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关于泡脚养生的记载
黄帝内经 记载,“经脉者,人之所生,病之所成”;东汉神医华佗所著《足心道》中,也有“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暑湿可祛;秋天泡脚肺润肠濡;冬天泡脚丹田温灼”的记载,在长寿之乡广西瑶族巴马地区更有“三天吃只羊,不如泡脚再上床”的民间谚语,研究表明睡前30分钟养生足浴比简单的热水泡脚更适合中老年人。
养生重在养心。 而茶,能颐养身心。于身能提神明目、消食去腻、清热解毒,于心能消愁解闷、陶冶情操、明心悦智。 虽然现代医学发达,但古人对茶的研究、理解,绝不逊色于今人,古籍中就有很多关于茶能养生的记录,读来令人感悟良多! 1、益思悦志 唐·陆羽撰《茶经》称茶能「 ”悦志”; 五代·毛文锡撰《茶谱》中称茶能「 ”益思”; 元·忽思慧撰的《饮膳正要》中称能「 ”清神”; 明·李时珍撰的《本草纲目》称茶能「 ”使人神思爽”; 清·王孟英撰的《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 ”清心神”。 此外,还有茶能「 ”破孤闷”、「 ”通仙灵”。总之,饮茶能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2、明目清心 宋·虞载撰的《古今合壁事类外集》称茶能「 ”理头痛”; 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称茶能「 ”祛头风”; 明·吴瑞撰的《日用本草》称茶能「 ”止头痛”; 清·王好古的《汤液本草》称茶能「 ”清头目”; 清·黄宫绣撰的《本草求真》称茶能治「 ”头目不清”。 古籍中专门讲茶能明目的很多,《茶经》称茶能治「 ”目涩”;《本草拾遗》称茶能「 ”明目”等。 3、提神醒脑 唐·苏敬撰的《新修本草》,清·张璐撰的《本草逢源》,以及《桐君录》,分别称茶能「 ”令人少睡”「 ”令人少眠”「 ”令人少寐”和「 ”令人不眠”; 唐·《本草拾遗》《茶谱》分别称茶能「 ”少睡”「 ”睡少”和「 ”不睡”;明·李士材撰《本草图解》称茶能「 ”醒睡眠”; 清·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 ”醒睡”。 4、消食和胃 唐·孟诜撰的《食疗本草》称茶能「 ”下气”; 宋·虞载撰的《古今合壁事类外集》、明·缪希雍撰的《本草经疏》和王圻撰的《三才图会》分别称茶能「 ”消食”「 ”消宿食”「 ”消饮食”; 清代黄宫锈撰的《本草求真》介绍「 ”茶能治食积不化”还有「 ”去滞不化”的功效等等。 5、消脂去腻 唐·陈藏器撰的《本草拾遗》称茶能「 ”去人脂”; 宋·苏轼撰的《东坡杂记》称茶能「 ”去腻”; 清·曹慈山撰《老老恒言》称茶能「 ”解肥浓”; 清·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 ”解油腻,牛羊毒”。 此外,还有称茶能「 ”久食令人瘦”等。 6、清热解毒 唐·孟诜撰的《食疗本草》、清·张路撰的《本经逢源》分别称茶能「 ”去热”和「 ”降火”; 唐·陈藏器撰的《本草拾遗》称茶能「 ”破热气,除瘴气”; 宋·宋土瀛撰的《仁斋直指方》、陈乘撰的《本草别说》称茶能「 ”消暑”。 清·黄宫锈的《本草求真》称茶能「 ”清执解毒”; 清·刘献庭的《广阳杂记》称茶能「 ”除胃热之病”。 此外,还有茶能「 ”清热降火”「 ”涤热”「 ”疗热症”「 ”治伤暑”等等,不一而足。 古人茶疗养生方 以下为古人常用的几种茶疗养生方,不同的人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进行选择。 1醋茶 茶叶5克,水冲泡5分钟,滴入陈醋1毫升。可和胃止痢、活血化淤,治牙痛、伤痛及胆道蛔虫症。 2糖茶 茶叶2克、红糖10克,用开水冲泡5分钟,饭后饮。有补中益气、和胃消食之功效,也治大便不通、小腹冷痛、痛经等。 3盐茶 茶叶3克,食盐1克,开水冲泡7分钟后饮。有明目消炎、化痰降火、利咽功效,可治伤风微咳、咽喉肿痛、牙龈发炎、双目红肿等。 4蜜茶 茶叶3克,水冲泡5分钟,微温时冲蜂蜜5毫升,饭后饮。具有止渴养血、润肺益肾之功效,也可治虚弱、精神差、脾胃功能差及便秘等。 5奶茶 在煮沸的牛奶中加入少许白糖,按1勺牛奶、2勺茶汁比例饮用。能健脾和胃、明目提神,适宜体弱、消化不良、大病、久病者食用。 6菊茶 茶叶、杭菊各2克,以沸水冲泡。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久服聪耳明目、抗衰老,能治干咳、咽痛。 7枣茶 茶叶5克,沸水冲泡7分钟后,加入10枚红枣捣烂的枣泥。有健脾补虚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小儿夜尿、不思饮食。 8银茶 茶叶2克,金银花1克,沸水冲泡后饮。可清热解毒、防暑止渴,对暑天发热、疖肿、肠炎有效。 9橘红茶 橘红3~6克、绿茶5克,用开水冲泡再放锅内隔水蒸20分钟后服用,每日1剂,随时饮用。有润肺消痰、理气止咳之功,适用于秋令咳嗽痰多、黏而咳痰不爽之症。 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茶叶养生,给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中国茶文化。茶叶能够养生,是因为茶叶中具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帮助清除多余的垃圾,延缓人类的衰老。 (文:来自网络)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人们在生产生活斗争中,由于采食 植物 和狩猎,逐渐了解和认识到许多 物品 既是食物又是药物。我国最早的一部《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只有饮食 养生 ,才能增进人体 健康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古代饮食养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饮食养生
不偏荤。洪昭光先生在谈及这个道理的时候,常常举例说,人有28~32颗牙齿,犬齿4颗,是吃肉用的,能撕能咬。门齿8颗,叫切牙,像刀,用来切蔬菜水果。人还有磨牙,就是臼齿,16颗,这臼齿像磨,用来磨五谷杂粮。也就是说,吃肉的牙少,吃菜和五谷杂粮的牙多。所以,人的饮食结构应该是荤素搭配,以素为主。现在有些人饮食结构欧美化,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摄入过量,于是出现了无数肥胖儿、 脂肪肝 患者。尤其是许多30多岁的青年人已经挺起了啤酒肚,这是很危险的。
要多吃蔬菜。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 癌症 研究基金会建议每人每日食用蔬菜400~800克,但是我国人的平均摄入量是2762克,明显偏低。许多蔬菜不仅可口,而且有 保健 功效。如菊花脑、蒌蒿,无论凉拌爆炒,无不清香味美,可 清热 败毒。洋葱、大蒜开胃化浊、通便降脂,芹菜清热散风、通便降压,西红柿、胡萝卜等红**蔬菜,含有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对人体有益的 营养 物质,这些都是适宜现代人的保健蔬菜。
豆类也要多吃。大豆是人类理想的蛋白质来源,其氨基酸配比合理,最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并含有较高的钙、磷、铁、胡萝卜素、烟酸、大豆卵磷脂、大豆异黄酮等,保健功效卓著。
不偏成。饮食偏咸不利健康。日本高 血压 发病率最高的地方是东北部秋田县和北海道,那里的人常吃咸鱼、咸菜,而冲绳人高血压的发病率低,那里的人多吃新鲜蔬菜,吃新鲜鱼,而且口味偏淡。中国营养学家建议每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也就是盛满一啤酒瓶盖的量。我国人吃菜品种多,虽然单道菜肴不算咸,但品种吃多了,食盐总量就上去了。除严格控制烹饪食盐用量以外,对那些用盐加工的咸豆、咸肉、咸蛋、腐乳、酱等,均应少吃。
古代饮食养生注重点
1、饮食有时
元代 医学 家邹铉说:“食味调和,百病不生”。其意是按时饮食,才能使身体获得各种营养,使气血充盛,而机体强壮。饮食应有规律,注重饮食滋味的调和。
2、饮食勿偏
《保生药录》提出:“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饮食结果应丰富,而不偏颇。有不爱吃的食物,不强迫自己爱吃,但也不要绝对不吃。有爱吃的食物,也不要太过分偏爱。否则容易导致身体营养的失衡,过于偏爱某种食物也会引发身体 疾病 。
3、食宜清淡
宋代《医说》一书说:“去肥浓,节酸碱。”意为日常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咸重菜肴。很显然,目前大多数人都被饮食中过多的脂肪所害,而引发高 血脂 、高胆固醇,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病。饮食清淡,少放油、盐、糖等佐料的确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4、适温而食
“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这是古籍中对进食温度的精辟论述。通常我们都认为吃饭喝水应吃热的、喝热的,不吃凉的。但其实这是个错误的做法,正确的饮食温度应该是“温”而不是“热”或“凉”。有医学研究调查发现某些食道癌高发地区的人们饮食普遍习惯吃刚出锅的热面条。长期的高温刺激也会引发 消化 道黏膜发生癌变。
5、食要限量
《千金方》曰:“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可重用。”饮食过量可伤身体诸病之所由生也。所谓饥饱得中,即是饮食8分饱,不过饱,也不过饿。饮食过饱则脾胃之气大伤,也容易造成其它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过饿也会伤脾胃之气,不仅不能 减肥 ,反而伤了脾胃之气,影响运化,更易发胖。
6、食宜缓细
清代石成金在《长生篇秘诀》中提出:“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盖细嚼则食之精华能滋养五脏,一也;脾胃易于消化,二也;不致吞食噎咳,三也。”咀嚼食消化的第一道工序,如果没有仔细咀嚼就直接吞咽,会直接造成脾胃受损而引起胃疼、反酸、胃胀等不适,久则变生它病。细嚼慢咽的食物也更容易被身体消化吸收,为身体脏腑所用。
7、进食专心
《论语乡党》曰:“食不语,寝不言。”是要求进食时要专心,有利胃纳和食物消化。进食说话,有造成呛咳甚至食物呛入 呼吸 道的可能,所以进食时不说话不仅是 礼仪 的问题也有健康的意义。
8、怒后勿食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指出:“人之当食,须去烦恼。”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保持进食前后的良好精神状态,有益养生。怒则伤肝,肝气横逆则犯胃腑,无论是食后怒,还是怒后食,都会影响脾胃功能,而导致慢性 胃炎 甚至溃疡的发生。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慢性胃炎的发生决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那么简单,而多数是因情绪问题或长期的压抑、紧张造成。事实上,临床中即使幽门螺旋杆菌经服用抗生素转阴之后,胃病的症状仍然全部存在。所以,脾胃病尤当首重情绪管理。
9、选食易慎
元代忽思慧提出:“诸肉臭败者勿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煮肉变色者不可食。”这主要是说应注意饮食物的卫生,对质量无保障的食品慎重选用。
10、餐后保健
《千金方》提到:“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叩齿三十六,令津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而卧,食不消成积,乃生百病。”这是提示我们应该注意口腔卫生及保健。餐后叩齿,可令唾液腺分泌旺盛,唾液中的消化酶入胃可促进消化。叩齿也利于牙齿的坚固。
本文2023-08-03 22:04: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