柦的组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柦的组词有哪些?,第1张

柦,读音dàn,汉字,本意为形状像盘子的木器。

总结这个字历史上的用法,可以说它是一个多义词,历史上使用的细节如下:

(0)经典解释说“木器,如㯳无足”。 “㯳”即“檠”字,颜师古说“以木曰豆,今之檠也”。“木豆”再去掉“足”,就是此物,依形状看就是木盘。

(1)“桓”的异体字。 齐桓、桓温、乌桓、桓潭等词中的“桓”字,古书中有时会写成“柦”。

(2)人名。 《钓矶立谈》:剑浦人陈陶 又云“磻溪老叟无人问,闲列柦梨教六韬”。 柦、梨其二子小字也。 或问其优劣,陶答曰:“味虽不同,皆可于口”。

(3)水果名。 上条所引有“味虽不同,皆可于口”句,可知此字为果名,而《广博物志》说是梨的一种。

(4)通“渣”,医书类中较多见。 如《针灸甲乙经》:“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柦”。 又如《赤水元珠》:“用姜柦,绵裹,周身擦之”。

(5)通“楂”。 《赤水元珠》:“山柦、神曲、砂仁”。

关於实施种痘免疫的最早记载是在什麽时候呢

明末喻昌《寓意草》(1643)对顾諟明的二郎,三郎在北平种痘医案的记载,较为具体一些:"顾諟明公郎种痘,即请往看其痘苗淡红,磊落中含水色,明润可爱,且颗粒稀疎,如晨星之丽天门下,医者先已夸为状元痘"42清初董含《三冈识略》记载安庆一姓张医师三代所传种痘术,更为具体:其法取患痘者的稀痘浆,贮於小瓷瓶内,埋於土内待用其用法:将所贮痘浆染衣令小儿穿著,则三日萌芽,五日痘长,十日痘萎这是清代文献关於种痘的最早记载1681年,清政府曾专差迎请江西医张琰,为清朝王子和旗人种痘据张琰《种痘新书》说:"经余种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记之,所莫救者,不过二,三十耳"可见种痘术医术已相当高

对於种痘术的发明时间,地点,人物,医书有不同的说法除了前引清董玉山《牛痘新书》所称"唐开元间,江南赵氏"之说,并有清代医家张璐(1617-1700)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所撰《医通》说:"迩年有种痘之术,始自江右,达於燕齐,近则遍行南北"书中记有痘浆,旱苗,痘衣等种痘法康熙52年(1713)朱纯嘏著《痘疹定论》卷二"种痘论"说,宋真宗时(11世纪)宰相王旦请峨眉山女神医到京为其子王素种痘这是医典对种痘起源的最早的详细描述,尽管是以带有神话色彩的文本出现

1727年清初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则把发明人痘接种术确定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闻种痘法起於明隆庆年间,甯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家之传,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称是由安徽太平县人发明并传之天下,但未具姓氏书仲介绍了四种种痘法,即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1742年成书的《医宗金鉴》也记有四种接种人痘的方法,清代朱奕的《种痘新法》则描述了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其苗传种愈久,药力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符合现代疫苗制备的灭活原理

张琰在《种痘新书》自序中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可知张琰之父善种人痘,传自其祖父,其祖则称传自聂久吾聂久吾(尚恒)生於明隆庆(1567-1572)六年(1572),而现存聂久吾著《活幼心法》等医书中均无种痘内容按张琰自序的说法:"宇内方书总无种痘之说,岂治痘之方则宜传之於世,而种痘之术不可向人言乎 盖秘其诀而不肯笔之於书,私其技而不欲公之於世也余今乃洩人之所未洩,传人之所不传"清伍士山在《种痘新书序》言其曾问张琰:"公家既有秘传,曷不公之於世,普利群生 "张琰叹曰:"医书充栋,惟种痘之术不传,盖术家欲专其利,故秘其术以自私也余行术数十年,……今余年将就衰,欲将其术传之天下,故纘述遗篇,详加参考,且将祖父秘传一一书之於册"由此可见,种痘之术确曾长期在极少数方家内部秘传,不为世人所知;就连张琰本人也是在"行术数十年"之後将其书之笔端,公诸於世 《医宗金鉴》说种痘"此诚去险履平避危就安之良法也然种痘一科,多口传心授,方书未载,恐後人视为虚诞之辞,相沿日久,无所考稽,使至理良法竟置无用之地,神功湮没,岂不大可惜哉!今将种痘一法细加研究,审度精详,纂辑成书,永垂千古,庶为种痘之津梁,咸登赤子於夀域也"其所谓"口传心授",确实是种痘术自从发明直到明代一直未被公开的原因,这或许也是古代"医道不分"且医家在某些秘术传承上深受道教秘传传统影响的表现事实上,一般的痘疹治疗,同样存在著秘传的现象,明孙一奎《赤水元珠》卷二十七上"痘疹心印小引"曰:"专门者以痘为秘术,为禁方,固不道其道,心其心,各师其见,各颛其法,而不思融洽众理以契所归"

清黄百家曰:"痘疹不知起自何时,相传在晋宋之间数千年来,毒痡极矣天道好生,物极必返迩乃有种豆之仁术康熈戊申,余读书甬上,有曁阳某者,挟此术至,吾友陈夔献笃奉之,号於同志余时卽欲学焉,而未暇也岁辛酉,余以试事在省家,大人以帖谕云:'痘疫盛行,余方日夜恐恐,适浦阳有傅啇霖者,以种痘术抵吾里,孙軰七人俱得安全,其未信者邻里同舍多罹此厄'余益感而愿得之今年夏,啇霖过访余,与之促膝连床,啇霖亦不惜,尽倾底蕴余时适往昆山,未得竟业政初,啇霖之兄也,文誉斐然,本其家授,兼以此术济世,葢自明初,其远祖窦继先生从戴原礼游,卽精於医,传至其曽祖思川,祖岐山,始以种痘术闻逺近,父希成,叔希美,为格等继之,而政初集其大成 其为符咒,可废乎 曰不可痘疫时行,实有邪祟,且忌诸犯触,非此无以发人之诚信耳,故古有祝由科,非无谓也因与政初诠次増定其家传之本,为《天花仁术》一书,总种痘时痘为十卷,公之同好,所谓父不哭子,其利漙哉!政初更善针术,其经络补泻,悉本灵素,与今所行世者逈异,此其一端云"

亦有人提出人痘法发明於清初民国13年恽铁樵著《保赤新书》卷二"鼻苗":"我国当清初时代,曾有人发明种痘之法,用出天花小孩的痘痂,研碎了和在新棉花絮裏,搓成小团,塞在婴孩鼻孔之中,谓之鼻苗"作者此说亦无证据,不过作者接著说:"在发明这鼻苗的人,理想极通天花既是外感,食积,惊恐为诱因,病源复杂,传变自然厉害,若用痘苗引痘,那就纯粹的内因,病源单纯,自无危险,岂不是极通极通麼……详究其源,云是玄女降乩之方,转取痘气薰蒸,发胎毒於安宓无病之时……原其种痘之苗,别无他苗,惟是**痘儿颗粒之浆,……据此在发明之人,恐不能取信於大众,却要托之玄女以自重,在医家之评论,全不计其发明之功,反要科其盗窃之罪这就是中国医学不发达之原因了" 清初痘疫大流行,确实给人提供了某种历史心理学的背景但毫无疑问清初发明种痘之说不合历史事实

李约瑟《中国与免疫学的起源》一文及其《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认为,1549年刊刻行世的明代医家万全所著《痘疹心法》中,首次提到种痘又有研究者认为"基本可以确定种痘始於明隆庆年间(引者注:隆庆1567-1572),即16世纪中叶";"种痘术最初於晚明出现在皖南和江西的弋阳等地,大约在清初传入江南";"人痘术在明隆万年间已在皖南和江西等地出现,而且至迟到18世纪中叶,江南的人痘接种术已在全国居於领先地位"

然而进一步的考证表明,1523年去世的明郑善夫的《少谷集》卷二十中,最早提到种痘之事该书卷二十•书四"与应南洲"曰:"春间得越中二手教,继得显仁济上种痘事;近又得二兄宦迹,皆好音也善夫入秋,病稍去体,然神思大减,眼就花,齿半揺动,百年未中,而衰飒如此,不肖可言耶白下之命,於病躯散才甚称,且得以暇日,求吾斯未信处,窃自慰也石龙兄此时想履任相聚之喜,良莫可喻"

文中提到的"显仁",在卷十八《寄应南洲》一信中又曾提及:"显仁亲事,尚尔优游",可知"显仁"其人时当在冠龄之下而"济上"则是地名,卷二十五《病中懐郑继之二首》诗句"卫川分手去,济上寄书来"即其证;又按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七"济上:济水之上"综上,"显仁济上种痘事"是说显仁在济南完成种痘之事,从信中提到的"白下之命"(指嘉靖元年即1522年明朝南京朝庭的诏命),及文中"石龙兄此时想履任相聚之喜,良莫可喻"一句,可知此信写於嘉靖元年(1522),那一年他被荐任南京刑部郎中,不久改吏部,而不应是翌年上任途中罹病返家之後去世之前所写

由此可见,目前所知最早关於种痘之事的记载是在1522年

 (五) 988-989年:峨眉山顶女神医始传种痘术

清抄本《正一道门庆麻痘娘科》和抄本《痘门拜娘娘诰全科》都提到"戊子己丑行正令"这个时间点,值得注意这种长久流传於民间社会的宗教科仪文本,往往用秘言诀语的方式,流传著某些鲜为人知的重要资讯

《正一道门庆麻痘娘科》:"拜请天宫天姆娘,功德齐天不可量,戊子己丑行正令,普天伐土布恩光"《痘门拜娘娘诰全科》:"拜请天宫天姥娘,功德其大不可量,戊子己丑行正令,遍游天下种痘疮,是男是女赖清吉,或老或少得安康"显然"戊子己丑行正令"是指在"戊子己丑"年裏传布这神圣的种痘术那麼"戊子己丑"是指何年代

根据这些经书拜颂的天姥娘娘乃指向峨眉山上传播种痘的神医,参之以朱纯嘏《痘疹定论》对该女神医为王旦(在世时间是957-1017年)之子王素(在世时间是1007-1073)种痘及及传播种痘术的事迹,"戊子己丑"当指宋端拱元年(988)和二年(989)因为在女神医为王素种痘前,种痘术已在峨眉山地区传播,只是因为方坤撰《全闽诗话》卷七明•郑善夫:"其赴召也,便道游武夷,深入九曲,绝粮抱病,放舟南下,抵家而卒,年三十九,其徒髙瀫傅汝舟为庀棺敛,太守汪文盛葬焉"

宰相之子王素种痘始闻名於世而已按《痘疹定论》,王旦生子而伤痘,命人为寻名医,於是"时有四川人做京官者,闻其求医治痘,乃请见而陈说种痘之有神医,治痘之有妙方,十可十全,百不失一王旦知之,喜相问曰:'此神医是何姓名,何处居住也 汝即知之,为我请来'彼应之曰:'此医 环峨眉山之东西南北,无不求其种痘,若有神明保护,人皆称为神医,所种之痘,称为神痘'"乃请神医"不逾两月,敬请神医到汴京见王素,摩其顶曰:'此子可种'即於次日种痘"此其证

又,经中描述"峨眉山上三大娘",乃"身穿泗州绫罗缎,八副罗裙凑地装,头戴金钗玉霞帔,足踏系鞋三寸长, "可见经传认同天姥娘娘乃小脚"三寸长",无疑裹足,乃为五代以後的人物特徵,决非唐或唐前当然也不排除是清代的时代特徵渗入道教话语演变过程,尽管娘娘本非清代人物

关於实施种痘免疫的最早记载是在什麽时候呢

明末喻昌《寓意草》(1643)对顾諟明的二郎,三郎在北平种痘医案的记载,较为具体一些:"顾諟明公郎种痘,即请往看其痘苗淡红,磊落中含水色,明润可爱,且颗粒稀疎,如晨星之丽天门下,医者先已夸为状元痘"42清初董含《三冈识略》记载安庆一姓张医师三代所传种痘术,更为具体:其法取患痘者的稀痘浆,贮於小瓷瓶内,埋於土内待用其用法:将所贮痘浆染衣令小儿穿著,则三日萌芽,五日痘长,十日痘萎这是清代文献关於种痘的最早记载1681年,清政府曾专差迎请江西医张琰,为清朝王子和旗人种痘据张琰《种痘新书》说:"经余种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记之,所莫救者,不过二,三十耳"可见种痘术医术已相当高

对於种痘术的发明时间,地点,人物,医书有不同的说法除了前引清董玉山《牛痘新书》所称"唐开元间,江南赵氏"之说,并有清代医家张璐(1617-1700)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所撰《医通》说:"迩年有种痘之术,始自江右,达於燕齐,近则遍行南北"书中记有痘浆,旱苗,痘衣等种痘法康熙52年(1713)朱纯嘏著《痘疹定论》卷二"种痘论"说,宋真宗时(11世纪)宰相王旦请峨眉山女神医到京为其子王素种痘这是医典对种痘起源的最早的详细描述,尽管是以带有神话色彩的文本出现

1727年清初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则把发明人痘接种术确定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闻种痘法起於明隆庆年间,甯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家之传,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称是由安徽太平县人发明并传之天下,但未具姓氏书仲介绍了四种种痘法,即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1742年成书的《医宗金鉴》也记有四种接种人痘的方法,清代朱奕的《种痘新法》则描述了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其苗传种愈久,药力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符合现代疫苗制备的灭活原理

张琰在《种痘新书》自序中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可知张琰之父善种人痘,传自其祖父,其祖则称传自聂久吾聂久吾(尚恒)生於明隆庆(1567-1572)六年(1572),而现存聂久吾著《活幼心法》等医书中均无种痘内容按张琰自序的说法:"宇内方书总无种痘之说,岂治痘之方则宜传之於世,而种痘之术不可向人言乎 盖秘其诀而不肯笔之於书,私其技而不欲公之於世也余今乃洩人之所未洩,传人之所不传"清伍士山在《种痘新书序》言其曾问张琰:"公家既有秘传,曷不公之於世,普利群生 "张琰叹曰:"医书充栋,惟种痘之术不传,盖术家欲专其利,故秘其术以自私也余行术数十年,……今余年将就衰,欲将其术传之天下,故纘述遗篇,详加参考,且将祖父秘传一一书之於册"由此可见,种痘之术确曾长期在极少数方家内部秘传,不为世人所知;就连张琰本人也是在"行术数十年"之後将其书之笔端,公诸於世 《医宗金鉴》说种痘"此诚去险履平避危就安之良法也然种痘一科,多口传心授,方书未载,恐後人视为虚诞之辞,相沿日久,无所考稽,使至理良法竟置无用之地,神功湮没,岂不大可惜哉!今将种痘一法细加研究,审度精详,纂辑成书,永垂千古,庶为种痘之津梁,咸登赤子於夀域也"其所谓"口传心授",确实是种痘术自从发明直到明代一直未被公开的原因,这或许也是古代"医道不分"且医家在某些秘术传承上深受道教秘传传统影响的表现事实上,一般的痘疹治疗,同样存在著秘传的现象,明孙一奎《赤水元珠》卷二十七上"痘疹心印小引"曰:"专门者以痘为秘术,为禁方,固不道其道,心其心,各师其见,各颛其法,而不思融洽众理以契所归"

清黄百家曰:"痘疹不知起自何时,相传在晋宋之间数千年来,毒痡极矣天道好生,物极必返迩乃有种豆之仁术康熈戊申,余读书甬上,有曁阳某者,挟此术至,吾友陈夔献笃奉之,号於同志余时卽欲学焉,而未暇也岁辛酉,余以试事在省家,大人以帖谕云:'痘疫盛行,余方日夜恐恐,适浦阳有傅啇霖者,以种痘术抵吾里,孙軰七人俱得安全,其未信者邻里同舍多罹此厄'余益感而愿得之今年夏,啇霖过访余,与之促膝连床,啇霖亦不惜,尽倾底蕴余时适往昆山,未得竟业政初,啇霖之兄也,文誉斐然,本其家授,兼以此术济世,葢自明初,其远祖窦继先生从戴原礼游,卽精於医,传至其曽祖思川,祖岐山,始以种痘术闻逺近,父希成,叔希美,为格等继之,而政初集其大成 其为符咒,可废乎 曰不可痘疫时行,实有邪祟,且忌诸犯触,非此无以发人之诚信耳,故古有祝由科,非无谓也因与政初诠次増定其家传之本,为《天花仁术》一书,总种痘时痘为十卷,公之同好,所谓父不哭子,其利漙哉!政初更善针术,其经络补泻,悉本灵素,与今所行世者逈异,此其一端云"

亦有人提出人痘法发明於清初民国13年恽铁樵著《保赤新书》卷二"鼻苗":"我国当清初时代,曾有人发明种痘之法,用出天花小孩的痘痂,研碎了和在新棉花絮裏,搓成小团,塞在婴孩鼻孔之中,谓之鼻苗"作者此说亦无证据,不过作者接著说:"在发明这鼻苗的人,理想极通天花既是外感,食积,惊恐为诱因,病源复杂,传变自然厉害,若用痘苗引痘,那就纯粹的内因,病源单纯,自无危险,岂不是极通极通麼……详究其源,云是玄女降乩之方,转取痘气薰蒸,发胎毒於安宓无病之时……原其种痘之苗,别无他苗,惟是**痘儿颗粒之浆,……据此在发明之人,恐不能取信於大众,却要托之玄女以自重,在医家之评论,全不计其发明之功,反要科其盗窃之罪这就是中国医学不发达之原因了" 清初痘疫大流行,确实给人提供了某种历史心理学的背景但毫无疑问清初发明种痘之说不合历史事实

李约瑟《中国与免疫学的起源》一文及其《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认为,1549年刊刻行世的明代医家万全所著《痘疹心法》中,首次提到种痘又有研究者认为"基本可以确定种痘始於明隆庆年间(引者注:隆庆1567-1572),即16世纪中叶";"种痘术最初於晚明出现在皖南和江西的弋阳等地,大约在清初传入江南";"人痘术在明隆万年间已在皖南和江西等地出现,而且至迟到18世纪中叶,江南的人痘接种术已在全国居於领先地位"

然而进一步的考证表明,1523年去世的明郑善夫的《少谷集》卷二十中,最早提到种痘之事该书卷二十•书四"与应南洲"曰:"春间得越中二手教,继得显仁济上种痘事;近又得二兄宦迹,皆好音也善夫入秋,病稍去体,然神思大减,眼就花,齿半揺动,百年未中,而衰飒如此,不肖可言耶白下之命,於病躯散才甚称,且得以暇日,求吾斯未信处,窃自慰也石龙兄此时想履任相聚之喜,良莫可喻"

文中提到的"显仁",在卷十八《寄应南洲》一信中又曾提及:"显仁亲事,尚尔优游",可知"显仁"其人时当在冠龄之下而"济上"则是地名,卷二十五《病中懐郑继之二首》诗句"卫川分手去,济上寄书来"即其证;又按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七"济上:济水之上"综上,"显仁济上种痘事"是说显仁在济南完成种痘之事,从信中提到的"白下之命"(指嘉靖元年即1522年明朝南京朝庭的诏命),及文中"石龙兄此时想履任相聚之喜,良莫可喻"一句,可知此信写於嘉靖元年(1522),那一年他被荐任南京刑部郎中,不久改吏部,而不应是翌年上任途中罹病返家之後去世之前所写

由此可见,目前所知最早关於种痘之事的记载是在1522年

 (五) 988-989年:峨眉山顶女神医始传种痘术

清抄本《正一道门庆麻痘娘科》和抄本《痘门拜娘娘诰全科》都提到"戊子己丑行正令"这个时间点,值得注意这种长久流传於民间社会的宗教科仪文本,往往用秘言诀语的方式,流传著某些鲜为人知的重要资讯

《正一道门庆麻痘娘科》:"拜请天宫天姆娘,功德齐天不可量,戊子己丑行正令,普天伐土布恩光"《痘门拜娘娘诰全科》:"拜请天宫天姥娘,功德其大不可量,戊子己丑行正令,遍游天下种痘疮,是男是女赖清吉,或老或少得安康"显然"戊子己丑行正令"是指在"戊子己丑"年裏传布这神圣的种痘术那麼"戊子己丑"是指何年代

根据这些经书拜颂的天姥娘娘乃指向峨眉山上传播种痘的神医,参之以朱纯嘏《痘疹定论》对该女神医为王旦(在世时间是957-1017年)之子王素(在世时间是1007-1073)种痘及及传播种痘术的事迹,"戊子己丑"当指宋端拱元年(988)和二年(989)因为在女神医为王素种痘前,种痘术已在峨眉山地区传播,只是因为方坤撰《全闽诗话》卷七明•郑善夫:"其赴召也,便道游武夷,深入九曲,绝粮抱病,放舟南下,抵家而卒,年三十九,其徒髙瀫傅汝舟为庀棺敛,太守汪文盛葬焉"

宰相之子王素种痘始闻名於世而已按《痘疹定论》,王旦生子而伤痘,命人为寻名医,於是"时有四川人做京官者,闻其求医治痘,乃请见而陈说种痘之有神医,治痘之有妙方,十可十全,百不失一王旦知之,喜相问曰:'此神医是何姓名,何处居住也 汝即知之,为我请来'彼应之曰:'此医 环峨眉山之东西南北,无不求其种痘,若有神明保护,人皆称为神医,所种之痘,称为神痘'"乃请神医"不逾两月,敬请神医到汴京见王素,摩其顶曰:'此子可种'即於次日种痘"此其证

又,经中描述"峨眉山上三大娘",乃"身穿泗州绫罗缎,八副罗裙凑地装,头戴金钗玉霞帔,足踏系鞋三寸长, "可见经传认同天姥娘娘乃小脚"三寸长",无疑裹足,乃为五代以後的人物特徵,决非唐或唐前当然也不排除是清代的时代特徵渗入道教话语演变过程,尽管娘娘本非清代人物

柦字没有组词

柦拼音dàn,部首木部,部外笔画5画,总笔画9画

五笔SJGG,仓颉DAM,郑码FKA,四角46910

结构左右,统一码67E6

释义:

古体笔画:

相关组词:无

形近字:旦

旦拼音dàn

1、早晨:旦暮。

2、表示某一天,亦指农历的初一日:旦望(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日)。

3、传统戏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老旦。

4、纤度单位,九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多少克,它的纤度就是多少旦。

拼音:dàn

1、柦字在《新华字典》中的意思解释和说明

dàn ◎一种像几而无脚的木器。

2、总结这个字历史上的用法,可以说它是一个多义词,历史上使用的细节如下:

(1)经典解释说“木器,如㯳无足”。 “㯳”即“檠”字,颜师古说“以木曰豆,今之檠也”。“木豆”再去掉“足”,就是此物,依形状看就是木盘。

(2)“桓”的异体字。 齐桓、桓温、乌桓、桓潭等词中的“桓”字,古书中有时会写成“柦”。

(3)人名。 《钓矶立谈》:剑浦人陈陶 又云“磻溪老叟无人问,闲列柦梨教六韬”。 柦、梨其二子小字也。 或问其优劣,陶答曰:“味虽不同,皆可于口”。

(4)水果名。 上条所引有“味虽不同,皆可于口”句,可知此字为果名,而《广博物志》说是梨的一种。

(5)通“渣”,医书类中较多见。 如《针灸甲乙经》:“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柦”。 又如《赤水元珠》:“用姜柦,绵裹,周身擦之”。

(6)通“楂”。 《赤水元珠》:“山柦、神曲、砂仁”。

注:《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均未收录此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