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雨打棺十年酸,雨洒坟出贵人,出殡、下葬遇下雨好不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农村俗语:雨打棺十年酸,雨洒坟出贵人,出殡、下葬遇下雨好不好,第1张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生和死。

出生我们自己做不了主,死亦是如此。

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谁也逃脱不了。

早在很早以前,古人对死亡的恐惧和未知,使得人们对死这件事特别的看重。

古人更是对埋葬死人形成了一套全面的丧葬文化体系,关于丧葬方面更是有着诸多的忌讳。

由于当时古人科学技术不发达,把那些自己理解不了的现象都划归为玄学,并且还有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

就比如说“雨打棺十年酸,雨洒坟出贵人”古人就深信不疑。

“雨打棺十年酸,雨洒坟出贵人”,出殡、下葬遇下雨天究竟好不好

一、雨打棺十年酸

家里的亲人去世了,刚出殡的时候大雨就下个不停,就叫做雨打棺,古人认为这是家族走向没落的征兆,有可能在十年内都要遭受贫穷磨难。

再一个如果雨水浸到了棺材里,就会导致棺材潮湿,认为死者在这种环境中灵魂不得安宁。

所以古人出殡特时别注重天气情况,如果遇到下雨天气一定会尽量避开。

如果实在避不开也会用衣服包裹着牌位,不让牌位被雨水淋到。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这是封建迷信,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但是对于当时的古人来说他们是深信不疑,觉得死者一定在另一个世界看着。

二、雨洒坟出贵人

后半句的意思是说去世之人下葬之后,雨水淋湿了墓碑和坟土,就是一件好事儿。

预示着逝者的后人中将会出现身份尊贵的人,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大喜事。

古人会觉得是去世亲人功德无量感动了上天,才降下雨来。

在当时古人对一个人的德行是十分看重的,如果一个人的德行高洁,不仅可以得到上天的恩赐和奖励,过世之后也会福泽自己的子孙后代。

虽然古人留下来的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话都适应我们现在的社会。

如果去世之人的后人不去努力,哪怕雨水把坟地淋的再狠也是出不了贵人的。

三、雨天究竟能不能出殡

下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把天气和自己家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本身就不科学。

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在古时候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无法改变自己的现状,只能将自己的命运寄托给上天。

认为天气的变化是老天给的警示。

又因为这些事情好巧不巧的被应验过,人们都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对待。

再着说下雨天出殡棺木被雨水淋湿会加快棺木的腐烂速度,不利于遗体的长期保存。

雨天下葬也会增加人们的工作的难度,所以主家一般会尽量选择天气好的时候出殡。

如果棺材下葬之后,一切工序都完成了,这个时候能下一场雨能使坟地的土更瓷实。

不仅可以防止野兽的破坏,也可以防止盗墓者偷盗。

四、丧葬文化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

我国历来就有着许多的文化习俗,其中丧葬习俗已经发展成为丧葬文化并且流传千年。

在我国古书中有记载说,“视死如生,事亡如存”,大概意思就是我们要把死者当成活人一样来对待,比如历代皇帝给我们留下的陵墓就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古墓中发掘的许多文物就是当时的陪葬品,就对应上了这句话。

古籍中也有记载下葬的方式,下葬的时间,还有下葬的时候应该避讳什么等都有详细的记载,那些严苛的规定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些都代表了那个年代的丧葬文化,有些习俗和文化一直流传至今。

总结:

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比起古时候已将发达了许多,我们确信雨天出殡对我们以后的命运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但是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丧葬文化已有千年,已经深刻的刻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丧葬文化主要是为了体现在世亲人对去世者的尊重,以及对去世亲人的怀念。

但是我们要科学的理解古人的习俗和文化,我们要学习其中精华的部分,摒弃那些不科学的封建迷信。

命运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靠这些没有科学依据的丧葬文化就能实现的。

  我想下面的答案,你能了解到你想了解的东西。

  古籍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做知道就是,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种传统。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世界最大的剪纸虎

  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编辑本段史籍

  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被广泛的记载: 1 唐朝的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 2 唐朝的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彩也就是剪纸。 3 唐朝的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4 南宋的周密所著《志雅堂诗杂钞》中写有:“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5 广州建德县志云:“林文辉,字纲齐,剪纸为字,飞动如龙蛇,点差不差毫发,室人装潢成轴,易薪米以自给,人称之曰剪”。鹿鹤同春

  [1]

在农村,通常看到的都是自家造的房子。然而在造房子的时候有哪些避讳呢?院子大门该往什么朝向开才吉利?农村人往往很看重这些,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坐向要当旺(玄空)。古籍有云:向首一星灾祸柄。《八宅明镜》中有云:阳宅首重大门,以大门为气口,纳气旺则吉,衰气则凶。又云:宅以门为吉凶,路为助,门向辨。

二、房子要方正,恐缺角。形状方整运稳平;

三、房子忌直冲。大门直冲阳台、窗户,前后门相对冲,前后窗户相对,阳台与窗户对冲,这些都是大忌;

四、开门的尺寸宜参考门公尺的尺寸吉凶,而家私方面,宜参考丁兰尺的尺寸吉凶。择吉事项:兴造动土、修造动土。宜天德、月德、天德合、月德合、天赦、天愿、月恩、四相、时德、三合、开日。忌月建、土府、月破、平日、收日、闭日、劫煞、灾煞、月煞、月刑、月厌、大时、天吏、四废、五墓、土符、地囊、土王用事后。择吉事项:竖柱上梁。宜天德、月德、天德合、月德合、天赦、天愿、月恩、四相、时德、三合、满日。忌月建、月破、平日、收日、闭日、劫煞、灾煞、月煞、月刑、月厌、大时、天吏、四废、五墓。

现在肯定男女平等了,但古代,可是非常重男轻女的,当然,这是一种需要批判以及摒弃的行为,之所以将它提出来,不过是讨论古代婚姻、家庭以及妇女生活等方面历史时,不可回避的内容,后人也可以从中了解一点古人的思想,起到个以古鉴今的作用。

而这个方法,就跟古代的胎教有关了。

邑姜

现代胎教,大约就是保持良好的情绪,听听音乐,读读经典名著什么的,而在古代,要求要比现在严苛的多,我国最早的胎教,记录在《大戴礼记·保傅》当中,说的就是姜子牙的女儿,三千多年前,周武王的王后邑姜。

《大戴礼记·保傅》当中说,邑姜怀孕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能很好的控制情绪,行走坐卧都有一定的法度,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律己,因为做的很成功,所以一直流传下来,到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编纂的《颜氏家训》中还做了更进一步的说明,曰: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出居

这里面就包括,怀孕之后与老公分居,严格的律己,详细的记录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这四句话,放在现在也不过时,是需要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就能想到这一步,实在有点让人叹为观止的意思,然而,凡事都要从两方面看,一种方法流传下来,有人能领会其中精华,自然也会有人将他曲解成糟粕,这个生儿子的方法,就是糟粕当中衍生出来的。

精华部分,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当中做了很好的说明,并将之发扬光大,糟粕部分呢,记录在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当中,《博物志》类似于后世的演义小说,大约张华也是认为它荒诞不经,所以特地记录下来,博大家一笑,至少,他老婆怀孕的时候,应该不是那么胎教的,那么,《博物志》当中是怎么说的呢?

颜之推

妇人妊娠,不欲令见丑恶异物……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唇缺,又不可啖生姜,令儿多指……

女人怀孕的时候,不能见丑陋的东西,至今部分农村地区还有给孕妇房中贴明星画的风俗,大约就是从《博物志》当中传下来的,更过分的是,丑陋的东西不能见也就罢了,吃的方面居然也有很多讲究,单拿引用的这两样东西而言,兔子也就罢了,或者那么可爱,还不忍心下嘴,但不能吃生姜是几个意思,吃生姜又跟孩子多指有什么关系?

更奇怪的是,《博物志》上这么说,居然还有理论依据,而且说的那么一本正经,他的依据是:故古者妇人妊娠,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恶则恶矣。

博物志

这就已经把邑姜传下来的胎教迷信化,认为胎教的重要原理在于“感”,在于孕妇的所见所闻,犯了主观决定客观的错误,而且还基于上述原理,出炉了一种更荒诞的说法,什么说法?

怎么教育个好孩子变成怎么生个好孩子,《博物志》这本古籍当中,记载的据说一定能生下儿子的方法,就由此出炉了,很简单,曰:妇人妊娠,未满三月,著婿衣冠,平旦,左绕井三匝,映详影而去,勿反顾,勿令人知觉,必生男。

什么意思?

怀孕不到三个月的时候,穿上老公的衣服,约太阳刚出来的时候,逆时针方向绕井三圈,并照影井中,然后赶紧离开,不要回头,不要让别人知道,如此一来,一定会生下儿子。

姚际恒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后人,清朝有个学者姚际恒就评价说:浅猥无足观。

荒诞,都荒诞到了不值一提的地步,姚际恒说的很有道理,怎么能把邑姜流传下来的胎教之法发展到这个地步呢,这种方法,以及认识自然要抛弃,我们需要记住的,还是《颜氏家训》当中的那四句话: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毫不客气的说,这才是古代胎教的精髓。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这首一首纪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编审邓韶玉对此诗作如下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问题一:农村地里如何找古墓 到当地的坟墓旁,那里是祖祖辈辈死后的天堂,看看土质,用洛阳铲去判断

问题二:农村怎么找古墓 这个问题,真难啊,根据以前的殡葬习俗,风水方位等。查看古籍,或者专门找这方面的书。

问题三:农村怎么判断古墓 我可以教你

问题四:农村地里如何找古墓 到当地的坟墓旁,那里是祖祖辈辈死后的天堂,看看土质,用洛阳铲去判断

问题五:农村如何寻找古墓 在交通不发达的山区,

在交通不发达的偏僻农村会偶遇

问题六:农村地里如何找古墓 这个问题,真难啊,根据以前的殡葬习俗,风水方位等。查看古籍,或者专门找这方面的书。

问题七:村里有大土堆子是古墓吗 谜饷粗道它就是古墓呢?如果是的话,就是夫妻墓(阁的远就不是的)。这么大的墓至少有碑,或祭祀的礼器,一般是石头的。肯定有墓道的。建议帽ǜ娓考古队或博物馆。请专家来看看,因为檬敲挥腥利查看和发掘的。如果贸贸然的查看,破坏了墓葬,情况严重的是要负刑事责任的。而且是藐视我们国家的文化和对古人的大不敬。

也许也不是什么墓葬,这一切要等考古工作人员来看后才能揭晓答案的。

问题八:农村古墓特征,如何找到,特别是墓道口 怎么这么多机器人

问题九:农村里有古墓吗 这个不排除的,城市里也有可能有,要看之前是不是墓地

问题十:农村有个土堆下面有古墓吗 用洛阳铲试试,看下土就知道是不是墓了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 ”起死回生”和「 ”还阳”故事多有记载。这类记载大致可分两类:第一类是死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后「 ”重返人间”;第二类是死了两三天之后「 ”还阳”。 1、「 ”复活”的宫女 郭璞注《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曹魏时有人发掘古周灵王冢者,得殉女子,不死不生,数日时有气,数月而能语,状如二十许人。送诣京师,郭太后爱养之,恒在左右。十余年,太后崩,此女哀思哭泣,一年余而死。 郭璞,晋元帝时曾任佐郎。郭璞作注时代距魏郭太后驾崩仅50余年之隔,当时朝野目睹此事的人还可能会有,按常理,郭璞不会编造这种时间如此相近而又涉及从民间到宫廷的重要事例。 但周灵王死于公元前545年,而魏郭太后死于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照此推算,这位被生殉的女子在墓穴中应度过了数百年!如此匪夷所思之事,也只有神话中才有。 2、被奸尸的贵人 据东晋干宝的《搜神记》载:「 ”汉桓帝冯贵人病亡。灵帝时,有盗贼发冢,七十余年(据考证,应为30余年,笔者注),颜色如故,但肉小冷。群贼共奸通之,至斗争相杀,然后事觉,后窦太后家被诛,欲以冯贵人配食。下邳陈公达议:‘以贵人虽是先帝所幸,尸体秽污,不宜配至尊。’乃以窦太后配食。” 从《搜神记》的文字中可知,死了30余年的冯贵人,尸体不只颜色如故,而且还有一点体温,这些盗墓者见色起*,先后 了她。奸尸时,盗墓贼争先恐后,因为先后顺序问题,大打出手,互相残杀,这才导致盗墓事发。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六月,窦太后(汉桓帝皇后)病死。因为窦氏家族获罪遭诛,朝议窦太后的下葬规格。有人欲以贵人规格葬之,与冯贵人配祔(葬同一陵区),认为不宜以太后身份与桓帝刘志同葬。廷尉陈球表示强烈反对,理由之一就是冯贵人的墓曾遭盗,被奸尸了。 此事涉及朝廷,在《后汉书》的《陈球传》和《段颖传》中都有记述。事件中的冯贵人虽未完全复活,但从记述看,显然有活人的特征。 3、卅年后还「 ”活着” 《三国志·魏书》记载,曹魏时,太原有人掘开一个墓葬,发现棺中是个女子,还活着。 地方官把她送到长安,问她以前的事,茫然不知所答。从墓上的树木看,已经有30年了。 4、晋代墓中「 ”活人” 《晋书·五行志》记载,晋时有个名叫杜钖的人,家中老人亡故,埋葬时,有一个婢女误入墓室,被埋在墓里。后来,又过了十来年,家里又有老人亡故。为了合葬,又掘开那墓室,发现那婢女还活着。问她在墓中的经历,她说,开始时好像睡着了,后来又慢慢醒了过来,好像睡了一觉似的。这婢女被埋时才十五六岁,掘开墓穴后,人们发现她还是那么年轻貌美。又过了十来年,她与人结婚,还生了个孩子。 《晋书·五行志》载:晋惠帝时,梁国(今河南睢阳)有个姑娘已许配给一小伙子,并且已经订婚了,准备出嫁,不久,其未婚夫去长安当兵,多年未归。姑娘父母想把她改嫁给别人,女子不乐意,其父母强迫她,她不得已离家再嫁,不久便病死了。后来,她的未婚夫回家,听说她死了,便到其坟前痛哭,挖开坟墓打开棺材,女子竟然复活,未婚夫便带着姑娘回家了。她的后夫听说了,告官争夺这位女子,官府无法定案。秘书郎王导说:「 ”这是非常事件,不能按常理来断案,应该把女子判归未婚夫。”判官听从了王导的意见。秘书郎王导是东晋大臣,官居宰辅,《晋书》有传,此事发生的时间与王导任职时间相符。 这些是人死后过了很长时间又「 ”重返人间”的比较典型的记载。人死后那么多年,为何不腐烂,又活了过来?有人说,这是人体休眠的古代记录,说明人体在自然情况下是可以休眠很多年的。但估计这类记载,只是传闻而已。 5、两位「 ”还阳”的男子 古籍里「 ”死了几天又还阳”的记载也不少。 据东晋干宝的《搜神记》记载,会稽郡贺瑀,字彦琚,曾经生了病,昏迷不醒,只是心头还有一点温度,死了3天后,复活了。 《晋书·戴洋传》记载,戴洋,字国流,吴兴长城人,12岁的时候病死了,5天后复活。 6、「 ”还阳”的白富美 明朝冯梦龙的《醒世恒言》记叙了一个女孩「 ”还阳”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宋徽宗年间的东京(今河南开封)。18岁的富商女儿周胜仙,生得如观音般美貌。在春末夏初时节,她带着丫鬟、奶妈到金明池赏玩。到了范家茶馆,与范二郎一见钟情,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又情意难通。周胜仙巧妙地借喝糖水以传情,告诉对方自己姓名、地址、年龄、未婚等信息,而范二郎也心领神会,如法炮制地表演一番。后来二人各自回家,都因思念对方而病倒在床。范家请来隔壁王婆看病,问清病由之后,王婆为两家说定亲事,二人的病情很快好转。但后来,因周胜仙的父亲周大郎经商归来加以干涉,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女儿不能嫁给店小二,而要嫁给大户人家,阻止这门亲事,致使性情刚烈的周胜仙气绝而亡。 周家十分悲痛,将女儿生前闺房内的细软都陪葬了。周家请来挖坟墓的人中有个人叫朱真,出生于盗墓世家,公开身份是「 ”打坑子人(挖墓穴者)”,秘密身份是盗墓贼。他知道周胜仙的陪葬丰厚,便在筑坟时多留了心眼,做好了手脚,以便盗掘。 那晚,趁下大雪,朱真在半夜二更天,悄悄来到坟场,下刀挑开石板下墓穴,把周胜仙头上的金珠首饰,全部取下。 在脱去女孩身上的衣服首饰时,朱真*心顿起,奸污了周胜仙。不料此时,周胜仙却突然睁开眼,双手抱住了朱真——被气死的周胜仙得了阳和之气,又转醒过来。 朱真吃了一惊,只听周胜仙问道:「 ”哥哥,你是谁?”朱真狡猾地说:「 ”我是特地来救你的。”周胜仙抬起身来,便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周胜仙道:「 ”哥哥,你救我去见范家茶馆的范二郎,重重相谢。”朱真自忖,别人花钱娶老婆,还不一定能娶得这么美貌的姑娘,不如救她回家,便是自己的老婆了。 于是他便把还阳的周胜仙救回家,霸占了。两个月后,正逢元宵节,朱真入城看灯火,让他娘守住周胜仙。当晚朱家隔壁发生火灾,朱真娘手忙脚乱地收拾财物,周胜仙逮住机会从朱家偷跑出来。她一路找到范二郎店里,可惜被范二郎当女鬼误杀了。案情暴露后,朱真被处死,而范二郎则被释放。 7、女汉子斗盗墓贼 清朝景星杓的《山斋客谭》载:「 ”本朝安徽抚院高,讳承爵,旗员,罢官后,一爱女死,殡于通州别业。守庄奴知其殓厚,盗启之,见女软如生,将*之。女忽起,抱奴甚固,奴求脱不得,抱滚二十五里,遇巡员获之,论磔,七日旨下。女今东浙备兵高其佩之妹也。” 高承爵、高其佩都是清朝的名臣,高其佩还擅长指画。还阳的高**不愧是旗门虎女,她死死地揪住盗墓贼,与他搏斗25里之远,结果遇到官兵得救,盗墓贼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8、近代「 ”还阳”事件 还阳的事件在近现代也偶有见诸报端。解放前的上海,就发生过一起「 ”失尸案”。某太平间,丢失了一具尸体,后来查明,是那人半夜里「 ”复活”,自己回家去了。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因为日寇轰炸,数千市民躲进防空洞,由于防空洞没有通风设备,致使数百人窒息死亡。几百具尸体停放江边,哪知一夜就「 ”活”了几十人。 20世纪80年代,也曾出现过「 ”死人还阳”的事情。例如江苏省淮安地区金湖县,有个年过半百的农村妇女,久病在床,忽然不省人事,气息全无,家人只好替她办丧事。按当地习俗,停尸一天,第三天埋在山坡上。三天内棺头开口处必须露出土外,好让儿辈上坟供饭。埋后第一天,死者儿子上坟供饭时,发现棺材里有动静,原来他母亲已经「 ”还阳”了。 此外,2010年2月,四川北流市六麻镇六楼村95岁的黎秀芬「 ”死”后6天「 ”复活”了。2014年4月,四川仪陇妇女张志华「 ”死”后7天「 ”复活”。 云云。 当然,这些「 ”起死回生”不排除误判或假死等因素,但人到底能不能「 ”冬眠”或「 ”休眠”?古时科学不发达,无法详尽记录,也不能测试当时当地的存活条件,只好让后人无休止地去争论。而现代,印度瑜珈练习者斯瓦米·萨蒂亚穆提曾做了一次公开的休眠表演:他被活埋8天后,竟然「 ”复活”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