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是阴险的人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曹丕是阴险的人吗?,第1张

申曹丕之功

曹丕是立嫡之争的胜利者,在历史上往往被视为篡逆的奸贼,狭隘阴险的小人,古代文人多同情曹植而对曹丕不满。但鲁迅对曹丕几乎未置贬辞,特别是把曹氏兄弟相提并论时,他着重突出了曹丕在汉魏转捩之际的文学功绩。鲁迅认为:建安时期,对文风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除了曹操之外,当属曹丕。 到那个时候,于通脱之外更加上华丽,这风格的发展变化正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曹丕这个人物,实在也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他是个手段心机过人的政治家。聪明、果决、有眼光,有决断,甚至不乏政治家的阴险冷酷。可另一方面,在和许多人的交往中,在很多事情上,他又显得很直率,宽厚,甚至善良多情。如对被废黜后的汉献帝的优待礼遇,在王粲墓碑前的驴鸣尤其是在他的诗作中,充溢了浓浓的文人气质:感伤、缠绵、柔媚、忧郁。甚至于,有时候我觉得他的诗简直不象男人写的,而象《红楼梦》里那些**才会有的口吻。这是他的作品和曹操曹植的最大区别,光看他的诗实在是一个善良、温柔、多情的人。

回首四十五年来的三曹研究,无庸讳言,曹丕研究最为冷清,并且在很长时期内对其政绩与诗歌的评价偏低。当然,也不是说曹丕研究一无是处。相反,曹丕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后,研究者突破了僵化的思维模式,曹丕研究呈现出新的气象。主要标志是:出现了第一部曹丕研究专著——章建新的《曹丕》(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出现了第一部校注——夏传才、唐绍忠的《曹丕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还出现了第一本完备周祥的曹丕年谱——张可礼的《三曹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版)。同时,研究曹丕的论文也在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76年二十七年间,曹丕研究文章仅10篇左右(同期曹操研究文章多达200篇以上),从1984年至1994年十年间,曹丕研究论文约有50余篇。当此之时,回顾和总结曹丕研究的成绩与不足,对于促进曹丕研究无疑是必要的。大体说来,学术界对曹丕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政治家曹丕

在封建社会,曹丕通常被视为篡逆的奸贼和阴险凶狠、心胸狭窄的小人。郭沫若先生四十年代的旧作《论曹植》(后收入《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于1952年改订再版,打响了替政治家曹丕“平反”的第一枪,这与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魏晋风度与药与酒及文章的关系》里替诗人曹丕的“平反”遥相呼应。与后者不同的是,前者流露出明显地扬丕抑植的倾向。郭文认为:“曹丕这个人并不如一般所想象的那么可恶”,“他并不是一位寻常的材料”,“在政治见解上也比乃弟高明得多,而在政治家的风度上有时还可以胜过他的父亲……他是一位旧式的明君典型。”对此观点有人否定、有人肯定,还有人另立异说,不一而足。例如: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在肯定曹丕一些政治措施的同时,认为他的一些做法“自然表现了他狭隘的心胸和气度。由此看来,曹丕还不能称得上是旧式明君的典型”。夏传才《曹丕集校注·序》中全面评价了曹丕,认为:“魏文帝曹丕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不可忽略的政治活动家、诗人。……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任皇帝,经他的手彻底结束了汉王朝四百余年的统治,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形成。他又继承乃父的事业,继续进行统一战争,而且在执政期间希冀振兴,对东汉以来政治的积弊进行改革。”同时,作者又认为:“他既没有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又缺少广阔宽厚的胸怀。……郭沫若说他是‘旧式明君的典型’,这个评誉恐怕过高了。”

胡明《关于三曹的评价问题》(《文学评论》1993年第5期)指出:“应该说曹丕与曹植均是政治上极有训练的人物,都有野心,只是技术与性格有较大的差异。”“曹丕作为一个政治人物,陈寿说的‘迈志存道,克广德心’的崇高境界虽未能达到,但‘明君’一点应还是当之无愧的。”

周家驹《曹丕放议》(《建安文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是一篇有创见的力作。该文认为作为帝王的曹丕具有“政治魄力”,“确曾风云一时”。作为文士的曹丕“正是以对旧事物、旧秩序的亵渎和叛逆,表现出了一个正在觉醒的人的本质,表现出了自由真实的性格力量,而这又正是创造艺术美的决定因素”。“而曹丕,正是魏晋名士的先驱”。作者不只肯定了曹丕的政绩,同时也肯定了曹丕的人品,这是前所少见的。

概之,建国以来对政治家曹丕的评价,打破了旧时代篡逆奸贼的窠臼,主要着眼于政绩与人品的评论。尽管对于曹丕的心胸气度、对曹丕能否许以“明君典型”等问题存在歧见,但共同之处在于对曹丕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有了不同程度的肯定。

二、诗人曹丕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与药与酒及文章的关系》中说:“用近代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曹丕所作的诗赋很好。”建国以后的很长时期内,这一观点并未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对曹丕诗歌评价较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认为:“由于曹丕在思想上与大贵族官僚地主们的接近,以及他后来大半生都过着宫廷游宴的生活,因此,他的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就比较狭窄,艺术风格不免流于纤弱。”此论代表了当时学界的普遍看法。直到新时期,才从根本上扭转了这种状况。

三、文论家曹丕

与对曹丕的人品和诗歌的评价迥异,对曹丕文论的评价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并且评价较高。郭沫若《论曹植》一文许之以“文艺批评的初祖”。王巍《建安文学概论》中指出:“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这些观点都是极可贵的,都触及到了文学自身规律的问题,体现了文学的自觉精神,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条分缕析地归纳了曹丕文论的重要贡献,认为:一、曹丕文论第一次充分地肯定了文学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二、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三、首次提出了“诗赋欲丽”的新见解;四、对文章体裁的认识;五、开一代文学批评之新风。胡明《关于三曹的评价问题》更简捷地说:“《典论·论文》……涉及本体论、创作论、风格论、作家论。”以上观点亦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然而在对曹丕文论具体内涵的理解与评价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1注解古书需要哪些知识

注释古书,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一) 需要全面运用音韵、词汇、文字、语法、修辞等语言知 识。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人 的书面语言,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

而要准确了解 古人的书面语 言,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语言学知识。 (二) 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很多。王 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就简要介绍了关于天 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十四项内容,可供翻阅参考。

如:读 到“摄提贞于孟陬兮”(《离骚》)、“以为己生岁直(值)子, 鼠,子神也,因爱鼠”(《三戒•永某氏之鼠》)、“庆历中,有 布衣毕升•”(《活版》),就牵涉到古代三种纪年方法:岁星 纪年法,干支生肖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又,读《愚公移 山》中的“达于汉阴”,《登泰山记》中的“泰山之阳,汶水西 流,其阴,济水东流”,就牵涉到古代地理命名的常例:山南为 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三) 要掌握一些有关的专业知识。有人主张,专门著述应由 各方面的专门家担负注释疏通工作。

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关天 文、数学、生物、医学方面的古籍,应由自然科学专家来注释; 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的古籍,应由文学、史学、哲学专 门家来注释。 这个主张是有道理的。

如:“尺”、“寸”,这是 两个很常见的字。但是,在医书中它们有特殊的含义。

诊脉 时,以掌后高骨为“关”,密排三指,“关”脉前称“寸”脉, “关”脉后称“尺”脉。扎针灸时,进针多少“寸”,也不是一 般的寸,而是“同身寸”,即病人的中指第二关节的长度。

不了 解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些看来很普通的词语也可能注错。初学者 接触专门学科的古籍时,一定要有人指导。

(四)知世论事,知人论文。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必须把 握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才能做到知世论事、知人论文。评价一 篇作品是如此,注解疏通也是如此,不过后者不如前者显著罢 了。

如:韩愈《师说》,开宗明义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中“古”如何理解?为什么要 从“古”讲起? “学者”指什么人? “道”又指什么?都牵涉到 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思想倾向。中唐时期,佛老哲学影响很 大,不利于唐王朝的政治统一与经济发展。

韩愈排斥佛老,提倡 儒学,正是适应了当时巩固唐王朝统治的需要。他所讲的“道” 就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孔孟之道,而不是一般的道理,更 不是其他哲学流派的“道”;他倡导尊师,则是为了培养一批能 够卫道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学者”的含义。

文中的“古”字, 不是一般的“古代”,更不是“从古以来”的意思,而是指孟轲 以前的时代。 因为韩愈在《原道》中说得很清楚:“轲之死,不 得其人焉。”

就是说,道传到孟轲,就没有继承的大师了。而韩 愈《师说》明确主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所以“古”字是指 孟轲以前的时代。

韩愈在哲学上、文学上、教育上,都是打的 “复古”旗号,所以,这篇文章就以“古”字开头了。 总之,不 了解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即使是对于字词的疏通,也 难达到准确和深刻。

注释疏通古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戴震 说:“学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

这是深有体会的 话。没有渊博的知识,独立的见解,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可能 搞好这件工作。

所以,鲁迅愤慨地指责当时一些半通文人大搞古 书的标点评注以猎取名利的行径,称它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大厄运,并说“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见《旦介亭 杂文•病后杂谈之余》)。我们今天一定要以严肃的态度来做好 古书的注释疏通工作。

但是,也不可存在畏难情绪和神秘观念。 我们有现代语言学理论作指导,只要刻苦努力,严肃认真,就可 以大大超过前人。

把文言文译为白话文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 地将古代文献译成白话文,介 绍给广大群众,是提高民族自信 心、发展民族新文化的需要。

在教学中,文言翻译则是一种综合 性的习作,它沟通古今,既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是白话文的写作训练,可以提高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清末翻译家严复,在翻译西方名著《天演论》、《原富》、《名学》等书之后,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信”、“达”、“雅”的原则。

这三条原则直到今天还是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 所谓“信”便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所谓“达”就是要通顺明白 地表达出来,所谓“雅”就是语言要规范化。

我们将文言文译为 白话文也大体可遵循这个原则。当然,严复所讲的“雅”是用标 准的文言文(如先秦诸子)去译外文,我们讲的“雅”是以今天的 普通话作为规范。

文言文译为白话文,是一个民族语言内部的翻译。这就和翻 译外文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

由于白话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 展,所以彼此有很多共同或相似的地方,又有很多细微的差异, 因此,翻译时要尽量发掘其联系,更好地沟通古今。 如:古代的 单音节词发展为现代的双。

2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一、建安文学基础: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

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

《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

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第二、正始西晋文学基础1、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的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传》。

3、阮籍的《咏怀传》在运用王言诗抒情和讽谕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苦闷,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诗品》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诗风。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

4、晋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导的是张华、张协、陆机、潘尼、潘岳、左思,他们是太康时期著名的诗人。5、太康文学创作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学。6、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还有张华张协等。

7、陆机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诗》三首。8、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有“左思风力”之称。

9、左思的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运用了对比等手法,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对比,“涧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门知识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对比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世族门阀的矛盾。此外,《招隐》《娇女诗》《三都赋》都是他的名作。

10、刘琨的代表作是《扶风歌》,他是著我的爱国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诗》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诗人,《诗品序》中“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即是对玄言诗的批评。

第三、陶渊明基础: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谥号“靖节征士”,因其曾作过彭泽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陶彭泽,他辞去彭泽令后,过着“晨兴埋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生活。2、陶渊明的诗可以分成两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他的散文辞的名篇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3、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方面:一部分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等;还有一小部分反映了农村凋蔽和自己的穷困生活,如《归田园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4、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

3如何对待古注

古书的注解

(1)、古书注解的历史。

(2)、古书注解的体例和用语。

(3)、对待古注应有的态度。

2、古书标点的原则:(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汉语语法和音韵。

3、古书今译的要求:(1)、准确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翻译出来;(2)、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应尽量对译;(3)、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4)、在准确表达原意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4古汉语注释中常用的注释术语有哪些

古书注解的术语 (一)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玉器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 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2,谓 "谓"和"谓之"不同,注解中用"谓"时,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3,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是表示 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4,犹,犹言 用"犹""犹言"注释时,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犹"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二)声训术语 1,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用音义相通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 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所谓"声训" 2,之犹言 "之犹言"也声训术语,作用与"之言""之为言"同,(三)注音术语 1,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是注明音读的,一般是用本字来注明假借字2,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5古注中传注体的特点

中国古代儒家典籍有"经"和"传"之分"经"指古书原文,"传"是后人作的,又叫"传注",是对经书的解释传注体指的是给古书所作的注释的体式一般随古书正文刊行,附于相应的原文之后

二、传注体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可以把传注体分为不同的类从注释对象划分,可以分为注和疏两类;从作者划分,可以分为自注和他注两类;从内容划分,可以分为释义类和叙事类两类;从注释内容之间的关系划分,可以分为原注,补注,集注三类教材按照作者划分为自注和他注两类

自注是作者给自己的作品加的注释还有的在注文中再加注释,称为"夹注"或"注中注"

他注是原书作者之外的人作的有一人注,集注,义疏等一人注体例最简单集注汇集多家学说,一般都注明资料来源义疏体例最复杂,疏的内容一般都包括多个层次

6古代文学常识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①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②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员。 ③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④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中国文学之最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三、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

1、燕歌行二首·其一

曹丕 〔魏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鹄南翔 一作: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君何 一作:何为)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译文: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久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2、燕歌行二首·其二

曹丕 〔魏晋〕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仰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

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鸽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译文:

分手之日容易,岂料相见之日如此难,山长路远,天各一方。

想念他以致忧思聚集,却不敢说出口,为解相思之情,想托飘荡之浮云寄去问讯的书信,但浮云一去而不见踪影。

整日以泪洗面,使得自己的容颜很快老去。百忧在心,谁能不独自感叹啊!唯有浅吟低唱怀人幽思的《燕歌行》,来聊自宽解一下,可是,欢愉难久,忧戚继之。

夜深了,忧思煎熬难以入眠,只有披衣出去,徘徊于中庭。

抬头看云间星绕月明,然而人却没有团圆。可怜晨雾中飞鸽发出阵阵鸣叫声,留恋徘徊不能慰存。

3、煌煌京洛行

曹丕 〔魏晋〕

夭夭园桃,无子空长。虚美难假,偏轮不行。

淮阴五刑,鸟尽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大愤不收,褒衣无带。多言寡诚,抵令事败。

苏秦之说,六国以亡。倾侧卖主,车裂固当。

贤矣陈轸,忠而有谋。楚怀不从,祸卒不救。

祸夫吴起,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谓得臣。

峨峨仲连,齐之高士,北辞千金,东蹈沧海。

译文:

庭院中繁华的红桃树啊,花朵虽灿烂却没有结果。虚美的东西不会有实效,偏斜的车轮经不住颠簸。

齐王韩信遭受五刑而死,那可是鸟尽弓藏的下场;能够功成身退远祸全名,只有那汉代的名臣张良。

深仇大恨不能约束根除,如同衣袍宽大没有束带;空洞的话太多没有诚心,最后只会导致事情失败。

苏秦身佩相印游说六国,六国从此以后走向灭亡;他因反复无常卖主求荣,最终逃不掉车裂的祸殃。

陈轸不愧是个贤良的人,既忠心耿耿又富于谋略;楚怀王不听从他的劝告,终于国破家亡不可救药。

吴起一生都和灾祸伴搭,因为心智太差希望太大,做河西守将时多么强健,被人杀害时又虚弱可怕。

感叹那聪明智慧的郭隗,他可是古代少有的人才。燕昭王亦具有远见卓识,君臣相得彼此没有猜疑。

伟大而又义气的鲁仲连,他具有高瞻远瞩的胸怀,有了功劳不收千金封赏,宁可跳进那汹涌的大海。

4、芙蓉池作

曹丕 〔魏晋〕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

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译文:

入夜出来时乘坐毂辇,来到这西园漫步游玩。

两条渠水已把园浇遍,美好的树木围绕渠边。

低短的树枝扫着羽盖,修长的树枝伸向蓝天。

疾风从车后推轮飞跑,飞鸟在前面愉快回旋。

红霞中升起一轮明月,星花点点闪现在云天。

高空垂下美丽的光彩,五光十色有多么新鲜!

我们不是赤松、子乔,谁的寿命能比上神仙?

这样游玩也舒心快意,说不定保我活上百年。

5、短歌行

曹丕 〔魏晋〕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译文:

抬头望这帷幕,低头看着几筵。

东西还是原来样,亲人却已不在人间。

他的魂魄是这样匆忙,把我丢下,弃我于人间。

我无依无靠不见亲人面,止不住两眼泪涟涟。

走著的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

翩翩的飞鸟啊,带著小鸟飞回巢边。

只有我孤苦零丁,满怀悲苦痛难言。

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古人有过这样的话:“忧愁会使人衰老”。

可怜我的白发,生得多么早!

长歌复长叹,把父亲深深怀念。

古语说:”仁德的人可以长寿”。为什么我的父亲不长寿百年?

盘点中国历史古籍之最

1 最早的类书——皇览

2 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

3 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 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 最早的政书——政典

6 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

7 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

8 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

9 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0 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

11 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12 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

13 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

14 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

15 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

16 现存最早著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

17 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

18 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

19 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

20 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

21 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

22 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

23 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

24 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

25 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

26 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27 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

28 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29 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著——明儒学案

30 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31 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

32 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

33 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

34 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

35 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36 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37 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38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39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40 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1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42 第一部历史学评论专著——史通

43 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汇编——畴人传

44 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编——藏书纪事诗

45 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集古录

46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专书——考古图

47 现存最早集古器物大成的专书——宣和博古图

48 现存最早钱币学专著——泉志

49 最早的地理专著——禹贡

50 第一部河道水系专著——水经

51 第一部潮汐学史专著——海潮辑说

52 现存最早的完整古地方志——华阳国志

53 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方志专书——元和郡县志

54 最早的地名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55 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晋抄)三国志

56 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书——(唐刻)金刚经

57 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唐刻)陀罗尼经咒

58 现存最早的雕版历书——(唐乾符四年)历书

59 现存最早泥活字印书——泥版试印初编

60 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61 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宋诸臣奏议

62 现存最早的套印绘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

63 现存最早的有文字的套印本——(元资福寺刻)金刚经注解

64 第一部论述图书馆活动的专著——藏书纪要

65 现存最早的写本围棋著作——棋经

66 现存最早的刻本围棋著作——忘忧清乐集

67 现存最早的象棋谱专书——梦入神机

68 最早的字书——史籀

69 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专书——铁云藏龟

70 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契文举要

71 第一部词典——尔雅

72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73 最早的韵书——声类

74 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

75 最早的方言词典——方言

76 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

77 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

78 现存最早的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79 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80 现存最早的传奇小说——古镜记

81 现存最早且最大的古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

82 现存最早刊刻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

83 第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84 最早的小说丛书——古今说海

85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86 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单篇——典论论文

87 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哈哈,够多了没?

曹丕的丕字读作——pī,姓名连起来读作cáo pī,丕字一般不读作pei。 

“丕”这个字最早可见于商代的甲骨文文字,在上面的一行原代表着地面,从整个字的字面本意上来讲是形容词“大”的意思,在古籍中《广雅·释言》:“丕, 柢也。”;《说文》:“丕,大也”;《说文》:“柢,木根也。”。

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谥文皇帝,三国时期曹魏开国皇帝,曹操的嫡长子,母亲是卞夫人。他继承父亲的魏王封号与丞相的大权,最终胁迫东汉皇帝汉献帝刘协禅让,篡汉自立,建立魏朝,史称曹魏。

曹丕也就是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母亲为武宣皇后卞夫人,在生前留有大量的诗文作品,其中就有《沧海赋》、《燕歌行》、《陌上桑》、《济川赋》、《芙蓉池作》等等,从历史上看曹丕是一个文武双全,博览全书通晓诸子百家的这么一位人物,他和他的父亲曹操和弟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并著有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古籍《典论》。

方天画戟,古代兵器,在戟杆一端装有金属枪尖,一侧有月牙形利刃通过两枚小枝与枪尖相连,可刺可砍。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从功能上看应当属于一个种多功能的武器,其使用方法肯定要求很细致,技术含金量高。使用之不但要求体力还要求脑力。所以这玩意,在古代属于高科技~~~

方天,可与上天相比之意。画,用画装饰的或以图案等装饰的,也指皱纹、纹缕。所以方天画戟的意思就是可与上天相比的画戟,命名多有夸张意,旨在说明该戟有多厉害,使用者一定不凡。

十八般兵器——戟

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之后,形与戈略同,皆横刃也;旧说为直刃,不知何本?其所异于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内上亦有刃。古显贵之家,皆立戟于门,以示官勋,是则又以兵器而兼为仪仗矣。其后又略变形式,援与柲之间,架以横梁,而援成反装之新月,形变横刃之内而为直刃之枪尖,且有架横梁于柲上,两面各作一倒装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画戟;横梁之下,又装以铁制古钱或古锭,不知其何用,岂后人矜奇眩异,即兵器亦加以装饰耶?惟今日武器中所见之戟,皆用方天画戟之式,或单刃或双刃不一。至古戟则非但不可见,即图其形以示武师,或且瞠目而不能称其名,于是而叹古器之失传,古法之不可多得也。至戟之变体,不知始于何时,而后入竟弃古器而就此,谅有合用之处,然亦尽可另立名目,何必定借戟以为名,若二器相类,犹有可说,今二物回乎不同,绝无相似之处,沿习用之,未可不合。着者非必求奇异,实不能随俗,亦未敢苟同也;依次录之,纵人非我,所弗计也;世之精娴武事者,或不至盲从耳。

戟为戈、矛合体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敌,旁有横刃,钶勾啄敌,具有勾刺的双重作用。

1975年北京近郊发掘周初(约西元1120年)木椁墓,出土青铜兵器中,有「戟」九支,证明了:「戟」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周代大戟的出土,说明在周时已广为使用。古籍所载「棘」即「戟」。《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挟 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预注:「棘,戟也。」戟又为战国时的五兵之一,可知戟为当时常见的兵器。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镞、矛、戈、钺、吴钩等。就是两千两百年前,秦代军队武器装备的再现。戈、矛、戟这三种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有的矛柄长达63公尺。

汉刘熙《释名·释兵》:「车戟曰常,长丈六尺,车上所持也。八尺曰寻,倍寻曰常,故称常也。手戟,手所持 之戟也。」

《周礼·考工记·庐人》:「庐人为庐器,戈 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

汉刘熙《释名·释兵》:「戈,句孑戟也。戈,过也,所刺捣则决过,所钩引则制之,弗得过也。」

汉代长兵重戟,长度在长兵与短兵之间。《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坐未央前殿,东方朔执戟立。」说明汉代文臣亦执戟。又有双戟,《三国志·吴志》:「孙权乘马射虎,投以双戟」、「甘宁执双戟舞」、《魏志》「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可见当时戟不仅广用,而且较重。

曹丕《典论·自叙》:「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 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狭路,直决耳!」(《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

晋代,长兵重矛枪,戟已降为仪仗之器,军士均执枪,而不执戟了。《晋书·王浚传》:「浚起宅门前路,令广数十步,曰:吾欲容长戟帜旗。」可知戟已不在战场上应用了。

唐代戟已广用於舞具。《唐书·礼乐志》:「太宗制舞图,命吕才以图教乐工百二十八人,披银甲,执戟而舞,每三变,每变为四阵,象击刺往来,歌者和曰『秦王阵乐』。」此虽是银甲执戟,但戟已完全失去武器性质,沦为舞具了。

宋代的戟很少用於战场。《武经总要》在长柄铁刀类中,绘有一种「戟刀」,可知其形制为适应战场而变化,不是原形戟了。

清代杂兵中有一种月牙短戟,或名手戟,除月牙刃外,上有尖锋、曲钩,亦具有勾兵、刺兵、割兵、兵等作用。

目前仍有练戟者,戟的练法与刀枪不同,戟一般不做舞花,以剁、刺,勾、片、探、挂掳、磕,为主要的招式。

古代戟分戟分马上戟、步战戟、双戟等不同用法,明清以后,同样形制的戟,各种武术流派,亦有各种不同练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