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由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海南的由来,第1张

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联,大约在人类出现的第四纪,由于地壳断裂才与大陆分离,形成15~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此岛孤悬南中国海域中,因而得名“海南岛”。历史上海南岛有三种古称:珠崖、儋耳、琼台。据文献资料,“珠崖”源于“郡在大海崖岸之边,出珍珠”,故名“珠崖”。

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联,大约在人类出现的第四纪,由于地壳断裂才与大陆分离,形成15~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此岛孤悬南中国海域中,因而得名“海南岛”。 历史上海南岛有三种古称:珠崖、儋耳、琼台。据文献资料,“珠崖”源于“郡在大海崖岸之边,出珍珠”,故名“珠崖”;“儋耳”源于海南岛古部落的绣面习俗,在脸面上刻上花纹,涂以颜色,耳朵上戴有装饰用的耳环而下垂,因而得名;“琼台”源于“境内白石有琼山,土石皆白而润”,宋神宗熙宁年间琼州置琼管安抚都监台,遂称为琼台。而根据考古工作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200处遗址和历史文献来推断,至少在6000年以前就有海南岛,并有人类活动。据《琼州府志》记载,秦代海南属其遥领的范围,没有任何建制。西汉元年(公元前110年)始设儋耳,珠崖两个郡。到元帝初元三年(三元前46年)撤郡仅设一个县叫“朱卢县”。南北朝梁武帝时,设制为州,称“崖州”。隋朝时设临振、珠崖两郡,唐代设崖州、琼州、振州、儋州、万州五个州。到宋代,设一州和三个军,琼州领五县,南宁军领3县,万安军领2县,吉阳军领3镇。在元代,海南建制多仿宋代,无大变更。明代海南设琼州府,领儋、万、崖三州10个县。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袭明代。民国初期,海南废道设公署,后经改行政督寨区、特别行政区。解放后,海南改为行政区,设行政区公署,1988年建省,称为海南省。 海南建制的演变,自汉初在琼崖置郡县到1988年建省,历时2098年。随着朝代变更,地名也常有改变,故海南地名有称“崖州”、“琼州”、“琼崖”。在诗文和题词中,有称“海外”、“南极”、“天涯”、“海角”、“南天”等。“海南”一名在宋代才常有出现,民国之后普遍使用,其正式作为海南地方政区的称谓是解放后的1951年,称“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建制升格为省,称“海南省”,简称“琼”。

原广东十府分为上六府和下四府:

上六府:广州府、惠州府、潮州府、南雄府、韶州府、肇庆府;

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

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

终明之世,广东设十府一直隶州,统辖七州十五县。明朝末年,再次有中原移民迁徙岭南。

扩展资料:

广州府,是明朝在汉地南部广东省的行政区。

“广州府”这一史称,一直沿用至民国初年,后因“大总统谕”宣布废除州、府、厅的旧称而停用。清史稿对“广州府”的记载如下:

广州府:冲,繁,疲,难。隶广肇罗道。两广总督旧驻肇庆,乾隆十一年徙。光绪二十四年裁巡抚,寻复。三十一年,仍与粤海关监督、粮道同裁。

布政、提学、提法、盐运四司,巡警、劝业二道,广州将军,满洲、汉军副都统,广东水师提督驻。明领县十三。康熙中增置花县。广四百二十里,袤五百二十二里。北极高二十三度十一分。京师偏西三度三十三分。

领县十四。有厅三:曰佛山,雍正十一年置;曰前山,乾隆八年置;曰虎门,道光二十五年置。有粤海关,康熙二十四年置。广州商埠,道光二十二年英南京条约订开。

参考资料:

_广东

参考资料:

_广州府

参考资料:

_惠州府

参考资料:

_潮州府

参考资料:

_南雄府

参考资料:

_韶州府

参考资料:

_肇庆府

参考资料:

_高州府

参考资料:

_雷州府

参考资料:

_廉州府

参考资料:

_琼州府

海南岛陈氏渡琼始祖有九官十八客一说,九官十八客为:陈端、陈谟烈、陈念、陈能仁、陈隆基、陈庄、陈多福、陈璋、陈孟郎、陈慧、陈日昌、陈豪、陈左耽、陈桂、陈严孙、陈拱宸、陈韬、陈琏、陈友定、陈帝真、陈喜、陈建猷、陈有情、陈X,陈永祥、陈璐、陈甫。近代查证宋元明清四朝代渡琼始祖有184位。

建议到图书馆查阅《崖州志》,查证所问明洪武年间崖州官职有无记载。

“洪武二年己酉八月,以兵部侍郎孙安授广西卫指挥佥事,率千户周旺、百户吴成等部,领张氏漫散军士朱小八等一千余名,前来镇御,开设海南分司”,“后续添拨征北溃亡陈州各处元氏旧军,节次到卫者又千余名,立为东西二所。五年壬子,改分司为卫。六年癸丑,迁配者接踵而至,改东西为左右所。去年,土寇陷儋州,指挥张荣建议立所以镇之,奏准调福建赖正孙收集陈友定军三千……”这段来自正德《琼台志》的文字,一方面叙述了海南卫设立的经过,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海南卫兵士的基本构成。

海南卫兵士的构成大致包括三个构成。其一是“张氏漫散军士”,即张士诚在兵败之后漫散的军士;其二是明军北伐中于陈州(今属河南周口)等地溃亡的部分元军;其三则是由赖正孙收集的元朝将领陈友定残军。总体上讲,海南卫兵士的主要来源为归附军。这种对归附军远离故土的安置,有效避免其就地作乱的可能。

海南卫下陆续设立内外十一所,即分别处于海南岛腹地和沿海的各个军所,其中左右中前后五个内所,六个外所则分别为东三所清澜(今属文昌)、万州(今属万宁)、南山(今属陵水),西三所儋州、昌化(今属昌江)、崖州(今属三亚)

崖州千户所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设置,治所位于今三亚市崖城镇。http://wwwhainangovcn/hainan/lsyg/202006/88f2f126b2fd48d89683b77c3e9495e9shtml

《崖州志》http://hipeoplecomcn/n2/2017/0709/c231190-30443560html

一九六二年二月二日即春节前四日序于椰庄郭沫若序重印《崖州志》http://wwwhnszworgcn/xiangqingphpID=74908

三亚市再印《崖州志》工作小组   二〇—〇年五月二十三日 再印《崖州志》跋http://wwwhnszworgcn/xiangqingphpID=74909

2014-10-23再印《崖州志》序http://wwwhnszworgcn/xiangqingphpID=74906

拓展阅读:

一、海南岛陈氏渡琼始祖有九官十八客一说,九官十八客为:陈端、陈谟烈、陈念、陈能仁、陈隆基、陈庄、陈多福、陈璋、陈孟郎、陈慧、陈日昌、陈豪、陈左耽、陈桂、陈严孙、陈拱宸、陈韬、陈琏、陈友定、陈帝真、陈喜、陈建猷、陈有情、陈X,陈永祥、陈璐、陈甫。近代查证宋元明清四朝代渡琼始祖有184位。

二、陈氏来源:虞舜为陈氏血缘始祖。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按照胙土命的惯例,他以国为氏,称陈氏,为陈氏的开山始祖。海南陈氏以陈实为一世祖。

海南的陈氏从最早过琼祖始陈彦在1078年渡琼至今,经过900余年的生息繁衍,陈氏子孙后代遍布在全省18个市县的4000余个村庄里。据有关数字显示,在全国2万余个姓氏中,陈姓为中国第五大姓,占总人口7%左右,约八千多万人。在海南,陈姓为第一大姓,人口有80多万人,占海南总人口的10%左右。

海南陈氏源在哪里?

据历史学家考证,海南并没有“土生土长”的居民。就是落籍海南最早的黎族也是从大陆沿海一带迁移进来的,他们是古越(统称百越)人的后裔。那么海南陈氏的源在哪里呢?海南的陈氏,除少数民族的陈氏外,多数是宋朝以后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入海南的。

陈氏渡琼始祖今安在?

海南陈氏祖谱记载,海南陈氏最早过琼始祖是陈彦和。陈彦和属江州义门世系,过琼前在福建泉州当参军,1078年从福建泉州过琼任琼州府参军;当时泉州和海南有船只直接来往,彦和落户文昌县沙港朝庇村(陈策将军祖籍沙港,是彦和后代),死葬在海口市长流镇附近。因1605年琼州大地震,72村庄沉没,谱册失传。

从陈氏各谱查证,陈氏过琼主要来自福建。据有关史载,历史上三次移民期间,福建属于偏安地区。在南宋南逃期间,福建移民有些人进入广东、广西,有些人从海路直接到海南。从1078年彦和过海南到清朝陆续有183陈氏过琼祖,大部分来自福建,其中又以玉胡一祖的子孙为多。玉胡一祖在17代中,先后有接近50人过琼。海南陈氏旧谱册有“九官十八客”的称谓。这单指玉胡一祖而言,说明在宋朝时泉州和海南之间已有经商往来 。

据《海南陈氏谱》记载,陈氏渡琼始祖有183位之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衍接实公部分,另一部分未衍接实公部分。衍接实公的渡琼始祖有92位,未衍接实公的渡琼始祖有91位。这里简单介绍几位过琼始祖。

陈彦和

海南陈氏祖谱记载,海南陈氏最早过琼始祖是陈彦和。陈彦和属江州义门世系,过琼前在福建泉州当参军,1078年从福建泉州过琼任琼州府参军;彦和落户文昌县沙港朝庇村(陈策将军祖籍沙港,是彦和后代),死葬在海口市长流镇附近。陈彦和过琼后子孙分布遍及文昌、琼山、海口、澄迈等几十村。

陈甫

系寔公四十五世孙。大约在宋朝建炎至绍兴年间(公元1127--1131年),甫公偕其子仲良从福建南渡琼州,担任珠崖军民府(今琼山东南部)通判。甫公渡琼后,最初居住在珠崖的罗颜村。后来,他们由珠崖到乐会,喜爱这里山明水秀,民安物阜,便定居在龙泉村(今名龙塘村)。过了几年,二世祖仲良公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荣登癸丑科进士,是乐会县历史上第二位进士,也是海南岛历史上第三位进士。甫公曾被朝廷敕授为奉直大夫后又封为朝议大夫,于1156年逝世。甫公子孙蕃衍兴旺,如今在世者,男男女女,不少于4500人,主要分布在琼海、万宁、三亚、屯昌和琼中34个村庄。此外,甫公还有不少子孙移居国外,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陈拱宸

又名三老,举人,系实公四十九世孙,生于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正月初八,配余氏,黄氏;男仲达。 陈拱宸公在南宋1242年因避乱而带子仲达自福建福州府莆田县祷坑村渡琼。来时落脚在文昌县溪尾村,后任文林郎文昌县知县,再次以官为家,住在青蓝子,是溪尾(溪梅)支始祖,1256年九月初五逝世。子孙分布:81支和600个村庄。

陈十五

名陈实,系太丘实公四十六世孙,俊卿之长子,福建莆田县坎头人,生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九月十一日,累官福建、广东安抚司参议积阶奉直大夫,封莆田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生三子。南宋绍熙四年(1193)避乱携带第三子陈塾渡琼,始居琼山府城白玉庵,后移居大林道玉村,(此村今不存在,已移居桥头村)。历经若干年后,公婆重返福建莆田县。寿终后公婆合葬在莆田保丰龙汲山,明朝年间,在琼众支子孙为了纪念先祖,在琼山大林兴坡置地一块,建墓场一座,以两石刻日、月为公婆替身合葬此风水宝地。后来在琼山府城东周巷(现府城第一小学)置地建造书舍3间,横廊一眼,便于祭祀十五祖和子弟读书之用。后经道光、光绪、同治年,先后扩建续修,并买洪家宅场土,更造旁廊28个铺面,已成为一座完整的“陈氏宗祠”,一直保留到1992年才被人为拆除。

陈毫

系实公五十一世孙,正卿六世孙,爱祖之子。原籍福建泉州晋江县杨林里,宋徽宗时以诗赋赐进士,官选翰林院大学士,钦宗元年(1126)擢太学祭酒龙图阁直学士。建炎年间(1127--1130),与太学士陈东上疏留贤相李纲,被黄潜善,汪伯彦嫉妒谗言,上怒杀东,公怕连累,更名陈好,来琼入赘琼山苍原村千户温朝珍公之女,逐籍而居焉。

据《中华陈氏3000年》记载,陈氏过海南也经陆路。除福建到海南走陆路之外,经江西、广东、广西而过琼的不少。海南陈氏,当他们从福建或广东来的时候带来的不仅是文化和技术,还有他们的拼搏的精神,对海南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如今他们的子孙遍布海南如同他们的先辈一样,一生都在为海南奋斗!

古代中国以澎湖为界,东偏东,南偏南。它以马六甲海峡为界,东邻东南亚,西临西大洋。

南洋指的是今天的南海和东南亚。

南海的历史称谓有哪些?

南海和南海诸岛的名称在古籍中出现已久。谢承《后汉书》说“交趾七郡之功,皆自涨海来去”。东汉杨府《异物志》记载:“涨海水浅,磁石多,外人可乘大船,以铁为障。在这一点上,他们不能通过磁铁。”三国吴婉珍浅薄却多磁铁”。宋立运等人写《南州异物志》引用康泰《太平御览》:“升海至珊瑚岛”。“升海”之名延至南北朝,《扶南传》,卷54《梁书》:《甘桔》至唐宋,“南海”之名越来越流行。初唐流亡越南的诗人沈全启写了一首

解释了“涨海”的含义,说:“天池也在南方,故称燕海;水老是溢出来,所以叫涨海。”清代初学曲大君《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也有类似的解释:“焚海溢好,故称‘涨海’。”它反映了我们对南海潮汐现象的古老认识。南海古称“升海”、“南海”、“灼海”,还有“朱雅海”唐历山致晋注《琼州府志》:“海有朱”,“大陆洋”、“杨琼”等。南海诸岛除了上述的“升海气头”、“珊瑚岛”之外,还有“周牧茵”等。其中,康泰《琼州府志》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航海的进步,南海的岛屿名称逐渐深入到组名。《海国闻见录》,北宋曾公亮所编,载“王师驻军”至“九如罗市”,这不仅是首次出现岛屿名称,这也是西沙群岛第一次被命名。宋、吴《琼州府志》及后世多书称西沙群岛为“七大洲”,其海域称为“七大洲洋”。《吴都赋》《占领城邦》中说,宋天喜二年占领城市的人来到中国时,“风吹到石塘就累了”。《真理富国》一文中也有记载,从他的国家来到中国,经过博斯兰、真腊、宾达椰、占城,再经过南海:“过了大洋十日,东南有石塘,名曰万里”。首次出现“万里石塘”名称,并指出其位于占城东南,为南沙群岛始名。南海有万里长沙,石塘。长沙和石塘首次分别指西沙和南沙群岛,即长沙为主沙岛,石塘为主环礁。南宋义台初序《酉阳杂俎》:“长沙千里东,石塘千里东”

从汉晋宋记载的南海诸岛名称可以发现,从概念概括到岛屿命名,诸岛名称都是比较稳定的。西沙群岛几乎一直用“千里长沙”,南沙群岛一直用“千里石塘”。地名比较科学,从上面提到的“长沙”和“石塘”分别指的沙岛和环礁的地理实体就可以看出来。海南渔民安庆王说,南沙比西沙大6倍多,所以分别用“李倩长沙”和“万里石塘”来命名也是客观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