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肿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消肿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外科真诠》卷下:消肿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外伤科学》:消肿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惠》卷九十 41 方名 42 消肿散的别名 43 组成 44 主治 45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附注 5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医方类聚》卷一七七引《吴氏集验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直指》卷二十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三因》卷十四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功效 10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洞天奥旨》卷十一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谭氏殊圣》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准绳·疡医》卷三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14 方出《奇方类编》卷上,名见《仙拈集》卷二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疬科全书》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中医伤科学讲义》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中医伤科学》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功效 174 主治 175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176 制备方法 18 《准绳·疡医》卷一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消肿散 消肿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iāo zhǒng sǎn

2 《外科真诠》卷下:消肿散

21 处方

乳香3克 白及3克 牡丹皮3克 上冰片06克

22 制法

共研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

凉血消肿。治野火丹,从两腿上起,赤肿痛甚,如火之烧。

2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用羊脂调涂。

25 摘录

《外科真诠》卷下

3 《外伤科学》:消肿散

31 处方

黄柏150克 苍术150克 姜黄90克 大黄90克 透骨草90克 散血草90克 陈皮90克 香附90克 甘草30克

32 制法

共研细末。

33 功能主治

祛瘀,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肢体疼痛。

3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瘀肿用酒、醋调敷;灼痛用水、蜜调敷患处。

35 摘录

《外伤科学》

4 《圣惠》卷九十 41 方名

消肿散

42 消肿散的别名

消毒散

43 组成

川大黄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别研),盐花3分。

44 主治

小儿疮肿,毒热赤疼痛。

45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旋取涂疮肿上,干即易之,以效为度。

4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入杏仁,以新汲水和,稀调得所。

47 附注

消毒散(《普济方》卷四○五)。

5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 51 方名

消肿散

52 组成

白及3钱,白蔹3钱,牙皂3钱,僵蚕3钱,赤豆5倍,雄黄3钱,南星5钱,半夏5钱,大黄5钱,黄柏5钱,草乌5钱,白芷5钱,贝母5钱,山茨菇5钱,芙蓉叶5钱,天花粉1两,牡蛎1两。

53 主治

疮疡。

5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姜汁、靛青调敷。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 《医方类聚》卷一七七引《吴氏集验方》 61 方名

消肿散

62 组成

天南星2两半,赤小豆2两,草乌2两。

63 主治

痈疖肿毒。

6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米醋调涂肿处。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7 《直指》卷二十二 71 方名

消肿散

72 组成

滑兰皮1分,大南星1分,赤小豆1分,白芷1分,姜黄1分,白及半分。

73 主治

痈疽。

7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酒调敷,或蜜水醋同调敷。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8 《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81 方名

消肿散

82 组成

郁金半两,甜葶苈半两,芒消(别研)半两,大黄半两,黄芩半两,赤小豆1合,伏龙肝2两。

83 主治

风热毒气,上攻头面,或遍身赤肿疼痛。

8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以生鸡子肉入蜜少许调,令稀稠得所,涂之,干即再涂。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9 《三因》卷十四 91 方名

消肿散

92 组成

大黄(蜜蒸)、山栀(炒)、甘草(炙)、干葛、橘皮、麻黄(去节,汤)、马牙消、川芎各等分。

93 主治

水气浮肿,喘呼不得睡,烦热躁扰,渴燥,大小便不利。

9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蜜汤调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0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 101 方名

消肿散

102 组成

附子(生,去皮脐,锉)半两,石硫黄(研)半两,天南星(生)半两。

103 功效

追风毒。

10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醋调涂向肿处,干则易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1 《洞天奥旨》卷十一 111 方名

消肿散

112 组成

乳香1钱,白及1钱,火丹草1钱。

113 主治

野火丹。

11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羊脂调涂。

115 制备方法

上各为末。

12 《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谭氏殊圣》 121 方名

消肿散

122 组成

清泉消石1两,白龙骨1两。

123 主治

赤流丹,忽然遍体肿满。骨节疼痛,皮肤周身发肿。

12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净器盛,铁槽水调1钱,扫涂患处。

1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3 《准绳·疡医》卷三 131 方名

消肿散

132 组成

蛇头抓、天(艸瓠)藤、木虱药、仙人鲁、土木香、紫金藤、大小青。

133 主治

蛇咬,蛇节疔,蛇腹疔,蛇头疔,蛇背疔。

13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上擂,酒温服,以渣敷之。

14 方出《奇方类编》卷上,名见《仙拈集》卷二 141 方名

消肿散

142 组成

小茴香(炒)、山甲(炒)、全蝎(炒)、木香各等分。

143 主治

疝气,外肾肿大。

14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酒调下。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5 《疬科全书》 151 方名

消肿散

152 组成

生南星5钱,生半夏5钱,生草乌5钱,凋竹5钱,生甘草3钱,细辛5钱,重楼1两。

153 主治

童子疬,证属寒痰所致者。

15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烧酒调敷。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6 《中医伤科学讲义》 161 方名

消肿散

162 组成

黄柏5两,姜黄3两,大黄3两,苍术5两,陈皮3两,香附3两,透骨草3两,败血草3两,甘草1两。

163 主治

伤后血肿,发热疼痛。

16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青肿,用酒、醋调敷;灼痛,用水蜜调敷。

1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7 《中医伤科学》 171 方名

消肿散

172 组成

制乳香1份,制没药1份,玉带草1份,四块瓦1份,洞青叶1份,虎杖1份,五香血藤1份,天花粉2份,生甘草2份,叶下花2份,叶上花2份,蝼粉2份,大黄粉2份,黄芩2份,五爪龙2份,白及粉2份,红花1份,苏木粉2份,龙胆草1份,土黄连1份,飞龙掌血2份,绿葡萄根1份,大红袍1份,凡士林适量。

173 功效

消瘀退肿止痛。

174 主治

各种闭合性损伤肿痛。

175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外敷患处。

176 制备方法

上为末混和,用适量凡士林调煮成膏。

18 《准绳·疡医》卷一 181 方名

消肿散

182 组成

大黄、水仙子、山药、苎根、青露、小赤豆、寒水石、水姜、香蛤粉、花蕊石。

183 主治

肿毒,一切疮疖。

184 消肿散的用法用量

如干加醋蜜调匀。如疽毒未成,则当头罨之;若已成,四面围之,留一头,用替针膏贴之。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消肿散 《外科心法要诀》:[卷二]洗涤类方

汤此汤治痈疽、诸毒流脓者,熬好洗之,以助肉气,消肿散风,脱腐止痛,去恶肉,活死肌,润疮口。如腐尽者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八诸疮肿门]诸肿

黄莽草(各二两)白芨(二两)上捣筛。熔胶金黄散消肿散毒。生肌止痛。黄连大黄黄黄芩黄柏郁金(各一两)

《医宗金鉴》:[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洗涤类方

:此汤治痈疽、诸毒流脓者,熬好洗之,以助肉气,消肿散风,脱腐止痛,去恶肉,活死肌,润疮口。如腐尽者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芸苔

。捣叶,敷女人吹奶(藏器)。治瘭疽、豌豆疮,散血消肿。伏蓬砂(时珍)。发明藏器曰∶芸苔破血,故产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橘

目录 1 拼音 2 《外科方外奇方》卷一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小白降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小白降 1 拼音

xiǎo bái jiàng

2 《外科方外奇方》卷一 21 方名

小白降

22 组成

水银5分,火消5分,生矾5分,食盐2分。

23 主治

肿毒疮毒。

24 小白降的用法用量

用时用新棉花蘸药,敲些许于膏药上,比升药更要少些,贴后两杯热茶时,即发痛,半日即止。毒重者,每日1换膏;毒轻者,贴23日亦不妨;若贴大肿毒上膏,先放些麝香、阿魏,然后上此药少许贴之;若要做咬头膏药代针丸、将面糊以竹片拌和做成细条,切作芝麻粒大小,放膏心中对肿头贴之。此药不可沾在指头上,沾则要疼痛发疱退皮。此药陈久者,少痛,性和缓,却要多用些。如第1次降完,药色不白,可将罐内之药刮净,此药无所用处,只将降于擂盆底内之药刮出,另将水银5分,火消5分,生矾5分,食盐2分,并将擂盆内降不透之药,与4味1并研和,从新再入银罐,照依前法降之。此药若1次降不如法,不妨再两次3次连降,即降至10数次方能降好,计算已有水银5钱在内矣。每次只将银罐刷净,或另换新罐,每次只要用水银5分、火消5分、生矾5分,食盐2分,直降到好方止。初起煎时,须要火候得法,若火候不及,则罐中结胎尚嫩,水银尚活,倒合转来,非连胎坠入擂盆底内,即活水银先流入擂盆底中;若火候太过,结胎太老,非水银先已飞去,即有降不下之病,总以结胎不嫩不老为度,用炭火最得法。凡疮毒已穿破,用水炼降药法,新炼出白降丹研细,用元色缎5寸,将降药筛匀缎上,卷紧以麻线捆扎极紧,放瓦铫内,清水煮约1伏时内,换水3次,将缎先取起挂风处阴干,然后打开以鸡翎扫下,收贮瓷瓶用之,并不痛楚。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倾银罐内,放炭火上,文火煎滚,滚至边上起焦**,候至满面俱焦黄米色为度,将罐离火候冷,再用园正擂盆1个,里面须拣光细者,将银罐连药轻轻倒合在擂盆内,罐口与擂盆缝间,须用绵纸条墨水润湿,加盐泥封固,然后将擂盆坐于大水盆中,罐底先加文火,用扇搧之,先文后武,煅至5寸线香为度,退去炭火候冷,先扫去罐口外盐泥,然后开罐取降于擂盆底内之药,药色以洁白如霜者为上,若青黄黑色,不可用,或以银簪脚与磨亮刀头,略沾微唾,蘸药在上,即刻起锈者为佳。

古籍中的小白降 《外科方外奇方》:[卷一]升降部

成不肯穿者。亦用此丸。将膏药贴头上。半日即穿。小白降水银火硝生矾(各五分)食盐(二分)上共研末。入

《本草蒙筌》:[卷之十禽部]雁肪

居草渚。小白雁,大曰鸿,(《本经》条中又名,恐差。)长幼行序不紊;寒投南,热投北,阴阳升降预知。常

《保婴撮要》:[卷八] 作痒

门脱出,作痒不可忍,杂用降火之药,不应,下唇内生小白疮,余以为虫蚀 ,用九味芦荟丸而愈。一小儿

《证治准绳·幼科》:[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肛痒

脱出,作痒不可忍,杂用降火之药不应,下唇内生小白疮,余以为虫蚀 ,用九味芦荟丸而愈。一小儿

《幼科证治准绳》:[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肛痒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万灵丹 41 万灵丹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45 功能主治 5 《博济》卷三方之万灵丹 51 方名 52 万灵丹的别名 53 组成 54 主治 55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57 附注 6 《经验奇方》卷上引徐喆甫方之万灵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良朋汇集》卷三方之万灵丹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用药禁忌 8 《圣惠》卷八十五方之万灵丹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幼幼新书》卷二十二引张涣方之万灵丹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永乐大典》卷一三八八○引《风科集验方》之万灵丹 101 方名 102 万灵丹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主治 105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106 制备方法 107 用药禁忌 108 附注 11 《医方类聚》卷一九一引《经验秘方》之万灵丹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玉案》卷四方之万灵丹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证治汇补》卷三方之万灵丹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杏苑》卷四方之万灵丹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万灵丹 1 拼音

wàn líng dān

2 英文参考

a cureall

a panacea

a wonder drug

catholicon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catholicon

cureall

theriac

theriaca

theriacum

triac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万灵丹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一首。

4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万灵丹

万灵丹即《外科正宗》卷一记载的保安万灵丹[1]。

41 万灵丹的别名

万灵丹、绀珠丹[2]

42 处方

苍术八两,全蝎、石斛、天麻、当归、炙甘草、川芎、羌活、荆芥、防风、麻黄、细辛、川乌(汤泡去皮)、草乌(汤泡去皮尖)、何首乌各一两,雄黄六钱[2]。

43 制法

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朱砂六钱为衣[2]

4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2]。

45 功能主治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万灵丹功能祛风散寒通络。初起未出脓者,连须大葱白九根煎汤乘热化下,盖被取汗;已成无表证者,热酒化下。治痈疽,疔疮,对口发颐,湿痰流注,附骨疽,鹤膝风,中风瘫痪,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气血凝滞,遍身走痛,步履艰辛,偏坠疝气,偏正头痛,破伤风,牙关紧闭等症[2]。

5 《博济》卷三方之万灵丹 51 方名

万灵丹

52 万灵丹的别名

万露丹

53 组成

光明朱砂1两(令人净洁,研1伏时),大天南星3两(为末,生用),黄沙牛胆1枚(取汁,如无新者,阴干者用时以温水浸软,温水调用)。

54 主治

《博济》卷三方之万灵丹主治一切药毒,及蛊毒。金蚕等毒。

55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如有中诸毒者,服时先取汗脚袜,以新水洗之,澄清者半盏,入盐,磨化1丸,顿服。续以薄粥投之,以吐为度,其病永除。

56 制备方法

以胆汁和搜前2味为丸,如皂子大,阴干。

57 附注

万露丹(《普济方》卷二五一)。本方用法中“服时先取汗脚袜”,原作“服时先取汁脚”,据《普济方》改。

6 《经验奇方》卷上引徐喆甫方之万灵丹 61 方名

万灵丹

62 组成

明雄精4钱,制甘石1钱5分,牙消1钱3分,真云麝1钱,当门子1钱,大梅冰9分,飞月石9分,广牛黄4分。

63 主治

《经验奇方》卷上引徐喆甫方之万灵丹主治癫狗毒蛇咬伤,并一切中毒疼痛。

6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临医时,令患人仰卧,患口务须露出,切勿以别药涂封,用银小揪取丹少许,抹两眼大角,半日间抹3次,3日内抹9次。或患毒较重,须多抹23日,其毒仍由伤口而出,治以毒尽患愈为度,保无后患。

65 制备方法

上各为细末,和匀,再研极细,贮瓷瓶,黄蜡封口,勿令泄气。

7 《良朋汇集》卷三方之万灵丹 71 方名

万灵丹

72 组成

沉香6钱,乳香(去油)6钱,砂仁6钱,香附米(炒)6钱,姜黄6钱,丁香6钱,藿香6钱,白芷6钱,黄连,枳实(麸炒)6钱,甘草6钱,巴豆霜6钱,黄芩6钱,厚朴(苏油炙)6钱,木香1两,牙皂(去皮,炒)1两,青皮1两,连翘(去心)1两,大黄(酒炒)1两,草豆蔻1两,陈皮1两,黄柏1两,生地1两,南山楂(去核)1两,川芎1两,红花1两,栀子(炒)1两,杏仁(去尖,炒)1两,雄黄4钱,朱砂4钱,血竭8钱。

73 主治

《良朋汇集》卷三方之万灵丹主治气滞、酒滞、食滞,胸膈嘈杂,胃脘疼,水泻,赤白痢,大便不通,五淋白浊,疝气,咳嗽,疟疾,眼目赤肿,牙疼,口内生疮;小儿惊悸、疳症。

7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大人20丸,小儿10丸、5丸,6丸;水泻,姜汤送下,小儿米汤送下;红痢,甘草汤送下;白痢,灯心、姜汤送下;疟疾,桃叶汤送下;气滞,乳香汤送下;酒滞,茶清送下;食滞,滚白水送下;胸膈嘈杂,茶清送下;胃脘疼,姜汤送下;心口疼,茶醋汤送下;眼目赤肿,菊花汤送下;大小便不通,茶清送下;五淋白浊,车前子汤送下;寒嗽,甘草汤送下;热嗽,桑白皮汤送下;疝气,小茴香汤送下;牙疼,细辛汤送下;口内生疮,薄荷汤送下;宿食宿酒,茶清送下;小儿疳症,竹叶、蜜汤送下;小儿惊悸,朱砂、乌梅汤送下;以上引俱凉用。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6 用药禁忌

孕妇勿服。

8 《圣惠》卷八十五方之万灵丹 81 方名

万灵丹

82 组成

牛黄1钱(细研),麝香半钱(细研),熊胆半钱(研入),腻粉半钱(研入),干蝎5枚(微炒),朱砂1分(细研),巴豆2枚(去皮心,细研),木香半钱,白附子3枚(炮裂),蝉壳7枚(微炒)。

83 主治

《圣惠》卷八十五方之万灵丹主治小儿慢惊风,多涎,腹胀,发歇搐搦。潮热发渴。

8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薄荷、荆芥汤送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黍米大。

9 《幼幼新书》卷二十二引张涣方之万灵丹 91 方名

万灵丹

92 组成

肉桂1两,川黄连1两,蓬莪术1两,肉豆蔻半两,槟榔半两,陈皮半两(去白),木香半两,丁香半两,巴豆27个,杏仁(麸炒,并灯上烧)27个。

93 主治

《幼幼新书》卷二十二引张涣方之万灵丹主治脾胃久不和,挟积及乳癖,温热药皆不效者。

9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未周晬丸,10岁上7丸,冷姜汤送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黍米大。

10 《永乐大典》卷一三八八○引《风科集验方》之万灵丹 101 方名

万灵丹

102 万灵丹的别名

灵龟丹

103 组成

败龟壳7钱半(醋炙),五灵脂1两(微炒),虎胫骨1两(醋浸,火烧存性),自然铜1两(煅,醋淬),生地黄1两(酒浸,焙干),麻黄(去节)1两,川乌半两(生用),草乌(锉如豆,盐炒)半两(不用盐),乳香3钱半(别研),木香3钱半,干木瓜2两。

104 主治

《永乐大典》卷一三八八○引《风科集验方》之万灵丹主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腿脚沉重,手足麻木,久则偏枯,脚气不能行履,腰胯不能动移;痪风、湿痹、瘫中者。

105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每丸分作2服,用生姜自然汁同温酒化开服,更饮好酒12盏,空心、临卧各1服。初服觉口唇吻微麻,勿怪。

10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弹子大,每两作10丸。

107 用药禁忌

忌食油腻热物。

108 附注

灵龟丹(原书同卷引《极济方》)。

11 《医方类聚》卷一九一引《经验秘方》之万灵丹 111 方名

万灵丹

112 组成

轻粉1两,血竭1钱,麝香1钱,蜈蚣1对,龙脑半钱,蟾酥1钱,硇砂1钱。

113 主治

《医方类聚》卷一九一引《经验秘方》之万灵丹主治一切恶疮。

11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于疮顶用针刺破,入药1豆大,以纸花贴之。背疮走胤,于正顶上贴药,及于走胤头上黑紫处亦贴药,1日1易。

11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生蜜为剂。

12 《玉案》卷四方之万灵丹 121 方名

万灵丹

122 组成

半夏2两(姜制),南星2两(姜汁炒),瓦楞子2两(煅),青礞石2两(煅),沉香(锉)2两,青皮1两2钱(醋炒),莪术1两2钱(醋煮),三棱1两2钱,香附1两2钱(醋炒),白芍1两2钱。

123 主治

《玉案》卷四方之万灵丹主治痰积成块。

12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酒送下。

1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

13 《证治汇补》卷三方之万灵丹 131 方名

万灵丹

132 组成

朱砂1钱5分,盐花1钱5分,雄黄2钱,明矾2钱(生用),枫香2钱,赤石脂1钱5分,黄丹1钱5分,琥珀1钱5分,轻粉1钱5分,麝香1钱,片脑1钱,巴豆49个(去壳,水煮10沸),蓖麻子(另研)49个。

133 主治

《证治汇补》卷三方之万灵丹主治疮毒初起,脉沉实;及服汗药后,毒气在里不尽者。

13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井花水送下,或汤亦得。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巴豆、蓖麻子膏和药为丸,如和不就,加炼蜜就成膏,收瓷器内,如用时旋丸,如芡实大。

14 《杏苑》卷四方之万灵丹 141 方名

万灵丹

142 组成

川乌1只(重8钱,炮),石菖蒲2钱5分,桂心2钱5分,黄连2钱5分,人参2钱5分,桔梗2钱5分,干姜2钱5分,杏仁2钱5分,厚朴(酥炙)2钱5分,威灵仙(浸,火炙)2钱5分,吴茱萸(汤泡7次,晒干,山栀汤浸一宿,取出焙干)2钱5分,紫菀2钱5分,柴胡2钱5分,防风2钱5分,猪牙皂角2钱5分,甘遂2钱5分,白茯苓2钱5分,巴豆(盐炒黄)2钱5分(另研)。

143 主治

《杏苑》卷四方之万灵丹主治积滞成痢。

144 万灵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大人服5丸,气实者7丸,小儿看大小虚实斟酌用,温酒或白汤空心迭下。

145 制备方法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目录 1 拼音 2 《准绳·疡医》卷五:井金散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井金散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准绳·疡医》卷五 31 组成 32 主治 33 井金散的用法用量 4 《卫生宝鉴》卷十三 41 井金散的别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井金散的用法用量 45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井金散 1 拼音

jǐng jīn sǎn

2 《准绳·疡医》卷五:井金散

21 处方

土黄3钱,硇砂(生,晒干)2钱,雄黄2钱,轻粉1钱,朱砂1钱,乳香1钱,没药1钱,麝香少许,片脑少许。

22 功能主治

六瘤,瘰。

23 井金散的用法用量

上为末,以唾调为稀糊,涂瘤顶上,唾湿纸两重盖之,后用黄龙膏贴纸上,间日1度上药,次添药,彻的周回,大如韭叶。如此上之,无复渐渐折之。后根摇自然有裂衅,随后自下来。若腐肉未去尽者,掞针头散于疮口腐肉,上贴膏药,1日1换,直待腐肉去尽为度。

24 摘录

《准绳·疡医》卷五

3 《准绳·疡医》卷五 31 组成

土黄3钱,硇砂(生,晒干)2钱,雄黄2钱,轻粉1钱,朱砂1钱,乳香1钱,没药1钱,麝香少许,片脑少许。

32 主治

六瘤,瘰。

33 井金散的用法用量

上为末,以唾调为稀糊,涂瘤顶上,唾湿纸两重盖之,后用黄龙膏贴纸上,间日1度上药,次添药,彻的周回,大如韭叶。如此上之,无复渐渐折之。后根摇自然有裂衅,随后自下来。若腐肉未去尽者,掞针头散于疮口腐肉,上贴膏药,1日1换,直待腐肉去尽为度。

4 《卫生宝鉴》卷十三 41 井金散的别名

一井散

42 组成

土黄3钱,硇砂2钱(另研),雄黄2钱(另研),粉霜1钱,轻粉1钱,乳香半钱,没药半钱。

43 功效

枯瘤疬。

44 井金散的用法用量

上为末。假令瘤如胡桃大,用药末少许(半钱),用唾调如稀面糊得所,摊于瘤顶上,如小钱大,唾湿纸花两重盖之,后用黄龙膏盖之,间日一度上药,次添药彻的周围,大如韭叶。如此上之,无复渐渐拆之,后根摇自然有裂隙,随后自然下来。

45 附注

一井散(《医学纲目》卷十九)。本方方名,《医方类聚》引作“一井金散”。

古籍中的井金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五]瘿瘤

剪之,又涂又剪,瘤根去尽为度,若怕针刀者,却以井金散涂之,令肉黑极,十分腐烂,方可用刀剪之、刮之。

《卫生宝鉴》:[卷十三]疣瘤疥癣皴揭附

。有太医大使颜飞卿传四方。用之尝效。故录之。井金散枯瘤大有神效。土黄(三钱)砂雄黄(各二钱。另

《普济方》:[卷二百九十六痔漏门]诸痔

一月。永绝根本。但忌酒面毒物。一月次用洗者。一井金散(余居士选奇方)治痔疮毒瓦斯溃作脓血。久不止。

《针灸问对》:卷之上

泣木。木生阳经阳辅火。火生阳合阳陵泉土。小肠少泽井金。前谷荥水。后溪俞木。阳谷经土。小海合火。胃之厉

《医学纲目》:[卷之八·阴阳脏腑部]穴法上

近日,岳麓出版社发行新版《经典名著通俗图库》,对《山海经》、《楚辞》等名著和历史子集进行了新的诠释、翻译和导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这些传说都出自《山海经》。《山海志》记载了中国古代山河的历史传说或超现实存在,如地理、珍稀动物、神话人物等,对后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海经》被誉为“古今奇文之祖,先秦四大名著之首”。《山海经》顾名思义,是一部关于山海的古籍。这本书记录了古代的山川,一山一水一兽一鸟一株一树,一脉相承,恰似全国国土资源普查的综合结果。

1《山海经》是一本非常复杂的书。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这是一本关于自然历史、文化、神话的书矿物,一切,我个人觉得都是对古代文化的总结,相当于史前文明。《山海经》是由《山海经》和《海经》组成的。《山经》以山为线索,从东到海,从西到今天的甘肃、青海,从北到内蒙古,从南到四川、广东等地,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形和产品。《海经》主要描写的是“海外”世界,描写比较随意。它主要描写神话和西部地区,但它空灵而壮丽。

2它被封存在吴县东部。

它看起来像一头猪,前后各有一个黑头。轩辕地处穷山之滨,人虽短命,却有八百岁。在这个妇女国家的北部,那里的人有人的脸和蛇身,尾巴在头上。战国时期,上层贵族崇尚养生,追求长寿之道,追求各地的独特产品、奇景和奇迹。《山海经》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成为当时的通俗读物。历史地理、神话传说的描写极大地丰富和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山海经》也是中国小说的鼻祖。

著名的《精卫填海》和《夸父追义》神话都出自《山海经》,所以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神话的源头,而中国神话的起源正是出自这本书。例如,最近流行的良渚文明已成功申请世界遗产。现在我们都知道,它印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