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七夕 来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0收藏

端午节 七夕 来历,第1张

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风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 家家悬钟馗像, 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 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 梦见二曳, 一大一小, 小鬼穿大红无裆裤, 赤脚, 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 挖悼其眼睛, 一只吞下,明皇喝问, 大鬼奏日, 臣姓钟馗, 即武举不第, 愿为陛下除妖魔, 皇醒后, 疟疾愈, 于是令画工吴道子。 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 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 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 艾叶、 榴花、 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 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 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 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 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越、楚。

台湾开始有尤舟竞渡是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 由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均举行尤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之举,近英国人亦仿效我国人作法, 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据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 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 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 并把船建造成龙形、 画上龙纹, 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问, 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 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

“七夕”的由来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谈到七夕节,不得不提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祈祷爱情永恒不渝。

牛郎织女有许多的故事版本,最为人知的是: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慌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瞬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七日,人间的喜雀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朗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说到情人节大家都不陌生,其实这个情人节是西方传来的节日。对于我们中国的情人节也就是七夕节,大家应该也有所了解。接下来我就带着大家一起去看看七夕节是哪一天起源是什么有什么风俗呢

七夕节的风俗有哪些:祈福、拜织女等等

七夕节别称是七巧节、乞巧节、女儿节,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在七夕节这个节日中大家会进行祈福、拜织女、吃巧果、染指甲、结扎巧姑等等活动。七夕节以牛郎织女这个故事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夫妇之间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美好情感。它在2006年5月20日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七夕节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和明代的《物源》中出现过,但是那时的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的。到了汉代,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成为妇女们的节日。

风俗

七夕节的一些风俗可能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听说过了,包括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起源于汉代;为牛庆生,儿童会在这一天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晒衣晒书;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供奉“磨喝乐”,磨喝乐是旧时的儿童玩物,也就是小泥偶等等。

专家评价

七夕节现在是中国的情人节,情侣亲密交流、坦诚相待、进行浪漫约会,在这个节日里也会提倡男女相亲。但是民俗专家有不同的看法,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的教授表示,七夕节是单身女性的节日。在中国古代,只有在七夕节的时候,单身女子才可以身穿盛装出去和姐妹们聚会、游玩。

说起中国七仙女,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七仙女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七个女儿,由此衍伸出众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如董永与七仙女,七仙女与仙浴潭等,而对于很多90后来说,几乎是看这些电视剧长大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神话故事呢?其实都是从现实慢慢演变成神话故事的,在我们的世界里就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是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同时是七夕情人节的发源地,它就是仙女湖。

那么让我们一切来了解一下仙女湖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和七夕情人节的发源地。

1优越的地理位置

仙女湖位于江西省新余市西南郊,亚洲最大的亚热带树种基因库,也是江西省开发最早的湖泊型景区。

2历史悠久

仙女湖的山水更有情,如杜牧诗云: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而且在古籍《搜神记》中就记述的“毛衣女下凡”传说和“中国七夕情人节”的发源地。

3美景和特色的点缀

对于仙女湖而言,山因水秀,山水相依,如梦如幻。亿万年鬼斧神工的自然雕琢,千百年历史文化的洗礼积沉淀,赋予了仙女湖以秀丽之容和金玉之质。湖中的岛屿多彩多姿,而在仙女湖碧波之下,有一个神奇的世界,水下古城、水中古桥、水底古堰、水下古石刻,堪称华夏一绝。四周群山连绵,林木繁茂,鸟语花香,生态环境绝佳,资源丰富,且四季鲜果时有,土特产品丰富。而走进傣家度假村,品糯米茶,尝竹筒饭,观傣族歌舞,是多么的优哉游哉。

总的来说,仙女湖作为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和七夕情人节的发源地,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想去探一探,看一看。而且最近对仙女湖进行打造以后,七夕文化十分浓郁,无形中,这里已经成为中国七夕情人节文化气息最为浓郁的一个地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全唐诗》1986年第一版,1839面。

这是唐代和凝《宫词》百首中的第55首: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总上穿针楼上去,竞看银汉洒琼浆。

网上有不少地方注明是王建所作,但不知是根据什么出处我查了《全唐诗》

十四日:几望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几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

  此外,一年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岁时节日,如夏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故又称“上元日”,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五月初五为“端五”、“端午”、“端阳”。七月初七晚叫“七夕”。七月十五为“中元日”。八月十五为“中秋日”。九月初九为“重阳日”、“重九日”。十月十五为“下元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