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有王称孤?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5收藏

为什么古代有王称孤?,第1张

古代王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作为一个国家的国王,由于地位甚高,且权利最大,等级森严,一般人都是不敢轻易和国王走近的。所以,那时的国王身边能亲近的人很少,仿佛自己是一个人,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才自称孤,或孤王,或寡人。

孤王是秦始皇最先提出的。“孤”的用法完全是延续了秦朝以前的称谓习惯。在没有皇帝一人独掌天下的诸候纷乱时期,王与诸侯国王并存,因“孤”含有“独自”和“孤独”等意味,诸侯们通常用此字自嘲落魄。

到了汉末,“孤”却有了雄霸的意思。群雄独占一方,各自称孤。“孤”从此就演变成了王者的代名词,其中也包含有高处不胜寒,傲然孤茕的意味。

扩展资料:

古代的王的其他自称:

1、寡人

“寡人”一词在古代意为“寡徳之人”,这是古代君主的谦辞。先秦时期,王、诸侯、士大夫等,都可以自称为“寡人”。

那时侯,寡人不光是男人的专属。《诗经》中曾经记载,卫庄公夫人庄姜就曾自称过寡人,由此可见,古人常用的“寡人”来谦虚地说自己无德无能。但是到了唐朝,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了,逐渐变成只有皇帝可以自称寡人。

2、朕

早先,人们都可以用“朕”自称,“朕”和现代汉语里“我”相似。并且,使用这一称谓的人不分等级。此时的“朕”并没有特殊含义,只做第一人称使用。

然而到了秦始皇称帝,“朕”就只有皇帝一人可以自称,而且明文规定,违者重罚。其实,“朕”最早指的是身体的意思,嬴政以自己功盖三皇五帝,以始皇帝自称,并且认为这个词有“预兆”、“朕兆”的意思,所以要专用在自己身上,以尊皇权。

-孤王

其实是来显示自己和平常人的不同,以此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身份,不过还是蛮贴切的,皇帝就是孤家寡人。

孤和寡人:在秦始皇之前是没有皇帝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都是自称孤或者寡人,比如在高中课文中就有“寡人之于国也”,这种称呼被后来的各位皇帝沿用下来。其实孤家寡人都是说自己独自一个人高处不胜寒的那种寂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孤寂,世上只有他们待在山上而我们都待在山下。其实也是有点装的是吧。

朕:从秦始皇开始朕才成为皇帝的专有名词,之前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就只是我的意思,比如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多次出现朕这个字,但其实大家都知道屈原不是皇帝。秦始皇这个人就是比较霸道,他喜欢用朕这个字就硬生生地把这个字规定为皇帝专用,其他人用就要杀头,果真霸道。

历史上的皇帝大多都是孤家寡人,都说戏子无情但是纵观史书你会发现其实皇帝才是最无情的,整个国家要以一个人为核心运转怎么能有情呢?有情的都是昏君,无情的都是明君。他 宠爱一个女人也不能太过于宠爱,因为会有大臣弹劾她,会有后宫的女人嫉妒她,她还能有好吗?

那朕只爱一个人好不好?也不行。皇子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那是国本,子嗣少会有太后群臣逼着你找女人。过于宠爱一个女人爱屋及乌,娘家的封赏定为丰厚,所以历史上才有那么多外戚专权。而且很多后宫女人你即使不爱也不能显现可能还要装一下,比如年羹尧的妹妹年妃,你即使烦了只要她娘家有权势你也得给她足够的宠爱。所以他爱谁也不能由自己决定。

老子曾经这样说过:“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在春秋战国之前,中国的帝王或诸侯就以“孤”或“寡人”或“不谷”自谓。大家知道,这些都是看起来比较惨的字眼,人之凄惨,莫过于孤寡,故而后来政府常有“恤孤寡”的政策,就是体恤孤寡之人,“不谷”就是没钱没粮,穷人一枚,也是属于社会混得最不好的人。那么帝王却偏偏以这些字眼来自谓,这是跟古代的哲学思想有关的。、

帝王本是最高贵者,却在称谓上采取低姿态,究其本意,应该有以下几方面考虑:其一,不要忘本。古代中国思想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用“孤”“寡”来自谓,表明不要忘掉社会上那些最底层、最落魄的人;其二,自谦。作为居上位者,越是自谦越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达到“亲民”的效果。其三,体现“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观念。反者道之道,就是事物经常会向反面发展,高的将变成低的,低的也会变成高的。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居高而守低”,“知其雄而守其雌”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上,反而能保全“高”的位置。因此,王侯以“孤”“寡”自称,以一种“低姿态”示人,反而能更好的保住高位。

其次,皇帝自称为“朕”,始于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业超越古代任何一位君王,便捣鼓出“皇帝”尊号,为了有别于王侯的自称,他又把“朕”字定为皇帝的专用词。此后两千年,皇帝都自称为“朕”,这个字,只有皇帝能用,普通小民谁也不能用。

实际上,“朕”在先秦其含义就是“我”,而且这个词谁都可以用,无论贵贱。比如屈原著名的《离骚》里就有一句:“朕皇考曰伯庸”,翻译过来就是我的老爹名字叫伯庸。在秦始皇之前,这个“朕”字并没有很特别。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要用“朕”这个字来作为皇帝的自称呢?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朕”虽然是第一名称,谁都可以用,但似乎是比较书面的用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并不多。我翻看先秦资料,与“我”、“吾”、“予”等第一人称相比,“朕”字的使用频率并不很高,而且明显是比较书面化的称谓。皇帝要挑选一个专用字,肯定不能选大家都在用的,只能选择用得比较少、比较偏的字。

第二,“朕”的原始含义,符合帝王自谓的不成文规矩。我上面说过,帝王诸侯自称为孤、寡、不谷等,都是一种谦称,是一种低姿态。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也是自称为“寡人”,还是沿续这一传统的。“朕”的本意,是指船板间细小的缝隙。一条小的裂隙,有可能导致覆舟的结果,后来便引申为“征兆”,故而有“朕兆”或“兆朕”的用法。因为“朕”的原意有极细微之含义,便与“孤”、“寡”、“不谷”一样,有一种低调的态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