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的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的介绍,第1张

这套丛书启动于八十年代初,大多出版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有少数书如《黄帝内经太素》直到近年才出版。这套丛书的校勘者大多是中医学院成立前打下的中医底子,其功底绝非现在一般的所谓“教授”所能比,现在很多都已经作古,这套书也就成为了绝唱

《内经》知要

·李中梓校注

  内容提要

《内经知要》通行两卷,系明末医学家李中梓(1588~1655年)  (字士材,号念莪)辑注。该书选辑《内经》的精要内容,归为八类,加注阐释。

上卷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五篇;下卷分经络、治则、病能三篇。

全书以道生统领,倡虚无神气、合于四时、与道合真,以阴阳涵盖体之脏腑腹背、病之寒热虚实,强调察五色以观五脏之有余不足、六腑之强弱、形体之盛衰,诊脉之上、下、来、去、至、止以知病之阴阳按脏腑攸分变化之象以审精气之相生相克,请经络之气行流转以明表里、虚实要求圆通运用论治之则,并对各种具体病态作了阐释。该书分类扼要、说理简明《内经 》 所涵中医理论要言得显,向为后世医家推崇,堪为研学《内经》的入门必读书。

本次校注以清乾隆甲申年南园扫叶庄刊本为底本,期能方便医学界人士及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参考、阅读。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西汉时期,中医就具备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这种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中医学自身的完整性及其赖以存续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明确记载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每一类知识如医经、方剂、本草、针灸、养生等都是自成系统的其延续与发展也必须依赖特定的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等,特殊的人文文化与生态环境正是构成中医学地域性特征的内在因素,这点突出体现在运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解释生命与疾病现象。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传统医学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受到了严重冲击。许多传统疗法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医药文物与文献资料由于维护、保管不善,遭到损毁或流失同时,对传统医药知识随意滥用、过度开发、不当占有的现象时有发生,形势日益严峻。我国政府充分意识到了这种全球化对本民族文化造成的冲击,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中医古籍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载体。杨牧之先生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说:“古代典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传世古籍历经劫难而卓然不灭,必定是文献典籍所蕴含精神足以自传。我们不能将古精整理出版事业仅仅局限于一个文化产业的位置,要将它放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度来认识,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统一关系中去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要“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承传和振兴”因此,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确立和展示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内容,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出 版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中医要发展创新,增强其生命力,提高临床疗效是关键而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就是继承前人宝贵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医学中,经典之所以不朽是因其经过了千百年临床实践的证明经典所阐述的医学原理和诊疗原则,已成为后世医学的常规和典范,也是学习和研究医学的必由门径,通过熟读经典可以启迪和拓宽治疗疾病的思路,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纵观古今,大凡著名的临床家,无不是在熟读古籍,继承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成为一代宗师的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意识到此种危机与责任,我社于2008年始,组织全国中医权威专家与中医文献研究的权威机构推荐论证,按照“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原则组织整理了本套丛书。本套丛书包括《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70种)与《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30种)两个系列,共100个品种。其所选书目精当,涵盖了大量为历代医家推崇、尊为必读的经典著作,也包括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对临床具有很好指导价值的近代经典作品。

本次整理突出了以下特点:

①力求准确每种医籍均由专家选精善底本,加以严谨校勘,为读者提供准确的原文

②服务于临床在书目选择上重点选取了历代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作品

③紧密围绕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主题,选取和挖掘了很多记中医独特疗法的作品,尽量保持原文风貌,使读者能够读到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医籍。

期望本书能够真正起到构筑基础、指导临床的作用,并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广泛认同可供交流,便于查阅利用的中医经典文化。

本次整理历经数年,几经修改,然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开心农夫·天意

2021年10月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处达成了深远。高价值和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医,你可能希望阅读一些中医古代书籍。在我看来,中医是神秘的,令人着迷的,但很难理解,所以我想学习中医是非常困难的,但“书籍读过过去”,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医学,你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中医世界,然后你知道中医需要什么?

《药性赋》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林宇的过程,陈静,金王朝的工作。这本古老的书将分类常用的中药,包括四种冷,热,热和平,并总结了这些药材的作用,并用节奏的语言准备它,读郎郎的嘴,很容易诵读,是中国人的启蒙书。《黄帝内经》据说这本书是黄迪,所以所以所以命名,创作是第一个到汉族,包括《灵枢》和《素问》的两部分,这是最早的中药经典,称为“祖先的祖先药物。”如果你想看看中医古书,这个基本的医疗课程必须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忠井,东汉代的末端,创意提出了伤寒发烧的辩证实践,即“六分类”,对临床医学具有高参考价值。如今,这本古老的书是我国中国高校的主要基本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的赵旭门,是在1765年。该书已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不满意和叙事的错误,修订,并在国内外研究《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价值它引起了很多反响。

上述是我看来,但古老的书是由文本的文本写的。当第一次阅读时,一定很难理解,所以当我们读古书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注释,并阅读,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问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老年人说去,“功夫没有一个人”,只要它愿意学习,它就会了解中医的谜团。

参见:中医典籍

中医典籍可分为医经、医论、本草、医方、医案、医话等,例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名医类案》。

稀缺性,保护意识强,学术价值高。

1、稀缺性。中医古籍的数量有限,尤其是珍贵的古籍,往往只有少数几本存在,它们的市场供应非常有限。

2、保护意识强。中医古籍作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受到广泛的保护意识,许多中医古籍被视为国宝级文物,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因此出售这些古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

3、学术价值高。中医古籍承载着丰富的中医学知识和传统医学智慧,对于学术研究和学术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中医古籍被各大图书馆、研究机构和学术机构珍藏,不轻易出售。

决不可死搬、硬搬、照搬。任何东西都得活学活用,灵活运用;决不可形而上学,本本主义。简单讲:一、内经,伤寒论,距今已有近二千年和二千年以上的 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自然的变化,其内容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人体和疾病的需求。二、脉经,脉学两本书,28种脉象,没有分清男女,阳阴,乾坤,天地,气血,男女脉象根本不同。所以,应祛其精粕,取其精华,活学活用,灵活运用才行。

中医理论的运用,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用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即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哲学理论,应用于临床辩证施治,采用吸取精华,去除糟粕。西医是用 科技 手段来诊断治疗,两者不同不能并论。不能对经典和古籍怀有完全的怀疑,应当用哲学辩证的观点来看待。

经典古籍都是古圣先贤发现的自然法则,和积累的客观资料。不是古人编造的。为什么要怀疑呢?但学中医可不容易,中医是相当细致的。如果心在名利上,还是不要学了。有个老中医说仁心仁术。明白了吗?

读死书,死读书,没有任何意义,要从无字处看出字来才算是会读书会看书才能学到真东西,这是个悟性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智商,死记硬背只可用来考证,那个证对临床治病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个摆设试看医大毕业生考上证以后有几个能成为中医高手的?相反的是高手大部分都是民间没证的。

当然不是。原因有三。

一中医作为中国医学最古老的医术,其既尊重自然又贴合人性,所以才能绵延几千年价值不变。这其中的精髓不是一般人能轻易掌握和悟到的。

二几千年前的人类,原始的环境、纯净的人性、简单的生活、天然的食材、本能的求生方式、纯粹的思维逻辑,简练的交流表达,都与当今的繁华繁杂、科学 科技 粘不上边儿。那叫“纯”人类“纯”人生。所患疾病也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下的没有现代“文明”的“自然”病。

所以那时候医家们留下的古籍经典,才是最能体现人体本能和自然法则合二为一的瑰宝。

我们可以理解不透、可以有所质疑、可以闲赋一些,但不要摒弃、不要怀疑,因为谁也不知道几千年前的作者究竟经历了什么、谁也不知道当时简陋的文字里面深藏了怎样的智慧。

三、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变了、饮食结构变了、劳作方式变了、医疗条件变了……这是好事儿,但这并不意味着五脏六腑的功能变了。相反本人认为是我们伤害五脏六腑的方式更多种多样了。

我认为我们人类有必要反思一下、返古一下,简单一下、简朴一下,安静一下、静思一下,多读读古籍经典,多悟悟个中精粹。

西医主要是快刀斩乱麻,要么医好,要么医死。而中医中药治人虽疗效慢些,但付作用比西医小,有的慢性病,用西医治很难断根,中医标本兼治,一旦治好,很可能终身不会复发,所以中医结合是最佳的方案。

这是不对m,

怀疑中医经典,得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实事求是地说出事实与理论依据,让事实证实千百年来存在的错误例证,你能做到吗“经典”也会高兴和欣慰的,说明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继有人阿。

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这个能力去怀疑,你的怀疑是对的还是错的?这个问题实际在中医药传承的数千年当中,无数比你聪明睿智得多的人进行了无数次尝试,而这些人的尝试最终都以对中医药经典的拜服告终,你是否认为你有足够的能力超越前人的智慧以及可以颠覆数千年无数代人在更加不计其数的身上成功的验证?西医人从清朝甚至更早就不停的在怀疑和试图对中医药证伪,而每一次都失败了,最终不得不每天研究中医药,试图找到可以山寨中医药的办法,远的不说,就说比较近的,天花知道吧?西方从肘后备急方里山寨去了人痘最终成了牛痘,相差一千多年,你能说西方颠覆或者超过了中医药吗?再看白血病的西医疗法骨髓移植,又何尝不是从中医精生髓髓造血的末端理论山寨去的呢?验证中医的经典,试图山寨出自己的一条路,而西方至今仍是失败的,排异反应始终解决不了,而中医治白血病都是根治,不用担心排异,你认为你拥有什么样过人的才智和能力去质疑中医药经典?靠西方那样愚蠢的质疑?看看这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西方有哪怕一个国家有答案吗?中医药领先全世界数千年,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你觉得你质疑的结果会如何?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在中国悠久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都是依靠中药来治病救人的,而经过中国漫长的岁月检验,事实证明中医也确实是存在一定的疗效的,不然的话不可能在中国有这么长的历史。而中国古代有一些特别著名的中医典籍,其中大家都可能听说过的一些,比如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青囊书,黄帝内经等等。

其中青囊书是华佗书写的一本医学典籍,可惜随着华佗去世,青囊书也不见了踪影,所以我们现在并没有完整的青囊书流传下来,但是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这些都是有成本的流传下来的。其实我们现在医学已经发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下中医的这些医学典籍究竟还有没有参考价值?

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国际上公认的是以西方医学为主的医疗体系,而中医则主要还是在中国有一定的分布,因为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得十分的快,所以现在的医疗体系也有很大的发展,并且对于一些病和一些药做了很透彻的研究。

但是中医好像渐渐的不受到大家的信任,主要就是因为在一些基础的药理研究上,中医还是存在很大的欠缺的,就比如我们买到的中成药,说明书上居然连不良反应这些都没有写明而相反我们现在买到的西药上面连病理不良反应等等这些都是有很清楚的标注的,这样也更能够让人放心一点。

所以我觉得中医需要进行一个科学的理论改革,把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甚至自相矛盾的解释都进行一个透彻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一些药方是否有用,也应该做一个科学的实验论证,而中国那些流传下来的传统医学典籍应该去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把其中有用的留出来,而没有用的就可以去掉,以免对后来学医的小伙伴造成一定的误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