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天狼星的神话传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谁有关于天狼星的神话传说?,第1张

天狼星的神秘传说 位于大犬座的天狼星是全天最亮的恒星。自古以来,它一直被人们所瞩目,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许多文明古国都有关于它的详细记载和有趣的传说。 我们的祖先所以把这颗星称为天狼星, 可能觉得它发出的光带有杀气,并认为这颗星主凶,如《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其东有大星,曰狼。狼角变色,多盗贼。”晋书天文志》中也说:“狼一星在东井东南。狼为野将,主侵掠0’法代大诗人李白曾以“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的诗句来感叹一代名将幽州胡马客讨伐凶奴的失利。 古罗马、巴比伦、古希腊以及阿拉伯人都把天狼星称为犬星,狼和犬同种,天狼星在这些不同的古代文明中心竟然有着如此相似的称呼,为天文学家所不解。在古罗马时代,每年7月3日一8月I 1日,天狼星黎明前从东方升起,此时正值盛夏,酷暑难当。树木和花草被晒得一片枯焦,野兽连逃跑的力气都没有了,在人群中流行着可怕的寒热病。古罗马人认为这些灾难都是犬星和太阳所造成的,将这段时间称为犬日。 每当天狼星首次从晨曦中的地平线出现时,古罗马人都要献上一只狗,作为祭品。 与中国人和罗马人相反, 古埃及人把天狼星作为“尼罗河之星”加以崇拜,他们对天狼星观测,用以预报尼罗河的泛滥成为古代最有名的科学观测之一。 尼罗河是埃及人民的“母亲之河”,由于尼罗河定期泛滥,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埃及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之上。一般把孟菲斯以南的尼罗河谷地称为上埃及,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沼泽区称为下埃及。在公元前4500年前,埃及处于旧石器晚期,人们以渔猎为生,公元前4500年以后,埃及进入新石器时期,开始产生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每当天狼星在黎明前从东方地平线升起之后不久,尼罗河的汛期就要到了。而古埃及人正是利用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过后的肥沃土地来耕种的。天狼星在埃及人的心目中,成了洪水和春季到来的象征,因而把天狼星视为神明,专门建造了祭祀天狼星的庙宇,这些庙宇的门正好对着天狼星升起的方向。他们把黎明前天狼星从东方升起的周期定为一年,并把最初的一天称为岁首,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太阳历。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那样:“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 现代天文学家发现,从公元前700年到公元200年将近1000年的时间里,在埃及、巴比伦、古希腊以及阿拉伯的许多古籍中都记载天狼星是红色的,其中包括著名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所写的《天文大成》。而我国司马迁在这一期间所写的《史记·天官说》却明确说天狼星是一颗白色的星,孰是孰非难以评说。

华夏文明指华夏族所创造的文明。华夏也称“华”、“诸华”,又称“夏”或“诸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其中的“华夏”是指汉族的前身。

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和古籍记载,华夏文明经历了有巢氏[1]、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2]、黄帝(轩辕氏)[2]、尧、舜、禹等时代[3]。后来的炎帝和黄帝为共主,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华夏文明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历史上一脉相传。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华夏文明"中的"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5]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注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华夏”一词的本义即是: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可见,华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

文明思想

华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易学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6]

共8张

华夏始祖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和古籍记载,华夏文明经历了:有巢氏[1]、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2]、黄帝(轩辕氏)[2]、尧、舜、禹等时代[3]。后来炎帝和黄帝为共主,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即为“炎黄子孙”。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的始祖。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神禹、夏后禹、大禹。夏后大禹治水有功,取代了舜的共主地位,登基为天子,夏朝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文明王朝。[7]

“中华”一词最早使用是用在天文方面,“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天文经星·中宫》)华夏、中国、中华,如今指的是我国全境,这三个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8]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华人、夏人,通称为诸华、诸夏[9]。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周朝时,依据《周礼》,华夏是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五方上帝分别是:东方青帝太昊伏羲、南方炎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华夏”一词(华与夏的合称)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左传》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注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10]“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此即“华夏”的本意。

共2张

华夏文化汉服

可见,华夏(汉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11]

文明起源

华夏文明源自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华夏族父系Y染色体主体是O3及其支系,母系线粒体单倍群主要为M7c、F 和B4含其他支系。母系线粒体单倍群主要为M7c、F 和B4。六千年前,华夏学会了种植小米的农业技术。粮食渐渐充足,不再像游牧民族那样缺乏食物,使得华夏部落的人口很快的增长。于是华夏部落开始为生存空间而扩张,向四方的其它民族掠夺土地,土地的争夺也发生在华戎之间。但是对华夏更有吸引力的是东方适于农作的肥沃土地。[12]据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与研究表明,5800年至5300年前,中国大地上的文明灿若星斗[13]。良渚古国遗失后,中原渐成史前东方文明中心[13]。

根据史书记载,华夏部落是黄河流域(河南一带)的最早居民,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又于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建立了仰韶文化。再于距今约4600-4000年在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地区建立龙山文化。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14]。

关于华夏文明(古代中原地区居民创造的文明)的起源时间,西方学者根据他们的标准一直认为是3000年前,中国学者虽然存有异议,但一直无法证明这一观点的错误。红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8000年前。[15]按照西方对文明起源的定义,中华文明发源于3000年前。而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应前推5000年,应是8000年前。[15]中华文明起源时间前推5000年,不应以青铜器为标准。[15]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发现表明,尽管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发展过程由于地理的原因处在东亚地区,是相对独立、自己摸索向前发展的,但是在“古国时代”的晚期,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和其他外来文明有了接触[14]。“良渚文化”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良渚距今约5300~4300年,大体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同处一个时代[16]。

华夏先民分为大大小小许多个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其中比较著名的首领有燧人氏、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颛顼(黑帝)、黄帝、炎帝(赤帝)、帝喾(高辛氏)、有巢氏、祝融、伯益、舜帝、尧帝。其中炎帝和黄帝为共主。华夏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一、诗人李白认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专家的多年考证,“她”来自“三江源”。

  三江源:从空中遥望地球,中国西部那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为中国内陆竖起了一道天然屏障,它遮挡住了沙,遮挡住了干旱。温和湿润的江南水乡才会有今天如此绮丽的风光。

  喜马拉雅山孕育了中国三条大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澜沧江流经 中国缅甸、老挝、泰国等6个国家,也被誉为东方多瑙河。

  青藏高原是她们的初始流出之地,亿万斯年的流动便是从这里出发,流向中华大地,孕育生命故事的。这个地区被称为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总面积为31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全省土地面积的4388%,平均海拔4800米。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到08人,有大片的无人区。

  在这个地区,长江的水量占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的水量占到黄河总水量的49%,而澜沧江则占了全澜沧江水量出境的15%。因此,三江大量的水来自青藏高原,并且来自三江源地区。

  正是这样一个特定地域,形成了三江源难以言说的神秘、苍凉。

  三江源之正说

  不可思议的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关于江源何处的记载重新趋于混乱,甚至出现谬误。1946年出版的《中国地理概论》写道:“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5800公里,为我国第一巨川。”这本书还告诉读者,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北麓,便有了“江河同源一山”,“长江、黄河是姊妹河”之说,并载入中小学地理课本。

  以扬子江指代长江是完全错误的,此种用法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日暮途穷,什么关口也把不住了,外国轮船长驱直入,但均得从吴淞入口,首先要经过的是镇江、扬州一带的河段,史称扬子江,外国轮船船长和水手们便把中国长江更名,以扬子江取代了。长江英文的旧译名便是“扬子江”。说中国人中的一部分有洋奴哲学或崇洋媚外,实在不冤枉,民国时期的中国水利部门实际上已经认同洋人之说,以扬子江之名取代长江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为长江正名,还长江以“长江”之名。

  1976年和1978年的夏天,国家两次组织江源考察队深入江源实地勘察后发现:长江上源伸入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有大大小小几十条河流,较大的为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根据“河源惟远”的原则,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再沿沱沱河上溯至最上源,沱沱河又分两支,东支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海拔6621米,西支源出尕恰迪如岗雪山,海拔6513米,东支较西支略长,长江的正源头应为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各拉丹东雪山上段是巨大的姜古迪如冰川,那冰川融水形成的点点滴滴,便是长江的初始流出。

  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江源考察的最新消息,同时还宣布,长江全长不是过去说的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为世界第三长河。

  那么,黄河的源头在何处?

  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河源考察队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此说存在了20多年,但争议不断。1978年夏天的又一次考察中,发现有三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河相比,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长约30公里。因此,卡日曲才是黄河正源。

  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有平静的小湖泊,有泉眼,那些泉眼中涌出的清冽冽的泉水,便是黄河的源头之水。

  充满诱惑的澜沧江的源头,到底隐藏在哪里?

  1999年6月,中国科学探险学会18位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踏上了寻找江源的旅程。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水流杂处,湖沼密布,通过对扎那曲、扎阿曲的实测对比,认为扎阿曲应是澜沧江正源。

  人类几乎所有的文明起源都离不开河流。人类最初的发祥地都选取在一些大河流域并不是种偶然。从长江、黄河、澜沧江到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每一条大河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在中国,黄河和长江则被称为母亲河。人类从未间断过对江河的敬仰,也从未间断过对江河之源的探寻。

  青藏高原的含氧量只有40%,对人的生理是一个考验,同样对热气球燃烧气量技术也是一次挑战。2004年中央电视台《三江源》摄制组为了更好地拍摄三江源全貌,首次在极高海拔5200米处放飞热气球。而热气球由于受青藏高原独特气流的影响而失去控制,在空中飘来飘去无法降落,最终因燃料烧尽,摔落在山上。摄制组成员受到重伤,探索三条大江源头的道路付出沉重代价。寻找那发源于地球之颠、生命成长极端困难的江河发源地,有着我们生活在平原丘陵上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难。

  长江之源

  早在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就有关于长江源头的说法,尽管全文仅1100余字,但却是先秦时期最富科学性的地理著作,被历代研究地理的学者尊为先祖。其中“导山”和“导水”章节记述了全国山川分布大势,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全国区域志。但地理常识告诉我们,嘉陵江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它从重庆汇入长江。但在几千年前的古中国,是谁最早把大禹治水的故事与长江源头联系起来?又是谁得出“岷山导江”这样一个结论呢?今天,这些已经无从考证。《尚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尚书》所言,就是金玉良言,神圣不可侵犯,因而没有人敢于公开质疑“岷山导江”这一错误的结论,以至很长时间以来都在误导后来者。

  相反,长江真正的干流金沙江却被认为是支流。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是明显错误的。因为,自古以来,判定一条江河的源头、或者正源的标准,都是以这条河的水流量、河的长度来界定。金沙江的水流量明显要比岷江大,而且河长也要比岷江长,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在论及江源时舍金沙江之远而求岷江之近呢?

  有过两种解释:一曰,班固或者郦道元根本没有对这两条江进行过实地考察,而只是从民间传说以及古籍记载得出相关结论;这个推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金沙江和岷江两岸都是崇山峻岭,即使在拥有现代交通工具的今天要走完这两条江也要付出巨大的艰辛,而在古代,没有道路、也没有交通工具,要进行实地考察更是难上加难;二曰,大禹在中国具有近乎神圣的影响力,大禹的论断也都是不可推翻的真理,而班固和郦道元当然不可能摆脱此种局限。

  到了明代,徐霞客根据中国山脉大势与江河源流的关系,断定黄河发源于昆仑之北,长江发源于昆仑之南。他纠正了“岷山导江”说,从而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

  康熙年间,1704年,为编制全国地图,康熙皇帝派人探测青藏地区。不过,因交通险阻,气候恶劣,他们都无法进入江源深处实地探查,只能做出“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的描述,把长江源头地区的布曲、尕尔曲、当曲或楚玛尔河等支流都当做长江源头。这一次,虽然没有真正确定长江的源头,但是,至少人们对源头区域已经有了较直观的了解。

  1718年,第一本中国地图集《皇舆全图》由康熙组织人员绘制完成,其中分别为黄河、长江绘制了河源图、江源图。

  黄河之源

  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最早的记载是在《山海经》中,书中记载:“昆仑之丘……河水出焉”。意思是说黄河的水来自于一个叫“昆仑”的地方,自此便有了“河出昆仑”之说。

  到了唐代,李白一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令河出昆仑的说法更加广为流传了。但是,性情豪放的李白,又给后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以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再次解释黄河。

  那么黄河之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唐贞观9年,吐谷浑乘中原战乱,不时骚扰内地。唐太宗派大将李靖、侯君集率兵出击,曾到“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览河源”。这里的柏海是指今扎陵湖,星宿川指此湖西面的星宿海。史书虽说他们观河源,其实还是没有真正到达河源。不过这是中原地区到达河源地区的最早记录,这比过去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想在青藏高原建造一个都城,为此,忽必烈派招讨使都实于公元1280年11月4日勘察黄河源。他们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最后,都实一行到了星宿海。河源间的星宿海是黄河流经两山夹峙间的开阔川地,没有波浪没有涛声,是人迹罕至的草滩上的水泡子,娴静如处子,大小不一,星罗棋布,一到晚上月光泻地,星光闪烁之下,这草滩上的水泡子也晃着群星,星宿海由此得名。星宿海离开河源不远了,但星宿海却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源头。

  1704年,康熙还派人对黄河源头进行访查。访查人员越过扎陵湖、鄂陵湖后,到达星宿海,留下了“星宿海之源,小泉万亿,众山环之”的文字记载,以及一幅星宿海地形图,再次肯定了元朝的结论,将星宿海作为黄河的源头。

  1782年,黄河再次决堤,河南一带出现洪灾。乾隆皇帝继康熙之后,对黄河源头耿耿于怀,派出一名叫阿弥达的侍卫前往青海探寻黄河源头。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之后又西行300里,到了巴颜喀拉山北边,认为那是黄河的源头。应该说阿弥达已经走得很远了,牵挂黄河的康熙、乾隆,可以说是心怀忧患、目光远大了。

  澜沧江之源

  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在国外,它也被称为湄公河、湄南河,意为“众水之母”。不管是茶马古道,还是柬埔寨的吴哥文化,都是依据澜沧江而生存和发展的。从古至今,无数游客进出澜沧江,他们的足迹遍及整个澜沧江流域,但是却很少有游客留下历史记录,只有两个奇人在澜沧江畔留下了游历的踪迹。

  第一位留下记录的,是来自欧洲的异乡人———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人,他在游记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记载了我国40多处城市,对当时中国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作了详细描述。因此,马可波罗被誉为“中世纪的伟大旅行家”,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上的友好使者。

  300多年后,第二位踏访澜沧江的人出现了,他就是中国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从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而走得最远、费时最长、游记文章写得最多最精彩的,是澜沧江、金沙江及周边地区,但是,他对澜沧江本身却几乎没有描述,采取了巧妙的回避态度。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于同一个地方:三江源区域。也许,他因此而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的机会。

  回答者: hxylzm - 经理 四级 7-31 22:08

  修改答复: hxylzm,您要修改的答复如下: 积分规则 关闭

  一、诗人李白认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专家的多年考证,“她”来自“三江源”。

  三江源:从空中遥望地球,中国西部那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为中国内陆竖起了一道天然屏障,它遮挡住了沙,遮挡住了干旱。温和湿润的江南水乡才会有今天如此绮丽的风光。

  喜马拉雅山孕育了中国三条大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澜沧江流经 中国缅甸、老挝、泰国等6个国家,也被誉为东方多瑙河。

  青藏高原是她们的初始流出之地,亿万斯年的流动便是从这里出发,流向中华大地,孕育生命故事的。这个地区被称为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总面积为31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全省土地面积的4388%,平均海拔4800米。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到08人,有大片的无人区。

  在这个地区,长江的水量占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的水量占到黄河总水量的49%,而澜沧江则占了全澜沧江水量出境的15%。因此,三江大量的水来自青藏高原,并且来自三江源地区。

  正是这样一个特定地域,形成了三江源难以言说的神秘、苍凉。

  三江源之正说

  不可思议的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关于江源何处的记载重新趋于混乱,甚至出现谬误。1946年出版的《中国地理概论》写道:“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5800公里,为我国第一巨川。”这本书还告诉读者,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北麓,便有了“江河同源一山”,“长江、黄河是姊妹河”之说,并载入中小学地理课本。

  以扬子江指代长江是完全错误的,此种用法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日暮途穷,什么关口也把不住了,外国轮船长驱直入,但均得从吴淞入口,首先要经过的是镇江、扬州一带的河段,史称扬子江,外国轮船船长和水手们便把中国长江更名,以扬子江取代了。长江英文的旧译名便是“扬子江”。说中国人中的一部分有洋奴哲学或崇洋媚外,实在不冤枉,民国时期的中国水利部门实际上已经认同洋人之说,以扬子江之名取代长江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为长江正名,还长江以“长江”之名。

  1976年和1978年的夏天,国家两次组织江源考察队深入江源实地勘察后发现:长江上源伸入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有大大小小几十条河流,较大的为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根据“河源惟远”的原则,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再沿沱沱河上溯至最上源,沱沱河又分两支,东支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海拔6621米,西支源出尕恰迪如岗雪山,海拔6513米,东支较西支略长,长江的正源头应为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各拉丹东雪山上段是巨大的姜古迪如冰川,那冰川融水形成的点点滴滴,便是长江的初始流出。

  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江源考察的最新消息,同时还宣布,长江全长不是过去说的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为世界第三长河。

  那么,黄河的源头在何处?

  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河源考察队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此说存在了20多年,但争议不断。1978年夏天的又一次考察中,发现有三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河相比,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长约30公里。因此,卡日曲才是黄河正源。

  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有平静的小湖泊,有泉眼,那些泉眼中涌出的清冽冽的泉水,便是黄河的源头之水。

  充满诱惑的澜沧江的源头,到底隐藏在哪里?

  1999年6月,中国科学探险学会18位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踏上了寻找江源的旅程。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水流杂处,湖沼密布,通过对扎那曲、扎阿曲的实测对比,认为扎阿曲应是澜沧江正源。

  人类几乎所有的文明起源都离不开河流。人类最初的发祥地都选取在一些大河流域并不是种偶然。从长江、黄河、澜沧江到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每一条大河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在中国,黄河和长江则被称为母亲河。人类从未间断过对江河的敬仰,也从未间断过对江河之源的探寻。

  青藏高原的含氧量只有40%,对人的生理是一个考验,同样对热气球燃烧气量技术也是一次挑战。2004年中央电视台《三江源》摄制组为了更好地拍摄三江源全貌,首次在极高海拔5200米处放飞热气球。而热气球由于受青藏高原独特气流的影响而失去控制,在空中飘来飘去无法降落,最终因燃料烧尽,摔落在山上。摄制组成员受到重伤,探索三条大江源头的道路付出沉重代价。寻找那发源于地球之颠、生命成长极端困难的江河发源地,有着我们生活在平原丘陵上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难。

  长江之源

  早在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就有关于长江源头的说法,尽管全文仅1100余字,但却是先秦时期最富科学性的地理著作,被历代研究地理的学者尊为先祖。其中“导山”和“导水”章节记述了全国山川分布大势,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全国区域志。但地理常识告诉我们,嘉陵江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它从重庆汇入长江。但在几千年前的古中国,是谁最早把大禹治水的故事与长江源头联系起来?又是谁得出“岷山导江”这样一个结论呢?今天,这些已经无从考证。《尚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尚书》所言,就是金玉良言,神圣不可侵犯,因而没有人敢于公开质疑“岷山导江”这一错误的结论,以至很长时间以来都在误导后来者。

  相反,长江真正的干流金沙江却被认为是支流。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是明显错误的。因为,自古以来,判定一条江河的源头、或者正源的标准,都是以这条河的水流量、河的长度来界定。金沙江的水流量明显要比岷江大,而且河长也要比岷江长,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在论及江源时舍金沙江之远而求岷江之近呢?

  有过两种解释:一曰,班固或者郦道元根本没有对这两条江进行过实地考察,而只是从民间传说以及古籍记载得出相关结论;这个推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金沙江和岷江两岸都是崇山峻岭,即使在拥有现代交通工具的今天要走完这两条江也要付出巨大的艰辛,而在古代,没有道路、也没有交通工具,要进行实地考察更是难上加难;二曰,大禹在中国具有近乎神圣的影响力,大禹的论断也都是不可推翻的真理,而班固和郦道元当然不可能摆脱此种局限。

  到了明代,徐霞客根据中国山脉大势与江河源流的关系,断定黄河发源于昆仑之北,长江发源于昆仑之南。他纠正了“岷山导江”说,从而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

  康熙年间,1704年,为编制全国地图,康熙皇帝派人探测青藏地区。不过,因交通险阻,气候恶劣,他们都无法进入江源深处实地探查,只能做出“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的描述,把长江源头地区的布曲、尕尔曲、当曲或楚玛尔河等支流都当做长江源头。这一次,虽然没有真正确定长江的源头,但是,至少人们对源头区域已经有了较直观的了解。

  1718年,第一本中国地图集《皇舆全图》由康熙组织人员绘制完成,其中分别为黄河、长江绘制了河源图、江源图。

  黄河之源

  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最早的记载是在《山海经》中,书中记载:“昆仑之丘……河水出焉”。意思是说黄河的水来自于一个叫“昆仑”的地方,自此便有了“河出昆仑”之说。

  到了唐代,李白一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令河出昆仑的说法更加广为流传了。但是,性情豪放的李白,又给后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以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再次解释黄河。

  那么黄河之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唐贞观9年,吐谷浑乘中原战乱,不时骚扰内地。唐太宗派大将李靖、侯君集率兵出击,曾到“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览河源”。这里的柏海是指今扎陵湖,星宿川指此湖西面的星宿海。史书虽说他们观河源,其实还是没有真正到达河源。不过这是中原地区到达河源地区的最早记录,这比过去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想在青藏高原建造一个都城,为此,忽必烈派招讨使都实于公元1280年11月4日勘察黄河源。他们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最后,都实一行到了星宿海。河源间的星宿海是黄河流经两山夹峙间的开阔川地,没有波浪没有涛声,是人迹罕至的草滩上的水泡子,娴静如处子,大小不一,星罗棋布,一到晚上月光泻地,星光闪烁之下,这草滩上的水泡子也晃着群星,星宿海由此得名。星宿海离开河源不远了,但星宿海却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源头。

  1704年,康熙还派人对黄河源头进行访查。访查人员越过扎陵湖、鄂陵湖后,到达星宿海,留下了“星宿海之源,小泉万亿,众山环之”的文字记载,以及一幅星宿海地形图,再次肯定了元朝的结论,将星宿海作为黄河的源头。

  1782年,黄河再次决堤,河南一带出现洪灾。乾隆皇帝继康熙之后,对黄河源头耿耿于怀,派出一名叫阿弥达的侍卫前往青海探寻黄河源头。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之后又西行300里,到了巴颜喀拉山北边,认为那是黄河的源头。应该说阿弥达已经走得很远了,牵挂黄河的康熙、乾隆,可以说是心怀忧患、目光远大了。

  澜沧江之源

  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在国外,它也被称为湄公河、湄南河,意为“众水之母”。不管是茶马古道,还是柬埔寨的吴哥文化,都是依据澜沧江而生存和发展的。从古至今,无数游客进出澜沧江,他们的足迹遍及整个澜沧江流域,但是却很少有游客留下历史记录,只有两个奇人在澜沧江畔留下了游历的踪迹。

  第一位留下记录的,是来自欧洲的异乡人———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人,他在游记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记载了我国40多处城市,对当时中国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作了详细描述。因此,马可波罗被誉为“中世纪的伟大旅行家”,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上的友好使者。

  300多年后,第二位踏访澜沧江的人出现了,他就是中国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从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而走得最远、费时最长、游记文章写得最多最精彩的,是澜沧江、金沙江及周边地区,但是,他对澜沧江本身却几乎没有描述,采取了巧妙的回避态度。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于同一个地方:三江源区域。也许,他因此而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的机会。

因为古埃及的记载是比较古老的东西,而狮身人面像是在7000到9000多年前建造的,所以不会提到。根据他父亲胡夫的画像,古埃及法老雷吉耶夫建造了狮身人面像纪念碑,将他的父亲视为太阳神。这也是雷吉耶夫为恢复对王朝的尊重而进行的宣传的一部分。

1狮身人面像的外形

狮身人面像高20米,长57米,长约5米。它戴着王冠,前额雕刻着神蛇浮雕。它的下颚有皇帝的象征,下垂的长胡须和两米多的耳朵。他是埃及和希腊的艺术品,也是一个神话中的怪物,名叫斯芬克斯。然而,狮身人面像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据说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的怪物,很残忍,喜欢吃人。

2狮身人面像的建造者

狮身人面像已经“守护”吉萨高原4500多年。多年来,考古学家已经明确了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但是谁建造了狮身人面像的谜团仍未解开。然而,根据记载,公元前1400年左右,图坦莫斯王子在梦中被神明乌哈特托付,他的雕像被从黄沙中刨出。

3狮身人面像的建造时间

根据这个观点,这尊雕像应该是赫勒之神。在其他传说中,也提到狮身人面像早在法老胡夫统治时期就存在。一些研究人员发现狮身人面像的尾巴和主体不一样。也许法老哈夫拉只是修改了它,而不是它的建造者。狮身人面像的实际建造时间约为7000-9000年前。当然,有些人认为侵蚀狮身人面像的水是从尼罗河蒸发出来的。

狮身人面像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秘怪物。他是埃及胡夫金字塔前最大的狮身人面像。到目前为止,“狮身人面像之谜”经常被用来描述复杂、神秘和难以理解的问题。

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是地中海,从地质史上看,地中海在世界上的各大洋和海之中有 着相当老的资格。它甚至要比大西洋还老, 地中海在6500多万年以前的名字叫特提斯海。 那时候,大西洋还没有形成,特提斯海的大 小仅次于太平洋,在后来的地壳运动过程中, 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连接起来,在喜马拉雅 山形成的同时,宽阔的特提斯海也逐渐缩小 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中海。

现在的地中海,处于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之间,面积在250万平方千米左右。在 地中海的西面是著名的直布罗陀海峡,海峡 之外就是大西洋,东边是著名的苏伊士运河, 运河之外就是印度洋,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 了地中海在当今世界上具有决定意义的经济 和政治地位。

地中海的气候一般来讲是夏季干热少雨, 冬季温暖湿润。这种独特的气候正好与我们 通常所见到的气候相反,所以科学家们把它 单独列为一种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此 外,由于地中海的地理位置特殊,它的海水 盐度也比较高,比大西洋要髙好多。

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由北面的欧洲大陆,南面的非洲大陆以及东面的亚洲大陆包围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东西长约4000千米,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千米,面积251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陆间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处是5267米。作为陆间海,地中海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这样的条件使它从古代开始海上贸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帝国等的发展,现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理位置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接,东部通过土耳其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西端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沟通,最窄处仅13公里(8英里)。航道相对较浅。东北部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黑海。东南部经19世纪时开通的苏伊士运河与红海沟通。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附属其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和埃特纳火山。

气候特点

地中海的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被称作地中海性气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名字由来

最早犹太人和古希腊人简称之为“海”或“大海”。因古代人们仅知此海位于三大洲之间,故称之为“地中海”。英、法、西、葡、意等语拼写来自拉丁Mare Mediterraneum,其中“medi”意为“在……之间”,“terra”意为“陆地”,全名意为“陆地中间之海”。该名称始见于公元3世纪的古籍。公元7世纪时,西班牙作家伊西尔首次将地中海作为地理名称。

得名由来

地中海是海的一种。所谓海,是指大洋的边缘部分。按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边缘海、地中海、内海3种。

地中海,是位于大陆之间的海,又称“陆间海”。面积和深度均较大,有海峡与毗邻海区或大洋相通。如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地中海”。

位于南、北美洲之间的加勒比海也属于地中海。

沿岸国家

欧洲国家(从西至东排序):西班牙、法国、摩纳哥、意大利、马耳他(岛)、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阿尔巴尼亚、希腊。

亚洲国家(从北至南排序):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非洲国家(从东至西排序):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

岛屿

地中海中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大岛屿有马略卡岛、科西嘉岛、萨丁尼亚岛、西西里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等。

地中海中的群岛:

巴利阿里群岛、艾奥尼亚群岛

地中海中的岛屿:

马略卡岛、科西嘉岛、萨丁尼亚岛、西西里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罗得岛、马耳他岛

附属海

地中海大致上以马耳他岛为中点,分为东西两部,故而,马耳他岛有“地中海心脏”之称。地中海的海岸线曲折,各个半岛将整个地中海分割成不同的海域,自西向东分别是:

阿尔沃兰海

巴利阿里海:巴利阿里群岛和欧洲大陆之间的海域。

伊特鲁利亚海

黑海

里海(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利古里亚海:亚平宁半岛、科西嘉岛、撒丁岛之间的海域。沿岸主要港口有威马赛

亚得里亚海:巴尔干半岛和亚平宁半岛之间的海洋,沿岸主要港口有威尼斯、

爱奥尼亚海

爱琴海:巴尔干半岛、安纳托利亚半岛、克里特岛所包围的海域之间的海域。

入海河流

有众多河流自不同方向注入地中海,主要河流包括:尼罗河、罗讷河、台伯河、阿迪杰河、阿诺河

大家好,我是边肖。今天,我想告诉你关于中国的海洋历史。请注意。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航海大国,航海历史悠久。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掌握航海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文化通过海洋向海外传播,对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的古代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开辟了从印度洋到非洲大陆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掌握使用指南针的国家。中国的指南针和造船技术通过地中海从阿拉伯传到欧洲,为世界航海技术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历史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航海家,如鉴真、郑和、冼夫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处于世界海洋文明的顶端。但近代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后,中国海运业的发展受到一点阻碍,被欧美一些工业强国赶超。

最早的航海家

中国的航海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记载了石“劈木船桨”的故事。7000年前河姆渡史前文明遗址出现的木桨,是中国航海的第一份证据。中国的古籍和文献中关于航海的记载数不胜数。还记载了夏朝莽帝“征服大海,捉到大鱼”的故事。与韩国商人和海外人士的接触更加频繁。公元年,有关于商人航海活动的记载:“相土凶,海外断绝”。

春秋时期,吴、齐、燕、鲁、越等周边国家的航海技术也十分发达。吴和齐都能造10英尺长、15英尺宽的大船。它们被称为“翼龙”,是一种能够在海上航行的双层战舰。祁曾经和这样的翼龙在海上嬉戏。他已经半年没上岸了。孔子非常羡慕,他梦想乘坐这样一艘大船去“海上旅行”。

吴的战船可以从东海出发,穿过东海、黄海,到达渤海湾的胶州。五福查攻打齐国时,就是沿着这条海路到达齐国的。另一方面,燕以海军征服朝鲜半岛,并派人出使日本,开辟了辽东至日本的新航路和中日海上航路。

最大的舰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航海技术进一步发展。方士徐福远赴海外,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他的船载着数百名工匠和3000名处女。这艘船的大小是可以预测的。徐福驶往“平原光泽”号。据后来的学者说,他的船队至少到过日本和菲律宾,甚至到达了琉球群岛。

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舰队。汉武帝建立了“造船军”,这是世界上第一支职业海军。这支部队乘坐“建筑船”,船又高又宽,看起来像一座建筑。它可以远距离攻击,也可以近距离作战。它是古代历史上最有效的海军。这艘船可以容纳数百名士兵,配备了世界上最早的桨和舵。每层楼都被硬木制成的“城垛”所包围。四周覆盖皮革,加强保护。舰顶是军旗手,可以指挥士兵作战。更难得的是,这艘船周围都是护航舰艇,由装备、战舰、侦察兵、首舰、红马舰组成,非常类似于当今海军的航母编队。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派10万人的舰队去南越。水军在汉朝的战斗力显而易见。

汉代也有远洋远航。汉武帝时期,汉朝的海洋航线已经可以从广东出发,通过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和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斯里兰卡,再通过红海到达埃及开罗,再从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再通过地中海从希腊和罗马到达罗马帝国。这条长达8000多海里的航线,是世界海运史上的一大创举。

那是唐朝的盛世。唐朝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开放的思想,向世界各国敞开了怀抱。唐朝时期,唐朝修建的世界上广州、泉州、扬州的码头、港口,从这里出发,穿越印度洋、斯里兰卡、印度半岛、巴基斯坦,到达美食之乡。这些大船可以无视印度洋和波斯湾的大风大浪。唐代航海家还掌握了季风和洋流的变化。他们每天航行70多海里,在风浪中漫游。他们代表了大唐王国最高的航海技术,大唐最繁荣的造船技术,大唐盛世的骄傲。

鉴真杜东

唐朝二十一年,日本僧人、赵奉之命,来到唐朝,邀请德高望重的大师到日本弘法。鉴真大师煞费苦心,带着他的弟子们进行了六次艰难的东方之旅。

俗话说,世事无常。鉴真大师前五次赴日都是因为政府阻挠或天气恶劣。直到20年后的公元753年,在日本使节藤原和济北的帮助下,鉴真大师终于乘船抵达日本,并向日本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佛教。

鉴真前五次东航的失败不是因为唐朝航海技术落后,而是因为唐朝政府禁止平民航海赴日。因此,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在鉴真的第一次和第四次航班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未能成行。唐代造船技术虽然发达,但中国优秀的造船工匠和航海专家基本都是政府雇员。鉴真和其他人不能招募优秀的船员或找到合适的船只。所以经验不足的船员几次出海都不知道如何避开强烈的东北季风,导致了之前的失败。因此,鉴真上一次东渡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唐朝的航海和造船技术落后。表面上看,他的东渡是被政府禁止的,类似于非法移民。失败也很正常。

指南针的应用

宋元时期,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突破。宋代《易经》年,记载远洋水手用罗盘辨别航向:“水手识地理,夜观星辰,昼观太阳,阴观针。”与航海和天文学相比,指南针在航海史上的使用是科学技术的一大飞跃。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宋元时期的造船技术也是高超的。他们可以建造长30米以上、宽4米以上、载客量1000人以上、尖底、24桨的快船。元朝用这艘船开辟了一条海上运输路线。这条路线从平江出发,从山东胶州绕过山东半岛,到达海河入海口,然后沿海到达河北武清,把变质的食物运到北京。海上航线开通以来,北京的交通运输能力增加了六七倍,解决了北京的首都和粮食问题,使北京在随后的明清时期成为首都。

郑和下西洋

明代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创举。永乐三年来,郑和率领的船队超过200艘,其中大型宝船62艘,长44英尺,宽18英尺,桅杆9根,帆12面。郑和率领两万七千多名船员和官兵先后在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行,最大航程达一万多吨

《大明配图》

《一画混明》是明洪武二十二年根据郑和下西洋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形长387米,宽475米。这是最早也是最大的世界地图。这也是迄今为止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描绘非洲的世界地图。这张珍贵地图的原件现在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一幅386456cm的《明代一体》挂图,展示了明代及其周边地区的民居、山形、河流及其相对位置。居民区通过在地名上放置盒子来定位,盒子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内外归属。它以明朝的疆域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至欧洲,南至爪哇,北至蒙古。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图。

“易图,大明的匈奴”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使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内部和外部所有权。描绘了明代行政公署、山川河流的相对位置,有镇宅、城堡、瞿塘岩井、泽池湖、边陲岛屿、古遗址、古河道等1000余处。《明明统一图》还详细描绘了欧洲和非洲的地形。其中,非洲位于左下角。尼罗河、奥兰治山和德雷肯山都有非常详细的标记。这幅画很美,内容丰富。这是珍贵的国宝。

最后的荣耀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明朝海禁政策的重大失误,中国古代辉煌的航海事业遭到严重破坏,逐渐衰弱。虽然明末出现了精通航海技术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当时的海上强国葡萄牙,收复了台湾省,但这只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个闪光点。

1895年甲午战争,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从而结束了中国古代海洋的历史。从此,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再也没有自己的脚步走向海洋深处。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航海事业才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人造金字塔的唯一证据

纪录片揭示,这座巨大的金字塔是大约公元前2600年建造的,它是法老胡夫的陵墓。

这座金字塔高481英尺。它是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是地球上最大的人造巨石建筑。

科学家们宣称,已经发现古代莎草纸和一个制作精巧的水道系统。

数千名能工巧匠用木船沿尼罗河运送17万吨石灰岩。这些石块用绳子绑在一起。通过一个特别建造的运河系统,它们被送到一个内陆港口。这个内陆港口距离胡夫金字塔很近。

人们在一个海港发现了一卷莎草纸。它给船在胡夫金字塔的建造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洞见。它由梅勒书写。梅勒是一个监工,他管理着一个由40名精英工人组成的团队。这个莎草纸卷是目前唯一讲述胡夫金字塔的建造的第一手文件。

它描述了石灰岩是如何从图拉顺流运送到吉萨的。同时,梅勒还描述了,他的组员如何参与改造地貌。他们从尼罗河分出水道,并通过人造运河将材料运到金字塔。

考古学家马克·莱纳已经在灰尘弥漫的吉萨高原发现了一个水道的存在证据。他说:“我们已经画出了中央运河流域。我们认为,它是通往吉萨高原脚下的主要运输区。”

有关巨石运输的猜测

有关金字塔建筑材料通过水运的论证早已有之。

为了确保金字塔万古长存,设计者还不用一根木料,不用一颗铁钉,因为,木质易腐,铁质易锈,都是坚固的隐患。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接物,然而却拼合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最薄最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把石块一层层垒上去,这是一个引人猜想的神秘课题。有人说是运用一种木制船形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将巨石逐步举高,一层一层垒砌而成。但是,能吊起几吨、几十吨、乃至l00多吨的支架、绳索从何而来 有人说是运用填沙法,沿着塔基填沙。沙围随着塔基升高,充当脚手袈,塔成之后,清除沙子。

为了破解金字塔未解之谜,法国一工业化学家,从化学和微观的角度对金字塔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这些石块并不是浑然一体的,而是石灰、岩石、贝壳等物质的粘合物。因为使用的粘合剂有很强的凝固力,所以人们几乎无法分辨出它到底是天然石块,还是人工石块。这当然可以恰当地解决运输困难的问题。不过,这种杰出的粘合剂,不仅在古籍中没有记载,而且,这位化学家用了现代化的手段,也没有分析出来。

最紧迫而又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材料运输问题。即使有足够的人力,也无法把这25吨到160吨的巨石运送到工地。用车载?用马拉?据考证,那时的埃及没有马,也没有车。车和马是公元前16世纪,也就是建筑胡夫大金字塔以后1000年,才从国外引进的。

有人认为是用撬板圆木棍运法。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当时埃及的主要树木是棕榈,无论是数量,生长速度,还是木质硬度,都远远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而进口木材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认为是水运法,目前提供的新证据进一步证明了这种猜测。

工人不是奴隶,有面包吃

在新的证据公布之前,考古学家已通过实地操作证明,只要八个人就可以搬运一块巨石,那么一小时只要有两百多个人工就可以完成最困难的搬运工作。考古学家马克·雷纳博士曾经领导过一个著名的试验:采用古埃及的技术,12个人仅用三周时间就用同样大小的巨石建起了一座五米多高的小型金字塔。

对建大金字塔究竟用了多少人工,各位学者的估计有所出入,但都在两万到四万人之间。考古学家在金字塔附近挖掘出了为工人提供食物的面包房和工人的营地以及墓地。墓地出土了600多位古埃及人的骷髅,X光的研究表明,这些人的年龄在30到35岁,其中有些人受过工伤,比如有12个人的手骨有损伤,是那种长期用手支撑木头留下的痕迹。还有一位的脚被石头砸烂,接受了截肢手术,又活了14年。

考古的证据以及历史常识,也澄清一个很常见的误解。好莱坞那些描写古埃及的历史片,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工头挥舞皮鞭驱赶奴隶拉运石头建造金字塔。以致人们有这样的印象,金字塔是奴隶们在残酷的压迫下建造的。其实古埃及并不是一个奴隶社会。与古代的许多国家相比,古埃及都是一个比较温和善良的国家。

这些发现和新的证据,尽管还没有完全给出金字塔建造的科学解释,但每一次新发现都在抽丝剥茧般揭开金字塔的神秘面纱,这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也是一个现代文明向古代文明致敬的过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