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宣纸的原料是木头还是竹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请问宣纸的原料是木头还是竹子,第1张

宣纸的工艺

原料

宣纸的选料和其原产地泾县的地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青檀树是当地主要的树种之一,故青檀树皮便成为了宣纸的主要原料。初期所用原料并无稻草,后在皮料加工过程中,以稻草填衬堆脚,发现其亦能成为洁白的纸浆,以后稻草亦就成了宣纸的主要原料之一。而稻草中以泾县优质沙田长秆籼稻草为最佳,这是因为此稻草比一般的稻草纤维性强、不易腐烂、容易自然漂白,所以自古便有这样的说法:"宁要泾县的草,不要铜陵的皮"。至宋、元之后,原料中又添加了楮、桑、竹、麻,以后扩大到十余种。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制浆、水捞、加胶、贴洪等十八道工序,历经一年方可制成。另外在制浆过程中,还要在纸浆里加入杨桃藤汁,因为在其中含有胶质 ,可使浆液更为均匀,捞出的湿纸便于叠放,提高出纸率,于是,杨桃藤,又名猕猴桃,也成为了不可缺少原料。

制作过程

宣纸的生产中心是泾县,它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制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制成的宣纸按原料分为绵料、皮料、特净三大类,按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罗纹、十刀头等多种。“特种净皮”是宣纸中的精品,具有拉力、韧力强、泼墨性能好等优点,为广大书画家所喜爱。有人赞誉宣纸“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一幅幅图画,一章章文字,皆凭宣纸而光耀千秋。

安徽泾县宣纸的传统做法是,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会变白。然后将细条打浆入胶: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并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匀,用竹帘捞成纸,再刷到炕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宣纸的每个制作过程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讲究。如捞纸用的竹帘,就需要用到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的苦竹。宣纸的选料同样非常讲究。青檀树皮以两年以上生的枝条为佳,稻草一般采用砂田里长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长的稻草低)。

在台湾造纸方式,其原料有雁皮,桑树皮等是属于韧皮类,原料经过浸泡,蒸煮,清洗,漂白后筛除杂质,打浆,借以搅拌分离纤维,再加水稀释,放入比例黏剂(分散剂)成浆料便可进行抄纸,抄纸是利用竹帘及木框,将浆料荡入其中,经摇荡,使纤维沈淀于竹帘,水份则从缝隙流失,纸张久荡则厚,轻荡则薄,手抄纸完成后取出竹帘,需以线作为区隔后重叠,并待水份流失部分,采重压方式增其密度,便可进行烘培,烘纸是利用蒸气在密封的铁板产生热度,以长木条轻卷手抄纸,用毛刷整平,间接加热使纸干燥,同时进行品检,就是成品的宣纸。

工艺特色

宣纸[1]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具体请参阅 http://baikebaiducom/view/16678htmfr=ala0_1_1#3_1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6678htmfr=ala0_1_1#3_1

中国古代文人书房可谓自成一个风雅的体系,令人艳羡和自豪。雅士们在一个属于自已的小天地里,闲倚床榻览古籍,挥毫泼墨绘丹青,或约上三五同好,齐聚雅斋,摩挲古鼎,品鉴古画,或抚琴弹奏清曲一首,逍遥自乐,以终天岁,不虚此生。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他们所追求的与世无争、悠闲安逸的生活状态,在今人眼里不禁容易遭人白眼:时代不同了,在注重商业和物质繁荣的当今社会,恐怕除了真正有福气的一小部分人以外,没有人敢发这般宏愿。

好好住@杨土土

梁秋实先生说:“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 我想是旨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给每个人留一片精神自留地。即使没有古人横溢才华挥洒墨宝,万贯家财去购置书房陈设,有个合适的地方能让自己经常在精神乐园里自由飞翔,这在任何年代都会引起共鸣的。

我想这篇文章讨论的不是如何通过堆砌文玩雅趣来复古明清书房,而是希望探讨从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汲取养分,运用到现代生活中,为自己布置一片风雅之地。

1 宜小聚气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对文人书房的家具陈设有这样的描写:书斋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宏敞则伤目力。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堂可是一个小书房的典型例子。坐习惯了敞阔大殿的皇帝在仅约四点八平方米的书房中找到了片刻宁静。

明代归有光,在青年时代曾厮守于一间极为狭小的书斋,名曰项脊轩。“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作者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好好住@云行设计

现代户型,利用空间有限的劣势,设计一个把自己包围在其中的小空间,可以静心凝神,仿佛外面的世界于自己无关,可谓是化劣势为优势。

一般来说,书房喜小不喜大,一般公认在12平米内比较合适。然而大小也是人的感觉而已,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虚(留白空间)实(放置家具)搭配不当,即使书房大小合适,也会显得狭小而局促不安。举个例子:上图两个书房空间大小格局都类似,一个看起来舒展开阔且聚气(左),另一个则看起来谈不上聚气,反而显得狭小局促(右)。原因是小空间不适合把书桌放置在中央。

另外,稍微大一些的空间不一定不聚气。把合适尺寸的书桌放置在房间中央,使空间所占用面积和留白面积相怡,书房则会有变小的感觉。再举一个例子:上图两个空间大小比例类似,一个看起来陈设合理,空间开阔而聚气(左);另一个看起来空荡荡的,伤目力(右)。原因是在稍大些的书房里,合适把书桌摆在中央。最终原则是在一定的合适面积基础上,使室内空间虚实相宜。

2 柔和光线

“书桌常都置于窗前迎光处,方便取阅”。杨耀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讲到:“书案一端也常临墙窗,墙窗敞开,檐际悬挂竹帘。”

好好住@盒子和默默

如果可以出租书房的不同角落,那么靠窗户的位置肯定是最值钱的。当午后的一缕金色阳光向室内袭来,泡一壶好茶,或是咖啡,翻开一本好书,静静享受一天中稍纵即逝的最诗意时光。

好好住@猪扑啦

面朝窗口,春暖花开。然而,不是任何窗口都适合去亲近的:窗的朝向会直接影响我们在窗边工作或阅读的体验。如果书桌朝向正好迎着阳光射进来的方向,则需要用柔和的窗帘做遮挡;或者改变书桌朝向,避开直射的阳光。

朝东的窗口,早晨的光照会特别刺眼;朝南的窗口一天中会有非常多阳光直晒的时间,用白色的布艺窗帘遮挡,空间柔和而浪漫;朝北的窗口没有阳光直射,在窗边放置书桌非常合适,桌面会充满柔和的散射光;朝西的书房,下午会有西晒,避免和阳光直射的角度相向而行,西晒才会变成墙面浪漫的投影。

至于光线遮挡神器,中式书房喜用竹帘;现代风格的室内适合简洁干练的百叶窗,蜂巢帘;日式日式障子纸窗尽显现代禅意。

3 家具摆设

古时饱学之士,一日之中必有静坐,坐必有茶,茶必吟诗,诗必写字,写字必于书斋。书房虽小,五脏俱全,其中必备之物便是书桌。在明清时期的书房中,书案作为书房之灵魂与心脏一般被放在中间。高大的书架、或成排的书箱常作为室内空间的隔断,置于书桌一侧。而榻作为读书小憩的家具置于书桌另一侧。更有香几焚香提神,花几怡情。家具摆放,高低错落。

明代文人经常在书房内召集文友,进行雅集活动。在文人聚会时,通常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琴,因为要携琴访友;一是茶炉,要烹茶待客。仇英的《临宋人画轴》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如此功能的一个书斋。在这样的书斋,更侧重于读书而非写字画画,床榻成为房间的中心。

我经常在思考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在书房选择靠墙的隔板桌:隔板桌简洁,实用;能把家里的角角落落利用起来;占地少,适合小户型;而且符合当下现代装修风格的审美。

好好住@田午

而最重要的原因我想可能是我们的办公模式从纸张墨笔转变到了电脑互联网。一张隔板桌,即使长宽可按需求调节,最终进深是不如一张传统书桌的。隔板桌30cm就足够放下电脑,40cm就可以将胳膊放到桌面上实用电脑。宜家75cm进深的桌板才足够舒适放下写字画画用具。好好住友@田午的画桌进深70cm。他家的书房无疑是古典书房现代化的好例子。

好好住@龙之芥/@ 郑佳圆圆

对于酷爱纸质书的朋友来说,坐榻则成了书房的中心。好好住友@龙之芥打造了一个非常舒适养眼的飘窗榻。而@郑佳圆圆则革新了老家具,在老式榻上定制了现代的坐垫。对她来说,书房就是在榻上看书。另外,她还在书房设计了喝茶的角落,榻上躺累了,就移步至窗口,好不享受。

好好住@昔所长

喝茶角落做得更加有韵味的是昔物所主理人在工作室做的榻榻米茶区。在整个侘寂风格笼罩下,主人用非常低的预算,云淡风轻得用老木板在飘窗处搭了个茶席,还真有点仇英《临宋人画轴》里的调调。

好好住@川行设计

@川行设计的书房外形简约现代,可功能上则是富有古意。不大的空间既有书桌办公功能,飘窗读书休憩功能,还兼顾喝茶会友功能。

好好住@天马设计-史鹏巍

而汗牛充栋的藏书,需要客厅开阔的气场来接应。书柜前置一张同样宽大的茶席,可看书,可喝茶,可会客,也很有古意。

4 素静风格

唐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书房简陋,但精神世界却是最令人享受的。这样的朴素的审美观一直流传并影响后世。明代文震亨认为书房的布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古朴雅致,方便舒适,具有情趣意味,不以价格贵重,流于俗式。

好好住@云行设计

雅和俗,本是很主观的标准。可我想还是有一些共识的,比如@云行设计的这个作品,线条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材质却散发着低调的高级感。这个书房没有不切实际的企图,舒适,实用,反而非常雅静。

再来一个反例子,抹去了工作室的名字,不想以一己之评价而害了其声誉。这个书房处处用料高级,比如大理石,书架中刺眼的灯带,家具看来也都是高档商品。相反,书架中基本没有什么书,书桌也很小。风雅是基本全无,反而有炫富之嫌。

5 情趣植物

关于书斋的处所,古人们可是挑剔至极:“市声不入耳,俗轨不至门。客至共坐,青山当户,流水在左,辄谈世事,便当以大白浮之。”即使不在山中,许多文人也会在书房周边植树种花,以衬清幽。总之,书斋外的环境要极富有诗情画意,雅气十足,令人洗尽俗肠。

在住宅面积无法满足庭院要求的现代,我们只能把眼光投向案头清供。清供是在室内放置在案头供观赏的物品摆设,主要包括各种盆景、插花、时令水果、奇石等,为书房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情趣。

好好住@田午

中式清供有一套独特的体系,且清供植物和中式家具有着千丝万缕的审美联系。把中式植物,比如上图的文竹,放置在不合适的现代风格室内,如果搭配不当,美感直降100个百分点。

好好住@夏小西

有意思的是,蹩脚现代家具不行,而具有老旧感的西方田园风格竟然能撑得起东方韵味。好好住友@夏小西用老榆木门板做了一块隔板桌,配上西式田园风格的藤椅,靠窗而居,点缀前景和后景中的春意盎然还真有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

好好住@插画师西朴SYPO

搭配现代风格的室内,可以选择风格属性模糊的植物。搭配合理,不乏禅意,或仙境一般的氛围。别忘了,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诗情画意,荡尽俗肠的精神世界,具体是带着什么样貌,其实也不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让人快速和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脱离,进入到单纯愉悦的精神世界。而布置书房的意义不过如此。

文中多张来源于好好住多位住友,封面来自好好住@夏小西

内容由好好住用户浮生杂志提供,更多问题来好好住APP和屋主直接交流吧~

“布衣”是什么布做的?古代说的“布”,是今日的麻布!古时中国盛产各种麻类,用麻织布历史悠久,棉花产量曾经甚少。古代衣料的优劣次序是绸缎为首,棉布上乘,麻布是最为普通之物。

中国麻纺织的历史比丝绸更为悠久,古人最早使用的纺织品就是麻绳和麻布,大麻布和苎麻布一直作为大宗衣料,从宋到明才逐渐为棉布所替代。

黄麻布和亚麻布自宋代开始生产。在麻纺织技术形成之前,人类用石器敲打,使麻类植物变软,然后撕扯成细长的缕,用以搓绳或编结成网状物。

中国麻纺织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原始手工阶段(公元前21世纪以前),手工机械纺织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70年),动力机器纺织阶段(1870年以后)。

脱胶技术

最早的麻脱胶方法是自然沤渍法。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已用此法。商周时代又盛行于黄河流域。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北蒿城、北京平谷商墓、陕西宝鸡西周墓、江苏六合东周墓和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麻布,都可辨认出经过脱胶的痕迹。秦汉时期,人们已能准确地掌握沤麻季节,即夏至后20日沤麻,麻的柔软达到类似蚕丝的程度。到北魏时,已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一系列脱胶的技术关键。如水质要清,用浊水则麻纤维色泽转黑;水量要足,水少则麻纤维易脆;沤渍时间要适中,太短则脱胶不够而难于剥皮,太长则脱胶过头而损伤纤维。在山区,还有冬天用温泉水沤渍使纤维柔和的经验。到宋元时,人们总结出感官鉴别法,学会从沤池中水色、浓度、水温和麻株表面的滑腻程度来判断脱胶的程度。这一方法直到现代,农村中仍广泛沿用。古代苎麻脱胶是将麻皮放在灰液中煮练,其历史比沤渍法稍晚,大约在春秋时形成。

灰质分为两种:一种是楝木灰汁,属纯碱物质;另一种是蜃蛤壳烧成的灰加上水,即石灰水。陕西宝鸡西高泉春秋墓葬出土的苎麻布,经检验分析,是经过煮练脱胶的,其部分纤维呈单根分离状态。可见当时在掌握灰质比量和煮练时间上已有一定的经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精细苎麻布,经检验分析,纤维上残留胶质甚少,大多数纤维几乎呈单根分离状态。湖北江陵西汉墓出土的大量苎麻絮,经金属光谱分析证实是经煮练脱胶的,其纤维分离程度也十分良好。这证明秦汉时煮练脱胶技术又有了提高。

到宋元时,又出现各种麻脱胶的新工艺,主要有:

①先将麻皮绩成长缕并纺成纱,再先后浸入草木灰液、石灰水中各一夜,然后放入草木灰液中煮练,冲洗晒干后织布。

②纺成纱后,先与干石灰拌和3~5天,再放在石灰水中煮练,冲洗干净后,摊放在铺于水面上的竹帘上半浸半晒,日晒夜收,直到麻纱洁白后织布。

③将麻皮昼晒夜露若干天,再绩麻织布,然后将布放在石灰水中煮练。上述工艺中的露水漂白和半浸半晒漂白是煮练脱胶法的新发展。

到明代,半浸半晒与水洗反复交替进行,胶杂质在漂、洗的工序中被不断清除,使纤维白净。这种方法直到19世纪末还在中国农村中广泛沿用。至今在盛产夏布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仍在应用。

此外,中国南方有些地区还在苎麻煮练前先用硫黄熏白。19世纪,中国江西、湖北一带还流行此法。

麻纺技术

古代麻纺有搓法和绩法。原始的麻纺是由手搓开始的,以后才利用纺专纺纱。距今69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段三股麻绳和一段两股麻线,同时还出土了最原始的纺纱工具纺轮。大麻纤维短而弱,多用纺专加工成有统体拈度的麻纱。近代四川温江地区大麻纺纱仍沿用此法。苎麻纤维长而强,多用绩法成纱。先用手指将脱胶后的纤维粘片分劈成细长的麻丝(缕),然后逐根拈接。由于麻丝上有胶质糊状薄层加上接头部位的拈合力就使得接头牢固,从而将麻丝续接成细长的麻纱。这个过程称为绩麻。这种麻纱在古文献里称为麻缕或麻。

~~~~~~~~~~~~~~~~~~~~~~~~~~~~~~~~~~~~~~~~~~~~~~~~~~~~~~~~~~~~~~~

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起源和传布

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棉纺织品实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较中原为早。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不够发达,边疆地区早已发展起来的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的传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到了宋代,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为流行,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逐渐传入。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发现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块青灰色棉布。1966年在浙江兰溪宋墓中出土一条完整的拉绒棉毯。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即古籍所谓“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元代初年设立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地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虽然不久就撤销了这一机构,但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绵)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纺织衣料之一。棉花在中国堪称纺织原料中的后起之秀。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对此作了较全面的评价,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由此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业已遍布全国。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而且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直到30年代初才跌落下去,到1831年,中国对美国由出超转变为入超。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机制棉纱棉布,破坏了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但同时也为在中国出现大机器生产的现代棉纺织工业准备了客观条件。经过12年的筹办,于1889年开工生产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从此开创了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

发展

棉纺织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横跨农业和工业两大生产领域,涉及棉花生产、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和终端消费等多个环节,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中国棉纺织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战略分析报告前瞻》部分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棉纺织行业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我国环锭纺、转杯纺和织机的数量分别达到12亿、232万头和126万台,纺纱生产能力更是达到了全球总产量的50%。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7865亿元,同比增长268%。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棉纺织大国地位。虽然棉纺织行业高速发展,但是其头顶的“三座大山”正越来越重,高速发展的棉纺织行业亟待减负。

从国内供给看,我国的棉花种植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以及新疆产区,其中新疆产区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5%,黄河流域产区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长江流域约占10%。

棉花的种植区域过于集中,给棉纺织行业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由于棉花的产量与质量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棉花种植过于集中,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某年气候条件不利,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那么会全国棉纺织行业都会受到极大影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10年前后,由于受极端天气影响,新疆产区棉花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全国棉纺织行业顿时一片哀嚎。

虽然我国现有三大棉花产区,然而仅有新疆产区的棉花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其他产区的种植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受上年价格因素影响较大,种植面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棉农的意愿,不利于棉纺织行业的整体稳定。

在进口方面,我国棉花进口采用配额制度。根据WTO协定,我国每年配额进口894万吨棉花,实施1%的优惠关税;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征收5%—40%的滑准税。滑准税的征收,相当于为进口棉价设置了底限,其目的在于减少进口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确保棉农收益。然而,由于中国棉产量与纺织业需求之间有近300万吨的缺口,这就意味着无论棉价高低,都有逾200万吨棉花刚性需求通过缴纳高昂的滑准税进口。

配额制、滑准税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企业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源配置,造成了中国棉纺织行业成本偏高。澳洲棉花18000元/吨,印度棉花16000多元/吨,但是碍于配额制度,企业不能自主进口,而中国新棉要21400元才能买到同等质量的棉花。

分析认为,要解决棉花产量供不应求的现状,首先应该加大内部供给,从棉花种植入手,增加国内棉花产量。我国幅员辽阔,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尤其是长江、黄河流域两大产区,需要尽快将棉花种植规模化、规范化,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棉花种植面积。

造纸术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

纸的作用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在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造纸术的发明

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关于蔡伦发明造纸见之古籍记载,《后汉书·蔡伦传》中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遂尊他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楚、体系分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 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 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另外,纸和藻饰书通过丝绸之路也先后传向 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

晋代开始,我国书画名家辈出,大大促进了书画用纸的发展。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时期书画用纸大有提高。晋与南北朝的书写纸抄经纸为麻和楮皮制造,纸面已敷用淀粉与白色矿物涂料并进行研光。

隋代统一南北后,唐、宋继承与发展了数百年造纸的成就,并开辟了唐、宋我过手工造纸的全盛时期:唐代书画与佛教盛行,使纸的需求剧增,造纸的原料扩大 到用藤和桑皮等。书画纸还用淀粉硝煮成涂料涂布后再经打蜡,最后用粗布或石块等揩磨砑光。写经纸还用黄檗染成**以避蠹。北宋时安徽已采用日晒夜收的办法 漂白麻纤维以制纸,抄出的生纸光滑莹白,耐久性好。南宋时我国南方已盛产竹纸,王安石、苏东坡等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亮,笔锋明快,当时受到 许多文人墨客的仿效,从而促进了竹纸的发展。宋代不但盛产竹纸,而且开始用稻、麦草造纸。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载了浙江人以麦、稻杆做纸浆及与油藤 配用造纸。

到了明代,我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指手工)已臻完善,该时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系统叙述了用竹子造纸的生产过程,并附有生产设备与操作过程的插图。该书已译成日、法、英文传人日本与欧洲,是我国系统记述造纸工艺的最早著作。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造纸术的流传

我国在发明造纸以后,起先是把纸本书携往国外,然后造纸术也逐渐外传。

造纸术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传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造纸的发明与传播,使文字的载体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实现,从而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

针对企图否定蔡伦是造纸术发明人,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造纸的发明国的歪风,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时马尔梅迪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一致认定,蔡伦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造纸的发明国。据洛阳市地方史志编委会石建厚同志考证。位于洛阳汉魏故城近郊的缑氏(今本魏书注:“纸氏”作“缑氏”,马涧河流经缑氏那一段河流古时为“造纸河”,沿岸原有“造纸河碑刻”,借已失损。

相关文献

据史书记载:汉和帝曾到缑氏巡视过,有可能是参观这里的造纸作坊)和纸庄(现分前纸庄和后纸庄,位于洛阳汉魏故城东约2000米,面临洛河)很可能是汉代造纸作坊所在地。这两个地方,附近有造纸需要的优越的地理环境,有比较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楮林等)。

古代造纸方法

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之竹纸制造方法为例,作为介绍。古时以竹子造纸之步骤如下: 1 斩竹漂塘 斩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 将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 臼 取出上述处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

4 荡料入帘 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

5 覆帘压纸 然后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干 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燥后,揭起即得成纸。

现代造纸方法

现代的造纸程序可分为制浆、调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骤

1制浆的过程 制浆为造纸的第一步,一般将木材转变成纸浆的方法有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法和半化学制浆法等三种。

2调制过程 纸料的调制为造纸的另一重点,纸张完成后的强度、色调、印刷性的优劣、纸张保存期限的长短直接与它有关。

一般常见的调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步骤: a 散浆 b打浆 c加胶与充填

3抄造过程 抄纸部门的主要工作为将稀的纸料,使其均匀的交织和脱水,再经干燥、压光、卷纸、裁切、选别、包装,故一般常见之流程如下:

a纸料的筛选 将调制过的纸料再稀释成较低的浓度,并借着筛选设备,再次的筛除杂物及未解离纤维束,以保持品质及保护设备。

b网 部 使纸料从头箱流出在循环的铜丝网或塑料网上并均匀的分布和交织。

c压榨部 将网面移开的湿纸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个滚辘间,藉滚辘的压挤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将湿纸作进一步的脱水,并使纸质较紧密,以改善纸面,增加强度。

d压 光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其含水量仍高达52 - 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e.卷 纸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其含水量仍高达52 - 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g裁切、选别 包装:取前面已卷成筒状的纸卷多支,用裁纸机裁成一张张的纸,再经人工或机械的选别,剔除有破损或污点的纸张,最后将每五百张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

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

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无论读书、看报,或是写字、作画,都得和纸接触。在工业、农业和国防工业生产中,也离不开纸。今天,如果没有纸,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纸在交流思想、传播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方面,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和材料。回顾历史,这种重要物质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造纸术和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最初的纸是作为新型的书写记事材料而出现的。在纸没有发明以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类。商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实物资料,本世纪以来不断出土;战国到秦汉的竹简、木牍和帛书、帛画,近年来也有大量出土实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使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旧鱼网等废旧麻料制成植物纤维纸。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是沿用公元五世纪的历史家范晔(398 —445)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的宦官蔡伦(62—121)于汉和帝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但是本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实践动摇了蔡伦发明纸的说法。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中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麻纸,比蔡伦早了一个多世纪。1957年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初期古纸。经笔者对这纸的分析化验,确认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所制成。继这之后,1973年在甘肃省居延的汉代金关遗址、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中颜村的汉代窖藏中,也分别出土了西汉时的麻纸。值得指出的是,1986年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更出土西汉初文帝、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绘有地图的麻纸,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1990年冬在教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中发掘出三十多张麻纸,其中三张纸上写有文字。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

但是早期的西汉麻纸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到了公元二世纪,在东汉宫廷中任尚方令的蔡伦,凭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监制并且组织生产了一批良纸,于永元十七年献给朝廷,从此造纸术在国内推广起来。同时,东汉还进而用树皮特别是楮皮造纸,扩大了原料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蔡伦在历史上是作为良纸的监制者和推广者的身份出现的,这些活动在客观上对造纸术的发展有利,因此他的作用不应该完全抹杀。

汉代麻纸制造过程,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大体上是把麻头、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使它润胀,再用斧头切碎,用水洗涤。然后用弱碱性草木灰水浸透并且蒸煮,这可以说是后世碱法化学制浆过程的滥觞。通过碱液蒸煮,原料中的木素、果胶、色素、油脂等杂质进一步被除去,用清水漂洗后,就加以舂捣。捣碎后的细纤维用水配成悬浮的浆液,再用漏水的纸模捞取纸浆,经脱水、干燥后就成纸张。如果纸表皱涩,还要砑光,方能书写。

汉代劳动人民用简单平常的设备,从纺织废料中用化学和机械加工方法使纤维原料更生,制成植物纤维纸,在化学史和工艺史上的确是件值得大书的一项成就。这里有两个技术关键。一是用化学方法把纤维原料中的非纤维素成分去掉,再用强力舂捣使纯纤维素大分子被切短和分丝。二是设计出一种多孔的平面筛,使纸浆能在筛面上滞流,把大部分水滤出后,含少量水的纤维便留在筛面上,再经干燥脱水,就构成一张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纸。这种平面筛就是抄纸器,是现代长网和圆网造纸机的原始雏型。

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由于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兴起了印书业,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 “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唐代的绘画艺术作品已经有不少纸本的,正反映出造纸技术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先前唐代用淀粉糊剂做施胶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浸出液。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已经采用,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来,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这时候的各种加工纸品种繁多,纸的用途日广,除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先在世界上发行纸币。这种纸币在宋代称作“交子”,元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跟着发行了纸币。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纸花、剪纸等,也很美观,并且行销于国内外。各种彩色的蜡笺、冷金、泥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花纸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造价很高,质量也在一般用纸之上。

这一时期里,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都有不少记载。而《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

以竹纸为例,《天工开物》中指出:在芒种前后登山砍竹,截断五七尺长,在塘水中浸沤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后,脱去粗壳和青皮。再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昼夜,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浆过,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这样十多天,自然臭烂。取出入臼,舂成泥面状,再制浆造 纸。这些记载,和后来的民间土法造竹纸过程大体相同。

造纸术在公元七世纪经过朝鲜传入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在阿拉伯(古时称“大食”)的报达(今伊拉克的巴格达)、大马色(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和撒马尔罕等地组织第一批造纸工场的时候,还是我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技术以后兴建的。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纸,用破布做原料,采用的是我国的技术和设备。阿拉伯纸大批生产以后,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欧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国设立了纸厂,十三世纪在意大利和德国也相继设厂造纸。到十六世纪,纸张已经流行于全欧洲,终于彻底取代了传统的羊皮和埃及纸莎草纸等,此后纸便逐步流传到全世界。

在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八世纪初的两千年间,我国造纸术一直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古代在造纸的技术、设备、加工等方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现代机器造纸工业的各个主要技术环节,都能从我国古代造纸术中找到最初的发展形式。世界各国沿用我国传统方法造纸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

1 写陶渊明的古文

《五柳先生传》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作为(自己的)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了吃饭。(他)天性特别爱好喝酒,家里穷,不能经常喝到酒。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来招呼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去,竟不会(假装)舍不得。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不能遮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自我消遣,(从文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的东西放在心上,凭这些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致富。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2 陶渊明的诗,要短点的,不要文言文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还旧居》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

饮酒诗二十首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移居诗二首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酬丁柴桑诗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

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飧胜如归。聆善若始。

匪惟也谐。屡有良游。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3 短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5篇

1、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2、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安进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诗论文。不久,雪下得更紧了,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谢安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安的长兄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追到太阳下山的地方,他感到口渴了,想喝水,便到黄河、渭水去喝水,可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就到北面的大湖喝水,还没到那儿就渴死了,他丢弃的拐杖化作了桃林。

4、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5、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楼主,还有好多,比如说《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4 十篇短篇古文

1、

原文: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翻译:晋文王称赞阮嗣宗是最谨慎的,每逢和他谈话,他的言辞都很奥妙深远,未曾评论过别人的短长。

2、

原文: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翻译:王戎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未曾看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

3、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翻译:管宁之所以要与他的好友华歆「割席」绝交,不是因为有甚么大的政治矛盾或观点歧异,而仅仅是因为「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时的两个细微末节引起的「分歧」。一是在园中锄地时,他俩同时发现「地有片金」,管宁看都不看,视为瓦石,而华歆却拾起察看之后才甩掉。这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之举。二是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这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于是,管宁毅然对华歆说:「看来你不是我的朋友」,并割断坐席,与之断了交情。

4、

原文: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翻译:李元礼风度出众,品性端庄,自视甚高,他要把在全国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后辈读书人有能得到他教诲的,都自以为登上了龙门。

5、

原文: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翻译:陈元方的儿子长文,有卓越的才能,同陈季方的儿子孝先,各自夸耀自己父亲的功业德行,争议相持不下,无法决断,而去询问陈太丘。太丘说:“论学识品行,元方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啊!”

6、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7、

原文: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与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翻译:王仲宣就是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文帝就是魏文帝曹丕。曹丕和弟弟曹植当时都很欣赏王粲,知道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于是在他死后让参加丧事的人各学一声来为王粲送行。

8、

原文: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翻译:这个说的是曹操的故事。曹操觉得自己样貌不佳,镇不住外国使臣,于是就让手下的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见,自己在一旁捉刀而立。没想到来使很有眼力,一望便知“魏王”边上的捉刀人才是真英雄。曹操知道了,二话没说,派人追去把来使杀了——看来他虽然惜才,嫉恨聪明人也是有传统的啊。

9、

原文: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10、

原文: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翻译:左太冲就是左思,潘岳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潘安的原型。潘岳小伙子长得帅,挟着弹弓又添几分英气,走在街上引得女人们都手拉手围着看;左思的《三都赋》虽然一度弄得洛阳纸贵,但样子实在对不起观众,是故学潘岳的样儿游走的时候被一群老太太吐了满脸吐沫。

是为了应付初中暑假作业吗?

5 哪位能提供十篇经典短篇古文啊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 搜20篇短的文言文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弈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盘盂:盛物之器,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