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没有头绪,求助!题目《明代女子教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3收藏

开题报告没有头绪,求助!题目《明代女子教育》,第1张

淑媛风范:明代女子《孝经》教育的历史借鉴

在男权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似乎主宰世界、治理家庭等都是男儿的事情。在旧时中国,只有男儿拥有接受正规教育、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因之,在人们心目中,自 然形成了男人才是道德的提倡者和践履者,孝道的提倡和《孝经》的教育自然也是男儿才拥有的特权。然而,《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独阳不足以为道,独男岂可以成家?故《易》始《乾》《 坤》,而《诗》首《关雎》,《礼》曰“始于冠,本于婚”,盖皆谨于衽席之际也。事实上,在历史上,公众舞台虽然是以男人为主角,但是在家庭的乐园里,却又以妇女为其主导。儒家提倡“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治国、平天下”是男儿的专利的话,那么“修身、齐家”,却缺那女子不得。因此,事涉家庭幸福、伦理和美的《孝经》教育,就不得不向女子开放。正是对女子也实 行以《孝经》为代表的孝道教育,才成就了中国士人“修齐治平”的伟大理想,也才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礼乐文雅之风。在中国社会对女子实行《孝经》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明代是一个特别重要也富 有成效的阶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一、女子《孝经》传习溯源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正史中正式提出向女子推行《孝经》者,是西汉成帝时期的匡衡。公元前32年,成帝即位之初,丞相匡衡即上疏《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提出:“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 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儒家经典教育就必不可少,《疏》云:“《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汉书·匡衡传》)正式提出应当重视女子《孝经》教育 的问题。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后之曹大家仿《孝经》而成《女诫》,以及唐郑氏之《女孝经》,尚宫朱氏之《女论语》,都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产物。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宋代司马光撰《书仪》还明确规定:人生“七岁……始诵《孝经》、《论语》,虽女子亦宜诵之。……九岁,男子读《春秋》及诸史,始为之讲解,使晓义理;女子亦为之讲解《论 语》、《孝经》及《列女传》、《女戒》之类,略晓大意。”(卷四。《家仪》卷一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从汉代至于宋、元,女子之接受《孝经》教育者史不绝书。远稽三国,则有钟会母“明于教训”,当钟会“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 二诵《春秋左氏传》”云云[1]。钟母能遍以《孝经》为首的儒家诸经向钟会进行启蒙教育,是其曾经接受精到的儒家经典教育可知。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近考元世,女子能习读《孝经》的事例已经日益增多。如,靳汝弼母王氏“仁厚庄静,能读《论语》、《孝经》、曹大家书(《女戒》)、刘向《列女传》,始于为女,中于为妇,终于为母,皆尽其道”(王沂《靳母王氏诗序》,《伊滨集》卷一六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坤文妻张氏,“暇时以《孝经》、《论语》、古诗口授诸幼,蜀之故家,咸称道以为内则”(吴澄《故贡士陈君墓志铭》 ,《吴文正集》卷七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周氏有小女,“诵《孝经》、《论语》等篇,殊琅然”(王恽《周氏小女祝辞》,《秋涧集》卷六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宣氏女孟先:“幼育闺门,奉家训,通《孝经》、《女诫》、《小学》书”(郑真《宣节妇传赞》,《荥阳外史集》卷四六)。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乐氏女静:“诵《孝经》、《小学》书、《列女传》、《论语》、《孟子》,皆通大义”(刘仁本《乐节妇诗序》,《羽庭集》卷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衡水刘氏:“年十二,通《古文孝经》。”(王逢《刘节妇诗序》,《梧溪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由于女子较为普遍地学习《孝经》,她们的母仪和教化作用也时时得到体现,元代许多文化名人,少年时都得益于慈母之教。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莱“四岁,(母盛夫人)授以《孝经》、《论语》、《春秋谷梁传》,随口成诵”(宋濂《渊颖先 生碑》,《渊颖集》附录)。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栎“生三岁,祖母吴氏口授《孝经》、《论语》”(《元史》卷一八九《陈栎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谦幼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元史》卷一八九《许谦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欧阳玄“幼岐嶷,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元史》卷一八二《欧阳玄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不过历考载籍,汉唐宋元时期的《孝经》教育主要还是施之男性。因为汉、唐时期,《孝经》是举孝廉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经典,女子没有被“举”的权利,自然也很少有过问和与目《孝经》的机会。至宋代,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孝经》的命题资格,《孝经》从此转入童蒙教材;加之宋代日益加强的家 教风习,从而扩大了女子接受儒家经典教育的机会,于是女子《孝经》教育开始抬头,至元代已粗成气候。只是事例偶见,还未成系统,不见规模而已。若要追求一种“女性《孝经》教育”的文化现象 ,则必至有明而后成。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明代女子《孝经》教育概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众所周知,明朝是一个非常极权专制的王朝,可也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时代。据研究,中华孝道从明朝开始日 益兀显其消极落后的一面,愚忠愚孝一时成风!可是,对女子的《孝经》教育却也在此时得到普及,而且对家庭、对社会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们考察了梁潜、杨士奇、乌斯道、王恭、王直、李贤、 李东阳、许相卿、徐溥、邵宝、吴宽、王鏊、陆琛、韩邦奇、文征明、何瑭、高叔嗣、唐顺之、柳爵、皇甫汸等人文集,其中有关女性的传记(墓志铭、行状等),发现明代士大夫家的女性,类能诵习 《孝经》《论语》等儒家文献,并且能够恭行孝道,相夫教子,形成了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兹略举数例,以见其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时 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姓 名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习经简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行事迹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资料出处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元末明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葛节妇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鲁论》二十篇,《孝经》十八章,阿母授读声浪浪。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抚儿,“维时率土皆战场,畴能训儿知义方。熊丸在箧萤在囊,呼儿叉手立侍傍。”“母不姑息,儿能自强,从师不出郑公乡。腹笥有书牙颊香,朝夕悦亲萱草堂。……哲哉此母非寻常, 盍亦作歌,与史相激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谢应芳《葛节妇》,《龟巢稿》卷一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道济夫人曾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母教以《孝经》《论语》《列女传》,辄晓其大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不好华侈,性敏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故王母曾氏孺人墓志铭》,《泊庵集》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母陈元贞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于《孝经》、《大学》、《语》、《孟》,皆能诵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死子幼,贞居抚儿。常言:“吾幼从父兄学,又日闻兄弟相讲论,故吾于书粗知大义云。”士奇五岁,“教之读书,日 必令识五六字有程”。于“古今事多记览,其好恶公正”。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慈训录》,《东里集》续集卷四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余庆母叶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教子,余庆“年七八,亲教之《孝经》、《论语》”;稍长“出就外傅”,又“躬督于内”。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旦莫切切保孤子为务”,语人:“吴宗数百年之传在此,可不重且慎哉?”余庆既出仕,母“犹数寓书诲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吴母叶孺人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柯胜琼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哺儿,并“口授《孝经》《论语》”,早晚“以礼义”训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性粹温聪慧,寡言笑止,静闲读书,通大义,习女工尤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乌斯道《丘节妇传》,《春草斋集》文集卷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胡直、胡广之母吴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母少习诗礼,兼通《孝经》、《四书》、《列女传》、《女教》诸书,而笔札女红皆善”。氏亦通书,“亲授”儿子胡 广《论语》、《孝经》,“晓以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死子幼,矢志不嫁,与孀居姊同住,“日共讲论书史”,令胡广“从旁习闻渐渍,以涵养其本源”。广年长“出就外傅 ”,暮归“必叩其所业而益加励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胡母传》,《东里集》续集卷四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惟正妻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朝吟刘向《列女》篇,夜诵曾参《孝经》策。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清门女大初嫁夫,射中金屏与梦符。勉郎也似乐羊妇,怀节偏同曹大家。郎骑骢马西台客,妾向空闺侍姑侧。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恭《高凉梁惟正贤妇歌》,《白云樵唱集》卷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士扬母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早读书,通《论语》、《孝经》,常口授士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没子幼,“事父母舅姑尤尽孝”。家“无厚产重货以资其为生,败帏瓦灯一室萧然”,刘氏矢志不嫁,“勤女事以继飦 粥、供祭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慈训堂记》,《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镇母周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受教读《女孝经》、《论语》诸书,辄记诵不忘,且了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金幼牧《李孺人周氏墓志铭》,《金文靖集》卷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董叔维妻李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红之余,能诵《孝经》、朱子《小学》、胡曾《咏史诗》,多解其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郑文康《董叔维室李氏墓志铭》,《平桥稿》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张源春女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父源春,“《孝经》《论语》,皆其口授也”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源春“酷嗜酒,然甚爱其女”,稍一停杯,“辄呼其女而教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萧母张氏孺人墓志铭》,《泊庵集》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何氏母周孺人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从姆师,通《小学》、《孝经》、《论语》、《列女传》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何母周孺人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宋礼母曾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对宋礼“教以《孝经》、《小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宋伯循墓表》,《泊庵集》卷一○;杨士奇《宋东斋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三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郑某妻王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故于《孝经》《论语》皆能成诵,而涉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习闻父训其二儿勤学,旦夕相讲论,孺人又日薫渐其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给事中郑君妻孺人王氏墓碣铭》,《东里集》续集卷四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俊母任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性眀敏,幼读《论语》《孝经》,皆暗记而通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其为女也,能哀痛以念母,孝敬以事父,抚其弟妹有加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彭孺人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杨氏姊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端重纯淑,聪慧俭勤,幼读《论语》、《孝经》,悉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纺绩织纴、绾结缝制,不待教督而能。先恭人不幸即世,孺人日夜哀毁,几欲无生。事祖母李夫人极其孝敬,善抚二弟, 视衣服饮食尤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亡姊杨君妻王孺人墓志》,《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成祖女常宁公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通《孝经》、《女则》。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恭慎有礼。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史》卷一二一《公主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陆士弘妻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能通《孝经》、《论语》、《女训》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勤女事。事父母极孝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太宜人潘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刘孟洲妻郭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经》《小学》诸书,皆能成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以古之贤女妇为师。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郭氏孺人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余麟母徐茂贞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柔慧淑善,通《孝经》、《女戒》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闲于女事,以孝敬事舅姑,正顺以相夫,而勤俭以治其家。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余氏二亲墓表》,《抑庵文集》后集卷二六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洪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皇后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撰《劝世书》,其《嘉言篇》多引《孝经》之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皇太子、汉王、赵王再拜恭受,退而焚香启诵,惕然悚敬,咸称母仪万方,化行四海,谥仁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虞淳熙《孝经集灵》,朱鸿《孝经总类》亥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母欧阳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而知书,《孝经》《论语》《女诫》,皆熟读暗记而斟酌行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先妣欧阳氏太夫人改葬志》,《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正统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尹昭会母罗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聪慧夙成,读《孝经》、《女教》,能通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精勤女事,每过夜分,虽寒暑不废,足迹未尝出外庭,躬烹饪以事父母,有疾,尤谨视药食,不少懈。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侍读尹公妻罗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允母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早尝读《孝经》、《论语》,能记忆不忘。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年26夫亡子幼,“茕茕孑立,守二稚以奉老姑,家无厚产以资其为业”,氏“忍贫如铁石,课蚕桑,勤纺织,祭奠以时, 必诚必敬,辛苦以自足,闺门之内,肃然静处”。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贞节堂记》,《抑庵文集》后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景泰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读《论语》、《孝经》、《女教》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聪慧端重,寡言笑……皆能通其意而见于行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太孺人陈氏墓表》,《抑庵文集》后集卷二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中行妻庄正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师氏授以《女孝经》、《女箴》、《女诫》诸书,辄能成诵,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生而聪慧柔顺,德充于容,行践于言,女红无不精。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韩雍《故徐行中妻庄氏孺人墓志铭》,《襄毅文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妻泰和陈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闻《孝经》、《女戒》,能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循循然守规矩,未尝妄言笑。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夫人陈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左贤母曾玉真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父授之《女孝经》、《列女传》诸书,辄成诵,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而柔淑,不事华饰,不苟言笑,恂恂闺门,未尝及门外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韩雍《故左母孺人曾氏墓志铭》,《襄毅文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尹奂妻萧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宗贤先生,其外祖也,嘉其不凡,授以《孝经》、《烈女传》,即能背诵,通大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淑慧,善女工,早失所怙,母氏钟爱之。闻说古今人成败善恶报应事,暗记不遗。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贤《孺人西昌萧氏墓表》,《古穰集》卷一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成化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焦孟阳妻吕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取《古今列女传》、《小学》、《孝经》诸书为讲解,孺人即了其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程敏政《孺人吕氏墓志铭》,《篁墩文集》卷四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廉妻周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少闲雅,喜读书,撰《孝经》《小学》《列女传》,皆成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事舅姑。夫亡“时四子相、林、梅、楫皆幼,……并遣就学,后相为崇王府教授,霖为国子生,梅为固始训导,楫举进 士、拜戸部主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明故封承德郎户部主事许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相卿母俞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顾好读书,幼弟晩塾归,常令指目字义,遂通《孝经》、《曲礼》、《列女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生而贞肃闲静,不轻言笑,不妄举动,婢使一一畏顺承事无哗者,室中穆如也。妇性敏慧,女红诸技,不习而精。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相卿《先孺人迁葬志引》,《云邨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溥妻李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事之暇,尤喜读书,《孝经》、《论语》并古诗文,多能背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至于临模字帖,亦有可观,盖其余事也。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溥《亡妻李淑人墓志铭》,《谦斋文录》卷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乔廷仪妻路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少精女事,通《孝经》、《列女传》诸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封宜人乔母路氏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卓天锡母朱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人幼聪慧,学书计,通《孝经》《论语》大旨。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红精能,长归于卓封君叔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韶《明诰封恭人卓母朱氏墓志铭》,《彭惠安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钱世梁妻司马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稍长,从女师授《孝经》、《列女传》,能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剪刻裁制,尤多巧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邵宝《司马孺人墓志铭》,《容春堂集》别集卷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弘治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守陈妻丁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继父王宗遂“口授《孝经》、《小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宜人夙端悫,不苟赀笑。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杨君丁宜人合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

链接:http://wwwruzangnet/jiaoliu/luntan/2009-07-30/738html

北大《儒藏与川大《儒藏区别主要为分类体系、整理方式等。

川大《儒藏》的分类体系前文已述及,而北大《儒藏》采用的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目录体例既殊,学术旨趣自然各异。川大《儒藏》为影印加点校与叙录加提要,而北大《儒藏》为总目加精华编。其总目兼具专科目录与版本目录的性质,是其学术含量最高的部分。

而精华编则撷取群籍之精华,精择底本,然后加以誊录、标点和校勘,这是其难度最高、工作量最大的部分。毋庸讳言,北大《儒藏》精华编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但它在整理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儒藏》实施过程

《儒藏》工程规模浩大,绝非某一单位可以单独完成,而北京大学拥有组织该项目的诸多有利条件。北京大学研究力量雄厚,有着传承中国文化的传统,文、史、哲、考古、图书馆等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优势。

北京大学集中了一批从事儒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人才和著名学者,多年来已完成和出版多种有关儒学的著作,具有雄厚的古籍整理实力和良好的研究基础。北京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古籍善本既富且精,可以为编纂《儒藏》提供约70%的图书,并与国内外古籍藏书大馆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已同国家图书馆签订了《儒藏》编纂合作协议。

—《儒藏》

川大起源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该学堂是四川总督鹿传霖奉旨创办。1902年,清廷下诏“废科举,兴学堂”,川督奎俊奉旨将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大学堂。年底又奉旨改称为四川高等学堂。她是四川大学的正源。1912年政府决定取消学堂,改为大学预科,时任校长周翔上书教育部,要求建立大学,因种种原因而搁置。1916年9月8日四川的社会名流、地方绅士曾鉴、赵熙等领衔,和省城各校校长骆成骧、周翔,颜楷、廖平、文澄、廖学章、龚道耕、谭焯、文龙等24人,联名上书四川省长公署,要求“主持地方筹款”,在四川高等学校的基础上,“速建大学”。省议会予以通过。然而,1917年教育部再次扼杀此决议。 1922年,全国新学制公布,普遍酝酿改办大学。这年5月,经川军总司令兼四川军务善后督办刘湘决定,四川高等学校管理处改称四川大学筹备处,并任命骆成骧为处长,筹办四川大学。由于刘湘忙于混战,未及办理具体改大事宜。 1924年,杨森攻入成都,派傅振烈到高师当校长。1925年,傅在高师挂出成大招牌。很快,杨森被刘湘赶跑,傅去职,刘请张澜接着酬办成大。因成都大学的招牌已打出,刘湘和张澜不好更改,当即沿用下来。1926年春,四川善后会议决定将四川大学筹备处撤销,原有校址、校产、档案、图书、仪器设备相附属用地均拨旧成都大学。在高师任教的原四川高等学校教师和职员,亦统统调给成大。 1931年成大等三所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

成都市西门有一些旧书摊 可以淘到一些很不错的书

我找得到的几处地址:

五块石那边有一个较大型的(有个老立交桥那儿) 问附近路人都知道 很多旧书摊都在那进的货 36路等到荷花池的车可以到

沙湾路(国际会展中心)附近 铁二局宿舍后面有一个书摊 我在那买了好几年了 找不到的话找路人问一下“铁二局医院在哪” 医院旁自由市场往一环路走 左手边 3路56路93路等到沙湾的公车可到 也可以走一环路方向去

五丁桥通锦桥西体附近 赶公共汽车3路等通锦桥站下车站后有个很小很老旧的路口 直走进去 那家的书很多更新也挺快的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1《中国文学史(新著)》 章培恒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王运熙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 [美]韦勒克等 北京三联书店

6《现代西方美学史》 朱立元 上海文艺出版社

1、齐鲁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复习辅导与习题集

2、上海古籍《古代文学三百题》

这两本书都很好,尤其是第一本,配套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特别

普通新华书店都有卖的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论汤显祖及其他》 徐朔方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乐府诗述论》 王运熙 上海古籍出版社

再详细的: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一 先秦两汉书目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

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

论语新解 钱穆

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

孟子正义 焦循

墨子闲诂 孙诒让 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义 魏源 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诂 马敍伦 中华书局1974年版

重订老子正诂 高亨 中华书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释 朱谦之 龙门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庄子解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

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释 杨伯峻 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 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谦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 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注 孔颖达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 顾广圻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士礼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

翻刻本

顾广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

毛诗正义 孔颖达 见十三经注疏

诗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

诗经通论 姚际恒 中华书局1958年版

诗义会通 吴闓生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

诗经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诗经选译(增补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诗经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诗经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

本重印

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楚辞通释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

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屈原赋注十卷 通释两卷 戴震 万有文库第一集

楚辞书目五种 姜亮夫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屈赋新编 谭介甫 中华书局1978年版

离骚纂义 游国恩 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离骚语义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

天问论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辞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先秦散文选注 罗根泽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盐铁论校注 王利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论衡集解 刘盼遂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潜夫论笺 汪继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贾谊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晁错集注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枚叔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马长卿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扬子云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张河间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蔡中郎集 四部备要本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裴駰

史记索引 司马贞

史记正义 张守节

汉书补注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重印

汉书管窥 杨树达 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后汉书补注 惠栋

后汉书集解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淮南子高诱注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本 世界书局本 第七册

说苑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钞宋本

新序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文选李善注(有关部分) 中华书局1977年缩印本

文选六臣注(有关部分) 四部丛刊影宋本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 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赵氏刊本1958年

重印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古诗源(有关部分) 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7年重印本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65年重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 林庚、冯沅君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 作者:tecdai

-- 发布时间:2004-3-2 19:30:58

-- 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书目

孔北海集评注 孙至诚 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孔少府集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曹操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曹子建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曹集铨评 丁晏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建安七子集校注 吴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曹研究资料滙编 河北师院中文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粲集 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诸葛亮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阮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陆士衡诗注 郝立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陆机集 中华书局1982年版

靖节先生集 陶澍 集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陶渊明集 王瑶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陶渊明集校注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滙编 中华书局1962年

陶渊明诗文滙评 中华书局1961年

陶渊明 中华书局1965年

谢康乐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谢灵运\\集校注 顾绍柏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增补、集说、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增订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谢宣城诗注 郝立权

庾子山集注 倪璠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979版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堮

汉魏六朝文絜笺注 许櫣评选 黎经诰笺注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北大出版社

水经注疏 杨守敬 熊会贞 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修订重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 周祖谟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旧小说(甲集) 吴曾祺 辑 商务印书馆1914初版1957年重印

古小说钩沉 鲁迅 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973年版

太平广记(有关部分) 李昉 中华书局1961、1982年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严可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古诗源 (有关部分) 沈德潜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古谣谚(有关部分) 杜文澜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徐陵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

汉魏六朝诗论丛 余冠英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乐府文学史 罗根泽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

八代诗史 葛晓音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 北京大学出版社

魏晋玄学 汤用彤 中华书局1985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 汤用彤 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搜神记 干宝

搜神后记 陶潜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溥

汉魏丛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北史

南史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拾遗 唐长孺 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杨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子安集注 蒋清翊 光绪间刻本

王元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杨烱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卢照邻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骆临海集笺注 陈熙晋笺注 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子昂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陈子昂研究 韩理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曲江集 张九龄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集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重印

王维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重印

李太白全集 王琦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版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 朱金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杜诗详注 仇兆鳌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钱注杜诗 钱谦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再版

杜臆 王嗣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影印

读杜心解 浦起龙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杜诗镜铨 杨伦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

读杜诗说 施鸿保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964年印

杜甫研究 萧涤非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61年印

杜甫评传 陈贻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88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杜甫卷 中华书局1964年版1982重印

王昌龄诗注 李云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 中华书局1982年版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 侯忠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元次山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钱考功集 四部丛刊本

韦苏州集 四部丛刊本

刘随州集 四部丛刊本

李君虞集 席氏本

卢纶诗集校注 刘初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华阳集 席氏本

孟东野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孟东野诗集 华忱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张籍诗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张籍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长江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王建诗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韩昌黎文集校注 马其昶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柳宗元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柳宗元 中华书局1964年版

刘禹锡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白居易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白香山诗集 汪立名编注 四部备要本

白居易诗评述滙编 陈友琴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元氏长庆集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李贺诗集 叶葱奇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印

樊川诗集注 冯集梧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点本

玉溪生诗笺注 冯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标点本

樊南文集详注 冯浩 四部备要本

樊南文集补编 钱振伦 钱振常注 四部备要本

温飞卿诗集笺注 曾益 顾予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校点本

孙可之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影印宋蜀刻本

罗昭谏集 四库全书著录

皮子文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校点新本

唐甫里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聂夷中诗 杜荀鹤诗 中华书局1959年断句排印本

韦庄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韦庄词校注 夏承焘 刘金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花间集评注 李冰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全唐诗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全唐文

说郛

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文学古籍刊行社印本

本事诗 孟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唐语林 王谠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云溪友议 范摅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唐摭言 王定保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国史补 李肇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诗纪事 计有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文献通考

历代诗话正续编 何文焕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

清诗话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诗话总龟 阮阅 四部丛刊影印本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标点本

诗人玉屑 魏庆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诗薮 胡应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

历代诗话 吴景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随园诗话 袁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点校本

瓯北诗话 赵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昭昧詹言 方东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校点本

带经堂诗话 王士祯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原诗 叶燮

饮冰室诗话 梁启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宋诗话考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

唐诗杂论 闻一多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中国文学简史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88年重印

唐诗综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唐诗论丛 陈贻焮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唐诗人行年考 谭优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人行第录 岑仲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程千帆诗论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人选唐诗(十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全唐文纪事 中华书局

唐才子传

唐人说荟

唐音癸签 胡震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旧唐书

新唐书

唐会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0年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小集(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作者:tecdai

-- 发布时间:2004-3-2 19:31:50

-- 三 宋元明清书目

小畜集 四部丛刊本

小畜外集 四部丛刊本

河东先生集 四部丛刊本

珠玉词 晏殊 宋六十名家词本

范文正公集 四部丛刊本

乐章集 宋六十名家词本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苏学士文集 四部备要本

苏舜钦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新一版

欧阳文忠全集 四部备要本

欧阳文忠公文集 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

六一词 欧阳修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嘉佑集 苏洵 四部备要本

司马文正集 司马光 四部备要本

元丰类稿 曾巩 四部备要本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文公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校点本

王荆公诗文沈氏注 沈钦韩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排印本

王荆公诗笺注 李璧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

王安石 邓广铭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施注苏诗 施元之 四库全书著录

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 查慎行 乾隆间刻本

苏诗合注 冯应榴 光绪九年刻本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王文诰 嘉庆间刻本、光绪间刻本

苏诗补注 翁方纲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1986年标点本

苏轼乐府笺 龙榆生 商务印书馆1958年

苏轼评传 曾枣庄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栾城集 苏辙 四部丛刊本

豫章黄先生文集 黄庭坚 四部丛刊本

山谷诗集注 四部备要本

豫章黄先生词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 中华书局1978年版

淮海居士长短句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淮海词笺注 杨世明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光年增注 中国书店1985年版

晁氏琴趣外编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济北晁生鸡肋集 四部丛刊本

后山居士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后山诗注 任渊 四部丛刊本

后山诗注补笺 冒广生 商务印书馆1936年

张右史文集 张耒 四部丛刊本

柯山词 龙榆生校 中华书局1957年

片玉集 陈元龙集注 强村丛书本

清真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综合面试和英语面试。四川大学历史学院夏令营笔试面试内容如下:综合面试和英语面试,通过考核。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四川大学最古老的系科——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下辖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等。

四川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的专业课考试范围和参考书。

一、考试范围:

攻读文博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概论和文物保护学概论四门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文博工作实际问题。

二、参考书:

1、《中国考古通论》

《中国考古通论》是2009年10月1日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之恒。

2、《文物学》

是李晓东的著作,文物学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文物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丰富多彩。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对文物的研究,以不同种类的文物为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了金石学、古器物学、甲骨学、敦煌学等。

3、《文物保护学》

王蕙贞编著,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出版年: 2009年。

总结近20年教学、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本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保护实践相结合,从各类文物的材质、保存环境、影响文物安全的各种因素分析,研究文物的腐蚀机理,文物保护材料的筛选、合成、特性,文物保护方法及保护工艺技术的思路,编写了这本《文物保护学》。

4、《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是2006年12月1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组织管理、工和原则等专业知识。

王宏钧,1926年生,安徽泾县人,清华大学政治系毕业。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成员,中国明史学会顾问。

扩展资料

获得四川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必须通过撰写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与策划报告、实验室分析研究报告、业务工作研究报告、学术研究论文并参加答辩;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的撰写时间原则上为一个学年度,基本要求是:

(1)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与策划报告、实验室分析研究报告、业务工作研究报告、学术研究论文必须是硕士生独立完成或主持的研究项目,研究内容必须符合其研修的专业方向,除培养单位明文批准的特殊项目之外,必须应在中国(大陆地区)完成。

(2)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与策划报告、实验室分析研究报告、业务工作研究报告、学术研究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规和政策条款,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学术规范条例,符合相关的知识产权法规和行业条例,违反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3)每份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与策划报告、实验室分析研究报告、业务工作研究报告、学术研究论文的体量不少于20千字(图文总量,不含实验室检测报告),报告的文字体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及本校研究生院的相关条例规定。

(4)研究报告的评审人应不少于2人(指导教师不在此列),其中应有1人为校外专家,经2名以上的评审人一致同意后方可提交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5名正、副教授组成,委员中须有一人是校外专家。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答辩者,授予四川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