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尊神的典籍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三清尊神的典籍记载,第1张

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 (《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司马迁《史记·老子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映,周守藏室之史也。”但司马迁当时对老子的身份、事迹也不太清楚。故而又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又以为周太史借或对即老子,或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者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倒西汉初年老子已成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了。相传他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见周室衰微,于是于平王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辞职而去,青牛薄辇,西出函谷关,因关令尹喜请求教诲,留《道德五千言》后,不知所终。他留下的著作后人称之为《老子道德经人书中尽言古代哲学家的精要格言,故而应是“黄老之学”的丹经。由于该书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因此自先秦以来,人们都尊老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西汉以后,老子逐渐被神化。《隶释》卷三载东汉延表(158~167)八年(165),陈相边韶著《老子铭》云:“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孔子以周灵王二十年生,到景王十年,年十有七,学礼于老聃。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蝉锐度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神仙传》卷一曰:“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六里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生而能言。捐李树田:‘以此为我姓。’或云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誉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道先生,一云守藏史,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未公。”又据《后汉书·桓帝纪》说:(延熹八年)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延熹九年)祠黄老于濯龙宫。”襄楷于延熹中上书云:“又闻官中立黄、老浮图之词,或言老子入夷狭为浮图”(《后汉书·襄楷传》)。又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后桓帝好神,数把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东汉后期,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言》为主要经典。宣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至此,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长期受到了人们的尊奉。

关于老子的神化传说道经中亦有诸多记载。晋葛洪《抱朴子》称他额有三理,足有八卦,身长九尺,耳垂齐肩,穿五色云衣,住金楼玉堂,以神龟为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随行四周,头上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气宇昂轩,威风凛凛,已俨然为神仙姿容。《魏书·释老志》妨称之为太上老君,书中曰:“道之厚,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害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快,尹喜受道德之旨。好异者往往而尊师之。世祖时,道主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传不懈,以神瑞(414-416)二年(415)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乘太上老君,谓谦之曰:“授汝天师之经。”此载与《云麓馒钞》卷八所记略同,但《魏书》不采取《史记》老子传承诺系的记法,而另外拍出一位李谱文为老子的玄孙,称他“以汉武之世得道“,领治三十六士人鬼之政。”

在《真灵位业图》中,有三个神位与“太上老君”有关。一是第三中位,太极金阈帝君,姓李(王辰下教太平主)。二是太极左位,老胭。三是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人另外,还有五方五老君,中央黄老君,太上火老君等说。

隋唐以后,道经中也有许多关于老君的传说。《云发七签》中说:“老君母日玄妙玉女。日精入口,吞而为孕,五行兽卫行,怀八十一年,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为老子。’”《犹龙传》更为老子加上各种名号,略与《神仙传》、记载相同。说他从三皇五帝以来,就成了历代皇帝的老师。神农时的太成子、轩辕时的广成子,帝尧时的务成子等,均是老子的化身。周成王时老君为柱下史,号经成于;周昭王时西出函谷关,度关令尹喜;西汉文帝时(前179一前一156)降于陕河之宾。号河上公;汉成帝时(前32—前6)除干琅那。授于吉《太平经》;汉顺帝(126-145)汉安(142-144)元年(142)老君降于蜀地鹤鸣山,授张道陵天师《正一盟威》秘录腰神瑞二年,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618-627)武德(618-627)二年(619),老君降于羊角山,令吉善行转告高祖,“我乃帝祖也。”关于老君历时现世的故事,道经中记载很多,近世,四川青城山易心莹大师曾印有《老子几十一化图》。

唐宋时期,对老子的崇奉到了极盛阶段。唐代皇室姓李,遂尊老子为祖宗。据《唐会要》卷五O记载:“武德三年(620)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一老到,乘白马朱厚,仪容甚伟,曰:‘谓吾语唐夭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他。乾封t666—668)元年(666)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百元皇帝。至永昌(689-69D)元年(689)却称老君。至神龙(705-707)元年(705)二月四月,依旧号太上立元皇帝。至天宝(742-756)二年(743).正月十五日,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八载六月十五日,加号为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二载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鹏玄元皇帝。唐武宗(841—847)会昌(841-847)元年(841)数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故道教以二月十五为老君圣诞。又据《集说诠真》记载,来真宗(998-1023)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把老子于太清宫,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太上老君历代都是道教尊崇的对象,各地普遍建庙宇进行祭扫。因老君的奉号为“太清道德天尊”,故供奉他的宫观一般称为太清宫,老君殿或老君庙或老君堂。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太清宫和成都青羊宫。河南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嘉(前167一158)八年(前165),唐代时占地八百余亩。画栋雕梁,雄伟壮观。后被战火焚毁,现存主殿为清初重建。创建于唐末的成都青羊宫,据《蜀王本纪》记载,相传老子曾在此为关令尹喜敷演道法,该地至今仍为道教著名宫观。

总之,自古而今众多信徒均诚信太上老君为“无上大道”的化身,是道摄长存、德育于民的至尊天神,这是道教的根本信仰。他常被供奉在太清宫、老君庙老君堂中,白发皓首,和颜悦目,手摇太极神扇,慈祥注视着世间的芸芸众生。

内容较多,请结合自身需要,选择学习 (精锐教育,伴你前行)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

  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

  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

  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

  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

  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

  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

  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

  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

  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

  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

  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

  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

  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

  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

  集部

  楚辞

  楚辞 楚辞补注

  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

  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

  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

  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

  其它集类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

  其他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专题类

  历史 军事 文化

  古典小说类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

  历史工具类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 中国历代疆域图

  古今地名对照 历表(隋之前)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二十四节气表 三国地图

  民国地图 万年历

学规举隅面是国学方面的书经部十三经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其他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史部二十五史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其他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子部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其他兵书《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其他子部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集部楚辞楚辞 楚辞补注总集类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其它集类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其他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辑注类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专题类历史 军事 文化 古典小说类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历史工具类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 中国历代疆域图古今地名对照 历表(隋之前)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二十四节气表 三国地图民国地图 万年历 (一)工具之部

《书目举要》 (周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馆本。这是书目的书目。

《书目答问》 (张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记书庄有石印"增辑本",最易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存目录广东图书馆刻本,又点石斋石印本最方便。

《汇刻书目》 (顾修)顾氏原本已不适用,当用朱氏增订本,或上海北京书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续汇刻书目》 (罗振玉)双鱼堂刻本。

《史姓韵编》 (汪辉祖)刻本稍贵,石印本有两种。此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中国人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北京晋华书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 (傅运森) 商务印书馆。

《历代地理韵编》,《清代舆地韵编》 (李兆洛)广东图书馆本,又坊刻《李氏五种》本。

《历代纪元编》 (六承如)《李氏五种》本。

《经籍纂诂》 (阮元等)点石斋石印本可用。读古书者,于寻常典外,应备此书。

《经传释词》 (王引之)通行本。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等译编) 上海医学书局

(二)思想史之部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商务印书馆。

二十二子:

《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经》

浙江公立图书馆(即浙江书局)刻本。上海有铅印本亦尚可用。汇刻子书,以此部为最佳。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最好先看白文,或用朱熹集注本。

《墨子间诂》 (孙诒让)原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庄子集释》 (郭庆藩)原刻本,石印本。

《荀子集注》 (王先谦)原刻本,石印本。

《淮南鸿烈集解》 (刘文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春秋繁露义证》 (苏舆)原刻本。

《周礼》 通行本。

《论衡》 (王充)通津草堂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湖北崇文书局本。

《抱朴子》 (葛洪)《平津馆丛书》本最佳,亦有单行的;湖北崇文书局本。

《四十二章经》金陵刻经处本。以下略举佛教书。

《佛遗教经》 同上。

《异部宗轮论述记》 (窥基)江西刻经处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东晋译本)金陵刻经处。

《妙法莲华经》 (鸠摩罗什译)同上。

《船若纲要》 (葛彗)《大般若经》太繁,看此书很够了。扬州藏经院本。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玄奘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鸠摩罗什译,菩提流支译,真谛译)以上两书,流通本最多。

《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译)此书译本与版本皆极多,金陵刻经处有《阿弥陀经要解》(智旭)最便。

《大方广圆觉了义经》 (即《圆觉经》)(佛陀多罗译)金陵刻经处白文本最好。

《十二门论》 (鸠摩罗什译)金陵刻经处本。

《中论》 (同上)扬州藏经院本。

以上两种,为三论宗"三论"之二。

《三论玄义》 (隋吉藏撰)金陵刻经处本。

《大乘起信论》 (伪书)此虽是伪书,然影响甚大。版本甚多,金陵刻经处有沙门真界纂注本颇便用。

《大乘起信论考证》 (梁启超)此书介绍日本学者考订佛书真伪的方法,甚有益。商务印书馆将出版。

《小止观》 (一名《童蒙止观》,智觊撰)天台宗之书不易读,此书最便初学。

金陵刻经处本。

《相宗八要直解》 (智旭直解)金陵刻经处本。

《因明入正理论疏》 (窥基直疏)金陵刻经处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慧立撰)玄奘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伟大人物,此传为中国传记文学之大名著。常州天宁寺本。

《华严原人论》 (宗密撰)有正书局有合解本,价最廉。

《坛经》 (法海录)流通本甚多。

《古尊宿语录》此为禅宗极重要之书,坊间现尚无单行刻本。

《大藏经》缩刷本腾字四至六。

《宏明集》 (梁僧祐集)此书可考见佛教在晋宋齐梁士大夫间的情形。金陵刻经处本。

《韩昌黎集》 (韩愈)坊间流通本甚多。

《李文公集》 (李翱)三唐人集本。

《柳河东集》 (柳宗元)通行本。

《宋元学案》 (黄宗羲,全祖望等)冯云濠刻本,何绍基刻本,光绪五年长沙重印本。坊间石印本不佳。

《明儒学案》 (黄宗羲)莫晋刻本最佳。坊间通行有江西本,不佳。

以上两书,保存原料不少,为宋明哲学最重要又最方便之书。此下所列,乃是补充这两书之缺陷,或是提出几部不可不备的专家集子。

《直讲李先生集》 (李觏)商务印书馆印本。

《王临川集》 (王安石)通行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二程全书》 (程颢、程颐)六安涂氏刻本。

《朱子全书》 (朱熹)六安涂氏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朱子年谱》 (王懋竑)广东图书馆本,湖北书局本。此书为研究朱子最不可少之书。

《陆象山全集》

《陈龙川全集》 (陈亮)通行本。

《叶水心全集》 (叶适)通行本。

《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浙江图书馆本。

《困知记》 (罗钦顺)嘉庆四年翻明刻本。正谊堂本。

《王心斋先生全集》 (王艮)近年东台袁氏编订排印本最好,上海国学保存会寄售。

《罗文恭公全集》 (罗洪先)雍正间刻本,《四库全书》本与此不同。

《胡子衡齐》 (胡直)此书为明代哲学中一部最有条理又最有精采之书。《豫章丛书》本。

《高子遗书》 (高攀龙)无锡刻本。

《学通辨》 (陈建)正谊堂本。

《正谊堂全书》 (张伯行编)这部丛书搜集程朱一系的书最多,欲研究"正统派"的哲学的,应备一部,全书六百七十余卷,价约三十元。初刻本已不可得,现行者为同治间初刻本。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商务印书馆。

《日知录》 (顾炎武)用黄汝成《集释》本。通行本。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单行本。扫叶山房《梨洲遗著汇刊》本。

《张子正蒙注》 (王夫之)《船山遗书》本。

《思问录内外篇》 (王夫之)同上。

《俟解》一卷,《噩梦》一卷 (王夫之)同上。

《颜李遗书》 (颜元,李恭)《畿辅丛书》本可用。北京四存学会增补全书本。

《费氏遗书》 (费密)成都唐氏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寄售)

《孟子字义疏证》 (戴震)《戴氏遗书》本。国学保存会有铅印本,但已卖缺了。

《章氏遗书》 (章学诚)浙江图书馆排印本,上海刘翰怡新刻全书本。

《章实斋年谱》 (胡适)商务印书馆出版。

《崔东壁遗书》 (崔述)道光四年陈履和刻本;《畿辅丛书》本只有《考信录》,亦可够用了。全书现由亚东图书馆重印,不久可出版。

《汉学商兑》 (方东树)此书无甚价值,但可考见当日汉宋学之争。单行本,朱氏《槐庐丛书》本。

《汉学师承记》 (江藩)通行本,附《宋学师承记》。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光绪辛卯初印本;新刻本只增一序。

《史记探原》 (崔适)初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排印本。

《章氏丛书》 (章炳麟)康宝忠等排印本;浙江图书馆刻本。

(三)文学史之部

《诗经集传》 (朱熹)通行本。

《诗经通论》 (姚际恒)闻商务印书馆将重印。

《诗本谊》 (龚橙)浙江图书馆《半广丛书》本。

《诗经原始》 (方玉润)闻商务印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诗毛氏传疏》 (陈奂)《清经解续编》卷七百七十八以下。

《檀弓》《礼记》第二篇。

《春秋左氏传》 通行本。

《战国策》 商务印书馆有铅印补注本。

《楚辞集注》,附《辨证后语》 (朱熹)通行本;扫叶山房有石印本。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编)广雅书局本。此书搜集最富,远胜于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出版。

《古文苑》 (章樵注)江苏书局本。

《续古文苑》 (孙星衍编)江苏书局本。

《文选》 (萧统编)上海会文堂有石印胡刻李善注本最方便。

《文心雕龙》 (刘勰)原刻本;通行本。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湖北书局刻本。

《唐文粹》 (姚铉编)江苏书局本。

《唐文粹补遗》 (郭麟编)同上。

《全唐诗》 (康熙朝编)扬州原刻本,广州本,石印本,五代词亦在此中。

《宋文鉴》 (吕祖谦编)江苏书局本。

《南宋文范》 (庄仲方编)同上。

《南宋文录》 (董兆兆编)同上。

《宋诗抄》 (吕留良、吴之振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诗抄补》 (管庭芬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六十家词》 (毛晋编)汲古阁本,广州刊本,上海博古斋石印本。

《四印斋王氏所刻宋元人词》 (王鹏运编刻)原刻本,板存北京南阳山房。

《疆村所刻词》 (朱祖谋编刻)原刻本。王朱两位刻的词集都很精,这是近人对于文学史料上的大贡献。

《太平乐府》 (杨朝英编) (四部丛刊)本。

《阳春白雪》 (杨朝英编) 南陵徐氏《随庵丛书》本。

以上两种为金元人曲子的选本。

《董解元弦索西厢》 (董解元)刘世衍《暖红室汇刻传奇》本。

《元曲选一百种》 (臧晋叔编)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

《金文最》 (张金吾编)江苏书局本。

《元文类》 (苏天爵编)同上。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商务印书馆本。

《京本通俗小说》这是七种南宋的话本小说,上海覃隐庐《烟画东堂小品》本。

《宣和遗事》《士礼居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有排印本。

《五代史平话》残本 董康刻本。

《明文在》 (薛熙编)江苏书局本。

《列朝诗集》 (钱谦益编)国学保存会排印本。

《明诗综》 (朱彝尊编)原刻本。

《六十种曲》 (毛晋编刻)汲古阁本。此书善本已不易得。

《盛明杂剧》 (沈泰编)董康刻本。

《暖红室汇刻传奇》 (刘世珩编刻)原刻本。

《笠翁十二种曲》 (李渔)原刻巾箱本。

《九种曲》 (蒋士铨)原刻本。

《桃花扇》 (孔尚任)通行本。

《长生殿》 (洪升)通行本。

清代戏曲多不胜举;故举李蒋两集,孔洪两种历史戏,作几个例而已。

《曲苑》上海古书流通处(?)编印本。此书汇集关于戏曲的书十四种,中如焦循《剧说》,如梁辰鱼《江东白苎》,皆不易得。石印本价亦廉,故存之。

《缀白裘》这是一部传奇选本,虽多是零篇,但明末清初的戏曲名著都有代表的部分存在此中。在戏曲总集中,这也是一部重要书了。通行本。

《曲录》 (王国维)《晨风阁丛书》本。

《湖海文传》 (王昶编)所选都是清朝极盛时代的文章,最可代表清朝"学者的文人"的文学。原刻本。

《湖海诗传》 (王昶编)原刻本。

《鲒埼亭集》 (全祖望)借树山房本。

《惜抱轩文集》 (姚鼐)通行本。

《大云山房文稿》 (恽敬)四川刻本,南昌刻本。

《文史通义》 (章学诚)贵阳刻本,浙江局本,铅印本。

《龚定庵全集》 (龚自珍)万本书堂刻本。国学扶轮社本。

《曾文正公文集》 (曾国藩)《曾文正全集》本。

清代古文专集,不易选择;我经过很久的考虑,选出全,姚,恽,章,龚,曾六家来作例。

《吴梅村诗》 (吴伟业)《梅村家藏稿》(董康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本,无注,此外有靳荣藩《吴诗集览》本,有吴翌凤《梅村诗集笺注》本。

《瓯北诗钞》 (赵翼)《瓯北全集》本,单行本。

《两当轩诗钞》 (黄景仁)光绪二年重刻本。

《巢经巢诗抄》 (郑珍)贵州刻本;北京有翻刻本,颇有误字。

《秋蟪吟馆诗钞》 (金和)铅印全本;家刻本略有删减。

《人境庐诗钞》 (黄遵宪)日本铅印本。

清代诗也很难选择。我选梅村代表初期,瓯北与仲则代表乾隆一期;郑子尹与金亚匏代表道咸同三期;黄公度代表末年的过渡时期。

明清两朝小说:

《水浒传》 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西游记》 (吴承恩)亚东图书馆再版本。

《三国志》 亚东图书馆本。

《儒林外史》 (吴敬梓)亚东图书馆四版本。

《红楼梦》 (曹雪芹)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水浒后传》 (陈忱,自署古宋遗民)此书借宋徽钦二帝事来写明末遗民的感慨,是一部极有意义的小说。亚东图书馆《水浒续集》本。

《镜花缘》 (李汝珍)此书虽有"掉书袋"的毛病,但全篇为女子争平等的待遇,确是一部很难得的书。亚东图书馆本。

以上各种,均有胡适的考证或序,搜集了文学史的材料不少。《今古奇观》,通行本。可代表明代的短篇。

《三侠五义》此书后经俞樾修改,改名《七侠五义》。此书可代表北方的义侠小说。旧刻本,《七侠五义》流通本较多。亚东图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儿女英雄传》 (文康)蜚英馆石印本最佳;流通本甚多。

《九命奇冤》 (吴沃尧)广智书局铅印本。

《恨海》 (吴沃尧)通行本甚多。

《老残游记》 (刘鹗)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以上略举十三种,代表四五百年的小说。

《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 (胡适)本书卷二。

(跋)文学史一部,注重总集;无总集的时代,或总集不能包括的文人,始举别集。因为文集太多,不易收买,尤不易遍览,故为初学人及小图书馆计,皆宜先从总集下手。

慢慢欣赏!

秦汉古书书目

除了下列书目 还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专家叫它《黄帝四经》还有楚国等国的简牍 还包括《素书》等残篇

一 先秦古书(60种)

(一)六艺类(13种)

(甲)经传类1《诗经》2《尚书》3《仪礼》4《礼记》5《大戴礼记》6《周礼》7《周易》(含易传)8《春秋》9《左传》10《公羊传》11《谷梁传》

(乙)小学类1《尔雅》2《史籀篇》

(二)史书类(6种)1《逸周书》2《国语》3《战国策》4《穆天子传》5《竹书纪年》6《世本》

(三)子书类(26种)1《论语》2《曾子》3《子思子》4《孝经》5《孟子》6《荀子》7《墨子》8《老子》9《庄子》10《文子》11《列子》12《鹖冠子》13《慎子》14《中子》15《商君书》16《韩非子》17《邓析子》18《尹文子》19《公孙龙子》20《鬼谷子》21《尸子》22《吕氏春秋》23《燕丹子》24《鬻子》25《管子》26《晏子春秋》

(四)诗赋类(1种)1《楚辞》

(五)兵书类(5种)1《司马法》2《六韬》3《孙子》4《吴子》5《尉缭子》

(六)数术类(4种)1《甘石星经》2《连山》3《归藏》4《山海经》

(七)方技类(5种)1《黄帝内经太素》2《黄帝内经素问》3《黄帝内经灵枢》4《黄帝八十一难经》5《黄帝甲乙经》

二 秦代古书李斯 (1种)

《苍颉篇》(内含赵高《爰历》、胡毋敬《博学》)

三 汉代古书(54种)

(一)经传小学类(10种)1韩婴《韩诗外传》2伏生《尚书大传》3京房《京氏易传》4《论语郑氏注》5班固《白虎通》6汉代纬书《纬书集成》7史游《急就篇》8扬雄《方言》9许慎《说文解字》10刘熙《释名》

(二)史书类(12种)1赵晔《吴越春秋》2袁康《越绝书》3陆贾《楚汉春秋》4司马迁《史记》5班固《汉书》6荀悦《前汉纪》7刘珍等《东观汉记》8佚名《汉官》9王隆《汉官解诂》10卫宏《汉旧仪》11应劭《汉官仪》12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

(三)子书类(21种)1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2严遵《老子指归》3张陵《老子想尔注》4陆贾《新语》5贾谊《新书》6刘安《淮南子》7董仲舒《春秋繁露》8桓宽《盐铁论》9刘向《新序》10刘向《说苑》11刘向《列女传》12扬雄《太玄经》13扬雄《法言》14刘歆《西京杂记》15桓谭《新论》16王充《论衡》17王符《潜夫论》18蔡邕《独断》19应劭《风俗通义》20荀悦《申鉴》21徐干《中论》

(四)诗赋类(2种)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2《全汉赋》

(五)数术类(2种)1《周髀算经》2《九章算术》

(六)方技类(3种)1《神农本草经》2张仲景《伤寒论》3张仲景《金匮要略》

(七)兵书类(1种)1黄石公《三略》

(八)农书类(2种)1汜胜之《汜胜之书》2崔寔《四民月令》

(九)道教类(1种)1《太平经》

除佛教外还有道教。

道藏为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很多早期的道教典籍均未能保存在传世道藏中。敦煌遗书中共保存了800多件有关道经的抄本。其中《正统道藏》未收的80多种,有超过半数的敦煌道教文献不见于传世的《道藏》。这批敦煌道教遗书对研究南北朝、隋唐道教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老子道德经》是道教的基本经典之一,敦煌遗书中有抄本,而且发现11种注疏,其中8种是传世道藏所无的佚书,《老子想尔注》(S6825),元代失传,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抄写于南北朝末,保存了原书上卷的部分内容,是研究早期道教的基本文献。

《太平经》是道教最早的一部大型道书,分为10部170卷,但传世道藏中仅存此书少部分,敦煌道经《太平部卷第二》(S4226)有完整目录,揭示了《太平经》的原貌。

扩展资料

1900年出土的敦煌藏经洞遗书中,经、史、子、集全有,所以它被称为中古图书馆,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为读书和藏书方便,古人把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经部包括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十三经”,即《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其中尤以《史记》到《清史稿》《新元史》为止的二十六史为代表。此外野史、清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书籍,均被列入史部。子部包括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学、农学等。

此外,宗教、宋明理学、清代的考据学等内容均归于子部。集部包括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

凤凰网-敦煌遗书中的经典

-敦煌遗书

人民网-敦煌藏经洞里藏了哪些珍品遗书

驱鬼方法多是道家的法术符咒典籍中,像龙虎山、茅山、还有一些民间法派中都有不少驱鬼的法术符咒古籍,不过这类道家法派由于不溶于现代文明社会,所以很少见或者基本很难看见,

如果你只是找哪些古籍中有驱鬼方法的话推荐你去一个地方有很多少类似驱鬼古籍

以下收藏于 古籍阁 并可下载到的一些驱鬼法术符咒古籍,

《远程收惊法》

《邬公驱鬼邪神符》

《驱鬼符带身用》

《鲁班辟邪符》

《茅山封身符》

《茅山差鬼闹家法》

《茅山开金井押邪人秘诀》

《茅山张灵公解签》

《茅山斩草解邪师邪全宗》

《茅山瑶池启教凤娘婆法》

《茅山瑶池启教祈福解厄之类法》

《茅山瑶池起教请师公附坛图》

《茅山祭酒法》

《茅山秘传还阴债法》

《茅山藏魂牵米驾殿》

《茅山谣池中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