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医典籍
一、《医学三字经》
这是过去绝大多数中医教徒弟推荐的入门书。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他自己的注解,阅读时候宜先把歌诀读熟,再结合陈修园自己的注解去理解。
可注意看此回答中左上角或者右下角的标记,所有中医书籍都可在其内找到电子版
二、《濒湖脉学》
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三、《药性赋》
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宜熟读。
四、《医方集解》
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上四种,是中医的“入门经典”,特点是通俗易懂,切于实用。能够让你迅速走进中医,熟悉常规临床,培养起中医的思维。
五、《素问》
为《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值得一生反复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琢磨,悟其精义。
六、《灵枢》
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更应该在此书上多下功夫, 细读深思。
七、《难经》
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宜反复研读。
八、《神农本草经》
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九、《伤寒论》
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宜先熟读原文,再结合诸家注解学习。
十、《金匮要略》
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种,是中医的“根本经典”。须反复读,熟读精思。医学水平的提高,一靠临床实践,二靠体悟经典。体悟经典,医学思想才能不断提升境界。读经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万不能将其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资本。否则,便堕魔道!
十一、《温热论》
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温病条辨》
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十三、「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入门。
十四、「人身通考」,身体各部分名称在中医体系中究竟指什么,代表什么,有何内涵,非常有趣。
十五、「运气辩与临证录」,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应该有很多人都感兴趣吧。
十六、「灸绳」,周楣声老先生的著作,研习灸法必读。周老先生的「针灸穴名释义」也很有趣。
十七、「中国刺血疗法大全」,研习刺血疗法必读,业界良心,纯正干货。
十八「医林掇英」,名医柯雪帆的所著小说一本,寓教于乐,有益身心。
十九、「本经疏证」、「本草问答」,了解药性的难得好书。
二十、「增订伪药条辨」,如题所言,如何辨别药物真伪,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读物。
二十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写在最后,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伤寒」的诸位都知道,医圣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汤液经法」,此书已佚,但「辅行诀」中摘录了大量「汤液经法」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反复研读,收获颇深。个人认为,这还是一本学习五行理论的好书。不过,最有趣的是,学习了它之后,你就可以尝试真正的“食疗”了。
二十二、「中藏经」,到底是不是华佗所著还有待考证,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是事实。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为有三点:首先是谈了许多“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观念非常好的体现;其次是这本书对于脏腑辨证谈论多且细;第三这本书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剂。
二十三、「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亦是对于「内经」的分类整理,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此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摘录了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这本书现在已佚,但我们可以通过「甲乙经」来了解它。
二十四、「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后一部分叫做「千金翼方」。这本书对于临床的帮助非常大,而且非常有趣的是,里面有许多涉及“房肿木”的内容。
珍珠药用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三国时的医书《名医别录》、梁代的《本草经集》、唐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雷公药性赋》等19种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珍珠药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珍珠粉的功效与作用
珍珠粉, 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安神定惊;清肝明目;解毒生肌。主惊悸怔仲;心烦失眠;惊风癫痫;目赤翳障;口舌生疮;咽喉溃腐;疮疡久不收口。
1增强免疫力
珍珠粉含有亮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是淋巴组织器官生长、发育成熟所必需,且对细胞内蛋白质合成速率及合成蛋白质类型有明显影响。长期坚持内服珍珠粉能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B淋巴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强免疫抗病能力。
2补充钙质
近代营养学家研究证明,现代人类每日需要的钙量与实际摄入的钙量严重失调。珍珠粉作为新型的补钙剂,正日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重视,被誉成为“珍珠钙”。
首先,钙含量高,珍珠粉中含有90-92%的活性钙,其中纯钙量达到38-40%。
其次,钙的消化吸收率高,目前市场上的补钙剂分为有机钙和无机钙两种,其吸收率在25-32%之间,葡萄糖酸钙为27%,柠檬酸钙为30%,普通珍珠粉的吸收率为29%,纳米级的珍珠粉吸收率要更高。
3延缓衰老
珍珠粉本身含有的锰、铜、锌等三种微量元素是组成SOD的成分,用珍珠粉涂面,可促进人体肌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抑制黑色素的合成,保持皮肤白皙。此外,由于SOD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故用珍珠粉涂面可防止皮肤衰老、起皱。
4改善睡眠
据《本草纲目》记载"珍珠,镇心安魂魄",珍珠粉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能对大脑中枢起到“安抚与镇定”作用,人体吸收后就能使过度兴奋而导致疲劳的细胞得到滋养,使之安静下来,对于小儿的受惊癫痫同样适用。
5防治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一种以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溃疡损害, 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以唇、颊、舌部多见,严重者可以波及咽部粘膜。珍珠粉具有清热解毒,收敛伤口之效,特别的纳米珍珠粉的平均粒径细达40~100纳米,相当于毛孔的 1/60,能够以最大的表面积与溃疡面接触,发挥其功效。同时珍珠粉有清胃火降心火之效,配合内服能够标本兼治。
6养肝明目
珍珠粉有清热解毒之效,能够清肝火。肝主目,肝火旺则目生翳,视力模糊。同时经过研究发现,珍珠粉中的硒可以强化视觉神经的传导,改善视力状况;微量元素中的锌可促进视神经的轴浆运输,改善视网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代谢与功能。
7辅助降压
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属于肝阳上亢所致,近代医学研究结果证明,我国中药瑰宝——珍珠粉有镇惊安神、养阴熄风、镇肝潜阳的功效,从而达到降压的功效,现代临床使用降压药“珍菊降压丸”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除以上所述的几大功效外,内服珍珠粉还有治疗咽炎、治疗便秘和排内毒、治疗心律失常、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治疗妇科病等功效,这些功效在现代医学里都已经得到了证实。
珍珠粉的营养价值
富含蛋白质(水解后可得到18种氨基酸,其中7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文石结构的碳酸钙,20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B。
现在市面上内服的珍珠粉大都做成胶囊,方便服用。
产品主要分类:
第一类是纯物理法研磨的珍珠粉胶囊,功效上以清热解毒、改善睡眠、改善便秘,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为主
第二类是珍珠粉酸解或酶解后的水溶性珍珠粉胶囊,由于珍珠粉本身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所以功能上以补钙为主。
第三类是珍珠粉与 其它 原料结合的产品,象有些走在前沿的厂家已经开发出来自己的特色产品了。功效上也因配伍不同而各有不同。
病情分析:
意见建议:如果你是业余人士
那么最好先看唐云的《走近中医》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这两本书。可以帮你建立初步的中医印象。
接下来,如果有能力,应当直接看古籍。不要去看现代的中医教材,一般看了你也不会用。而古籍中也不要先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类的,没有一点基础,读了脑子也是糊涂的。
读古籍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开始,因为他的书是逻辑性最好的,一看就明白。然后再读他的《长沙药解》建立初步的中药理论。黄元御的书现在没有单卖的,书店里都是黄元御全书。黄元御擅长五行理论。
在下来读《郑钦安医书阐释》。这本书其实是郑钦安的三部医书的合订本,由唐步祺阐释。郑钦安擅长阴阳理论模型。读到这里一般的病你基本都可以自己解决了。
往下就要继续读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作为一个提高。这两本书在黄元御全书中有。
这时,你可以看看《黄帝内经》了,很多东西一看,你就会明白。至于《伤寒论》在《郑钦安医书阐释》和黄元御全书中,他们二位都为其作过注,看着更方便些。直接读无注的原本,对初学者肯定不行。
到此,你的中医水平肯定比外面很多中医师都高。因为我就是在这样学,很有感觉。
本文2023-08-03 21:16: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