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一题50分,附加题20分
上面回答的都不对
哥们,不知道你想了解到什么程度
1欧阳修(1007年-1072年),名又讹作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中国吉州庐陵(今属江西)人,北宋仁宗儒学家、作家、官员,曾继包拯接任开封府尹,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贫,他的母亲以荻画地,教他写字。
多诵古人篇章,为诗文,“下笔出人意表”。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佑元年(1034)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言事,得罪宰相被贬,欧阳修写信斥责司谏高若讷不主持正义,被降知夷陵县。康定元年(1040)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
庆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诰。五年,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被排挤出朝,欧阳修上书为他们分辩,因被贬知滁州,后又改知扬州、颍州。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和宋祁等一同编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太子少师。神宗熙宁五年(1072)卒于家,谥文忠。
2华佗字元化,又名旉,三国时,东汉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
华佗,东汉末医学家。名旉,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外科,曾用“麻沸散”施剖腹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华佗很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创造了一种“五禽之戏”,用以锻炼身体。五禽戏是以体育活动为主、与气功结合的健身运动。华佗字元化,又名旉,三国时,东汉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3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始于太祖铁木真,终于元顺帝,共15帝。元朝是蒙古族的王朝,疆域宽广,但统治残暴,致使王朝短命。
元朝皇帝谱
太祖铁木真(1162-1227)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太宗窝阔台(1186-1241)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昭慈皇后----(1242-1246)年称制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定宗贵由(1206-1248)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1248-1251)年称制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宪宗蒙哥(1208-1259)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成宗铁木耳(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武宗海山(1281-1311)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英宗(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
泰定帝(1276-1328)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文宗(1304-1332)(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明宗(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宁宗(1326-1332)(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顺帝(1320-1370)(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其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
唐诗宋词如璀璨夺目的玑珠,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闪耀着灼灼的光芒。如果说“诗言志”的话,那么词就该是“言情”了。笔者在这里所谓的“情”,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词,它既可以指亲情、友情、爱情的“小情”,也可以指代济世为民的“大情”,这种“大情”在一定意义上也就趋同于诗所要言说的“志”。正是因为词的内涵如此丰富,因而自它产生之日起,便成为文人的宠儿,发展至宋代,已如一颗熟透的草莓般光彩夺目,令人艳羡不已。
欧阳修是宋初文坛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不但是著名的诗人和散文作家,而且是宋词一大家,他的词,笔者尤为喜欢。欧阳修的词,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感情波澜,但写来文字清隽疏澹,初步摆脱了宋初文坛上还有遗响的“花间”习气,也比那些充满着淡淡哀愁的南唐词意境开阔。它明白如话,却禁得住咀嚼,无怪乎冯煦说词至欧阳修“风尚为之一变”了。
欧阳修前期的词多叙柔情,作曼语,风格深婉;后期的词风格为之一变,主要题材是歌咏风物,描写山水。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了十首《采桑子》,在词的前面《西湖念语》中,叙述了他当时的恬恬心情:“虽美景良辰,固多于商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而会意,亦旁若无人。”《采桑子》组词可谓是后期词风的代表性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咏颍州西湖的秀美风景,读来清新隽雅,淡然闲适,显示出作者洒脱的情怀。这也是笔者为何如此钟爱欧词的原因。其中一首“画船载酒西湖好”更可说是笔者的挚爱了。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笔者读罢此词,一种淡然之感油然而来,似姗姗云间行走,似缓缓东篱采菊,似悠悠松下对弈,似款款湖上把酒,如此这般,岂不快哉!再来看看欧公带我们走进的是怎样的意境吧。
首句“西湖好”是统领全词的,下面分别渲染了这个“好”字:画船载酒、稳泛平波、空水澄鲜、别有洞天,使人俯仰留连,乐而忘返。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这也是本词所揭示的主题。
上片开头“画船载酒”点明了欢宴的地点是在颍州西湖的船上。作者与颍州有特殊的感情,这里既是他早年因支持范仲淹进行政治革新,上书分辩而遭贬谪之地,也是他晚年归隐之地。简简单单、通俗浅易的“西湖好”三个字却饱含着作者的全部赞美之情。“急管繁弦,玉盏催传”是对欢宴的具体描写,酒杯频传,勾出了朋友们举杯畅饮之情态。这种欢畅,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亦可寻觅:“人杰地灵”,“宾主尽东南之美”,“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抑或李白《将进酒》中痛快豪放之吟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以酒会友,酣畅淋漓,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不必探究谈笑者是“白丁”还是“鸿儒”,觥筹交错间自是友人与作者本人的豁达情怀。“稳泛平波”极尽湖面之无风无波,画船之从容荡漾,游者之逍遥闲适。“任醉眠”把词人酒醉之后的啸傲湖山之态勾画毕露,此情此景,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里所写的游宴西湖之乐,表面看是写自己的闲适生活,悠然自得的心态,实际上反映了作者仕途坎坷的最终归宿,是作者历经“行路难”后寄情山水,排忧遣愁的生活态度。他早期在“庆历之争”时,支持革新派范仲淹等人与保守派吕夷等人作斗争,因而遭贬谪,先任滁州太守,后迁扬州、颍州为知州。虽为地方官任,他依然关心国事,同情民生疾苦,是“进亦忧,退亦忧”。晚年又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趋于保守,所以在王安石当政时期,也颇为失意。因此在词的上片里所表现的“稳泛平波任醉眠”恰是他晚年厌倦政治斗争,“久在樊笼,复返自然”,希冀平和,寄情山水的心理写照。
下片词人描绘出一个清幽空灵的美好境界。“行云却在行舟下”,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十分新颖的笔墨勾画了碧天白云倒映在清澈水波上的画面,倒影是动的,“行”字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云”的倒影之动,不仅仅因为行云变化,而且由于诗人是乘船来看“云”的倒影,是水动舟移的结果。云动、影动、船动,亦拨动了作者被束缚已久的疏朗旷达之心。一个“却”字强调了画面的奇丽――本是蓝天的白云,却在湖面的“行舟”之下,如此令读者豁然明朗,原来作者写的是水中所见!“空水澄鲜”进一步描绘了湖水的清澈、空明。这“空水澄鲜”一句本出自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在这澄清如洗、倒影如画的湖面上泛舟,怎不会令人留连忘返呢? “俯仰”写出了游者俯身视碧水涟漪,仰卧观行云舒卷,极其逍遥自在的神情。“留连”表现了寄情山水,十分惬意的心情。俯仰留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疑是湖中别有天”一句,以白话入诗,无雕琢之痕,更见贴切。此景此情,置身舟中,一任清风吹拂,湖水飘动,上下天水空明,尘世间的名绳利索,此时此刻抖落殆尽。此句在艺术表达上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是“疑”,并非是真“疑”,它含蓄的寄托了作者寄情山水,了却平生的朴实愿望。
欧阳修性情平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他在《六一居士》传中说,“因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张,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以及吾一翁”而自称“六一居士”。毫不例外的想起苏轼在《行香子》中所抒之怀:“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的这种旷达精神也正是受到了欧阳修的影响。常言道“文如其人”,欧阳修如此豁达,他的词充满乐观精神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首《采桑子》就是建立在欧阳修晚年寄情山水的心情上的。全词不重辞藻,不采丽句,只是信手拈来,信笔写去,却能使“词意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进入一个高超的艺术境界,正如素面佳人,不施粉黛,亦能动人。
《采桑子》俊逸的风格是词人乐观旷放精神的反映,而明秀的意境则是词人歌酒自娱、心无尘杂的独特情怀和坦荡恬淡、复归自然的人格的升华。正如范晓燕女士所言,只有像欧阳修那样历尽笙歌宴乐之后归于隐退的人才能“觉”,才能“悟”,并在觉悟中脱却世事纷杂,清静淡薄的享受生命的美好。对于欧阳修来说,这些美好虽然短暂了些,却是他生命最完美最圆润的句号,是他经过人生长途跋涉后,卸下一切重担,走进旷寂而幽深的山林留下的一串空谷余音,极清、极幽。
鹤叫九天,雁排长空,鹭上青天,鹂鸣翠柳,此天上飞鸟之极致;狮吼山谷,驼走大漠,马嘶平原,犬吠深巷,此地面走兽之极致;云间行走,东篱采菊,松下对弈,湖上把酒,此人生快意之极致。“画船载酒,别有洞天”,灿烂复归平静,这未必不是人生最美的结局!
参考文献:
《唐宋名家词选》 龙榆生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欧阳修评传》 黄进德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宋词鉴赏词典》 贺新辉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7年版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年版 2000年版
汪艳,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合肥市图书馆藏有各类图书、报刊40万册。社会科学方面有特色的重点藏书包括:地方文献、人物传记、港台书刊和解放前的影印报纸等,还有大型文化典籍《四库全书》和《续四库全书》;自然科学方面的重点藏书是与科技和经济建设有关的建筑、轻工、电子、食品、医学以及适合我市农村种、养殖特点的农业科技图书等。该馆还收藏了美籍华人贾成宽、石以明,德国侨胞周仲铮,香港石景宜以及作家鲁彦周、那沙和画家韦君琳等社会名人的赠书近万册,增加了馆藏的品种,现已初步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藏书体系。
特色馆藏
合肥市图书馆现有藏书四十万册,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重点藏书是与科技和经济建设有关的建筑、轻工、电子、食品类,以及适合我市“三县一郊”种养殖业特点的农业科技图书;社会科学方面的重点藏书是地方文献、文史类图书等,还有大型文化典籍《四库全书》、《续四库全书》及珍贵的古籍图书。我馆每年还订购报刊近千种。较为丰富的馆藏是开展参考咨询、信息服务的坚实基础,我馆工作人员已利用馆藏资料编撰著作二十多本,撰写论文一百多篇。1997年我馆的图书编目工作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1998年我馆的文献信息中心已进入国际INTERNET环球网络。
在特色藏书中,值得一提的是我馆的地方文献,地方文献作为一地之百科,它反映了一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化风俗等,是人们认识某一地域的工具,它既是研究地方史地的基本资料,也是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决策的参考依据。 我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大致可分为:
文史资料
这些文史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区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山川地貌、物产矿藏、历史人物、民俗风情等。如:
《安徽文史资料》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江淮文史》 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合肥文史资料》 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等
地方性年鉴、年刊
这些年鉴、年刊从各方面反映了我省、我市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变化情况。如:
《安徽统计年鉴》 安徽省统计局编
《安徽经济年鉴》 安徽经济年鉴委员会编
安徽金融年鉴》安徽省金融志编辑室编等志书。它专门记载了本地区的历史、地理和社会情况。如:
《嘉庆合肥县志》 (清)左辅篡修
《续修庐州府志》 (清)黄云总修
《皖志概述》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编等
名人事迹、传记
合肥雄居江淮之间,历史久远,向来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我馆反映这方面的图书很多。如:
《安徽著名人物丛书》中国文史出版社
《安徽历代名人》李鹏、张嘉编
《淮系人物列传》马昌华主编
《安徽历代文学家小传》
包公、李鸿章等个人生平事迹或传记
古籍线装书
合肥市图书馆古籍线装书藏量近4000册。
一、有一套较完备的“十三经”。
“十三经”包括: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经典,我馆收录齐全。另外还有少量的十三经注疏,使我馆收藏的“经书”初具规模。
二、有一套较完整的组合柜装,线装二十四史这等于是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正史,再加上其它史书,又使我馆线装书中的史书部分具有规模。
三、收藏《古今图书集成》较多,但还很不齐全。
《古今图书集成》又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代康熙年间,命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印的大型类书,雍正四年以铜活字排印,共印六十四部,全书一万卷,计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汇编;每汇编又分为若干“典”,全书共三十二典;每典又分为若干部,全书共六千一百零九部。每部中又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等等类目。所以说《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部材料丰富、分类详细、编排系统的集大成的巨著。
我馆曾重点采集此书,可惜至今只购得十二典,三百一十九册。另有目录六册,考证八册。
四、志书是我馆具有地方特色的线装书。
我馆线装书中的地方志,如:
1、(清)左辅篡修的《嘉庆合肥县志》,共二十四册;
2、(清)黄云总修的《续修庐州府志》一百卷,光绪刻本,四十八册;
3、(清)李恩援篡修的《巢湖志》二册;
4、另外还有外埠志书如《安庆府志》等。
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咏柳》
又九年级(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杜甫的《石壕吏》格律教宽,叫古风……” 这里的叫法,不符合习惯。人们习惯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体诗”,而把岑参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了两诗的“异”,所以出了这样的问题。而杜甫的《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新乐府”,而不叫“古风”。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古代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 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七言诗提供了先例。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我国诗歌之源。 至汉代,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体式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汉乐府的发展衍变形成两种主要的形式。曾几诗作
一种是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的《从军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中)等。这些诗歌的特点是虽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但写的内容是新的,不过与原题有一定的联系,如“从军行”与军队军事有关,“雁门太守行”与边塞有关。文人模拟乐府在内容上从汉乐府的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艺术品位。“古题乐府”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七言的古题乐府,今能见到最早的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齐梁时的鲍照始大力为之,写出了《拟行路难》(18首)等。乐府诗可以歌唱,而七言乐府体主要是以吟诵为主,在内容篇幅上,一般比较长,吟诵时如行云流水,一气而下。它可以自由转换韵脚来极尽内容多变、结构转折、气势壮阔、感情跌宕多姿之妙,这种诗体适宜于承载较大思想内容、抒发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乐府通俗明快的特点,又以文人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行体”。 另一种则主要是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事件的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唐朝的杜甫关心国事,用笔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写了许多这样的诗,如《兵车行》(高中)专写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等。这些诗,主要是在实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形式上与五言古体诗无异。稍后的元结、顾况等诗人也写过这样的诗。至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为了挽救当时国家的衰落,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弊端,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结这些诗歌形式,并冠之于“新乐府”的称号,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新乐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叙事性强、平易通俗的“新乐府体”。《竹林答问》中说:“古诗、乐府之分,自汉、魏已然。乐府音节不传,唐人每借旧题自标新义。至少陵,并不袭旧题,如《三吏》《三别》等诗,乃真乐府也。”(《清诗话续编》2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乐府诗的特点。 文人学习“汉乐府”的还有另一类情况,主要是将乐府诗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体诗中,体现出与以往五言古体诗质朴古奥不同的特色,代表作是李白的《古风》(58首)组诗。 “古风”从形式外表上看,与五言古体诗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却有区别。清代赵执信《声调谱》中在回答乐府与古体诗之间区别时说:“音情迥别,于此悟入,思过半矣。”(《清诗话》1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音情”指的就是内容感情风韵方面的区别。《瓯北诗话》中更进一步指出:“盖古乐府本多托闺情女思,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蕴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少陵已无此风味矣。”(《清诗话续编》1142页,1983)由此可见,虽同受“汉乐府”影响,杜甫的“新乐府”与李白的“古风”是有区别的。在唐人诗集中,直接标以“古风”题目的很少。“古风”、“五言古体”、“新乐府”在形式上自由,不讲格律,所以也没有“格律较宽”的问题。凤求凰
七言歌行体发展到唐时,也出现了两种情况。因为唐时出现了“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以区别以前不讲格律的“古体诗”),所以,一种是有意把格律诗的一些句法、手法引入古体诗中,一种是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句法、手法。习惯上,人们把前一类叫做“七言歌行体”,后一类叫做“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 初唐的一些诗人在继承南朝齐梁诗歌的华丽铺陈基础上,尝试将七言格律诗的句式和对仗等手法引入歌行体中,于是出现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诗篇,形成篇幅雄壮、气势宏肆,散句中杂以格律、对仗等句式,以反映广阔社会现实内容见长,读来抑扬顿挫,跌宕多变,为人称道,人称“初唐体”,遂使七言歌行体面貌一新。至盛唐,高适、岑参等用此体式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如高的《燕歌行》及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九下)等,这些诗充分发挥了“初唐体”的特色,内容丰富壮阔,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壮奇丽,手法技巧多样,语言骈散结合、优美多姿,读来令人意气昂扬。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这种体式中融进叙事成分,写出了名篇《长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体又出现了新的发展。直至清代初期,吴伟业(号梅村)用这种诗体写出了《圆圆曲》《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等名篇,以诗咏史,形式上更讲究技巧,辞藻富艳,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态的艺术风貌,优美动人,脍炙人口,更将七言歌行体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称“梅村体”。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等人还用这种体式写出了《颐和园词》等诗。 杜甫陶像
而杜甫、韩愈等诗人则在七言乐府体中有意识地避开律诗的句法句式,以体现出古奥、质朴的风格特色,多用散句,多用“三平”、“三仄”收尾(如“三重茅”、“长林梢”、“沉塘凹”、“入竹去”、“自叹息”、“冷似铁”等),多用奇崛古朴的语言,以体现折拗郁勃的特色,这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在内容风格上,这类诗往往以现实主义的题材、深刻沉郁的感情为主,与前一类歌行体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不同。但讲究内容的壮阔、气势情感的奔放激越,结构的转折多变,又符合七言歌行体的总体特色。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李益的《登天坛夜见海》,韩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卢仝的《月蚀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习惯上被称为“七言古体”。 关于七言歌行体与七言古体诗的区别,前人论述非常多,刘熙载的《诗概》中是这样区分两类特点的:“七古可命为古、近两体。近体曰骈、曰谐、曰丽、曰绵;古体曰单、曰拗、曰瘦、曰劲。一尚风容,一尚筋骨。此齐梁、汉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别也。”(《清诗话续编》2436页)这里所说的“古”指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七言古体,它继承了汉魏古诗的古朴质实的特点;“近”则是指“初唐体”发展而成的七言歌行体,它继承了齐梁尚巧求丽的特点。可以说,这是在汉魏六朝七言乐府诗的大树上结出的两个不同风味的果子。诗仙李白
以上大概是我国古体诗的基本概况,它与唐代出现的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格律诗),成为我国古诗的基本形式。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公元1084年济南的李格非生下一女起名清照之后他便上京为官留下妻女住在济南
这囡子天资聪慧尤其对古代的典籍特别感兴趣以至母亲闲暇之余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对这丫头的教习上
几年后李格非将妻女接到了京都以方便照顾说起来李格非也算是当时很有人气的齐鲁学风学者为什么这么说呢李格非有很多朋友像黄庭坚、晁补啦张耒、秦观啦都跟他关系甚铁所以按照一般的逻辑出名文人的朋友当然——一般也很出名所以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每天听这些大家们谈古论今、吟诵诗文自然对文学特别感兴趣因此李清照时常会写一些诗文交给这些大腕让他们帮着点评、修改一下黄庭坚这些人看过几次后惊讶不已认为李清照是罕见的奇女子之后再开文学沙龙的时候便会经常叫上李清照女生嘛在古代没什么地位也很少有男人夸奖她们听到这些明星作家们这样赞扬自己她便更加来劲儿写作愈发勤奋最重要的是她更加以一个一流80后作家(生于1084年)的标准来打造自己面对浩如烟海的卷帙她天天为自己充电同时她也是一个兼修书法、音乐、绘画、文学的全才是个真正有素质的乖乖女
“女大不中留"啊李家也没有创新地突破一下这句话1101年的时候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照明诚这赵明诚是谁呢宋徽宗时任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这也可谓是门当户对呀说起赵明诚也算是个人物他爱好金石之学也就是金文、铭文、古碑、古籍、石刻、拓片这些东西幼年时他拜读欧阳修《集古录》很崇拜也很欣赏欧阳修嘛也是研究这些的: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老翁一个这就是他六一居士的来历但成年后赵明诚的野心就大了他感于《集古录》尚不完备决心穷尽毕生考证古籍完备古录泽被后学之前我们说李清照也是研究古籍的正因为他们学的专业相同所以他和她虽没谈过恋爱、花前月下但婚后生活相当美满两人和诗作词览图赏书好不快活!
在完备《集古录》的工作上自幼饱读诗书的李清照在精神和实际行动上都支持着赵明诚她经常帮助他考订彝器、碑铭为了搜集资料夫妻两人频繁出入大相国寺搜求三代鼎彝汉碑唐谒每有收获二人都欣喜若狂尤其是赵明诚娶了这么一位才华往外溢得止都止不住的娇妻恐怕出恭时都得偷着乐吧!
但这乐的日子没多久,1129年8月,赵明诚去世了.这一年,李清照46岁.一波还未平,一波却又起,丧事刚刚办完,金兵来犯,同时赵明诚被诬陷以玉壶通敌叛国.面对这么大的变故,身体弱小的她,乱世中纵有才华的李清照,有能干些什么呢?在捐出所有铜器洗清赵明诚的罪名后,她沿着赵构逃跑的路线,流浪、流浪国仇、家恨、丧夫、通敌、叛国统统放**般闪过她的脑海,而身上携带的珍贵文物也被霸占的霸占,强买的强买,偷的偷,骗的骗,所剩无几.最后因张汝舟骗婚而被捕入狱,在友人的帮助下重获自由.
1151年,67岁的李清照,这位被后世推为宋代“婉约派"词风的宗主在忧郁中告别了乱世,去寻找夫君,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
本文2023-08-03 23:10: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