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六一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香附六一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医方类聚》卷一○一引《澹寮》 21 方名 22 香附六一汤的别名 23 组成 24 主治 25 香附六一汤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2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香附六一汤 1 拼音

xiāng fù liù yī tāng

2 《医方类聚》卷一○一引《澹寮》 21 方名

香附六一汤

22 香附六一汤的别名

香附甘草散、香附六一散

23 组成

香附子6两,甘草1两。

24 主治

胸烦痞满。

25 香附六一汤的用法用量

任意点服。

2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7 附注

香附甘草散(《医统》卷五十引丹溪方)、香附六一散(《医抄类编》卷十三引丹溪方)。

古籍中的香附六一汤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六胃脘痛]药方

(丹溪)白螺丸治痰积。白螺蛳壳()滑石苍术栀子仁香附子(童便浸)南星(制)枳壳(炒**)青皮木香半夏

《外科理例》:[卷四]胁疽一百十二

脓。即此症也。及按其肿处即起。是脓成。遂浓煎黄六一汤。令先饮二钟。然后针之。脓出数碗。虚症并至。遂

《张氏医通》:[卷十四]衄血门

下)苏子降气汤(七气汤下)归脾汤(保元汤下)黄六一汤(保元汤下)生脉散(方祖)消风散(咳嗽门)调胃

《外科正宗》:[卷之三下部痈毒门]流注论第二十五

)水二钟,煨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黄六一汤黄六一汤甘草加上人参三味奇流注脓多并作渴更兼烦

《医学正传》:[卷之四]胃脘痛

《外科精义》卷下:通气散处方玄胡45克猪牙皂角川芎各30克藜芦15克踯躅花75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通窍除毒。治时气头面赤肿,或咽喉闭塞不通,用之取嚏,喷七八遍,泄出其毒则愈。若看病之人用此药,必不传染。用法用量用纸燃蘸少许,纴于鼻中,取嚏为效。备注方中玄胡,《外科枢要》作“玄参”。摘录《外科精义》卷下《奇效良方》卷五十八:通气散处方茴香木香全蝎玄胡索陈皮菖蒲各3克羌活僵蚕川芎蝉退各15克穿山甲6克甘草4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理气通窍。治耳聋,气闭不适。用法用量每服9克,不拘时温酒调服。摘录《奇效良方》卷五十八《诚书》卷七方名通气散组成茴香1钱,石菖蒲1钱,人参1钱,延胡索1钱,陈皮1钱,木香1钱,羌活5钱,僵蚕5钱,川芎5钱,蝉蜕5钱,穿山甲2钱,甘草1钱半。主治暴怒气闭,耳部肿胀。用法用量酒调服。制备方法上为末。《准绳·疡医》卷五方名通气散组成玄参1钱半,猪牙皂角1钱,川芎1钱,北细辛、藜芦、草乌头、羊踯躅花。主治时毒焮肿,咽喉不利。用法用量用纸捻蘸少许,入鼻内取嚏为度,日2次。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方中细辛、藜芦、草乌头、羊踯躅花用量原缺。《赤水玄珠》卷三方名通气散组成木通5钱,木香5钱,枳壳5钱,菖蒲5钱,川芎2钱,柴胡2钱,陈皮2钱,白芷2钱,羌活2钱,僵蚕(炒)2钱,全蝎2钱,蝉蜕2钱,甘草1钱半,川山甲(炮)3钱。主治气闭耳聋。用法用量每服3钱,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济阳纲目》有延胡索,无柴胡。《校注妇人良方》卷八方名通气散组成陈皮1钱,苏叶1钱,枳壳(面炒)1钱,木通1钱。主治虚人忧怒,以致伤肺与大肠,不能传送,大便秘结。产后大小便不通。用法用量水煎服。《普济方》卷二七八方名通气散组成陈皮1斤(去蒂),阿胶4两(炒),甘草4两。主治诸肿毒初发。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半两,用水2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普济方》卷五十四方

详见百科词条:通气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7:53:16 共186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桑白皮汤处方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各24克功能主治清肺降气,化痰止嗽。治肺经热甚,喘嗽痰多。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通口服。摘录《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锉)1两,冬葵子1两,滑石1两,甘草(炙,锉)半两,朴消1两半,青橘皮(去白,切,炒)1分。主治伤寒小便赤涩似淋;膀胱风热。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葱白5寸(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卷七十九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切)3两,射干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黄芩(去黑心)2两,白术2两,泽漆(炙,锉)1两,防己1两,泽泻1两。主治膀胱石水,四肢瘦者。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3盏,煮大豆1撮,至1盏半,去豆下药末,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2次,夜1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卷七十八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炙令**,锉)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郁李仁(汤浸,去皮尖,麸炒,研)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海藻(洗去咸,炙)1两半,赤小豆(炒)半升。主治下痢后,脾胃虚弱,不能转输水气,致身肿胀满。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温服,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七十一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锉)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猪牙皂荚(酥炙,去皮)1两。主治肺积息贲气胀满,咳嗽涕唾脓血。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入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温服,空心、晚食前各1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附注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桑根白皮汤”。《圣济总录》卷六十六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1两,苍术(去皮)1两,木通1

详见百科词条:桑白皮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7:01:38 共497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中:栝楼瞿麦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栝楼瞿麦丸的用法用量 25 备注 26 摘录 3 《金匮》卷中 31 方名 32 栝楼瞿麦丸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栝楼瞿麦丸的用法用量 37 制备方法 38 栝楼瞿麦丸的临床应用 39 各家论述 310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栝楼瞿麦丸 1 拼音

guā lóu qú mài wán

2 《金匮要略》卷中:栝楼瞿麦丸

21 处方

栝楼根6克 茯苓 薯蓣各9克 附子5克(炮)瞿麦3克

22 制法

上五味,研末,炼蜜丸,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温肾利水,生津润燥。治肾不化气,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其人苦渴。

24 栝楼瞿麦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一日三次,温开水送下;不知,增至7~8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25 备注

本方所治小便不利,是因肾阳不足为患。方中附子温肾壮阳,以助膀胱之气化,肾阳充足,膀胱气化有权,小便自然通利;配伍茯苓淡渗利水,山药润燥止渴,使水湿下行,津液上承,则小便利,口渴止,又用栝楼根生津润燥,瞿麦以增强通利水道之功,二味性寒,又可监制附子之燥热,以期助阳而不伤阴。五药相配,具有补肾阳,利小便,生津液,止口渴的效果。

26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3 《金匮》卷中 31 方名

栝楼瞿麦丸

32 栝楼瞿麦丸的别名

瓜蒌瞿麦丸

33 组成

栝楼根2两,茯苓3两,薯蓣3两,附子1枚(炮),瞿麦1两。

34 功效

化气,利水,润燥。

35 主治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

36 栝楼瞿麦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饮送下,日3次;不知,增至78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37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8 栝楼瞿麦丸的临床应用

①慢性肾小球肾炎《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1;1:59):刘某某,女,40岁,重庆建设银行职工,1964年12月20日初诊:水肿,小便不利一年许,口渴增剧,水肿加重两月左右。现证:全身水肿,口渴引饮,腰冷腿软,精神萎靡不振,纳差,每餐约1两米饭,小便不利,短少而淡黄,尿无热感,大便23天1次,不结燥,面色浮白,唇淡,无苔乏津,脉沉细。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经服中西药,治疗一年左右疗效不显,近两月来,病情加剧,其人苦干渴饮,水肿愈增,小便淡黄短少,于是前来重庆市第二中医院就诊。此系肾阳不足,气化紊乱,形成上燥下寒之渴肿、小便不利证。拟以润燥生津,温阳利水主治,方用栝楼瞿麦丸改用汤剂,加鹿胶以填补精血。方药:栝楼根30g、淮山药30g、茯苓15g、瞿麦15g、制附片15g(另包,先煎2小时)、鹿胶12g(另包,蒸化兑服)。上方服2剂,口渴大减,饮水量减少一半,水肿亦大减,小便量增多而畅利,饮食增加,其余舌脉同上,效不更方,将原方再进2剂。口渴更减,小便畅利,水肿基本消失,饮食接近正常,大便正常,腰冷消失。现觉腰酸腿软,精神仍疲倦,夜尿34次,舌质淡,无苔微润脉沉细。于原方中将栝楼根改用15g,其余药物和剂量不变,嘱进2剂。服药后渴饮,水肿消失,饮食正常,精神比原来大有好转,时而仍感疲乏,尿色淡黄无热感,夜尿23次,腰酸腿软,面色接近正常,唇淡红,舌质淡,无苔津润,脉沉细。②癃闭《山东中医杂志》:(1983;2:8):患者余某,年72岁,患小便点滴不通,曾用八正、五苓及西药利尿、导尿诸法均不效。患者拒用手术,经友人介绍余诊,诊见:口渴甚苦而不欲饮,以水果自憩之,小便点滴不通,少腹胀急难忍,手足微凉,舌质淡胖有齿痕,苔黄腻偏干,脉沉细而数。诊为高年癃闭,投瓜蒌瞿麦丸加车前、牛膝、天花粉12g、瞿麦10g。茯苓12g、山药12g、牛膝12g、车前子12g(包)、熟附子10g。药服1剂,小便渐通,胀急略减,再3剂病去若失。

39 各家论述

①《金匮要略心典》:此下焦阳弱气冷,而水气不行之证,故以附子益阳气,茯苓、瞿表行水气。观方后云“腹中温为知”可以推矣。其人苦渴,则是水寒偏结于下,而燥火独聚于上,故更以薯蓣、栝楼根除热生津液也。夫上浮之焰,非滋不息;下积之阴,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悖,此方为良法矣。欲求变通者,须于此三复焉。②《金鉴》:小便不利,水蓄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液也。以薯蓣、花粉之润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麦之渗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阳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亦肾气丸之变制也。然其人必脉沉无热,始合法也。

310 附注

瓜蒌瞿麦丸(《济阳纲目》卷九十二)。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瞿麦丸”。

古籍中的栝楼瞿麦丸 《张氏医通》:[卷七大小府门]淋

。小便即数。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

《张氏医通》:[卷十四]淋门

栝蒌瞿麦丸(金匮)治小便不利。有水气。口渴腹中冷。栝蒌根(二两)茯苓薯蓣(各二两)瞿麦穗(一两)附

《药征续编》:[卷下]饮

葵子茯苓散、猪苓散、栝蒌瞿麦丸、半夏麻黄丸、干姜人参半夏丸、排脓散、麻子仁丸、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药征续编》:[卷下]瞿麦

栝蒌瞿麦丸。上一方。《药征续编》

《伤寒溯源集》:[卷之十厥阴篇]瘥后诸证证治第二十二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栀子仁汤处方栀子仁、赤芍药、大青、知母、升麻、杏仁,各一钱。黄芩(一钱半),石膏(二钱半),柴胡(二钱),甘草(半钱)。功能主治治发斑烦躁,面赤咽痛,潮热。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豆豉五十粒,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圣济总录》卷三十二:栀子仁汤处方栀子仁75克芎藭15克酸枣仁(炒)30克陈橘皮(去白,炒)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各15克豉(炒)75克制法上七味,粗捣筛。功能主治治伤寒后,虚烦不得眠睡,呕逆。用法用量每服10克,用水2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一日二次。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二《卫生总微》卷七方名栀子仁汤组成栀子仁21个,豉2合,薤白1握(切)。主治小儿伤寒热毒攻于肠胃,下赤汁,或如烂肉鸭肝,壮热腹痛。用法用量上以水2大盏,同煎至1盏,去滓,量大小分作数服,不拘时候。《明医杂着》卷六方名栀子仁汤别名栀仁汤组成郁金、枳壳(麸炒)、升麻、山栀仁(炒)各等分。主治时毒肿痛,大便秘结;热燥而咳者。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煎服。附注栀仁汤(《医钞类编》卷六)。《外科精义》卷下引《普济生灵方》方名栀子仁汤别名六味栀子仁汤、栀子仁散组成郁金1两,枳壳(去瓤)1两,升麻1两,栀子仁1两,牛蒡子1两,大黄1两。主治时气头面赤肿。用法用量每服3钱,蜜水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六味栀子仁汤(《景岳全书》卷六十四)、栀子仁散(《杏苑》卷八)。《圣济总录》卷一八四方名栀子仁汤组成栀子仁21个,甘草(炙令赤色,锉)2两,人参2两,黄连(去须)2两。主治乳石发,下痢。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用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早晨、日午、晚后食前各1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卷一八三方名栀子仁汤组成栀子仁10个,黄芩(去黑心)3两,大黄(锉炒)3两,豉2合。主治乳石发,体热烦闷,口中

详见百科词条:栀子仁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5:14:29 共154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脉因证治》卷一方名疟母丸组成鳖甲(醋炙)、三棱、莪术(醋炙)、香附子、阿魏(食积加醋化)。主治疟母,食疟。《准绳·幼科》卷九方名疟母丸组成鳖甲(醋炙)2两,三棱(醋浸透,煨)1两,蓬莪术(醋浸透,煨)1两。主治疟母结癖,寒热无已。用法用量每服20丸,白汤送下。癖消一半即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广笔记》卷一方名疟母丸组成鳖甲(醋炙)4两,(庶虫)虫(煅存性,研极细)1两半,广橘红1两5钱,射干(晒干)1两,青皮(醋炒)8钱,人参8钱,肉桂(去皮)6钱,干漆(煅烟起,存性,研如飞尘)5钱。主治疟母。用法用量每服4钱,空心淡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醋煮稀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方出《丹溪心法》卷二,名见《医学纲目》卷六方名疟母丸组成青皮、桃仁、红花、神曲、麦芽、鳖甲(醋煮)、三棱、蓬术、海粉、香附(并用醋煮)。主治疟母。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白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为丸如梧桐子大。各家论述《医略六书》:疟因痰食,久则气衰,不能统运营气,故癖结胁下为疟母焉。鳖甲滋阴散结,海粉泻热软坚,桃仁、红花破血活血,三棱、蓬术削癖消坚,青皮、香附理气破结,神曲、麦芽消积化滞;不用痰药者,食化气行,则津液流通,而痰无不化矣。丸以曲糊,下以参汤,总是鼓运诸药之力以奏续也,此化积消坚之剂,为疟久癖结之专方。附注《医略六书》本方用法:人参汤送下三钱。

详见百科词条:疟母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3:24:44 共59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功能主治 2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金匮》卷中 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36 用药禁忌 37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má huáng xì xīn fù zǐ tāng

2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

22 处方

桂枝9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枣12枚 麻黄6克 细辛6克 附子5克(炮)

23 功能主治

温经通阳,宣散水饮。治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

2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25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3 《金匮》卷中 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附子汤、桂附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

32 组成

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枚(炮)。

33 功效

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外解风寒,内化水饮。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34 主治

气分,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35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分3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36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生菜。

37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阴水《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陆某,女,24岁。全身浮肿,面色苍白,恶寒,四肢冰冷,脉象沉迟,舌苔白腻,渴不多饮。此证系阴盛阳微,水气泛滥,病名阴水。盖患者脾肾阳气素虚,水湿内蕴,脾主健运,肾主排泄,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故水聚而成胀也。治宜消阴救阳、扶寒逐水,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3钱,麻黄2钱,甘草2钱,细辛1钱,附子2钱,生姜2钱,大枣10枚。连服2剂,药后得微汗,四肢转温,恶寒已减,药已中肯,当乘胜再追,用前方再服1剂。恶寒已罢,小便通利,腹胀减小,脉象转缓,阳气亦有渐升之象,前方再服1剂。上部浮肿已消,腹胀再有减小,两足仍浮。后以鸡鸣散、实脾饮出入治愈。

38 各家论述

①《金匮要略论注》:药既用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②《古今名医方论》引柯琴:用附子、姜、桂以生阳之气,麻黄、细辛以发阳之汗,甘草、大枣以培胃脘之阳,使心下之水饮外达于皮毛,必如虫行皮中,而坚大如盘者始散。③《金匮要略方论》:本方是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两方相合而成,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表证而兼心阳不足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今两方合用,殆为心肾阳虚、外感风寒之证而设。方中桂枝配伍麻黄,辛温发汗,宣散水气;附子温经助阳,与细辛相合可祛寒化饮。盖阳虚之体,邪客较深,取细辛可通彻表里,搜邪外出。佐以生姜、大枣,伍麻黄发越水气,合桂枝温通营卫;佐以甘草,调和诸药。

39 附注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原书同卷)、附子汤(《外台》卷八引《深师方》)、桂附汤(《三因》卷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卷十)、桂姜枣草黄辛附汤(《类聚方》。本方方名,原书(涵芬楼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汤”;《医门法律》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剂辞典》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里证类]水胀

者,以防己茯苓汤主之。如治正水者。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如治石水者,以麻黄附子汤主之。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皮水。与此牾。然其属黄汗者。为是。)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外台引深师。名附子汤。主证与本条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论七首、脉证五条、方九首

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三因。名桂附汤。)桂枝(三两)生

《脉经》:[卷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