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的科研成果
1 《楚辞文心管窥--龙凤文化研究之一》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版。个人独著,共38万字,1996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二等奖。
2 《巴蜀神话传说刍论--龙凤文化研究之二》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个人独著,共25万字。1999年获四川省教委三等奖。
3 《楚辞今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四人合作,李诚完成其中《九章》、《卜居》、《渔父》、《九辩》、《九 叹》共7万字。
4 《楚辞与人情》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个人独著,共31万字。
5 《〈楚辞〉选注》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8月版。个人独著,共16﹒7万字。
6 《〈韩非子〉白话今译》 中国书店1994年9月版。 二人合作,李诚完成《前言》与其中30万字。
7《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现代版·二十五史》 巴蜀书社1996年8月版。集体项目,李诚完成其中《宋史》、《金史》、典《辽史》共15万字。
8 《〈古文小品咀华〉今译》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7年6月版。三人合作,李诚完成其中先秦两汉部分共约5万字。
9 《中国儒学辞典》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集体合作,李诚完成其中《周易》研究等辞条六篇约2千字。
10 《华夏家书》 成都出版社1990年8月版。集体合作,李诚完成其中先秦两汉部分2万字。
11 《文艺鉴赏学引论》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五人合作,李诚完成其中第九章全部,第十章第一节共4万字。
12 《中国文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版。集体项目,李诚完成其中宋诗话全部辞条共2万字。
13《论屈赋神话传说的图腾色彩》 四川师大学报1987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1987年5期全文转载。
14《从图腾看屈赋神话传说与华夏文化的关系》 四川师大学报1988年1期 人大复印资料1988年4期全文转载。
15 《论屈赋神话传说的非历史化倾向》 齐鲁书社1988年1月版《楚辞研究》论文集。
16 《屈赋神话传说三题》 四川师大学报1989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1990年5期全文转载。
17 《略论屈原美学观》 青海师大学报1989年4期。
18 《略论屈原人生观》 湖南国际屈原学会讨论会论文 1991年6月。
19 《论班固评屈》 四川师大学报1992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1992年7期全文转载。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收入《楚辞研究》论文集。
20《刘向传<离骚传>试探》 四川师大学报1992年10月增刊。
21《论宋玉赋》 成都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稽古拓新集》论文集。
22 《论<招隐士>的主旨及其作者》 四川师大学报1993年9月增刊。
23 《论<九歌>的结构及其含蕴》 云梦学刊1993年第4期
24 《论<离骚传>主旨》 四川师大学报1994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1994年3期全文转载。
25《论<天问>问旨》 四川师大学报1995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1995 年10期选目。
26 《屈原修养个性三题》 四川师大学报1995年12月增刊。
27 《古蜀文明与古华夏文明》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中国文化论丛》论文集,《天府新论》1998年5期。
28 《诗骚异同简论》 《文学评论》1998年3期。
29 《唐勒研究》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2期
30 《<招魂>欣赏》 巴蜀书社1999年8月版《楚辞欣赏》集。
31 《屈原事略》 巴蜀书社1999年8月版《楚辞欣赏》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课外多读 必读书目 ,才能增加的见识使得增加进步。大学生应该阅读那些书目呢?以下是 教育 部推荐。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 阅读推荐 书目100种,欢迎阅读!
大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一 文学作品 (30 部 )
1 《诗经直解》 陈子展 ,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2 《史记注译》 王利器 , 三秦出版社 1988 年版
3 《唐宋词选》 夏承焘 ,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9 年版
4 《古文观止》 [清] 吴楚材 , 吴调侯选编 ; 安秋平点校 ,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5 《儒林外史》 [清] 吴敬梓著 , 张慧剑校注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
6 《雷雨》 曹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7 《边城》 沈从文 , 沈从文文集第六集 , 花城出版社 1984 年版
8 《平凡的世界》 路遥 华夏出版社 1998 年版
9 《尘埃落定》 阿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0 《余秋雨简要读本》 余秋雨 文汇出版社 2003 年版
11 《奥德赛》 (古希腊) 荷马著 王焕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2 《神曲》 (意) 但丁著 王维克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3 《傲慢与偏见》 (英) 简 奥斯丁著 王科一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年版
14 《悲惨世界》 (法) 雨果著 李丹 方于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15 《包法利夫人》 (法) 福楼拜 许渊冲译 译林出版社 1992 年版
16 《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 罗曼·罗兰著 傅雷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17 《追忆似水年华》(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著 李恒基 徐继曾译 译林出版社 1995 年版
18 《忏悔录》(法) 卢梭著 周士良译 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
19 《蒙田 散文 集》(法) 蒙田著 , 黄建华 , 黄迅译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 年版
20 《德伯家的苔丝》(美) 托马斯·哈代 , 张谷若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21 《草叶集》(美) 惠特曼著 , 楚图南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22 《白鲸》 (美) 麦尔维尔著 , 曹庸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 年版
23 《飘》 (美) 玛格丽特· 米切尔著 , 戴侃译 ,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24 《喧哗与骚动》 (美) 福克纳著 , 李文俊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版
25 《第二十二条军规》(美) 约瑟夫·海勒著 , 杨恝等译 , 译林出版社 1997 年版
26 《雪国》 (日) 川端康成著 , 叶渭渠 , 唐月梅译 , 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
27 《安娜 卡列尼娜》(俄) 列夫· 托尔斯泰著 , 高惠群 , 石国生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年版
28 《罪与罚》(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 岳麟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年版
29 《百年孤独》(哥)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 高长荣译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4 年版
3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捷) 米兰· 昆德拉著 , 许钧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年版
大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二 社科作品 (50 部 )
31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32 《周易译注》 周振甫译注 , 中华书局 1991 年版
33 《老子新译》 (修订本)任继愈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34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35 《孟子选译》 杨伯峻译注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36 《荀子选》 [战国] 荀况著 , 张觉撰方孝博选注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37 《韩非子选注》 沈玉成 , 郭咏志选译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38 《西方文明史》 (美) 罗伯特 E 勒纳著 ,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39 《理想国》 (希腊) 柏拉图著 , 郭斌和 , 张竹明译 , 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
40 《形而上学》 (希腊) 亚里士多德著 , 吴寿彭译 ,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41 《国富论》 (英) 亚当 斯密著 , , 商务印书馆
42 《实践理性批判》 (德) 康德著 , 蓝公武译 , 商务印书馆 1960 年版 , 4,6,20,24
43 《存在与时间》 (德) 海德格尔著 , 陈嘉映 , 王庆节合译 , 三联书店 1999 年版
44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德) 尼采著 , 周国平译 ,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45 《存在与虚无》 (法) 让保尔 特著 陈宣良译 , 三联书店 1987 年版
46 《精神分析引论》 (奥) 弗洛伊德著 , 高觉敷译 ,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
47 《小逻辑》 (德) 黑格尔著 , 贺麟译 , 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48 《伦理学》 (荷) 斯宾诺莎 , 商务印书馆
49 《人性论》 (英) 休谟 , 商务印书馆
50 《社会契约论》 (法) 卢梭著 , 何兆武译 , 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51 《战争论》 (德) 克劳塞维茨著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小组译 , 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52 《情爱论》 (保) 瓦西列夫著 , 赵永穆等译 ,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版
53 《经济学原理》 (美) 曼昆著 , 梁小民译 ,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9 年版
54 《科学与人类行为》 (美) 斯金纳著 , 谭力海等译 , 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
55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美) 丹尼尔·贝尔著 高銛 , 王宏周 ,魏章玲译 , 新华出版社 1997 年版
56 《在市场里交谈》 汪丁丁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57 《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 盖山林 , 盖志毅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8 《第二性》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 陶铁柱译 ,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59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 马克斯·韦伯著 , 彭强 , 黄晓京译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60 《论法的精神》 (法) 孟德斯鸠著 , 张雁深等译 , 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
61 《历史研究》(英) 汤因比著 , 刘北成 , 郭小凌译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62 《人生五大问题》(法) 莫罗阿著 , 傅雷译 , 三联书店 1986 年版
63 《人性的弱点》(美) 卡耐基著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64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65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年版
66 《权力的转移》(美) 阿尔温·托夫勒著 , 刘红等译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
67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 亨廷顿著 , 周琪等译 , 新华出版社 2002 年版
68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德 ) 马克思 , 恩格斯著 , 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69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著 ,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70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邓小平著 ,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71 《守望的距离》 周国平 ,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3 年版
72 《完全成长手册》 (美) 爱德华·赖利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73 《乡土中国》 费孝通 , 三联书店 1985 年版
74 《中国人》 林语堂 , 学林出版社
75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 岳麓书社 1986 年版
76 《与鲁迅相遇》钱理群 , 三联书店 2003 年版
77 《六大师》 (奥) 斯蒂芬 茨威格著 黄明嘉译 , 漓江出版社 1998 年版
78 《未来之路》 (美) 比尔·盖茨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79 《大学人文读本》 (3 卷 ), 夏中义主编 ,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 年版
80 《大学生与现代社会》 朱永新等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大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三 科技作品 (20 部 )
81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英) 丹皮尔著 , 李衍译 , 商务印书馆 1989 年版
82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美) 詹姆斯 E 麦克莱伦第三 , 哈罗德 多恩著 , 王鸣阳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83 《 21 世纪 100 个科学难题》 编写组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84 《技术发展简史》( 美 ) 乔治 巴萨拉著 , 复旦大学出版社
85 《科学革命的结构》(美) 库恩著 , 李宝恒 , 纪树立译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年版
86 《科学的社会功能》 (英)J D 贝尔纳著 , 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87 《院士思维》卢嘉锡等主编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88 《再创未来--世界杰出科学家访谈录》 (美) 托马斯 A 巴斯著 , 李尧 ,张志峰译 , 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89 《科学是美丽的》 沈致远 , 上海科教出版社 2002 版
90 《科学研究的艺术》 (英) 贝弗里奇著 , 陈捷著 , 科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91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宋健主编 , 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92 《高科技 高思维》(美) 约翰·奈·斯比特等著 , 尹萍译 , 科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93 《卡文迪什实验室:现代科学革命的圣地》阎康年著 ,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94 《生机勃勃的尘埃: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比) 克里斯蒂安·德迪夫著 , 王玉山等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
95 《生命的线索》 (英) 约翰·苏尔斯顿 , 乔治娜 费著 , 杨焕明等译 , 中信出版社 2003 年版
96 《中国创造学概论》 刘仲林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97 《激情澎湃--科学家的内心世界》 (美) 刘易斯沃·尔珀特 ,[ 英 ] 艾利森 理查兹著 ,柯欣瑞译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98 《世界的终极镜像:反物质》(英) 戈登·弗雷著 , 江向东等译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98 《世界的终极镜像:反物质》 (英) 戈登·弗雷著 , 江向东等译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99 《野兽之美》(美) 纳塔莉 安吉尔著 , 李斯 , 胡冬霞译 , 时事出版社 1997 年版
100 《宇宙波澜--科学与人类前途的自省》(美)F J 戴森著 , 邱显正译 , 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书是怎么来的
图书的起源
一、汉字产生
汉字产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著决定性的作用,汉字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人发明的?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最为流行的是:"仓颉"造字说。
(一)"仓颉"造字
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仓颉创造了文字。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还有的史籍,如《论衡》中说仓颉长著四只眼睛,"仰观奎星圆曲之势,府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文"。但是,对于一种独立发展又有相当久远历史的文字来讲,它是不可能由一个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明的。在原始社会,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极为低下,文字的产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经历如此之长的过程,所以,仓颉造字之说是不可信的。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早期文字成于众人之手;而非一人独创。中国的早期文字,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有许多异体字。也就是说,同一个字有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写法,如果是仓颉一个人发明,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和别人制造这么多麻烦苟子就曾经认为,古时候,创造文字的人很多,文字是众人发明的,而仓颉的名字为什么单独流传下来呢因为他做了一些整理文字的工作。也就是说,在仓颌以前,文字已经产生,不过当时的文字还在初期阶段,殊体异形,没有定制,而仓颉的功劳正在于对这种形体不一的文字进行了整齐划一的工作,因此他的名字世代被人们称颂。
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这一说法,我们还可以分析出,文字记录与古代的史官关系密切。至于仓颉的活动范围,现在,在山东寿光,河南开封,河北南乐;陕西长安和白水等地都有仓颉墓、仓颉庙和仓颉造字台等遗迹。其中以陕西白水县的仓颉庙规模最大,长安县的仓颉造字台保存尚好。尽管这些古迹都是后人根据传说附会后造出来的,但是也从另一侧面说明,造字活动波及地域之广,以及人们对文字发明者的崇敬。
仓颉本人曾被人们神化。《论衡》说仓颉长四只眼睛,《淮南子》中说仓颉造字时天上下小米,夜里鬼哭泣。这种想象虽离奇荒诞,但其中却孕育著深刻的含义。人都只有两只眼睛,而仓颉却比普通人多生了一对眼睛,无怪乎他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辨鸟兽之迹,见常人之所不见,造出文字来。仓颉造因文字后,人的能力空前提商。人们利用这位比常人多一双眼睛的仓颌的发明,不仅能看到千百里之外发生的事,而且能够看到千百年前发生的事。这岂不是给世人也多添了一对神奇的眼睛吗?至于"天雨粟,鬼夜哭",则是对文字的威力的形象化的赞歌。文字的发明,使千百万人的经验得以流传,也使那些在黑暗中活动的魑魅魍魉无所逃其形,无处隐其身。在文书上,历史上,永远记录他们的劣迹、罪恶,鬼怎能不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流泪哭泣呢因此,我们既不能将仓颉作书当作史实,也不能把它当作迷信简单地完全摒弃,而应把它看作对现实事物所作的非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景仰和钦佩,也表达了对文字产生及其价值的高度评价。把发明文字的功劳归于仓颉,正像说伏羲发明畜牧,后羿发明弓箭,神农后稷发明种植,夏禹的父亲鲧发明筑城一样、并不是在他们之前没有这些活动和成果,而是后人将祖先的创造力人格化,赋于一身,这些传奇才如此神奇动人,流传不断。
(二)文字产生的基础
我们认为文字的产生,首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必须有两个基础:即语言和实物。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字。文字依附于语言而存在,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工具,这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道理。
汉字和书是怎么来的
现行汉字由甲骨文之类的古文字发展来的,而古文字源于象形图画;最早的汉字书籍应该是战国竹简,汉代才有纸质书。
我想知道,一本书的定价是怎么来的,比如一本第六版新华字典,他的成本大概是多少,为什么那么贵
出版社定价,向物价局申报,批准后,就按照批准的价格发行售卖。
书籍的来历是什么?怎么来的?
词语:书籍——即印刷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
书籍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 。广义的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不过有些人认为图书一词是“河图”与“洛书”的简称。
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原指典籍。图书包括书籍、画册、等出版物。书籍是用文字、图画和其他符号, 在一定材料上记录各种知识,清楚地表达思想,并且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为传播各种知识和思想,积累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书写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装帧形式,以及形态方面,也在不断变化与变更。
书籍的起源和发展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 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 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 (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 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目前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活字印刷术在世界上最早产生,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 并为印刷技术穿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 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一本书是怎样产生的
1 斩竹漂塘
斩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
将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 臼
取出上述处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
4 荡料入帘
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
5 覆帘压纸
然后将帘反复过去,使溼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溼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干
将溼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溼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燥后,揭起即得成纸。
7书写文字
在纸上写出文字
8装订成册
将一张张写满字的纸缝起来。装订成一本册子
书店里的书是从哪里来的
一般都是从出版社里进来的而下游的书是从那些黑印刷厂进的所以便宜
基准书是怎么来的
这是日本、韩国的企业常用的说法,相对应是我们国内的说法是检验标准、检验指导书、检验规范……主要是确定产品的检验项目、方法、频率、标准要求、检测器具、抽样方案等列出来
书本是怎样来的
关于书本是怎样来的:
(一)“河图洛书”的传说
关于我国图书的产生,还有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即“河图洛书”中国最早的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夫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封,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河图》、《洛书》,是由一系列的神秘符号所组成的数字方阵。它们是经过周、秦、汉几代儒生方士们之手加工后的形态,其原始面貌已无法知晓了。有人认为它是古代游牧民族所画的立体的天象图(《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一九 第六期);还有人认为它是由自然界的耽然痕迹——龟甲发展而成的抽象符号,是中国第一部图书(《大学图书馆通讯》一九八八年第四期),并认为《河图》与《洛书》在中华文明史上曾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华夏文化的源泉也可以说就是“河洛文化”,而《河图》《洛书》)则是河洛文化的初基。它所建立的辩证思维的模式,对后世的思想、哲学、文学和科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孔子曾说过:“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史记·孔子世家》)
传说和神话并不是历史,但它是历史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为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先有了图画和一些简单的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我国文明的最早发生之地是在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地区。
(二)图书产生的时代
有了文字,就有了创造书籍的基本条件。当然并非从有文字开始就有了书籍。人们最初利用文字,不过是用来弥补生活劳动中语言的不足,促进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藉以唤起共同的行动。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各式各样的材料上,藉以记录经验,阐述思想,并使之传播久远的时候,书籍便开始出现了。
我国书籍最早出现于何时,现在很难作出校准确的结论。我们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根据其它文献判断分析,很可能就是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十六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其论据有七条:1.《史记》和《竹书纪年》都载有夏代帝王的世系表,尽管两者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这说明两者是以同一份原始文献记录为依据的。而且,在殷墟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据卜辞中殷商的先公先王世系考证出《史记》中的《三代世表》是“信史”,因为夏代诸王与商先王刚好是同时代的人,都在距今四千年左右。2、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多士》中有这样一段话:“唯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是武王灭商后,周公对殷商贵族的训话,大意是:你们殷的先人,在推翻夏朝时,已有典籍,记载了这段史实。3.殷墟甲骨文是较为系统成熟的文字、其数量、规模及完备程度说明它已经不是早期原始文字,一定是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九八三年又在西安西郊的一个原始社会遗址,发掘出一批更早的甲骨文,时间是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前。这批甲骨文字体细若蚊足,字形清晰,刚劲有力,结构严谨,更新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据考证,这批早期甲骨文比殷墟甲骨早一千二百年,比夏朝还要早五百年以上。4.夏代,人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总结并掌握了一定的天文历法知识,以十二个月为一年,有大小月之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还懂得了十九年置七个闰年。夏代的历法称“夏历”和“夏小正”,夏历以寅月为岁首。春秋时,孔子曾主张“行夏之时”(《论语·卫灵公》)。5.在《竹书纪年》和《世本》等古书中,有“夏发七年,泰山振”,“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等记载,这也是世界上关于地震和陨石雨的最早文字记录,可作为夏代有文献记录的
世界读书日是怎么来的?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功于国际出版商协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 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字和书是怎么来的 15分
汉字的来源很多,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 古书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以我之见,成系统的文字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创造,而仓颉(如果确有其人)也只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你说的象形、指事等等,只是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写的对于汉字形体构成的归纳,即是所谓的“六书”。
中国文字已有五千年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可得见,今传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简称甲文)。
所谓甲骨文,就是刻或写在龟甲及牛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另外在地下出土了很多商周时代的铜器,上面铸有很多铭文,称为钟鼎文(简称金文)。这两种文字,因为是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文字,所以又称为「古文」。
周宣王太史籀曾做籀文(又称大篆) ,一部份籀文形体还可以在说文解字中看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李斯奏同文字,于是小篆通行,说文解字一书,就是以说解小篆为根本。
汉朝以后,文字渐趋约易,隶书变成汉代通行的文字。
魏晋以后,字体变为楷书,楷书书写容易,通行后就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一直沿用至今。楷书通行同时,为了书写的便利,也出现行书及草书,这些都是楷书的变体
陶文
汉字的远祖。 在中国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汉字产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号就是陶文。陶文已经出土的资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单个的符号。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间。此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对这些陶文的性质,学界看法不一。裘锡圭认为是“记号”,郭沫若认为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而于省吾等学者则认为已属文字范畴。唐立庵(兰)先生在谈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时说,这“是现行文字的远祖,它们已经有5500年左右的历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难,至今也只有几个字能猜测它相当于后代的某字。不过,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应该是肯定的。
甲骨文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中国真正的文字。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于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
古代把铜称为金,所以人们把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青铜最早出现在商周,形成我国历史上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器大致可分为十余类,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车马器及各种工具等。
西周中期起,青铜器中出现了大小相次的编钟,它是祭祀和宴食的主要礼器。青铜器中的鼎多用作煮牲畜祭天敬祖的祭祀用器,后来钟鼎还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由于钟与鼎是青铜器中重要的礼器,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
金文是重要的历史资料铭文的书法艺术与青铜器的造型艺术是一个整体,正是金文线条章法的书法艺术与瑰丽的造型装饰艺术相辉映,使青铜器成为美的化身。
商代中期起青铜器开始加铸铭文,商代后期到西周前期,青铜器变得厚重,制作日趋精美。常以云雷纹为底,衬托饕餮纹和夔纹,给人一种深沉神密、狰狞威严的气氛。
有人认为,茶文化与酒文化相比,其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茶文化的气氛是优雅清净,酒文化的气氛则是豪放热烈,明代图本唆《茗笈》中称,饮茶一客少为贵。陈季儒在《岩栖幽事》中也提出: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就是施茶了。今广东潮汕地区仍有“茶三酒四”之说,意思是饮酒时气氛热烈,猜拳行令,饮酒作诗,四人凑在一起,你一句,我一言,正好凑成绝句一首,所以说“酒四”。而品茶就不一样,续水二三次后,茶味渐薄,如人多,后饮者只能喝到淡薄茶汤了,三人饮茶正好,故谓“茶三”。
本文2023-08-03 16:41: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