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南开大学教授)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3收藏

杨琳(南开大学教授)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杨琳,1961年9月生,甘肃临夏市人。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杨琳 出生地 :甘肃临夏市 出生日期 :1961年9月 职业 :教师 毕业院校 :西北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 :为辞汇学、训诂学、文献学 人物经历,研究方向,主要贡献,著作,论文,文献研究,文化研究,获奖记录, 人物经历 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8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辞汇学、训诂学、文献学、文字学、文化语言学、民俗学等。 主要贡献 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240多篇。 著作 1 新型古代汉语(副主编) 巴蜀书社1993 2 语言与文化探幽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汉语辞汇与华夏文化 语文出版社1996 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5 小尔雅今注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6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4;第2版,2010;第3版,2014 7 天津民俗(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8 重阳 北京:三联书店2009 9 训诂方法新探 商务印书馆2011 10古代汉语(与董志翘共同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第2版,2014 11汉字形义与文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 一 语言文字研究 1风马牛不相及又一解 语文学习1987:2 2 《说抱薪救火》商榷中国语文天地1987:5 3 “昭假”新解四川大学学报1988:4 4 论“唯S是(之)P”句型烟台大学学报1989:1 5 释“取与”“负”“论”中国语文天地1989:4 6 “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汉语研究1989:3 7 也谈人称代词“其”中国语文1990:1 8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题烟台大学学报1990:1 9 马王堆汉墓帛书重文号释例 文献1990:3 10 “疑问词及指示代词+其”释例烟台大学学报1991:1 11 论“V于(乎)O”结构烟台大学学报1992:2 12 古书的国语今读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36期(19926) 13 古汉语词语杂考古汉语研究1993:3 14 汉语系词研究评议烟台大学学报1993:4 15五笔号码检字法图书馆学研究1994:4 16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国人文科学(韩国)13辑(199412) 17 成语另解二则 辞书研究1994:6 18 东州考 文献1995:2 19 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可不必中国语文1996:1 20 汉语辞汇复音化新探烟台大学学报1995:4 21 成语正义二则 古汉语研究1995:4 22 《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清华学报(台湾)1995:2 23 万物何以称为“东西” 文史知识1997:7 24 辞汇规范应以从众和需要为根本原则 语文建设1997:5 25 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19987) 26 《金瓶梅》词语拾诂烟台大学学报1997:4 27 何为“垂天之云”?学语文1998:5 28 古汉语词语辨析三则 古籍研究1999:1 29 解释古籍须多方斟酌 古汉语研究1999:3 30 “画饼充饥”如何画?学语文1999:6 31 论训诂学的学术原则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20001) 32伍子胥事迹的新发现社会科学战线2000:4 33 “杜撰”语源考 古汉语研究2000:3 34 “子”为尊美之称探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200010) 35 “解手”与“胡豆”释名辞书研究2001:1 36 “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 寻根2001:1 37 《语文学论集》阅读札记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20013) 38 《小尔雅》异文研究 文字学论丛第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8 39 《小尔雅》文字讹误辩正语言研究2002:1 40 《小尔雅》疑难义训溯源烟台大学学报2002:2 41 箭靶中心何以称“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1 42 何为“偏讳”?烟台大学学报2003:3 43 论词例求证法语言研究2003:4 44 《汉语大词典》词义溯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巴蜀书社200311 45 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 说文学研究第1辑,湖北:崇文书局20041 46《小尔雅》研究史纲清华学报(台湾)新33卷第1期,20044 47《说文》辨证五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1 48“亚父”为古代楚方言称谓说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2 49 释化 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6 50 谈义源研究的价值南开语言学刊2005:1 51 论语境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200512 52 论对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06:2 53 论异文求义法语言研究2006:3 54 龟鸭王八语源考中国文化研究2006:2 55《说文通训定声》评议 说文学研究第2辑,湖北:崇文书局20066 56 煤的词义演变与古代民俗文化学刊2006:2 57 枢之本义考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58 《说文》小札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612 59 论文化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巴蜀书社20079 60“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 南开语言学刊2007:2 61临夏话中叠音词的音变现象 金秋集——刘叔新先生南开执教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62 论因声求义法长江学术2008:3 63 汉语词源求证举例 民族语文2008:5 64“亚父”即“阿父”说——兼论词头 文字学论丛第四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阿”的出现时代 65论因形求义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十辑,大象出版社2008 66训诂方法的现代拓展:异语求义法 南开语言学刊2008:2 67《〈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汉语史学报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 68析疑解惑求真务实——评《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文化学刊2009:6 69《史记》疑难词语解诂 古汉语研究2009:4 70词例求义法新论——兼谈相因生义说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09:2 71论名字求义法励耘学刊2010:1 72论方言求义法燕赵学术2010春之卷 73《汉语大词典》光碟版与纸质版的区别 辞书研究2010:4 73古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10:1 74“黄花闺女”与“露马脚”探源 民族艺术2010:4 75说“文”红树林(中学生版)2010:12 76说“年”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1-2 77论连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11:1 78说“天”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4

79说“案”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5

80论连文求义法 长江学术2011:1

81古代诗文中“车轴”的喻义, 古典文学知识2011:6

82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索隐 汉语史学报第1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

83为什么说“黄花菜都凉了” 咬文嚼字2012:3

84物品称“东西”探源 长江学术2012:3

85“也”有女阴义 寻根2012:3

86赤条条、光棍、吊儿郎当、二郎腿、吊膀子考源 励耘学刊2012:1

87释“字”“船”“盛”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2

88辞汇生动化及其理论价值——以“抬杠”“敲竹杠”等词为例 南开语言学刊2012:1

89论文例求义法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0”棒“与”老板“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2:2 91谐声字以谐韵为原则说 中国文字研究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92“结裹”与“结果”的源流及纠葛 语言研究2013:1 93汉语新词语的规范问题 华夏文化论坛第9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94俗语词研究概说 文化学刊2013:5 95“烧包”考源 励耘学刊2013:1 96俗语词的流变规律 文化学刊2013:6 97“吹牛皮”“拍马屁”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3:2 98“骨董”考源 长江学术2014:1 99“华佗”之名来自外语吗?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1 100“调包、捣包、捣鬼、日鬼”等词考源 励耘语言学刊2014:1 101中古辞汇研究的坐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12 102《兰亭集序》:“怏然自足”还是“快然自足”? 古典文学知识2014:4 103文化语言学论纲 文化学刊2014:5 104二百五与二五眼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4:1 105“张致”与“失张失致”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8辑,巴蜀书社2014 106“皮草”与“布草”考源 澳门语言学刊2014:1 107“草”之雌性义考源 燕赵学术2014年秋之卷 108《汉语复音词研究新探》序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109“野狐禅”非佛源考 文学与文化2015:1 110发昏章第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考源 文化学刊2015:6 111“扒灰”考源 文化学刊2015:7 112“马百六”与“拉皮条”考源 文化学刊2015:8 113“之乎者也”没有迷 文学与文化2015:2 114“猫腻”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9辑,巴蜀书社2015 115“毛病”考源 文化学刊2015:9 116上当·卖当·打当考源 文化学刊2015:11 117方言词“尕”“玍”的由来 南开语言学刊2015:1 118论相邻引申 古汉语研究2015:4 119“抬杠”与“顶缸”考源 文化学刊2015:12 120楚简《老子》男阴之“鸟”考释 中国文字研究第22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121“侃大山”“摆龙门阵”考源 历史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 122半吊子·三脚猫考源 文化学刊2016:2 123“赧郎”新解 古典文学知识2016:2 124“露马脚”考源 文化学刊2016:3 125辞汇生动化与俗语词的理据考索 辞汇学理论与套用(八),商务印书馆2016 126拖油瓶考源寻根2016:2 127“装蒜”“一 债”考源 文化学刊2016:4 128《金瓶梅词话》中的三种“语言指纹”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2 129“盂兰盆”考源文化学刊2016:6 130“吃醋”考源励耘语言学刊2016:1 131倒霉·倒灶·刷子考源汉语历史语言学的传承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132俗语词“停烛·停灯”考源南开语言学刊2016:1 133“顶呱呱·呱呱叫”考源长江学术2016:3 134“铜斗、泼天、泼天閧、拨天关、泼家私”考释文献语言学第3辑,中华书局2016 135察只子·变复·偶语解证文化学刊2016:10 136悬橙·捉出·悬米·嬴胜辨正文化学刊2016:11 137“动弹”“动换”考源向熹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6 138《说文》段注辨证七则宏德学刊第5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139“跳槽”考源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秋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文献研究 1冯延巳还是冯延己 文献1989:4 2 《平水韵》的得名及成书时间考 文献1993:4 3 《东皇太一》与《东君》当为一篇考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4 4 《登徒子好色赋》的语文学证伪 文献1998:4 5 古代文献辨析二则 古籍研究2000:1 6 典籍书名及作者辨误 古籍研究2001:4 7 《小尔雅》考实 文史2002年2辑,总第59辑 8 胡世琦及其《小尔雅义证》考述 文献2003:2 9 典籍辨误五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2 10数位化古典文献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4 11道藏纂修简史 世界宗教文化2004:3 12两篇古代韵文的解读文学与文化第5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2 13《大唐类要》失传了吗?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1 14评《四库大辞典》的优点和缺点 辞书研究2005:1 16莫栻《小尔雅广注》考评 古籍研究2005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6 17从五杂组诗到杂俎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4 18《举秀才》民谣的复原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1 19文献字形讹误的判定原则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1 20大陆古籍数位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位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21理想电子古籍的标准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4 22天下第一奇联之我见 寻根2010:1 23“黄河远上”与“黄沙直上”的是非 古典文学知识2010:6 24敦煌文献《春联》校释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1 25《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节候赏物第二》校证 敦煌研究2011:1 26古人名字辨正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3

27”金学“基础有待夯实——以《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校释为例 文学与文化2012:4 28藏书于山的传统与《史记》的藏之名山 文学与文化2014:1 29《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的两点疑惑 古典文学知识2015:2 30新发现的一册“永乐大典”述略 寻根2015:3 31《新刻增校切用正音乡谈杂字大全》考述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4 文化研究 1 “云雨”与原始生殖观 社会科学战线1991:1 2 龟由贵反贱的民俗心理民间文学论坛1992:1 3 仓颉的传说及索隐 民间文学论坛1993:1 4 履迹生子观念的解析东方丛刊1993:1 5 巫山神女原型新探 文艺研究1993:4 6 四方神名及风名与古人的四方观念中国民间文化1993:4 7 食色关系论 东方丛刊1993:4 8 耽耳习俗与猪神崇拜东方丛刊1994:1 9 《释名》“雨,羽也”的民俗内涵 民间文学论坛1994:4 10中国古代雕刻作品析疑二则 社会科学战线1995:5 11韩国采风当代韩国1995:4 12韩国印象记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1027第8版 13韩国教育观感当代韩国1996:2 14 清明节考源 寻根1996:2 15 左右尊卑文化现象的研究中国文化研究1996:2 16 《诗经》中马的比兴意蕴探析 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6 17 冥钱考 文献1997:3 18 漫话冥钱 世界宗教文化97年夏季号 19 中秋节的起源 寻根1997:4 20 社神的源流 文献1998:1 21 古代社主的类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 22 诗歌赏析应关注民俗 文史知识1998:4 23 话说重阳糕 文史知识1998:11 24 七夕节的起源 学术集林第15卷( 1999) 25 《诗经》文化阐释中的泡沫现象东方丛刊1999:2 26 务实与创新的结晶(与叶明合作)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2 27 社之功用考述 文献1999:4—2000:1连载 28 古代袜子考述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3 29 社神与树林之关系考述 民族艺术1999:3 30 “数九”应从何日数起? 民俗研究1999;3 31 春联起源考 文博1999:6 32 爆竹二题 寻根1999:6 33马王堆帛画《社神护魂图》阐释 考古与文物2000:2 34 斗神的祭祀及演变 民族艺术2000;2 35 高丽松扇非摺叠扇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4 36 唐诗的民俗学解读 古典文学知识2001:2 37《山海经》“浴日”“浴月”神话的文化底蕴 民族艺术2002:3 38 漫说中国古代扇子 寻根2002:4 39 神话研究绝非神话新编——评何新《龙:神话与真相》,2002海峡两岸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台湾200312 40中国古代袒露礼俗研究 民族艺术2004:3 41驱鬼的桃板 世界宗教文化2004:1 42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贺年卡的国家 文博2004:5 43论古代社会的袒露礼俗中国文化研究2005:1 44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寻根2006:4 45扫帚的俗信及膜拜 民族艺术2006:3 46扫帚的起源及礼俗 文化学刊2006:1 47对中医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文化学刊2006:2 48中国古代的扇子文化学刊2007:1 49长寿面与寿星崇拜 寻根2007:6 50西安发现的“儿童玩具”不是“磨喝乐” 考古与文物2007年增刊 51重阳节应列为法定节日文化学刊2008:1 52剪纸艺术“扫晴娘”的源流 民族艺术2008:2 53为民俗语言学开疆拓土 理论界2008:7 54“二月二”风俗谈 寻根2009:1 55古代生日礼俗的沿革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1辑(2009) 56中国古代的冥寿礼俗文学与文化第9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7化生与摩侯罗的源流中国历史文物2009:2 58张大帝信仰的源起与流变 民族艺术2009:3 59宗教信仰与环境保护 The Journal Performative Humanities,Vol40 No1,2010,Hanyang University,Seoul 60战国楚墓神秘脚印的文化蕴涵 寻根2011:1

61金瓶梅民俗摭谈 文学与文化2012:1

62“落帽”龙山今何在 文史知识2012:5 63“落帽”龙山今何在 文史知识2012:5 64丹书铁券的左右问题 古典文学知识2013:2 65寿图源流 寻根2013:3 66姚黄魏紫各千秋 文化学刊2013:4 67亥为吉日文化之谜的破解 青海社会科学2013:5 68临夏砖雕 寻根2013:6 69中国古代的扫帚星信仰 [日]石冢晴通编:敦煌学·日本学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70文史札记三则 文化学刊2014:1 71论先秦一车驾三马之制 考古2014:5 72兵器殳的历史演变 南方文物2014:4 73勺形司南未可轻易否定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 获奖记录 杨琳 曾获中宣部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励。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现有人口1075128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和竹楼、竹桥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擅”、“僚”、“鸠僚”,同时其分布地区亦被称之为“乘象国”;唐宋时期被称为“茫蛮”、“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百夷”等;清以后被称为“摆夷”或“摆衣”。“傣”为本民族自称。按分布地区又有“傣力”、“傣雅”、“傣那”、“傣绷”、“傣端”等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傣族。此外,不同地区的傣族,因其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的差异,分别被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绷、金平四种,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文字。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等佛家圣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都和当地汉族一样。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桌子,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称为“去拉曼”,意思为保护神,每年要祭拜两次,栽秧前祭拜是为了祈求丰收,秋收后祭拜是为了感恩。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藏族,约有人口5416021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 3 0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 %。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转山会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要穿着盛装相互拜年,并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举行法事,入夜,各家点燃酥油灯盏,在青海塔尔和拉萨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彩鲜丽,雕塑精巧,远近驰名。四月十五日,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各地举行宗教活动纪念。七月,粮食收成在望,农民背着经卷转绕田间,称旺果节,预祝当年丰收。

回答者:yclqy1992917 - 门吏 三级 9-14 18:16

二、傣族的语言文字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尽相同。1954年进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三、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是一种阴阳合历。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为周期。一年分12月,单月是30天,双月是29天。以六月为岁首,它的正月相当于夏历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闰年为384天。傣历始于公元638年。

四、傣族的医药卫生

傣医药作为一门知识,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汇积了丰富的民间药方,收集了上千种草药。其中《档哈雅》(医药书),是傣族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

据文献记载:傣族迁到景永时,许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独有一个村子,在景永坝头,不但没有人病死,而且个个身强力壮。他们开出了许多田地,生产发展得很快。一天,有个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过这个村子,看到村里的人个个都很健康觉得很奇怪,就问村子里的人:“你们吃些什么东西,为什么人人都身强力壮的”村子里的人告诉他:“没有吃别的什么,只不过刚来的时候大家天天上山采摘野果野菜吃,可能是这当中有什么原因吧。”

波的牙回去后把这一情形告诉了别的村寨的人,并劝大家不妨试试看,上山去采摘野菜吃。大家都想把病冶好,便纷纷照波的牙说的去做了。经过一段时间,果真见效,疫病明显减少。波的牙注意从大家每采摘回来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样品保存起来。以后只要村子里有人生病,他就依样找这些果、菜给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也有的效果不太明显,而换了别样的一吃就有效。就这样他慢慢地总结、积累经验,凡遇有人生病(当时主要是疟疾),就按不同类型的病分别给予治疗。逐步地疾病减少了,人们健康了,傣族群众就把波的牙称为“摩雅”,意思是会治病的人。从此就有了傣医。有了文字以后,才记载下来成为今天较完整的傣族医书。

《传统傣医学手稿》:傣族古典医学著作。记载了传统傣医关于医药、方剂、制剂方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保存下来的有在贝叶上书写的“贝叶本”和用构树皮支撑的纸张转抄的“棉纸本”多种。这是中国医药遗产中的珍品,目前已根据这些手稿资料整理编写出版了傣汉文对照的《德宏傣药验方集》及《西双版纳傣药志》。

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傣语称为“布塔沙散那”。它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大约在公元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为僧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男孩到了8—10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据佛教义加以发挥和补充的著述。

六、傣族的文学

民族文学:傣族人民有着蕴藏丰富的民间文艺作品,包括叙事长诗、寓言、神话、传说、童话等。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娥并与桑洛》、《阿銮的故事》 等中外闻名。

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傣族创世史诗。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定居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傣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说,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古籍文献。

史书:《泐史》原名《囊丝本勐泐》)(《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该书采取编年体记录了傣族从1180年(傣历542年)傣族首领叭真入主西双版纳建立景金殿国始,止于1950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该书有1947年云南大学刊印的、李拂一的译本,译名为《泐史》,翻译的是从1180年~ 1864年部分。1958年由张公瑾补译1844~1950年部分,名为《续泐史--西双版纳近百年大事记》。该书还有其他详简不同的译本。《泐史》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会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是傣族重要的史书类文献。

七、傣族的戏剧

西双版纳境内有泰缅化的歌舞剧,腾龙沿边一带有汉化的傣族戏。歌舞剧都在较大的宗教集会中演出,例如车里宣慰街每年冬间的赕佛大会,一连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剧情有历史故事,宗教神话,爱情传奇,而行头化装则千奇百怪,用纸扎成龙、孔雀、龟、鹤、鹿、蚌等,彩画鲜丽。化装为美女的演员,把纸扎的孔雀分前后两段缠在身上,以两手捉翼而飞。化装为青年的演员,把纸鹿缠身上做鹿舞。大龟则用一个人伏在龟腹内、手脚即龟之四足,龟颈内有一机关;能使龟头倏而伸长数尺,倏又缩回腹内,引得观众大笑。

傣戏:傣戏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较早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昌少对唱》等。到本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在上演原剧目的基础上,吸收、改编了不少京剧、滇剧剧目,同时吸收了它们服饰、道具、乐器等方面的成分,丰富了傣戏。傣戏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傣剧:傣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梁河、陇川、瑞丽等县和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傣族聚居区。傣剧是在“冒少对唱”(男女对歌)、“耍白马”(逢年过节到各家祝福的一种歌舞)、“银海”(赶着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经过向云南花灯学习,发展为带有一定情节、人物的“十二马”、“布屯腊”(犁田的老汉)等歌舞和歌舞小戏,吸收 滇剧的剧目、表演、打击乐,逐渐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剧目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改编的《帕罕》、《千瓣莲花》、《红莲宝》、《阿暖海东》、《郎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根据汉族戏曲和小说演义改编的《三圣归天》、《王莽篡位》、《三下河东》、《穆柯寨》、《花果山》、《大闹蟠桃会》等;有按历史故事、传说编演的《沐英第一次征南》、《张四姐》等;有新创作的现代戏《波岩三回头》、《波过石的婚礼》、《金湖缘》、《国境线上》、《三丑会》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布屯腊》、《陶和生》、 《娥并与桑洛》、《岩佐弄》等。

傣族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关于开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话,在傣族群众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该与牙桑该》。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该与牙桑该称为“我们的祖宗”。关于开辟西双版纳、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传说。在傣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 召玛贺、艾苏和艾西等聪明人的故事。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万能的本领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叙事长诗两大类,傣族中有职业歌手或半职业歌手,傣 语叫做“赞哈”。

赞哈:傣族曲种。“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形式灵活简便,一人一笛,随时随地可以演唱,被誉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盐巴。传统曲目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艺人即兴编唱的猎歌、酒歌,如《召树屯》、《四棵缅桂花》、《贺新房》、《哈路教》等;新编曲目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赞哈对傣族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演唱优美生动,塑造人物细腻委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们有即兴创作的才能,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欢迎。

古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芽,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谣》中的许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 时代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了 客观世界;《打水歌》描述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则是人类的劳动生活。这些诗歌形式简单,节奏明快。

叙事长诗,是傣族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基本上可分三类:神话叙事诗,阿銮的颂歌,爱情悲剧叙事诗。神话叙事诗与神话传说的内容基本相似。关于阿銮的颂歌,数量极多。“阿銮”一词,据说来自梵文,指有本领的匠人。在傣语中 是指出身贫寒、意志坚强、本领高超、正直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气、有本领的善良人。佛教徒则把这些故事说成是描述释迦牟尼转世的故事。阿銮故事中,有宣传佛教教义的成分,但整个内容远远超出了佛教思想范围,堪称傣族民间故事的总汇,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伦理道德、婚姻恋爱等。

随着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印度文化对傣族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吾沙麻里》,是由印度的一个小故事发展演变而成,《兰嘎西贺》的情节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相似,但主题思想、人物和故事结构均有变化。长诗加强了召朗玛对十头魔王的战争,成为反映社会生活、政治斗争与宗教斗争的巨幅画卷。

傣族佛教保存的经典甚为丰富,所译三藏佛典包括经、律、论中相当多的经典,还有不少藏外典籍。这些经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写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较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著作,其中记录了许多关于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材料。西双版纳及孟连、耿马等地的经典大多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其他地区多写在当地制作的构皮棉纸上。

八、傣族的音乐

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

二、傣族的语言文字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尽相同。1954年进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三、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是一种阴阳合历。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为周期。一年分12月,单月是30天,双月是29天。以六月为岁首,它的正月相当于夏历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闰年为384天。傣历始于公元638年。

四、傣族的医药卫生

傣医药作为一门知识,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汇积了丰富的民间药方,收集了上千种草药。其中《档哈雅》(医药书),是傣族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

据文献记载:傣族迁到景永时,许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独有一个村子,在景永坝头,不但没有人病死,而且个个身强力壮。他们开出了许多田地,生产发展得很快。一天,有个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过这个村子,看到村里的人个个都很健康觉得很奇怪,就问村子里的人:“你们吃些什么东西,为什么人人都身强力壮的”村子里的人告诉他:“没有吃别的什么,只不过刚来的时候大家天天上山采摘野果野菜吃,可能是这当中有什么原因吧。”

波的牙回去后把这一情形告诉了别的村寨的人,并劝大家不妨试试看,上山去采摘野菜吃。大家都想把病冶好,便纷纷照波的牙说的去做了。经过一段时间,果真见效,疫病明显减少。波的牙注意从大家每采摘回来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样品保存起来。以后只要村子里有人生病,他就依样找这些果、菜给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也有的效果不太明显,而换了别样的一吃就有效。就这样他慢慢地总结、积累经验,凡遇有人生病(当时主要是疟疾),就按不同类型的病分别给予治疗。逐步地疾病减少了,人们健康了,傣族群众就把波的牙称为“摩雅”,意思是会治病的人。从此就有了傣医。有了文字以后,才记载下来成为今天较完整的傣族医书。

《传统傣医学手稿》:傣族古典医学著作。记载了传统傣医关于医药、方剂、制剂方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保存下来的有在贝叶上书写的“贝叶本”和用构树皮支撑的纸张转抄的“棉纸本”多种。这是中国医药遗产中的珍品,目前已根据这些手稿资料整理编写出版了傣汉文对照的《德宏傣药验方集》及《西双版纳傣药志》。

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傣语称为“布塔沙散那”。它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大约在公元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为僧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男孩到了8—10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据佛教义加以发挥和补充的著述。

六、傣族的文学

民族文学:傣族人民有着蕴藏丰富的民间文艺作品,包括叙事长诗、寓言、神话、传说、童话等。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娥并与桑洛》、《阿銮的故事》 等中外闻名。

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傣族创世史诗。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定居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傣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说,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古籍文献。

史书:《泐史》原名《囊丝本勐泐》)(《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该书采取编年体记录了傣族从1180年(傣历542年)傣族首领叭真入主西双版纳建立景金殿国始,止于1950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该书有1947年云南大学刊印的、李拂一的译本,译名为《泐史》,翻译的是从1180年~ 1864年部分。1958年由张公瑾补译1844~1950年部分,名为《续泐史--西双版纳近百年大事记》。该书还有其他详简不同的译本。《泐史》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会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是傣族重要的史书类文献。

七、傣族的戏剧

西双版纳境内有泰缅化的歌舞剧,腾龙沿边一带有汉化的傣族戏。歌舞剧都在较大的宗教集会中演出,例如车里宣慰街每年冬间的赕佛大会,一连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剧情有历史故事,宗教神话,爱情传奇,而行头化装则千奇百怪,用纸扎成龙、孔雀、龟、鹤、鹿、蚌等,彩画鲜丽。化装为美女的演员,把纸扎的孔雀分前后两段缠在身上,以两手捉翼而飞。化装为青年的演员,把纸鹿缠身上做鹿舞。大龟则用一个人伏在龟腹内、手脚即龟之四足,龟颈内有一机关;能使龟头倏而伸长数尺,倏又缩回腹内,引得观众大笑。

傣戏:傣戏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较早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昌少对唱》等。到本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在上演原剧目的基础上,吸收、改编了不少京剧、滇剧剧目,同时吸收了它们服饰、道具、乐器等方面的成分,丰富了傣戏。傣戏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傣剧:傣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梁河、陇川、瑞丽等县和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傣族聚居区。傣剧是在“冒少对唱”(男女对歌)、“耍白马”(逢年过节到各家祝福的一种歌舞)、“银海”(赶着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经过向云南花灯学习,发展为带有一定情节、人物的“十二马”、“布屯腊”(犁田的老汉)等歌舞和歌舞小戏,吸收 滇剧的剧目、表演、打击乐,逐渐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剧目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改编的《帕罕》、《千瓣莲花》、《红莲宝》、《阿暖海东》、《郎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根据汉族戏曲和小说演义改编的《三圣归天》、《王莽篡位》、《三下河东》、《穆柯寨》、《花果山》、《大闹蟠桃会》等;有按历史故事、传说编演的《沐英第一次征南》、《张四姐》等;有新创作的现代戏《波岩三回头》、《波过石的婚礼》、《金湖缘》、《国境线上》、《三丑会》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布屯腊》、《陶和生》、 《娥并与桑洛》、《岩佐弄》等。

傣族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关于开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话,在傣族群众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该与牙桑该》。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该与牙桑该称为“我们的祖宗”。关于开辟西双版纳、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传说。在傣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 召玛贺、艾苏和艾西等聪明人的故事。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万能的本领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叙事长诗两大类,傣族中有职业歌手或半职业歌手,傣 语叫做“赞哈”。

赞哈:傣族曲种。“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形式灵活简便,一人一笛,随时随地可以演唱,被誉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盐巴。传统曲目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艺人即兴编唱的猎歌、酒歌,如《召树屯》、《四棵缅桂花》、《贺新房》、《哈路教》等;新编曲目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赞哈对傣族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演唱优美生动,塑造人物细腻委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们有即兴创作的才能,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欢迎。

古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芽,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谣》中的许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 时代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了 客观世界;《打水歌》描述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则是人类的劳动生活。这些诗歌形式简单,节奏明快。

叙事长诗,是傣族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基本上可分三类:神话叙事诗,阿銮的颂歌,爱情悲剧叙事诗。神话叙事诗与神话传说的内容基本相似。关于阿銮的颂歌,数量极多。“阿銮”一词,据说来自梵文,指有本领的匠人。在傣语中 是指出身贫寒、意志坚强、本领高超、

  三皇五帝

  我古代远古三帝王古五帝王合称三皇五帝传说秦始皇表示其位崇高比曾采用三皇皇、五帝帝构皇帝称号三皇五帝究竟谁说颇歧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皇、皇、泰皇三皇且认泰皇贵泰皇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皇、皇、皇三皇另种看似乎泰皇即皇《尚书传》《白虎通义》等则主张三皇应燧、伏羲、神农《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认同伏羲、神农外补创造类娲外《帝王世纪》伏羲、神农、黄帝三皇《通鉴外纪》伏羲、神农、共工三皇由看伏羲、神农占三皇两席诸说基本致第三位究竟谁歧较

  至于五位古帝说各异《世本》、《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礼记·月令》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五帝外五神合称五帝神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五帝五神即东太皞、南炎帝、西少昊、北颛顼、央黄帝;唐贾公彦疏《周礼·官》祀五帝东青帝灵威仰、南赤帝赤熛怒、央黄帝含枢纽、西白帝白招拒、北黑帝汁先纪

  几种同组合归纳起致些说:

  三皇

  ①燧、伏羲、神农(《尚书传》);

  ②伏羲、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伏羲、神农、黄帝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伪《尚书序》);

  其经书位尊史籍皆承用说于三皇五帝说奉古代信史;

  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歧我民族发展产物曲折反映民族融合进步趋势早进入文明 代前 祖辽阔土形华夏族、苗族及华夏族称蛮、夷、戎、狄等许兄弟 民族说华夏族黄、炎实际反映华夏族由黄帝、炎帝代表两血缘亲属关系氏族 经期发展

  抵三皇说所指诸祖先处于史前各同文化阶段象征巢、燧、庖牺(伏羲)别代表蒙昧期低级、级、高级三阶段;神农代表野蛮代低级阶段;娲则更早创世纪式神神伏羲结合创造类五帝说所指诸主要父系家制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或原始社末期实行军事民主制期些部落酋或军事首物

  部意见燧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五帝些说起源于春秋战

  具体介绍

  盘古氏

  我都熟知盘古辟故事主公传说由盘古用斧故事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盘古由流传于南少数民族神发展传说华民族共同祖宗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纪》

  昔盘古氏死四岳目月脂膏江海毛发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东岳腹岳左臂南岳右臂北岳足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江河气风目瞳电古说:盘古氏喜睛怒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始今南海盘古氏墓亘三百俗云追葬盘古魂桂林盘古祠今祝祀南海盘古今皆盘古姓盘古氏万物祖物始于盘古

  华民族始祖盘古氏化仙身体器官化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灵传说虽神份内却我提供份研究华民族神月神参考资料《五运历记》认:华民族月二神盘古氏双眼所化神盘古氏左眼所化;月神盘古氏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男左右习俗由

  巢氏

  巢氏传说先秦古籍已记载传说发明巢居传说反映我原始代由穴居进入巢居情况

  古代神发明巢居英雄称巢氏其初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巢氏教民构木巢避野兽民才由穴居巢居《庄盗跖》:古者禽兽民少、于民皆巢居避昼拾橡栗、暮栖木故命曰巢氏民《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篇》:古穴处圣教巢居号巢氏晋张华《博物志杂说》:昔巢氏臣贵任专主断已夺臣怒变巢亡

  巢氏神传说物汉族民想象始祖原始巢居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世少禽兽众防御野兽侵害巢氏教构木巢白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庄》载:"古者禽兽民少于民皆巢居避"即巢氏代居巢名与巢氏发明巢居关视巢湖与同现燧氏、伏羲氏、神农氏虽均自虚拟表明汉族先民坚持存斗争光荣历史进程

  巢氏传说先秦古籍已记载庄周说:古者禽兽 入少于民皆巢居避昼拾橡栗暮栖木故命 曰巢氏民(《庄·盗跖》)韩非说:古世民少禽兽众民胜禽兽虫蛇圣作构本巢 避群害民悦使王号曰‘巢氏’(《韩非. 五矗》)巢氏传说远古发明巢居传说反映我原始代由穴居进入巢居情况《遁甲山图》说: 石楼山琅玡昔巢氏治山南(《艺文类聚》卷十引)琅玡山山东诸城县所谓巢氏治于实足信项峻《始编》说:古皆穴处圣教巢 居今南巢居北穴处古遗迹(《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认巢居始于南《林邑记》说:苍梧已南文郎野居屋宅依树住宿食肉采香 业与交易若皇(《太平御览》卷七二引)周 非说; 深广民结栅居设茅屋豢牛豕 其所者盖虎狼畜皆安乃古巢居意欤(《岭外代答》卷四)都说明巢居能起源于南

  娲氏

  娲名字早自屈原《问》:娲体孰制匠意思:娲身体谁造传说娲炼五色石补苍并造类母系社神反映据说前塌陷灾害息经工作切序传说整理神故事反映远古类与自界艰苦斗争

  娲氏美化类精神发明笙簧乐器能风嘶鸟语虫鸣溪唱丝丝入扣吹奏;男贪喁喁情水乳交融灵恋歌能曲曲传神表达淋漓尽致于与间增添限祥气氛特别男间由于音乐滋润许许幸福快乐恋情都优美音乐旋律激荡起

  伏羲氏死娲氏代立没纪渐便退休美丽即现陕西蓝田县娲谷知康专用水害娲氏忍于再与康斗争

  康冀州现怪铜铁额红发蛇身位降魔君民作史书叫做共工氏邦熟悉水性与打仗总用水攻娲氏运用七十种变化康打探番叫众百姓预备各种石两万块五种每种用青、黄、赤、黑、白颜色作记号吩咐预备短木百根另外再备木二十根每根面娲氏亲自手都给雕鳌鱼形状叫百姓再备芦苇五十万担限月内备齐挑选千名精壮百姓指定座高山叫每各跑两趟越快越挑选二千名伶俐百姓叫水游泳泅没每四能水底潜伏半娲氏运用神力传授种秘诀使二千百姓欢欣鼓舞认真练习娲氏取些泥土捏形共捏几千

  刚刚准备完毕康率部攻故技重施洪水路娲氏叫百姓五十万担芦苇先半用火烧起化灰烬叫百姓烂泥挖起草灰拌匀每担向前挑遇水填娲氏面运用神力见康灌水都倒灌康败第阵率领部属直接冲杀部属本凶猛吃亏更嚣张娲氏所做几千土偶起高五丈三丈手执兵器迎向敌康部众几见种阵仗惊惶失措败阵娲氏立即吩咐千练习泅水百姓:康退必定拣险要守起定陆泽家昭余泽带躲起筑堤防决堤灌水遇堤防湖泽用我预备木湖四周先用四根木直打底再用几根短木打旁边决堤海鳖鱼力善于负重我已经海与海神商量几鳖鱼四足暂借用所木刻鳖鱼形状精神面些听欣前往娲氏带二千跑山百姓携缩土偶、石等物路赶陆泽昭余泽彻底击败康康逃跑遇二千久练跑何手居擒部众康擒献给娲氏娲氏历数罪行令斩首咔嚓刀却见血冒股黑气升空原康些神通化作条黑龙蜿蜒逃终与娲氏部瑞顼氏周山场战康失败触周山死

  于现历史记载史事:共工氏(康)触周山周山崩塌于四极废、九州裂、柱折、维缺娲氏力任艰巨炼五色石补于平改万物

  燧氏

  燧氏传说发明钻木取火先秦古籍已记载燧氏远古商丘带片山林山林居住燧氏经捕食野兽击打野兽石块与山石相碰往往产火花燧氏受启发石击石用产火花引燃火绒火种取火三十前商丘农村使用位圣鸟啄燧木现火花受启示折燧木枝钻木取火种教给类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类进新阶段称位圣燧氏奉三皇首

  伏羲氏

  伏羲氏称包牺氏、庖羲据说发明家民贡献包牺氏始作八卦通神明德类万物情发明结绳网渔造福于民两件发明创造社现新事物由于集体劳结某圣恩赐传说告诉我伏羲氏族始使用种记事符号懂制网捕鱼羲叫太昊伏羲据说华胥氏踩雷泽雷神足印能够沿着 都广野作梯建木于

  伏羲许创造发明,伏羲氏文献记载早智者伏羲氏事物着敏锐观察力、土着深厚情同拥着超智能伏羲氏观察切用种数符号(种二进制数模式今计算机技术发展基石)描述八卦主要说坐座坛,听 八风乐音便画□(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符号叫做八卦代表间种种事物模仿蜘蛛结网制作捕鱼网臣句芒则根据种原理做捕鸟罗伏羲制作瑟创造《驾辩》乐曲古文明曙光传说伏羲代始显露 古期孟津东部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于河伏羲氏依龙马图画干、兑、离、震、巽、坎、艮、坤内容卦图称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俯察于用阴阳八卦解释万物演化规律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婚姻、教渔猎结束茹毛饮血、结绳记事蒙昧历史创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河图源伏羲氏则奉华民族根祖、文祖《汉书·孔安传》曰:龙马者精其形马身龙鳞故谓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翼蹈水没圣位负图于孟河焉

  伏羲做东帝臣句芒便做属神句芒形状鸟身脸驾两条龙两共同管理着东青土树木原野万二千春主神

  神农氏

  神农氏传说炎帝炎帝太阳神说农业神教民耕种医药神相传神农尝百草创医传说神农死于试尝毒草药传说主掌稼穑土神概指原始社农业始发展氏族名称据记载初吃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难维持于尝百草实察酸苦味教民食五谷实际农业产知识古类实践经验积累神农并其推测神农氏事迹致反映相于母系氏族制繁荣期社情况

  据西汉初古书《淮南》记载:神农尝百草滋味遇七十毒四川至今神传说说神农氏给寻找治病草药尝尽百草尝种剧毒断肠草终于肠断烂民牺牲命神农氏教给通商交换:神农市致民聚货交易退各其所些传说都自祖先炎帝神化说明黄帝华民族文明祖

  黄帝

  黄帝传说华夏民族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丘故号轩辕氏于熊亦称熊氏

  黄帝性灵能说道道德情操高尚拥西北游牧部族首领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九黎族入侵代神农部落联盟首领黄帝传说打败蚩尤与炎帝族阪泉发三战黄帝统率熊、罴、貔、貅、虎等野兽图腾氏族参加战斗打败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黄帝部落定居原并快发展起史书记载黄帝二十五宗其姓者十四十二姓说明些部落形巨部落联盟

  原许发明创造都传作黄帝功绩说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让妻嫘祖教民养蚕命令臣仓颉造文字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些传说靠我能理解黄帝代产工具进步

  历史尧舜夏商周都黄帝裔故称轩辕裔炎黄孙黄帝代与其部落共同融合形华民族黄帝轩辕氏看华夏族始祖

  炎帝

  炎帝姓姜相传牛身能牛图腾氏族首领初氏族于渭河流域进入黄河游与九黎族发期冲突九黎族首领叫蚩尤兽身言铜铁脖角耳毛硬剑戟能吃砂石能某种猛兽图腾氏族兄弟八十即八十氏族勇悍善战强氏族部落蚩尤炎帝驱逐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涿鹿战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雾使黄帝士兵迷失向黄帝请旱神魃气放晴造指南车辨别向场激烈战争结蚩尤失败杀死黄帝取胜利推举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带相传黄帝昌意代二十岁黄帝帝位传给古书记载:高阳氏才八能八氏族

  即位进行政治改革颛顼进行重要宗教改革黄帝征服九黎族颛顼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顺黄帝族教化促进族与族间融合部落首领共工颛顼非满传说愤怒用撞倒周山顿撑着空柱斜拴者绳断于向西北倾斜月星辰移;东南洼陷江河随东流颛顼位78死90岁颛顼孙屈原自称颛顼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曾孙父亲叫矮(jiao 矮)极颛顼堂房伯父帝喾位才济济治理帝喾位70相传帝喾于穷桑(西海傧)母握裒踏巨足迹帝喾少聪明十二三岁便盛名十五佐颛顼封辛(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享寿百岁死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秋山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德高望重民倾于帝尧严肃恭谨光照四明能团结族使邦族间团结家睦相处尧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民戴

  尧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继承家致推荐舜尧帝自两嫁给舜进行期考察才放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双瞳取名重华号虞氏故称虞舜舜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推举尧命接替自首领职位并两给作妻室《尧典》所记舜主要事迹:命稷按播植百谷;挖沟渠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四凶族舜知善任选用能舜任命许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首领各项工作都做创古期政通局面所舜原强盟主《史记》所云: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舜家机器雏形已经具备死禅位于禹

  史记说:尧帝其仁其知神望云接近太阳般远望云霞灿烂富骄横高贵傲慢**帽黑色衣服红色车驾白马能明驯德亲九族命羲氏、氏测定推求历制定四岁百姓颁授农耕令测定春、夏至、秋、冬至

  尧位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功返启用禹使洪水治理尧设置谏言鼓让百姓尽其言;立诽谤木让百姓攻击错治五十问治与治百姓戴自与否左右知朝野知于微服访于民间位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唱道:作入息凿井饮耕田食帝力于我何哉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创帝王禅让先河位七十认丹朱器决定民间选用贤良才尧问四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重任四诸侯首领说:单身汉民间叫虞舜于尧微服私访历山带听说舜田间耕便田间看见青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神耕犁前驾着黑牛、黄牛奇怪青用鞭打牛犁辕挂簸箕隔敲簸箕吆喝声尧等舜犁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何敲簸箕打牛舜见问拱手揖答道:牛耕田力流汗辛苦再用鞭打于何忍我打簸箕黑牛我打黄牛黄牛我打黑牛都卖力拉犁尧听觉青智慧善牛尚百姓更尧与舜田间扯起题谈些治理问题舜谈论明事理晓义非般凡见尧走访圆百都夸舜贤良才尧便决定试试舜尧两娥皇、英嫁给舜让两观其德;九男安排舜周围让九男观其行舜放进深山虎豹毒蛇都驯服舜脑清醒向明确深山迷失快走尧先让舜朝作虞官试舜三让舜尧文庙拜尧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政

  太皞

  太皞称太昊姓风相传蛇身或龙身能蛇或龙图腾氏族首领居住陈(即现河南淮阳县)应该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祖先

  少皞

  少皞叫少昊姓名挚号穷桑帝传说黄帝代居住山东曲阜带部落鸟图腾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能二十四氏族合部落少皞族黄帝族向东发展支

求雨 旧时天旱无雨,各地都有求雨之举。古时嘉兴一带求雨,以“龙”为对象,反映了原始信仰对传说中的龙的祟拜。其仪式有请龙、晒龙(如祈求无效就把龙王塑像抬出来曝晒)、还龙(如下雨则举行龙会送其还庙)等。嘉兴城郊多在三塔的顺济龙王庙举行求雨活动,后来偶像转换,有些地方也向“刘猛将”、“关公”等求雨。解放前平湖全塘一带抬刘猛将出巡,沿海滩至乍浦陈山龙揪泉边,以鱼虾投泉祭神;乌镇一带抬关羽部将周仓的塑像,插柳枝,穿蓑戴箬曝于烈日中;嘉善大云、惠民等则晒龙王神牌;海宁斜桥等地则由僧尼捧观音木像,敲木鱼磬钹沿街求雨。旧时民众求雨反映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无奈,官府及迷信职业者则用以愚弄群众,扩大迷信,甚至藉机敛财,成为恶俗。 扫晴 旧时逢积雨,农家妇女剪纸为女形手持扫帚,悬于屋檐下求晴,称为扫晴娘。元代已有此俗。 做社 社为传说中的土地之神,祭社为对土地的自然崇拜,自夏代即已流传,为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至春秋时,各地都于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戌日举行祭祀,载于《诗经》、《礼记》等古籍。据西汉《淮南子》等书记载,每逢社日,四邻结社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