要有心人来考证的事情。

  同在春秋时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为后人留下了有关围棋的记载,《论语》有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亦有博弈者乎?”“博弈”即围棋,圣人在授徒之时亦自然以棋入理,可见当时围棋已经在社会上是人所共知的事务了。

  这便是时至今日,我们所能追溯到的一个时间点,即在春秋时代,关于围棋的记载已经进入古代的史册、典籍。要再往前进行探测,则求助于文字外的考古了。

  虽然不能找到确切的证据,但尧造围棋的传说,已为大家所接受,《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Iitannica)便根据这一传说认为围棋诞生于公元前2306年左右,《美国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Americana)则将围棋的诞生定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年代之准确令人吃惊,但起源时间仍是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

  在“尧造围棋”外,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仍有不同的版本。如宋罗泌《路史·后记》载 “帝尧陶唐氏,初娶富宜

  氏,曰女皇,生朱骜狠、娟克。兄弟嚣张讼,嫚游而朋*、帝悲之,为制弈棋,以闲其情。”如明《潜确类书》载:“乌曹作赌博、围棋。”等版本。但除此外似乎都无从考究,或语焉不详,或意有其他,均难以采信。另有唐人皮日休著作《原奔》认为:“奕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则是从个人所想出发,有妄加推断的嫌疑了。

  另有日本松井明夫所著《围棋三百年史》提到:“围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十六道的围棋。”这一观点亦不足以采信。首先,从围棋与国象的规则来看,二者根本思维方式不同;其次,从发源年代来看,围棋广为流传的春秋时代,尚未与亚细亚地区有何交往,流传一说便更是无从谈起了。

  对于围棋的起源,既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也无详细的故事流传。而当今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的理解则颇为有趣,他曾经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先生谈到过这方面的内容,这位爱好围棋的文学家将吴先生的谈话内容录入了《川端康成全集》第25卷,这里录其大概:“有一次,尧到地方上去视察政情,遇见了一位叫伊蒲子的老人。……他与伊蒲子商谈。继承自己的按说应是儿子丹朱,但丹朱不是治天下的大器,他一直为此而忧虑。伊蒲子给了尧一首诗:‘原诗已忘记了,大意是说如此这般的地方隐居着一位了不起的人。把你的两个女儿嫁给那个人吧!那个人是应当继承你的人。尧一回到都城,马上派人去找,找到了所说的那个农夫。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这个农夫,此人就是后来的圣君舜……尧不是把围棋这一游戏的工具给儿子,而是把围棋作为研究天文的工具授给他、告诉他。你研究天文吧!做易及祭祀的工作吧!这也是我的想像。围棋恐怕不是尧制作的,可能在那以前,便用作天文和易的工具,棋也写作弈,弈与易及医,发音相同,与‘历’的发音近似。远古,重要的大事都用易进行占卜。在日本、古代说是祭政一致。要去朝拜伊势神宫。一般认为、靠神论、神示来从事政治活动。中国的古代也是祭政一致。不论是易或天文。都与神示呀天命呀有深切的关系。易有各种各样方法。烧龟甲和兽骨观看形状,后来使用筮竹,我以为也会使用棋盘。是否使用黑白棋子表示阴阳。我不太清楚……”这里的内容并非围棋起源的解释,引用部分内容只为大家能有所了解,在后来吴清源先生接受日本某记者的采访时,也谈到了类似的内容,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关于围棋起源,大抵有如上的几种说法,一一介绍在此,可以说明一个不需要说明的问题,即围棋的发源地在中国,此后相继传入朝鲜后日本。行事严谨的日本人曾于享保12年(1727)正月29日,日本围棋四大门派掌门人签署了一张书状,说明:“围棋创自尧舜,由吉备公传来”。

  顺便再谈谈围棋文物的出土,这里主要列举一二以供参考。

  1977年4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一座辽代古墓,墓内供桌下,有一高10厘米边长40厘米的围棋方桌。桌上涂白漆,中间画有长宽各30厘米的棋盘,棋盘纵横13道。

  1971年湖南湘阴发现一座唐代的古墓,墓内出土一件青瓷围棋盘,正方形,边长55厘米,纵横15道。

  1954年,河北望都(东汉属中山国)东汉墓出土一具石质围棋盘纵横道线。

  1975年,山东邹县西晋刘宝墓出土一付围棋子,系用黑白卵石磨制而成,共计289子——这是17道围棋所用的子数。

  还有新疆某地的唐墓出土了19道棋盘,只见棋盘不见棋子。江苏丹阳出土了黑白棋子83枚,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棋子50枚,却无棋盘。朱檀墓出土围棋实物,计有一副纵横各19道的棋盘,黑子175枚,白子181枚……

  2006年5月,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芬皇寺出土一块棋盘。出土时,砖质围棋盘碎成三块,另有一小块缺失。棋盘长43厘米,宽42厘米,厚78厘米,盘面纵横各刻有15条线。据初步考证,这个围棋盘是朝鲜半岛新罗时期(公元668年至935年)的文物。

  另外,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的原始陶罐彩色图颇似现代的围棋盘。陶罐上绘有纵横各十至十三道类似围棋盘的图案=。仰韶时期文化的彩陶上也有类似的图案。当然,图案只是关联推想,说明那个时代萌芽围棋的可能性。

  从文物发掘来看,围棋棋盘道数并非一开始就是19道,而是通过一段漫长的变迁由简入繁而来的,但道数自何时开始确定为15道,何时确定为17道,何时确定为19道,目前亦无详细记载。

  关于围棋的起源,主要做了如上一个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关于围棋起源的一些专著。(作者:唐民)

  附:关于“弈”的注释

  “奕”和“弈”是两个同义的形声字,本义“下棋”。这个字在先秦古籍中多现,如:“视君不如弈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夫弈之为数”(《孟子》);“使弈秋海二人弈”(《孟子·告子上》)等。古今辞书都说它读“亦(yi)声”。如:《说文》曰:“围棋也,从廾,亦声。论语曰不有博弈者乎。”

  事实上,人们说“下棋”是“著棋”,没有人说“亦棋”的;人们也只说“妙著”,不说“妙亦”的。但面对辞书造成既成局面,要辨证该字的正音当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有证据说“弈”或“奕”,的确是读“著”的。……清咸丰帝“奕詝”,其八个兄弟名:“奕纬”、“奕纲”、“奕继”、“奕誴”、“奕欣”、“奕譞”、“奕诒”、“奕譓”。他的一些堂兄弟名如:“奕谆”、“奕谟”、“奕详”、“奕勋”、“奕格”、“奕绘”、“奕劻”。这些“奕”字也惟读“著”或其近音,方能符合人名从部落名的习惯。

  北欧神话是被遗忘了很久的神话,古代北欧人的后裔将这份瑰宝弃而不顾,已有好几个世纪之久。

  北欧神话中英雄的后裔,即今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及德意志东北低地的日耳曼民族。他们生长在荒凉苛虐的自然环境中,养成勇武彪悍的个性。

  流浪、战斗和狩猎是他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他们经常在大胆进取的首领率领下,远征他国,并从异国赢得在本土所无的地位与财富。

  这些战胜国原有的文化,未必优於被他们征服的国家,武器和装备也不一定能胜过对方。但他们拥有不知恐惧的冒险精神和视死如归的勇气,这是日耳曼民族所以能侵扰整个欧洲的重耍原因。

  这些不怕死的日耳曼勇士,逐渐扩大了远征的范围。西元400年,他们以莱茵河、多瑙河为界,与罗马帝国相邻。到了罗马国势渐衰,他们便不断侵扰罗马帝国的领土。

  到第五世纪中叶,日耳曼民族从东西和北面受到芬族(即被汉帝国打败西迁的北匈奴)的压迫,於是,引起怒涛般的民族大迁徙。这就是日耳曼人所谓的英雄时代,北欧传奇中的主人翁大多是这时代的英雄。

  这次大迁徙的结果,东至俄罗斯,西迄法国海岸、布列登岛,南至西班牙、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北非,都受到日耳曼人的侵袭,甚至远至格陵兰和部份美洲大陆都留有他们的足迹。

  流传至今的北欧神话就是这民族的产物。但神话的记录在今天的日耳曼国家中都已不复存在。反而是在北海中满布火山与冰河的孤岛—冰岛上保存了下来。

  日耳曼诸神完全被日耳曼民族遗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当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以及经由接触而受到的基督教之同化。再加上天灾人祸,尤其是西元1618-1648的「三十年战争」,使日耳曼固有文化残缺荒废,可贵的文献传说,都坠入遗忘的深渊,尘封於漫长的岁月。

  而当时只有基督教的教士识字,他们既掌管记录,保管文献,对於异教传说、抄本、歌曲等自然深恶痛绝,清扫乾净;只有少数资料幸存:英国的「贝欧武夫」-Beowulf、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Nibelungenlied和一些断简残篇-Saga(英雄传说),以及两部冰岛神话诗集「爱达经」-Edda。再加上日耳曼民族认为原先所使用的古文字-鲁纳(Runenschrift),是带有魔力的咒文,如果将语言定形为文字,等於将神秘力量授予敌人。因此,今日不只是古日耳曼人的信仰,甚至是生活方式,也都难以考证。

  Norse mythology

  Norse or Scandinavian mythology comprises the pre-Christian religion, beliefs and legends of the Scandinavian people, including those who settled on Iceland, where the written sources for Norse mythology were assembled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Finnish mythology forms a separate creed, although it shares some similarities with Norse mythology It is the best-preserved version of the older common Germanic mythology, which also includes the closely related Anglo-Saxon mythology Germanic mythology, in its turn, had evolved from an earlier Indo-European mythology

  Norse mythology is a collection of beliefs and stories shared by Northern Germanic tribes It was not a revealed religion, in that it was not a truth handed down from the divine to the mortal (although it does have tales of normal persons learning the stories of the gods from a visit to or from the gods), and it had no scripture The mythology was orally transmitted in the form of long, regular poetry Oral transmission continued through the Viking Age, and our knowledge about it is mainly based on the Eddas and other medieval texts written down during and after Christianisation

  In Scandinavian folklore, these beliefs held on the longest, and in rural areas some traditions have been maintained until today Others have recently been revived or reinvented as Germanic Neopaganism The mythology also remains as an inspiration in literature (see Norse mythological influences on later literature) as well as on stage productions and movies

  介绍一下本人觉得不错的

  资料一http://wwwanswerscom/topic/norse-mythology

  资料二http://enwikipediaorg/wiki/Nordic_mythology

关于围棋的起源,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其实不止是围棋,任何一项科目的起源,都是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比如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文字的起源……而围棋的起源又是如此的远古,文字记载非常稀缺,要追溯本源自然难度不小。 借助考古的力量更是遥不可及了,因为考古只能给予旁证,不能确定来源。

  既然如此,我们便不必为这个问题来伤脑筋了,大可放松心情,知其大概即可,考证的问题,还是有待来者进行解决吧。

  作为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一的围棋,跟所有具备某些神秘特征的艺术一样,关于她的起源自然从神话版本开始。目前比较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尧造围棋”。关于“尧造围棋”的记载,能考证到的文字有战国时的文献《世本》:“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西晋张华《博物志》: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巧合的是,这里记载围棋起源的两本著作本身都存在着众多需要考证的因素在内,实在无从确定其可信度。从这里的文字记载来看围棋一开始便作为“教”的工具、具备开智功能为大家所接受。

  还是来直接寻找古籍中有着围棋的确切记载的内容吧。

  据春秋时期的《左传》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 ‘……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隅,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这里包含了众所周知的一个成语“举棋不定”。文中的“弈者”指的是下围棋的人,在古代“弈”专指围棋,许慎《说文解字》就有解释:“弈,围棋也,从丌,亦声。”。《左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48年,这里记载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59年。具体的故事内容,大家可以去翻看一下《左传》。可以说明的是,在据今二千五百年前,围棋已经为大家所相互熟悉的事物了。值得一提的是,《左传》中有关围棋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一个简单的推论,围棋的形成与发展再到为大众所熟知,必然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也就是说,围棋的起源要在这个时间点上溯若干年,也许是500年,也许是1000年,这正是需要有心人来考证的事情。

  同在春秋时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为后人留下了有关围棋的记载,《论语》有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亦有博弈者乎?”“博弈”即围棋,圣人在授徒之时亦自然以棋入理,可见当时围棋已经在社会上是人所共知的事务了。

  这便是时至今日,我们所能追溯到的一个时间点,即在春秋时代,关于围棋的记载已经进入古代的史册、典籍。要再往前进行探测,则求助于文字外的考古了。

  虽然不能找到确切的证据,但尧造围棋的传说,已为大家所接受,《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Iitannica)便根据这一传说认为围棋诞生于公元前2306年左右,《美国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Americana)则将围棋的诞生定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年代之准确令人吃惊,但起源时间仍是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

  在“尧造围棋”外,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仍有不同的版本。如宋罗泌《路史·后记》载 “帝尧陶唐氏,初娶富宜

  氏,曰女皇,生朱骜狠、娟克。兄弟嚣张讼,嫚游而朋*、帝悲之,为制弈棋,以闲其情。”如明《潜确类书》载:“乌曹作赌博、围棋。”等版本。但除此外似乎都无从考究,或语焉不详,或意有其他,均难以采信。另有唐人皮日休著作《原奔》认为:“奕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则是从个人所想出发,有妄加推断的嫌疑了。

  另有日本松井明夫所著《围棋三百年史》提到:“围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十六道的围棋。”这一观点亦不足以采信。首先,从围棋与国象的规则来看,二者根本思维方式不同;其次,从发源年代来看,围棋广为流传的春秋时代,尚未与亚细亚地区有何交往,流传一说便更是无从谈起了。

  对于围棋的起源,既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也无详细的故事流传。而当今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的理解则颇为有趣,他曾经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先生谈到过这方面的内容,这位爱好围棋的文学家将吴先生的谈话内容录入了《川端康成全集》第25卷,这里录其大概:“有一次,尧到地方上去视察政情,遇见了一位叫伊蒲子的老人。……他与伊蒲子商谈。继承自己的按说应是儿子丹朱,但丹朱不是治天下的大器,他一直为此而忧虑。伊蒲子给了尧一首诗:‘原诗已忘记了,大意是说如此这般的地方隐居着一位了不起的人。把你的两个女儿嫁给那个人吧!那个人是应当继承你的人。尧一回到都城,马上派人去找,找到了所说的那个农夫。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这个农夫,此人就是后来的圣君舜……尧不是把围棋这一游戏的工具给儿子,而是把围棋作为研究天文的工具授给他、告诉他。你研究天文吧!做易及祭祀的工作吧!这也是我的想像。围棋恐怕不是尧制作的,可能在那以前,便用作天文和易的工具,棋也写作弈,弈与易及医,发音相同,与‘历’的发音近似。远古,重要的大事都用易进行占卜。在日本、古代说是祭政一致。要去朝拜伊势神宫。一般认为、靠神论、神示来从事政治活动。中国的古代也是祭政一致。不论是易或天文。都与神示呀天命呀有深切的关系。易有各种各样方法。烧龟甲和兽骨观看形状,后来使用筮竹,我以为也会使用棋盘。是否使用黑白棋子表示阴阳。我不太清楚……”这里的内容并非围棋起源的解释,引用部分内容只为大家能有所了解,在后来吴清源先生接受日本某记者的采访时,也谈到了类似的内容,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关于围棋起源,大抵有如上的几种说法,一一介绍在此,可以说明一个不需要说明的问题,即围棋的发源地在中国,此后相继传入朝鲜后日本。行事严谨的日本人曾于享保12年(1727)正月29日,日本围棋四大门派掌门人签署了一张书状,说明:“围棋创自尧舜,由吉备公传来”。

很多同学都会带着这样的疑问去找论文检测老师咨询:“知网查重时我明明标注了引用为什么还是被标红算抄袭了”。其实很多同学的引文都是按照学校的参考文献标准来标注的,很多时候检测老师也很难完美的解答这类问题。今天我们来仔细分析下知网查重如何正确标明引用:

写论文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如何正确标明引用是每个毕业生论文必讨论的话题,然而对于知网查重来说,引文并不能降低重复率,因为知网查重的结果——总文字复制比包括引用和抄袭两部分重复率的和。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一、知网检测系统识别参考文献的标准:

1 有明显的“参考文献”标记,参考文献4个字独占一行,下面是各个参考文献条目;

2 每个参考文献有明显的标号,标号可以是以下任意一种:Num、[Num]、(Num);

3 标号可以是Word自动生成也可以手工书写;

4 标号内不要添加标点符号,例如:不要[Num]或(Num、)等;

5 每个参考文献中最好有时间休息或者URL或《》书目信息;

6 一条参考文献内及在此条参考文献没有结束时不要有手动换行或者回车符(即顺其自然,满行后会自动换行,请勿人为!)

二、引用文献来源必须是知网

虽然参考文献格式非常标准,但是引用的文献来源必须是知网,因为我们99%的高校采用的是知网检测系统,对比的是知网数据库,因此参考文献标注的引用文献名称必须来源知网数据库。如果不是知网里的文献,比如古籍图书,知网检测系统根本检测不到不会标红更不会算重复,更不要谈什么引用啦!

三、引用内容不能过短

引用内容过短知网检测系统就不能够精准的搜索到引文,比如“我爱雷锋”这样一句话,每个学生都可能写过这样的话,知网数据库太多了,根本对不上是谁写的,引文就检测不到。引用尽量整段或者句子比较长才有可能检测到引用。

四、引用内容必须完全一样

如果引用的内容是经过自己转述或者白话,甚至标点符号有所变化都有可能检测不到引用。

总结:论文中的引用如何正确的标识,必须同时满足以上4个条件才有可能检测到引用(少数系统自动识别引用除外)。值得说明的是对于知网查重来说,总文字复制比包括抄袭率和引用率,也就是说不管是引用还是抄袭都算重复率的。因此并不需要太刻意的添加引用。加和不加引用不影响知网查重总结果。适当标明引用可以显的文章高水平,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但也不能过度引用。目录是论文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门,净溪知网查重前面讨论过“论文中如何生成正确的目录?”

2010年01月2日

资料

古代

幌子

广告

民俗

行业

49 views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这篇文章是多年前在图书馆读《史学月刊》时看到的,当时复印下来回家录入,一晃就快十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可不象昨天的事么,还能看到自己骑着自行车乱逛呢。

那时的我在3asian开了一个论坛,出于责任找一些这样的文章来发,便是这一篇,因论坛是繁体,所以可见这篇论文全部转成了现在的样子,当时知识浅薄得很,繁简转换时一定有很多错误。前几天写文章时正好写到幌子,便上网搜寻,却发现那个论坛早已没了影子,网上也无处可搜,后悔当初没在其他地方另发。今天查看硬盘,五六层目录下来,突然看到这样的名字,亲切之极,以前的一幕又出现在眼前。更可喜的是文前还有一段幼稚的 按语,看了不禁一笑,我是个有点怀旧的人,权把它留在这里了,其他也一仍其旧。

chinaandersen案: 中国古代店铺前的幌子是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其源流久远,曾出现过无店不招,无店不幌的盛况。影响所及,就是在现在,民间也还留有它的影子。而且它还常常进入诗歌作为一种点缀,以招摇情性;在小说中写到它时又是极有情致的一景。<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一文,虽著眼点在”广告”二字,却也写出了幌子的大致流变,颇能使人瞭解”幌子”这一中国特有的民间文化。

看到这篇论文时特别欢喜,故抽空将其录出。由於原文比较长,一时不宜录完,便以原文章节析之,分为五次发帖。为便於查考,每帖均附原文参考资料於後。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幌子广告溯源

本文录自<史学月刊>2002年第九期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杨海军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关键字]幌子广告;图腾崇拜;行业标志;民俗文化

[摘要]中国古代幌子广告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幌子广告的出现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有著最直接的渊源关系。幌子广告的发展则与行商坐贾的分化不无关系。中国古代幌子广告类型众多,但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形象幌子,标志幌和文字幌三种基本类型。幌子广告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载体。

[中图分类号]K203;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2)09-0087-06

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YANG Hai-jun

(News &Media School,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Henan China)

Key Words:sign advertisement;totem worship;industry mark;custom culture

Abstract: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had a long historyEmergence of sign advertisement had direct causality to totem worshiped by primitive people,while development of sign advertisement had close connection with tradesmen differentiationAlthough diverse in kind,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sorts:image sign,mark sign and written word sign,Advertisement is the body carrying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had salient industry feature

幌子广告是我国古代最具民族特色的广告表现形式之一。因其造型独特,形式各异且多出自民间而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幌子广告蕴含著丰富的民俗文化,在我国古代广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幌子广告溯源

幌子广告伴随著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而产生,在商业贸易活动中其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化。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及与自然的抗争中开始用形体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用纹身艺术和佩带饰物表达喜怒哀乐和传递信息,用特殊的气味,颜色和形象进行识别,这些,都是幌子广告产生的物质基础。其中,幌子广告的出现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有著最直接的渊源关系。

图腾崇拜产生於母系氏族早期,其特点是人们把某一种动物或植物及某种自然现象当著氏族的亲属或祖先,或当著本氏族的保护神加以崇拜。图腾崇拜发生於人类社会的狩猎,采集时代,因此,崇拜的对象以动物占大多数。如美洲印第安人易洛魁部落联盟的塞纳卡部落有8个氏族,他们的图腾分别是狼,龟,海狸,熊,鹿等,各氏族还以这些动物的名字作为氏族的名称⑴。我国<诗经>中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汤”的记载⑵,说明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即今天所说的燕子。

图腾崇拜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著的历史现象,对於氏族来说,具有精神纽带作用,起著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利益的功效。同时,共同的信仰也有利於氏族成员形成共同的心理,风气。更为重要的是,图腾往往又是氏族的名称和标记,对外具有氏族徽号的性质,具有识别功能。这些徽号,可视为原始幌子广告的雏形。国家形成後,一些国家的国徽,族徽,王冠的图形仍使用动,植物的图案,因比较多地使用在旗帜上,也可以看作是非商品性质的幌子广告。

幌子广告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中形式逐渐多样化。具体来说,传达商品信息的幌子广告的出现与行商坐贾的分化直接关联。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阶层开始分化为行商和坐贾。关於行商和坐贾,古籍有这样的描述:”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为商也;贾之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待以民来,以求其利者也。故通物为商,居卖曰贾”⑶。行商走村串寨进行交易,所使用的多为口头广告和现场演示广告。坐贾则固定在一定的场所或租用固定的店铺进行经营;为了招徕顾客,商人们开始把陈列於市的实物悬挂在货摊上或店铺上以吸引买主,这样,在实物陈列广告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成了招牌,幌子等广告形式。关於较早的幌子广告,古籍中也多有描述,<韩非子>曾记载了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⑷(难一)这裏所提到的矛和盾实际上是幌子广告的原始形态,而实物招幌的记载在古籍中也能见到。<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一>载:”君使服之於内,犹悬牛首於门,而卖马肉於内也。”⑸这种实物幌子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则是较为成型的幌子广告的出现,即表,帜,帘等,这类形式的幌子广告实际上是对实物幌子高度抽象化的结果,这种较成型的幌子广告在古籍中也有记载:”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⑹(外储说右上)这些记载充分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由陈列广告演化而来的实物幌子广告,实物幌子广告高度抽象化,不仅使实物广告的类型更加丰富多样,也使表,帜,帘等成为这一时期较为定型的幌子广告表现形式。

该文为河南省教委社科资助项目”中外广告史研究”选题之一。

参考文献:

⑴摩尔根古代社会[M]三联书店,1978

⑵林耀华,原始社会史[M]中华书局,1984

⑶白虎通义[M]

⑷韩非子[M]

⑸曲彦斌中国招幌与招徕市声[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⑹新华字典[M]商务印书馆,1980

⑺阵培爱中外广告史[M]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⑻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⑼施耐庵水浒[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⑽翟灝通俗编[M]

⑾中国风俗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⑿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⒀尚洁天津的商业招幌[J]民俗研究,1990(4)

⒁曲彦斌古今招幌[J]百科知识[J],1990(11)

⒂余明阳,陈先红广告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⒃张则忠,古今中外广告集趣[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幌子”释义的衍化

本文录自<史学月刊>2002年第九期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杨海军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幌子”释义的衍化

从幌子的溯源可以看出,所谓幌子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由图腾崇拜演化而来,传达政治,文化信息的幌子广告,这类幌子主要传达的是政治或军事信息;另一种类型则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中产生,由陈列广告演化而来的实物广告的高度抽象化且较为成型的表,帜,帘等幌子广告形式。这种类型的广告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幌子的”幌”是指帐幔,帘帷,也就是表,帜,帘的不同说法。但这种理解显然过於狭隘,没能把握住幌子广告的内涵和外延。国内也有的学者把招牌和幌子放在一起来描述,称之为招幌,并解释如下:”招幌,是’招牌’与’幌子’的复合式通称,是工商等诸行业用以宣传所经营的内容,特点,档次等招徕信息的视觉标识”⑸;有的学者则把幌子广告与招牌广告混为一谈,认为幌子就是指商店门前的一种标志物尚好理解,但说幌子是商店门前的招牌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因此,我国学者也对幌子广告与招牌广告进行了区分,如有的学者认为:”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帘,以後帘上题写了店铺名号,继而又以木牌代替布帘,在木牌上题写文字,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可称为店标。幌子原指布幔,後被引申为酒旗的别称,并逐渐扩展为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幌子主要表示经营的商品类别或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称为行标。”⑺这种表述指出了招牌广告与幌子广告的不同,对於我们理解幌子释义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我国学者大多数人认为实物幌子只是幌子广告的雏形,即使是抽象化的实物幌子也不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幌子的原始含义就是指布幔,是商人高悬在摊位或店铺上方的长方形布幔,作招徕顾客之用。因形状像门或窗帘,也称之为帘帷。初始有的有文字,图案,有的则无,多为青色,称为青帘。这种认识强化了幌子在特定时期内以表,帜,帘为主体的特殊形态,而忽视了幌子从原始的实物雏形到较为成熟的”酒旗”和各种类型的高度抽象化的实物幌子的演变过程。

唐代饮酒之风日盛,酒店多悬挂长方形布幔,中间书写斗大的”酒”字,幌子就被引申为酒旗的别称,称为酒幌。因数量众多,渐成风气,便有了”酒旗风”之说。在中国古代文献裏,对酒幌的称谓不同,较常见的有”望子”, ”招旗”, ”引招”, ”换招”, ”拦路旗”等称呼。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裏就有”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之说。⑻(中秋)<水浒传>中也有:”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著一面招旗在门前”的记载⑼。关於酒幌,有两个问题需特别说明:其一是唐宋时期酒幌普遍存在且称谓众多,这裏的酒幌主要是指酒旗,酒旗虽是这一时期酒幌的主要形式,但其他类型的酒幌也依然存在,如酒葫芦,醉仙,草帚等,在文献裏均有记载。关於草帚,<水浒传>裏有这麼一段文字:”远远地杏花深处,市梢尽头,一家挑出个草帚儿来。智深走到那裏看时,却是个傍村的小酒店。”⑼这裏的草帚,就是小酒店的招幌。其二是酒旗经过历代发展,到宋时作为幌子其表现形式虽已相当成熟,但作为其原始形态的青帘或者说是青布酒旗这种原始形态却被较好地保存下来。<水浒传>记载:”宋江……正行到一座酒楼前过,仰面看时,旁边竖著一根望竿,悬挂著一个青布酒旗子……”⑼这段文字说明,直至宋代,青帘作为酒幌依然存在。

以上提到的只是名称和类型的变化,实际上,从原始的布幔出现开始,幌子广告就逐渐发展,衍化,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走向成熟。

首先是形状的变化。葫芦形,铜钱形,帽形,灯笼形,三角形,菱形,及各种实物形状的幌子广告的出现,打破了布幔特有的长方形形状,使幌子广告的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因不同形状的幌子广告均有特定的含义,代表不同商品的经营类别,因此,幌子广告逐渐成为各种行业的特殊标记。这裏需要提出的是,因幌子的类型不断增多,其形状便逐渐固定下来,有些具有鲜明行业特徵的幌子广告实际上就是店家所售商品放大或缩小的模型,有的就乾脆悬挂商品实物,前文提到的:”君使服之於内,犹悬牛首於门,而卖马肉於内也”,客观反映了以实物作幌子的事实。因此,也有人称此类幌子广告为悬物广告或实物广告。

其次是制作材料的变化。制作幌子广告的材料,由最初的布质逐渐向木质,铜质,铁质,棉,绒,线,及复合材料扩展,使幌子广告制作的工艺更为复杂,外形更加美观,除了识别作用外,其装饰作用也日趋明显。在诸多制作幌子广告的材料中,木质材料使用较为广泛,许多悬挂在店铺门前,用木质材料制成,写有简单文字如”茶”,”当”或绘有简单图形的平面幌子广告往往被人们视为招牌广告或招牌广告的原始形态。

参考文献:

⑴摩尔根古代社会[M]三联书店,1978

⑵林耀华,原始社会史[M]中华书局,1984

⑶白虎通义[M]

⑷韩非子[M]

⑸曲彦斌中国招幌与招徕市声[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⑹新华字典[M]商务印书馆,1980

⑺阵培爱中外广告史[M]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⑻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⑼施耐庵水浒[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⑽翟灝通俗编[M]

⑾中国风俗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⑿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⒀尚洁天津的商业招幌[J]民俗研究,1990(4)

⒁曲彦斌古今招幌[J]百科知识[J],1990(11)

⒂余明阳,陈先红广告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⒃张则忠,古今中外广告集趣[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幌子的不同称谓及分类

本文录自<史学月刊>2002年第九期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杨海军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幌子的不同称谓及分类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幌子有不同的称谓,古籍中也有不同的表述,如前所述,较常见的为”幌”或”招幌”,较固定的则为”表”, ”帜”, ”帘”等。其馀的称谓还有”旗”, ”标”, ”望”, ”招”, ”牌”等。

幌,幌子,招幌的称谓最为常见。这种称谓何时出现,何时又为人们广泛使用而约定俗成,似乎无从考证,但人们还是对其出处进行了一番探究。清翟灝认为”幌”有可能是”望”的讹音,他指出:”按今江以北,凡市贾听悬标识,悉呼望子。讹其音,乃云幌子。”⑽(器用)有些学者指出,这种解释有些勉强,认为幌本指帷帘,人们根据酒旗形制如帘而引申称酒幌,进而泛指各种招幌,至於这种情形何时出现,人们根据明代<如梦录>中曾有”铁鞋幌”的记载,推断至少在明代已开始以幌泛指酒招之外的一般招幌子⑾。但是”幌”的用法却很早,如晋张景阳<文选•七命>有”重殿叠起,交绮对幌”的记载,唐陆龟蒙在<和初冬偶作>中也有”小炉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的诗句。

表。多指酒旗,或是酒旗的别称。对於这种称谓,古书也有提及,如<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就曾写道:”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这裏的”表”显然是指酒旗,酒幌。

帜。也为酒旗的别称。如前所述,<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描述如下:”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

帘,青帘,布帘,帷帘。多指酒旗,也可视为酒旗的别称,也称酒帘,酒幌。这种称谓较为固定,在古人的诗词中,多有提及。唐李中<江边吟>:”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刘禹锡<鱼复江中>:”风樯好往贪程去,斜日青帘背酒家”等,均提到这种称谓。

标。指草芥,草标,草帚。一般插在所售物品上,作为出售的标志物,由於在民间交易过程中被广泛使用,便约定俗成地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招幌。<水浒传>曾提到草标:“杨志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上市去卖。”这裏的草标就成为特定意义的招幌。

望,望子,酒望,望竿等。也是酒店门前的酒旗,酒幌。如前所述,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秋>中曾描述:”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招,引招,换招。招幌的简称,因有招徕顾客之意,故称之为”招”。既可以指酒旗,也可以指能携带,可移动的有字招幌。<水浒传•供人头武二郎设祭>载:”那婆子取了招儿收拾了门户,从後头走过来。”这裏的”招儿”指的是酒店的酒幌。

牌。招牌的简称。这裏的招牌,指的是书写有店名,字型大小或经营内容的字招,也称之为标志幌,既有招牌的特点,又具有幌子的功能。关於二者的区别,下文有详细敍述,这裏不再赘述。

多年来,我国学者对幌子广告进行了不同的分类,由於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分类方法上有较大差别,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将幌子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实物幌,模型幌,商品附属物幌,暗示幌,灯具幌,旗帘幌和文字匾牌⑿。尚洁在<天津的商业招幌>一文中将幌子分为九类:实物幌,模型幌,包装物幌,暗示幌,灯具幌,旗帘幌,文字幌,图案幌及图文并茂的幌子⒀。曲彦斌在<古今招幌>一文中将招幌分为五大类:即实物幌,模型幌,象徵幌,特定标志幌和文字幌⒁。

尽管我国学者对幌子广告的分类存在著认识上的差异,但对某一类具体幌子广告的解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实物幌:一般被认为是悬挂在商店或店铺上方的实物商品,所售物品。有些稍加修饰,有些则保持商品的原貌。

模型幌:这是在实物幌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较为成型的广告形式,主要是把商品实物加以放大,缩小,夸张,变形,形成较为固定的形状,这类幌子,有的夸张甚巨,有的则更加美观,精致。制作材料以木质为主,它辅以和商品相关联的其他材料。

象徵幌:是模型幌高度抽象化的结果,象徵幌可分为借代性象徵幌。如酒店挂酒坛,悬酒壶等;隐喻性象徵幌。如饭店挂笊篱等;图画幌。图画内容抽象或直接反映经营的品种,类型或内容。

特定标志幌:以特定的标志来代表经营的类别或经营的品种,这裏所说的特定就是指约定俗成,经营者和顾客均能理解的特定标志,如寿衣店门前逾尺高的黑靴子,理发店门前的白布帘,清真馆门前的蓝色布帘等。

文字幌:在布帘,酒旗或实物,抽象的模型上书写特定文字的幌子广告。又分为单字,双字,多字文字幌。这种类型的幌子广告为数众多,如典当铺的”当”字,旅馆的”店”字,酒店的”酒”字。有的字数甚多,如<水浒传•景阳岗武松打虎>就提到景阳岗山脚下酒店的酒旗上上书”三碗不过岗”五字,更有甚者,如老北京德爱堂药房的冲天招牌上面写有”德爱堂沈家祖传七代小儿七珍丹,只此一家”,多达十馀字,创文字招幌字数较多的记录。

统观以上分类及对不同类型幌子广告内容的说明。笔者认为,从幌子广告的起源及幌子广告的性质看,幌子广告可以分为传达社会生活信息的幌子广告和传达商品信息的幌子广告,由於传达商品信息的幌子广告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著重要地位且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其表现形式也较之前一种类型的幌子广告更加丰富多彩。笔者认为,从其自身发展,演化的规律看,传达商品信息的幌子广告可以概括为形象幌,标志幌和文字幌三大类型。

参考文献:

⑴摩尔根古代社会[M]三联书店,1978

⑵林耀华,原始社会史[M]中华书局,1984

⑶白虎通义[M]

⑷韩非子[M]

⑸曲彦斌中国招幌与招徕市声[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⑹新华字典[M]商务印书馆,1980

⑺阵培爱中外广告史[M]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⑻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⑼施耐庵水浒[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⑽翟灝通俗编[M]

⑾中国风俗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⑿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⒀尚洁天津的商业招幌[J]民俗研究,1990(4)

⒁曲彦斌古今招幌[J]百科知识[J],1990(11)

⒂余明阳,陈先红广告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⒃张则忠,古今中外广告集趣[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形象幌,标志幌和文字幌

"不应该"是从汉字的功能性方面而言,实践证明汉字本身是先进的文字,比如在电脑录入方面,以前认为只有西文才能通过电脑录入,汉字已不能适应电脑时代的需要,是落后的文字,应该废除。但自中国人自己发明了五笔字型以后,继而涌现出各种汉字输入方法,到现在已形成万“码”奔腾的局面,汉字输入甚至比西文输入更快捷、方便了。现在证明汉字比西文还有不宜遗忘、信息含量大等等优点,正是因为这些优点说明汉字是先进的文字,先进的东西为什么要废除呢。

“不可能”是从汉字的历史性方面而言,汉字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经史子集是用汉字记载的,废除了汉字,很难想象中国人读古籍时要像读外文一样翻译会是什么样子?还有什么文化传承可言?可以说汉字已经深深印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之中。没有汉字这样统一的文字,也许中国就不会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历经数千年仍然没有四分五裂而保持统一的国家。汉字还使书法、篆刻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固然也有着一些不足,因此曾有人提出过要废除汉字,但最终仍不了了之,只是通过汉语拼音方案弥补了汉字的这些不足。这正说明了文化传承的力量!不是轻易就能废除的。也恰从反面证明了“不应该和不可能”这句话。

以上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如果这句话是出自于一篇文章,也许上下文中已经对"不应该也不可能”这句话作出了解释和回答,因此最好能联系全文来解释这句话。

为什么不应该

是从汉字的功能性方面而言,实践证明汉字本身是先进的文字,比如在电脑录入方面,以前认为只有西文才能通过电脑录入,汉字已不能适应电脑时代的需要,是落后的文字,应该废除。

但自中国人自己发明了五笔字型以后,继而涌现出各种汉字输入方法,到现在已形成万“码”奔腾的局面,汉字输入甚至比西文输入更快捷、方便了。现在证明汉字比西文还有不宜遗忘、信息含量大等等优点。

为什么不可能

是从汉字的历史性方面而言,汉字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经史子集是用汉字记载的,废除了汉字,很难想象中国人读古籍时要像读外文一样翻译会是什么样子?还有什么文化传承可言?

可以说汉字已经深深印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之中。没有汉字这样统一的文字,也许中国就不会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历经数千年仍然没有四分五裂而保持统一的国家。

汉字还使书法、篆刻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固然也有着一些不足,因此曾有人提出过要废除汉字,但最终仍不了了之,只是通过汉语拼音方案弥补了汉字的这些不足。

这正说明了文化传承的力量!不是轻易就能废除的。也恰从反面证明了“不应该和不可能”这句话。

所以综上所述,汉字必将长久存在。

1汉字存在的时间很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2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包含了象形,指示,会意等因素的文字。

3汉字短小而精悍,同样意思的表达,汉字要比字母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