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文言文
1 文言文《班昭续史》翻译
一、文言文《班昭续史》翻译
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学识渊博文采很高曹世叔去世的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u)”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当时《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拜班昭为老师诵读传授《汉书》
二、班昭续《汉书》原文: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三、班昭 (东汉史学家)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其后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曾参与政事。
2 史上最短的10篇文言文1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é)。
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 ,流血满地,母死。
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
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2) 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芒山有盗临刑 (3)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2)盗一菜一薪 (4)母与之乳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不同,(3)与(4)相同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2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翻译文中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3衰溺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济,船破,皆游。 2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4七录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是者六七始已 2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
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适遇牧马童子(适合) B问涂焉(通“途”,路) 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 D黄帝再拜稽首(第二次)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6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解释下列句子。 1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子对妻子说的话,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7盲人坠桥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之曰:“勿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操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三声,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解释下列句子。
1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2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8外科医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
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
医曰:“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解释下列句子。
1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 2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本文写外科医生的可笑,讽刺了什么? 9苛政猛子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
3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文言文翻译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
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
原文: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哉。”
扩展资料:
赏析与启迪
通过“明”与“暗”、“兼听”和“偏信”的对比,“兼听”与“偏信”的利弊一目了然。一个善于兼听的人,无疑是一个明智的人,一个乐于纳言的人,一定是一个有胸怀的人。
人的潜意识里,亲疏有别。血缘情感亲近与否,关系着一件事情的判断与解决方式的不同,在信任的程度中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对最信任的人说的话,不会怀疑或极少怀疑,而对旁人说的话,则半信半疑甚至完全不信。
事实上,你最信任的人说的话,不见得客观公正,而旁人说的话未必就是错的。关键是怎样将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整理和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搜狗百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4 史记的文言文[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
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
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
’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
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
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
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
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
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
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
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
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 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
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田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公叔的仆人说:“吴起是不难赶走的。”
公叔问:“怎么办?”那个仆人说:“吴起为人有骨气而又喜好名誉、声望。您可找机会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而您的国土太小了,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
’武侯就会说:‘那可怎么办呢?’您就趁机对武侯说:‘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心意,就一定会答应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心意,就一定会推辞。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心志。
’您找个机会请吴起一道回家,故意让公主发怒而当面鄙视您,吴起见公主这样蔑视您,那就一定不会娶公主了。”当时,吴起见到公主如此地蔑视国相,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
武侯怀疑吴起,也就不再信任他。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土。
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揭穿往来奔走的游说之客。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
5 古人勤学的古文 要原文推荐韩愈的劝学篇《师说》推荐韩愈的劝学篇《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知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凡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认为向老师学习是羞耻的。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众人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认为跟从老师学习是羞耻的,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不能解决的疑惑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1]。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这说法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从师学习的风气不能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可真值得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他都普遍地研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2],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正道,写《师说》送给他。
注解:〔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
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
6 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第四十八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
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
《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
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
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
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
“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
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
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
哉!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
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
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
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
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
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
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
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
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
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
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
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
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泽方
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赞曰:洪锺万钧,夔旷所定。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流郑*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径。
7 文言文《知人》原文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圆次哀而振⑥之。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注释
①辐辏:归聚、会集。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③国门:指京师。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⑤目送——随其人之去而以目注视,在此表看重之意。⑥振——同赈,接济。⑦字:嫁女儿。
翻译
赵开心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来往不绝,来拜访他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等到他被免职,出城门(离开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当时独有吴菌次落落不凡,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赵开心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开心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菌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开心善于识别他人。
摘要:史学史研究离不开对史料的掌握,因而正确的史料学意识对于史学史研究的顺利开展很有必要。而中国古代史料学,主要是对以往的史料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故作为学术史的中国史学史显然应该成为中国古代史料学重要的外延知识。史学史与史料学是互相促进的两门学科,二者在历史研究中缺一不可。在21世纪的今天,建立正确的史料学意识,将古代史史料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学术发展的应有之意,我们也应该重视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学术地位。
关键词:古代史学史;古代史料学;学术地位
一、中国古代史学史、古代史料学的相互关系
中国古代史学史,离不开对史料学的掌握。这首先是由中国古代史学史的任务决定的。根据乔治忠先生在《中国史学史》一书中的看法,“中国史学史就是把演进的范围大体规定在中国的范围之内,清理我们祖国自古以来的史学遗产,阐明中国史学的演进过程,揭示中国史学发展的特有规律。[乔治忠著:《中国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页。]既然中国古代史学史是要清理遗产,那么自然就离不开对既往历史书和历史材料的梳理和总结,而这正离不开史料学的功底。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在各类史料(文字、实物遗迹口头传说)中,文字史料是数量最多、包罗方面最广和内容最丰富的,治史者理应高度重视,充分利用。[齐世荣著:《史料五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页。]中国古代史学史,作为历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自然也需要加强对史料的重视。如果没有一手史料,则很容易将别人的二手史料看作是一手的原始史料,进而得出错误的史学史的结论。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史料学意识,容易将伪造的史料,看作是真实的史料。不区分史料,不进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史料学、文献学考订,都不是史学史研究的正确路径。
史学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主要依靠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历史记录。这些记录无论是纸上的历史档案或者文字史书,还是地下的出土文物或者器物铭文,都是史料,都需要进行辨伪和考订。而对史料进行辨伪和考订,离不开史料学意识,尤其需要正确的史料学训练。史料学就是研究史料的搜集、鉴别和运用的科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陈高华、陈智超等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页。]明确了史料学的定义之后,很多学者往往注意到史料学与史学史之间密切的关系。如南开大学以故教授杨翼骧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任务就是考索各种史料的源流和时代特征;了解史料的实际价值。[吴泽、杨翼骧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第116页。]在这里史料学对史学史的作用显而易见,史学史是研究史学的学科,而史学的载体往往都是过去的史料。
史学史研究,既是宏观的大历史研究,观察史学发展的大脉络,分析史学发展的情景;同时也是微观的小历史研究,小到需要研究某个史家的生平,某个史学流派的产生时间,甚至某个章节的定稿时间。微观的史学史研究,更离不开对史料的爬梳和整理及分析。正确的史料无疑会促进史学史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错误的史料如果不加择别的使用只会让结论站不住脚。断代的史料学知识之充分,将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某个时期史学发展状况的认识。由此可见,如果相关史料学专家,都能根据朝代,分阶段考索断代史料学,将各个时期的史料进行细致、精确的考订,那么对史学史研究也会是一个重大的助力。
二、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需要中国史学史的学科知识
如前所言,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也是历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史学史本身就是关于历史学之史的研究。因而史学史对于广义历史学研究的意义,同样也适用于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这是因为史学史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了史学思想和历史编撰学。[乔治忠著:《中国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页。]而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也内在地需要关注史料学背后的思想性和各种史料体例、体裁。在这个层面上,熟悉中国古代史学史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史料背后所反映的时代特色,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史料体例之变迁发展。
首先,史料学可大体区分为两类:一类研究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可称为史料学通论;另一类研究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史料或某一史学领域史料的来源、价值和利用,可称为具体的史料学。[陈高华、陈智超等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页。]史料学作为一门学科,尤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对这些变化进行历史的考察,也就是要用历史的眼观去观察不同时代史家的史料观。这种对史料观的历史学考察,往往需要关注不同史家史学思想的变化,将不同的史料进行综合对比,有时候甚至需要进行长时段的分析,看清楚时代对史料观变迁的影响。这种研究,离不开对史学史知识的掌握。拿傅斯年的“史料学就是史学”这个著名的论断来说,学人们如果要完整、全面的理解傅斯年的史料学思想,既需要关注傅斯年全部的史学活动,分析傅斯年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观点,考索史料学就是史学观点的渊源,最终再去分析史料学就是史学思想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沈刚伯所说的“史学与世变”,即从“历史、社会看史学”。[沈刚伯著:《史学与世变》,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年,第1-17页。]因之将史学史研究方法引进史料学领域,其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史料学需要新的方法和新的理论来促进其本身的更新与发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系统的、充分的、经过检验的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坚实基础。史料学无数次在理论与方法的更新下取得了新的突破。如金石学,在宋代之前虽然已经陆续发现了一些金石史料,但是并没有形成专门之学问。在宋代,有关史料研究中最为发达者要属金石之学。本来将金石用为史料在宋代以前并非没有。但是将金石文统统作为史料使用者,首先开始于欧阳修的《集古录》。[(日)内藤湖南著、马彪译:《中国史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7-190页。]同样的史料,发现者所具备的史学素养不同,则价值就大相径庭。如甲骨文龟甲,在农民那里是卖钱的药材,在文字学家眼里是文字史料,只有到了历史学家手中才具备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因此史学史对于史料的正确识别和运用是极有帮助的。
最后,中国史学史研究一切历史学研究,研究一切史学活动现象。因此中国古代史料学的部分内容实际上都包含在了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之中。孔子的史料学思想,即是中国古代史料学要研究的内容,也是中国史学史绕不开的环节。古代被称为二十四史的正史,既见于《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一书,也见于《中国史学史》一书。由此可见,二者都同样关注史书,关注史料,关注不同史料的择别,关注史料审定的办法和辨伪。在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史学史应该更多的吸收古代史史料学的有益成果,去让史学史结论更精确;而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也需要借助史学史的方法和理论,去知道各种史料的背景和其史料学思想来源所在。
三、中国古代史料学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是一门值得重视的学科。正确的史料学意识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分析历史,考证历史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没有正确的史料学意识,研究者在学术中研究中会失去对史料的正确判断,会错误的把伪史料当作信史来用却不自知。近代的傅斯年曾大力鼓吹史学即史料学,这句话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史料、史料学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基础,确是毋庸置疑的。在21世纪的今天,历史学研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史料的载体也从传统走向现代,电脑、互联网、影响等都成为史料的载体。面临历史大数据的今天,我们仍然要树立正确的史料学意识。
从学科发展角度而言,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要想发展壮大。一方面需要内部学科的更新,积极从别的学科吸收跨学科的学科方法和理论,实行史料学的跨学科发展,如文学史史料学、哲学史史料学等。另一方面,相关学人要加强合作,要想在学科上实行自己的特色发展,就必须提高思想觉悟,在思想上认识到史料学的学术地位;进而掌握教丰富的文史知识,做一个贯通之学人。如此才能实现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学术地位之提高。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虽旧仍新,在当下学术大发展的时代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科学性质,要自觉地从体系上思考建立一个怎样的史料学学科以及如何让史料学更好的为历史学研究服务。只有史料学学科,具有了现实的价值,才能进一步得到其他学科人士尤其是历史学人士的重视。
在史学史与史料学关系日益密切的学科发展背景之下,二者是可以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人类了解几千年前的文明,大多数是通过确凿的史料来考量。但在没有历史记载的史前文明中,主要途径是通过祖辈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来印证先辈们生产生活的足迹。
通过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比如他们怎样设想世界的构成,怎样歌颂人民英雄,怎样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怎样赞美劳动和斗争等等,尤其是从神话中表现出来的那种移山填海的英雄气概和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精神。
但遗憾的是,中国神话虽然产生的时间较早,但文字记录却比较晚,散佚也比较多。先秦神话古籍中资料最为丰富和完整的要数《山海经》了,但它是图以为文,记叙很短,中间又经过以讹传讹,有些已经很难解释。连鲁迅先生都把它称之为古之巫书。和古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诸神是相互独立,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比较模糊。
大体说来,中国神话散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民族重实际而轻玄想,所用文字繁难,记录不便;
第二、文化层面以儒学为独尊,孔子本人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儒学更多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神话并未发扬光大,反而有散亡;
第三、“神话历史化”,把神话里的神们都化作古代帝王,又经过历史学家的删改,实际上它们已经既非历史,又非真神话了。
不得不说,中国上古神话的散亡是我们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大损失。但不幸中的万幸,也有很多神话传说在流亡的过程中得以用“只言片语”的残片保存下来,并且和以后的文学艺术相交融。
今天,手捧着这本袁珂先生用毕生心血所著《古神话选释》,不仅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备,让我们清晰看到了中国古代神话的的发展脉络,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杜宇开明李冰,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神话背后恢弘瑰丽的古代社会生活的全貌以及神话英雄们自强不息、孜孜以求勇于斗争的博大精神。
《古神话选释》这本书是袁珂老先生凭借一己之力,从浩繁的典籍中一个个地筛选收集、整理、梳理、分析、研究和最终的面世。难能可贵的是,袁珂先生把中国神话传说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提出并论证了广义神话的概念,扩展了神话学研究的视觉和领域,毫无功利地鼓励指导年轻学者从事神话学的研究。从这一点来说,袁老踏实的做学问的态度,不得不让我们这一代浮躁的年轻人感到汗颜。
《古神话选释》这本书选取了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杜宇开明李冰的故事,结构上主要包括三部分:选文、注释和解说。
从选文来看,在《中国古代神话》的基础之上,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尽量连贯地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引用资料时,袁老先生特别注重引用第一手资料,即“最初的出现者”;在所引古书中,也特别注意文字的字形、字音、用语和地名的校勘和考证,尽量选用善本,是的文字的误、脱、倒、注均在最小范围内。
从注解上来看,因为很多小说笔记早已散佚,所以袁老先生在注释时采取以注词汇为主,个别情况才整句注释。
从解说上来看,主要解释一章一节的涵义,补充相应的材料空白,不同版本之间对同一内容也做了相应的比较,还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也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
透过《古神话选释》这本书,原来中国上古的神话故事是如此的绚丽多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佐证当时的历史,而且也赋予古代劳动人民古老而神秘的力量,既有上天赐予的神弓神箭相助,又有人类自身的技艺和智慧,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工具和器械,与自然斗争,反对暴君专制,为理想而战斗,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谁说神话只是希腊的产物?谁说宙斯是统领宇宙的至高无上的天神?关于天地人的故事,中国不乏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治洪水、神农尝百草、王亥驯养动物、后羿射日除害等; 关于创造发明的故事,比如黄帝创制了衣裳,伯益发明了捕兽的陷阱,舜制作了箫,少昊的儿子发明了弓箭;关于英雄主义的传说,鲧被天帝压杀在羽山,死了三年尸身都不腐烂,不仅如此,还从肚子里化生出他的儿子禹,继续代替他完成治水的事业。你看,在西方神话中的同命相连的普罗米修斯被锁在奥林帕斯山,由宙斯派遣的崖鹰日夜啄食他的心肝,这就是故事的结局了。但在中国的神话结局却不止如此,鲧不但全力抗击死亡,还用全部精力孕育了后代。“鲧腹生禹”——这是一种怎样的生生不息的博大精神啊!
和西方神话中丘比特与普绪喀的爱情波折相比,中国的爱情传说就更显得惊心动魄:牛郎织女、七仙女和董永、华岳三娘和沉香、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面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情怀,虽然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格格不入,但其中包含的民主思想穿越几千年时空,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中国的神话中更多的是强调人的力量,赋予人更多喜怒哀乐的情感,无论结局或喜或悲,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面对自然灾害和阶级压迫下,人类寻找的自我救赎之路。
经典的东西,不管多少年以后,再次将这本书捧于心间,那些激扬的文字能够重新跃然纸上,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我们正在努力使“弦歌未绝,薪火相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沉寂许久之后,依然能够冲破重重迷障,超越自身的生命力再次绽放光彩!
答:
历史学统考的复习材料分别包括教材、辅导书与参考书、真题等等。
其中教材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十一本”
《中国古代史》(上、下)朱绍侯(两本)
《中国近代史》李侃(一本)
《中国现代史》(上、下)王桧林(两本)
《世界史》 吴于瑾 (六本)
第二类是:“北师大9本”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王桧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 郭大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上古史》 周启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 孔祥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 刘宗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类:“山东大本”
《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 仝晰纲 中国文史出版社
辅导书分别包括: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 长孙博 山东人民出版社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 长孙博 山东人民出版社
《历史学论述题高分解析》 范无聊 山东人民出版社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解析》 长孙博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包括:
《中国历史文选》 周予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 庞卓恒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 蓝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 白寿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 杨燕起、高国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 郭小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听到这个历史学这个专业名字,我相信大家脑海里蹦出来的词汇就是“就业红牌专业”,那这个专业到底怎么样?是学些什么的呢?以后的就业情况真的是“红牌警告吗?”下面是我的见解。
01 个人感受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专业,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不仅可以使人明智明理,更是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但是,这个专业较为冷门,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开设这个专业,在开设的院校中,很多学校都会将此专业和师范专业相结合,成为历史学(师范),以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本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被调剂过来,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热爱这个专业,所以选择了这些专业。据本人观察,最后往往是这些一开始因为热爱而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会选择继续深造,为史学界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此外,进入到专业学习之后,会发现历史学比较枯燥,不像中学课堂中讲的历史故事那样有趣,因此在选择该专业的时候要做好心理准备。
02 历史专业学些什么呢?历史是记录过去发生的事,从简单来说,这个专业就是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并且把学习研究的这种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个专业主要包括三个一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三个二级学科。
主要课程有这些: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史学概论、历史要籍介绍、古代汉语、考古学、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等。
大一大二的课会排的很满,但是到大三大四大多是专题选修课,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来选择,比如喜欢明清史的,就可以选择明清史专题课。
03 历史学好学吗?其实历史学还是相对好学的,难度并不高,四年本科主要是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的学习,重要的是要对历史有自己的见解、看法,要有思维的广度、深度,涉及考古类的专业实践还是十分有趣的。如果一定要说有难度,我觉得研究先秦史的古籍文献还是稍有难度,需要我们认识并且学写繁体字,需要大量的古文翻译,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展开研究,如果古文基础好,那学起来会很轻松。
04 就业前景怎么样?历史这个专业一直以来最被人诟病的是就业问题,就业面窄,就业率不高,必须承认的是,历史学就业困难是结构性的,因为历史学并非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应运而生的学科,所以在现代工业社会就业市场中,没有办法有一个专门对应的领域。
但是历史学的也就率也没有到非常难就业的地步,也有许多不错的就业机会:
中小学老师:这是历史学本科毕业后极为对口的工作,也是大部分历史学专业毕业同学的出路。
大学老师:本科毕业后,学生继续深造,读研读博,进行学术研究,进高校和科研院所。
文物保护单位:例如各地的博物馆,也是极为对口的单位,也算是体制内,比较稳定。
编辑、文案类:这算是所有文科专业都可以从事的岗位,可以从事历史类文案编辑。
公务员:考公也是许多历史专业同学的选择,进入体制内,谋一份安稳的工作。
总而言之,历史学专业还是可以的,也欢迎大家报考此专业!
本文2023-08-03 20:58: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