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积庆的教授——杨积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杨积庆的教授——杨积庆,第1张

1江苏地方文献丛书:至顺镇江志(上下), (元)俞希鲁编纂,杨积庆、贾秀英、蒋文野、笪远毅校点,江苏古 籍出版社,1999

2丹徒文史资料第五辑:丹徒古诗词选注,姚瑞宽主编, 杨积庆选注,丹徒县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1998

3中国近代文学丛书:魏源诗文选,(清)魏源著,杨积庆选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吴嘉纪诗笺校,吴嘉纪著,杨积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京口诗话,杨积庆著,镇江日报文艺副刊部,1985

6江苏艺文志:镇江卷,杨积庆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7焦山诗汇(赵朴初题签),主编:茗山,编纂:杨积庆,内部刊物 1 金石气同姜桂气——谈顾炎武和吴嘉纪的诗歌风格 杨积庆 教学与进修 1983(4)

2 汪元量《水云词》初探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2)

3 三镇浙西 出入十年──李德裕与镇江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4)

4 《二胥记》及其作者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1)

5 《增订湖山类稿》商兑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2)

6 邢昉和他的《石臼集》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1)

7 汪元量《水云集》散论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3)

8 梦溪园考 笪远毅;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

9 《云山日记》的作者郭畀交游考略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4)

10 一部有价值的清代诗史——谈《清诗铎》 杨积庆 教学与进修 1983(1)

11 历史名城,文献有征——镇江旧志综述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1)

12 包孕时感,浑洒万有——写在《魏源诗文选》前面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2)

13 元初女作家张若琼及其《兰雪集》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4)

14 新编《焦山志》佚文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

15 辛弃疾与京口范氏考论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2)

16 吴易和他的词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4)

17 一部敷演鸦片战争历史的通俗小说——读《通商原委演义》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3)

18 俞希鲁其人——《至顺镇江志》的作者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4)

19 60年前一位镇江词人笔下的香港──兼论《寒竽阁词》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2)

20 爱国诗人钱邦芑 杨积庆 教学与进修 1984(2)

21 我的治学之路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2)

22 《焦山诗汇》序 杨积庆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4)

镇江坐落于江苏省,是江南鱼米之乡。镇江有着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焦山就是一处。焦山,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被誉为“江中浮玉”。下面一起来镇江文化中看看吧。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的神仙就是东汉隐士焦光。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在此,汉献帝曾三次下诏书请他出山做官,但他不愿和腐败朝廷同流合污,拒不应召。他在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改樵山为焦山。

“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中对焦山定慧寺景观特点的描述。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经过焦山时,亲自题写了寺名匾额。

与一些名山大川相比,焦山并不显得高大突出,但它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艺术,使焦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焦山碑刻,篆、隶、真、草、行诸体皆备,风格迥异,或苍古峭拔,纵逸奇深,或严整舒朗,浑然厚重,真可谓汇千年古刻之隽美,融百家书法之精神。有“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之称的旷世奇碑——“瘗鹤铭”,就出自焦山,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焦山碑林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有人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而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它所拥有的更多的是人文个性的张扬。

古刹梵音,古碑荟萃,古刻纷呈,古树葱茏,给这座名山增添了无穷雅趣。在这里真诚地欢迎八方朋友到焦山来修心养性,放飞心情。

焦山自古以来名称很多,有樵山、谯山、狮子山、狮岩、双峰山等。这些名称均是根据当时特定的情形或山体的自然特点而命名的。如樵山,取自于樵夫砍柴;谯山,取自于在此设有海防和了望哨所;狮子山、狮岩、双峰山等则取其形。只有焦山之名来得最具有传奇色彩和人文情趣,因而千百年一直沿用。

秦朝以后,道教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渴望归隐山林,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而焦山与松寥山、夷山耸立于长江之中,形成一主两次的格局,与“一池三山”式的人间仙境相暗合,于是便成道家首选之地。东汉末年,名士焦光游历大江南北,当他来到焦山之时,被这人间仙境所吸引,便在此结庐隐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药炼丹,济世救贫,并留下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当时的皇帝闻其贤,三下诏书请其出山做官,均被他以年老体弱、妻子多病或远游等方式婉拒了,后人为纪念他而将他隐居的山洞改成三诏洞,山名改为焦山。

据《焦山志》载,宋真宗皇帝生病,久治不愈,忽做一梦,梦见一老人走进他的金銮殿,自称是东南方的隐士焦光,送丹药为他治病。真宗惊醒后,病果然好了,他忙将梦中之事询问大臣。大臣说:“焦光是汉末一位高士,隐居于长江之中的焦山,甘贫乐道,三诏不起,廉节自持。真宗听后大喜,发下敕文:”封焦光为明应公,里祠春秋祭祀,同时对焦山的田赋、差役一概优免。皇帝金口一开,从此焦山声名远播。

  清代历史上有名“两淮盐引案”主角乾隆、纪晓岚、卢见曾,还有配角刘统勋、尤拔世,最重要的角色卢见曾。

  卢见曾(1690-1768)因历任官职都有建树,受到当朝好评,尤其治水受到雍正、乾隆的赏识。乾隆二年(1737)官至两淮盐运使。盐运使是官场一大肥缺,他刚上任七个月,有人上折朝廷,两淮盐运历年所积亏空白银一万零六十万两。乾隆派人追查,实有其事,将卢见曾遣回老家扬州。无事可做的卢见曾便游山玩水,到了金山寺,问其历史,方丈说:“金山寺历史虽长,但没有系统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修过史,仅一碑,千字左右。至今没有人修。”卢见曾说:“如此实是一大损失,如不嫌弃,我愿为金山寺修志。”于是卢见曾在金山寺修《金山志》,同时修《焦山志》。

  乾隆五年(1740),乾隆问起卢见曾,有人说:“卢见曾整天无事,在江南游山玩水。”乾隆勃然大怒:“不思悔过,发配新疆。”卢见曾便发配到新疆。此时《金山志》已基本脱稿,《焦山志》还没有完稿,便带着腹稿去了新疆。

  乾隆九年(1744),近京城一带发大水,百官束手无策,乾隆下旨:“召卢见曾上任治水。”卢见曾上任,很快治好了水患,被重新任命为两淮盐运使。

  乾隆为什么重新任命卢见曾为两淮盐运使?这与金山寺有关。乾隆南巡到金山寺,方丈对乾隆说:“金山寺感谢卢见曾帮金山寺修志,又帮焦山修志,断断续续长达九年。”乾隆一听心头一惊:“不是说他整天游山玩水吗?原来在做善事呀!那些不实之词分明在诬陷。”所以重新任命卢见曾为两淮盐运使。

  清代高官70岁退休,而卢见曾73岁还在任上,便打报告给乾隆要求退休,乾隆同意。就在卸任前一年,完成了《金山志》《焦山志》。卢氏《金山志》记载:《金山志》于乾隆壬午(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完稿。此时卢见曾73岁。

  卢见曾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卸任。卸任后由尤拔世接替。尤拔世上任发现历年盐政严重亏空。乾隆三十三年(1768),江苏巡抚彰宝上奏朝廷查两淮盐运亏空。经查,乾隆十一年至三十二年共预提过淮南、淮北纲盐、食盐等引四百九十六万余道,各商共提引余银一千零九十二万两,历任盐政对此项巨款如何派引办公及缴价备用,并不奏定章程,其“居心实不可问”。乾隆大怒下旨按律治罪,野史记载:由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审案,刘将此案告诉刑部右侍郎王昶,目的与其同审,王昶将此事告诉了纪晓岚。纪晓岚得知万分着急,因为卢见曾与纪晓岚有亲戚关系,纪晓岚心想:“一旦卢见曾被查出必殃及儿女,弄不好自己也受连累,怎样让卢见曾早知这消息呢?”于是想出一点子,寄去一封信,信封里有一包盐、一包茶,信封上没有一字。东西到了卢见曾手,卢见曾不解:我曾是盐运使,难道还缺盐、茶不成?嘴里便说着:盐、茶,盐、茶。突然醒悟。于是卢见曾立即将家产全部转移,等到朝廷来查家产,查不出财宝。结果上奏朝廷,乾隆心想:“定有人走漏风声。”便查。纪晓岚讲出了实情,被降罪革职发配新疆长达三年。

  相传,卢见曾“先被拟斩,后被保留(尸)”。乾隆念及卢见曾修《金山志》《焦山志》数年,就保留其全尸。卢见曾于行刑前九月以古稀之年死在狱中,终年七十八岁。

  这就是清代历史上著名“两淮盐引案”。后人将其编成故事与和珅瓜葛一起,什么和珅借“盐引案”整纪晓岚……泄露之谜就有几种版本。试想,纪晓岚发配乌鲁木齐时和珅才完婚,怎么与纪晓岚、卢见曾有瓜葛呢?后人将其编成故事,不以史为据,以趣引人,成了戏说。

  卢见曾在任期间出手大方,来人去客馈赠颇丰。虽为一官,非常重文,他以文会友,与很多文人有往来。相传任两淮盐运使,好排场应酬,有次在虹桥与文友吟诗唱和,他作四首七言诗,要文友们依韵和诗,和诗者竟有七千多,他将其编成一部三百多卷的诗集。卢见曾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一掷千金,极一时之盛。后来渐渐财力不济,加之理财不善,致使盐税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大了亏空。

  有史书记载:卢见曾非常热心教育,他曾为天津没有书院而感叹,于是捐款赞助。对家境贫寒的文人解囊相助,在清代有口皆碑。作为学者,卢见曾著《国朝山左诗抄》等十一种一百二十八卷,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卢见曾死后三年,大学士刘统勋上书乾隆,详陈卢见曾整修西湖水利的业绩,指出扬州一些贪官和盐商奏折中的某些不实之词,可以说是对卢见曾的平反。当时盐政虽有亏空,这是历任盐运使“积弊所至”,卢见曾有责任,不至于死罪。

  东西方古代有很多 收藏 家,他们大多都在艺术品投资上有自己独到的眼光,那么古代著名的收藏家有哪些人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古代著名收藏家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古代著名收藏家的介绍

 (一)华夏(明成化-嘉庆年间),号中甫、东沙子、东沙居士、江苏无锡人士,明代中期著名鉴藏家,斋名“真赏斋”。华夏鉴定书画的能力很强,时有“江东巨眼”之称。其书画收藏质量之精,在当时收藏家中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之一。华夏铃盖在其书画收藏品上的印记主要有:“补安居士”、“锡山华氏”“补安家藏印”、“华夏”“宜子孙”、“华氏剑光阁珍藏印”、“真赏”“真赏斋鉴”等。

 (二)项元汴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严居士、退密庵主人、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嫩叟、鸳鸯湖长、漆园傲吏等,浙江嘉兴人。明国子生,为项忠后裔,为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项元汴曾获一古琴,上刻“天籁”两字,故将其储藏之所取名天籁阁、并镌有天籁阁、项墨林等印,经其所藏历代书画珍品,多以“天籁阁”等诸印记识之,往往满纸满幅。项氏以天籁阁名传后世,阁早已毁。今城区建设街道天籁里即以天籁阁命名。如今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唐李白“上阳台帖”,即经他当年收藏,并加盖“墨林项季子”藏印。在他所收的伊英《秋江独钓图》上,还钤一白文闲章“西楚王孙”,自诩楚霸王后裔也。常见主要印记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其部分藏品为睢阳袁枢(袁可立子)递藏。

 (三)孙承泽(1593-1676),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一号退谷逸叟、退谷老人、退翁、退道人,山东益都人,世隶顺天府上林苑(今河北大兴)。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明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清顺治元年(1644)被起用,历任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庚子消夏记》、《九州山水考》、《溯洄集》、《研山斋集》等四十余种,多传于世。卒年八十五。其故宅即今后孙公园25号,寓号“研山堂”,内有“万卷楼”。

 孙承泽的收藏活动,是与他的宦海生涯并行的。早在退居以前,政务之余,就开始收集和研究书画。他所藏书画作品,有的在明朝灭亡后得自于故明大内,有的为朋友相赠,大多数为自己所购求。他的收藏印记,在流传至今的书画作品中,仍可见到二十余方。目前所见姓名章有七种:孙氏、孙承泽印(五种)、承泽。隐居西山退谷后所用的收藏印记有八种:深山闭户、退翁(二种)、退谷、退谷老人、退谷逸叟等。孙承泽在自己喜欢的书画上,多作题跋,叙之流传或记之由来,抑或抒发感慨。

 (四)梁清标(1620-1691年),字玉立,号棠村、蕉林、苍岩,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顺治元年补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宏文院编修、国史院侍讲学、詹事府詹事、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等职。著有《蕉林诗集》、《棠村词》等。

 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曰:梁清标雍容闲雅,宏奖风流,一时贤士大夫皆游其门。每退直,日抱芸编,黄阁青灯,互相酬唱。搜藏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属甲海内,明时睢阳袁枢(袁可立子)家藏《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等精品尽入其藏。领袖词林数十年,岿然为距人长德。教子弟,家法醇谨,虽步履折旋进退,必合规矩。梁清标之诗,枕籍经史,不以一家名,庄而不佻,丽而有则。其作于明季者,多感慨讽刺之言,及入清朝,则飒飒春容之音,为台阁中钜手。尤工倚声,论者比之吴伟业。申涵光《蕉林集诗序》曰:吾读大司马玉立先生之诗,盖真善折衷而无所偏者。先生累世卿相,早年谢策,为近贵臣,可谓得志通显矣。乃一切无所好,好读书,牙签万轴,手自雠校,时时引我辈布衣为文字之饮,耳热剧谭,纵横千古。然叩其集,辄唯唯,间出一二篇,皆高浑壮丽,如盛唐早朝诸作。叩其全,复唯唯,以为先生拒我欤。已而有知,先生实未始刻其集。嗟乎,即是而先生之人之诗皆可知矣。……先生以诗名二十年而全集未出,其退然若不足,非有道者能之欤。今秋来都下,始示我蕉林集,盖亦简十之二三而刻之者。……滹沱恒岳之间多伟人,其诗文莽莽汩汩,得山川之助,读蕉林诗,亦可以得其概矣。

 (五)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汉族,河南商丘人。商丘雪苑六子之一,著名诗人,书画家、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顺治四年(1647),应诏以大臣子列侍卫。逾年考试,铨通判。康熙三年(1664),授黄州通判,累擢江苏巡抚,官至吏部尚书。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

 宋荦论文宗唐、宋诸大家。清初文人鉴于明代前后七子强学秦、汉 散文 之失,标宗唐、宋而在实践上卓有成就的当推侯方域、魏禧和汪琬。宋荦曾合刻侯、魏、汪三家文为《国朝三家文钞》,影响颇大。宋荦以同乡故,得收藏睢州袁枢(袁可立子)家藏名品,以此名重天下。康乾年间,北京古董商举物以宋尚书(宋荦)鉴定为荣耀。宋荦自云:“余尝云黑夜以书画至,摩挲而嗅之,可辨真赝。”合肥许太史家藏画一幅,不知出于谁手,宋荦鉴定为崔白画,众皆不信。持画对日光一照,果发现崔白印章,众皆叹服。  黄州司理王俟斋不信,在客厅悬一画以试宋荦。宋荦坐在门外车上便断定是林良所作,王终于心服口服。可见宋荦鉴赏之精。宋荦所收唐宋名迹,宋元秘帙,冠于河右。有《西陂藏书目》一卷,计数万册。今人周绍良撰《清代名墨丛谈》载《宋荦墨品》三卷,认为“鉴赏之精,收藏之富,不惟冠绝一时,后来者也难伦比。”

 (六)耿昭忠(1640-1687)字在良,号信公,汉军正黄旗人。原籍山东,徒辽东盖州(今辽宁盖平)。继茂次子。由多罗额驸晋太子太保。谥勤僖。擅 文章 ,工艺事,善鉴别。旁及书法、绘事、琴、弈、箫、筑、医、筮、蒲博之类,往往精诣。今世流传之宋、元名迹,其上每有耿氏藏印。卒年四十七。《八旗画录、徐乾学撰墓志》

 (七)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江村。清代著名学者。今匡堰镇高家村人。家贫,在朝廷以打杂为生,后在詹事府做记录官。康熙十五年迁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住在赏赐给他的西安门内。高士奇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死后,被封谥号文恪。他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著有史学著作著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记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录》、《天录识余》、《扈从目录》等。

 (八)卞永誉(1645-1712) 清代书画鉴赏家。字令之,号仙客,隶汉军镶黄旗,祖籍河南。康熙间,由荫生官至刑部左侍郎。自幼 爱好 书画,当时,孙承泽、梁清标、曹溶等鉴藏名家尚在,卞永誉经常“具笔札,就其斋阁,伏聆绪论,目睹手写,乐此不疲”。在清初的鉴赏家中,卞永誉是颇有影响的人物。著有《式古堂书画汇考》》、《式古堂集》等。

 卞永誉与同时代或较前的鉴藏家相比,家藏并不甚丰,但是,他自幼从学名家,平日勤观多记,鉴赏 经验 日富,鉴定水平很高,所著《式古堂书画汇考》上溯魏晋,下迄元明,被认为是书画著录、著作的集大成者。该书 60卷,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 (1682),系采录前人著录书画之作与本人所见所闻者汇辑而成。前30卷为书法,后30卷为绘画,以年代为序,分门别类进行著录。每条标明年代、尺寸、质地,叙述作品内容、题跋印记、流传经过,并且进行评论。此书对书画鉴定著录的体例已臻完备,并成为后世的典范。现所见卞永誉的鉴藏印记有, 卞氏令之,“令之清玩” 令之仙客卞令之鉴定 “式古堂”、式古堂雅玩记式古堂书画 “式古堂书画印”等。

 (九)安岐(1683-1742)清代书画鉴藏家。字仪周,号麓村、松泉老人。天津人, 一说朝鲜人。约卒于乾隆九年至十一年间(1744~1746) 。安岐先世为盐商,家资巨富。自幼读书,喜爱法书名画。当时几位著名鉴藏家先期相继谢世,所藏精品,大多为安岐收藏。据《文端公年谱》康熙五十九年中记载:“麓村安氏精鉴赏,凡槜李项氏、河南卞氏、真定梁氏所蓄古迹,均倾赀收藏。图书名绘,甲于三辅。” 所居沽水草堂,在天津城东南。又有古香书屋,为其所藏书画名迹处所。

 安岐所藏多为精品,且多为前代名家收藏,见于著录。安岐常用的鉴藏印记有“安仪周家珍藏”、“朝鲜人”、“安岐之印”、“麓村”、“仪周珍藏”、“仪周鉴赏”、“安仪周书画之章”等。

 (十)谢希曾(清雍正-乾隆年间)字孝基,号安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诸生。潜心理学,遂于易。精鉴赏,尝以家藏碑帖勒石曰契兰堂帖。又假彭氏所藏赞成贤像临摹一百二十四,名系一传,慨然有尚友之志。山水得董、巨、倪、黄之意。工小楷。《苏州府志、墨林今话》。

 (十一)吴云(1746-1837),字润之,号玉松,安徽休宁县长丰人,寄籍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吴信中之父,官苏州知府。著有《两罍轩彝器图释》十二卷、《古铜印存》十二卷、《古官印考》六卷、《考印漫存》九卷、《焦山志》十六卷、《虢季子盘考》、《汉建安弩机考》、《华山碑考》各一卷。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隆庆间刻本《王文成公全书》有其藏书印。室名“两罍轩”、“听枫山馆”。藏印有“吴云平斋”、“吴平斋读书记”、“平斋藏书之印”、“吴云平斋曾读过”、“延陵平斋鉴藏经籍金石书画之章”、“归安吴氏二百兰亭斋鉴藏图书”、“吴云字少青号平斋晚号退楼”、“金石寿世之居”等。

 (十二)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过云楼主。元和(今江苏苏州)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咸丰四年(1854),擢福建司郎中。咸丰六年(1856),补湖北汉阳知府,又擢武昌盐法道。同治九年(1870),授浙江宁绍道台。自幼喜爱书画,娴于诗词,尤以词名。其词多抒写离愁别绪,意境清幽,风格细密。工于书法。书法溯源欧、褚,所藏碑版卷轴,乌阑小字,题识殆遍。

 酷爱收藏,精于鉴别书画,“自唐宋元明清诸家名迹,力所能致者,靡不搜罗。”著有《眉绿楼词》八卷、《过云楼书画记》十卷、《过云楼帖》。所著录书画皆为个人收藏,考辨多精审。晚年引疾回苏,1873 年起建过云楼,收藏天下书画,筑“怡园”,集宋词自题园联若干。后以别墅『怡园』为中心,依托过云楼,形成百余年来苏州 文化 活动中心。苏州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说。顾文彬家居十五年而卒,为著名大收藏家。解放后,家人将所藏书画捐献国家。

 (十三)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吴兴南浔人,清末举人,善画山水、花卉,精于鉴赏,收藏书画甚富。 庞元济既拥有财力,又精于鉴赏,收藏有铜器、瓷器、书画、玉器等文物,尤以书画最精,为全国著名书画收藏家之一。元倪瓒《渔庄秋露图轴》,钱选《浮玉山居图轴》、任仁发《秋水凫鹭图轴》、王冕《墨海图轴》、柯九思《双竹图轴》,明戴进《仿燕文贵山水轴》、唐寅春《山伴侣图轴》、文徵明《石湖清胜图轴》、仇英《柳下眠琴图轴》,清吴历《湖天春色图轴》等均为流传有绪的珍品。其收藏之富,为全国私家之冠。编有《虚斋名画录》20卷,《续录》4卷。他私藏既丰亦精书法绘画。 山水画 法近倪云林,远宋董源、巨然;花卉则以恽南田为宗。并与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等人均有交往。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年事已高,寓居上海。建国后,庞家后人将书画文物捐赠或出让给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一级藏品《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即为其子庞秉礼于1952年12月所捐赠。著有《虚斋名画录》16卷、《续虚斋名画录》4卷及《中华历代名画志》。

 (十四)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后更多万,又名倩、倩庵,字遹骏,东庄,别署丑簃,书画署名湖帆。江苏苏州人。擅长中 国画 。历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浙江美术学院国画教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一位重要的画家,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其实已远超出他作为一名山水画家的意义。

 吴湖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鉴定“一只眼”的美称,足以想象他在鉴定界的权威性。他对自己的鉴定水平也相当自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上海汲古阁主人曹友卿携刚购买的一张破旧的《剩山图》请他鉴定。他知此画出于名手,经“谈判”将家中珍藏商彝周敦古铜器换下了这个残卷。后与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影印本一对照,竟然是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前段。他还在破画堆中发现了一幅题款“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字样的山水画,既无前人的收藏印章,也未见过著录,但经他考证,这画竟是大痴的晚年真笔。他即以重金购得,精心装裱,抢救保护了珍贵书画。

 他所藏的历代名画甚多,如北宋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宋宁宗后《樱桃黄鹤图》、宋梁揩《睡猿图》、宋王晋卿《巫峡清秋图》、宋赵构《千字文》、宋画《汉宫春晓图》、刘松年《高山四皓图》、宋拓《梁萧敷敬太妃墓志》、宋刻《淮海长短句》、元倪云林《秋浦渔村图》、元吴镇《渔父图》、元黄公望《富春合璧图》之《剩山图》、元王蒙《松窗读书图》等均为国家一级藏品。

 (十五)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先生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张伯驹先生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当初仅为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他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贴》等等,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西方著名收藏家 故事

 路德维希夫妇

 路德维希夫妇早在大学时期就开始收集艺术品,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中国古代的陶瓷、哥伦布之前的美洲艺术、巴洛克艺术、古典现代派艺术到先锋派艺术和德国当代艺术,美国波普艺术、废金属雕塑,直到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艺术,都在其收藏范围之内,可见其收藏之广。可贵的是他们把自己的收藏视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自1957年与科隆和亚琛的博物馆合作开始,路德维希教授夫妇就不断地向世界各地的几十家博物馆捐赠或外借他们所收藏的艺术品,并创建了二十多个以路德维希命名的博物馆和机构。1996年11月20日,伊蕾娜·路德维希教授根据丈夫彼得·路德维希的遗愿,将89件(117幅)国际艺术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收藏。路德维希夫妇收藏和捐赠的事件展示了他们作为收藏家的一种宏大文化视野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甘兹夫妇

 甘兹夫妇是美国20世纪伟大的艺术品收藏家,他们的私人珍藏是20世纪最为出色的私人珍藏系列之一。1997年11月,甘兹家族成员通过纽约佳士得公司将其珍藏公开拍卖,58件毕加索以来艺术大师作品的拍卖成交总金额高达206亿美元,创出了个人珍藏拍卖金额的最高记录。在甘兹夫妇的收藏历史中,他们一直钟情于毕加索的作品,差不多拥有毕加索不同时代的作品,他们形容自己的收藏过程是"与毕加索的恋爱"。甘兹夫妇收藏的成功,首先源于他们发自内心的对艺术的热爱,其次是自信而独到的收藏眼光。他们凭自己的眼光,选择收藏他们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画家作品,而且一旦遇到喜欢的作品,他们就会不懈努力地争取到手。这种优秀的收藏家品质是使他们不断走向成功的根本原因。

 查尔斯·萨奇

 查尔斯·萨奇是英国当代艺术最有影响力的收藏家。他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收藏,收藏涉猎广泛,不仅包括英国,还有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当代艺术。凡是被萨奇收藏的年轻艺术家即意味着迈向了成功。对艺术的敏锐使得萨奇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当代艺术收藏家。在另一方面,萨奇对于商业的敏感使他从收藏走向了画廊经营。萨奇将经商的成功经验引入自己的艺术收藏与艺术营销,由此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又自然吸引他去经营自己的藏品。当别的藏家还在为藏品的保管而犯愁的时候,他已经将自己的藏品在几个国家巡回展出并引起轰动了。媒体的力量不仅造就了他超级藏家的形象,还为他的 广告 公司做了免费的宣传,可谓名利双收。而萨奇认为,这样做的目的只是让自己的藏品进入公众的视野,由此让藏品附着上更多的社会价值。

 乌里·希克

 二十世纪80年代,以乌里·希克为先锋的西方收藏家开始表现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在中国生活期间,乌里·希克开始系统地收集中国当代艺术。至今他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包括油画、影像、装置等大约数千件,而这些藏品全面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线索。2005年乌里·希克在瑞士的伯尔尼博物馆展出了这些藏品,吸引了众多欧洲艺术家和藏家。在收藏策略上希克的 方法 更为灵活。1998年,他创建了一个名为"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奖项,希望能借这个奖项吸引最优秀的年轻艺术家。乌里·希克的收藏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尤伦斯

焦山原名樵山,传说宋真宗为纪念曾隐居山中的东汉处士焦光而改名焦山,并沿用至今。焦山山水天然真实,向以古树名碑饮誉遐迩,寺庙建筑皆掩映于老树葱茏之中,与金山相对,素有“焦山山裹寺”的说法。山上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经过焦山时,亲自题写了寺名匾额。

焦山,系“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焦山山水天然真实,焦山耸峙于江心,似“中流砥柱”、“镇江靖涛”,气势磅薄;山上古木葱荣,石刻林立,寺庙建筑皆掩映于老树葱笼之中,所以有“焦山山裹寺”之说。古人曾以“金山以楼阁胜,焦山以树碑胜”来评价两山,看来不失公允。焦山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痤鹤铭》碑为稀世珍宝;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楼阁。比较有名的有定慧寺、别峰庵等十多个庵寺。郑板桥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亭台楼阁有华严阁、观澜阁、吸江楼等,这些古建筑精华点缀江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据《焦山志》载,宋真宗皇帝生病,久治不愈,忽做一梦,梦见一老人走进他的金銮殿,自称是东南方的隐士焦光,送丹药为他治病。真宗惊醒后,病果然好了,他忙将梦中之事询问大臣。大臣说:焦光是汉末一位高士,隐居于长江之中的焦山,甘贫乐道,三诏不起,廉节自持。真宗听后大喜,发下敕文:封焦光为明应公,里祠春秋祭祀,同时对焦山的田赋、差役一概优免。皇帝金口一开,从此焦山声名远播。 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焦山,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著名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与西安碑林齐名,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碑为稀世珍宝。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极富有珍贵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故有“书法山”之称。其三是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楼阁。寺庵有定慧寺、别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十多个庵寺。郑板桥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每个寺庙都有名僧,能诗词歌赋,善琴棋书画,清代禅僧几谷,六静和尚是著名的画家,鹤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时。郑板桥、柳亚子、康有为等人,曾在焦山攻读。焦山还办过佛学院,慕名来此朝佛受戒的学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台楼阁有华严阁、观澜阁、文昌阁、汲江楼、东升楼、御碑亭、槐影书屋、黄叶楼、乾隆行宫、浮玉斋、枇杷园、蝴蝶厅等古建筑精华,点缀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称焦山十六景:华严月色,定慧潮音,山门松影,庵院槐阴,海云墨宝,石屋藏铭,西岸远景,东麓新林,江亭礼佛,岩洞寻仙,自然问道,安隐栖禅,危楼观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别峰里园。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此挥笔题写了 “无尽藏”三字,耐人寻味。

日本森本长老留恋地说:“焦山是我第二故乡”。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焦山与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伟,金山小巧玲珑;焦山以苍翠的竹木取胜,金山以辉煌的塔寺建筑争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谚。

焦山有珍贵的“四古”。古寺庙(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筑物,主体建筑是绿瓦朱栏,十分古雅。古树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银杏),多呈虬奇古怪之态,散布在山腰水畔寺前庙后,为山寺增添上一层幽邃雅静、青翠葱郁的色彩,极宜游宾休憩。此外,还有古碑刻、崖铭文物皆著名于世。 1景区门票

① 景区开放时间:8:00—17:00  ②儿童票:身高12米—14米享受6折优惠;凭学生证享受7折优惠。  ③ 凭老年证享受7折优惠,现役军官证免票。

2交通指南

途径焦山风景区的公交线路有:D3、D4路、104路、133路、204路、镇扬旅游专线。

其中火车站可选择204路前往,

而133路则串联起了镇江三山(金山——北固山——焦山),

市中心大市口则可搭乘D3、4路、104路、133路等多条线路,

而扬州的朋友则可直接在扬州市区乘坐镇扬旅游专线前往焦山游览。

收藏有如宋本《东观余论》、明刻本《王文成公全书》等。王羲之《兰亭序》帖二百种,又名“二百兰亭斋”。

编撰有《二罍轩所藏经籍》一册,录其所收稿本、书画、字帖。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隆庆间刻本《王文成公全书》有其藏书印。著《两罍轩彝器图释》12卷、《二百兰亭斋金石记》、《古官印考》6卷、《考印漫存》9卷、《虢季子盘考》、《汉建安弩机考》、《华山碑考》各1卷、《焦山志》16卷等。

辑《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十二册十二卷,婺源戴行之、嘉兴汪岚坡主其事。吴氏自序,何绍基题签,收录印数计一千零五方。

吴氏于同治三年《二百兰亭斋古印考藏》自序云:「余幼嗜金石文字,及长闻见稍广,搜罗益力,三代彝器而外所得秦汉魏晋古印千余纽,辑有《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十二卷,官私并列,未系考醳,欧阳公所谓足吾所好而已。」

光绪二年《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自序》云:「是年(同治三年)婺源戴行之、嘉兴汪岚坡同寓余斋,二君皆善铁笔,谓官印篆文优绌互见,终不逮私印之工,欲为治印津梁,莫若官私并存,庶足以资师法。余韪其言,即属二君任其事,分次十二卷成《古铜印存》二十部。」

藏书印有“二罍轩”、“二百兰亭斋鉴藏”、“延陵平斋鉴藏经籍金石书画之章”、“吴云平斋曾读过”、“金石寿世之居”、“吴云字少青号平斋晚号退庐”、“吴云平斋”、“平斋藏书之印”、“归安吴氏二百兰亭斋鉴藏图书”“吴云平斋曾读过”、“延陵平斋鉴藏经籍金石书画之章”、“吴云字少青号平斋晚号退楼”、“金石寿世之居”等。

吴昌硕曾访其苏州寓所,观赏吴云珍藏。

同治年间,寓居上海县城内四牌楼,以卖书画治印为生。俞樾《春在堂随笔》载:“同治八年夏四月,范湖居士周闲,退楼主人吴云重刻板桥润例于沪上。此后范湖、退楼书画润笔,皆准板桥所定,即以此贴仿单,不复增减。”

光绪四年,任预画《吴平斋合家欢图》。

焦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东北面,是万里长江中唯一的一座四面环水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岛屿,现与金山、北固山共同组成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的神仙就是东汉隐士焦光。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在此,汉献帝曾三次下诏书请他出山做官,但他不愿和腐败朝廷同流合污,拒不应召。他在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改樵山为焦山。

“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中对焦山定慧寺景观特点的描述。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经过焦山时,亲自题写了寺名匾额。

与一些名山大川相比,焦山并不显得高大突出,但它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艺术,使焦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焦山碑刻,篆、隶、真、草、行诸体皆备,风格迥异,或苍古峭拔,纵逸奇深,或严整舒朗,浑然厚重,真可谓汇千年古刻之隽美,融百家书法之精神。有“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之称的旷世奇碑——“瘗鹤铭”,就出自焦山,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焦山碑林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有人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而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它所拥有的更多的是人文个性的张扬。

古刹梵音,古碑荟萃,古刻纷呈,古树葱茏,给这座名山增添了无穷雅趣。在这里真诚地欢迎八方朋友到焦山来修心养性,放飞心情。

焦山自古以来名称很多,有樵山、谯山、狮子山、狮岩、双峰山等。这些名称均是根据当时特定的情形或山体的自然特点而命名的。如樵山,取自于樵夫砍柴;谯山,取自于在此设有海防和瞭望哨所;狮子山、狮岩、双峰山等则取其形。只有焦山之名来得最具有传奇色彩和人文情趣,因而千百年一直沿用。

秦朝以后,道教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渴望归隐山林,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而焦山与松寥山、夷山耸立于长江之中,形成一主两次的格局,与一池三山式的人间仙境相暗合,于是便成道家首选之地。东汉末年,名士焦光游历大江南北,当他来到焦山之时,被这人间仙境 所吸引,便在此结庐隐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药炼丹,济世救贫,并留下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当时的皇帝闻其贤,三下诏书请其出山做官,均被他以年老体弱、妻子多病或远游等方式婉拒了,后人为纪念他而将他隐居的山洞改成三诏洞,山名改为焦山。

据《焦山志》载,宋真宗皇帝生病,久治不愈,忽做一梦,梦见一老人走进他的金銮殿,自称是东南方的隐士焦光,送丹药为他治病。真宗惊醒后,病果然好了,他忙将梦中之事询问大臣。大臣说:焦光是汉末一位高士,隐居于长江之中的焦山,甘贫乐道,三诏不起,廉节自持。真宗听后大喜,发下敕文:封焦光为明应公,里祠春秋祭祀,同时对焦山的田赋、差役一概优免。皇帝金口一开,从此焦山声名远播。

日前,从市旅游局传来喜讯,金山·焦山·北固山(简称“三山”)旅游景区经省旅游局推荐,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市委、市政府筹建成立“三山”旅游景区管委会后的又一重大成果,实现我市5A级景区零的突破。“三山”旅游景区作为镇江主城区的重要板块,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理念的最好实践,是全市旅游人落实“对标找差、创先争优”硬任务的第一要义,更是培育现代旅游集聚区、示范区的必由之路。 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著名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与西安碑林齐名,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碑为稀世珍宝。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极富有珍贵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故有“书法山”之称。其三是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楼阁。寺庵有定慧寺、别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十多个庵寺。郑板桥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每个寺庙都有名僧,能诗词歌赋,善琴棋书画,清代禅僧几谷,六静和尚是著名的画家,鹤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时。郑板桥、柳亚子、康有为等人,曾在焦山攻读。焦山还办过佛学院,慕名来此朝佛受戒的学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台楼阁有华严阁、观澜阁、文昌阁、汲江楼、东升楼、御碑亭、槐影书屋、黄叶楼、乾隆行宫、浮玉斋、枇杷园、蝴蝶厅等古建筑精华,点缀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称焦山十六景:华严月色,定慧潮音,山门松影,庵院槐阴,海云墨宝,石屋藏铭,西岸远景,东麓新林,江亭礼佛,岩洞寻仙,自然问道,安隐栖禅,危楼观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别峰里园。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此挥笔题写了 “无尽藏”三字,耐人寻味。日本森本长老留恋地说:“焦山是我第二故乡”。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焦山与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伟,金山小巧玲珑;焦山以苍翠的竹木取胜,金山以辉煌的塔寺建筑争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谚。

焦山还具有珍贵的“四古”。古寺庙(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筑物,主体建筑是绿瓦朱栏,十分古雅。古树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银杏),多呈虬奇古怪之态,散布在山腰水畔寺前庙后,为山寺增添上一层幽邃雅静、青翠葱郁的色彩,极宜游宾休憩。此外,还有古碑刻、崖铭文物皆著名于世。

焦山屹立于大江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唐代润州刺史和镇江节度史韩混,曾造楼船和战舰30余艘,配备海军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练。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军攻占镇江后,宋代杭元将领张世杰在同年七月,率领大批军舰与元朝水师决战于焦山,呈现出“焦圃险要屯包港,宋代兴亡战夹滩”的壮烈搏斗。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曾率领官兵数千人,驻扎焦山反击金兵之事,已成为历史佳话,英风干载,流传后世。明正德四年(1519年)七月十六日,直隶右都御史史丛兰因江西宁王反叛,亲自率领江淮一带水兵,在焦山江面进行操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帝发动了扬子江侵略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时,曾遭到副都统海龄率领镇守焦山的青州兵和旗兵数千人,英勇抵抗和沉重打击英军,在近代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赞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瘗鹤铭》发现以后,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如黄庭坚认其为“大字之祖”,作诗说:“大字无过《瘗鹤铭》。”《东洲草堂金石跋》云:“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 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是艺术性术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瘗鹤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被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素称“书法之山”的镇江焦山,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不少是珍品,最著者为宝墨轩碑林中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 ,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这里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诚然可贵。

《瘗鹤铭》被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瘗鹤铭》原刻于镇江焦山西侧临 陆游踏雪观瘗鹤铭摩崖——摩崖石刻江崖壁之上,大约在唐代后期或稍晚坠落江中,破裂残损。 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历来就有争议。宋人黄长睿考证它为梁代陶宏景所书。陶宏景隶书、行书均佳,当时他已解官归隐道教圣地镇江茅山华阳洞,故认为属于他的墨迹。另一说,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 瘗鹤铭书。他生平极爱养鹤,在家门口有“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鹤的优美舞姿来丰富他的书法。传说此铭是王羲之悼念他死去的两只仙鹤而作。还有以为唐代王瓒、顾况所作,但均无确据、由于书法绝妙,后被人镌刻在焦山后山的岩石上,因被雷轰崩而坠江中。至宋代淳熙年间(1174一1189)石碑露出水面,有人将它从江中捞起,仍在原处竖立起来,许多人前来观摩摹拓,有的甚至凿几字带走,学者们也来研究它,因而远近闻名。

不意数十年后,其碑又坠入江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镇江知府陈鹏年募工再度从江中捞出,粘合为一,仅存残字九十余个,移置焦山观音庵。在宝墨轩仍有《重立瘗鹤铭碑记》,碑记文中说到:“盖兹铭在焦山著称,殆千有余年,没于江者又七百年。”叙述了这段经过。碑文存字虽少而气势宏逸,神态飞动,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北宋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其胜乃不可貌”,誉之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则推崇其“笔法之妙,书家冠冕”。此碑之所以被推崇,因其为南朝时代书法气韵,特别是篆书的中锋用笔的渗入;加之风雨剥蚀的效果,还增强了线条的雄健凝重及深沉的韵味。此碑的拓本及字贴久传国际,名震海内外,是研究书法艺术之代表。它既是成熟的楷书,而又可从中领会楷书发展过程中之篆、隶笔势遗踪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