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苔黄厚腻,脉弦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色苔黄厚腻,脉弦数。,第1张

舌头看病症大全- -

正常人的苔色是薄白色的。因为舌粘膜中丝状乳头的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霉 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这些不透明的物质遮盖了舌毛细血管的红色,而且角化上皮在湿润时可吸收水分而呈白色,这样就形成了正常的薄白湿润的舌苔。

舌苔过白:多属寒症,薄而滑的多为外感风寒,厚白而滑者多为寒湿或寒痰。

舌苔发黄:一般多见于热性疾病的过程中,表明邪正相争十分激烈,病已入里,邪已化热。

舌苔发黑:主要是舌丝状乳头增殖变黑所致。有棕黑、灰黑、焦黑直到漆黑等深浅不同。中医认为病人出现此苔,一定病期较长,病性比较复杂严重。

舌苔灰白相兼或灰腻薄滑:多为里寒,先有体弱兼热性病,或病久兼消化不良症的征象。

全舌淡紫带青:润滑无苔为伤寒阳证。

舌苔呈褐色:肠梗阻。

镜面舌:即舌面无苔,像镜子一样光滑。轻者提示营养不良,或体内缺乏铁或维生素B2:;重者则表示体内津液亏乏,病情深重。如果病久者的镜面舌兼绛色,还要防止出现败血症。如果是老年人的舌头像镜子那样光滑,舌底面两根静脉增粗延长,表示有肺心病。

穿心舌:即舌苔中间有一小块空白处,舌苔已剥脱。穿心舌属于伤阴的一种表现,常表示体内营养缺乏。小儿出现剥苔,则表示营养不足,主要是偏食造成体内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引起部分舌苔剥脱。这种儿童身体抵抗力很差,很容易得感冒或发烧。

牛肉舌:即舌质暗红,舌苔光剥像牛肉一样。牛肉舌常见于恶性贫血患者。

腐苔:是一种比较厚的、颗粒大而疏松的苔,形状好象豆腐渣样,厚厚的一层堆在舌上,刮之易去,过一会儿又会逐渐堆铺起来。 腐苔提示人的阳气有余,能将胃中浊腐之气升化驱散,是正邪相争,疾病诌向好转的征兆。

腻苔:是舌中心及根部较厚,舌的边尖部稍薄,颗粒细小致密,紧贴舌上,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罩着一层粘液像油腻状,舌质大多被其遮盖而不能见。 用放大镜看,腻苔的丝状乳头数目及其分枝均有增加,各乳头的角化树相互纠结缠绕,不易脱落,其中包埋着很多粘液及食物颗粒。中医认为腻苔是阳气被阴邪所抑,机体内必有湿浊痰饮或食积顽痰遏郁的病理变化。如急慢性胃肠炎等。

霉苔:苔质与腐苔相似,浮而疏松,但舌面上的苔却腐苔那样平铺于舌面,而似灰白的糜点状或饭粒样儿,厚薄不一堆积在舌上,故以此可鉴别出霉苔,一般多因体弱,或过量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广谱抗生素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极差,菌群失调,霉菌乘机生长繁殖所致。 此苔一般先占舌的一部分,以后可蔓延至全舌或整个口腔,病情大多严重。霉苔对霉菌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点刺舌: 是指舌上有很多红刺群凸出舌面,好象草霉的果实一样。 点刺出现于舌尖或舌边,表示热盛,可见于各种发热感染性疾病或大面积烧伤病人;点刺出现于舌中,多为热毒更盛或热入血分,容易发生休克、神志昏迷。 失眠、便秘或夜间工作紧张的人,以及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和大脑皮质功能失调等,也可出现舌面上的红色点刺,中医称为阴虚火旺。 舌面点刺还有痛感,经休息,调整营养结构和大便通畅后,点刺会较快消失。现代研究认为,点刺是舌上辈状乳头增生或肥大所形成。

裂纹舌: 舌面上的裂纹有深裂、浅裂以及各个不同方向的裂沟和皱纹。浅裂就象一条条皱纹,深裂就像被刀割和剪碎一样,有不规则的裂沟。正常人中 约有0.5%是生下来舌面就有裂缝的先天性舌裂者。 现代医学认为舌面上的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肌原有的纵纹和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一部分舌乳头变得扁平而融合,一部分则萎缩断裂而形成裂纹,舌上裂纹的图形真是稀奇古怪,有纵形、横形、树叉形、井形、爻形、或像脑子的回沟状,也有的象鹅卵石状。病理性的舌裂常与萎缩舌同时存在,可见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患,以及营养不良性疾患和维生素B族缺乏症等所致的慢性舌炎病例、故常兼有舌痛,口干等现象。 长期的地图舌,有部分后来可转变为裂纹舌。中医认为,裂纹舌而见舌面干燥者,多为津液不足;兼有热盛者,还可见舌质红绛色。

光滑舌: 舌面光而无津,也没有舌苔,平如镜面,望之发光,也称“镜面舌”。不论何种疾病,凡见到这种舌象,都表明机体内有阴液消亡的征象,津液严重损耗。 舌光而色红绛为热盛伤阴,舌光而色淡为气阴两伤。中医认为,舌面光平如镜是一种危重舌象,据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光滑舌是舌上无苔无点,舌丝状乳头和蕈状乳头全部萎缩,是舌炎晚期的表现。光滑舌可见于维生素c严重缺乏、恶性贫血、高 热长期不退、肝硬化和肺心病的衰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中毒性休克、脑性昏迷等疾病。研究证实,造成舌粘膜上皮细胞坏死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舌光如镜。

瘀积舌: 舌尖或舌边上有散在的紫黑色瘀斑或瘀点,这种现象提示体内有“瘀血停积”。有瘀血的人,体内血液流动较缓慢, 在某些局部甚至可出现血流完全停滞。人们在吃东西时,不小心会咬伤舌的边缘和舌尖;人生病时血管的脆性增加,有时也会不知不觉地碰破舌上的血管。舌的反应比较灵敏,往往比人体的其他地方容易出血,使舌上容易出现瘀点或瘀斑。舌头上的瘀点、瘀斑,在青年女性中也常见。她们大多有月经不调、月经色深,常有血块、痛经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瘀血郁阻的表现。 运用调经活血的药物治疗,可使舌头微循环瘀塞畅通,血流恢复正常,不仅月经不调和痛经病症能治愈,瘀点、瘀斑也会在舌上消失。不少肿瘤病人,舌上有瘀点、瘀斑,有时伴随青紫舌一起出现。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紫舌的占50%左右,有瘀点、瘀斑的在20%左右,如果舌头上突然出现瘀点、瘀斑,应该进行详细检查,千万引起重视!

肿胀舌: 舌体增大,舌边有齿痕,称为舌胖大;胖大较甚则为肿胀,舌头塞满口腔,转动不灵,甚者可影响呼吸及语言。中医认为舌胖提示气虚,或有水湿;舌胖而苔腻的多属痰湿或湿热。舌色鲜红肿胀,常是心胃有热;舌紫而肿,多因酒毒上冲;如舌肿连口唇也肿大青紫的,这是血液凝滞,常因药物中毒或食物中毒所致。现代医学认为,舌头肿胀,主要是舌体的结缔组织增生,组织水肿,或血管、淋巴回流障碍等因素引起,多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肢端胖大症、慢性肾炎尿毒症以及急性中毒的患者。 部分患者咽部或颈部受压迫,如严重的喉头水肿,或甲状腺极度肿大,舌头也会出现肿胀。

瘦瘪舌: 舌体变得枯瘦削薄。现代医学认为,瘦瘪舌起因是全身营养不良,使舌的肌肉及上皮粘膜萎缩所致。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多伴有全身消瘦,如严重的肺结核、肺原性心脏病合并部感染及晚期癌肿等患者,其次如长期胃肠道功能障碍、维生素和蛋白质缺乏、恶性贫血等,也可使舌体变得瘦小。中医认为,舌肉与心脾两个肺腑有关,心脾虚 则舌瘦瘪。如舌色淡白而瘦瘪的,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日久因舌体得不到濡养而瘦瘪;舌色红降而瘦瘪的,则为阴虚火旺之故,阴愈虚,火愈旺,于是舌体发生枯瘪、消瘦等变化。无论新病、久病、如见瘦瘪舌,疾病不可能轻浅;如瘦瘪而枯萎无津,舌色晦暗,则预后大多不良。

裙边舌: 舌头伸出来超过两边口角的范围,而且明显浮肿而娇嫩,加之舌边有牙齿压出来的齿印,犹如女同志裙子的边缘。裙边舌是由于体内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蛋白质,引起舌的水肿。舌组织的反映较一般器官灵敏,所以,可能此时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水肿的表现。

芒刺舌: 即舌生芒刺。中医认为,此为热毒内伏,心肺火盛,胃有实热所致,常见于高热和肺炎。 经常地吃些粗渣滓等食物像甘蔗一类,舌乳头经不住连续刺激也会有芒刺,两者可从有无其他症状来区别。

花剥舌: 舌苔部分剥脱,霹出苔下的红色舌质。 花剥舌的小儿大多有过敏体质,容易患奶癣、哮喘等过敏性疾患,常有偏食习惯,以不爱吃蔬菜为主,常有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缺乏、肠寄生虫等。 西医把部分花剥舌称为地图样舌, 因为花剥舌的中央凹陷,呈鲜红色,而边缘呈灰白色的小隆起,犹如地图模型上的蜿蜒国界。中医认为花剥舌多屑先天不足,需常服一些补肾中药改善体质,如河车大造丸、胎盘粉等。成年人出现花剥舌都属于阴虚、血亏。其中,舌前半剥脱为心阴不足,阴虚较轻;舌根部剥脱,为肝肾阴虚,阴虚较重;舌中有一条舌苔光剥,俗称鸡心舌,则表示伤阴很严重。

淡白舌: 淡白舌的舌色,红少白多,按其红、白的比例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较正常人的舌色略淡,但仍可见有红色;另一类则舌色枯白,血色全无,连口唇、齿龈也苍白无华。淡白的舌体,一般多较正常肥大,舌面湿润多津,好象有过剩的水湿浸透于内,而显得浮胖娇嫩;在舌的边缘,因受牙齿挤压而出 现明显的齿印,像荷叶边那样围在舌头的两侧。 淡白舌是虚症和寒症的重要标志。看到舌色淡白,舌体并不肥大,与正常人大小相似,或舌体略见瘦小,舌面虽然润滑,但并不多津,兼有气短乏力,声音低微,自汗心悸,头晕耳鸣,口辰淡而无华,面色苍白或萎黄等症状,可以诊断为气血两虚症。 如果舌色淡白,舌体胖嫩,湿润多津,舌边有齿印,并有畏寒肢冷,浮肿嗜睡,大便溏薄,脉象沉迟等症状,可以诊断为阳虚内寒症。现代医学证实,淡白舌多见于贫血及蛋白质缺乏,营养不良的患者。此外,慢性肾炎,甲状腺机能减退、低血压、晚期血吸虫病 低体温症、粘液水肿等也可伴有舌质淡白的表现,患者主要因为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降低,末梢血管收缩,血液充盈减少,血流较为缓慢,所以舌的颜色变淡。 由于蛋白代谢障碍,蛋白总量不足,白蛋白降低,可使组织水肿,导致舌质出现浮胖娇嫩现象,就更使舌质变淡,显示出淡白而胖嫩的舌象。

红绛舌: 正常人舌质的色泽,淡红而润。 如果舌质鲜红,以红色为主,称为红舌;如果舌红而颜色深暗,则较红色更进一层,就称为绛舌。 绛舌在出现之前,多经过红舌的阶段,二者的临床意义和形成机理有类似之处,常常称红绛舌是火热上炎的象征,二者仅以热性程度的差别。 红绛舌由高热伤阴而引起,常发生在感染、中毒、维生素缺乏、脱水、贫血、昏迷等病理过程中。 舌色鲜红或深红,说明热入营血、但热的性质却有虚实的不同,两者有如下的区别:

——实热型红绛舌:大多由急性温热病引起,发病不久,邪虽盛但正气未衰,热度较高,甚至有神志昏昧,胡言乱语,舌质红绛较鲜明,多有红刺增生增大 而突出,舌面干燥起裂纹,舌苔黄糙或焦黑,这时温邪已侵入营分。 主要矛盾在于热毒邪实,即使伤阴也不严重,应该立即采用大剂量的清热凉营药物。随着热病好转,红绛舌也会转淡。

——阴虚型红绛舌: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温热病的后期,邪热的气焰已经低落,但阴血津液消耗过多,正气虚弱的现象比较突出,可有午后升火潮热、面色发红发烫。内心烦热,小便量少色深,口干引饮等症。此时舌质红或绛,但色较暗,不鲜明,舌苔很少或不见舌苔,舌面干丽少津,也有舌质的边尖特别红赤,并有红刺现象存在。这说明主要矛盾在于阴虚,应该用大剂量滋阴生津的中药治疗。如果舌质红绛而颜色较暗,舌面光滑如镜,舌质干瘪枯萎,说明胃肾阳枯,津液大伤,养阴药不仅剂量要大,而且要照顾到脾胃,治疗的时间也较长。 上面是指舌质全部都显露红绛的颜色,如果红绛之色仅在舌质的局部出现,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根据舌面部位的区域分布,舌尖属心,舌中屑脾胃,舌边属肝胆,所以当舌色大部分颜色浅淡,有部分为鲜红色时,按其部位不同,可作出区别。譬如,红在舌中区为脾胃之火,红在舌尖为心火,红在两边为肝胆之火。淡白挟红色,常以虚火居多。 红绛舌常见于感染发热病例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乙脑、败血症、胆囊炎、细菌性内膜炎及高热中暑的发热期或热退后,也可见于结核,癌肿等长期消耗性低热的病程中。干燥综合证、脱水、外科手术后水液平衡失调也可出现红绛舌。 一切使基础代谢升高的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可使舌色发红。 肝硬化腹水病人如过多地使用利尿剂,可造成体内失水和血清钾降低,使舌色红绛干瘪无津。 舌红而光,预示肝硬化病人即将进入肝昏迷状态,须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青紫舌: 青紫舌有全舌青紫和部分青紫的区别。 所谓全舌青紫,指全舌分布均匀的青色或紫色,或者是红绛之中泛现青紫色(紫中带青),或是淡红之中混有青蓝色(青多于紫)。 所谓部分青紫,出现在舌的左侧或右侧,或者是左右两侧,沿着舌边与舌中央沟之间,有一条或两条纵行的青紫带;或仅是青紫瘀点斑块,而舌质的其它部分则不见青紫。

杨梅舌: 舌质红而有刺,类似杨梅。 常见于猩红热或高热持续几天以上的患者。 舌边发红,常见于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或正在发热。 舌尖发红,因工作时间过长,经常失眠,心火过亢,致使消耗过多,体内缺乏维生素或其他营养物质。 舌质长期呈暗红或紫色,要警惕癌症侵扰。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全国33家医院、科研单位对12448例各类癌症患者进行调查表明,大多数癌症患者的舌质呈暗红或紫色,尤以食管癌、贲门癌呈现率最高,占80%左右,其次为白血病、肺癌。 鼻咽癌最低,占20%左右;晚期患者多于早期患者。

僵硬舌: 舌僵硬是指舌体既不肿胀、也不缩小,而活动强硬,失去平时柔和灵活的一种征象,也称“舌强”。 由于舌体僵硬转动不灵,常伴随语言蹇涩,含糊不清,或不相连续。“舌强”常见于一些较严重的疾患,如神志昏迷、抽搐等疾患。 出现于猝然昏倒之后,常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同时存在;出 现于昏倒,是中风的紧急警报。 现代医学认为,舌体强硬往往是中枢神经系统出了故障,发现此种舌象多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肝昏迷、脑血管意外、脑震荡及脑挫伤等病的患者。 少数因舌上局部因素,如严重的舌溃疡或舌上有干硬的厚苔堆积而使舌体转动不灵活,但容易与中枢神经病变引起的舌僵硬相区别。

萎软舌: 舌头柔软是正常状态,但如果舌头痿软而无力,由转动和伸出,则称之为痿软舌。人体任何部位痿软,虽然各有原因,但肌肉中的筋脉失养而废弛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舌痿软而舌色淡白,多由心脾气血亏损,不足以濡养舌的筋脉而成;舌痿软而舌色红绛,则为热极伤津,或是阳虚火旺,使胃和肾的气津两亏,舌的筋脉失养所致。 舌痿软而舌色干绛无津,是肾阳已亏到极点的表现,病情险恶。

歪斜舌: 舌头伸出时,舌尖偏向一侧,或左或右、称为舌歪斜。病侧的舌肌麻痹,无力收缩,稍一伸长,舌体就两侧不均而偏歪,所以左侧舌肌麻痹时舌尖就向左,右侧舌肌麻痹则舌尖偏向右。此症常见于中风,即脑血管意外。属局部性疾病的,则为舌下神经受压迫损伤或面神经麻痹等引起。不明原因的舌歪斜,应提高警惕,排除颅内的病变。

颤动舌: 舌体伸出时出现不自主的颤动,由于肝阳上亢,热盛动风或气虚所致。因肝阳上亢、热盛动风,多兼见舌色红绛;因气虚者,多兼见舌色淡白。 舌体颤动可见于高热,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卷缩舌: 舌体收缩,不能伸长,有的不仅不能伸出口外,甚至难以抵齿。这种情况,可见于先天性舌系带较短,系带牵拉而使舌不能伸出口外,需要矫形手术把舌系带切断,舌头活动很快就会恢复。 因为疾病原因导致舌缩,多与舌痿软同时并见,舌头除卷缩不能伸出外,转动也失去灵活柔和。 舌缩的病因为阴阳离决的重危疾病,或是热极伤阴,或是阳气暴脱。

伸舌: 舌常伸出口外,内收困难,或者不能收缩,流涎不止,称做舌纵,舌纵而舌色深红,舌体胀满,神志不清,嘻笑无常,由于痰热之邪扰乱心神所致。舌纵而麻木,则多为气虚。 患有甲状腺机能减退的儿童,舌常变大,伸在齿间,或挂在口外。

弄舌: 反复地将舌伸出口外,舐弄口唇者,称为弄舌。 心脾有热,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良。 伸舌与弄舌的不同之处是,前者伸出而内收困难,后者能伸能缩,但反复将舌缩进吐出。

参考资料:

http://wwwwlwxbblogchinacom/2214636html

1 舌苔颜色的分类

舌苔颜色的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三类,在日常生活中这三类苔色即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现,各种苔色变化从侧面也反应处理疾病发展转归轻重,应当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

白苔

舌苔呈现出白色,是最常见的舌苔颜色,其他苔色均可由白苔转化而成。白苔为舌苔之本色,舌苔薄白而润即可为正常人的舌苔,也可由表证初期,或里症病轻病邪尚未深入,或阳虚内寒所致。

黄苔

黄苔是指舌苔呈现**,根据苔黄的程度,有浅黄、深黄和焦黄之分。一般表示为热证、里症。苔色越黄,则说明热邪愈甚,淡黄舌为热轻,深黄舌为热重,焦黄舌为热极。并且可以根据苔黄出现的部位来说明邪热所在的位置:舌尖苔黄为热在上焦;舌中苔黄,多为热在肠胃;舌根苔黄,为热在下焦。

灰黑苔

苔色浅黑称为灰苔,黑苔较灰苔色深,灰苔与黑苔只是颜色深浅有别,因此也常称为灰黑苔。灰黑苔可见于热性病症中,亦可见于寒湿病症中,但无论寒热均表示病情较重,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2 舌苔厚是怎么回事

舌苔的薄厚主要反映的是邪正的盛衰和邪气的深浅。舌苔薄白而均匀,或中部稍厚,干湿适中,为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若在病中,则说明病情较浅,未伤胃气。厚苔是由于胃气兼夹湿浊、痰浊、食浊等熏蒸,积滞于舌面所致。说明疾病在里,病情较重。

3 常见舌苔分析

舌苔厚白

舌苔白厚是指苔色白,苔质较厚,甚至不能看到下面的舌质颜色。舌苔厚白是邪气盛的表现。外感病若见到舌苔有薄白渐渐变为白厚,由较浮松变为较紧贴舌面而刮不脱,说明风寒邪气较重,寒邪有化热入里的趋势。内伤杂病见此舌苔,也说明寒、湿、痰、食等邪气内盛,如果舌质颜色正常或者较红,则表示正气尚未衰竭,能够对抗病邪;若舌质淡白而见白厚苔者,提示正虚邪盛,是邪气胜正的表现。

舌苔厚黄

舌苔黄而干燥,满舌厚积,颗粒粗而疏松,望之如砂石,用手扪其糙手。此类舌苔属于里热亢盛,热盛伤津。因热邪亢盛熏蒸于舌,因此舌苔呈**;热邪伤津,因此苔干燥不润,甚至糙裂如砂石。若舌苔黄而干涩,中有裂纹,多为热结津亏,常有大便秘结不通,脐腹胀满疼痛等腑实之症。

舌苔白腻

舌苔色白,苔质颗粒细腻而致密,粘连成片贴于舌面,刮而不容易脱落。中医认为“湿性粘滞”,因此舌苔出现粘腻不爽,垢浊不清,表明体内有湿邪停滞。湿邪的产生即可由外感而生,也可是湿浊内生。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因此阳气被其所遏不能伸展,阻碍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故而可见舌苔舌淡苔白腻之症。

舌苔黄腻

苔色黄而粘腻不干,颗粒紧密胶粘,与舌质紧密相连,不易刮去。中医认为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因此黄腻苔主湿热交结、痰热互结、食滞化热等证。如**深。粘腻程度较重的,是热重于湿,痰涎之邪亦甚;如**浅,粘腻程度较轻的,是湿重于热,痰涎之邪亦较轻。

4 宝宝舌苔厚白是怎么回事

宝宝舌苔白而厚腻提示其湿气较重,孩子这时往往会因为脾胃为湿气所困而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如果舌苔由白转黄,提示孩子体内火气较旺,邪郁生热;如果孩子舌苔黄而且后腻,那么提示宝宝可能是湿热都很重,此时,多有口臭、烦躁、厌食、大便臭秽以及小便黄等症状。

中医内科经方药体系大体可分成下列几大系统:

麻黄桂枝系、柴胡系、白虎承气汤系、四君四物系、六味地黄系等。

本系方剂皆出自《伤寒论》、《金贵要略》,其主方麻黄汤、桂枝汤原为外感风寒之主方,但通过各种加减化裁,变化出一个庞大的方剂体系,不仅治疗外感有效,同时在治疗各种内伤病方面也有极为显著的效果。

1麻黄汤类方:

①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水煎服用,治疗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而紧的风寒表证;

近人通过大量临床资料及试验证明,此方对感冒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证明古人所谓风寒表证,大体上就是西医所说的病毒性上感;

②此方加生石膏,为大青龙汤,主治头痛,身痛,发热恶寒,恶寒口渴,烦躁,脉浮紧,此为表实兼有里热,即风寒表证入里化热之主方。

近人用此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恒有疗效,如加银花、连翘、公英、败酱等清热解毒药则疗效更确切。

③大青龙汤去桂枝、姜、枣,名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中医谓此方适应烦、喘、渴、咳四大证。

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此方适合于一切支气管、肺部之感染,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之肺不感染。

④麻杏石甘汤去杏仁名越婢汤,主治分水,一身体悉肿,。

近人经验可治疗急、慢性肾炎及各种内分泌性浮肿。

⑤麻黄汤去桂枝,名三拗汤,治疗风寒咳嗽及喘息。

⑥麻黄汤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疗各种风湿疼痛;

⑦麻黄汤去桂枝、姜枣加薏苡仁,名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治疗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普所剧者;

⑧麻黄附子细辛汤,乃阳虚感寒之主方,可治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沉细。

近人认为此方对一切病毒性上感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合于体质素虚、血压偏低的上感,另外对病窦综合征亦有一定疗效;

⑨上方去细辛,加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作用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但解表寒之力较弱。

桂枝汤号称“群方之冠”,方出《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组成,主治头痛,发热恶寒,有汗,脉浮紧,此为风寒表虚证,即现代之伤风感冒类。此方之主要运用不在治疗伤风感冒,而在通过加减化裁,治疗一系列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诸多内伤病证。

①此方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让,治风寒喘息;

②此方加葛根,名葛根汤,治分喊表虚兼项背强几几;

③此方去芍药,名桂枝去芍药汤,治表虚兼脉促而胸满者;

④此方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汤,治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另外,还有三组方药在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大,疗效亦确切,通常将其视为桂枝汤类方。

①苓桂术甘汤类方

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心,起即头眩,身为振振摇,此为脾虚痰饮证;

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可能包括心脏病、心衰、胃肠功能紊乱等。

b此方去桂枝加干姜,名肾着汤,治寒湿所伤,腰部冷痛;

c此方白术,加大枣,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

d此方去白术加黄芪,防己,名防己茯苓汤,治皮水,四肢肿,水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e此方去白术加生姜,名茯苓甘草汤,治伤寒,汗出不渴。

②五苓散类方

a五苓散:由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等药组成,主治外感风寒、内聚水湿之证。主要临床用来治疗头痛,发热恶寒,小便不利,水肿身重等;

以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此方可适用于所有浮肿患者,包括心性浮肿、肝性浮肿、肾性浮肿等;

b此方去桂枝,名四苓散,主治水肿,又治内伤饮食,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少腹作胀;

f此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g此方去桂枝、泽泻,名猪苓散,治病在膈上,呕吐思饮者;

h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治小便不利;

i加苍术,名苍术五苓散,治寒湿;

j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k家生石膏、滑石、含水石,名桂苓甘露饮,清六腑之热;

l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合四君子,亦名春泽汤,均可治疗无病而渴或病差而渴。

本系方剂大多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均属中药和解剂范畴。

1柴胡汤类方

①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代表方,由柴、芩、参、草、姜、夏、枣等七味药物组成,主治少阳证,即半表半里证。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苔薄白。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与亚急性、慢性炎症之全身反应性临床表现相类同,因此人们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肝炎、胰腺炎、胸膜炎、盆腔炎、关节炎、胃炎、肠炎之亚急性、慢性过程,经常取得满意疗效。本方通过多变的加减法,对其他疾病之对症治疗亦能得心应手。

加减: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党参,加瓜蒌;

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

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外有微热而不渴,去党参,加桂枝;

咳嗽者,去党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②柴胡桂枝汤: 为小柴胡汤加桂枝,主治太少合证,即小柴胡汤证和桂枝汤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头痛,发热恶寒等症。

③大柴胡汤: 为小柴胡汤去党参,加枳实,大黄,白芍,主治少阳阳明合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郁郁微烦,心下痞鞭,腹满而痛,大便燥结,舌苔黄厚燥,脉弦有力。

④复方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加川楝子,元胡,木香,公英,可治疗急性胆囊炎、溃疡病穿孔等。

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为小柴胡汤加茯苓、铅丹、桂枝、大黄、生龙骨、生牡蛎,主治三阳合证,神浮阳越,临床主要表现为“伤寒日,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

⑥柴胡陷胸汤: 为小柴胡汤加瓜蒌、黄连、枳实,治疗往来寒热,胸膈饱闷,按之则痛,口苦苔黄。

⑦柴平汤: 即小柴胡汤加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治肝气郁结,胸胁疼痛。

⑧柴胡加芒硝汤: 即小柴胡汤加芒硝,治“伤寒十三日,腹满谵语者”。

⑨柴胡桂枝干姜汤: 为小柴胡汤去半夏、姜、枣,加桂枝、干姜、花粉、牡蛎,治胸胁满而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

2四逆散类方

①四逆散: 为本类方之代表方剂,为调和肝脾、和解内外之主方,该方由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四味药物组成,《伤寒论》谓此方主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说明此方可治疗由于全身各系统之疾病引起之四肢逆冷。

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上述主治可归纳为调节内外,其意在使内外之阴阳调和,四肢逆冷乃解。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为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手足逆冷,这种植物神经功能之紊乱可由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引致。

另外,四逆散尚可调和肝脾。所谓调和肝脾,即治疗肝胃不。肝胃不和的实质是肝木克土,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胀满。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可治疗慢性胃部疾患和慢性肝脏疾患。

②柴胡疏肝散: 为四逆散加川芎、香附,是肝郁胁痛的首选方,适应一切肝病之肝痛。

①逍遥散(《合剂局方》)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方,由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柴胡煨,薄荷组成,为主治肝郁脾虚之主方。临床适应证为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苦满,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体乏无力。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适应慢性肝病,胃病,胆囊及胆道疾患。

另外,依据肝主冲任的理论,此方是中医调经之主方,适应于月经提前、错后、不定期。

又依据肝开窍于目的理论,此方为中医治疗眼疾之主方,适应视网膜、球后视神经疾患等。

②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主治肝郁火旺之证。

③黑逍遥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为逍遥散加熟地,增加滋阴补血之力,主治肝郁脾虚、气血亏损。

④抑肝散:逍遥散去白芍、白术,加川芎、苍术、钩藤,主治肝郁燥烦,夜寐不宁。

本系方药多出自《伤寒论》,大体可归纳为三组类方:白虎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除《伤寒论》原有方药外,后世诸家,尤其是温病学派对系统方药有大量补充。

1白虎汤类方

①白虎汤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四味药组成,是《伤寒论》著名方剂,主治阳明经证(大热、大渴、大汗、大脉)。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本方加减化裁,可治疗一切高热疾患,即适合于各种感染性疾患之发烧,又适宜于各种理化因素引起的发烧,有人称此方为中医热症之首方,是不过分的。

②人参白虎汤:即白虎汤加人参,主治里热炽盛、气阴两虚。

③白虎加桂枝汤:即白虎汤加桂枝,主治“温疟者,其脉平,身无寒但热,关节疼烦,时呕。”亦有用此方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热、血沉快。

④白虎加苍术汤:即白虎汤加苍术(《活人书》),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头痛如裹,烦热胸闷,口渴不饮。

⑤羚犀白虎汤:白虎汤加羚羊角,犀角(可用水牛角代之),主治外感温病,气血两亏,高热烦渴,神昏谵语。

⑥化班汤:白虎汤加玄参,犀角,主治热入血分,谵语,发斑,舌绛苔黄。

⑦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去知母,加半夏、麦冬、竹叶,主治余热未情、气阴两伤,证见身热多汗,口干喜饮,虚羸少气,气逆欲呕。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适合于一切热病后期,病人存在明显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且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之候。

2承气汤类方

此类方多出自《伤寒论》,

①大承气汤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方,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主治阳明腑证,证见痞、满、燥、实四证。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加减化裁可治疗一切急腹症,包括阑尾炎、肠梗阻、胆囊炎、胰腺炎等。

②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主治胸腹痞满,苔老黄,脉滑数。

③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治腹痛拒按,舌苔老黄,脉滑数。

④三化汤(《活法机要》):大承气汤去芒硝,加羌活,治中风,便溺阻隔。

⑤凉膈散(《局方》),调胃承气汤加黄芩、连翘、栀子、薄荷、蜂蜜,主治肺胃实火,证见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咳唾血痰,口舌生疮,苔黄脉数。

⑥大陷胸汤:小承气汤去甘草,加甘遂,证见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燥结,口舌干燥,小有潮热。

⑦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练蜜为丸,主治与大陷胸汤略同,惟其作用较缓和,适合于该病发病较缓者。

⑧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主治膀胱蓄血证,证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大便下血。

①泻心汤方出《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组成,主治邪火内炽所形成的各种病变,如高热、便秘、溲赤、舌苔黄厚腻、脉数、胸中烦热、黄疸、吐血、衄血、疔疮痈肿。

②此方加枳壳、木香,名胆道排石汤2号(大连医学院),主治胆石症、胆囊炎。

③枳实导致汤(李东垣):枳实、白术、茯苓、泽泻,主治湿热交阻于胃肠,下痢赤白等证。

④附子泻心汤:泻心汤加附子,主治心下痞鞭,恶寒,汗出。

⑤半夏泻心汤:泻心汤去大黄,加半夏,干姜,党参,大枣,甘草,主治寒热互结于胃肠,临床证见心下痞鞭,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

⑥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主治呕而痞,肠鸣下利,纳谷不化,烦躁不安。

⑦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主治呕而痞,肠鸣下利,干噎食臭。

⑧葛根芩连汤:泻心汤去大黄,加葛根、甘草,主治汗出而喘,身热不利。

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泻心汤去大黄,加黄柏、栀子,主治火热成毒证,如疔痈、疮疡、丹毒、发颐等一切火聚成毒之证。

今年日本学者报告本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甚效。

⑩石膏汤(《外台秘要》):泻心汤去大黄,加黄柏、香豉、栀子、麻黄、生石膏,主治表证入里化热,证见头痛无汗,发热恶寒,口渴面赤,燥烦。

⑾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泻心汤去大黄,加板蓝根、玄参、牛蒡子、马勃、连翘、陈皮、甘草、僵蚕、柴胡、薄荷、桔梗、升麻,主治热毒上功所致之痄腮发颐,大头瘟证,头面丹毒等,以知其对流行性腮腺炎有特效,可抑制腮腺炎病毒。

本系方剂指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二方加减化裁而来的系列方剂。两方出自《合剂局方》,四君补气,四物补血,均属扶正固本之要方。有时二者单独加味,组成一系列宜气固本剂和养血补血剂;有时二方相互结合,形成气血双补剂。总之本系方药是中医扶正固本之重要系列。

1四君子汤类方

①四君子汤为著名方剂,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药组成,主治脾胃气血证,临床表现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本方为中医治疗虚寒性脾胃证候的基础方。

拨那个西医角度来看,此方可治疗一切胃肠道慢性疾病,包括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结肠炎、慢性痢疾等,另外还可以治疗贫血、神经衰弱、脱发等,总之凡属全身功能低下的疾病,多可以此方加味化裁治疗。

②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治疗脾胃虚寒,胸膈闷满。

③异功散(《小儿药证直决》):四君子汤加陈皮,主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

④香砂六君子汤(《局方》):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

⑤六神散(《效良方》):四君子汤加扁豆、黄芪、姜、枣,主治脾胃虚弱,津气不足,虚乏身热。

⑥参苓白术散(《合剂局方》):四君子汤加山药、白扁豆、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缩砂仁,主治脾胃气虚,湿滞中焦,临床证见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脘腹胀满,肠鸣腹泻。

⑦归脾汤(《济生方》):四君子汤加当归、圆肉、木香、远志、酸枣仁,主治心脾两虚,证见淹没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⑧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四君子汤去茯苓,加当归、唤起、陈皮、柴胡、升麻,主治中气不足,证见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或兼自汗,渴喜热饮,头痛畏寒,脉虚大;或兼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⑨调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木香,易白术为苍术,主治中气不足,脾胃湿滞,气机不畅而见的胸闷体倦。

⑩黄芪人参汤(《脾胃论》):主治夏日暑热太盛,热伤元气,乏力,困倦,发热,厌食,汗出不止。

⑾升阳益胃汤(《兰室秘藏》):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半夏、羌活、独活、白芍、防风、茯苓、泽泻、黄连、生姜、大枣,主治脾胃气虚,脘腹不舒,肢节疼痛。

⑿妙香散(《和剂局方》):归脾汤加麝香、辰砂、山药、桔梗,主治心气不足,意志不定,惊悸恐怖,喜怒无常。

⒀归脾汤加生脉散为治疗低血压之效方。

2四物汤类方

①四物汤为著名方剂,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四药组成,主治营血虚损,冲任不和,临床见妇人经血不调,脐腹作痛,崩中漏下,血瘕积聚,颜面不华,舌淡苔薄,脉沉细。

西医认为本方临床用途甚光,可用于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陈旧性宫外孕等,此外尚可用来治疗肝脏疾患,冠心病,皮肤病及外伤等。

②胶艾汤(《千金翼》):四物汤加阿胶、艾叶、干姜、甘草,治胎产崩漏。

③胶艾四物汤(《古今医鉴》):胶艾汤加蒲黄、 黄连、 黄芩、 生地、 栀子、地榆、白术、甘草,主治妇人血虚火旺,血崩不止。

④桃红四物汤(《古今医鉴》):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易白芍为赤芍,治血虚血淤,广泛适用于跌打损伤,妇产可症块,经闭,痛经,死胎不出,恶露不止。

⑤知柏四物汤(《证因脉治》):四物汤加知母、黄柏,治血虚兼阴虚火动,此方以蜂蜜练为丸,名公用于汤剂类同,惟药效较缓。

⑥艾附暖宫丸(《直指方》):四物汤加艾叶、香附,以蜡糊为丸,主治血虚宫寒久不受孕。

⑦玉镯散(《本事方》):四物汤加调胃承气汤,治疗经团腹痛拒按,六脉有力。

⑧佛手散(《本事方》):四物汤去熟地、白芍,治妇人血虚感冒,胎动下雪,胎死腹中。

⑨八珍汤(《丹溪新法》):四物汤加四君子汤,主治气血两亏,营卫双虚。再加黄芪,肉桂,名十全大补汤(《局方》),气血双补力更大。

⑩学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柴胡、枳壳、甘草、桔梗、牛膝,主治上焦淤血,症见头痛,胸闷,胸中烦热,急躁易怒,心悸不眠,呃逆干呕。

此方乃当前广泛运用之方剂,西医诊断之偏头痛,动脉硬化之头晕,头痛,耳鸣,冠心病,皆可以此方治疗获效;尚可治疗神经衰弱,盆腔炎,不明原因之发热。

⑾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元胡、五灵脂、甘草、乌药、枳壳、丹皮、香附,主治膈下血瘀,两些积块,胁疼不移。

⑿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元胡、蒲黄、五灵脂、没药、干姜、肉桂、小茴香、主治少腹血淤,经来腹痛。

⒀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当归,加老葱、姜、枣、麝香,主治头面血淤,耳聋,酒糟鼻。

⒁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去生地、赤芍,加没药、五灵脂、甘草、地龙、秦艽、香附、牛膝,主治气血痹阻,关节疼痛,全身疼痛。

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去生地,加地龙、黄芪,主治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蹇涩。

⒃冠心Ⅱ号(北京地区协作组方):为四物汤去生地、当归,加红花、降香、丹参,主治冠心病、心绞痛之效方。

⒄生化汤(《付青主女科》):四物汤去芍药、生地,加桃仁、黑姜、甘草,主治产后胞寒,淤血内阻,症见少腹冷痛,恶露不行,我国居民产后常规用此方。

⒅温经汤(《金贵要略》):四物汤去生地,加党参、阿胶、麦冬、桂枝、丹皮、生姜、半夏、甘草、吴茱萸,主治冲任虚寒,淤血阻滞,临床症见月事不调,经期错后,或逾期不止,少腹冷痛,久不受孕,另外尚可治疗暮即发烧,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先有肾气丸,此方出自《金贵要略》,由生地、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附子、桂枝八药组成,即六味地黄丸加附桂。五代时著名小儿科医家钱乙将上方之桂、附去除,定名六味地黄汤,以此方加减化裁,出现了一系列以补肾为主要功能的方剂系列。

1六味地黄汤(丸)类方

①六味地黄汤又叫六味地黄丸,方出《小儿药证直诀》,此方可汤服,亦可炼蜜为丸,故有汤、丸两种名称。此方由生地(熟地亦可)、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组成,为滋补肾阴之代表方。治疗症状为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现代医学认为,此方之适应症大多与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有关,同时此方可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临床对白血病、食道癌、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红斑性狼疮、肺气肿、肺心病、妇女月经不调均可加减使用。

②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系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治阴虚火旺,内热著者。

③杞菊地黄汤(《医级》),系六味地黄汤加枸杞、菊花,治肝肾阴虚,眼花涩痛。

④都气丸(《医宗己任编》),系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治肾不纳气,呼吸困难。

⑤八仙长寿丸(《医级》),系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治肺肾阴虚,喘咳频频。

⑥左归饮(《景岳全书》),系六味地黄汤去丹皮,加枸杞、甘草,治肾水不足,阴液亏损,腰酸遗精,口燥盗汗,大渴引饮。

2肾气汤(丸)类方

①肾气丸,此方出自(《景岳全书》),为补肾阳之代表方剂,方由干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组成,适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形寒怯冷、自汗、尺脉弱;同时亦适应在上述症候基础之上出现的阳痿、遗精、早泄、全身浮肿、小便不利之证。此方意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所谓“益火之源”即补肾壮阳之意。

②济生肾气丸(《济生方》),系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治阳虚水泛,浮肿尿少。

③十补丸(《济生方》),系肾气丸加鹿茸、五味子,治阳虚日久,面色黧黑,手足冷肿,腰膝无力,身体羸瘦,腰痛酸楚。

④右归饮(《景岳全书》),系肾气丸去丹皮,加杜仲、枸杞、甘草,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⑤补肾丸(经验方),系肾气丸去丹皮,加黄芪、*羊藿、破故纸、五味子、仙茅、巴戟天、杜仲、鹿茸、枸杞子、大云,治疗阳痿遗精、腰酸腿冷。

关节炎单方验方

一、单方

单方1:

组成鲜嫩桑枝30g。

主治湿痹。

用法 用白酒将桑技炒后再用水煎服。

方解因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治宜除湿通络。桑枝苦、平,人肝经,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等功效。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肌肤风痒。

单方2:

组成虎杖100g。

主治周痹。

用法将虎杖用高粱酒1斤浸泡7日,每日服小酒杯,孕妇忌服。

方解因气虚风寒湿邪侵入血脉肌体,症见周身疼痛,沉重,麻木,项背拘紧,治宜益气和营,祛风利湿。虎杖苦、平,有祛风,利湿,破瘀,通络等功效,治风湿筋骨疼痛。

单方3:

组成独活20g。

主治风痹。

用法用水煎服。

访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

痛无定处。治宜祛风散寒利湿。独活辛、苦、温,人肾、膀胱经,有祛风,渗湿,散寒止痛等功效。

单方4:

组成*羊霍250g。

主治肾痹。

用法将*羊霍切细后,用白酒泡浸7天,适量服。

方解因房事过度伤肾,症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挛曲,腰痛遗精。治宜益肾祛邪。*羊藿辛、甘、温,人肝肾经,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作用,治风湿痹痛,四肢不红,腰膝无力等。

单方5:

组成柳枝2g。

主治湿痹。

用法将柳枝研细加酌量茶叶,泡汤代茶饮。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重着,肌肤顽麻,关节疼痛,痛有定处,遇阴雨发作,治宜除湿,祛风逐寒。柳枝苦、寒,太阳明、厥阴经,有祛风利水,止痛消肿等功效。治风湿痹痛,气血凝滞等症。

单方6:

组成白芥子15g。

主治寒痹。

用法将白芥子、生姜同研细末贴于痛处。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遇寒更甚,得热痛减,治宜温经散寒。白芥子辛、温,人肺胃经,有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等功效,可治中风不语,四肢痹痛麻木,跌扑肿痛等症。

单方7:

组成木瓜根250g。

主治痛痹。

用法将木瓜根泡白酒服,1日3次,剂量适度。

方解因风寒湿侵入关节,经络症见关节肌肉疼痛不止,治宜祛风散寒。木瓜根酸、涩、温,入肝、脾经,有祛湿舒筋等功效治湿痹、痛痹。

单方8:

组成丝瓜络500g。

主治全身筋骨痛(筋痹)。

用法将丝瓜络用火炼焦,研细末,加红糖冲服,1次3g。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于筋,症见筋脉拘挛,关节疼痛等,治宜通经活络。丝瓜络甘、平,有通经络,清热化痰等功效。

单方9:

组成透骨草60g。

主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将新鲜透骨草捣烂成泥状敷于患处。

方解因风湿侵袭经络关节,症见关节疼痛,遇天气变化更剧,治宜祛风除湿。透骨草辛、温,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功效。可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验方

1.熄风通络汤

组成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

秦艽10g,当归尾12g,蚕砂10g,豨莶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

功效活络祛湿,熄风缓痛。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

加减有恶风寒、无汗、身痛等症者,加苏叶、防风;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者,加竹节;小指关节肿大僵硬者,加僵蚕、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热、关节肿胀热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气、自汗恶风者,加丹参、炙远志、黄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湖南省中医研究院欧阳清研究员(李宝顺.名医名方录.第一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1990:

318)。

2.泻下蠲痹汤

组成 猪苓6g,黄芩15g,广木香3g,厚朴15g,蜈蚣2条,黄柏6g,朴硝15g,山柰6g,小活血12g,大黄

15g,全蝎3g,藿香3g,生甘草3g。

功效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下。

主治痹证日久化热,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畅,色酱黄,苔黄,脉沉有力,形体壮实,用诸疏风散寒、燥湿清热之方无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伍炳彩教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44)

3.通痹灵方

组成桂枝10g,麻黄10g,白芍15g,防风15g,制川乌12g,知母12g,白术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制马钱子06g,蕲蛇10g,全蝎6g,川断20g,黄精15g。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及补肝肾。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及颈椎病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广州中医学院副教授陈纪藩(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75)

4.乌蛇祛湿汤

组成破故纸5g,巴戟天5g,乌蛇肉6g,川桂枝24g,伸筋草10g,地龙肉6g。酒当归6g,嫩桑技15g,酒

川芎3g,赤白芍各5g,桑寄生15g,节菖蒲5g,桑螵蛸6g,生银杏10枚(连皮打),炙甘草5g,虎骨胶3g(另烊兑服现多用狗骨代替)。

功效散风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周身关节肿痛,发热,十指及肘部拘挛不伸,于阴雨时发作更甚,食睡尚好,夜间遗尿,苔白腻,脉沉滑。

来源施今墨(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53)

5.通痹汤

组成苍术10g,漏芦10g,鸡血藤10g,矮地茶10g,汉防已10g,寻骨风10g。

功效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主治风湿之邪所致之关节疼痛。

加减热痹加黄柏、虎杖、白石英;如伴全身高热,口苦口渴,便结尿黄者,加金银花、连翘、石膏;风寒湿痹加独活、防风、桂枝、姜黄;下肢疼痛加牛膝。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张海青副教授(中国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451)

6.祛痹汤

组成桂枝3g,赤芍12g,威灵仙12g,忍冬藤15g,络石藤15g,生苡仁15g,乌梢蛇9g,泽兰叶12g,陈

皮45g,川牛膝9g,红花45g。

功效祛风清热,化湿通络。

主治风湿热。症见膝关节灼热肿胀,疼痛酸楚,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细弦。

用法水煎服。

来源上海中医学院黄文东教授(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1:111)。

7.疏风养血通络汤

组成秦艽15g,羌独活各10g,白芷10g,防风10g,生熟地各20g,川芎10g,白僵蚕10g,地龙15g,生

石膏50g,黄芩15g,甘草75g。

功效祛风清热,养血通络。

主治风痹,身痛走窜不定,或肉抽瘈;中风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而兼头痛、颈强,咽干口燥,恶风自汗脉滑或弦数,属血虚内热、风邪外袭者。

加减风邪不重减二活;内热不重去石膏;腑气不通加生大黄、瓜蒌;痰湿重者加半夏、苍术、胆星;气虚加黄芪;抽搐瘈疭加全蝎、蜈蚣。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

来源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教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56)

8.木耳舒筋散

组成黑木耳120g(放置砂锅内,慢火焙干,切勿焙焦),川续断10g,炒杜仲10g,川牛膝10g,木瓜10g,桂枝9g,羌活9g,制乳香6g,附子6g,透骨草6g,苍术6g,公丁香6g,母丁香6g,党参6g。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和营卫,除风寒湿痹,解挛缩抽搐。

主治由肝血不足,筋失所养,或产后血虚,营卫失和,风寒湿邪侵袭,痹阻脉络所致的肢体麻木,四肢抽搐,手足挛缩抽风,筋骨疼痛等症。

用法上药共焙干后,与黑木耳研极细末。注意:木耳冷却两小时就得辗轧,时间稍长,即回潮不易轧细。每服6克,1日2~3次,酒少许为引,白水送下。不饮酒者,也可不用酒。

来源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原明忠主任医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688)。

9.热痹汤Ⅱ号

组成当归12~15g,黄条9g,连翘12g,生甘草12~15g,生苡仁24g,防风12g,忍冬藤15g,海桐皮12~

15g。

功效祛风宣湿,化痰消瘀。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手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强硬变形,张口不利,或伴四肢关节肿痛,舌苔淡薄微腻,脉象弦细涩。

加减寒邪偏盛加用川乌、草乌等大辛大热之品以祛内在之汉寒病冷;热邪偏盛者加石膏、知母、虎杖等寒凉乏味以清络中之热;风胜游走合用白企、羌活;湿盛漫肿加苡仁、大腹皮;肢体肿而且胀者加人积壳、川朴等理气宣痹;久痹正虚者加人归蔑或地黄之类以补气血、养肝肾。此外,还应根据病变部位配合引经药,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黄;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钻地风;周身关节疼痛入千年 健、伸筋草、络石藤等。

用法水煎,每日1剂,每剂煎服2次,首剂煎煮时间不少于45分钟。

来源南京中医学院内科汪履秋教授(中国中医药报.1991,7:26)。

10.痹痛宁

组成鹿角霜12g,制附子10g,桂枝10g,细辛5g,羌活10g,独活10g,防己15g,生黄芪30g,当归15g,

赤芍10g,白芍10g,生地30g,生效仁30g,广地龙10g,蜈蚣3条,乌蛇肉10g,生甘草12g。

功效祛风胜湿,温经散寒,舒筋活络,通痹止痛,补益气血,强筋壮骨。

主治肢体肌肉关节冷痛,关节肿胀或变形,屈伸 不利,腰膝酸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

用法水煎服,每半月为1个疗程。可根据具体病情,服2~6个疗程。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谢海州主任医师(李宝顺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5)。

11 鸡血藤汤

组成鸡血藤30g,秦艽30g,炒桑枝30g,海风藤30g,络石藤30g,伸筋草30g,丝瓜络15g,忍冬胶30g,

甘草5g。

功效养血祛风,除湿宣痹,通络止痛。

主治血虚风湿,肢节疼痛,游走不定,筋脉挛急,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痹痛,亦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筋脉损伤之拘急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成都中医学院陈恒教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07)。

12.中虚痹证汤

组成黄芪、威灵仙、寻骨风各30g,桂枝3~9g,白芍,防已,山药各15g,元胡20g,伸筋草12g,细辛6~9g,大枣7枚,生姜、炙甘草各6g。

功效补虚温中,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主治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应用西药致胃气明显受损,或宿有胃疾不能受纳诸种西药而痹痛依然如故者。

加减血虚,加当归10g;寒痛,加制川、草乌各6g,熟附片10g,麻黄8g;热痛,加秦艽15g,忍冬藤、地龙、石膏各30g;湿重,加苡仁15g,苍白术各10g;关节变形,肌肉萎缩,加千年健、老鹳草、豨莶草各30g;顽痹加全蝎、僵蚕10g,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1疗程。

在中医上,看舌头(舌苔)也叫“舌诊”。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常可以在舌头上反应出来。所以,医生常常会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干润等变化情况,来帮助判断病邪是在表还是里,疾病属寒还是属热等。

“淡红舌,薄白苔”,健康的舌苔应该是淡红色的,舌面有一层薄薄的、颗粒均匀的、干湿适中的白苔,如果发现舌苔颜色不正常,就该注意了。

苔白腻厚

舌苔发白变厚者表明体内有寒有湿,无论是吃了寒冷的食物还是受了寒,舌苔都会发白。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舌体胖大,舌苔白厚多见于身体肥胖、脾胃运化失常而导致水肿、痰湿内盛的患者。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的患者也常见厚白腻苔。

调理原则:少食寒凉冷食;注意保暖;坚持锻炼。

苔黄黏厚四字标题

如果舌头上看到有一层厚厚的黄白色垢物,舌苔黏黏厚厚,不易刮去,口中有一种又酸又臭的秽气味道,同时伴有胃口不好,大便干燥等情况,说明存在胃火过盛,脾胃不好等情况。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平时饮食过量,或进食油腻食物过多,脾胃消化功能差或发生紊乱引起的。

调理原则: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健康饮食,清淡为宜。

舌苔发黑

生活中如果吃了某些药品或食物,出现舌苔变黑的情况,这属染苔,不必过于紧张。

但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胃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病人的舌象也是多是黑苔,这就需要给予重视并积极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调理原则: 谨遵医嘱,看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调理治疗。

舌苔剥落

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称为剥落苔;舌苔全部脱落,以致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又叫‘镜面舌’;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称为‘花剥苔’。

舌苔剥落表示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是全身虚弱的一种表现。

调理原则:补充气血,增强免疫。建议日常饮食宜清淡,多食具有健脾益胃的果蔬食物,如山药、薏米等;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