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河的汉源考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1收藏

玉带河的汉源考证,第1张

汉江发源地,古今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汉江源诸说:《山海经·西山经》说:“西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尚书 ·禹贡》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尔后,《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水经注》等古籍中又有汉水二源说,《华 阳国志》记载:“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龙西县嶓冢山, 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水经注》言:“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编者:上述著述现代考证,实为嘉陵江支流西汉水源)

据《汉中府志》载:“汉江,水出(宁羌)州八十里嶓冢山。”“山在州北九十里,在栈道烈金坝西十里,山势尊严,峰峦回合,望之蔚然深秀,其相连者为汉王山。…山内有洞,宽数丈,深里许,为汉水发源处。水从下涌出,有声砰砰然,天将降雨,其声愈大如殷雷,洞外有石砌台数丈,为往时祭汉源行礼之所。”在今阳安铁路、川陕公路旁,有形如华盖的千年古桂一株,并有唐建明修的禹王宫遗址。从此向北,可仰望嶓冢山,有小溪南来,俗名“汉王沟”,即“漾水”,循沟行10里,即到“白岩湾”,古木垂蔓,下有一洞,洞口有一钟乳石,状如卧牛,人称“石牛洞”,石牛高155米,长310米,遍体绿苔水渍,自背至臀有八个古字,径不盈尺,光怪陆离,不可辨认,有人揣之为“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或“岷嶓既艺朝宗于海”。相传为大禹刻石,故名禹王碑;但从发现年代不早于清末,且石质极差,不可能历4000年之久。

陕西省水利地志载:在汉江源诸说尚无科学定论之前,仍沿袭《汉中府志》所载的传统说法石牛洞为源头,位于东经106°14’,北纬33°03’。从烈金坝到武侯镇长约60公里为江源峡谷段,大部分为山地,干流两岸谷坡较缓,源头汉王沟以及青泥河、五丁关河(宽川)均为泉流小溪,于烈金坝附近汇合后至大安小盆地北纳大林河,河流又进入曲折峡谷,至炭场市会南源玉带河,继至沮水铺会北源沮水河,至武侯镇出峡,比降为125‰。

另有源于五丁关至陈家大梁一带的石钟沟之说,实为大安河。其发源地与玉带河发源地相距不远。但从流域面积、长度来讲,玉带河都大于大安河。故现代多数水文资料认为玉带河为汉江主源。实际上,在勉县以上,历史资料所谓的石牛洞水、北来的沮水(史称汉水北源)、玉带河(史称汉水南源),汇合处都在勉县新铺一带。经专家多次踏勘论证,《辞海》1989年版,正式确定汉江源流为玉带河。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自序 水泽利忠 1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凡例 4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校雠资料一览 4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图版 6

史记会注考证目录 1

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一百三十卷 1

史记总论 泷川资言 2088

太史公事历 2088

太史公年谱 2096

史记资材 2100

史记名称 2105

史记记事 2105

史记体制 2106

史记文章 2110

史记残缺 2113

史记附益 2114

史记流传 2115

史记钞本刊本 2119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 2121

史记正义佚存 2124

司马贞张守节事历 2126

史记考证引用书目举要 2126

书史记会注考证后 泷川资言 2129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补遗 水泽利忠 2130

猿投神社藏史记古钞本 2162

邹诞生史记音佚文拾遗 2167

刘伯庄史记音义佚文拾遗 2168

陆善经史记注佚文拾遗 2176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校雠资料一览 1 宫内厅书陵部藏清原家点本五帝本纪第一 清原

2 求古楼高山寺旧藏东洋文库藏天养(1144-1145)钞本夏本纪第二 天养

3 高山寺藏罗振玉景印殷本纪第三 高山

4 高山寺藏周本纪第四 高山

5 高山寺旧藏东洋文库藏天养(1144-1145)钞本秦本纪第五 天养

6 宫内厅书陵部藏高祖本纪第八 秘阁

7 毛利家藏延久(1069-1074)钞本吕后本纪第九 毛利

8 东北大学图书馆藏延久(1069-1074)钞本孝文本纪第十 延久

9 野村氏久原文库旧藏大东急纪念文库藏延久(1069-1074)钞本孝景本纪第十一 延久

10 山岸德平氏藏大治(1126-1131)钞本孝景本纪第十一 大治

11 神田文库藏罗振玉景印河渠书第七 神田

12 宫内厅书陵部藏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秘阁

13 高山寺藏罗振玉景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高山

14 高山寺藏罗振玉景印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高山 一 史记抄

1 英房史记抄(正平二年1347) 英房

2 桃源史记抄 桃

3 桃源史记抄引古本 桃古

4 幻云史记抄 幻

二 宋板史记校记

幻云(月舟寿桂)南化玄兴直江兼续旧藏上杉隆宪藏南宋庆元(1195-1200)本栏外校记又称南化本 南化

三 元板彭寅翁本史记校记

1 枫山文库旧藏宫内厅书陵部藏本 枫

2 狩谷夜齐旧藏宫内厅书陵部藏本 夜

3 三条西实隆公自笔宫内厅书陵部藏本 三

4 伊佐早谦旧藏庆应大学图书馆藏本 谦

5 梅仙和尚自笔建仁寺两足院藏本 梅

6 崇兰馆旧藏天理大学图书馆藏本 崇

四 日本庆长(1596-1614)古活字本(传嵯峨本)校记

一 八行有界本

1 狩野亨吉旧藏东北大学图书馆藏本 狩

2 东洋文库藏本 岩

3 成篑堂文库旧藏主妇之友ぉ茶の水图书馆藏本 成

4 尾阳文库旧藏天理大学图书馆藏本 尾

5 森立之旧藏大东急文库藏本 森

二 八行无界本

1 和学讲谈所旧藏内阁文库藏本 阁

2 成篑堂文库旧藏主妇之友社ぉ茶の水图书馆藏本 篑

3 高木家旧藏天理大学图书馆藏本 高

三 九行无界本

1 狩野亨吉旧藏东北大学图书馆藏本 野

2 东洋文库藏本 崎

3 青州文库旧藏东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东

4 神原文库旧藏东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神

五 引古本校勘记

1 尊经阁文库藏博士家本史记异字(天朝传本史记说) 博异

2 博士家本史记异字引中彭本 中彭

3 博士家本史记异字引中韩本 中韩

4 金泽市立图书馆藏本(大岛贽川桃年编著)史记考异 贽异 一 宋板史记

1 仁寿本二十五史所收北宋仁宗(1034-1038)景佑监本配南宋重刊北宋监本史记集解 景

陶氏景印百衲本史记所收第二种北宋大字集解同右

张文虎校勘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称宋本亦同

2 竹添井々内藤湖南旧藏武田长兵卫藏传北宋史记集解 井

陶氏景印百衲本史记所收第一种北宋小字集解同右

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景印北京图书馆藏南宋绍兴初杭州刻本史记集解亦同

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称北宋本亦同

3 刘氏嘉业堂景印宋蜀大字集解本 蜀

4 飞鸟井家龟谷成轩内藤湖南旧藏武田长兵卫藏南宋绍兴庚申(1140)刊集解本 绍

5 黄尧圃旧藏静嘉堂文库藏淳熙(1174-1189)耿秉刊集解索隐合刻本 耿

陶氏景印百衲本史记所收第三种南宋集解索隐无述赞本同右

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称南宋本亦同

6 幻云南化玄兴直江兼续旧藏上杉隆宪藏南宋庆元(1195-1200)黄善夫刊集解索隐正义三注合刻本 庆

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景刊黄善夫本民国十九年(1930)至二十六年(1937)刊百衲本二十四史本同右

四部丛刊所收亦同

7 陶氏景印百衲本史记所收第四种南宋乾道(1165-1173)中蔡梦弼刊集解索隐有述赞本 蔡

二 元板史记

1 静嘉堂文库藏中统二年(1261)刊集解索隐合刻本 中统

2 至元二十五年(1298)彭寅翁刊三注合刻本 宫内厅书陵部庆应大学天理大学大谷大学各附属图书馆藏 彭

彭寅翁本史记写本

宫内厅书陵部藏三条西实隆公自笔本

建仁寺两足院所藏梅仙和尚自笔本

三 明板史记

1 毛晋刻十七史史记集解本 毛

2 毛晋刻单索隐本 索

3 王延喆翻宋庆元三注合刻本 王

4 嘉靖四年(1525)柯维熊翻宋庆元三注合刻本 柯

5 嘉靖十三年(1534)秦藩翻宋庆元三注合刻本 秦藩

6 万历四年(1576)李光缙增补凌稚隆评林三注合刻本 凌

7 游明大升校集解索隐合刻本 游

8 万历二十四年(1596)刊冯梦祯校三注合刻南监本 南

9 万历二十六年(1598)刘应秋北雍板二十一史所收三注合刻北监本 北

四 清板史记

1 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刊本或称官本经史馆本贽川史记考异称乾本 殿

2 同治九年(1870)张文虎刊金陵书局本 金陵

五 民国板史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国立北平研究员总办事处出版课排印)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 顾

六 朝鲜刊本据大岛贽川史记考异 韩

七 日本刊本及其他诸本

1 庆长古活字本(传嵯峨本) 嵯

2 延宝二年(1674)史记评林八尾再版本明治十三年(1880)三版本 凌和

3 群书治要 治要

4 宋郑樵通志 通志

5 宋板吕东莱史记详节 详节

丁 校勘记其他诸本

1 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本史记考证 殿考

2 同治壬申(1872)金陵书局刊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 札记

3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 志疑

4 清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考异

5 清赵翼二十二史剳记 剳记

6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商榷

7 瞿方梅史记三家注补正 瞿补

8 张棡史读考异文澜学报二卷一号 张考

9 大岛贽川史记考异 贽异

10 秋谷史记校正 秋谷

补甲 史记古钞本

15 炖煌秘籍留真新编所收残燕召公世家第四 炖煌

16 同所收残管蔡世家第五 炖煌

17 同所收残伯夷列传第一 炖煌 一 宋板史记

8 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景印北京图书馆藏南宋本所收蜀刻本 蜀刻

史记总论·史记考证引用书目举要

《索隐》、《正义》以后,宋王应麟、洪迈,明柯维骐、陈仁锡、徐孚远、顾炎武,清方苞、王鸣盛、赵翼、钱大昕、梁玉绳、王念孙、沈家本、钱泰吉、张文虎、李笠各有著作,订补渐精。在我邦中井积德甄采尤详,发明甚多。其余可资于参考者数百种。今揭其要。

日本

恩田仲任(称新治,号蕙楼,尾张人。) 史记考

村尾元融 读史记稿本

冈白驹(字千里,号龙洲,播磨人,居京都。) 史记觽

皆川愿(字伯恭,号淇园,京都人。) 史记戾柁

中井积德(字处叔,称德三,号履轩,大阪人。) 史记左传雕题

近藤守重(号正斋,称重藏,江户人。) 右文故事、正斋书籍考

龟井昱(字元凤,号昭阳,称昱太郎,福冈人。) 左传缵考、国语考

猪饲彦博(字文卿,号敬所,京都人。) 史记三书管窥

古贺煜(字季晔,称小太郎,江户人。) 史记匡缪稿本

安藤维寅(尾张人。) 扁鹊仓公传割解

多纪元坚(字廉夫,号桂山,江户人。) 元简(字安叔,号茝亭。) 扁鹊仓公传补注

僧瑞仙(号桃源。) 史记桃源抄

僧寿桂(号幻云。) 史记幻云抄

编者未详 博士家本史记异字①

冈本保孝(称缝殿介,号况斋,江户人。) 史记传本考

安井朝衡(字仲平,号息轩,日向人,居江户。) 左传辑释、论语集说

竹添光鸿(字渐卿,称进一郎,号井井,天草人,居东京。) 左氏会笺

新城新藏(福岛人,居京都。) 东洋天文学史研究

禹域

唐刘知几(字子玄,彭城人。) 史通

洪迈(字景庐,号容斋,鄱阳人。) 容斋五笔

王观国(长沙人。) 学林

吴仁杰(字斗南,昆山人。) 两汉刊误补遗

郑樵(字渔仲,号夹际,莆田人。) 通志

倪思(字正甫,归安人。) 班马异同

娄机(字彦发,嘉兴人。) 班马字类

王应麟(字伯厚,祥符人。) 困学纪闻、艺文志考证、通鉴地理通释、玉海

金·王若虚(字从之,藁城人。) 滹南遗老集

元·马端临(字贵与,乐平人。) 文献通考

胡三省(字身之,天台人。) 资治通鉴注

明·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人。) 丹铅总录

柯维骐(字奇纯,莆田人。) 史记考要(依《评林》所引。)

程一枝(字仲木,号巢父,休宁人。) 史诠(依《志疑》所引,与陈氏《史记考》略同。)

凌稚隆(字以栋,吴兴人。) 史记评林

胡应麟(字元瑞,兰溪人。) 少室山房笔丛

焦竑(字弱侯,江宁人。) 焦氏笔乘

陈子龙(字卧子。) 徐孚远(字闇公,华亭人。) 史记测义

陈仁锡(字明卿。) 史记考(与《史诠》略同。)

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昆山人。) 日知录

清高宗(乾隆皇帝。) 御批通鉴辑览

马骕(字宛斯,邹平人。) 绎史

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人。) 经史问答

方苞(字灵皋,号望溪,桐城人。) 史记注补正、望溪文集

何焯(字屺瞻,号义门,长洲人。) 义门读书记

顾祖禹(字景范,号宛溪,昆山人。) 读史方舆纪要

顾栋高(字震范,又复初,无锡人。) 春秋大事表

汪越(字师退,春榖人。) 读史记十表

王懋竑(字予中,号白田,宝应人。) 白田山房杂著

赵翼(字崧松,号瓯北,阳湖人。) 廿二十札记、陔馀丛考

王鸣盛(字凤喈,号西庄,嘉定人。) 十七史商榷

查慎行(字悔馀,号初白,海宁人。) 得树楼杂钞

张照(字得天,华亭人。) 馆本史记考证

杭世骏(字太宗,号堇浦,仁和人。) 史记考证

赵一清(字诚夫,仁和人。) 水经注释

沈涛(字西雍,嘉兴人。) 铜熨斗轩随笔

钱大昕(字晓征,号辛楣,一号竹汀,嘉兴人。) 廿二史考异、三史拾遗、十驾斋养新录

钱大昭(大昕弟,字晦之,号竹庐。) 汉书辨疑

王元启(字惺斋,嘉兴人。) 三书正讹、月表正讹

崔述(字武承,号东壁,大名人。) 补上古唐虞夏商丰镐洙泗考信录、孟子事实录

梁玉绳(字曜北,钱塘人。) 史记志疑、瞥记

洪颐煊(字筠轩,临海人。) 读书丛录

王昶(字德甫,号述庵,一字兰皋,松江人。) 金石萃编

洪亮吉(字稚存,号北江,阳湖人。) 四史发伏

桂馥(字未谷,曲阜人。) 晚学集、札朴

姚范(字南青,号畺坞,桐城人。) 援鹑堂笔记

姚鼐(字姬传,范侄,桐城人。) 惜抱轩笔记

汪中(字容甫,江都人。) 述学

卢文弨(字绍弓,号抱经堂,杭州人。) 龙城札记、钟山札记

孙星衍(字渊如,阳湖人。) 问字堂岱南阁诸集

戴震(字慎终,号东原,休宁人。) 东原文集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人。) 读书杂志

恽敬(字子居,阳湖人。) 大云山房文集

章宗源(字逢之,会稽人。) 隋书经籍志考证

沈钦韩(字文起,号小宛,吴县人。) 汉书疏证

林春溥(字鉴塘,号三山居士,闽中人。) 竹柏山房十五种

包世臣(字慎伯,泾人。) 艺舟双楫

俞正燮(字理初,黟人。) 癸巳存稿、类稿

黄式三(字薇香,号儆居,定海人。) 周季编年、儆居集

黄以周(式三子,字儆季,定海人。) 儆季杂著

沈家本(字子敦,号枕碧楼,归安人。) 史记汉书琐言、刑法总考分考、赦考

吴裕垂(字以燕,泾县人。) 史案

吴熙载(字让之,仪征人。) 资治通鉴地理今释

李兆洛(字申耆,武进人。) 历代地理韵编

张惕愉(仪征人。) 史记功比说

成孺(宝应人。) 史汉骈枝

丁晏(字俭卿,山阳人。) 史记毛本正讹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笙,湘乡人。) 求阙斋读书录

俞鸿渐(号印雪轩,德清人。) 印雪轩文钞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德清人。) 湖海笔谈

周寿昌(字荇农,长沙人。) 汉书注补正

梁章钜(字闳中,号退庵,福州人。) 退庵随笔

钱泰吉(字辅宜,号警石,嘉兴人。) 甘泉乡人稿、曝书杂记

张文虎(字孟彪,又字啸山,南汇人。) 校史记札记、舒艺室随笔

孙诒让(字仲容,瑞安人。) 述林

王先谦(字益吾,号葵园,长沙人。) 汉书补注

李慈铭(字炁伯,会稽人。) 越缦堂日记

丁谦(字益甫,仁和人。) 汉书匈奴西南夷两粤西域传地理考证

朱锦绶(字建侯,吴县人。) 读史记汉书日记

查德基(字南乡,长洲人。) 读史记日记

徐鸿钧(字圭庵,吴县人。) 读汉书日记

崔适(字鱓甫,归安人。) 史记探源

李笠(瑞安人。) 史记订补

梁启超(字任公,新会人。) 史传今义

①又题曰天朝传本史记说、天朝传本史记异文,引枫山本、三条本、中彭本、南化本、中韩本,以校今本。其曰枫山本者,文章生京房所手校;三条本,永正中三条西实隆手写;南化本,僧南化所藏;中彭本,盖彭寅翁本;中韩本,盖朝鲜刊本。天保十三年松崎明复赠林大学头书云:去今二十七年前,加贺藩有校刊二十一史之议,使藩儒大岛忠藏当其事,遍校各本,遂请及枫山文库本,此书盖忠藏手录。

 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那古书的收藏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知识

 古籍的装帧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轴装 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图1)。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旋风装 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守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大约盛行于唐代。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经折装 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蝴蝶装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凶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线装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籍的装订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这一进程,对古籍的年代鉴定十分重要。传世宋版书多经过后人重新装修,或改为包背装,或改成线装,但仔细观察,仍能在版心处发现粘贴痕迹,书页外沿则有磨损痕迹。

 几部古籍版本著作比较谈

 版本学的研究与探讨源于宋代。汉、唐虽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古书校勘、注释、编目,但印刷业尚未形成,零星的版本记载仅限于正经正史的修订。南宋尤袤著《遂初堂书目》开创了一书兼载数种版本的先例;(宋)岳珂著《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被后世称为第一部系统记录版本知识的著作。明代视宋版为珍稀之物,藏书家、校勘家逐步摸索各种版本的特征、优劣,可惜这些版本学史料只散见于笔记、杂记中。清代学者开始罗列诸本、考证源流、登录刻工、详论纸墨。钱曾著《读书敏求记》奠定了古籍版本鉴定的基本原则。《天禄琳琅书目》及它的《后目》已把版本学的核心——善本书的收藏与鉴定推到了极致。清代学者对版本学贡献最大的当属专门记载版本状况的各种题跋记,尤以“顾批黄跋”为最。后人汇集成书的有为顾千里著的《思适斋书跋·书跋辑存》,为黄丕烈著的《士礼居藏书题跋》、《续记》、《再续记》,《荛圃藏书题识》等。

 近现代是版本学集大成的时代。叶德辉著《书林清话·书林余话》是古籍版本学第一部专门著作;张元济著《中国版本学》(1916年)与孙毓修著《中国雕板源流考》(1918年)把版本学从史学中独立出来;钱基博著《版本通义》总结了前人的成就,把版本学列入学术研究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介绍版本知识的书,有毛春翔的《古书版本常谈》(1965年初版,1977年再版)。此书已是收藏品,配有插图,通俗易懂,可惜明代部分较凌乱,清代部分过于简单;陈国庆著《古籍版本浅谈》于版本学名词解释简明扼要,但不全面,适于入门者;魏隐儒著《古书版本鉴定丛谈》(1984年初版),体例较完备,也有实际经验的总结,只是不谈价格,宜专业人员参考;李致忠著《古书版本学概论》、《中国古代书籍史》,刘国钧著《中国书史简编》,曹之著《中国古籍版本学》,张绍勋著《中国印刷史话》等,都是从史的角度论述版本学、目录学、内容系统可靠,又有最新史学发现佐证,惟厚古薄今,实用性差些。

 在谈到版本学专门著作时,不能不谈到两部流传稀少的油印品:一是北京大学陈宏天教授的《古籍版本概要》(1987年讲义稿),其特点是专业性、系统性强,表列详尽,论断精到,清代部分尤为各书所不及;可惜重学术、轻市场,非专业人员不感兴趣。二是北京中国书店编《古籍版本知识》(上、下),1980年油印本。书出于古籍鉴定大师雷梦水、张宗序手笔,在内部流传。笔者珍藏此书初版本,且有雷梦水先生签名,捧读二十年,收益最大。该书列举资料极为丰富,如清代武英殿刻书、官书局刻书、民国精刻本等都是各书所论不及的。关于版本鉴定方面,该书也极富特色,真假俱呈,详辨优劣,特别是从价格上来判断版本取舍,“实战”性极强;当然系统性、条理性就不够了。从价值、价格上判断版本的著作,最具参考性,爱好者也颇关心,但学者们却言之甚少。笔者醉心古籍收藏多年,有几本书在论及版本价格方面很实用,也很具史料价值,一并开列出来,供书友参考:

 《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1983年商务初版,详列1912年至1947年古籍善本收集价格及善本影印、复制印刷史话;

 《艺风堂友朋书札》(上、下),1980年上海古籍初版(中华文史论丛增刊本),详载缪荃孙先生等七十人清末民初收售善本价格及藏书聚散史话;

 《弢翁藏书年谱》,李国庆编,2000年黄山书社出版,详载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六十年购书、访书、藏书史料,价格精准,详备。

 目前北京中国书店联合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海国拍、上海朵云轩、上海敬花等各大拍卖公司合作整理出版九年来《中国拍卖古籍文献目录》(2002年1月上海书店出版)及《续集》(2002年8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详载百余场(2000年底前)拍卖实况,极具市场参考价值。书中对拍品的断代、提要、说明等都经专家审核、把关,恐怕这就是最新的版本学参考资料了。

 版本目录与鉴定古籍

 我国古代,虽自图书诞生之日起,藏书管理者就开始编制图书目录,但是直到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人们才真正开始重视编制藏书的版本目录。

 所谓版本目录,就是指著录图书的篇目和主要内容,并详细著录图书的作者或编者,以及出版者、出版年代等情况的书籍,是著录和记载版本简况的专用工具书。南宋初年尤袤编制的《遂初堂书目》,被公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本目录。

 明清时期,是著述版本目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公私藏书版本目录,对版本的著述更加详细,不仅记载了图书的篇目、主旨、作者、出版者,还简略记述了版本的特征、源流等情况。但明代的版本目录学术价值不大,而清代的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参考价值。如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于敏中等的《天禄琳琅书目》、纪昀等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著录古籍版本最为翔实,在藏书界影响很大,是权威性很高的版本目录书。

 民国以后,著名版本学家孙殿起所著的版本目录《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是近一内蒙最实用和常用的版本目录工具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专业古籍出版社陆续编辑和出版了《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提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重要版本目录工具书,成为当代图书馆、藏书家及古籍藏书爱好者最好的参考书。

 古籍版本目录的编制,按不同标准有如下分类:一是按国家目录、私人目录、史志目录3种;二是按学术内容分类,有综合性目录和专科目录2种;三是按编篡目的分类,有举要目录、缺书目录、辨伪目录3种;四是按收录范围分类,有丛书目录、地方目录、个人著述目录、善本目录、知见目录等。

 版本目录与古籍鉴定紧密联系。因为从古至今的版本目录,系统揭示了各个时代古籍图书的存佚状况,著录了历代古籍不同版本的源流、特征及概况,成为鉴定古籍版本真伪及其价值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版本目录对于古籍鉴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帮助了解古籍概况。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典籍分别著录在历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官修书目、私藏书目等目录中。阅览这些目录,能使我们较清楚地了解到各个朝代古籍的刊流、流通、收藏及存佚概况,从而便于比较、鉴定新近发现和收藏到的古籍。如果你看到一部古籍实物,可先对其外观、纸张等等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再与相应年代的版本目录进行对照。如果古籍实物与版本目录著述相符,即可做出鉴定结果;如果实物与著录不符,则要进一步查找资料,弄清是非,不能轻易下结论。

 第二,便于识别版本真伪。凡对版本目录了若指掌的人,都能详细了解古籍的书名、篇卷、作者、版刻、函册、提要的等情况,从而可以具体考证和辨别古籍的真伪。如汉代刘向父子所著《七略》,在《隋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两部目录书中均有著录,而在《宋史!艺文志》中却不见著录,说明《七略》一书在唐宋间已经失传。如果在宋代以后发现署名《七略》的古籍,除辑佚本外,其余可判定为伪本。

 第三,公正审定版本价值。当你发现收集到一部古籍时,可通过查阅《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等版本目录,了解该书的递藏、传承等情况,从而可以正确判定其收藏价值;如果该书在以上版本目录中没有著录,则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伪书,二是海内孤本。到底属于哪种情况,则需进一步查阅其他古籍鉴定工具书,或请教有经验的鉴定人员协助鉴定。运用各种方法验明其正身后,就可以准确判定其价值。

 历代古籍版本目录有时也难免出现一些讹误。所以,利用版本目录鉴定古籍,还要有清醒的头脑和主见,不可盲从,以免出现错误。

 古籍的收藏与辨伪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藏书的传统,在书房内放大镜置几册古书,既能显示出儒雅的生活情趣,又能体现出藏书者的文化修养。如今太平盛世,收藏风日渐趋浓,继字画、瓷器等收藏品之后,古籍又成为收藏者收藏投资的一个新热点。尤其是在拍卖会上,线装古籍连连拍出令人吃惊的高价后,更是激发了人们对古籍收藏的兴趣,同时,引得深藏民间的古籍纷纷浮出水面。近日,记者就古籍的收藏采访了南昌的古籍收藏家王令策和周海鹰先生。

 哪些古书具有收藏价值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籍拍卖会场场火爆,且价格越拍越高。书价大幅提升是否等于所有古籍都能升值王令策认为,善本古籍和版画古籍的增值潜能较大。

 善本古籍主要指具有历史文物、学术资料和版本艺术价值的版本书。它包括内府刊刻的殿版书,海内外绝无仅有的孤本,内容好、书法精的明清抄本,以及清初以前的精美刻本。年代越久远,书品就越珍贵。往往衡量私人藏书是否达到藏书家水平,也经常以收藏多少善本书为标准。

 宋版书一向被认为善本书之佼佼者,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由于宋版书弥足珍贵,有宋版书的人大都不愿意轻易出手,特别是收藏家手里的宋版书,别说让他出让,甚至从不示人。所以,一旦有缘与宋版书相遇,只要财力允许,下决心买下定是一条增值财路。元版书虽不能同宋版书相提并论,但收藏界一向认为,宋元本同属珍稀善本,爱好者值得关注。现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年代较近的古书便自然升华,明版乃至清初版本,凡是具有文献价值和刻印精美的古籍,也已步入善本行列。王令策说,目前明清善本尚不难寻,价格也不算太高,但增值潜力颇大,收藏者值得关注。

 王令策告诉记者,善本的古籍有以下9种代表性:

 ①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②明刻本和明抄本(刻印模糊和流传较多的除外);

 ③清代乾隆以前的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④太平天国及历年农民政权所刻印的图书;⑤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⑥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⑦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⑧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⑨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

 版画古籍

 在收藏者关注善本古籍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版画古籍的收藏了。王令策说,从历次书刊拍卖会的图录看,无不将漂亮的版画画面精印拍卖图册中,哪怕书中只有一幅也从不放弃。我国版画古籍很多,诸如《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传》、《晚笑堂画传》、《百孝图说》、《红楼图咏》、《唐诗画谱》、《鸿雪因缘图记》、《三才图绘》、《孔子圣迹图》、《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诗》以及《耕织图》、《棉花图》和《蝴蝶秋斋所藏画册》等。最为精美的要属明末画家胡正言的版画力作《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这两套版画古籍不仅在于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而且还开创了木版水印先河,解放初年,一部明版装裱成册的《十竹斋书画谱》仅售10元,如今它的价值已经超过10万,可见版本好,刻印精美,书品完整的版画古籍,都值得投资收藏。

古书收藏方法

 古书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经济)价值”,但不是所有的古书都“值大钱”。李洪啸总结说,总的来说所有藏品的通则是讲究“真、精、新”。因为自古以来,好东西会被精心爱护,很多好的古玩,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除此以外,还有古书收藏的特有原则:

 年代是古书收藏的重要因素,现在宋版书论页拍卖,明版书论册拍卖。明版书普遍刻印较精美,万历前的书少而更珍贵。清光绪之后的受西方印刷技术冲击,书普遍质量下降。带画的书比纯文字的好,多色印的比黑的好。

 同一时代版本的看内容,古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除了佛教道教带图的经书外,儒家的经类不值钱。“史”多是“够古不够玩”,价值居中。而“子”和“集”中,则不乏珍贵之物。越是冷门,生僻,少见的越珍贵。

 同内容的看印刷,在版本上,初印本最珍贵,一般只有几本,是红色印刷,用来校对和主人自留。其次是蓝本,一般也就10来本,送朋友。最后才是大批量印刷的黑本。黑本里,字迹清晰的版本较好。印刷到最后,版已被磨损,甚至断裂,此时书籍印刷模糊,价值较低。

 此外,特殊内容(如禁书)、知名度高的书的早期印本、精印本及殿刻本、官刻本、名家刻本等较珍贵。名家批校本或收藏本价值高。白纸比黄纸价值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