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科普 《古文里的树:栎社树》|无用于他人,有用于自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4收藏

古文科普 《古文里的树:栎社树》|无用于他人,有用于自己,第1张

一位姓石的木匠来到齐国曲辕,遇到了一棵种在社庙(土地庙)里的的栎树。

此树之大,足以为几千头牛遮荫,树身之粗,足有一百多围 ,树身之高,超越山头好几丈才看见枝条,光是可以用来造舟的旁枝,就有十几条。

前来瞻仰此树之人,像赶集一样多,石木匠却对它不屑一顾,头也不回地向前走去。

弟子们看够了,才快步追上石木匠,问他道:“自我随老先生学艺以来,还没见过比这更好的木材呢!先生却连看都不看一眼,不愿为它驻足,这是为什么?” 

石木匠回答说:“罢了,不要多说了,此树虽大,却是散木,造船船沉,造棺棺腐,做成家具不够牢固,做成门窗又太过潮湿,做成梁柱会招来虫蛀,这就是一棵不能当成材料的树,没有用处,所以才能存活这么久。”

石木匠回到家,夜里栎树向他托梦说:“你说我没用,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呢?难道是将我与那些文理匀称的树木相比吗?那些个山楂、梨树、橘树、柚树以及能结果实的树,待到果实成熟之季,人们前来采摘,大枝小枝折断无数,它们所受的苦可全都拜它的才能所赐啊!它们不能终其天年,通常早早夭亡,皆是因为它们自己招来了世俗之人的打击。凡物都逃不开这个道理。我所追求的无用之道已经很久了,也曾经历磨难,几乎死去,到如今才得以保存,这正是我的大用!假如我也同那些文理匀称的树木一样有用,还能生长得如此高大吗?况且,你和我都是存活于天地之间的物,你凭什么论断我就是无用之材?你也不过是将死的散人,又怎会了解我这散木呢!”

石木匠醒后,慢慢回忆审察此梦。

弟子问道:“这栎树自称寻求无用之道,又为何成了社树呢?”

石木匠回答:“轻点声,别说话!它成为社树,不过是求存的方式,可惜因此招来不了解的人诟病讥讽,它如果不当社树,怕是早就被人砍去当木材了!它有与众不同的求存之道,我们不能以常理来论断,否则是永远都弄不明白的。”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引自《庄子·人间世》)

人们常常为了一己之私,向世间万物无休止地索取,若是索取不到,便认定此物无用。

栎树正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它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好出路——那就是无用之用。

它虽然成不了木材,提供不了果实,可它依附于社神,凭借人们对社神的敬畏而存活下来,比起那些有真材实料的树,这招实在高明的多。

人活于世,处事也讲究一个度,太有用,就如结果实之树,常常受人搅扰打击,往往早夭而亡,太无用,又会引来轻视辱骂。求存之道,大概就是“无用于他人,有用于自己”吧!

相思树。

粉红色树根是相思树。木材呈粉红色,极美观,材质细,纹理直,韧度好,是上等家具材料,还可作工艺品和细木制品,是人造板和纤维板的主要原料。树皮可提取栲胶,树叶可制作饲料,树皮、果实等部位含有单宁,能作为黑色染料。相思树、喜暖热气候,亦耐低温,喜光,亦耐半阴,耐旱瘠土壤,亦耐短期水淹,喜酸性土。相思树的生长速度非常快,适应性也非常强,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正常生长,自身具有较强的固氮特性,能把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形成养分,对增加土壤的肥力和对绿地的改善很有好处。

另外三个是建木,若木、寻木。

1、建木

传说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伏羲、黄帝等众帝都是通过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建木的得名也许和初民的“建中”之制有关。初民于居处之地必立木杆旗帜以号众,这种木杆旗帜在甲骨文中被称为“中”。

《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都广之野”据说是天地的中心。《海内南经》记载:“有一种树木,形状像牛,一拉就剥落下树皮,样子像冠帽上缨带、**蛇皮。它的叶子像罗网,果实像栾树结的果实,树干像刺榆,名称是建木。” 这种具有榆树和麻双重特征的神树原型应为榆树科的山黄麻。

建木能通天的神话,原因是其长得很高,又能搓成绳子来做成梯子。“颛顼化鱼妇”的传说大致揭示了“升天”的程序。这些氐族巫师以建木为工具举行仪式,让人装扮成半人半鱼的形象代替逝去的皇族灵魂,跟随巫师沿建木向上攀登,从而完成了升天的仪式。

2、若木

太阳西下时憩息的树称为若木。《大荒北经》记载:“大荒当中,有衡石山,九阴山、灰野山,山上有一种红颜色的树木,青色的叶子红色的花朵,名叫若木。” 昆仑西极是西王母的御苑瑶池所在,其中最能代表西王母尊贵身份的植物,是蟠桃树,这也是西方“若木”的原型。桃树的树身呈灰褐色,枝头的颜色是红褐色的,花是红色的,叶子是青色的,符合“若木”的特征。

3、寻木

有虞氏在虞渊建立了新的日落之所,据郭璞记载虞渊被寻木所笼罩,“渺渺寻木,生于河边,竦枝千里,上干云天,垂阴四极,下盖虞渊。”《海外北经》记载:“有种叫做寻木的树,有一千里长,在拘缨国的南面,生长在黄河岸上的西北方。”

“寻”是古代之长度单位,伸张两臂为一寻,约等于八尺或六尺,也有说是七尺的。描述“寻木”不说其高度,而说“长千里”,满足这个特征的只有榕树。榕树高达三十米,可向四面无限伸展。其支柱根和枝干交织在一起,形似稠密的丛林,因此被称之为“独木成林”。

扩展资料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代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

果树的防冻防霜,古籍中记有多种多样的措施。例如《齐民要术》记载,在黄河中下游栽培石榴,每年农历十月起,需用草缠裹树干,至次年二月除去;栽培板栗,幼龄时也要如此;栽培葡萄,每年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间,采用埋蔓防寒。

宋代的《松漠纪闻》载,有在高纬度的寒冷地区,栽培桃、李等果树,创造了埋土防冻的人工匍匐形栽培法。

史籍中记载的果园防霜的方法主要是熏烟,其次覆盖。熏烟法最早见于《齐民要术》,其后历代典籍中也有涉及。

在江苏太湖洞庭东西山栽培柑橘,冬季极寒时,也要应用熏烟以防霜雪。荔枝的耐寒性次于柑橘,尤其是幼龄时,根系入土尚不深,更易罹霜害,所以宋代蔡襄在《荔枝谱》中指出,幼龄荔枝在极寒时要覆盖或熏烟以防寒。

杏是一年中开花最早的果树,特别易罹晚霜为害,因此,唐代《四时纂要》、明代《群芳谱》等不少典籍都提到,杏园在花期要注意及时应用熏烟以防霜害。

中国很早就认识到适地适树在植树造林中的重要性。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中说:“欲知地道,物其树”,指出了树木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密切关系。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精辟地说明了适地适树的意义和重要性。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中,对此认识更有所发展:“在北者耐寒,在南者喜暖。高山者宜燥,下地者宜湿。……此物性之固然,非人力可强致也。诚能顺其天,以致其性,斯得种植之法矣。”至于具体反映适地适树的内容,包括不同树种对光照、气候、土壤的不同要求等,在古农书及农谚中更有大量的记载。但适地适树一词则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见诸于中国的文献,日本也有类似的术语。

古代造林用的树种大多是野生种,对其种内变异又研究不够,因此适地适树中的“树”主要指的是一个物种。现代的适地适树概念中的“树”,应理解为不同层次的基因型,也包括适地适种源、适地适类型、适地适品种的含义。研究种内各种源、类型、品种的适生地区和条件,是研究适地适树的新课题。

为了贯彻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必须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一方面要求按照立地条件的异质性进行造林区划和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见森林立地),另方面要求对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对各种立地条件的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般来说,采用乡土树种造林比较容易实现适地适树,但有时引种外来树种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开展生产性引种前须经过周密的分析及一定时期的引种试验(见林木引种)。

古代将桃树称为“刽子手”。

桃花、桃枝、桃实都是血红色的,妖魔鬼怪都愿意在桃树上住,所以不敢种在院里。胶县一带,桃树只能种在后院,禁忌栽到前院,俗以为桃树上有邪气。如果种到前院,树根扎到屋里,人就有性命之忧。河南方城一带也忌院内种桃树,俗以为桃木有法力,桃木多用来作避邪桩橛用。谁家种桃树,主邪灾多。也有说种桃树主逃荒要饭的。这是因"桃"与"逃"谐音的缘故,民间还有"门前一株桃,讨气讨不了"的说法,也是与谐音有关的。传说桃树是“刽子手”。 《汉旧仪》中记载:东海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桃树,枝叶繁茂,蜿蜒盘旋三千里。其中近地的树枝间,被称为"东北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上面有两个神仙:一个叫"荼",一个叫"郁垒",他们专门管这些鬼;如果哪个鬼害了人,他们就用绳子捆绑起来,去喂虎。黄帝仿照这种方法,在自家门上插上桃树枝,上面画上"神荼"、"郁垒"拿绳子的样子,用来驱赶凶鬼;又在门上画只虎,让它来吃鬼。 桃木又能避邪,江浙一带未满周岁的小孩出门时,都折一根桃枝插帽子上或衣服上来辟邪。

       槐树是特产于中国的古老树种,在中国分布广泛,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槐树崇拜的文化现象。

       槐树有如此众多的用处,与古代人的吃、穿、住、用、行、劳作、防病治病等日常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正是在生产生活中与槐树朝夕相处,古代人才对槐树有了细致的观察,注意到它的旺盛生命力,遂视其为吉祥、祥瑞的象征,从而产生了对槐树崇拜的原始信仰。

        槐树还有个名字叫“国槐”,意思其实很明确,这是原产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植物。在古代的一些古籍文献中多有记载,上面成书于周朝的《太公金匮》是一例,此外我们还能找到诸多记载。

       槐树在古代时意义重大,在庙堂之上,槐是古代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而且每个名字都不相同,但必定要带槐字。比如“槐鼎”代表三公或者三公之位,也就是那些执政大臣。“槐卿”指那些三公九卿。此外还有不少,比如“槐兖”、“槐宸”、“槐掖”等等。

      古代时,槐树背负了太多使命,也有着太多的象征意义。神话志怪小说里,槐树是了不得的一种树,古代文化里,槐是高官的象征。所以,历朝历代的古籍文献中写槐,诗词歌赋里写槐,人们对这种树寄托了太多的情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