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一到,如何“养藏”阳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小雪一到,如何“养藏”阳气?,第1张

古籍《群芳谱》谈到: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此时虽大地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冬之气,藏之气,小雪到了,如何“养藏”阳气呢

合理起居——早睡晚起

冬三月的起居应该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睡觉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藏的状态。那么,现在冬三月强调养藏,这个睡眠的时间就要适当地延长。

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建议大家在冬三月要早睡晚起。尤其是习惯了早起锻炼身体的老人,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外出锻炼。

合理饮食——暖身食物

小雪前后,饮食方面宜吃有温补益肾、健脑活血功效的“暖身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芡实、山药、栗子、核桃等。另外,还可以多吃益肾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合理运动——轻缓运动

冬天的锻炼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汗出多了,容易耗气伤阳。另外,根据中医学说的“天人合一”以及“五行学说”,肾主骨生髓,而寒易伤肾,故冬季易出现骨关节不适,运动时应注意对骨关节的特别保护。

小雪节气过后,天气较为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容易引发抑郁症。专家建议,这个时候的情志应该“若伏若匿”,伏也好,匿也好,指的都是藏。民间还流传另外一句话,叫做“瑞雪兆丰年”。冬季阳气蓄藏得好,来年的释放就会更好。

你好

首先,高温蒸煮可以杀死食物中的绝大部分细菌等有机物,使食物失去变质(腐败)的源头。进而密封,使外界细菌无法进入,以达到使食物长久保存而不变质的目的。

类似的方法还有,腌制、烘干等。也是创造一个细菌无法繁殖的环境,使食物不会变质。

腌制是使食物含盐量达到很高的浓度,使细胞无法摄取营养水分而无法生存,(这个可以参考细胞膜的渗透原理)。比如,咸鱼、咸菜。

烘干多用于面食,使食物缺乏细菌繁殖所需要的水分。当然这个方法仅适用于空气干燥地区,例如:新疆的馕饼,北方的干粮、炒面等等。

另外:

古代冰箱——冰釜

冰箱是近一个世纪来才发明的一种家用电器,它不仅可以对食物进行保鲜,还可以运用到储存医药等方面,为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冰箱现在已成为一种人们不可缺少的电器。 实际上,中国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虽然远不如现代科技产物电冰箱,但仍可以起到对新鲜食物的保鲜作用。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裏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著一柄长勺是专门用来舀冷饮的。此外,在古书《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所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於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中间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 到明朝时,北京城裏的皇公贵族已把冰箱做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有铜环,铜环的用途就是便於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 那时的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十分精巧科学。冰箱箱内挂锡裏,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每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由於锡裏的保护,冰水不致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 除此之外,冰融化时吸收室内的热空气,通过盖上镂空的排气孔调节室温,还可以起到空调的作用。由於冰箱广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需用大量冰块,这些冰均取自冰窖。过去无论是紫禁城内还是府宅公廨,都各自有贮冰的冰窖。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刹海等处打冰入窖,由工部设专人管理。 金寄水、周沙尘著的《王府生活实录》中有“王府从五月初一起,开始运进天然冰块,每房都备有硬木制作的冰桶……每天,由太监往各房送冰,以供瓜果等食品保鲜。”可为当时用冰祛暑的写照。明代黄省曾的《鱼经》裏曾写道:渔民常将一种鳓鱼“以冰养之”,运到远处,可以保持新鲜,谓之“冰鲜”。可以想像,当时冷藏食物可能比较普遍。 其实,无论冰箱还是冰鉴都是在过去平民无权使用的,然而他们却有自己的一套制冷食的方法——老北京人就在水井边用提篮盛上瓜果,然后系篮于辘轳之上,送下井去,使提篮悬浮于冰凉的冷水中。

不食为症状名,指食欲减退,甚则不欲饮食。《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稸,中满不食。”参见不能食:不能食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指食欲减退,甚则不进饮食。《杂病源流犀烛·伤食不能食源流》:“不能食,脾胃俱虚病也。东垣云,脾胃旺,能食而肥;脾胃虚,不能食而瘦,此之谓也。故治之者必当知不食之故。由于脾胃之虚,急当补益,宜补中益气汤,而不可用诛伐,使元气愈虚,斯为要著;或补之不效,更当兼补其母,使火以生土,土自健运,宜八味丸、二神丸;补母不效,更当兼顾其子,使金不窃母之气以自救,致脾胃益虚,则土自能保,宜茯苓、人参、桔梗、甘草。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或有实火,或有寒痰,或有湿饮,而元气未衰,邪气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导,而仍以补益为主,宜异功散、香砂枳术丸。其有夹郁者,开之,宜育气丸;动气者,平之,宜异功散加木香、沉香;上焦湿热阻气者,开提之,宜枇杷叶、苏子、杏仁、黄芩、降香、土瓜蒌皮;胃伤恶食,络虚风动浮肿者,和解之,宜人参、檀香泥、新会皮、炒荷叶蒂、炒粳米;心营热入,胃汁全亏,不饥不食,假寐惊跳者,调摄之,宜鲜生地、竹叶心、金银花、火麻仁、麦门冬、生知母;脾胃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膨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无味者,通快之,宜消谷丸;腹中虚冷,不能食,食辄不消,羸弱生病者,温暖之,宜苍术丸;时病后,胃气未和,知饥不纳者,调养之,宜茯神、枣仁、川石斛、知母、鲜莲子、鲜省头草,夫然后脾胃益快,自然进食矣。”《证治汇补》:“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口苦,宜消导。虚则倦怠面色痿黄,必心下软和,宜异功散加砂仁;有虚痰者,六君子汤。”热病后期,胃液受伤不能食而烦渴者,宜清胃养液,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详见百科词条:不食 [ 最后修订于2015/10/23 15:22:56 共73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国人的盘中佳肴,经常会有出现在《中国药典》中的中药,比如枣泥山药糕补血益气,玉竹老鸭汤养阴润燥,山药和玉竹就都是药典里的中药。

中药的很多药物都源自食物,古人区分食物和药物主要基于其主要功能不同,能让人们安全食用和提供营养的是食物,能用于治疗疾病的则是药物。古人对食物功能的认识层次是渐进的。首先是无毒且能够食用,提供基本营养。然后,发现了食物的其他功能——治疗和 养生 ,但食物和药物的界限有时不太清晰,一些食品也具有治疗、 养生 的作用。

春秋以后的许多中医药学古籍中都对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了大量记载,如《黄帝内经》《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食疗本草》《太平圣惠方·食治门》《饮膳正要》《食物本草》《食鉴本草》等,都有对药食同源的大量论述和食疗食养药谱的记载。现在熟悉的“药膳”一词出现在东汉时期《后汉书·列女传》中。

现今,国家卫生计生委先后公布《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进行规范。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丁香、刀豆、小茴香、山楂、马齿苋、乌梅、木瓜等101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可见,“药食同源”有官方的依据和规范,网上“伪科学”和“骗局”的谣言不值得相信。

现在的电视 健康 节目中,经常有 养生 药膳的讲解和配方。但不能每一个都随便拿来就用。

一般大众的食养药物比较安全,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吃的梨、木瓜、羊肉、生姜等都是常见的食养药物。在使用这些物品制作药膳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搭配使用,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如果不懂得配伍,‘寒温’乱用,就可能达不到 养生 保健的效果。比如夏天成熟的樱桃是“热”的,秋冬成熟的梨是“寒”的,鸭子吃各种水生物,所以其肉属寒性,而羊肉则是温热的,但是山羊和绵羊的“属性”又不同。食物也是象药物一样,可以分出寒、热、温、凉的,同时食物的酸、苦、甘、辛、咸等味道也对应人体的不同器官,体现了食物的‘偏性的。为了更好地达到 养生 效果,建议服用药膳时,要对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环境、节气有一定的了解,虽然食养药膳安全性有保障,但要想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 养生 效果,需要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体质,方能事半功倍。

古代食品安全问题知多少有三本古书专门记载食品添加剂!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一起看下去。

提起食品添加剂,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工业明胶等”这些害人的东西。其实,我们都误会了,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工业明胶等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真正的食品添加剂,是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是没有害处的。中国人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至少有一万年。

中国人最早使用食品添加剂

最早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人,是中国人。中国人早在一万多年前,就使用了最早的食品添加剂——盐。盐是食品添加剂吗当然是。比如说人类吃肉,动物也吃肉,但食肉类动物吃的肉,是不放盐的。人类发现了火,将肉烤熟吃,在吃的过程中,发现味道太淡了,于是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哪里盐最多,海里盐最多。古时渔民打渔,早就发现海水是咸的了。于是古渔民发明了海水煮盐的方法。

在汉语中,“盐”字是“在器皿中煮卤”的意思。《说文》上讲:“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所以火被发现后,接着就是发明煮盐的办法。盐的使用,大大丰富了食品的食用方法。在没有发现盐之前,人类的伙食该多么淡然无味啊。盐是人类身体维生素的需要,但主要发挥的,还是调味功能。目前考古已经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煎盐器具文物,证实了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领先性。

六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现了转化酶(蔗糖酶)可以酿酒;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中国人开始使用肉桂增香;汉朝时期,中国人开始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淮南王刘安被称为豆腐鼻祖;魏晋时期,中国人开始使用碱面蒸馒头,据说诸葛亮是馒头的发明者;唐朝时,中国人开始使用食用色素,一种添加的食用色素的“槐叶冷淘”凉面流行;宋朝时期,中国人开始使用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制腊肉,并用“一矾二碱三盐”的食品添加剂配方“炸油条”。而炸油条据说与秦桧夫妇有关,出于对秦桧害死岳元帅的气愤,炸的就是秦桧夫妇。

古代记载“食品添加剂”的三本古书

北魏时期出了两位食品界的名人,一位名叫崔浩,北魏太武帝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历任太常聊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司徒。崔浩给后人留下了一本《食经》,据说还不是崔浩本人写的,而是他妈妈口述,崔浩记录的。可见崔浩的老妈是位美食专家。崔浩的老妈姓卢,古人一般没有名字,所以称为卢氏。史载卢氏及其他崔浩的女性长辈“所修妇功,无不蕴习酒食。朝夕养舅姑,四时祭祀,虽有功力,不任僮使,常手自亲焉。”,由于卢氏亲自做饭,有丰富的做饭经验,所以她在这本《食经》里,记载了涉及食物储藏及肴馔制作多种,如“藏梅法”、“藏干栗法”、“藏柿法”、“作白醪酒法”、“作麦酱法”、“作大豆千岁苦酒法”、“作豉法”、“作芥酱法”、“蒸熊法”、“作跳丸炙法”、“作百饭法”、“作煸法”等,在这些方法中,不乏古代食品添加剂内容。因为要保证菜系的色、香、味,没有食品添加剂是不可能的。

另一位北魏食品界名人更为出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贾思勰,贾思勰做过高阳郡的太守,也是位高官,他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著成了《齐民要术》,成为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其中介绍了不少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内容,中国很早发明的酿造、烹调、贮藏技术,被这本书详细记载。比如唐朝风行的“槐叶冷淘”凉面做法,早在北魏时期就有记载,其中色素的制造方法是“把槐叶用水煮软烂,然后再捣成汁,和面的时候加在面条里”。

第三本古书是隋朝人谢讽写的《淮南玉食经》,谢讽担任过隋炀帝的“尚食直长”,这是一个主管御膳房的官员,有机会接触许多种菜饭的做法,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谢讽就是隋朝时最有名的美食家与厨师。在《淮南玉食经》里,谢讽记载了很多种饭菜的做法,如脍、羹、汤、炙、酱生饼、卷、糕、面、寒具、饭等,中国人做菜讲色、香、味俱全,而所谓的色、香、味,完全是靠食品添加剂来帮助完成的。这方面,谢讽应该比卢氏和贾思勰更专业。因为他是宫廷御膳房专家。

古人也有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现代人才有的。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没那么发达,再加上一些不良商人出于赚钱的灰暗心理,自然也会像现在一样,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和现在一样,古代的法律对食品安全也有严格规定,违反食品安全者要被处以重刑,最重者甚至是绞刑。

我们看《水浒传》,就看到其实吃饭挺不让人安心的。如果赶上孙二娘、朱贵那样的黑店,被人放了蒙汗药,是不是一不小心就被人剁成了包子馅。蒙汗药就是非法添加物,而不是食品添加剂。还有一本书叫《夷坚志》,是南宋的洪迈写的,记载着有个卖油的油铺子,为了谋利,榨油时往里面掺尿的事,“每作油时,乘热益以便溺,几三之一”,掺多少尿呢差不多三分之一。你说缺德不缺德,活生生让人喝尿啊。这比现代人掺三氯氰氨更让人恶心。如果知道了,不知道这油可怎么吃。全得吐出来。

另一名宋朝的作家周辉,写了一本书叫《清波杂志》,其中记载一些不良商人为了使淮南的虾米保鲜,竟然使用粪便将虾米浸一宿,然后洗干净了再运输。袁采创作的《世范》,更是记载着不法商人在肉里注水、在粮食里洒水、在盐里掺灰土、往鸡肚子里塞沙的种种恶行,丝毫不逊色于现代的不良商人。由此看法,古人也有食品安全问题,往食品里添加非食品添加剂的非法添加物,古已有之。今人只是传承了古代不良商人的缺德而已。

导读:时值深秋,气温骤降,秋风萧瑟。中医认为,深秋养生不仅可以防治各种疾病,还能够为寒冬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深秋吃什么最补人呢?下面就为大家来盘点一下秋天养生补品吧!

那么在秋季女人到底要如此进补养身,才能再达到效果的同时又保持好身形呢那么下面我推荐的深秋养生菜肴或许适合你——

一、墨鱼:高蛋白低脂肪滋补品

推荐理由:关于吃肉,民间一直有"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两条腿的不如没腿"的说法。墨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仅07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B族维生素及钙、磷、铁等人体所必需的物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滋补食品。秋天吃墨鱼,对女性尤其滋补。墨鱼具有益血补肾、健胃理气的功效,秋吃墨鱼能养阴生津。

最佳吃法:红烧、爆炒、熘、炖、凉拌,做汤均可,但为防秋燥,墨鱼做汤是比较合适的。

最好搭配:豆腐,也属于养阴生津的食物,一起吃还能起到蛋白互补的作用。

二、莲藕: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

推荐理由:民间早有“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的说法。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此时天气干燥,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莲藕,毫无疑问地成为时下的“当家菜”。

鲜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治疗便秘,促使有害物质排出,十分有益。

最佳吃法:七孔藕淀粉含量较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适宜做汤;九孔藕水分含量高,脆嫩、汁多,凉拌或清炒最为合适。

最好搭配:黑白木耳。搭配银耳可以滋补肺阴,搭配黑木耳则可以滋补肾阴。

三、山药:秋季润补“神仙之食”

推荐理由:每个季节都讲补,但进补方式不一样,春天温补、夏天清补、秋天要润补。秋季最佳的进补食物是山药,不仅有“神仙之食”的美誉,还有“食物药”的功效。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中医也认为,秋吃山药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

最佳吃法:蒸着吃、做汤喝、炒菜均可。蒸着吃,营养损失最小。

最好搭配:枸杞。如果不单独吃山药,可以和枸杞搭配来熬枸杞山药粥,能更好地发挥滋补效果。

四、黄酒:温脾润肤饮黄酒

推荐理由:"菊花开,饮黄酒"。黄酒是我国的民族特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是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比较全面的饮料酒,含有18种氨基酸,这在世界营养类酒中是少见的。黄酒还含较高的功能性低聚糖,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是葡萄酒、啤酒无法比拟的。中医认为,黄酒性热味甘苦,有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润皮肤、散溼气等治疗作用。

最佳饮用方法:黄酒温饮,暖胃驱寒。黄酒的传统饮法是放在热水中烫热或隔火加热后饮用,以35℃-45℃为佳。在黄酒烫热过程中,黄酒中含有的极微量对人体健康无益的有机化合物,会随着温度升高而挥发掉,减轻对身体的伤害。

最好搭配:乌梅。秋季讲究饮食以"收"为主,搭配乌梅恰恰符合"收"的理念,有养阴生津、润肺护肝的作用。

五、梨:深秋润燥第一果

推荐理由:梨因鲜嫩多汁,含有85%的水分,酸甜适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等,被称为"天然矿泉水",自古就被尊为“百果之宗”。秋季空气干燥,水分较少,若能每天坚持食用一定量的梨,能缓解秋燥,生津润肺。不同种类的梨性寒程度也不完全一样,如我们常吃的天津鸭梨、香梨和贡梨寒性差不多,而皮粗的沙梨和进口的啤梨,则寒性更大一些。

最佳吃法:梨的不同食用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功效,生梨和熟梨的功效就不一样。吃生梨能明显解除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的咽喉干、痒、痛、声音哑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将梨煮熟或蒸熟吃,如冰糖蒸梨可以起到滋阴润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对痛风病、风溼病及关节炎有防治功效,同时对治疗肺热咳嗽和喉咙痛等效果更佳。

最好搭配:蜂蜜。闻名中外的梨膏糖,就是用梨加蜂蜜熬制的,对患肺热久咳的病人有明显疗效。

六、百合粥:润肺止咳百合为上品

推荐理由:秋季由于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人们常会口鼻干燥、渴欲不止、皮肤干燥,甚至出现肺燥咳嗽。百合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等功效,成为秋季食用之上品。

百合味甘微苦,性平。其营养成分丰富,有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及一些特殊的有效成分,如淀粉、多糖、果胶以及多种生物碱,对抑制癌细胞增生有一定的疗效。

最佳吃法:煮粥。百合食用的方法很多,可当菜肴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这些都称得上是美味佳肴;也可煮粥吃,如百合与糯米制成百合粥,放上一点冰糖,不仅可口,而且安神,有助于睡眠;还可以用百合、莲子和红枣共煮成羹,可补益安神。

最好搭配:杏仁。杏仁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搭配百合熬粥适用于病后虚弱、干咳患者。

七、花生:营养明星“长寿果”

上榜理由:秋季果实丰收,这其中,最具明星气质的当属有“长寿果”之称的花生。花生仁中含蛋白质高达26%左右,相当于小麦的两倍,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含脂肪达4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0%以上。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高,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中医认为,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经。可以醒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主治营养不良、食少体弱、燥咳少痰、咯血、皮肤紫斑、产妇乳少及大便燥结等病症。

最佳吃法:新鲜花生最好连壳煮着吃,煮熟后的花生不仅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花生壳和内层红衣的医疗保健作用。花生红衣能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血小板新生,加强毛细血管的收缩功能,可治疗血小板减少和防治出血性疾病;花生壳有降低血压、调整胆固醇的作用。古籍认为,花生补中益气,盐水煮食养肺。

最好搭配:红枣。搭配红枣,能补脾益血、止血。对脾虚血少、贫血有一定疗效,对女性尤为有益。

《会吃才健康,会睡才长寿》(原隽)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ofpPBByVtrDs0ghlQf_eA

提取码:leob

书名:会吃才健康,会睡才长寿

作者:原隽

出版社:贵州科技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5-12

内容简介:

生命是世界上最奇妙的存在,同时也需要最精心的呵护。《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养生宝典,谈养生,必然从其中寻找秘法。

本书以《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为依据,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解析与养生有关的“有节”“平衡”“五味”“四时”“食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并配以简单易做的食谱,全面实用而不失其专业性,帮助每一位读者学会吃,学会睡,自然健康享长寿。

作者简介:

朱丽娟,毕业于中医药大学的专业人员,对于《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古代著名医学典籍有精深的研究,尤其对于《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深感兴趣,总结出源自于千年古籍的养生方法,编成此书,分享给每一位想要健康的读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