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相火妄动简介
相火妄动为病机 。指相火寄藏于肝肾,肝肾阴亏,阴不敛阳,相火不受其制而偏亢,火势上逆,功能病态亢进的病理变化 。为由于肝肾阴虚而产生的心烦易怒,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梦泄遗精等症的病机。相火妄动常具有火性冲逆的特点 。症见眩晕头痛、视物不明、耳鸣耳聋、易怒、多梦、五心烦热、 亢进、遗精早泄等。若偏于肝阳亢者,治宜育阴潜阳;偏于肾火旺者,须滋阴降火。
详见百科词条:相火妄动 [ 最后修订于2015/12/22 13:25:57 共19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经穴别名·天听 21 天牖穴的别名 22 出处 23 穴名解 24 所属部位 25 天牖穴的定位 26 天牖穴的取法 27 天牖穴穴位解剖 271 层次解剖 272 穴区神经、血管 28 天牖穴的功效与作用 29 天牖穴主治病证 210 刺灸法 2101 刺法 2102 灸法 211 天牖穴的配伍 212 文献摘要 213 研究进展 2131 对脑血管的影响 3 经外奇穴名·天听 31 定位 32 主治病证 33 刺灸法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听 1 拼音
tiān tīng
2 经穴别名·天听天听为经穴别名,即天牖[1]。见《针灸穴名解》。
穴位 天牖 汉语拼音 Tianyou 罗马拼音 Tienyu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Window 各
国
代
号 中国 TE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6 富耶氏 TR16 德国 3E16 英国 T16 美国 TB16
天牖为经穴名(Tiānyǒu TE16)[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2]。天即天空,喻上为天,牖即窗户,此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门窗,故名天牖[2]。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目昏,目眩,暴聋,头风,不闻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多梦,疟疾,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等。
21 天牖穴的别名
天听[1]。
2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
23 穴名解天即天空,喻上为天,牖即窗户,此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门窗,故名天牖[2]。
上部为天。牖指户,墙上通风采光的洞口,窗开旁曰牖,所以助明也。与天窗穴意同,有头窍之意。此穴在颈,其位高,有天之象,位居颈旁,如宫室之旁窗,故喻名天牖,能开通耳目壅塞之气。张志聪注:“牖,窗也,头面之穴窍,如楼阁大牖,所以通气者也。”[1]
24 所属部位颈部[3]
25 天牖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天牖穴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4]。
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2]。
天牖穴位于颈部外侧,颞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5]。
另说“完骨下,发际上一寸”(《备急千金要方》);“风池上一寸”(《千金翼方》);“风池下一寸,微外些”(《针灸集成》) 。
天髎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肌肉)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骨骼)
26 天牖穴的取法正坐或俯卧位,与下颌角平齐,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
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2]。
正坐或俯卧位,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平下颌角,天容与天柱之间取穴[6]。
27 天牖穴穴位解剖天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头夹肌、头半棘肌。有耳后动脉及枕小神经。皮肤由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双重分布。皮肤厚而致密。皮下筋膜由脂肪组织和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其结缔组织的纤维形成纤维刺,连于皮肤病与深筋(项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致密的项筋膜,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针由深层的头夹肌,在颈深动、静脉升支的后方,入头半棘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
2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头、颈夹肌→头、颈半棘肌[2]。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7]。
2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颈外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和枕动脉分布[7]。
布有枕小神经和耳后动脉[5]。
28 天牖穴的功效与作用天牖穴具有清头明目,通经活络的功效。
天牖穴有清三焦郁热,祛经络湿邪作用[2]。
以文义揆之,天牖穴所治者,当为头面耳目颈项诸症也。有止痛利节、清头明目聪耳之功,主治头风耳聋,目中痛不明诸疾。[1]
29 天牖穴主治病证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目昏,目眩,暴聋,头风,不闻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多梦,疟疾,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等。
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等[2]。
天牖穴主治头痛、头晕、目痛、耳聋、瘰疬、项强[7]。
天牖穴主治目痛,目昏,目眩,暴聋,耳鸣,头痛,头晕,头风,面肿,鼻衄,不闻香臭,喉痹;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瘰疬;多梦;疟疾[6]。
天牖穴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瘰疬等[5]。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
其他疾病: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
210 刺灸法 2101 刺法直刺05~1寸[6][7][5][2],局部有酸胀感[6]。
2102 灸法可灸[2][6]。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11 天牖穴的配伍天牖穴配人中、迎香、合谷治面肿[2]。
天牖穴配听宫、液门治耳聋[2]。
天牖穴配廉泉、合谷、翳风治喉痹[2][6]。
天牖配风池、太冲,治头痛[6]。
天牖配听宫、中渚,治耳聋[6]。
天牖配颈百劳、后溪,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肌痉挛。
天牖配睛明、太冲,有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痛。
天牖配听会、四渎,有通络开窍的作用,主治暴聋。
212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针灸甲乙经》:肩背痛,寒热,瘰疬绕颈,有大气暴聋,气蒙瞀,头目不明,头颔痛,泪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风眩,喉痹,天牖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天牖主目不明,耳不聪。主乳肿,缺盆中肿。
《备急千金要方》:天牖、曲渎,主暴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
《针灸大成》:主暴聋气,目不明,耳不聪,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目中痛。
《类经图翼》:天牖穴不宜补,亦不宜灸,灸取令人面肿。
213 研究进展 2131 对脑血管的影响用动物做颅顶窗法,在解剖镜下观察电针 对脑血管的舒缩作用,电针 “水沟”、“天突”、“天牖”、“足三里”等时,弱 可使脑动脉血管充血(血管扩张20%~50%),强电流 反而使血管发生剧烈收缩(直径减小30%~50%),切断交感神经后不再引起反应[8]。
电针动物“天牖”穴组,可兴奋呼吸,提高血压,扩张脑血管,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2]。
3 经外奇穴名·天听天听为经外奇穴名[9]。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31 定位经外奇穴天听位于颈后部,枕骨下际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与乳突下凹陷连线之中点直下05寸处。左右计2穴。[9]
32 主治病证经外奇穴天听主治耳聋[9]。
33 刺灸法随着3C电子产品的流行,民众常戴耳机发生「嗡~~」耳鸣现象,大幅增多。医师指出,耳鸣不是病,而是一种症状、生理现象,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可能是药物副作用,或是身体健康亮红灯的结果。唯有平日重视耳朵保养,才是王道。
台湾耳鸣学会理事长、台中光田医院耳鼻喉科医师赖仁淙指出,当外界没有声音,但自己却感觉到有声音,这就是耳鸣。通常耳鸣与大脑听觉皮质的异常活跃有关;当耳鸣持续出现时,大多代表听觉系统,或是周边环境出现一些状况,良性警告患者应采取保护措施。
耳鸣是救命的警铃 睡眠是妙药
事实上,耳鸣是可以改善的,且逾9成9是可以被治愈的。而良好的睡眠品质,是改善耳鸣的第一步,建议睡前不要从事剧烈活动、不吃宵夜、晚上不喝咖啡,以及白天多晒太阳,都是不用吃药、改善睡眠与耳鸣的好方法。
耳鸣是救命的警铃!虽然耳鸣休息一下就会逐渐好转,可以不必担心,但患者如果出现单侧耳鸣,或是听力丧失、耳聋、耳鸣变大声等,最好尽快就医,因为有可能是听神经瘤、鼻咽癌等恶性状况,同时透过核磁共诊及听力检查,找出真正病因。
耳鸣可治愈 破解4迷思
赖仁淙医师强调,造成耳鸣,不外乎噪音、老化、服药过量,以及生病等4大因素。但许多民众对耳鸣仍有错误迷思。例如:耳鸣一辈子都治不好、耳鸣会导致耳中风,或久鸣必耳聋等,事实上,这些是错误的迷思,且耳鸣不吃药是可以改善的。
迷思1:耳鸣一辈子都治不好?
正解:一般而言,急性耳鸣6个月以内会自然痊愈,而且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就如同晕眩症患者,大部分逾9成会在3个月内症状好转。迷思2:耳鸣会导致耳中风?
正解:中风是心血管出问题所致,临床上,「突发性耳聋」的发生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造成的,跟内耳血液循环没有太多关系。耳鸣跟耳朵中风可说是不相关,医学上也有资料显示,突发性耳聋的患者将来罹患中风的机率,并没有比较高。迷思3:久鸣必耳聋?
正解:其实导致耳鸣原因很多,可能来自耳朵,也可能是身体其他部位出了问题。不管原因是什么,可以确定的是耳鸣绝对不会伤害听力;相反地,它正在极力保护听力。任何听力系统及周边调控系统出状况时,耳鸣警察就会出动来提醒你注意身体。迷思4:耳鸣会造成肾亏?
正解:传言说耳鸣会导致肾亏,进而让性能力下降,也许正是不少男性害怕耳鸣的原因。由于中医古籍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因此耳鸣被视为与肾虚、肾亏相关,对一般人而言,常常会有性功能障碍的联想。将耳鸣跟肾虚或肾亏划上等号,其实是受限于古代解剖生理学知识的不足,加上教育局限,才会使这样错误的观念在华人世界中流传至今。贴心小叮咛:
耳边传来嗡嗡声困扰,有人会误以为戴上耳塞,用强劲的音乐或声音,可将困扰人的耳鸣声音盖过。但原来耳鸣病人最忌「长时间塞住只耳」,尤其使用耳塞听大声听音乐,对改善病情是毫无帮助。患者应多听周遭的环境声音,反而有助降低耳鸣声响对生活的影响。
耳鸣可透过、核磁共诊及听力检查,找出真正病因。 耳鸣是可以改善的,且逾9成9是可以被治愈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耳鸣·肝火上扰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耳鸣·肝火上扰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一 613 方二 614 方三 615 中成药 62 针灸治疗 7 关于耳鸣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耳鸣·肝火上扰证的穴位 2 治疗耳鸣·肝火上扰证的方剂 3 治疗耳鸣·肝火上扰证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耳鸣·肝火上扰证 1 拼音
ěr míng ·gān huǒ shàng rǎo zhèng
2 英文参考tinnitus with pattern of liver fire disturbing upwar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耳鸣·肝火上扰证(tinnitus with pattern of liver fire disturbing upward)是指肝火上扰,以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常伴口苦、咽干、面红或目赤、尿黄或便秘、夜寐不宁、胸胁胀痛、头痛或眩晕,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耳鸣证候[1]。
4 耳鸣·肝火上扰证的症状耳鸣·肝火上扰证患者耳鸣如闻潮声,或如风雷声,耳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耳鸣耳聋突发加重,兼耳胀耳痛感,眩晕,头痛,目红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更甚,或夜寐不安,或有胸胁胀闷,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多弦数。[2][3][4]
5 证候分析
怒则伤肝,暴怒郁遏,肝火不泄,循少阳经脉上扰,清窍失灵,故突发耳内轰鸣,听觉失灵。火盛炎上,故头痛面赤。胆气上逆,胆汁随之上滥,故口苦咽干。肝胆火旺,扰动心神,故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胁为肝胆经脉之所过,肝气郁勃,络气不畅,故胸胁胀闷。怒则气逆,故耳鸣、耳聋更甚。肝火内郁,肠中津液被灼,故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胆火盛之征。[2][4]
6 耳鸣·肝火上扰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耳鸣·肝火上扰证治宜清泻肝火[3]。
612 方一[2]
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近代方有黄芩、栀子)加减:方中龙胆草、山栀苦泄胆火;柴胡、黄芩疏肝清热;木通、车前子、泽泻等导热下行;生地、当归滋阴养肝。便秘者可加大黄。
肝火耳鸣耳聋,多为实证,龙胆泻肝汤通治肝火挟湿之症。若下焦湿热不甚者,可酌减木通、泽泻等药。肝火上炎多汲伤肾水,若肾虚较甚,虚实挟杂的,可酌加丹皮、女贞子、旱莲草等以滋肾水;若肾亏肝旺、实少虚多的,当按肾精不足论治。或肝气郁甚,可酌加白芍、夏枯草、川楝子以柔肝理气解郁。
613 方二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
加减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生地黄15克,泽泻15克,车前子12克,木香12克,石菖蒲12克,菊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火热壅盛者,加大黄10克(后下)。若肝气郁结,耳内胀闷,胸胁苦满者,加蔓荆子12克、香附10克。
614 方三龙胆泻肝汤加石菖蒲:方中以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胆,苦寒直折火势为主,并以木通、车前、泽泻等利水、导热下行,助以柴胡、石菖蒲以开郁通窍[4]。
《医学准绳六要》说:“左脉弦急而数,属肝火,其人必多怒,耳鸣或聋,宜平肝伐木,龙胆泻肝汤,不已,龙荟丸。”
故肝火盛者,可选用龙荟丸或在龙胆泻肝汤基础上,加大黄、芦荟、青黛之类,以增强清肝泻火之力。[4]
若肝气郁结而火热倘轻者,宜疏肝解郁通窍,用遣遥散加蔓荆子、石菖蒲、香附[4]。
615 中成药(1)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 1~2次,每日3次。
(2)炎热清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3)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62 针灸治疗取翳风、听宫、侠溪、中渚等穴为主。肝胆火旺者加太冲、丘墟[5]。
7 关于耳鸣耳鸣(tinnitus)为病证名[3]。即耳中鸣响[4],是指以无相应声源时自觉耳中或头颅有鸣响声为主要表现的耳病[1]。它是多种耳科疾病的症侯群之一,但也可单独成为一个疾病[4]。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
文献常把耳鸣、耳聋并列:
《医学入门》卷五:“耳鸣乃是聋之渐也。”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更明确指出:“耳鸣者,聋之渐也,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
耳鸣现常分为风邪外袭证、肝火上扰证、痰火郁结证、肾精亏虚证、脾胃气虚证等证型。
详见耳鸣条。
8本文2023-08-03 18:58: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