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利用古籍
1、古籍需要保护,但利用是对古籍最好的保护。古籍不能只是“束之高阁”与世隔绝,从故宫让更多馆藏走出库房,到古籍数字资源的免费阅览,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技术之变,如今的文物保护技术、数字化技术让传统的保护手段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这种变化更是观念之变,图书馆、博物馆回归公益属性,让更多的免费资源惠及于民,这既符合公众期待,也是文化传承的职责所在。
2、古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知识的宝库。古籍文献中蕴藏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可供挖掘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如今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典籍中寻根溯源,回到古籍寻找答案。
依托科技手段创新传承模式,开发创意产品,激活文化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优秀古籍善本价值的双赢。
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优秀古籍善本的传播广度和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领会其文化内涵、认同其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建的热情,真正实现优秀古籍善本价值的双赢。
古罗马帝国后期,古典文化传统开始走向式微。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教会为了在精神和文化领域获得唯我独尊的地位,便加紧了对古典文化的破坏和毁灭过程。由于古典文化被教会斥为异教之物,所以许多古典建筑和艺术品遭到破坏,大学和图书馆被关闭,古典作家的著作成为禁书。当时的一位大主教洋洋得意地宣称:“古代作家的书已经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西塞罗、苏格拉底和荷马(更不必说那些被基督教徒恨之入骨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都被扔在顶楼和地窖里被忘却。”从此,古典文化也就逐渐被以神学和道统为主的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并随之而坠入黑暗的深渊。但是,在基督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作为古代人类智慧之结晶的古典文化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丧失。那么,它在日后的历史中是如何传承的呢? 8-10世纪,古典文化开始在东方的阿拉伯帝国和西方的加罗林王朝同时复苏。查理大帝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实现教育和文化的复兴。为此,他延聘欧洲各地著名学者加入这一行动,并多次颁布诏令,要求全国各教区和修道院设立学校。同时,与之相关联的书籍抄写和图书馆也随之兴起,一批拉丁古典书籍得以抢救和复制,如西塞罗、恺撒、维吉尔、塔西佗、李维、卢克莱修、贺拉西、奥维德等古典作家的著作。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拉丁古典作家的典籍都是依据这一时期的复制本印制而来的。也正是在抄写、复制古典拉丁著作的过程中,修道士们与古典文化建立起了某种联系。有些教士甚至因迷恋于古典拉丁作家的著作而不能自拔。“加洛林文化复兴”虽然并没有出现令人赞叹的学术创新,但它对于古典拉丁文化的传承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过,随着维金人的南下,这一复兴运动也告中断。
如果说,加罗林王朝在拉丁基督教世界主要致力于拉丁古典文化的复苏,那么阿拉伯帝国则着重致力于古典希腊文化的学习年的和研究。在约750-850的100年里,自阿拉伯人掀起了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史称“百年翻译运动”。这是阿拉伯帝国全盛时代的大规模文化建设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次翻译运动中,阿拉伯人不仅翻译了大量古代波斯和印度的典籍,而且还翻译了大量古希腊人的著作。众所周知,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曾将希腊文化的种子播撒于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直到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之时,许多传播希腊文化的城市仍然存在,其中著名的有波斯的军迪沙浦尔、伊拉克的哈兰、叙利亚的埃德萨和安条克、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等。在这场翻译运动中,精通希腊文化的聂斯托里派基督徒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帝国的统治者成了这场翻译运动的倡导者和有力的支持者,如曼苏尔、拉希德、麦蒙。尤其是麦蒙,不仅他本人醉心于古希腊哲学,每当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后,他总是先睹为快,而且为了将学术研究和翻译运动纳入正规,他还于830年在巴格达图书馆的基础上修建了著名的“智慧馆”。这是一个集图书馆、研究院和翻译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学术机构。同时,麦蒙还派人到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等地去搜求古希腊典籍。于是,从各地运来的古籍不断充实到智慧馆。这样,在麦蒙的主持下,数百名学者和翻译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翻译活动,从而使“百年翻译运动”步入了鼎盛阶段。在这场翻译运动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都被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阿拉伯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而且还对古希腊文化的传承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对古典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方面,与大致同时代的“加洛林文化复兴”的成就相比,阿拉伯人的“百年翻译运动”所取得的成就更为辉煌,影响也更为深远。 自11世纪开始,历经劫难的拉丁西方人终于走出了“黑暗时代”,步入复兴和扩张之路。在扩张过程中,他们重新回到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中海世界,并与阿拉伯、拜占庭帝国等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文化交流活动。正是在西班牙、西西里和西亚等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哨,拉丁西方人重又接触到久违的古典希腊文化。于世从11纪末到13世纪末,一场历时长久、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在拉丁基督教世界如火如荼地展开。在这次翻译运动中,通过阿拉伯文、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而翻译成拉丁文等西方文字的古希腊典籍达200多部。而参与翻译运动的翻译家则多多达90多位,其中,有的在其一生中翻译作品达80余部。可以说,在这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中,几乎所有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著作都被译为拉丁文等西方文字。这不仅导致了各门学科在拉丁基督教世界的迅速复兴,而且古希腊文化中的自由和理性精神也得以复活,从而导致普遍的理性在中世纪拉丁基督教世界的确立。
与此同时,罗马法复兴的浪潮也从意大利蔓延到了法国、德意志、西班牙等欧洲大陆各国,罗马式建筑艺术也在拉丁基督教世界走向兴盛。无怪乎现代西方许多学者将世纪称为“文化复兴”的世纪了。可以说,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古典文化复兴的浪潮。 文艺复兴时代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在该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展开了对中世纪基督教会和神学的批判。于是,一股强劲的古典文化复兴的浪潮再次蔓延西方世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文化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以特殊的热情学习古希腊语,并积极投入到搜集、挖掘、整理和重新翻译古希腊原文典籍的运动中。他们在寺院和教堂图书馆里,耐心细致并满怀希望地从积满厚厚灰尘的故纸堆中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结果,他们在这些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取得了重大收获,发现了一些古典著作的珍本甚至孤本。这些珍本大都已腐朽、脱落。他们小心翼翼地修复这些“被野蛮的狱卒囚禁的文雅犯人”。不甘寂寞的美第奇家族和教皇也加入了这一行列。科西莫将巨资投入到古希腊典籍的搜集之中。教皇尼古拉五世还是教士时便因购买古典书籍而破产,做了教皇后依然故我。他自己曾毫不掩饰地说:“假我以资材,当成就两桩事业,即书籍与建筑,及后为教皇,两者都付诸实施。”直到去世时,他仍欠有债务。但是,他却将800册古希腊手稿留给了世人。许多人文主义者到希腊做学术旅行,当他们带着数以百计的古希腊典籍回到当意大利时,人们就像迎接凯旋而归的将军一样欢迎他们。而许多人文主义者则因购买古典稿本而负债累累。在1453年,当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人的围攻下陷落时,许多拜占庭学者带着抢救出来的古希腊手稿流亡到意大利。他们在各地教授希腊语,从而为古典文化在西方的复兴增添了一股活力。正是由于人文主义者的努力,古希腊典籍才得以传世。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希腊著作,大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搜集、整理出来的。
同时,拉丁古典文化也对人文主义的文化艺术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该时期,“人本主义史学家则把一切思想和一切叙述翻译成装扮成西塞罗体的拉丁文,至少是黄金时代的拉丁文”。与这种文学上的西塞罗主义相伴行的则是艺术领域内维特鲁威建筑艺术的复活以及古物搜求和收藏之风的盛行。人文主义者千方百计地探寻古典艺术品,而古罗马城则成为了这一运动的中心。至文艺复兴时代末期,罗马已聚集了无数的古物,其中大多是古罗马人的作品,但也有少数古希腊后期的原作。正是这些作品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源泉。
中世纪盛期的文艺复兴是一次有限的古典文化的复兴。基督教徒翻译与研究的只是古希腊哲学和科学著作,而且他们是在信仰至上的前提下,按照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古典文化的。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则完全冲破了这一局限,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了古典科学、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他们立足于人文主义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古典文化的真义,并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之进行了新的阐释。正是在古典文化的启发下,他
们奏响了响亮的“人的颂歌”,而在这片颂歌声中,中世纪的幽灵退到了黑暗的角落里。
实际上,古典文化复兴的浪潮并没有随着文艺复兴时代的结束而终结。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导致了古典文化的继续复兴。在该世纪,古物搜求之风不仅有增无减,而且还从罗马扩散到了意大利和欧洲的其他城市。于是,英、法、德等国家则代替罗马成为了这一运动的新的中心。这些国家的人们蜂拥到威尼斯、神秘的庞贝古城和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去凭吊、猎奇、探宝。尤其是在德国,一些艺术家还在理性的旗帜下掀起了一场“复古”运动,他们反对罗可可艺术的那种过分注重豪华和享受而缺乏思想的艺术风格,主张回到古典主义去,从而导致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新古典主义的出现。该流派曾盛行于德国与法国,并在绘画和建筑、雕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温克尔曼便是这场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注重从古典艺术中获取养分,所以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便从古典文化和艺术中寻求答案。如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大师达维德曾谈到,他鼓励学生去创作伟大题材的诀窍是:“快去翻翻普鲁塔克的书。”同时,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高举理性的大旗对传统的基督教神学进行批判时,古典文化再次成为他们赖以获取思想素材的宝库。所以,古典文化还成为理性主义运动的导师。 19世纪以后,伴随着考古学的出现和发展,古典文化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从而导致古典文化更大规模的复现。在这一世纪,考古学的篝火在意大利、希腊本土、小亚细亚等地陆续点燃,著名的罗马城、庞贝古城、雅典卫城、奥林匹亚城、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等遗址纷纷被发现和挖掘出来,一些古典文物和书籍也时有发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以至今天。这样,古典文化逐渐显露出它的全貌。同时,在西方各国,古典学也作为一门学科而逐渐得以确立。
我认为:1熟悉中国国情,多参加国内实践,多与人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字面摆设,而是历经几千年,早已融入国人的内心,融入国人的血液,理解国人是理解传统文化的关键,以此追溯文化渊源。2感悟生活,多留心注意观察实践,辅之以多读熟读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读万卷书,更行千里路,这样才是实实在在地继承了传统文化,找到实践价值,就有文化自信。3弘扬传统文化,是专业人士整理梳理古籍成适合现代人阅读的读物,而普通人则多多阅读,在实践中体悟,引发思考,形成契合现代的感悟,就得以在现代进一步发展。
继承是中医发展的前提,没有继承也就不会有发展创新。但是,中医应该怎样继承?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保护就是继承?对中医古籍读得越多继承就越好?我们经常说要继承中医的精髓,哪些才是中医的精髓?大家都知道继承很重要,但有时对「怎样继承」和「继承什么」却不是很明确。所以,要继承好中医,首先就要把继承相关的问题弄清楚,不能稀里糊涂地继承。
为什么要继承
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讲,还是从科学的角度讲,中医的发展首先是根脉的延续,如果脱离了中医的根脉,发展得再快再好也不属于中医。所以,谈中医的发展,些许都不能离开中医的本质和特色。这是为什么要继承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关系中医的创新。中医创新一定是建立在中医的「过去」之上,过去是基础,没有过去就不存在创新。所以,创新是中医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飞跃,是由量变引发的质变。也就是说,过去也好,创新也罢,都是中医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一紧密联系的历史整体。当下对「中医原创」的理解需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原创的东西可以是中医过去没有的,但它一定是属于中医范畴之内的,即和中医有血脉联系的;和中医没有血脉联系的原创,一定不是中医的原创。
以上说明,中医的发展和创新都是中医的延续,是中医根脉的延伸,虽然有时发生了质的飞跃,但血脉不断,流淌的还是中医的血液。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医发展首先要做好继承的原因所在。
怎样继承
一定是科学地继承。科学地继承,就是要明晰哪些是精髓哪些是糟粕,批判地继承,而不是全盘继承。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的同时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有辨识理论是非和真理真假的能力。从文化的角度讲,中医以传统厚重为特征,但因为时代原因,无论是幼稚的、虚假的,还是成熟的、科学的,在中医遗产中一定都有呈现,而且是混杂一起的,这就需要继承时有所扬弃,择其善而取之。提倡全面继承,不是良莠不分地继承,而是强调从全局着眼,强调对不同优势的全部继承,这是从整个中医继承工作来说的。就个人而言,继承的能力有限,涉猎的方面有限,继承的内容自然是有取舍的。如果倾其所有精力用于继承,一是不可能,二则有失继承的意义。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为继承而继承,则徒劳无功。有人读了不少中医古籍,有的甚至能诵,但到头来无论是学术还是临床均无建树。
在强调中医继承时,常会伴随一阵「读经热」,于是有人以为中医继承就是读经典。不否认读经对中医继承的基础作用,但读经绝不是中医继承的全部。读经只是一种书本学习,侧重的是理论继承,远远代替不了临床继承,唯有临床继承才是中医继承的根本所在。读经典有益于临床,但重要的还要靠扎实的临床实践。理论著述几近等身,临床水平判若两人,这不能说是继承得好。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一强调继承,便有人呼吁要回归中医。「回归中医」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回到传统,一是回到过去。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是难以实现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科学,而且是应用性极强的科学回到传统和过去,显然是不现实的。之所以要继承中医的一些传统,那是因为在当下它还显示出一定的优势,还有社会需求,但也只是部分,并非全部。所以,要求完全回归传统那是复古,是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
继承什么
毫无疑问,继承的一定是中医的精髓。哪些是中医的精髓?标准是什么?我们说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继承问题,但因时代不同、需求不同,对中医精髓的判断标准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判断中医精髓的标准应该主要有两条,一是看社会需求,二是看是否代表中医的本质和特色。
以社会需求为标准,体现的是中医对当下时代的社会价值。继承什么,首先要有一个价值判断,包括对待中医经典。经典具有权威性,但并不是说经典就句句是真理。因为时代久远和历史局限性,中医经典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缺陷,所以同样需要批判地继承、发展地继承。时代价值,体现的是当下和未来的需求。没有时代价值的东西,也就没有了继承的必要性。社会需求,需要全面考量。中医具有文化与科学双重属性,考察既要看它的文化价值,也要看它的科学价值。文化方面,主要看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意义与价值;科学方面,主要审视它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科学价值是主要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文化的继承。同样,也不能片面强调它的文化价值,而影响对它科学价值的判断。
将「代表中医的本质和特色」作为中医精髓判断的另一标准,目的不仅在于保持中医的本色,还在于保证继承的质量。代表中医本质和特色的主要方面有中医的基本思维、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等。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核心,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产生的,具有显明的中国文化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浓缩和优势体现。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气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六经理论、卫气营血理论等,也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特别是阴阳学说、气学说、五行学说,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直接承袭。这些既是中医的精髓,也是中医的基因,更是中医的根脉,决定着中医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像这样一些代表中医本质和特色的东西,才是需要认真继承的。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那就是历代中医不同学派和流派学术思想的继承,因为中医的创新更多的就体现在这些不同的学术思想当中。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中医学术的繁荣,就看不到中医学术的异彩纷呈,中医发展就缺少动力。
总之,继承是个重要的问题,只有弄清楚,才知道怎么继承和继承什么。
本文2023-08-03 17:42: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