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为什么又叫八闽
“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具体原因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建州、兴化、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1、关于八闽的来源:
(1)福建古为闽地,唐朝时分为五州,为福、建、泉、漳、汀、南剑。
(2)北宋时分为八州、军。
(3)南宋分为八府、州、军。
(4)元分为八路。
(5)明改为八府,因有八闽之称。
(6)晋时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南渡,始入闽者,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今闽北地区及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故称“八闽”。
2、关于八闽区域有:
(1)建宁府:建瓯市、建阳市、武夷山市、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寿宁县;
(2)延平府:南平市、顺昌县、三明市、永安市、大田县、尤溪县、沙县、将乐县;
(3)邵武府:邵武市、光泽县、泰宁县、建宁县;
(4)汀州府: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长汀县。
扩展资料福建简称“闽”,在历史上先后有“七闽”、“八闽”、“九闽”的别称。据古籍《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东汉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唐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
“七闽”概指周朝时散居于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以蛇为图腾的七支部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云:“闽,东南越,蛇种。”
从远古开始,福建即有崇蛇的风俗,现在一些地方仍有遗风,如长汀有蛇山庙,漳州南门外有古老的蛇王庙,平和县三平村尊称蛇为“侍者公”,南平樟湖坂一带则流行正月蛇王节祭典与游蛇灯活动。
—八闽
莆田话
莆田话即兴化方言,兴化方言属汉语方言系闽海方言群,为福建省十个汉语方言之
一,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兴化方言俗称“莆仙话”。兴化方言的特色是:八
音(包括白阳入)分明,保存着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汉语。国际音标中边擦清音(舌尖前
音)就是兴化方言的独特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古百越族的底层语言遗存。
莆田话流行区域除莆田市的莆田县、仙游县、涵江区、城厢区、湄洲湾北岸、湄洲
岛外,还分布在福清、永泰、惠安等市、县的部分村落。宋、元后,不少莆仙人因谋生或
飘洋过海,或迁徙他乡,随着他们的足迹,兴化方言也被带到各地。远的如新加坡、印尼
、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都有兴化方言的分布,近的如闽东、浙南沿海均发现兴化方言岛。
在台湾,有不少寮、廊、坑、厝、店地名前冠以“兴化”,这表明在今日的台湾,也不乏
兴化方言的踪迹。
在汉语方言特别是福建诸方言中,兴化方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其语音特点
所决定的。
莆田话在保存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某些特点方面较其他汉语方言显著,国际音标
中的边擦清音(舌尖前音)就是独特标志;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
无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著名论断,可以在兴化方言中找到大量例证;在广化寺有两座宋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建造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石经幢,上用中、梵文勒刻,其
中梵文英译本中的“伽、迦”等与兴化方言读音相同。
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兴化方言“好说不好写”,有的话好像很“土
”,根本就写不出来。其实不然,兴化方言任何一句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句句字字有来历
。如,莆仙人将淘米水之类的猪饲料叫做“潘”,1949年大众书局出版的《大众字典》第
377页关于“潘”字的解释有两个,第一个是:淘米泔水;第二个是:姓氏。又如,莆仙
话把成年的男人叫做“打捕”,源自古代氏族社会中男人主要外出打猎捕鱼。莆仙话连古
代社会的家族成员分工都能反映出来,其源流之久长可见一斑了。
兴化方言八音(包括白阳入)分明。在今普通话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
个声调,没有入声。这是因为在古汉语的演变中,入声字已于元代消失了。但是,莆仙话
中却仍然保留着大量的中古汉语的入声,构成完整的八音。有些人写旧体诗词时,分不清
哪些字是仄声,用莆仙话一读便知:音节短促不能拉长尾声的便是入声,入声属于仄声。
莆田话在语音上的另一个特点是, 无前后鼻音之分,只有鼻音尾韵;无平卷舌音之
分,仅有舌齿音,因此莆仙人说普通话常闹笑话。
莆田话还有个音变特征。所谓音变就是某些字、词在同其他字、词连读时,语音发生
了变化。虽然其他方言也有这个特征,但远比莆仙话来的简单。这也是莆仙话难学的一个
重要原因。
莆田话中不仅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语音,也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许多古籍中
可以看到的词汇,一直被莆仙话继续沿用着,只是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已。
莆田话在词汇上除了大量继承古汉语词汇外,另一特点是词汇的通用性较其他汉语方
言发达, 特别是动词。如:莆田人的“打”字,可表达120多种不同意思的动作,仙游人
的“装”字,几乎可代替所有动词使用。
莆田话在普通话了冲击下,将慢慢退出历史,直到灭绝。又了文化要消失了!!!
福建方言有六种。
一、闽东方言分布于唐代的福州,宋代的福州、福宁州,明代的福州、福宁二府;又大体按这两个府分为南北两片。南片是闽江下游流域,以福州话为代表;北片是交溪流域,以旧府城福安音较有代表性。
二、闽南方言分布在唐代中期后的泉州、漳州,明朝泉州、漳州等;清朝的兴泉永道,下辖泉州府五县、兴化府莆田、仙游两县和永春州,汀漳龙道除去客家县外的漳州各县大部分和龙岩州,南北两片不同口音正好分布在晋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
三、闽中莆仙方言分布在莆田市区、莆田市仙游县、泉港北部、东部、本来属于莆田县的新厝乡在1956年被从莆田县划到福清、渔溪镇西部本来属莆田县,称为苏田里,东张乡西部也本来属莆田县,称为安香里。
四、闽北方言主要分布于唐代的建州,明清的建宁府,分布在除了邵武市、光泽以外的南平大部、寿宁,全境属建溪流域,以旧府城建瓯音为代表。建溪上源和崇阳溪两支流正好把闽北方言分为东西两片口音。东片以建瓯音为代表,西片以建阳音为代表。
五、闽赣方言区就是宋代的邵武军、明清的邵武府,属于富屯溪流域和建溪上游,邵武市、光泽、建宁、泰宁、将乐,以府城邵武口音为代表。其附属的过渡片(将乐等县)原是南剑州及后来的延平府(今永安、沙县、三明部分、1970年划给三明的尤溪部分),属于建溪流域。
六、永安方言区是原来的南剑州(今三明大部)、延平府,分布在永安、沙县、三明部分、尤溪部分,沙溪贯穿其中。永安、沙县分别为南北两种不同口音的代表。
—福建方言
1《中国皇后传》和《中国古代后妃传》。
2隋王朝
文献独狐皇后 独孤伽罗
炀帝萧皇后 萧美娘
唐王朝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
高宗废后王氏
高宗则天皇后武氏 武曌(中国第一也是唯一女皇帝)
中宗和思皇后赵氏
中宗韦皇后 韦香儿
睿宗肃明皇后刘氏
睿宗昭成皇后窦氏 窦德妃
玄宗废后王氏
玄宗贞顺皇后武氏 武惠妃
玄宗元献皇后杨氏
肃宗皇后张氏 张良娣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 沈珍珠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
顺宗庄宪皇后王氏 王琅琊
宪宗懿安皇后郭氏
宪宗孝明皇后郑氏
穆宗恭僖皇后王氏
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穆宗宣懿皇后韦氏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
懿宗恭宪皇后王氏
昭宗积善皇后何氏
五代
后梁王朝
烈祖文惠皇后王氏
太祖元贞皇后张氏 张惠
承帝皇后张氏 张贞娘
后唐王朝
太祖贞简皇后曹氏
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 刘玉娘
明宗和武宪皇后曹氏
明宗昭懿皇后夏氏
明宗宣宪皇后魏氏
闵帝哀皇后孔氏
末帝皇后刘氏
后晋王朝
高祖皇后李氏 永宁公主
出帝皇后冯氏
后汉王朝
高祖昭圣皇后李氏 李三娘
后周王朝
太祖圣穆皇后柴氏
世宗贞惠皇后刘氏
世宗宣懿符皇后
十国
南唐国
烈祖元敬皇后宋氏 宋福金
元宗光穆钟皇后
后主昭惠皇后 大周后 周宪(周娥皇)
后主皇后 小周后 周嘉敏(周女英)
闽国
惠宗陈皇后 陈金凤
康宗李皇后 李春燕
北宋王朝
昭宪杜太后
太祖孝惠贺皇后
太祖孝明王皇后
太祖孝章宋皇后
太宗淑德尹皇后
太宗懿德符皇后
太宗明德李皇后
太宗元德李皇后
真宗章怀潘皇后
真宗章穆郭皇后
真宗章献明肃刘皇后 刘娥
真宗章懿李皇后 李宸妃
真宗章惠杨皇后
仁宗郭皇后
仁宗慈圣光献曹皇后
仁宗温成张皇后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 高滔滔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
神宗钦成朱皇后
神宗钦慈陈皇后
哲宗昭慈孟皇后 孟婵
哲宗昭怀刘皇后 刘清菁
徽宗显恭王皇后
徽宗显肃郑皇后
徽宗明节刘皇后
徽宗明达刘皇后
钦宗仁怀朱皇后 朱琏
南宋王朝
高宗宪节邢皇后 邢秉懿
宪圣慈烈吴皇后 吴芍芬
孝宗成穆郭皇后
孝宗成恭夏皇后
孝宗成肃谢皇后
光宗慈懿李皇后 李凤娘
宁宗恭淑韩皇后
恭圣仁烈杨皇后 杨桂枝
理宗谢皇后 谢道清
度宗全皇后 全玖
辽王朝(契丹国)
肃祖昭烈皇后萧氏 萧卓真
懿祖庄敬皇后萧氏 萧牙里辛
玄祖简献皇后萧氏 萧月里朵
德祖宣简皇后萧氏 萧巖母斤
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 述律平
太宗靖安皇后萧氏 萧温
世宗皇后甄氏 甄定徽
世宗怀节皇后萧氏 萧撒葛只
穆宗皇后萧氏
景宗睿智皇后萧氏 萧燕燕
圣宗仁德皇后萧氏 萧菩萨哥
圣宗钦哀皇后萧氏 萧耨斤
兴宗仁懿皇后萧氏 萧挞里
道宗宣懿皇后萧氏 萧观音
道宗皇后萧氏 萧坦思
天祚帝皇后萧氏 萧夺里懒
宣宗皇后萧氏 萧普贤女
德宗感天皇后萧氏 萧塔不烟
承天皇后(西辽女皇) 耶律普速完
金王朝
太祖圣穆皇后唐括氏
太祖光懿皇后裴满氏
太祖钦宪皇后纥石烈氏
太祖宣献皇后仆散氏
太宗钦仁皇后唐括氏
熙宗悼平皇后裴满氏
德宗哀皇后徒单氏
海陵王皇后徒单氏
睿宗钦慈皇后蒲察氏
睿宗贞懿皇后李氏 李洪愿
世宗昭德皇后乌林答氏
显宗孝懿皇后徒单氏
显宗昭圣皇后刘氏
章宗钦怀皇后蒲察氏
卫绍王皇后徒单氏
宣宗仁圣皇后王氏 王霓
宣宗明惠皇后王氏 王云
哀宗徒单皇后
西夏王朝
太宗惠慈敦爱皇后卫慕氏
景宗宪成皇后野利氏
景宗皇后没藏氏
毅宗皇后没藏氏
惠宗皇后梁氏
崇宗皇后耶律氏 耶律南仙
崇宗皇后任氏
仁宗章献钦慈皇后罗氏 罗皇后
元王朝
太祖光献翼圣皇后弘吉剌氏 孛儿帖
太宗昭慈皇后乃马真氏 脱列哥那
定宗钦淑皇后斡兀立氏 海迷失
睿宗显懿庄圣皇后怯烈氏 唆鲁和帖尼
宪宗贞节皇后弘吉剌氏 忽都台
世祖昭睿顺圣皇后弘吉剌氏 察必
世祖皇后弘吉剌氏 南必
裕宗徽仁裕圣皇后弘吉剌氏 伯蓝也怯赤
成宗贞慈静懿皇后弘吉剌氏 失怜答里
成宗卜鲁罕皇后伯岳吾氏 卜鲁罕
顺宗照献元圣皇后弘吉剌氏 答己
武宗宣慈惠圣皇后弘吉剌氏 真哥
武宗献章圣皇后亦乞烈氏
武宗文献昭圣皇后唐兀氏
仁宗庄懿慈圣皇后弘吉剌氏 阿纳失失里
英宗庄静懿圣皇后亦乞烈氏 速哥八剌
显宗宣懿淑圣皇后弘吉剌氏 普颜怯里迷失
泰定帝皇后弘吉剌氏 八不罕
明宗皇后乃马真氏 八不沙
文宗皇后弘吉剌氏 卜答失里
宁宗皇后弘吉剌氏 答纳也忒迷失
龙舟节一般指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要做的事有: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扩展资料: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中国网——端午节的习俗
中国网——端午节简介
泉州婚俗 从择偶到正式结婚,根据周·“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但“六礼”并没有包括婚姻仪礼程序的整个过程,其中只有“亲迎”为嫁娶当日的仪礼,其余五礼则为婚前仪礼,至于嫁娶之日过后尚须行之的仪礼,“六礼”当中就无礼可遵了。而且自古以来,六礼之行,殊不一致,历代多有变更。南宋·泉州遵《朱子家礼》,只用“纳采、纳征,亲迎”三礼;明·惠安惟用“纳采、纳征、请期、亲迎”四礼,泉属各县相差五多。“亲迎”乃婚礼之重,无论“三礼”、“四礼”,此礼必不可少。由于中国传统的婚礼建筑在古“六礼”的基础上,因此现代有的婚礼程序虽已简化,而六礼之目,在传统观念中仍自在焉。 一、婚前 择偶: 除“相亲”外,相当于古六礼之“纳采”、“问名”和“纳吉”。“纳吉”后来演化为今之订盟(也有把订盟归人“纳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大事,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期也有托亲友说亲的,在确定缔亲意向时,有的家长也能征求一下婚嫁本人的意见作为参考。 “提生日”:即议亲。媒人把男女双方的庚贴送到对方家里,各自压置于厅堂神龛香炉底下卜吉,若三日内双方家中均平安无事,称“三日圆”。如果有一方没有“三日圆”,议亲必须取消。 相亲:经双方家长认可后,男方家庭择日由其祖母、母或伯叔母、姑母等女性尊亲前往女方家中,实察女方容貌仪表等。 定婚 相当于古六礼中的“纳征”和“请期”。 “压定”:亦称订盟。一般由男方女性尊长把戒指、订仪、喜糖等礼品,送到女家,并亲自把戒指戴于嫁女手指上,宣告婚事已定。 “轿前盘”:“压定”之后,男方先后三次备办丰盛的彩礼送往女家,称“戴手镯”、“送花”和“轿前盘”,合称“行大礼”。清末以来,逐渐把“行大礼”合并为“轿前盘”,称为“花叠盘”或“盘担”。有的地方是把“压定”和“行大礼”合并在一起举行。“行大礼”把婚前的准备工作推向了高潮,而“行大礼”和“压定”的中心内容都集中在钱物方面,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礼品,有酬谢其养女之恩的用意。 “送日头”:送“盘担”时,要通知女家迎娶吉日及冠笄时刻,叫“送日头”。 “送嫁妆”:在婚前一、两天,女家要派人把金银首饰、珠玉古玩、绸缎布匹等众多的嫁妆送往男家。德化畲民嫁女,旧时有资送刀斧之俗。 二、婚娶 新郎须亲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 清代前期,泉州婚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 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 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 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全国南北皆然。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但民俗学者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 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人们宣示: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 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有趣。 “公鸡娶妇”:在晋江、石狮侨乡,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
1、北京戒台寺的九仙殿里供的是九位仙人,他们分别是:
何宏仁仙君、何应天仙君、何定慧仙君、何厚福仙君、何济世仙君、何广富仙君、何体道仙君、何通神仙君、何显圣仙君;
2、戒台寺仙人的传说(来源):
汉武帝时,安徽芦江有一个叫何任侠的人,生了九个儿子,除了老大的额中间有一只眼睛外,其余八人都是双目失明。后来他们历尽千难万险,翻过巍巍的武夷山,涉过滔滔的闽江水,来到一个叫“枫亭”的地方(戒台寺九仙殿)。
第二天,九兄弟从“枫亭”的地方来到了一条溪边,看到清水如此清澈。掬水洗脸,水珠碰上眼睛,感到有点亮光;再洗几下,眼睛全部睁开了!从此何氏九兄弟便在这里居住下来。
何氏九兄弟居的清源县(仙游)山区瘟疫肆虐,灾害频繁,地方官员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何氏兄弟十分同情人民的疾苦。他们白天上山采药,晚上在湖边炼丹。炼出的丹药送给人们驱邪避瘟,每人吃一粒,药到病除。
这样神奇的故事,一传十、十倍百,连莆田、惠安等地有病的人,都到这里求医取药。从此,这一带人民添福益寿,喜庆平安。
后来,到了中秋时,九兄弟临湖赏月,这时湖中跳出九条鲤鱼,身有翅膀,跃跃欲飞。原来湖中的鲤鱼吃了九兄弟炼出的仙丹,已经成了“精”,就要上天了。兄弟们心中大喜,各乘一条鲤鱼,冲天而去,最后成了“神仙”。
3、九位仙人的专职所司:
何宏仁仙君——主管家庭、子嗣、姻缘之神仙功。
何应天仙君——应天弘道,为全面之神仙功。
何定慧仙君——主管修行、弘道、护法之神仙功。
何厚福仙君——主管健康、长寿、福气、医药之神仙功。
何济世仙君——主管事业、文章、功名、仕宦之神仙功。
何广富仙君——主管财富、农工商渔牧之神仙功。
何体道仙君——主管人文、道德、忏悔、升转之神仙功。
何通神仙君——主管风水、环境、居家、卜算之神仙功。
何显圣仙君——主管出行、平安、庇佑、外交之神仙功。
扩展资料: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
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
参考链接:—戒台寺
本文2023-08-03 18:20: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