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蚊魔法秀?
入夏后,气温上升,蚊虫都安耐不住蠢蠢的躁动,成群结队地出来“耀武扬威”。现在的宝宝们有空调、防蚊喷雾以及度娘提供的各种驱蚊小妙招,小编突然脑洞一开——古代的宝宝们是如何与讨厌的蚊虫抗争的?难道古代没有蚊子?
不不不,古代当然有蚊子
庄子在《天运》中写道“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你看看,我们老庄也是被蚊子折腾得整晚睡不着。
从白居易的诗“斯物虽细微,中人初甚轻。如有肤受谮,久则疮痕成。”中也可以发现,古人也被蚊虫叮咬后的皮肤问题所困扰。
古人如何驱蚊
我九州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又怎可能那么轻易地让蚊虫造次呢?那么,古人有哪些对抗蚊虫的办法呢,一起来脑洞一下吧~
物理防御——挂蚊帐
要说蚊帐的历史还是蛮悠久的,春秋时期就有“翠纱之帱”,使蚊子不得入内。这一招一直沿用至今,足以说明古人的智慧是非同小可的。
魔法攻击——烧艾草
陆游在《驱蚊》中写道:“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我们的田园诗人用扇子赶不跑蚊子,就只能烧艾草驱蚊子了。古人常把艾草、蒿草晒干,编成草绳来烧(感觉就是蚊香的前身啊)。像端午时节,在门口挂艾草,用雄黄酒涂身用以驱虫的风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在古装剧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妙龄女子送心仪的男子香囊的情景,古人会在香囊里放入藿香、薄荷、紫苏、菖蒲、丁香、八角茴香等药材,随身携带,是不是和现在宝宝用的防蚊手环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加成暴击——松花粉
松花粉不仅有“美人井”的传说,还有每年春季作为贡品进贡的记载,从很多古籍经典中可以发现我们祖先应用松花粉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可没有什么爽身粉、驱蚊水,松花粉中的黄酮成分具有显著的消炎止痒的作用,所以古人用松花粉为宝宝驱蚊、去痱的可能性极大。这就是我一直为宝宝选择松达婴儿爽身粉的原因,看起来很可笑——好像只是因为一个突发奇想的脑洞。但是我相信古人的智慧,松花粉的功效在各种典籍经典里都有记载,有兴趣的亲也可以去查阅一下,也许你才会明白这不只是个脑洞而已。
78阅读
搜索
蚊子的由来的传说
防蚊子的100种档案
驱小蚊子最快的方法
蚊子的口器分解图
户外强力驱蚊
驱蚊子什么原理
撕破诗籍可以用糨糊修补。
传统的补书糨糊乃取面粉添加除虫菊、明矾等防蛀防腐的原料制作,现今补书则以市场购买的化学糨糊用清水稀释便可。将糨糊涂抹在撕破的书籍上,最后拼合粘连,晾干即可。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所以我们要爱护和修补书籍。
扩展资料:
民网北京6月12日电今日,由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主办,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复旦大学传习所、复旦大学古籍保护学社承办的“我在复旦学修复”系列活动——“走进古籍修复”活动在光华楼一楼学生广场举办。
复旦大学2017级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的13名研究生是这次活动的参赛者。他们每人分到一页破损的古籍书页,现场进行修复。一方木桌,一张书页,便构筑起了他们的“书籍医生”天地。这天地里有传统的棕刷,有自制的挑针,有小巧的镊子,更有他们灵巧且训练有素的双手。
比赛完成后,13名同学还向现场师生展示了修补书页、挖补印章、齐栏、线装书装订和“金镶玉”制作等古籍修复步骤。古籍修复是一个要求宁静与虔诚的“旧”事业,也是一个积极发展的“新”学科,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是这转型道路上的推动者和守护者
人民网-教育-原创 -复旦“书籍医生”带你走进古籍修复
-书籍
蚊子历来都是让人头疼的动物。且不说蚊子身上是否携带有某种传染病毒,单是被它那么轻轻一叮,就让人挠也不是不挠也不是。不挠,瘙痒难耐,挠了,却又是愈发地痒。况且蚊子具有见缝插针的能力,稍微不注意,就被它给“壁咚”强吻了。于是,为了驱赶蚊虫,各种避蚊神器出现了。蚊香,就是一种经典的防蚊发明。
蚊香可是防蚊发明中的一大神器(网络图)
蚊香,具有悠久的历史。以我国为例,论起蚊香起源,势必要说到我国烧香祭祀的传统。早在周朝时,每逢重要的日子,人们必会燃点柴草布帛来向上天表达肃仰之意。到了汉代,香炉和线香出现,不仅香的材质有所变化,功能也开始多样,基于蚊虫对烟雾的惧畏,古籍上开始有了“焚香避病疫”一说。此外,古代一些文人奉读书为头等大事,每逢动笔作文或开卷阅读,必要焚香沐浴祷告一番,以表虔诚之情。
宋代时,受中医艾灸疗法的影响和启发,蚊香制作已然成熟。尤其是江南一带,当时的人们尤好在端午时分收储浮萍,风干后加上雄黄,然后用纸包住做成形似艾灸的缠香,用来趋避蚊虫。明朝时,一些地方更是出现以纸包裹鳖甲鱼骨等物的新式蚊香。
焚香避虫在我国古而有之(网络图)
到了近代,苏格兰人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受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派遣,来我国进行了为期三年(1842-1845)的考察任务。1849年,其在浙江西部到福建武夷山途中,因被蚊虫困扰,曾买过一些当地的蚊香使用,颇有成效。回到英国后,福琼还把这种蚊香在其著作《居住在华人之间》(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里进行了记载,一时引起不少昆虫学家和化学家的兴趣。
以上种种,虽然无论是形态还是材质,跟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蚊香都不尽相同,说到底却是异曲同工。那么现代蚊香是起源何处呢?
时间来到1862年,故事的主人公——上山英一郎,在日本本州纪伊半岛西南部和歌山县有天市的一户种植柑橘的农家出生。
上山英一郎(网络图)
上山英一郎大学毕业后,为家族企业工作。1885年,上山英一郎设立了专门售卖自家柑橘的上山商店,同时开始谋划着如何打开国际市场。这年,在老师福泽谕吉(庆应义塾大学创设者、日本明治时期启蒙思想家)的牵线下,美国旧金山一家专门从事植物销售和进口的植物公司老板找到了上山英一郎。这次交集,不仅为家族的生意带来了转机,也为上山英一郎发明蚊香埋下了伏笔。
时隔一年,这个老板忽然给上山英一郎寄来了一盒植物种子,并附信说这是原产于南斯拉夫的除虫菊的种子,对于预防虫害保护作物很有效果,而且这种植物栽培条件简易,目前不少美国人靠着种植此物而致富。
上山英一郎看后很感兴趣,先是自己种植了大量的除虫菊,继而游说了全国不少农户,想要普及除虫菊种植。没想到的是,响应者寥寥无几。想到可能是因为农户们并没有见到成效,所以不敢贸然跟风,于是上山英一郎绞尽脑汁想了一个推广的新点子。他把除虫菊晒干打成粉,撒在农作物上,想通过这种方法验证杀虫效果,谁知效果依然不佳。
除虫菊(网络图)
这年夏天,上山英一郎坐在屋里一筹莫展,苦思着新的推广除虫菊的方法。谁知有几只蚊子不知何时偷溜了进来,一时没察觉,上山英一郎被叮出了好几个包。伸手拍死两个,可仍是有源源不断的蚊子前赴后继扑上来。面对着这些不要命的小家伙,上山英一郎更头疼了,只好站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走动,不给蚊子上身的机会。
恼人的蚊子给苦思除虫菊推广妙招的上山英一郎带来了意外的收获(网络图)
走着走着,上山英一郎忽然站住了脚,想起了家里扔着的一些除虫菊粉。他想,除虫菊不正是有着杀虫效果嘛,于是便找出来一些装进盆子里放在屋内。说也奇怪,蚊子虽然没有死,却也似乎不敢靠得太近了。许是为了证明不是心理作用,上山英一郎关好门窗,鬼使神差拿火把除虫菊粉给点上了。不一会儿,一股带着丝香味儿的灰烟在屋内缭绕起来。没成想,让上山英一郎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他看到不久前还张牙舞爪的蚊子一时间沉寂了下来,好不容易看到一只蚊子,却发现对方像喝醉酒一样飞得歪歪扭扭,最后竟一头栽倒在地上没了生息。
上山英一郎没想到,除虫菊的灭蚊效果竟然如此的强。吃惊之余,上山英一郎的心思活跃起来。他想,既然无法推广除虫菊种植,使除虫菊发挥出保护农作物的作用,那么开发它的灭蚊效果也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
关于蚊香的儿童画(网络图)
1888年,上山英一郎请来一个线香制造工匠,经过无数次的调配和实验,耗费两年时间,终于开发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款蚊香。受佛龛线香的启发,这款蚊香初始时是线香的外观,也因此它有着线香的通病,就是燃烧时间只能持续一个小时左右,而加大长度却容易折断,于是灭蚊效果相对也就显得不足。这时候,还是妻子的一句话点醒了上山英一郎,“螺旋形的话不是更好一点”。
上山英一郎闻言,茅塞顿开。再一次的反复试验之后,他终于摸索出了一种以圆棒为中心,将两条蚊香卷成螺旋形的制作方法。1902年,这种燃烧时长能持续七小时左右的螺旋状蚊香正式面世,名为“金鸟蚊香”。也正是这款改良版的蚊香,奠定了现代蚊香的外形基础。期间关于这款蚊香外观的灵感来源还有一则趣闻,据说是有人问上山英一郎的妻子是如何想到制作螺旋形蚊香的,上山英一郎的妻子答是上厕所。
不过限于技术条件等原因,当时的蚊香全部是纯手工卷制,效率不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55年左右,蚊香制作才开始了全面机械化。自然,蚊香的配制方法也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进行着改良。慢慢的,蚊香内开始出现丙烯菊酯、木屑粉、淀粉、楠树粉等添加物,而曾经一度作为蚊香主要原料的除虫菊粉则渐渐变成了给蚊香增添香味的附属成分。
丙烯菊酯是化学物质,分子式是C19H26O3,主要用于室内防除蚊蝇(网络图)
时至今日,蚊香已然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夏季必需品。然而蚊香灭蚊效果虽好,却具有一定毒性,劣质蚊香更是轻则诱发儿童呼吸道疾病,重则致癌,因此有孕妇或者孩子的家庭一定要谨慎使用。2004年时,蚊香以及杀虫剂还被列入农药管理范围,厂家必须具备生产许可号、农药登记号以及农药生产许可证方可生产蚊香。不过严格的监控之下,依然有一些不法厂家违规生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买蚊香的时候一定要用心鉴别,毕竟灭蚊重要,人身安全更重要,作为灵长类动物,实在犯不着为了一盘蚊香跟一个小昆虫玩命。
(注:部分内容参考自日文维基百科及)
作物(crop)
直接或间接为人类需要而栽培的植物。“作物”一词由日语转借而来,在中国古籍中则称“禾稼”或“谷” 。古代有所谓“五谷”、“六谷”、“九谷”、以至“百谷”之称,其中谷的含义不断发展,由稻、黍稷、麦、菽,逐步扩大到麻类、瓜果、蔬菜乃至所有栽培植物。中国农业文献中自20世纪初开始引用“作物”一词,今已普及,俗称“庄稼”。
曾为人类栽培利用过的植物约有2000种以上,但现在常见的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仅30余种。其余种类繁多的蔬菜类、瓜果类、观赏类植物,有时还包括木本植物中的果树,通常在较小面积上用集约方法栽培,称园艺作物。随着人类需要的发展,除传统作物以外,可以用作食物、饮料、药物以及各种工业原料的植物日益增多,也已大都被纳入作物的范畴。各种牧草和绿肥,虽然不能直接供人类消费,但由于它们对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十分重要,现在也已大多成为栽培作物。
起源和传播 野生植物被驯化栽培成为作物大约有10000 年左右的历史。最初被人类栽培利用的植物物种,经过长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和隔离,形成了许多比原始种更适合人类需要的品种和类型。如以现在的栽培稻、粟、玉米和栽培大豆分别与它们的野生祖先野生稻、狗尾草、墨西哥类蜀黍和野生大豆相比,彼此的外形与实用价值都已有很大区别,分类学家也将它们区分为两个不同的物种。但实际上它们的亲缘关系很近,染色体数目甚至染色体组都相同,相互杂交很易结实。不过前者经过了人类的培育与选择,后者仍处于野生状态而已。当然,现有栽培品种形成的途径不尽相同。如亚麻的纤维用和油用两个类型均系由野生灰亚麻通过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的;向日葵可能由多种野生向日葵杂交形成。有些作物则是人类利用天然形成的异源多倍体驯化而成,如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普通小麦就是由 3种二倍体小麦(或山羊草)合成的六倍体;陆地棉也是由亚洲棉或草棉与秘鲁棉天然合成的异源四倍体。各种作物各有不同的来源与形成途径,但迄今并未全部了解清楚。
关于世界上栽培作物起源的地理位置和传播过程,植物学家们的见解不一。一般认为全世界有12个作物变异中心,每种作物即起源于其中一个或几个中心,或由原生起源中心产生的次生起源中心(见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从起源中心出发,作物又由于各种因素而不断向外传播。除水力、风力等自然原因外,如中国、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等古代文化中心的兴起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战争和民族迁移等,都加速了各地所产不同作物的相互传播。近代交通事业和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发达,尤其为作物的传播增加了机会。哥伦布在15世纪到达美洲,对于结束新旧两大陆之间的长期隔绝状态,沟通许多作物物种之间的交流,改变世界农业生产面貌,起了重要作用。现在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许多作物已经散布到全球可能栽培的地方,并形成了新的已远离其原生起源地的生产中心。
分布 作物由于长期适应原产地自然环境的结果,在栽培过程中对温度、 光能、水分等条件有一定要求,由此而制约着作物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分布。
从温度条件看,全世界 4种不同的温度地带都各有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种类。①寒温带。有春小麦、春大麦、春燕麦、黑麦、粟、黍稷、马铃薯、豌豆、蚕豆、亚麻、甜菜等;②温带。有冬小麦、冬大麦、粟、高粱、大豆、蚕豆、菜豆、油菜、向日葵、大麻等;③亚热带。有水稻、玉米、高粱、甘薯、大豆、菜豆、油菜、花生、芝麻、油桐、桑、茶、棉、黄麻、红麻、苎麻等;④热带。有水稻、甘薯、木薯、花生、海岛棉、咖啡、可可、橡胶树、油棕、黄麻等。但这种适应性也不是绝对的。有些作物由于遗传基础的变异,经过天然或人为的选择,也能改变其本性。如水稻、玉米、高粱本为喜温作物,通过多年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可以产生生育期短、耐寒力强的品种,能在北纬50°、南纬40°处栽培。甘薯、棉花、苎麻的一些品种也可引种到北纬40°,木薯可引种到北纬25°。同时有些本来适于寒温带的作物,如麦类,也可在低纬度地区利用冬季时节或在高海拔地区栽培。但作物适应性变化的范围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将生长不良或不能成活。
从作物生长发育对光周期的反应看,大致可分为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作物两类。前者在生长期间的某个阶段每天所需光照时间较长,一般须超过无光照时间才能完成生殖生长而形成花芽。若光照时间不足,生殖生长就会减缓而推迟开花结实;反之则能促进生殖生长。这类作物多为适于北方生长的麦类、亚麻、甜菜、马铃薯等。短日照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每天所需黑暗时间须超过有日照时间才能形成花芽,黑暗时间延长可促进生殖生长;而光照时间延长只能促进营养生长。一些春播秋熟作物如水稻、玉米、高粱、大豆、大麻等属于这一类。各种作物所要求的这种特定光照条件,也为其适应和分布的范围规定了限度。其中有些作物由于长期异地栽培,也分化出一些对光照不敏感的早熟品种。至于一些生育期短的作物如荞麦、绿豆、菜豆等,一般对光照期反应迟钝,只要在温度许可范围内,在任何地区都能发育成熟,是属于光照中性作物。
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耐旱能力,一般可以用标志蒸腾力大小的蒸腾系数表示。蒸腾系数小的作物,如粟、黍稷、高粱、玉米、大麦、黑麦、花生、向日葵等,一般比较耐旱;而蒸腾系数大的作物如薏苡、燕麦、荞麦、大豆、蚕豆、豌豆、油菜、黄麻等则耐旱力较差。有些作物如水稻不仅喜湿,其根系且可浸在水中而无碍生长。至于小麦、马铃薯、甘薯、甘蔗、甜菜、芝麻、棉花等则属于“干湿中间类型作物”。
此外,作物对土壤酸碱程度的不同敏感性,也与其分布地区有关。大致高粱、苏丹草、田菁、苜蓿、向日葵、甜菜等较能耐盐碱;而稻、燕麦、黑麦、荞麦、马铃薯、甘薯、茶等则较能耐酸。大多数作物适宜于中性土壤。
生命周期 作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一般草本作物从春季播种萌发到秋季成熟收获,其全生命周期在一个年度内完成的,称为“一年生作物”。有些作物如冬小麦、冬大麦等秋季播种后须经过低温的冬季到第 2年夏季成熟的,称为“越冬一年生作物”或“越年生作物”。有些作物如甜菜、菠菜、白菜、萝卜等,第1年播种后当年完成营养体生长,必须经过一个冬季到第 2年才开花结实的,为“二年生作物”。还有如苎麻、苜蓿、甘蔗、除虫菊、菠萝等的生命周期延续3年以上,每年除收获地上部分外,其地下部的根芽或根状茎可连续生长并可用以进行营养体繁殖的,为“多年生作物”,多生长在亚热带或热带。有的作物如棉花、蓖麻,在温带为一年生,在热带则可成为宿根性多年生作物。至于茶、桑、果树等木本植物,则都属多年生作物。
繁殖 分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种类型:①有性繁殖。指作物开花结子,利用种子传代。其中,有的作物可自花传粉,即雌雄蕊在同一朵花内,自交结实,其异交率在1~5%左右的称自交作物,若达到10~15%的则为常异交作物。有的为异花传粉。雌雄花异株或虽同株但雌雄蕊不在同一花内;也有雌雄蕊虽在同一花内,但由于形态上、时间上和生理上的限制,自花传粉困难,须通过风媒、虫媒,这类作物属于异交作物(见传粉和受精)。②无性繁殖。利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块根、块茎、根茎、球茎、鳞茎、地上茎等均为无性繁殖体。繁殖方式有扦插、压条、分株、嫁接等(见植物繁殖)。
分类 作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用途兼顾植物学的分类法为农业上所习用(园艺作物的分类见蔬菜和蔬菜生产、果树和果品生产。大田作物按用途常可区别为食用、工业原料用和饲用 3大类;各类再分为若干亚类。但由于同一种作物常有多种用途,一般只按其主要用途来划分。
谷类作物 也称粮食作物。以收获成熟果实为目的,经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为人类基本食粮的一类作物。极大多数属禾本科,如稻、麦类、玉米、高粱、粟类、薏苡等。但蓼科的荞麦、藜科的藜谷(Chenopodiumquinoa)以及苋科的苋谷(Amaranthus caudatus)等,因其用途与禾本科粮食作物相似,通常也归入谷类作物,或名为假谷类。谷类作物的子实一般含淀粉70%以上、蛋白质10%左右,并有适量的脂肪和维生素,为食物中热量的主要来源,且因易于种植、运输和贮存,是历史上最早驯化、当前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1982~1984年全世界谷类作物的栽培面积达7亿公顷以上,占耕地总面积的52%。谷类作物除主要用作粮食外,子粒及碾制时筛选出的糠麸,可做精饲料;秸秆经过粉碎,可做粗饲料,鲜茎叶则可作青饲或青贮。子实还可用以酿酒,大麦芽可制饴糖。有些子实胚部富含脂肪,利用分离出的玉米胚和稻米糠麸,均可提炼优质食用油。稻、麦、玉米等的茎叶还可用以编制各种日用品和工艺品。
豆类作物 属豆科。以收获成熟子粒为目的的一类作物。主要有大豆、花生、蚕豆、豌豆、菜豆、鹰咀豆、绿豆、饭豆、滨豆等。中国为栽培豆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豆类成熟子粒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作物,如大豆可达40%,其他豆类也均在20~30%左右,为禾谷类子粒蛋白质含量的 2~4倍。豆类蛋白质包含8种动物必需的氨基酸,在禾谷类种子中含量很少的赖氨酸、精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在豆类中都较丰富,可直接食用或用以加工成各种豆制品。大豆、花生等的子实富含脂肪,是人类所需植物脂肪的重要来源。豆类的茎叶不论作干饲料或青饲料,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大豆、花生榨油以后产生的豆饼或粗粉,除可作为精饲料外,还可精制成浓缩蛋白。此外,由于与豆类作物共生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同时豆类的圆锥根吸收土壤深层养料和水分的能力优于谷类作物,种植豆类作物或用以同禾谷类作物轮作、间作,还有充分利用和培养土壤肥力的作用。
薯类作物 以收获富含淀粉和其他多糖类物质的膨大块根、球茎或块茎为目的的一类作物。有旋花科的甘薯,茄科的马铃薯,大戟科的木薯,薯芋科的薯芋、山药、大薯,天南星科的芋、紫芋、蒟蒻,菊科的菊芋、豆科的豆薯,美人蕉科的蕉藕等。这类作物的地下根茎膨大,由薄壁细胞所组成,以贮存淀粉为主,包括2%左右的蛋白质和一些维生素。除豆薯用种子繁殖外,其余均用根、茎繁殖。对逆境和病虫害抵抗能力强,易于栽培,产量高。因钾能促进淀粉的合成和积累,施肥时重视钾在三要素中的配合常有利于增产。薯类除供食用和饲用外,工业上是制淀粉、葡萄糖、糊精、合成橡胶和酒精的原料。茎叶和加工后的粉渣则是富含养分的饲料。鲜薯块一般含水分达80%左右,运输和贮藏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收获后需及时切片晒干,以便贮存。
纤维作物 以收获纤维为主要目的的一类作物。可按形成纤维的组织、器官分为:①种子纤维。如锦葵科的棉花,其纤维系由胚珠的表皮细胞延伸而成,是最主要的纺织原料。②韧皮纤维。如各种麻类的纤维,系由茎部的韧皮层形成。其中荨麻科的苎麻、亚麻科的亚麻和夹竹桃科的罗布麻等的纤维长而整齐,质地柔软,含木质素少,可用以纺织优良麻织品;大麻科的大麻、田麻科的黄麻、锦葵科的苘麻、红麻和豆科的柽麻等因纺性较差,多用以制作粗麻布、麻袋、地毯、麻绳等。③叶纤维。多为热带单子叶植物,如龙舌兰科的剑麻、番麻,芭蕉科的蕉麻,凤梨科的凤梨等。其叶鞘或叶部的维管束纤维粗硬,不能供纺织用,但拉力强、耐湿、耐盐、耐磨,可用以编制各种粗绳索,在航海、采矿、铁路运输上用途很广。棕榈科的棕榈则可做垫、刷与簑衣等。其他如莎草科的茳芏、碱草、藨草、灯心草科的灯心草,禾本科的芦苇、芨芨草等,其叶纤维也可供编织等用。以上各种纤维还均可用作造纸原料。④木纤维。主要来自木本作物,常用以制造优质纸张。
油料作物 以收获含油器官榨油为目的的一类作物。除豆类作物中子实富含油脂的花生、大豆等兼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外,还包括十字花科的油菜、芥菜、油萝卜,胡麻科的芝麻,菊科的向日葵、红花,亚麻科的胡麻,唇形科的紫苏、白苏,大戟科的蓖麻等。锦葵科的棉花,其子仁也含有很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木本植物如油茶、胡桃、油橄榄、油棕、油桐和乌桕等,有时也列为油料作物。各种作物种子的含油量不同,如大豆含量为20%左右,油菜、向日葵、胡麻、油茶、红花等为40%左右,芝麻、花生、蓖麻、油桐、乌桕等为50%左右,椰子、油棕种子的含油量则可高达60%。种子经过提取油脂后的饼渣,尚含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除油菜子饼中含有硫化葡萄糖苷、蓖麻子饼中含有蓖麻碱和蓖麻白朊等有毒成分不能直接饲喂牲畜外,大多可用作优质饲料。
糖料作物 以收获植物体的含糖部位供工业上制糖用的作物。糖分在植株上存贮的部位因作物而异,如甘蔗、芦粟、糖槭在茎部,甜菜在根部,糖棕在花部,其成分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世界栽植最普遍的工业制糖原料,在低纬度地区为甘蔗,在高纬度地区为甜菜,含糖量均在15~20%左右。制糖的副产品糖蜜和残渣,可作酒精或其他化工产品的原料。蔷薇科的悬钩子和菊科的甜菊,叶部含高甜度物质糖苷——双苷配糖体,其甜度为蔗糖的300倍,可作甜味剂和糖尿病患者的辅助药剂。
饮料作物 收获物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用作饮料时对人体有兴奋作用的一类作物。茶的嫩叶可制成茶叶,咖啡、可可的子实经加工后可制成饮用品。梧桐科的可乐果,种子中咖啡因含量达2%,为很强的兴奋剂,系制造可口可乐汽水的原料。此外有大麻科的蛇麻,俗名啤酒花,可做制啤酒时的添加物,本身不含咖啡因,但其花序所含蛇麻香脂腺分泌的挥发油、苦味素、树脂和单宁,能使啤酒具有芳香而略带苦味,故也可归入此类。
调料作物 能产生芳香或具辛辣味的挥发性物质的一类作物。多用作食品的辅料,以促进人的食欲。主要的有蘘荷科的姜,百合科的葱、蒜,茄科的辣椒,十字花科的芥菜种子,伞形科的茴香等。木本植物如芸香科的花椒,胡椒科的胡椒、樟科的肉桂,八角科的八角,桃金娘科的多香果等也有此用途。
染料作物 在合成染料未普遍应用前,染料的来源主要取自植物。中国的传统染料,蓝色的主要原料为蓼科的蓼蓝叶,豆科的槐蓝叶;紫色主要为紫草科的紫草根;红色主要为菊科的红花花冠和茜草科的茜草根等。在欧洲则常用十字花科的菘蓝叶染蓝色,用木蓝草科的木蓝草叶染深**,用千屈菜科的散沫花枝叶染橙色,用蘘荷科的郁金块茎染橙红色等。
橡胶作物 此类作物含有白色液体乳胶,名橡浆。其成分为水、碳氢化合物、树脂、油脂、蛋白质、糖和生橡胶,凝固后成为弹性、韧性很强的橡胶。橡浆对植物本身的作用尚不太明了,可能有愈伤作用,但对人类却有很大价值,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已经广为栽培的木本橡胶作物主要有大戟科的橡胶树,桑科的巴拿马橡胶树和印度橡胶树。草本有菊科的橡胶草和橡胶菊等。在美洲热带还有一种糖胶树,所产生的糖橡胶可制口香糖。
药用作物 是含有各种生物碱和苷类等有机化合物,可用以治疗各种人、畜疾病的栽培植物(见药用植物)。
饲料与绿肥作物 人工栽培以喂养畜禽的称饲料作物(见牧草)。栽培后在生长繁茂时期翻入或割沤,用以增加土壤肥力的为绿肥作物(见牧草)。
芳香作物 具有烃类的萜和氧化、硫化油成分,挥发到空气中呈芳香气味的作物,可用以制造化妆品、食品或熏制茶叶(见芳香植物)。
作物营养与施肥
[编辑本段]
植物鲜体一般含有75%以上的水分,余下的干物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灰分组成,它们在植物体内平均占干重的45%、42%、65%、15%和50%。
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
人类经从1640年,万·海尔蒙特的小柳树盆栽试验起,经过近三个半世纪的探素,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终于弄清了植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所谓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是指对植物来讲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了,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长周期(由种子萌发经生长、发育到最后结出种子)。1939年美国两位植物生理学家提出了鉴定必须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这三条标准是:
①对植物不供给这种元素,便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或称为生命循环)。
②这种元素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没有别的元素可以代替。
③这种元素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而不是间接改善环境的作用。
依据上述标准科学家确定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个,它们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
由于这些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差别较大,人们把这16种元素分成两部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当元素的养分含量在百分之几十到千分之几范围时,称之为大量元素,当含量在千分之几以下到十万分之几时称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9种: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
微量元素7种:铁、硼、锰、铜、锌、钼、氯。
按施肥常用的情况分为:
大量元素肥料:氮、磷、钾肥
中量元素肥料:钙、镁、硫肥
微量元素肥料:铁、硼、锰、铜、锌、钼、氯肥
碳、氢、氧三个元素在作物体中的含量虽然在90%左右,来源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和土壤中的水分(H2O),作物比较容易获得;而氮、磷、钾三个营养元素需要量较多,但土壤中供应较少,往往以肥料的形式加以补充。
本文2023-08-03 23:18: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