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据图书馆官网2015年9月信息显示,上海图书馆藏中外文献5400余万册(件),其中古籍善本、碑帖尺牍、名人手稿、家谱方志、西文珍本、唱片乐谱、近代报刊及专利标准尤具特色。建筑面积总计127万平方米,拥有各类阅览室、学术活动室、报告厅、展览厅等空间。
馆藏文献达到5095万册(件),以历史文献最具特色,包括古籍170万册(件),碑帖拓片15万件,名人手札约10万件。古籍中包括善本25万余种,17万册,其中宋元刻本300余种,唐、五代以前写经224余种。在专类收藏方面,有1949年以前编纂的历代地方志约5400种、家谱18万余种(342个姓氏),朱卷(包括会试卷、乡试卷及贡卷)8000余种。在这些珍贵的馆藏中,有国家一级文物700种,二级文物1300种。最早的藏品《维摩诘经》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中国名人手稿馆还收藏了清末以来的文化名人信函、日记、题词、、珍稀文献等5万多件,其中巴金等文化名人的手稿正被逐步数字化。 1、中文报纸:1508种,现报1235种(一楼4108中文报纸阅览室)。
2、中文期刊:19915种,现刊8574种(二楼3202中文社会科学期刊阅览室和三楼3302中文科技期刊阅览室)。
3、中文图书:2420050册(二楼4202中文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和三楼4302中文科技图书阅览室)。
4、中文古籍线装书:共约1700000余册。其中善本25000种170000册,属国家一、二级藏品2256种13526册。另有5400余种90000余册地方志,8000余种10000余册清代朱卷等。 (二楼1210古籍阅览室)。
5、碑帖:共约150000件,其中善本2182种3142册,列入国家等级藏品的宋拓本44种。另发现善本近百种。
6、中国家谱:共约12000余种近100000册。其涉及22个省市、329个姓氏。 (二楼1213家谱阅览室)
7、旧平装图书:已编目的有140000种330000册,其中全国孤本28000余种,尚待编目的有510000册。(一楼1110近代文献阅览室)
8、近现代报纸:共有1850种,1949年10月前出版的各种报纸3543种,其中上海地区的外文报纸92种。(一楼1110近代文献阅览室)
9、近现代杂志:已编目的1868;1949年10月前出版的各类杂志共约18733种350000册 (书目数据19530条)。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类文学类期刊如《瀛环琐记》等、画报类刊物如《瀛环画报》等、社会科学类期刊如《东方杂志》等均收藏齐全。(一楼1110近代文献阅览室)
10、旧外文图书:共有1949年12月底前出版的外文图书500000余册。文种涉及拉丁、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法、德等10多种。另有颇具特色的旧日文图书80000余册。
11、地图:共约近万种14000余幅。其中不乏孤本与珍品,如1855年英租界土地规划图,1864年、1865年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图,明末南怀仁亲定的“坤舆全图”等。
12、上海地方文献:有1985年后出版的上海主题的文献共8454册,上海历史21429张。(一楼1102上海地方文献阅览室)
13、外文报纸:377种,现报77种。(四楼外文报纸阅览室)
14、外文期刊:19564种,现刊6131种。(四楼外文期刊阅览室)
15、外文图书:561165册(2000年底)。(四楼外文图书及会议录阅览室)
16、数字文献:光盘数据库65种;网络数据库11种。(四楼3402室)17、盲文资料:盲人版中文图书41种,107册;盒式录音带157种(一楼综合阅览室)
18、专利文献:收藏有美、法、英、日、瑞、俄、中、欧洲、世界专利及台湾地区专利29014546件(2000年底)(三楼1315专利检索工具阅览室)。
19、技术标准资料:收藏有德、法、英、俄、日、澳、美及部分机构、协会、行业的标准、国际电子协会标准、国际标准、中国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等313314件(2000年底) (三楼1315专利检索工具阅览室)
20、科技报告:收藏有美国的PB报告、AD报告、NASA报告、DE报告1884570件(2000年底)。(三楼1315专利标准科技报告阅览室)
21、产品样本资料:收藏有产品样本资料11540盒(册)。 (四楼外观设计样本阅览室)
22、音像资料:收藏有音像资料196814盒(张)(2000年底)。 (三楼1315第二视听室 )
23、全国中文报刊索引:《全国报刊索引》书本:(月刊,分哲社版、科技版),数据收录自中国国内公开发行的8000。多种期刊(含部分港澳台期刊)、200多种报纸,月更新约36000条文章篇名。《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5600000条(2001年底),年更新约500000条 。《国内专业会议篇名数据库》约350000条(2001年底),年新增报道400 个,30000条。 上海图书馆有上海年华、世博信息、抗战图库、联合国资料、留学指南等特色馆藏栏目。
人员总数4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者10人,中级28人,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1人。人员的专业分布为,图书情报11人,中医中药12人,现代信息管理2人,电子2人,档案管理1人,外语1人,法律、中文等其它专业10人。 以上人员,常年从事中医药图书情报研究,取得丰硕果。
一、图书馆工作委员会
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是在学校领导下,对全校文献信息事业和图书馆建设进行组织决策、管理协调、参谋咨询、业务指导的咨询和协调机构。
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设立主任一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主任由分管图书馆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主任由图书馆馆长担任,委员由相关部门、各院所负责人以及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具体任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任与调整。
二、馆长办公室
是全馆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保证图书馆工作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执行上级领导的指示和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文献信息服务和研究工作。
三、图书馆办公室
负责馆长与馆内各部门之间任务协调;负责全馆的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与后勤保障服务;负责图书馆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与归档;开展消防安全、综合治理等相关工作。
四、采访编目部
负责整个图书馆中外文图书和报刊的采购、验收、编目、著录、典藏、维护管理等相关工作。
五、信息技术部
负责全馆局域网、远程访问等网络及硬件的设计布局、应用与维护;图书管理系统以及各种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图书馆系统建设与资源开发;电子阅览室管理;毕业论文检测与提交等相关工作。
六、科技情报部
开展二次文献报导、情报研究、情报咨询、情报检索、科研查新、自建数据库等相关工作。
七、十二桥图书服务中心
该中心下设综合学科书库、医学书库、《人大分类法》书库、基藏书库和期刊中文阅览室,负责中、外文图书及期刊的流通、阅览、咨询、管理等工作;全校师生员工借书证、校外读者阅览证的制作与管理、离校手续办理等相关工作。
八、温江图书服务中心
负责学校温江图书服务中心、温江百会堂自助书库的中、外文图书及期刊的流通、阅览、咨询、管理等工作;温江校区师生员工借书证、离校手续办理工作等相关工作。
九、参考咨询部
负责为师生读者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图书馆资源、平台的使用培训;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馆际合作与文献传递工作;开展学科馆员服务工作;开展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调研论证工作;开展本硕学生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等相关工作。
十、古籍文献保护与研究室
负责古籍书库的软硬件环境建设、日常保护工作;真善本的修复与专业性保护;古籍文献的普查与数字化;古籍资源的信息挖掘与研究等相关工作。
武图共青团
近几年来,共青团武汉图书馆委员会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图书馆中心工作,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中发挥主力军作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根据青年人的特点,突出重点,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大力推进团的建设,团结动员本支部团员青年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奋斗,努力把团的工作溶入图书馆工作中去,把团的活动纳入到为社会和团员青年服务上来,把蕴涵在团员青年身上的热情和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相结合,取得了一定成绩,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团委书记:鄢静慧
文献采访部
负责本馆文献资料的采集,主要职责与任务是:1、根据本馆方针任务,制定藏书建设发展规划,文献采选原则。通过有效手段,确保文献入藏质量,改善馆藏结构,形成鲜明的馆藏特色。2、遵守文献采选原则,合理控制购书经费,认真采选中外图书,港台澳报刊及电子出版物,声像资料和古籍文献。3、根据本馆馆藏文献特征,负责重点藏书的补配、交换,建立呈缴、捐赠文献的收集方式。主任:熊小明
文献编目部
负责本馆文献资料的标引、著录及技术加工,主要职责与任务是:1、依据《中图法》、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中文图书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对文献进行分类、主题标引、书目著录,多途径描述和揭示文献的学科内容和形态特征。2、参与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实现书目资源共享。负责本馆公务目录和检索厅读者目录的组织,满足读者各种检索需求。3、开展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业务辅导培训。
负责人:朱禾
借阅部
是我馆读者服务的重要部门,负责管理第一、第二借阅室、自学阅览室,是图书外借、图书阅览的服务部门。主任:纪赞
参考咨询部
承担着本馆中文典藏图书、过刊和外文及港台图书等的管理,包括社会科学文献参考阅览室、自然科学文献参考阅览室。主任:罗胜桥
历史文献部
承担着本馆以地方资料、线装古籍等特色资源收集、典藏、修复、整理、研究为主的各项工作。本部门下设地方文献参考阅览室和古籍阅览室。地方文献参考阅览室在本馆五楼,典藏有关于武汉地区历史研究的各类型文献近万种。该阅览室附设有“武汉地区作家作品专藏中心”、“武汉地区出版社出版物展示中心”。古籍阅览室在本馆六楼,典藏有宋代以来出版、抄写的古籍文献21万册。在做好传统业务工作的同时,历史文献部还承担着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工作,建有《湖北地区历史人名数据库》、 《武汉地区作家作品数据库》、 《武汉地区抗日战争史研究资料数据库》、 《武汉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数据库》等。
由武汉地方史志专家徐明庭先生亲自主持的“徐明庭工作室”设在本馆五楼,在培养年轻专业研究人员、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对外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历史文献部负责人:鄢静慧
报刊部
向读者提供阅读报纸和期刊的场所,采用开架式阅览,共有阅览座位264余个,拥有现刊2524种,当年报纸165种,并可通过图书馆局域网开展课题服务,跟踪服务等业务。该部门还下设期刊外借处,位于中山大道南京路口,藏有当年现刊400余种,读者每月花5元钱办证,一次可以借两本期刊回家阅读。主任:赵芬
信息服务部
负责利用各种电子资源向读者提供不同形式的信息服务,包括光盘检Internet网络浏览、定题信息服务、点题信息服务、课题委托检索服务和资料代查代阅服务。读者可通过信函、电话、传真、Email等方式提出委托咨询,本中心收取适当的信息费和复印费,通过邮递、网上速递等形式提供信息产品。主任:龚焰
音像部
收藏各种载体的非书文献共万余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艺术、中外经典故事片、多媒体教学光盘及各种数据库。下设多媒体视听室、有机位130个,提供30M光纤宽带上网服务、3000余部集中外经典影视剧的视频点播、4000余首音乐的在线欣赏、提供多种数据库的查询及下载,拥有各种设备和影视资料编辑机房,可进行宽带上网、音像资料阅览、数据库检索查询、多媒体制作、摄影、摄像和影视专题片制作等多项读者服务工作。 主任:李红涛
研究辅导部
以武汉市13个区图书馆和基层图书馆业务辅导为已任,推动其业务规范化、标准化、网络化进程;协助文化主管部门制定本地区、本系统图书馆事业发展细则;负责武汉市图书馆学会的日常工作,总结交流图书馆工作经验,组织全市各系统图书馆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负责出版学会会刊《图书馆论丛》和编印《业务辅导通讯》;组织各类业务培训班。主任:姚明玉
自动化技术服务部
负责承担总机房运行和管理工作;负责全馆局域网的建设和主机、网络、光盘网络服务器的维护和数据更新工作;负责图书馆网站的建设及维护;负责本馆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选型配置、维护和维修工作及本馆消、安防和通讯系统的维护和维修工作。主任:王红
教育培训部
面向社会承担各类培训任务,先后成功举办计算机应用考试、图书系列专业培训及中小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班。该部门具有良好的硬件设施,配有全封闭式空调系统,拥有大小不一的教室8间,能为广大学习爱好者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
文献分布 服务楼层
文学、艺术类图书、期刊、报纸 文艺书报刊阅览 1楼南
中文自然科学图书、外文图书、各类设计参考手册 自然科学图书借阅 2楼
中文社会科学类图书 社会科学图书借阅 3楼
近五年内馆藏中、外文最新图书、各类工具书电子图书免费阅览 新书阅览电子图书阅览 4楼
访问国际、国内站点,检索多种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多媒体文献欣赏、光盘借阅
数字文献阅览 5楼西、北
中、外文过刊合订本 过刊阅览室 1楼北
中外文现刊 现刊阅览 5楼南
江苏大学教师专著、研究生论文、各类目录、题录、文摘、索引、专利、标准、企业名录等
江大特藏 工具书阅览 5楼北
艺术类书刊 艺术阅览室 艺术学院大楼
人文社科类图书 人文学院资料室 1 号楼 17 层
经济类图书 工商管理学院资料室 1 号楼 13 层
语言学、外文图书 外语学院资料室 1 号楼 15 层 江苏大学校本部新图书馆于2010年9月进入试运行。新馆建筑面积达43969平方米,阅览座位达4000个,学习环境优美、舒适,设施完备、先进,实现了集“藏、借、阅、查、咨、育”六种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服务。新馆的启用将全面推进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 校区 楼层 服务区 开放时间 服务提示 校本部 负一楼 密集书库
(负一楼东南) 周一至周五
冬季: 8:00 至 11:45 , 13:30 至 17:00
夏季: 8:00 至 11:45 , 14:00 至 17:30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密集刊库
(负一楼东) 周一至周五
冬季: 8:00 至 11:45 , 13:30 至 17:00
夏季: 8:00 至 11:45 , 14:00 至 17:30 一楼 新书借阅
(一楼北) 周一至周日
8:00 至 22:00 报刊阅览室
(一楼西) 周一至周日
8:00 至 22:00 二楼 自然科学图书借阅区( T-Z 大类图书)
(二楼北) 周一至周日
8:00 至 22:00 自然科学图书借阅区( N-S 大类图书) (二楼西) 周一至周日
8:00 至 22:00 电子阅览室 (二楼东) 周一至周日
8:00 至 22:00 三楼 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区( A-E 、 H 大类图书)
(三楼北) 周一至周日
8:00 至 22:00 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区( I-K 大类图书)
(三楼西) 周一至周日
8:00 至 22:00 多媒体阅览室
(三楼东) 周一至周日
8:00 至 22:00 四楼 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区( F 、 G 大类图书)
(四楼北) 周一至周日
8:00 至 22:00 外文图书借阅室
(四楼西) 周一至周日
8:00 至 22:00 教师研究生阅览室
(四楼东) 周一至周日
8:00 至 22:00 五楼 学术期刊阅览室
(五楼北) 周一至周日
8:00 至 22:00 工科特色文献阅览室
( 五楼西 ) 周一至周日
8:00 至 22:00 江苏大学文库
(五楼东) 周一至周五
冬季: 8:00 至 11:45 , 13:30 至 17:00
夏季: 8:00 至 11:45 , 14:00 至 17:30 六楼 古籍阅览室
(六楼东北) 周一至周五
冬季: 8:00 至 11:45 , 13:30 至 17:00
夏季: 8:00 至 11:45 , 14:00 至 17:30 工具书阅览室
(六楼北) 周一至周日
8:00 至 22:00 值江苏大学组建10周年暨办学109周年校庆之际,经学校批准, 江苏大学图书馆于2011年10月29日上午9:30举行新馆开馆庆典仪式。
金山网讯 “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没有一流的大学”。2011年10月29日上午,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在学校组建10周年的喜庆气氛中正式开馆。
江大新图书馆是一座位于新校区中轴线上的地标性建筑,2007年选址开工,2010年6月落成,同年9月1日试运行。新图书馆建筑面积43969平方米,拥有纸本图书265余万册、电子图书100多万种、纸质报刊3600多种、电子报刊37000余种,提供100多个数据库链接,阅览座位4000个,集“藏、借、阅、查、咨、育”六种功能为一体,可为读者提供文献流通阅览、电子阅览、馆际互借、文献检索、定题服务、课题查新、参考咨询、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服务。
新图书馆除法定假日外,全年开放时间340天,每周开放7天,每天服务时间长达14个小时。试运行一年,共接待读者138万人次,借还图书11万余册。
江大图书馆不仅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文献信息支撑,还着力培育新的事业生长点。2005年,图书馆获得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科技信息研究所随之成立。2009年情报学学科被批准为江大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图书馆又获得“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记者昨天体验了一回江大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
走进新馆一楼,大厅气派明亮,一排开放式的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服务,无论是借书、还书,还是咨询、原文传递等,都能在这儿办妥。
“我是一名镇江市民,能不能在这里办理借书证?”记者向窗口工作人员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位名叫钱晓旻的老师答复记者,“只要您提供身份证,交纳100元押金,每年缴纳50元服务费,就可以办理一张通用借书证。”“可以享受哪些服务?”“周一至周五都可以办证,借阅是全天候,每天从早上8点至晚上10点都可以来借阅,每次可以借阅3本图书,可以借阅的书没有限制。但现在网上数据库只可查询,尚未对社会开放”。
钱晓旻还告诉记者,江大2008年年底联合江科大图书馆、镇江高专图书馆、市图书馆和丹徒图书馆组建了“镇江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办了通用借书证的市民,在这些图书馆都可以使用。“原来办证都是在镇江图书馆统一办,现在为方便读者,从9月下旬开始,在我们这儿也可以办证。一个月时间,办出去60多张。”
江大图书馆副馆长张晓阳介绍说,如果市民有什么查新需求,也可以来,图书馆自1998年起就开始开展查新工作,是教育部授权的我市唯一的“科技查新工作站”。截至目前,已经受理了3984项市级、省部级乃至国家级的查新委托项目,内容涉及工学、医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项目覆盖和辐射到镇江及省内的大部分地区。
既为学校师生服务,也为社会服务——江大图书馆,越来越像一个“没有校门的大学图书馆”。
中外文图书 综合借书处 医学馆2楼
医学、自然科学书刊、常用工具书、 97 年后过刊 自然科学阅览室 医学馆3楼
报刊、人大复印资料 报刊阅览室 医学馆1楼
中外文过刊 (96 年前 ) 过刊室 医学馆1楼 中、外文图书 综合借书处 梦溪馆2楼
中、外文现刊、过刊、常用工具书 综合阅览室 梦溪馆3楼
古籍图书 古籍阅览室 梦溪馆3楼 中、外文图书 综合借书处 中山馆1、2楼
期刊、报纸、图书 综合阅览室 中山馆4楼
经过十年融合和快速发展,江苏大学图书馆形成了由校本部馆,北固、梦溪、京江三个分馆和文法、工商、外国语、艺术等四个学院资料室组成的开放服务格局,馆舍总面积为 62469 平方米。全馆拥有丰富的印刷型和数字化文献,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馆藏体系;读者服务、社会服务与学科科研协调发展,在服务层次、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上有了较大提升;图书馆获批成立了“JALIS 镜像服务站”、“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具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创办的《图书情报研究》在学界渐显特色和影响,承担对外服务的“镇江亿百特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已初具规模。
传说。
在整个汉帝国或汉文化圈之内,墓葬形制大约可分为主流与旁支两类。主流墓葬形制,是继承先秦以来的竖穴木椁墓、土洞墓、以及由此二者发展出来的横穴砖室墓,是汉代墓葬普遍形制。
支流方面,则如四川的崖墓、山东的石板墓、东北地区的贝墓等,属於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制,因此其特殊性高,较不普及。
竖穴木椁墓
汉代竖穴木椁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椁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
椁室之构造一般均为长方箱形,椁板结合方式以凹槽榫卯为主。椁内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间,以放置棺木及随葬品。
棺木之形状,仍以长方箱形为主,亦有头部较宽之例,至於现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盖则极为少见。棺板之结合以榫卯或棺钉为之。
椁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种类型,大抵为防潮而设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数墓底有排水设施。而在挖掘墓室时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斗形。另外在楚文化影响区内,墓道为相当普遍的墓葬设置之一,可能是为施工方便而设,与墓主身分之高低并无绝对之关系。
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
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在竖坑底部横开一穴,再在此横穴中以块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砖室墓筑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砖室即筑於竖穴之底部,不再开横穴由於使用砖块砌法的不同,砖室墓的墓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
值得说明的是砖室墓的墓葬形式并非突然出现於西汉中期,其源头也许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山西、陕西地区所使用的土洞墓习俗。
土洞墓的洞穴形制其实与砖室墓的横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开掘一竖穴墓道,到底部之后,再向旁边横挖一洞穴,最初做为放置随葬品之用的龛室,后来逐渐扩大,成为放置棺木之墓室。不过战国时期的洞穴为宽浅洞,到后来才转变为深长洞。
另外,在战国晚期河南地区还出现一种竖穴空心砖椁墓。这种墓穴的构造基本与竖穴木椁墓相同,唯木椁的部分转由大型长方空心砖砌成的椁室所代替,砖椁内仍置木棺。由此类墓的规模和随葬品看来,墓主的身分不可能太高,可能为低级官吏或士人。
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汉代为我国古代墓葬方式发生大转变的时代。以来为墓葬主流的竖穴木椁土坑墓,在汉代转变为砖室墓。若我们相信一个汉人处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据一套固定的习俗,而这习俗也反映出社会中所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与宗教观,因此这习俗的变动也代表人们在某些信仰的想法上,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有了改变。
对於砖室墓的出现,我们可以从由砖块筑成之椁室要比木椁耐久这点讨论,使用砖筑墓是否来自於一种想要使墓室永远不朽的希望?但此种希望又为何起始於中较低阶层呢?有人主张这是由於当地缺乏木材,因而经济力量较差的人就用的砖来代替。
不论事实是否如此,至少我们从墓葬结构的转变推测,汉代的砖室墓很可能就是将竖穴砖椁墓的砖椁移置到洞室墓的。就如郑州出土的一批战国初年至初年墓葬中,依年代早晚顺序排列,最早为竖穴土坑,次为竖穴空心砖椁墓其次为土洞墓,再而为土洞空心砖椁墓,也就是横穴砖室墓,最后有狭长土洞,证明墓葬形制的发展是有其传承及脉络可循的。
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而有墓砖的汉墓并不常见(大墓除外),多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有的明墓墓顶厚达两米多(七辐七券墓顶)……非常坚固。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过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汉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则更深,要想一夜之间盗掘完成……必须使用特殊方法。尤其是汉墓、西周墓历史久远,标志难寻,先有一个“找地方”的过程。确定好位置、下探条、下铲、看坑灰、落实墓室形状方位(也就是确定年代)…… 然后才能做好准备、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盗墓贼盗墓的目标性非常强,比如……进入墓室会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后在“左肩右脚”找东西,然后到耳室(东仓西库)搜罗,……至于其它位置,则看时间长短而定,时间短则弃之不顾。“看地形”时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岭汉埋坡”等 古代盗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为“圆”型坑,这就是所谓的 “古方近园”。
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上行下效,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斗就是说封土堆的形状,像是把量米的斗翻过来盖在上面,四边见棱见线,最顶端是个小小的正方形平台,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只不过中国的多了一个边,却与在南美发现的“失落的文明”玛雅文明中的金字塔惊人地相似。这中间的联系,就没人能推测出来了。
魏晋时期
巨大厚实的山石砌成拱形,缝隙用麻鱼胶粘合,这样的石墓在西夜遗迹附近十分常见。十九世纪早期,欧洲的一位探险家曾经这样形容:“沙漠中随处可见的石墓,有大有小,数不胜数,有一多半埋在黄沙下面,露出外边的黑色尖顶,如同缩小版的埃及金字塔,在石墓林立的沙漠中穿行,那情景让人叹为观止。”
唐代
唐代开山为陵,工程庞大,气势雄浑,这也和当时大唐盛世的国力有关,唐代的王陵到处都透着那么一股舍我其谁天下第一帝国的风采。
南宋到明末清未
从南宋到明末清初这一段时期,兵祸接连不断,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几次自然灾害也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国力虚弱,王公贵族的陵墓规模就不如以前那么奢华了。再后来到了清代,康乾时期,国家的经济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陵墓的建筑风格为之一变,更注重地面的建筑,与祭奠的宗庙园林相结合。吸取了前朝的防盗经验,清代地宫墓室的结构都异常坚固,最难以下手。
总结
不管哪朝哪代,中国数千年来的墓葬形式,都来源于伏曦六十四卦繁衍出来的五行风水布局,万变不离其宗,都讲求占尽天下形势,归根结底就是追求八个字:造化之内,天人一体。
墓室一般的构造
平民一般按照活人宅院设计的,有主室、后室、两间耳室。墓主的棺椁就停在主室正中央。贵族则庞大的多,地宫的墓室分为前中后三部分,门口吊着千斤闸,从闸门进去,首先是一间“明殿”(冥殿),按墓主生前家中堂屋的布置,有各种家具摆设,这些器物称为“明器”(冥器)。再往里,中间的墓室,称为“寝殿”,是摆放棺椁的地方。其后是“配殿”,是专门用来放陪葬品的地方。
壁画
在唐宋年间,王侯墓中多数都有壁画,用来记述墓主生平的重大事迹。
1.2:古墓中的机关
悬魂梯:勾魂迷道,使人产生错觉,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
落石:流行于唐及之前,一经触动,墓道及墓顶巨石坠下。
暗弩:流行于唐及之前,一经触动,墓室中的隐匿处便会射出弩。
流沙:古墓中机关,一经触动,机关打开,大量砂子冲入掘丘者所在,将掘丘者活生生埋掉。
窝弩:古墓中机关,一经触动,数百只弩箭射出,将掘丘者万箭穿心。
石桩:古墓中的机关,一经触动合抱粗的的石柱以机关之力驱动,飞撞掘丘者。
天宝龙火琉璃顶:像这里的北宋晚期金人古墓,应该会用当时比较流行的防盗技术天宝龙火琉璃顶,这种结构的工艺非常先进,墓室中空,顶棚先铺设一层极薄的琉璃瓦,瓦上有一袋袋的西域火龙油,再上边又是一层琉璃瓦,然后才是封土堆,只要有外力的进入,顶子一碰就破,西域火龙油见空气就着,把墓室中的尸骨和陪葬品烧个精光,让掘丘贼什么都得不到。
夯土层:墓室的核心防线。一层硬土,坚如磐石,工兵铲敲到上边只有一个白印出现。这是夯土层,顶上有机关保护。这种土是用当时的宫廷秘方调配的,里面混合了一些糯米汁,还有童子尿什么乱七八糟的,比现代的混凝土都结实。这秘方是北宋皇帝的,后来金国把北宋灭了,这才流传到金人贵族手中。
可以落下的翻板:能将把冥殿彻底封死,宁肯破了藏风聚气的虚位,也不肯把陪葬的明器便宜了掘丘者。
腐玉:又名蟦石,或名虫玉,产自中东某山谷。这种虫玉本身有很多古怪的特性,一直是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神秘物质,极为罕见。古代人认为这种有生命的奇石,是有邪恶的灵魂附在上面,只要在虫玉附近燃烧火焰,从中就会散发出大量浓重得如同凝固的黑色雾气,黑雾过后,附近所有超过一定温度的物质,都被腐蚀成为脓水。一旦腐玉被放入墓内,那便是最历害的机关,没有防备手持火把的盗墓者就将死于非命。
陵寝驱虫秘药:埋琉磺和水银,加上毒麻散、旬黄芰、懒菩堤等相调和,由于有属性对冲,可以埋在土中,千百年不会挥发干净。功效不只驱虫,亦可防盗。
部分机关的破解:
破天宝龙火琉璃顶:这个机关最大的弱点就是,从侧面挖,顶上的龙火琉璃瓦就不会破。
破夯土层:用大勺子一勺一勺地将醋淋到夯土层上,等这一桶醋浇完了,这块墓墙也就被腐蚀得差不多了。别看醋的腐蚀性并不太强,但是对这种用秘方调配的夯土有奇效,这就叫一物克一物,到时候再挖就跟挖豆腐差不多。
破悬魂梯: 其原理就是用参照物搞鬼,隔一段距离,总是似有意,似无意的弄个记号出来,一旦留意这些记号,就会被引入偏离正确方向的歧途,台阶修得角度又异于平常,横楞稍微往下倾斜,而且有的地方平,有的地方高,这就分散了对角度变化的注意力,对重量感和平衡感的变化不易察觉,反而闭着眼瞎走倒容易走出去。
1.3:棺木
棺材
棺木中的极品是阴沉木的树窨,也就是树心,一棵阴沉木从生长到成材再到埋入地下成形,至少需要几千年的时间,这种极品可遇而不可求,只有皇室才能享用。尸体装在阴沉木的树窨里面埋入地下,肉身永远不会腐烂,比水晶造的防腐棺材都值钱,比冰箱的保鲜功能还管用。其次就是椴红木、千年柏木,树心越厚越有价值,第一是防止尸体腐烂,第二是不生虫子,能有效地防止蛆虫蚂蚁咬噬,不像普通的木料,用不了多久就被虫蚁蛀烂了,哪个墓主也不希望自己死后的尸身让虫子吃,那种情形想想都恶心,所以贵族们的棺椁木料都有严格要求。
石椁
木头棺材在这石匣子里边呢。石椁里面露出一口纯黑底色的木棺,这口棺仍然比普通的棺材要大出将近一倍,而且高度也异乎寻常,不算呈圆弧的盖子,都足有半人多高。棺木工艺精湛,绝非俗物,两端、四周、棺盖上都有镏金漆的五彩描,绘的是一些吉祥的神兽,皆是仙鹤、麒麟、龟蛇之类的,用以保佑棺中的主人死后尸解成仙。棺盖上更有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星图,棺底四周环绕一圈云卷图案的金色纹饰,不知用了什么秘密法门,千百年后色彩依旧艳丽如新,真叫人叹为观止。
昆仑神木
造棺木的材料,最好的便是阴沉木的树心,还有一种极品中的神品木料,极少有人见过,那便是只在古书中有记载的昆仑神木。传说昆仑神木即使只有一段,离开了泥土、水源和阳光,它仍然不会干枯,虽然不再生长了,却始终保持着原貌,如果把尸体存放在昆仑神木中,可以万年不朽。难道那精绝女王的尸体,就在这昆仑神木中?”古籍中说这树和昆仑山的年代一样久远,当年秦始皇都想找昆仑神树做棺椁。
石精鬼棺
石精所制的鬼棺封闭甚严,而且非比寻常棺椁,阴气极重的“石精”,虽然被视为不祥之物,但其特有的阴凉属性,能极其完好的保存尸体原貌。
铜角金棺
全铜质,防止墓主乍尸而特制的。
1.4:古墓中的陪葬物
瓷器:古墓中常见之物,古人常用瓷器陪葬。
陪葬的童男童女:古代贵族的专利,这些童男童女都是活着的时候,除了口服水银之外,在头顶、后背、脚心等处还要挖洞,满满地灌进水银,死后再用水银粉抹遍全身,就像做成了标本一样,历经万年,皮肉也不腐烂。这种技术远比古埃及的木乃伊要先进得多,不过两种文明的背景不同,价值取向也有很大差异,而且用灌水银的办法保持尸体的外貌,必须要用活人,死人血液不流通,没法往里灌,所以这种技术从来没用在任何墓主身上。尸体上有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一片片黑紫色斑点,陪葬的人或者金银玉器经常会涂抹水银粉,时间久了会产生化学变化,年代近的会呈现棕红色,年代远了就变成黑紫色,这种斑块俗称“水银斑”或者“水银浸”,也有些地方称尸斑为“烂阴子”、“汞青”。
青铜的灯台:常被制成灯奴的形状,双膝跪倒手托宝盏,亦是贵族墓中常见之物。
空槽钺:具有滇国特色的古代武器。
凸刃斧:具有滇国特色的古代武器。
雀翎玉衣:金丝穿成的玉衣。
殉葬沟:堆满殉葬品的深沟,地位显赫的墓主不只堆有金银玉器,更有专门的牛马殉葬沟。
铜人车马:陪葬品
另关于明器的知识:明器都是倒斗倒出来的,一直埋在古墓之中,这古墓也有新斗、旧斗、水斗、脏斗、陈斗之说。首先是望,看看这款式做工,形状色泽。其次是闻,这在明器的鉴定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南边有人造假,把赝品泡在屎尿坑中做旧,但是那颜色是旧了,味道可就不一样了,那味道比死人的屁塞(古尸肛门里塞的古玉,防止尸气泄露导致尸体腐烂)来也臭得多,做得外观上古旧是古旧了,但这一闻就能闻出来,瞒不过行家的鼻子。再者是问,这物件从何而来,有什么出处没有,倒斗的人自然会把从哪个斗里倒出来的一一说明,我就可以判断,他说的是真是假,有没有什么破绽,这也能从一个侧面判断这物件的真假和价值。最后就是用手去感觉了,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从我手中过的古董不计其数,我这双手啊,跟心是连着的,真正的古董,就是宝贝啊,它不管大小轻重,用手一掂一摸一捏,就能感觉出分量来,这分量不是指物件的实际重量说的,古物自身都有灵性,也有一种百年千年积累下来的厚重感,假货造得再像,这种感觉也造不出来。”
天星风水
从上古时代起,人们就经常观看天象,研究星辰的变化,用来推测祸福吉凶,在选择风水宝地的时候,也会加入天文学的精髓,天地之相去,八万四千里,人之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人体金木水火土,上应五天星元,又有二十四星对应天下山川地理,星有美恶,地有吉凶。凡是上吉之壤,必定与天上的日月星辰相呼应,而以星云流转来定穴的青乌之术,便是风水中最难掌握的天星风水。
天星风水:风水术中的一个分支,古代帝王贵族,对死后之事非常看重,生前享受到的待遇,死后也要继续拥有,不仅是这样,他们还认为天下兴亡,都发于龙脉,所以陵墓都要设置在风水宝地。雍正皇帝曾经将帝陵精辟地概述过,他说: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痋蟒肉线
被剥了皮的痋蟒放入玉棺,让它尸体上生长出来的红色血脉细线,这些血脉最后都扎进动物和人类尸体的七窍中,把它们的鲜血活生生地吸干,再传导至玉棺中。所以玉棺中的积液是一种通过转换形成的防腐液,用鲜活的血液维持着棺中尸体的不腐。
陪陵人蟒
找出两株能改风水格局的榕树,先将镇陵谱埋入地下,榕树植到其上,然后捉来以人俑饲养的巨蟒。这种蟒在陵谱中被描绘成了青龙,极其凶猛残暴,是遮龙山一带才有的猛兽。当巨蟒吃够了人俑之后,就会昏睡过去,这时候再动手活剥了蟒皮,和大祭司一起装进棺中,蟒肉人体,加上桐木棺底,与这株老树就会逐渐长为一体,得以长久地维持肉体不腐不烂。
石人俑
跟真人一般的大小,并不结实,只有外边一层石壳,中间全是空的,撞碎后,里面会爬出来的都是密密麻麻的白色蛪虫,传说这是种古代人形棺材,不吉的征兆,预示着疾病和死亡。
痋术
痋术就是以死者的灵魂作为媒介,把怨魂转嫁到其余的生物身上,使无毒无害的生物,变成置人死命的武器或毒药。比如:将活人全身捆绑结实,强迫吞服一种“痋引”,并封死人体七窍,再用大链悬吊在洞中,活活憋死。痋引,是施行某种痋术必须的药丸,被活人吞下后就会寄生于体内产卵,只需要大约三到五天的时间,人体中的血肉内脏全成了幼虫的养分,并取而代之填充了进去。由于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失去水分,人皮就会迅速干枯,硬如树皮石壳,虫卵不见空气就不会变成幼虫,始终保持着冬眠状态,在阴凉的环境中,可以维持千年以上。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决策部署,深入做好“十三五”时期中华古籍保护工作,文化部近日发布《“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方面的首个五年规划。9月13日,文化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相关情况。
《规划》确定了坚持保护为主、坚持抢救第一、坚持合理利用、坚持加强管理的基本原则,提出到2020年全国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国家级、省级珍贵古籍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实施一批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完成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古籍影印出版工作,珍贵古籍缩微复制和数字化成果显著,古籍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更加彰显,古籍保护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水平明显提升,制度建设、立法工作和标准规范有较大进展,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规划》从基本完成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切实加大古籍保护力度,全面提升古籍修复能力,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数字化建设,利用古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古籍保护制度、法规和标准建设6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20项重点任务。
《规划》列出中华古籍普查登记、珍贵古籍保护、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古籍保护实验室建设、古籍整理出版和数字化建设以及中华优秀文化典籍推广5个专栏共16个重点项目,着力增强可操作性,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校区楼层房间、区域名称馆藏或相关服务图书馆(一校区)一层B-108-2室多媒体教室文献检索课机检实习、培训。二层A厅中央总服务台还书、预约取书、借阅卡挂失、图书理赔、 办理离校手续。 办理非全日制学生、教师的借阅卡;(办理全日制学生借阅卡的地点:一区新教学楼九楼总编室)。A厅西南侧公共目录查询区提供检索机。OPAC(联机公共查询目录)检索(各楼层走廊和阅览室都提供检索机)。A厅西北侧报刊阅览区当年的中外文报纸。 当年的文艺、体育、生活、科普、时事类期刊 (室内阅览、馆内复印)。A-205-2室电子阅览室提供有线网络环境。 可上网查阅电子资源及网络资源,可下载资料。B-208室核算室办理一校区图书馆存包柜手续。B-210-1室中文社科借阅室90年以后的中文社科图书(2000年后的经济类图书)(开架借阅)。B-212室文学艺术借阅室文学、艺术、历史类图书(开架借阅)。B厅南侧印务中心复印、胶印、装订、打印(包括彩色和网络联机打印)。三层A-301-2室外文借阅室 计算机技术借阅室外文图书(开架借阅)。 计算机技术图书(开架借阅)。B-304-2室新书阅览室最近两年中文图书(室内阅览、馆内复印)。B-306-2室中文科技借阅室90年以后的中文科技图书(开架借阅)。A-309-2室综合借阅室90年以前的中/英文图书(2000年前的经济类图书)(开架借阅)。四层A-402-1室过刊阅览室1991年后的中外文过刊(室内阅览、馆内复印)。A-404-1室特种文献室本校硕博学位论文、国标、年鉴(室内阅览、馆内复印); 办理印刷本和电子版本校硕博学位论文验收手续。B-406-1室信息检索室EI、SCI等检索认证;本馆数据库使用咨询服务; 本硕检索课教研。B-406-2室1、查新工作站、 2、工具书阅览室科技查新、文献传递服务(范围:国内院校)。 中外文工具书(室内阅览、馆内复印)。B-407室信息共享空间提供有线及无线上网环境;研究空间提供3个研究探讨区域,可进行小型研讨交流;可免费查阅及下载网络资源及数据库资源;信息共享空间可举行大型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B-409-2室总刊库1990年前的中外文过刊(室内阅览、馆内复印)。五层A-501-1室外文图书样本库外文图书样本(室内阅览、馆内复印、对留学生短期出借)。A-519室1、国防工程文献阅览室 2、CALIS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3、国防生军事阅览室国防及航空航天类图书、报刊、科技报告(AD、PB、DE、NASA)、国防及航空航天类电子资源查阅(室内阅览); 文献传递服务(范围:国内高校CALIS成员馆、国防院校、省内院校)。B-520-1室古籍阅览室古籍影印本、古籍线装书(室内阅览、馆内复印)。B-538-3室中文图书样本库2000年后的中文图书样本(室内阅览、馆内复印)。A-540-1室总书库1988年~1999年的中/俄文图书样本(室内阅览、馆内复印)。图书馆(二校区)一层主入口右侧公共目录查询区提供检索机。OPAC(联机公共查询目录)检索 (各楼层走廊和阅览室都提供检索机)。105室证卡管理室办理非全日制学生、教师的借阅证卡; 办理二校区图书馆租用研究间和存包柜手续。 (办理全日制学生借阅卡的地点:一区新教学楼九楼总编室)。二层202室报刊阅览室当年的中外文报纸;(室内阅览、借出复印)。 近两年的社科类期刊(室内阅览、借出复印)。203室基础教参借阅室O类(数学、物理学、化学)图书(开架借阅)。206室J类图书借阅室J类(艺术)图书(闭架借阅)。211室I类图书借阅室I类(文学)图书(开架借阅)。212室电子阅览室提供有线网络环境。可上网查阅电子资源及网络资源,可下载资料。三层302室素质教育阅览室素质教育类图书(室内阅览)。305室还书处还书、预约取书、借阅卡挂失、图书理赔、办理离校手续。306室科技图书借阅室1985年后的科技类图书(开架借阅)。310室社科图书借阅室社科类图书(开架借阅)。四层402室中文样本图书阅览室科技类样本图书(室内阅览)。404室外文样本图书阅览室外文样本图书(室内阅览)。405室中外文过刊阅览室往年中外文期刊(室内阅览、借出复印)。409室外文图书借阅室外文图书(闭架、可出借)。411-412室文检课实验中心文检课教学实验基地。413室学位论文阅览室二区硕博学位论文。414室信息检索室EI、SCI等检索认证;本科检索课教研。417室2006年TP类图书借阅室2006年之前的TP类(计算机类)图书(闭架借阅)。五层504室工具书阅览室中外文工具书(室内阅览)。509室自习室为读者提供自习座位。借书处、还书处借书、还书、新书上架、光盘借阅、预约取书、借阅卡挂失、图书理赔、办理离校手续。 图书馆(建筑分馆)168室流通书库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与景观类图书(开架借阅)。171-175室中文基藏库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与景观类图书(室内阅览)。
本文2023-08-03 21:19: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