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用法用量 6 各家论述 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临床应用 8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 1 拼音

guì zhī jiā sháo yào shēng jiāng gè yī liǎng rén shēn sān liǎng xīn jiā

2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别名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生姜汤、桂枝加人参芍药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桂枝人参芍药汤、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新加汤

3 处方

桂枝3两(去皮),芍药4两,甘草2两(炙),人参3两,大枣12枚(擘),生姜4两。

4 功能主治

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温补其营卫。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脉沉迟,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

5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用法用量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金匮玉函经》)、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生姜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桂枝加人参芍药新加汤(《普济方》卷四十三)、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医统》卷十四)、桂枝人参芍药汤(《伤寒大白》卷一)、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新加汤(《伤寒论方解》)。

6 各家论述

①《尚论篇》:桂枝方中倍加芍药、生姜各1两以去邪,用人参3两以辅正。名曰新加汤者,明非桂枝汤中之归法也。②《金鉴》:汗后身疼痛,是营卫虚而不和也,故以桂枝汤调和其营卫。倍生姜者,以脉沉迟、营中寒也;倍芍药者,以营不足血少放也;加人参者,补诸虚也。桂枝得人参,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人参得桂枝,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表虚身疼未有不愈者也。③《古方选注》:桂枝汤调和营卫,一丝不乱,桂枝、生姜和卫,芍药、大枣和营。今祖桂枝人参汤法,则偏于卫矣。妙在生姜加1两,佐桂枝以大通卫气,不使人参有实邪之患;尤妙芍药亦加1两,仍是和营卫法。名曰新加者,申明新得其分两之理而加之也。④《医学摘粹》: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经脉疑涩,风木郁遏,故用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中气以充经脉也。

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的临床应用

①误治伤正身冷痛《皇汉医学》引《续建殊录》: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1服不得下利,服3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心下痞硬,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3帖,冲气即降,大便通快;经过23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②妊娠恶阻《浙江中医杂志》(1965;8:26):刘某某,24岁。月经3月未行,四肢酸软无力,恶心呕吐,渴不欲饮,口淡无味,不思纳食,眩晕,嗜眠,形寒发热,脉滑而细,舌苔薄白,即予桂枝汤1剂。复诊:诸证较前有所减轻,脉滑而弱,舌质淡红,续予桂枝新加汤2剂,症状消失。于次年分娩,产后健康。③剖腹产后高热《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1:43):蔡某某,女,29岁。因妊娠毒血症治疗无效,行剖腹产手术,术后高热持续4天,虽用退热药,静滴葡萄糖、氯霉素等,热势不减,体温394℃。苔薄白,脉浮数,发热,汗出,微恶寒,口不渴。病属手术后气血两伤,卫阳不固,营阴不守,风邪乘袭。治宜调和营卫,处方:红参10g、桂枝3g、白芍10g、炙甘草3g、生姜1片、大枣3枚、白薇10g、青蒿5g。服头汁后,体温由394℃陡降至378℃,续服2剂告愈。

8 摘录

《伤寒论》

古籍中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摩腰膏。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玉函。脉经。千金翼。身下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四]太阳经证治上九十五条

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又曰。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又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

《伤寒悬解》:[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新加汤证十(太阳八十)

汤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肝脾之阳以温营血而充经脉也《伤寒悬解》

《医述》:[卷四·伤寒析疑]问难

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方中桂枝、麻黄、石膏、生姜,能不发汗耶?答∶太阳病,风伤卫则用桂枝汤解肌,

《伤寒论类方》:[卷一桂枝汤类·一]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八)

屠呦呦翻阅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截疟的记载,深受启发。她反复琢磨这段记载,古人的记载中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煎煮方法,而是将青蒿泡在水中后“绞取汁”,屠呦呦突然意识到,常规的高温煮沸过程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还涉及药用部位问题。为此,她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案。经改用低沸点溶剂乙醚提取青蒿叶子,又除去其中无效的酸性部分,从而使所得的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经临床试用于间日疟、恶性疟患者,全部有效。

目录 1 拼音 2 《玉机微义》卷二十八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古今医鉴》卷九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便览》卷四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46 用药禁忌 5 《回春》卷五 51 方名 52 清肺散的别名 53 组成 54 主治 55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57 附注 6 《证治汇补》卷四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65 各家论述 7 《古方汇精》卷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8 《普济方》卷五十二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吉氏家传”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功效 104 主治 105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106 制备方法 11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16 清肺散的临床应用 11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清肺散 清肺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qīng fèi sǎn

2 《玉机微义》卷二十八 21 方名

清肺散

22 组成

五苓散,加琥珀半钱,灯心1分,木通7分,通草1分,车前子(炒)1分,瞿麦半钱,篇蓄7分。

23 主治

渴而小便闭,或黄或涩。

24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煎,食前服。作汤亦可。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3 《古今医鉴》卷九 31 方名

清肺散

32 组成

桑白皮、黄芩、菊花、检壳、防风、荆芥、柴胡、升麻、赤芍、归尾、元参、苦参、蒺藜、木贼、旋复花、甜葶苈、甘草。

33 主治

肺气上攻眼目,白睛肿胀,日夜疼痛。

34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服。

35 制备方法

上锉。

4 《便览》卷四 41 方名

清肺散

42 组成

麻黄1钱半,知母1钱,荆芥1钱,麦冬1钱,菖蒲8分,诃子8分(去核),天花粉1钱,桔梗1钱。

43 功效

清肺化痰,散风解表。

44 主治

感冒风寒,憎寒壮热,咽干声哑,咳嗽痰多,气滞喘促,胸中闷热,咯痰不出,口干舌燥。

45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上以生姜汁、竹沥同水煎服。

46 用药禁忌

忌鱼类。

5 《回春》卷五 51 方名

清肺散

52 清肺散的别名

清肺饮

53 组成

连翘、川芎、白芷、黄连、苦参、荆茶、桑白皮、黄芩、山栀、贝母、甘草各等分。

54 主治

肺火,面生粉刺。

55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临卧服。

56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57 附注

清肺饮(《寿世保元》卷六)。

6 《证治汇补》卷四 61 方名

清肺散

62 组成

桑白皮1钱(酒炒),枯黄芩1钱(酒炒),生甘草3分,辛夷花1钱,苦桔梗1钱,凤凰壳1个(煅,临吃调)。

63 主治

鼻中作痒,清晨打嚏,至午方住,明日亦然。

64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2钟,加灯心12茎,煎服。

65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热郁肺窍,肺气不得宣通而失降下之令,与热相搏,故鼻痒多嚏焉。黄芩清肺热以降下,辛夷散肺热以肃金,桔梗清肺之体,桑皮清肺之用,生甘草缓中和胃气,凤凰壳清肺肃气化也。为散,灯心汤下,以降心火,俾心火下潜,则肺金情肃而降下有权,呼吸如其常度,安有鼻痒多嚏之患乎?此清金达热之剂,为鼻痒多嚏之专方。

7 《古方汇精》卷二 71 方名

清肺散

72 组成

桑白皮1钱,元参1钱,薄荷1钱,黄芩1钱,白蒺藜1钱(去刺),紫苏1钱,白蔻仁5分(研),甘草3分,广橘红7分(盐水拌炒)。

73 主治

肺金气盛克肝,黑珠连生白星,昏花涩痛。

74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服。

8 《普济方》卷五十二 81 方名

清肺散

82 组成

蔓荆子1两,桑白皮1两,甘草半两,荆芥穗1两半。

83 主治

肺经客热,鼻面风疮,面渣鼻。

84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食腊茶调下1大钱,每日2次。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9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吉氏家传” 91 方名

清肺散

92 组成

半夏(姜汁浸1宿)半两,麻黄半两,马兜铃1分,贝母1分,川升麻1分,杏仁1分(去皮尖),地骨皮1分,青皮1分,细辛1分,麦门冬1分(去心),桑白皮1分,百合3分,款冬花3分,柴胡3分(去芦头),桔梗3分,茯苓3分。

93 主治

远年、近日肺气喘息咳嗽并劳病。

94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盏,加生姜3片,乌梅1个,煎7分,温服。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 101 方名

清肺散

102 组成

川军2两,牛黄2分7厘,石膏3钱4分,黄芩1两,滑石1钱7分,明雄1钱7分,礞石3钱4分,朱砂1钱4分,明粉1钱7分。

103 功效

清热止嗽。

104 主治

肺热咳嗽吐痰,哮喘,咯血,吐血。

105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7分,开水送下。

106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遮光磨口瓶存贮。

11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111 方名

清肺散

112 组成

蒲颓叶(1方用人参等分)。

113 主治

肺喘气短。

114 清肺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温水调下,发时服。

11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16 清肺散的临床应用

有人患喘30年者,服之皆愈。

117 附注

疾甚者,服药后胸上生小瘾疹,痒者,其疾则愈。

古籍中的清肺散 《青囊秘诀》:[上卷]肺痈论

以补肾,庶几已成者可痊,未成者可散也。方用扶桑清肺散∶金银花(一两)熟地(一两)阿胶(三钱)桑叶(

《外科大成》:[卷三分治部下(小疵)]鼻部

薄荷、玄参散之。蒲黄、京墨、茅根止之。再如羚羊清肺散、生地麦冬饮、加味生脉散。皆对症药也。如夏月脉

《外科大成》:[卷三分治部下(小疵)]面部

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散。或用荷叶煮糊为丸。白滚水服。外用白矾末。酒化涂之。

《本草求真》:[上编卷六杂剂]杀虫

实则能润肺以杀虫。乌梅则能敛肺以杀虫。百部则能清肺散热以杀虫。皆有不甚寒燥之虞。且虫得酸则止。凡乌

《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八肺脏门]肺气喘急

张广生,男,主任医师,中医男科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泌尿男科专家。

师承中医名家、中央高级干部保健医王文鼎教授、赵锡武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1970年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工作,197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西学中班学习中医,历任西苑医院泌尿科副主任,科室主任。张老年近八旬,近40余年来却一直热衷于中医泌尿男科临床工作,是我国较早一批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治疗泌尿系统性疾病的名老专家,他学验俱丰,处方平正通达,屡起大病陈疴,在其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挖掘出多个古籍古方,名家名方,尤其对慢性前列腺炎等男性疾病的用药规律和治疗思路,通过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病例采集系统》,《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挖掘平台》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学处理,开阔全国广大泌尿外科医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视角,并对其学术经验进行总结传承,为中医中药临床治疗男性疾病的疗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上: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金匮》卷上 31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用药禁忌 38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39 各家论述 310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1 拼音

má huáng xìng rén yì yǐ gān cǎo tāng

2 《金匮要略》卷上: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1 处方

麻黄(去节)7克(汤泡)甘草14克(炙)薏苡仁7克 杏仁3克(去皮、尖,炒)

22 制法

上药锉碎。

23 功能主治

解表祛湿。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24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煮至180毫升,去滓韫服。有微汗,避风。

25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3 《金匮》卷上 31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别名

薏苡麻黄汤、杏仁薏苡汤、薏苡仁汤、麻黄杏仁薏苡仁汤、麻黄杏仁甘草薏苡汤、麻杏薏苡甘草汤、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麻杏苡甘汤

32 组成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1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10个(去皮尖,炒)。

33 功效

发汗解表,祛风利湿。

34 主治

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风湿性荨麻疹,症见日晡所加剧者。

3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36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37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38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1多发性疣:唐某某,男,战士。双手背、前臂有百数个赘生物,诊为多发性疣。曾用维生素B12加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治疗无效,改用上方,服9剂后,赘生物开始剥落而愈。

2风湿性感冒:李某,男,36岁,工人,1975年因汗出风吹,以致汗郁皮下成湿,湿郁化热,今发热已十余日不解,每日下午热势增重,全身痛重。伴有咽痛而红肿,咳嗽痰白而粘稠,无汗,自用辛凉解表药,更增恶寒,舌苔白腻,脉濡缓略浮,遂议为风湿性感冒病,因风湿郁闭,湿阻气机,气机不畅而出现各症,劝其试服麻杏薏甘汤。麻黄、杏仁各10g,薏苡仁30g,甘草7g,更加秦艽10g,波蔻7g,仅服一剂,果然热退身安;咽已不痛,咳嗽亦舒,劝其更服二剂,以巩固疗效。

39 各家论述

《古方新用》:方中麻黄散寒;薏苡除湿;杏仁利气,助麻黄之力;甘草补中,给薏苡以胜湿之权。

310 附注

薏苡麻黄汤(《外台》卷十九引《古今录验》、杏仁薏苡汤(《伤寒总病论》卷三)、薏苡仁汤(《全生指迷方》卷二)、麻黄杏仁薏苡仁汤(《普济方》卷一一八)、麻黄杏仁甘草薏苡汤(《保命歌括》)、麻杏薏苡甘草汤(《证治宝鉴》卷十二)、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医钞类编》卷三)、麻杏苡甘汤(《金匮要略释义》)。

古籍中的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一]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注病者,谓一身尽痛之病患也。湿家一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一湿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玉函。脉经。作日晡即剧。非。)〔鉴〕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痉湿病脉证治第二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此亦散寒除湿之法。日晡所剧。不必泥定肺

《金匮要略浅注》:[卷一]痉湿病脉证第二

者以此。而所以致寒湿。亦可类推矣。)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此又为风湿无汗者而出其方也。寒湿亦可用

《高注金匮要略》:湿病脉证第二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列为“上品”

《本草纲目·兽部》阿胶

[兽部第五十卷 兽之一] 阿胶

(《本经》上品)

释名傅致胶(《本经》)。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时珍曰∶阿井,在今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有官舍禁之。郦道元《水经注》云∶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集解《别录》曰∶阿胶出东平郡·东阿县,煮牛皮作之。弘景曰∶今东都亦能作之。用皮有老少,胶有清浊。熬时须用一片鹿角即成胶,不尔不成也。胶有三种∶清而薄者画家用;清而浓者名覆盆胶,入药用;浊而黑者不入药,但可胶物尔。颂曰∶今郓州亦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货者多伪。其胶以乌驴皮得阿井水煎成乃佳尔。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本经》阿胶,亦用牛皮,是二皮可通用。但今牛皮胶制作不甚精,只可胶物,故不堪入药也。陈藏器言诸胶皆能疗风止泄补虚,而驴皮胶主风为最,此阿胶所以胜诸胶也。时珍曰∶凡造诸胶,自十月至二三月间,用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其旧皮、鞋、履等物者为下。俱取生皮,水浸四五日,洗刮极净。熬煮,时时搅之,恒添水。至烂,滤汁再熬成胶,倾盆内待凝,近盆底者名坌胶,煎胶水以咸苦者为妙。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后世乃贵驴皮。若伪者皆杂以马皮、旧革、鞍、靴之类,其气浊臭,不堪入药。当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漆者为真。真者不

修治弘景曰∶凡用皆火炙之。曰∶凡用,先以猪脂浸一夜,取出,柳木火上炙燥研用。时珍曰∶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酥炙,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当各从本方。

气味甘,平,无毒。《别录》曰∶微温。张元素曰∶性平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阴、足少阴、厥阴经。得火良。薯蓣为之使。畏大黄。

主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音藓)。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本经》)。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别录》)。坚筋骨,益气止痢(《药性》。颂曰∶止泄痢,得黄连、蜡尤佳)。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时珍)。

发明藏器曰∶诸胶皆主风、止泄、补虚,而驴皮主风为最。宗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也。用乌者,取乌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如乌蛇、乌鸦、乌鸡之类皆然。时珍曰∶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按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成无己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不论肺虚肺实,可下可温,须用阿胶以安肺润肺。其性和平,为肺经要药。小儿惊风后瞳仁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煎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又痢疾多因伤暑伏热而成,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数说足以发明阿胶之蕴矣。

附方旧五,新十四。瘫缓偏风∶治瘫缓风及诸风,手脚不遂,腰脚无力者。驴皮胶微炙熟。先煮葱豉粥一升,别贮。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入胶,更煮七沸,胶烊如饧,顿服之。及暖,吃葱豉粥。如此三四剂即止。若冷吃粥,令人呕逆。(《广济方》)肺风喘促∶涎潮眼窜。用透明阿胶切炒,以紫苏、乌梅肉(焙研)等分,水煎服之。(《直指》)老人虚秘∶阿胶(炒)二钱,葱白三根。水煎化,入蜜二匙,温服。胞转淋∶阿胶三两,水二升,煮七合,温服。(《千金方》)赤白痢疾∶黄连阿胶丸∶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口渴,小便不利。用阿胶(炒过,水化成膏)一两,黄连三两,茯苓二两。为末,捣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粟米汤下,日三。(《和剂局方》)吐血不止∶《千金翼》∶用阿胶(炒)二两,蒲黄六合,生地黄三升,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经验》∶ 治大人、小儿吐血。用阿胶(肺损呕血并开胃∶用阿胶(炒)三钱,木香一钱,糯米一合半,为末。每服一钱,百沸汤点服一盏,入生地黄汁一合,煎至六分,温服。急以帛系两乳。(《圣惠》)月水不调∶阿胶一钱,蛤粉炒成珠,研末,热酒服即安。一方入辰砂末半钱。月水不止∶阿胶炒焦为末,酒服二钱。(《秘韫》)妊娠尿血∶阿胶炒黄为末,食前粥饮下二钱。(《圣惠》)妊娠血痢∶阿胶二两,酒一升半,煮一升,顿服。(《杨氏产乳》)妊娠下血不止∶阿胶三两炙为末,酒一升半煎化,一服即愈。又方∶用阿胶末二两,生地黄半斤捣汁,入清酒三升,绞汁分三服。(《梅师方》)妊娠胎动∶《删繁》∶用阿胶(炙研)二两,香豉一升,葱一升,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入胶化服。《产宝》胶艾汤∶用阿胶(炒)二两,熟艾叶二两,葱白一升。水四升,煮一升半,分温两服。产后虚∶阿胶(炒)、枳壳(炒)各一两,滑石二钱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未通,再服。(《和剂局方》)久嗽经年∶阿胶(炒)、人参各二两,为末。每用三钱,豉汤一盏,葱白少许,煎服,日三次。(《圣济总录》)

十星的中医典籍:

《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

九星的中医典籍:

《温病条辨》,《内外伤辨惑论》,《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温热论》,《景岳全书》,《正续名医类案》,《脾胃论》,《兰室秘藏》,《正体类要》,《张氏医通》

八星中医书籍:

《旧德堂医案》,《伤寒来苏集》,《临证指南》,《医学衷中参西录》,《陆氏三世医验》,《寓意草》,《丹溪心法》,《冯氏锦囊》,《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医宗必读》,《杂兵源流犀烛》,《证治汇补》,《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宣明论方》,《医学心悟》

注意看一下图中两册中医书籍左上角,回答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在均出自基内,且内中都有电子书的中医书籍可看

点评一下这些中医书籍:

《温病条辨》《温热论》

有人说现在人没多少温病,所以条辨不重要,其实只是医生没研究过温病,不觉得该用而已。比如桑杏汤,沙参麦冬汤,桑菊饮都非常常用,包括宣痹汤,加减复脉汤,加减木防己汤也都常用,关键在于会不会用,想不想得到。

《景岳全书》

我极爱读景岳全书,景岳因杂症谟偏于补阴而被诟病,其实景岳哪里算偏,如《医贯》,《杂症会心录》才能叫偏,景岳教人八纲辨证,教人治病求本,教人重视补虚,教人少开大方,我毫不讳言,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正续名医类案》

读一读这种综合性的医案,可以学到各家所长,因此这本书尤其重要,我更爱读续一些。

《脾胃论》,《兰室秘藏》

李东垣真的很神,方子神,议论神,配伍神。对内经阴虚的发挥,及对脾胃的论述,被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开千古不传之秘,我也这样认为。

《内外伤辨惑论》

用我自己的一个医案来表述我的观点吧。

余挚友某,畴昔自诉头痛,咽痒,腹胀,失眠。余诊之,脉沉而弱,曰:此气也。以四七汤合七气汤加槟榔,大腹皮。七日服用不过四剂,而气顺咽清,头痛大减。余询其仅服四剂之故,其曰:七日以来大醉三次,是以未饮。

《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正体类要》等

薛立斋是中医历史上的关键角色,他讲的方剂,每个方贡献,我都恨不能背下来,对药物的理解也是巅峰水平。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医案,其实也备受诟病,即便大家如李冠仙也会对薛一男子,一妇人这种语焉不详的记载发起抨击。但即便如此,薛氏医案的详实,和通过补虚治疗大病的思路也可称震古烁今,就看你能不能识证了。

《张氏医通》

张璐是明末清初极耀眼的大家,同时代的傅青主,吕留良,高鼓峰也都毫不逊色,但成就最高的反而是张璐,医通极厚,极能扩宽思路,而且百家理论无不摘录,足称王道。所以这种书更要反复看,反复抄。明清医家但凡不刚愎自用,能够尽得百家之长的,都是大家,不可忽视。

《冯氏锦囊》

这本书包罗万象,包括儿科妇科,这本书讲的也很全面,甚至冯兆张被尊为儿科大师。锦囊中的药性讲的也极好,而且没有那么多装的色彩,八星群书,锦囊第一,足称完备。

《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

温病有多重要,这两本就有多重要,甘寒养阴,轻可去实,重视津液等等。四明称伤寒论全书都在提醒医生要重视津液,王孟英用详实,丰富的医案告诫我们温病学的不可或缺,与薛立斋作摘要异曲同工,不过读这本书不能走入误区。医生不能撇开莫须有的门路之见,妄学医。

《医宗必读》

这本书算是指路明灯,但凡李中梓写的,都非常经典,无论医论,脉学,还是药理,内科,都极有过人之处,我连个尤其也写不出来,足见这本书之经典。最可惜的是,必读中的内科太少了,真的意犹未尽。另外,用这本书学伤寒也蛮不错。

《杂兵源流犀烛》

这本书与医通可谓双璧,一句废话都没有,全是干货,不过恐怕老沈也未必能够全部记住,最后的还是作为工具书,天天翻看,开发思路。

《证治汇补》《旧德堂医案》

我极赞赏李用粹,李很少用成方,顶多选一个小方打底,然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加减用药,这是最高明医生的选择,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这本书我抄的次数最多(除脉学书),基本每天上班都带,

《伤寒来苏集》

柯琴是一位神人,极聪慧,解古方也解的极妙。伤寒的注解我基本读完了,还是推荐这一本,别的我都不会再提,特别是近人的著作,免得打口水仗。历代医家治病,但凡多读过基本医案,也不会说出六经与经络无关这样的话,言尽于此。

《临证指南医案》

这是一本极不适合初学者或者半瓶水的书,认真学的,读了自然能发掘奇妙,不过还是可惜太过语焉不详,但顶级中医治病大略如叶天士,能够留下这本书,就已经幸甚,我推荐读原书,徐灵胎有太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

是个中医,应该没有不读这本的,只是可惜这本书并不全面,不过但凡讲到的都足可效仿,只是白璧也有微瑕,千万别尽信一家之言,白术山药必用生,我是不信的。没人不喜欢这本书,张的新方我也常用。

《陆氏三世医验》

脉学是中医中璀璨耀眼的宝珠,如果不能精通,那就是方证对应,和朱丹溪批评过的局方之学并无不同,这本书是学习脉学,研究古人医案最重要的一本书之一,而且大家的书都是精品,远非刚愎自用者可比。

《寓意草》

喻嘉言是个爱秀的人,历史上这种人多数不行,喻嘉言是个例外,喻氏最重要的三本书,只有这一本成就最高,讲理颇精,议论有理。不过喻也有过于自信而轻视诸老的弊端,读一读就明白了,这本读起来偏费劲些,也隐晦些,但又很重要。

《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心法这本书,算内科,总结的很到位,不过后世医家,特别是我之前写到的书都有更详尽的总结,所以一般不读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之前推荐的,我也只是读过两遍,并未太深入。《格致余论》有得说,作为医论医案的结合,而且又不长,说一句必读不为过。我读的第一本古书,就是高三逛书店买的这本,对我来讲,感情蛮深,其实这本书不太适合初学者,我当时只能当故事书读,我读过不下二十遍,自己想当然的评论都一大堆,现在看来笑掉大牙。至于《局方发挥》肯定没有八星的必要,但也很薄,而且讲了很重要的道理,半天看完不亏。

《宣明论方》

四大家的书,我只有刘河间的读不进去,唯一读进去的就是这本,刘将内经的薄厥,痿痹,风疟等扩充治法,不可谓不精,读了能更有助于理解素问,理解方药,完素极擅长内经,而且不是理论上的擅长,所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他的书,我认真研究后再补充。

《医学心悟》

我一直在想,这本书够不够八星,确实这本书太过简略了,只有伤寒讲的丰富,但世上懒人是很多的,不想多读书,那就读这本,不仅是个初学,哪怕学富五车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加味甘桔汤,止嗽散,益母胜金丹,启膈散都足称神剂,而且医论和伤寒都讲的极好,好过当代全部。所以八星是很值得的,切不可忽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