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哪个译文版本比较好,最好是原文和译文一起的那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4收藏

道德经哪个译文版本比较好,最好是原文和译文一起的那种,第1张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不错。

还有陈鼓应的版本也好。

其实最推荐买本古文辞典,自己看。

听说,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计其数。元代正一天师张与材曾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据学者调查,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余种。

若要准点的 有文物出版社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本》

1朱生豪和卞之琳版本对比

朱生豪:

朱译善于传达原作之意趣,呈露作者之“命意”,把握原作之神韵和神采。

朱生豪认为翻译首要在于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保持原作的神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退而求其次,但也必须使用明白晓畅的字句,以求忠实传达原文的意思和趣味,对于逐字逐句的硬译,“未敢赞同”。

卞之琳:

作为诗体流派代表的卞之琳,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

卞之琳认为过于追求“达”和“雅”,而顾及不到“信”是不正确的。另外,他的“亦步亦趋”的翻译思想指的是翻译时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在追求形式对应的基础上追求内容的忠实。

2朱生豪与卞之琳的文本语言选择对比

纵观朱氏莎剧译文,朱生豪先生在探寻一种最大限度上接近莎剧的汉语文体。 他成功地找出了汉语版莎剧 的最佳风格,那便是诗化的白话文体。他的莎剧译本选择了散文诗形式,这对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载体(carrier),不但传统的、典雅的文言文无法 承载,更是现今的白话文所不能包容的。

例如 :And yet, to me, what is this quintessenceof dust

朱译:“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呢?”

卞译 :“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

朱生豪的译本中字里行间带有一种轻视的意味,而且对“this quintessence  of dust”处理非常简练,也与哈姆雷特王子的身份相符合。

相比于朱生豪,卞之琳主张用贴近大众口语、言文一致的白话翻译外国诗歌。 一者 是为了顺应中国现代文化语境,符合广大读者的期待视野; 二者 也是为了忠实传译外国诗歌 的语言。其中的 “玩意儿”、“火点子”这些词语即为非常口语话的表达方式,这与他提倡的使用口语进行翻译的思想是相符合的。

另外在卞之琳译作中也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

例如:this goodly frame, the earth, seemsto me a sterile promontory

卞译:“只觉得大地这一副大号的框架,是伸到茫茫大海里的一座荒凉的山岬。”

其中译者把“大 地这副框架”比作“荒凉的山岬”。同时,卞之琳也有一定主观的增减词语。译者翻译中增添了“伸向伸到茫茫大海里的”,在原作中这是没有提到的。

3朱生豪与卞之琳诗歌音韵讲求对比

朱善于把握原作的总体风貌和神韵,不拘泥于语言细节,他的译文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意,译笔自然流畅、似行云流水,译出了莎剧的精髓。

例如:“How noble in reason! How infinite in faculties!”

朱译:“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例如:“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 In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

卞译:“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中间的断句给人一种错落有致,变化飞动之感,突出了诗歌的节奏。

由此可见, 朱的翻译以名词为中心,读起来给人一种琅琅上口之感,一气呵成。而卞之琳的文体兼具整齐均衡美与参差错落美,简洁平实美与丰繁新奇美等特点 。卞译既给人一种井然有序、亲切朴实的审美效果,又具有变化飞动的审美特征。这种轻重相间的音韵方式符合英语的节奏, 一方面 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另一方面 保留了诗歌的优雅和节奏。在对上句的处理上,卞之琳的译文音韵及其译诗节奏基本具有轻重分明、起伏有序、错落有致的特色,读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4朱生豪与卞之琳选词对比

原文        朱译本        卞译本

The need we have to use you    帮助      借重

Heard        听到        风闻

Brought        一起长大      教养

Vouchsafe      盘桓      小住

To lay our service free at your feet      投身在两位陛下的足下      鞠躬尽卒

To be commanded      尽力奉行      犬马之劳

由上图可见, 在词汇方面,朱译本的词汇相比卞译本更加口语化,而卞译本的用词偏文言文风格,倾向于使用四字成语 。朱先生的翻译也并没有保留原作的文体,即诗歌,也没有采用古英语对等的文言文的语言风格,而是采用文白掺杂的口语化形式。

除此之外,卞译本的选词带有较强的封建等级色彩,此类用词是为了迎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排斥西方资本主义,赞颂社会主义阵营的时代背景,揭露资产阶级的腐朽。

5 朱生豪与卞之琳译本韵律文体对比

通常称朱先生翻译莎作时采用的“散文”文体,但就《哈姆雷特》选段来看, 他翻译莎剧选择了极其口语化的白话文风格。

例如: “陪伴陪伴他”、“解解闷”、“不大相同”以及“倒使”,目前的日常交流也会经常使用。 相反,卞先生在翻译《哈姆雷特》时, 采用“亦步亦趋”的翻译思想,即异化的翻译策略 。

例如:Welcome, dear Rosencrantz andGuildenstern!

Moreover that we much did long to seeyou,

The need we have to use you did provokeOur hasty sending

Something have you heard

卞译:欢迎,罗森克兰兹,基尔顿斯丹!

我们不仅仅老想念亲爱的二位,

还需要借重二位,才把你们

匆匆召来了。你们已经风闻了。

音律方面,基本上为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步,在押韵方式方面尽可能与原诗一致。另外,卞先生在翻译《哈姆雷特》作品时,十分注重借鉴外国文学的优秀成分,以丰富写作艺术,主张中外合璧,将翻译与创作相结合,彼此影响、共同促进。

6朱生豪与卞之琳译本双关修辞比较

双关谐语即用同音异义或一词二义之语,为诙谐之用,是莎翁每剧必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这些双关谐语经他的精心安排,对揭示剧本的主题,刻画人物的性格,展现人物间的关系,推动剧情的发展,预示人物的命运和全剧的结局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 :

①  KING: Take thy fairhour, Laertes; time be thine,

And thy best graces spend it at thywill!

But now, my cousin Hamlet, and my son——

HAM:Aside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

朱译:

国王:好好利用你的时间 ,雷欧提斯,

尽情发挥你的才能吧!

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雷特,我的孩子——

哈姆雷特: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卞译:

国王:善用好时光,菜阿替斯。时间都归你

愿发挥你的美德去充分消受!

得,哈姆雷特,我的侄儿,我的儿

哈姆雷特: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他利用“kind”的双重含义(亲属/良善) 表达对克劳迪斯的激愤。

②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 Not so, my Lord; I am too much inthe sun

朱译:

国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雷特: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卞译:

国王:你怎么还是让愁云惨雾笼罩着你?

哈姆雷特:陛下,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

用“sun”(太阳)和“son”(儿子)的双关讥刺国王与王后的特殊关系。

③ QUEEN:Good Hamlet, cast thy knighted colour off,

And let thine eye look like a friend onDenmark

Do not for ever with thy vailed lids

Seek for thy noble father in the dust

Thou know’st’tis common_——all that lives must die,

Passing through nature to eternity

朱译:

王后:好哈姆雷特 ,脱下你的黑衣,

对国王应该和颜悦色一点;

不要老是垂下了眼皮,

在泥土之中找寻你的高贵的父亲。

你知道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活着的人,谁都要死去,

从生存的空间踏进了永久的宁静。

哈姆雷特:嗯,母亲 ,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卞译:

王后:好哈姆雷特,摆脱你黑夜的阴沉气,

和颜悦色,来面对丹麦王上吧。

你不要老是这样子垂下了眼,

想在黄土中寻找你高贵的父亲。

你知道这是很普通的;有生必有死

谁都得通过人世、跨进永恒的。

哈姆雷特:母亲,很普通。

利用“common”的双重含义(普通/下贱)谴责母亲的行为。

7译本中的明喻和隐喻

①明喻(Simile)

例如:For it is as the air invulnerable,And our vain blows malicious mockery. 

朱译:鬼魂应是虚无缥缈的……, 基于对此体验感悟,在戏剧一开场,莎氏就借马昔勒斯之口,把国王的鬼魂比喻为飘忽不定的空气。如此构思, 一方面 能将人们思维中鬼魂形象的特性生动地勾勒出来, 另一方面 也凸显了马昔勒斯心中的无奈,为故事的发展蒙上神秘的面纱。

②隐喻( Metaphor)

例如:The cock,that is the trumpet to the morn,Doth with his lofty andshrill-sounding throat Awake the god of day …

朱译:公鸡的鸣叫往往预示着黎明的到来……, 基于此,莎氏便把“公鸡”喻为“报晓的喇叭”。通过如此奇妙的隐喻,莎氏将“公鸡的鸣叫”和“鬼魂的消失”建立起玄妙的联系,从而给剧情的发展披上神秘的外衣,扣人心弦。隐喻是莎氏在该剧中使用 频率最高的一种修辞,从剧的开始到结束,隐喻随处可见。

8两种译本的夸张修辞比较

夸张( Hyperbole)

夸张是为了突出某一客观事物或人物的情感 而故意夸大其词地对其特征作艺术上的缩小或扩大,以使坏的东西显得更坏,好的东西显得更好。

①  例如:Why, what should bethe fear

I do not set my life at a pin’s fee,

And for my soul,what can it do to that,

Being a thing immortal as itself

朱译:

嗨,怕什么呢?

我把我的生命看得不值一枚针,

至于我的灵魂,那是跟它自己同样永生不灭的,

它能够加害它吗?

卞译:

为什么,有什么可怕?

我把生命看得不值一枚针,

至于我的灵魂,既同它自己,

一样是不朽的,它又能伤它什么呢?

此处是哈姆雷特跟随先王亡灵走时所表的决心。为了弄清真相,哈姆雷特把自己的生命看得一文不值,卑微得像一根针一样。

莎氏在这里运用缩 小的夸张有双重含义, 一是为 衬托哈姆雷特勇敢无比, 二是为 以后哈姆雷特思想的突变埋下伏笔。

②  例如: I could a tale unfold these lightest words,

Would harrow up thy soul,freeze thy young blood,

Makes thy two eyes,like stars,start from their sphere.

朱译:我可以告诉你一桩事,用最轻微的几句话,

都可以使你魂飞魄散,使你年轻的血液凝冻成冰,

使你的双眼像脱了轨道的星球一样向前突出。

卞译:要不然我可以讲讲,轻轻的一句话,

就会直穿你的灵府,冻结你热血,

使你的眼睛,像流星,跳出了眶子。

从上文的“lightest words”,“harrow up thy soul”和“freeze thy blood”等词汇可以看出,莎氏在这里通过夸大夸张制造出一种毛骨悚然、紧张恐怖的气氛。

鬼魂说出如此话语是为了刺激哈姆雷特的神经,以使他鼓起勇气为自己复仇。哈姆雷特听后确实义愤填膺。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当真正要复仇了,哈姆雷特却又变得犹豫不决。莎氏通过哈姆雷特这种前后矛盾的举止把其性格缺陷描绘得入木三分。 一方面 自己父王被杀、母后被夺、王位被篡, 另一方面 自己却在复仇中犹豫不决。 这样的修辞手法,让观众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便油然而生。

9两种译本的排比修辞比较

排比( Parallelism)

Horatio:…Soshall you hear

Of carnal,bloody,and unnatural acts

Of accidental judgments,casual slaughters,

Of deaths put on by cunning and forcedcause …

卞译:……你们会听到

荒*、残杀、反常背理的行为,

出于偶然的灾殃、意外的送命,

迫不得已、将计就计的成功,

以及,在一个收场里,谋害别人,反害了自己的结局。

朱译:

……你们可以听到

奸*残杀、反常悖理的行为。

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刀杀人的诡计

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排比修辞是利用相同的句式展开来论述,从 而使“结构平行匀称,语调铿锵有力”。上文中,霍拉旭用了三个 of 开头的句式向福丁勃拉斯及英国的使者阐述了丹麦国发生的悲剧情况。这样的排比修辞格不仅节奏分明、语意流畅、声声入耳,更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戏剧效果可谓甚佳。

10两个译本翻译目的比较

(1)为传承翻译思想而译

朱先生是中国传统翻译诗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从传统意义上讲,朱生豪所采用的翻译诗学强调“意”的翻译,尤其是“神韵”的传递,反对逐字逐句对照式拘泥生硬的翻译。

而卞先生提出了“亦步亦趋”的翻译思想,即指翻译时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在追求形式对应的基础上 追求内容的忠实。

(2)为预期读者而译

→ 朱先生心中的预期读者是被日本肆意欺凌,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炎黄子孙。为了普及莎作,当务之急更需要的是简单流畅的译本。因此,在翻译时他采取了以散文文体译诗,挣脱莎士比亚素体诗的形式禁锢,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使语言更好地言情达意。

而卞先生的《哈姆雷特》在五六十年代完成,这时莎作已经在国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对 → 莎作译本再度关注的多来自翻译界和文学界的学者。基于如此趋势,卞先生坚持如实介绍西方诗,保持尽量使译作保持原诗的面貌。很显然卞先生翻译面向的是国内的学者, 一方面 是为了翻译研究; 另一方面 为了保留西诗的特点从而丰富我国的现代诗歌的形式。

(3)为时代所需而译

→ 朱先生的译本诞生在抗日战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莎剧翻译中的浸透着朱生豪在危难时代世事维艰深刻感受。时代的意识形态鲜明地烙印在汉译莎士比亚戏剧中,因此朱译本以其丰富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

→ 而卞先生翻译莎作时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政局不稳,出于意识形态原因,西方文学大都不被国人所接受。但由于其在人类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中国还是决定引进莎作,但是要从揭露资产阶级的腐朽的角度进行重译。

11朱生豪与卞之琳译本风格比较(可作结尾)

无论是朱生豪先生的“神韵意趣”,还是卞之琳的“以似致信”,他们二者以自己独特的翻译策略展示了自己对莎翁原作的解读 。

亦无论是朱氏的“诗化白话文体”还是卞氏的“口语白话文体”,二者都以极强的 表达力传达了莎翁原作的精髓。

亦无论是朱氏译文中的声韵和谐的平仄、押韵和节奏,还是卞氏译文中音韵的灵动变化与错落均衡,二者都给中国读者带来了诗歌节奏的美好与优雅。

问题一:《红与黑》那翻译的版本比较好呢? 《红与黑》的译本可能有几十种,名家译本也将近10个了,但说得上一支独秀,明显好于其他版本的却没有。郝运、罗新璋、张冠尧等人的基本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很难说哪个更好。

郝运译的比较通行,其他的还有许渊冲俯闻家驷的也够得上一流水平。

问题二:请教熟悉法国文学的朋友,《红与黑》的哪个译本最好 以前读过郝运的版本,但那是很早以前的事情,大概的情节还记得,对于译本的语言现在已经忘的很干净了,可能那时候太小,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注意译本的细节,更多的是一种虚荣心,在别人讨论《红与黑》的时候自己也可以插几句嘴,以表示自己读过。最近重读《红与黑》,一个是罗新璋版,另一个是许渊冲版的。罗的译本的缺陷在于,成语的过多使用,使人读起来有一种陈词滥调的感觉,好像你在看话本小说一样,对于这点,傅雷说的非常好,“把旧小说的文体运用到创作上来,虽在适当的限度内不无情趣,究竟近于玩火,一不留神,艺术会给它烧毁的。旧文体的不能直接搬过来,正如不能把西洋的文法和修辞直接搬用一样。何况俗套滥调,在任何文字里都是毒素”,更可笑的是,我竟然在罗版的《红与黑》看到了上海方言,这真是太雷人了。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对文字进行还原。是对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声音,还原成动作,声音,色彩,氛围,意境,而罗新璋的译本的语言让人产生莫名其妙的模糊感,乍一看起来,似乎文字很美,但语境很模糊,让人进入语境的时候总感觉这之间总隔着什么东西。如果我们进入不到作品的语境,又如何欣赏作品的美呢?然后我又读了许渊冲版本的《红与黑》,读起来就非常舒服,很快就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译者个人的趣味取向,我们不做过多的评价,可是烂俗成语的使用,无疑会破坏文字本身的活力,毕竟成语是已经死了的文字,做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还能为使用那些陈腐的宋元话本语言而津津乐道吗

问题三:红与黑。哪个版本比较好。 《红与黑》的译本可能有几十种,名家译本也将近10个了,但说得上一支独秀,明显好于其他版本的却没有。郝运、罗新璋、张冠尧等人的基本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很难说哪个更好。

郝运译的比较通行,其他的还有许渊冲、闻家驷的也够得上一流水平。

我看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

但是就内容翻译而言,我还是觉得北京燕山的版本最好~~

希望有帮助到你,衷心祝读书愉快!O(∩_∩)O

问题四:红与黑的哪个译本最好 上海译文郝运版的最好!其次是译林郭宏安的!

问题五:《红与黑》哪个中文译本最好 上海译文郝运版的最好!其次是译林郭宏安的!

问题六:世界名著的最佳译本有哪些 ・俄国・

《战争与和平》-- 草婴,短期无法超越。(可惜由于草婴先生撤版,已不能出了。)

《战争与和平》-- 高植,也很好。(上海译文八十年代)

《战争与和平》-- 刘辽逸,人民文学版。

《安娜卡列尼娜》-- 草婴

《安娜卡列尼娜》-- 罗稷南(三联)

《复活》-- 汝龙

《复活》-- 草婴,这两个译本都是经典。

《前夜》-- 丽尼

《贵族之家》-- 丽尼

《父与子》-- 巴金

《卡拉玛左夫兄弟》-- 耿济之

《罪与罚》-- 朱海观 王汶

《 》-- 南江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南江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刘辽逸 楼适夷 陆风

《高尔基短篇小说选》-- 瞿秋白 巴金 耿济之 伊信

《猎人笔记》-- 丰子恺

《猎人笔记》-- 冯春,未知如何。

契诃夫作品 -- 汝龙

《当代英雄》-- 翟松年

《静静的顿河》-- 金人

《普希金诗选》-- 查良铮

《家庭的戏剧》-- 巴金

《死魂灵》-- 满涛

《一个人的遭遇》-- 草婴

《阿列霞》-- 蓝英年

《日瓦戈医生》-- 蓝英年 张秉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梅益

《谁之罪》-- 楼适夷

《苦难的历程》-- 王士燮

《往事与随想》-- 巴金,上海译文79年版。

・法国・

《悲惨世界》-- 李丹 方于,短期无法超越。

《悲惨世界》-- 郑克鲁,也很好。

《巴黎圣母院》-- 陈敬容

《海上劳工》-- 陈筱卿

《笑面人》-- 郑永慧

《笑面人》-- 鲁膺,上海译文,也相当不错。

《九三年》-- 郑永慧

《冰岛的凶汉》-- 陈筱卿

《雨果诗选》-- 程曾厚

雨果戏剧 -- 许渊冲

《包法利夫人》-- 李建吾,短期无法超越

《包法利夫人》-- 周克西(译文),也很好。

《约翰克利斯朵夫》-- 傅雷

《欧也妮葛朗台》-- 傅雷

《高老头》-- 傅雷

《幻灭》-- 傅雷

《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 郑永慧

《恶之花》-- 钱春绮

《茶花女》-- 王振孙

《红与黑》-- 郝运

《巴马修道院》-- 郝运

《都德小说选》-- 郝运

《一生 漂亮朋友》-- 王振孙

《吉尔・布拉斯》-- 杨绛

《莫里哀喜剧六种》-- 李建吾

《娜娜》-- 焦菊隐

《吉尔布拉斯》-- 杨绛

《基督山伯爵》-- 蒋学模

・德国・

《浮士德》-- 郭沫若,1959年人民文学版。

《浮士德》-- 董问樵,1983年复旦大学版。

《浮士德》-- 钱春绮,1982年上海译文版。

《浮士德》-- 绿原,人民文学版。

《少年维特之烦恼》-- 郭沫若

《席勒戏剧诗歌选》-- 钱春绮等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冯至 姚万昆

・英国・

《唐璜》-- 查良铮

莎士比亚戏剧 -- 朱生豪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卞之琳

《傲慢与偏见》-- 王科一

《孤星血泪》-- 王科一

《牛虻》-- 李Z民

《卡斯特桥市长》-- 侍桁

《性心理学》-- 潘光旦

《雪莱抒情诗选》-- 查良铮

《一九八四》-- 董乐山

《鲁滨逊漂流记》-- 徐霞村

《德伯家的苔丝》-- 张谷若

《无名的裘德》-- 张谷若

《还乡》-- 张谷若

《大卫考坡菲》-- 张谷若

《呼啸山庄》-- 张玲 张扬

《名利场》-- 杨必

《傲慢与偏见》-- 张玲 张扬

《失乐园》-- 朱维之

《福尔赛世家》-- 周煦良

《董贝父子》-- 祝庆英

・美国・

《瓦尔登湖》>>

问题七:书 红与黑 罗玉君 和 郝运 谁的译本比较好? 红黑,到底有几个版本我不清楚,大致还有有解放初巴金版、周存勖版、赵瑞蕻版、译林版的郭宏安以及董红钧版,至于罗玉君和郝运翻译的两个版本,当然是郝运的好,罗玉君的译本有五四遗风,早期白话文的风格难免不够流畅。

而郝运先生的版本还附带了《司汤达谈〈红与黑〉》和两篇法庭记录,这些资料在其他译本当中是很难看到的。郭宏安先生的《红与黑》译本也很好,在语言运用方面可能更现代一些,他的译序《谁是“少数幸福的人”》是质量很高的评论文章。

问题八:红与黑的中文译本 1944年,《红与黑》,赵瑞蕻译,重庆作家出版社1954年,《红与黑:一八三零年纪事》,罗玉君译,上海平明出版社1986年,《红与黑》,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红与黑:一八三零年纪事》,闻家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红与黑》,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红与黑》,罗新璋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红与黑》,赵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红与黑》,邹心胜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红与黑》,边芹译,花城出版社1996年,《红与黑》,刘志威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红与黑》,胡小跃译,漓江出版社1999年,《红与黑》,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红与黑》,林甫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红与黑》,杨华、杜君译,海天出版社2003年,《红与黑》,陈文豹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红与黑》,肖红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年,《红与黑》,孙文颖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红与黑》,魏裕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红与黑》,南健译,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年,《红与黑》,董红钧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红与黑》,胡荣译,广州出版社2007年,《红与黑》,王殿忠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红与黑》,许渊冲译,重庆出版社2008年,《红与黑》,王瑾泽译,农村读物出版社2009年,《红与黑》,水木译,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红与黑》,王丽萍译,哈尔滨出版社2011年,《红与黑》,刘志威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问题九:《红与黑》谁翻译的比较好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 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这本书的内心描写很好,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很值得阅读的!

问题十:《红与黑》谁翻译的最好 郝运比较推崇直译,斯汤达本人的文风也不是华丽派的,所以或许让人过于平实。如果喜欢有文采点的,可以看罗新璋的,如果还要有文采,可以看许渊冲建议你第一遍看就买上海译文郝运译的。然后你可以找些章节对比看。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许渊冲的,他的诗词翻译绝对是中国第一人。楼主如果对比较文学感兴趣也可以看许渊冲写的文学与翻译这本书。

记得80年代的时候,某报纸把红与黑里的最后一句话的译本拿出来评价,许渊冲翻的是魂归离恨天。认同者甚少。他翻译的东西很有灵气,不过也看你喜欢哪种调调的。

  摘 要:《飞鸟集》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影响深远,在世界各地被译为多种文字版本,是最早被译为中文版的泰戈尔作品之一,本文以郑振铎和徐翰林两个不同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分别就词汇、句法和修辞三方面进行对比赏析,研究发现,郑译保留了原文的散文体,选词造句上也再现了原文形式和内容,便于读者理解和阅读,而徐译本更具有意蕴美,语句表达更为形象生动些,两个译本都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语句都有效地传达了作者原著的思绪情感。

 关键词:《飞鸟集》;诗文;文学文体学论

 作者简介:陈丽雯(199112-),女,汉,江西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2

 引言:

 《飞鸟集》创作于1913年,是泰戈尔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诗文选题广泛,诗句短小精悍,言辞华丽优美,每一精巧的诗都向世人传达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引�I世人展开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旅程。读泰戈尔的诗集,总能给予人们一种激进向上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他的诗像珍珠一般闪耀着深邃的哲理光芒,不仅唤起对大自然、对人类,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爱意,他的诗犹如纯真无邪的天使脸庞,看着他,就“能够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感知世间的真善美。

 一、文学文体学论综述

 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体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学学派,它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1]是“检验翻译质量的试金石”。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探讨诗歌,分析其“具有美学艺术价值和文体意义的语言特征”,[3]有利于挖掘诗歌的语用效果和审美,为相应的作品翻译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本文依据利奇和肖特的文学文体学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从选词、句法和修辞三大方面来围绕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分别选取郑振铎的译本《飞鸟集》和徐翰林的译本《飞鸟集》(以下简称郑译本、徐译本)展开对比赏析。

 二、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一)词汇层面

 词汇是形成整个语篇最基本的要素,具有促进整个语篇连贯流畅的作用,且对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飞鸟集》整个语言风格十分优美,每品读一句,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文学的庄严与美丽,透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说词汇的选择很大程度能反映出其对原作风格再现的情况。

 赏析:诗人通过将忧愁交融于暮色的景致中,内心渐渐平静下去,犹如暮色沉浸在寂静的山林,诗中介词“among”,郑直接保留介词原意:在……中,显得语句些许呆板,而徐巧妙地将介词活化为动词,译为:夜色降临在……中,这样一来,使整个语句都富有动态美,表达效果更为生动,让人深感忧思如暮色一般沉寂于整个静谧的山林,心境此刻是如此开阔,体现一种内心与大自然的融合之美。

 赏析:两个译本基本上都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法,诗中“draw”一词,可以看出徐译本更为优美,日间作息告一段落,此刻疲惫的身心需要得到舒展放松,郑将其译为“拖在海滩上的小船”,“拖”一词极显疲惫之感,如此状态下欣赏晚潮的兴致并不高,不同的是,徐将其译为“泊在海滩上的小船”,泊这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日间的辛勤,此刻终于可以休息片刻,正如停泊的小船静静悠悠地靠岸休憩,聆听晚潮交织的舞曲,呈现出一幅美丽的景致。

 赏析:两个译本基本结构,语义都大致相同,用词也都符合诗歌的习惯用语,唯独一处“message”郑译为神示,徐译为讯息,每一个孩子的出生都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小生命,是神圣而高洁的,婴儿刚出生一切都是与世间的风尘嘈杂相隔绝,一切都是圣洁的,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小天使带着上帝的神示来到人间,去完成这一生的使命,此处将其译为神示最为恰当不过了,将整句诗的格调都带上了灵动的感情基调,整个语言表达也更为生动形象。

 (二)句法层面

 作为篇章重要的组织单位,句子既承担着表意的重任,也是展现文体风格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翻译句子时译者要 “注意在把握句子的整体性基础上再现该语言文体的风格”。[6]两个译本句法各具特色,来传达作者的诗意情感。

 赏析:整体来看,两个译本均保留了全意,但就表述方式而言,郑译句子更为累赘,而且读起来也比较拗口,逻辑结构也不紧凑;徐译简洁明了,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以及表达习惯,语句更为通顺明了,意思相比更为明确,句式简洁,条理也更为清晰。

 赏析:两个译本语义大致相同,郑的译本相比徐的译本句式更为脱俗,并且将claim一词名词动词化,既未改变原诗的风格,也符合中国人用词的习惯,以每一小短句来说明,更为强调生命是因“世界”的要求而获得资产,因为爱的要求才得以有了价值,让人一目了然,内容也更为朴实易懂。

 赏析:两种译本读下来,原诗的意思都有透过译文展现出来,徐的译本更为简洁,且整个句式都十分的优美,将woman后面的从句直接译为定语加以修饰,使得整个诗句调理很清晰,很好地保留了原诗的诗韵美感,而郑的译本语序更倾向于复制原文,将从句处理为一个时间状语从句,放在句尾,这样读起来稍显拗口,整句略欠美感,也不符合中文表达的逻辑思维。

 (三)修辞层面

 1、比喻拟人。在泰戈尔的诗文中,所有的事物都被赋予生命和灵性,他将自然界的一切拟人化,把微风中的树叶比作思绪的断片,将鸟儿的鸣唱喻为晨曦来自大地的回声,天空与大海间的蜜语交谈,鸟儿与云朵间的浓情蜜意,任何的人世间的情感在他的笔下都得以诗情画意,美不胜收,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一切的深深爱恋之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赏析:原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把群树比作人来表达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由的向往,peep at这一词组将群树整个都拟人化,使得整个诗句都充满俏皮活力,两个译本基本都采用了直译的手法,巧妙地再现了原诗的修辞风格。 2、对比。原诗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将飞鱼走兽同人类进行对比,来衬托人类的独一无二,歌颂人类不一般的生命。

 赏析:两个译本都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韵律美,郑译本“但”和徐译本中的“却”字都有将原文的转折关系加以体现出来,通过对比来抒发情感:我们人类同时兼有了沉默、喧闹和音乐,还能有什么不能满足的么?我们要做的,是好好地爱生活,享受生活,用一种美的心境去看待生活。

 3、夸��。夸张是通过言过其实的说法来增强表达目的,不但能加强语势,还可增强表达效果。诗篇的最后一首诗以小情诗完美结尾,通过誓言的形式来传达一种爱意。

 赏析:两个译本完全一致,都是采用了直译的方式来输出源语言,采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最后的话语”来传达原诗一种浓浓的爱意,让人不禁感叹这誓死的山盟海誓。

 三、总结

 通过从词汇、句法和修辞这三个方面来进行两个不同译本的赏析,我们发现,郑译与徐译可谓是各有千秋,大家们的翻译都很好地传达了原诗的精髓以及情感,带领着读者走进了清新的诗意空间,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郑的译本无论是从词、句以及修辞的角度,都是十分忠实于原文,语序上都是十分贴近原文,更为拘谨,话语也倾向于白话文,通俗易懂,而徐译本则更注重艺术的美感,在保留作者的原意的前提下对语言的措辞加以修饰,使其更具意蕴美,语句表达更为形象生动。通过赏析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优秀的翻译作品,尤其是文学翻译作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还要忠实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此外,译者要善于有意识地淡化、抑制其个人风格,来保留原作作者利用文体的特点所希望达到的特殊效果和艺术功能。

 参考文献:

 [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申丹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2002(1)

 [3]李良举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J]西藏大学学报,2007,22(3):106-107

 [4]泰戈尔著飞鸟集:英汉对照[M]郑振铎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2

 [5]泰戈尔著飞鸟集:英汉对照[M]徐翰林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7

 [6]沈丹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论《一朵浮云》的风格翻译[J]海外英语(上)2013(7)

书籍非常讲究版本,不同的版本可能存在天壤之别,我们平时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应该深有感触,比如《洛丽塔》和《飞鸟集》,译本繁多,差异甚远。古籍更是如此。古籍版本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只有极少数文献学专家能够掌握,非常幸运的是,49年以后,大陆集中了最优秀的文史人才从事古籍整理,产出了大量成果,使得常见常用古籍成为了普通出版物。

我经常看见网友晒书,其中不乏古籍整理本,但多为一些杂牌出版社的普及本,严格说来,不能作为个人常备书籍。我认为即使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不做学问,也应该选择严肃的版本,毕竟阅读古籍并不是一件可以偷懒的事情。纵使不读,摆在家里也不失身份,总比某些人拿出注音版《诗经》装逼要好。

简单来说,可靠的古籍基本都由大陆的专业古籍出版社出版,而绝大部分出自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两家,不过并非这两家出版的所有古籍都是最好的版本,它们也会出一些简体横排的普及本。此外,还有许多古籍经过学者的仔细注释和阐释,已不仅仅是古籍整理,而是学术创作,在出版社的选择上也会多样一些。

在此,我按照“经史子集”的图书分类法罗列一下大家最常用的古籍版本。因为学养浅薄,对国学只能管窥蠡测,我就目力所及进行推荐,手头无书,图书信息多来自豆瓣,不列原著作者姓名,仅列注释、翻译、阐释者之名,如有舛误,请不吝指出。

这套嘉庆年间阮元主持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影印本是目前市面上最为正宗的儒家经典版本,不过即使是研究者看了也不免头疼,大家如有兴趣,可以买回家镇宅。

《春秋》有三传,为《谷梁传》、《公羊传》和《左传》,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读《左传》就足够了。

《中庸》、《大学》篇幅较小,文字也较浅显,看下面这部书就行了。

这本书不是古籍整理本,而是古代刻本的影印本,“四书”采纳的是朱熹的注释本,《大学》、《中庸》可以用这个版本。

另外,据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近思录》和《传习录》都很不错,鄙人没有翻过,仅供参考。

毋庸置疑,“二十四史”+《清史稿》只能选择中华书局这套经典的点校本,其他版本根本不用考虑。这套大书目前正在重新整理,《史记》、《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已出新版,在装帧上更为精致。

同样毋庸置疑的是,《资治通鉴》也只能选择中华书局出版的20册点校本,其中包含胡三省注,2011年重新印制的版本页边距更大、纸张也更好。

高步瀛:《魏晋文举要》,中华书局,1998年

以上是我的推荐,大多可在京东、亚马逊、当当等网站上买到,部分旧书需要到孔夫子旧书网购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去读,下功夫读,用“扎硬寨,打死仗”的方法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