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魔刀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十大魔刀有哪些,第1张

十大魔刀有哪些

十大魔刀有哪些,在冷兵器时代,刀剑是最为常见的冷兵器,在武侠、修仙类的小说里,大侠们行走江湖,所用的基本都是刀或者剑比较多。以下分享十大魔刀有哪些?一起来看看。

十大魔刀有哪些1

世界十大魔刀介绍

第一把:鬼手

这把刀是十四世纪意大利的一个疯铁匠所铸,他将自己妻子的右手砍下做成刀柄,后又将儿子肋骨做成刀刃,并把自己的小腿骨做成刀柄,献给了当时的债主,三天后债主发疯将自己一家人全部烧死了,据说后来得到这把刀的人全都发疯了,而且会像受到诅咒一样一家人全死亡!

第二把:干将莫邪

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铁水熔化,剑顺利铸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将莫邪,干将只将“干将”献给吴王。

干将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吴王知晓,武士将干将团团围住,干将束手就擒,他打开剑匣绝望地向里面问道:莫邪,我们怎样才能在一起剑忽从匣中跃出,化为一条清丽的白龙,飞腾而去,同时,干将也突然消失无踪。在干将消失的时候,吴王身边的“干将”剑也不知去向。

第三把:火陨

十七世纪欧洲的一个农名用天上掉落的陨石打造的,很奇怪的是这把刀的不管在多么低温的环境下都能保持20℃的恒温,而且用这把刀割开的伤口会流血不止,那农名的妻子和孩子就先后被这把刀割伤后流血不止而死,后来农名将它送给了一个路过的僧侣,而那僧侣也在旅行中虚脱而死,所以传说这是一把能吸血的刀!

第四把:复仇

刀柄是一座诡异的雕像,一个反基督教徒曾用他杀害十九个基督教神父,后来将刀遗失了,但其中一个神父的弟弟却在多年后拿着这把刀找到并且杀了他,但就在几个月后这把刀却出现在了另一件仇杀案中,而且后来的几宗仇杀案件中所用的凶器都是这把刀,所以知道这把刀的人们都叫它复仇,据说它能自己找到有怨恨的人,并帮他杀掉仇人,而仇恨也能让它的魔力更大!

第五把:屠城黑金

元代早期,一个元朝将领用这把刀西征,在攻到欧洲边界一个城市时,遇到欧洲人顽强的抵抗,经过三天三夜的强攻后终将城攻下,那将领就下令将全城的儿童全部集中起来,在他们父母的眼前用这把刀将他们的头一个一个砍下以示警告。

据说有十几位母亲当时就哭死了,后来自杀的人数达到1400多人,这把刀带给他们带来了痛苦,他们就以生命的形式来给那把刀下了诅咒。不久后那支攻城的军队在一次战役中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第六把:鄂钢

据说是日本江户时代,平家天皇的佩刀,平家武士集团战败后,天皇自杀时所用。而为胜方源家武士集团立下大功的大将军村正得到此刀,但他在之后的几个月却寝食难安,据说他天天晚上看到小天皇的鬼魂来找他借刀,最后一把火烧了自己的战船后切腹自尽

第七把:莎拉维尔

十七世纪的血腥女伯爵给他起的这个名字,谁也不知道含义,但是她却用这把刀割开了上千名妙龄少女的喉咙,这是一把渲染着血腥和咒怨的利刃,同时这把刀也充满着冰冷的气息,一把很呼吸的刀。无时无刻的向它的主人传递着传递着嫉妒与贪婪的思想。女伯爵被杀死以后,这把刀也不知所踪。

第八把:血琥珀

这把刀的造型很想一把中世纪时期的贵族手"木棍",是一个贵妇人出高价所铸,用途是杀了他不忠的丈夫,后来的妇女们只要发现丈夫出轨就会用这种刀来杀了他,这把刀对于那是的男人而言是噩梦与灾难。据说只要将这把刀放在男人的枕头下,男人就会在睡梦中死去。

第九把:蝮蛇

此刀为一个勇士用来杀死敌对部落的人所用,刀是用一千条毒蛇的毒液浇铸的,据说当时打造这把刀的工匠三个月内全被毒死了,这把刀出世后被使用在了战场上,被这把刀刺伤的人,没有一个能医好,三天之内一定会死,而手持这把刀出现在战场上的人,会被敌人称做死神。

第十:灵翼

外形比较像蛇,打造时被赋予了一双天使的翅膀。这把刀的下落也不明了。只是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与多起刺杀案件有关,被杀的都是一些黑帮或恐怖组织的重要成员,当时被称为上帝的灵翼,可是后来一些基督教的神职人员也死在了这把刀下,这把刀第诡异色彩也更浓重了,正所谓天使是它,魔鬼也是它!

从以上介绍的世界十大魔刀来看,不论是哪一把刀,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且,之所以有人传闻拿到这把刀会发疯的原因,主要是“刀背后故事太凄美”,所以不少人都认为刀主人的亡魂附在了刀上。因此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相信鬼神论了,但这些传说却依旧流传于世。

十大魔刀有哪些2

1、 唐刀:它是以汉代环首刀为原型制作的,是用于唐代军队作战的军刀,考虑到战场上的敌军护甲,在破甲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工艺制作,以熟铁为外皮,百炼钢为中心,刀刃局部淬火,加强了刀的韧性和威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破防能力强。

2、 鸣鸿刀:据传是由黄帝打造佩剑时用剩下的材料所铸,刀长三尺,刀的本身隐藏着的杀意太强,被视为凶器,后来被汉武帝得到,征战四方,转赠给了东方朔。

3、 青龙偃月刀:该刀的名头不可谓不响亮,这是东汉末年关羽的佩刀,随着他征战一生,在十八路诸侯联手时温酒斩华雄,报曹操恩情时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水淹七军时斩杀庞德,所用的便是青龙偃月刀。

4、 大夏龙雀:它的名字出现于多出的古籍当中,刀长三尺九寸,汉代出现的武器,刀背上刻有文字,像是一道道咒文,更加添置了其的神秘感。

5、 毒匕寒月刃:这是史上有名的刺客荆轲刺秦王所使用的武器,是由战国有名的铸剑师徐夫人所铸,刀身通透如同手中持月,摄人心魄。

6、 新亭侯刀:刘备平定江南之后,张飞被封为新亭侯,正值壮年,意气风发,新亭侯刀的材料出自赤珠山,赐名为新亭侯刀,而张飞被部下所杀之后,该刀被叛徒带致东吴。

7、 昆吾刀:对玉石的刻画,要用昆吾刀才能不受到阻碍,刀长一尺,切玉如切泥。

8、 虎翼刀:它是上古三大邪器之一,它是由屠龙刀的碎片锻造而成,分别以“龙、虎、犬”为名。

9、 龙牙刀:上古三邪器之一,以剧毒淬炼,据传是夏杰所用,商汤攻入夏时,龙牙、虎翼、犬神三刀化为妖风侵袭商军,使商军死伤惨重。

10、庖丁菜刀:它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刀之一,因为庖丁解牛的技术高超,经久不坏,刀口历经数十年依然如新。

十大魔刀有哪些3

1、五郎入道正宗:日本第一的名刀,以作风豪华著称,为镰仓名工匠正宗的代表作。正宗,刀,刃长644CM。

2、菊一文字:传说刀身泛光,杀人不见血。太刀,刃长7848CM,锋刃极长,刀身细且薄,刀柄上刻有16瓣菊花。

3、伊势千子村正:被称为”妖刀村正”。村正,刀,刃长7332CM。

4、长船:佐佐木小次郎爱剑,备前长船。备前长船长光:野太刀,又称物干焯,刃长三尺二寸(约9845CM),刀柄奇长,名刀匠备前长船长光锻造,为剑豪佐佐木小次郎所有。

5、小乌丸太刀:被称为日本刀之祖,背负平源两家传奇历史的“传天国作御物”。此刀据传为伊势神宫之神鸦赠与当时的桓武天皇。一般认为此刀为日本刀形制彻底定型的起点。

6、雷切:刀,名将立花道雪的配刀。雷切本是日本战国时期名将立花道雪所使用的名刀,本名为“千鸟”。

7、小龙景光:太刀,备前刀工景光所作。南北朝时期武将楠正茂的佩刀,因为剑身上有细小的龙形浮雕,因此得名。

8、吉光骨食:太刀,由京都名刀匠栗田口吉光打造。据传是源氏的秘宝之一,后来落入足利尊氏手上,并且于上述同血染铁扇一起由足利尊氏下赐给立花贞载,因此而成为立花家代代相传的三宝器之一 。

9、天丛云剑:此剑就是超级闻名的草剃剑。剑身通体白色,长二尺七、八寸,剑刃的样子象菖蒲叶,和中国剑的类型相似,剑身很厚,剑柄的装饰犹如鱼的骨节。

10、十握剑:相传是日本创世神依邪那崎的配剑,据说得名的原因是剑身有十拳长。第一个拥有十握剑的是众神之父依邪那歧。侵犯依邪那歧之妻的恶神就是被这柄剑斩下了头。

如今,提到剑道一词,人们脑海中就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两个日本人戴着头盔、身穿护胸、护手和护档,系着腰垂,手持由4 或6片竹片制成的竹刀,按照一定的规则,直腿跳跃大声叫喊着相互劈砍对方的头部(正中、左右两面)、胸部、两臂和突刺喉部这些规则中规定的有效部位,由裁判根据双方运用有效方法击中对方有效部位次数的多少来判定胜负。或者是手握真刀,砍击由稻草卷制成的立靶,以显刀之锋利、运力之干净利落以及砍击后的骇人效果。不仅如此,人们往往还能在日本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包括少儿热衷的卡通作品中随处可见所谓剑道的影子,武士道的代表剑道已深深融入到日本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早在1952年日本就已成立“全日本剑道联盟”,于1970年成立国际剑道联盟并举行了首届世界锦标赛,1989年就已成为奥运表演项目。时至今日,日本剑道已遍及世界五大州并已逐步渗入我国,其发展势头强劲。在此,笔者依个人的武学传承和日常的思考试对“剑道”内涵的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以求正本清源。

一、刀与剑

刀——刀的制式自石器时代就己出现,石刀、骨刀考古发掘多有物证。随着的时代的发展,逐渐出现青铜刀,至春秋以后,铁器渐兴,出现铁刀。直至汉代初期出现铁制环首大刀。由于战争的需要,刀逐渐成为近战时的主战短兵并一直沿用下来。从刀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可以说,从古至今,刀的基本制式并无大的变化, 仍然是单刃、背厚、方头或单侧弧形的尖头、有柄,刀身与柄之间有圆盘形护手(其功能仅仅是护手),整体略呈弧形。这种制式的器具从古至今乃至世界各地都称之为刀。刀的用法以劈砍为其终极目的,正如《耕余剩技·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所言“刀之利,利在砍”。刀的制式为砍服务。

剑——剑在中国古兵器中享有“百兵之君”“诸器之帅”的美称。其制式,从考古发掘实物山东临朐西朱封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剑,就己初步形成。后来出现青铜剑,再到后世的铁剑、钢剑。因钢铁易腐蚀,早期的发掘物不多,但从早期遗存的壁画、石刻当中仍可辨其制式。至唐代时,剑的整体制式趋为统一,延续至今,几无变化。剑的基本制式是:双刃、中间有脊,单尖、有柄,剑身与柄之间有格,亦称云头(剑中这个部位不能称为护手,其虽具有一定的护手功能,但以挂对方兵器为主,用法相当巧妙,这个部位的运用也是西洋古击剑与中华古击剑的重要区别),剑通体呈直形,笔直的剑形给人以直指人心、摄人心魄的震憾感。剑的用法以刺为目的,剑的其它用法如:格、拦、披、挂、劈、点、抹、崩、托、压、绞、挑等都是为最后一刺服务的(由于咽喉部位的特殊,仅用抹法亦可解决)。剑的制式是为刺服务的。

由以上对刀剑二兵器的粗略叙述可以看出,刀剑虽同属短兵器,但二者名不同(一刀一剑),形不同(一弯一直),用也不同(一砍一刺)。刀厚重、尚力,剑轻便、尚巧。日本剑道中用的器械明明是刀却为何被称为剑,而且以讹传讹,什么竹剑、真剑、剑术、剑道形、心剑一如等等与剑有关的名词通通充斥在日本剑道中。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在许多文章和叙述中同一器械在一句话当中,竟然前半句称之为刀,后半句又称之为剑,或者干脆称之为剑刀。看来有必要就日本剑道中肆意混用刀、剑之名这一事实作一历史性的初步探讨。

从已公布的史料,我们知道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古兵器的交流也同样如此。为方便后文的对比叙述,笔者特意参阅史学家马明达先生的《说剑丛稿》。书中叙述三国时日本邪马台国同曹魏之间的交往。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载,日本邪马国的女王卑弥呼,曾于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238 年)六月,派大夫难升米等来中国通好。魏明帝盛情接待这些友好使者,多次来往,在魏国每一次馈赠日本的礼物中,也总是有刀。

证明到三国时代,中国制作的刀仍然受到日本的珍视。日本九州熊本县玉名郡兰水町江田船山古墓中,曾发现刻有汉字铭文的日本大刀,日本学者认为这是五世纪中期的遗物,约为中国的南北朝时代。这柄刀的发现,证明中国剑刀对日本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三国以后。

日本考古学家小野胜年先生曾说,著名的日本正仓院里,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古代中国的剑刀,“献物帐”上还记有“唐式大刀”“唐刀”等名目。所谓“唐式大刀”应指唐代军中盛行一时的陌刀,这种刀的样式在中国已无实物可证,只有日本正仓院还保存有几柄唐代实物。这些都证明历史上中国剑刀对日本的影响是久远的。至少延至唐代,中国剑刀仍在继续传入日本。另据松田隆智的《中日武术交流史(上)》记载,日本山形县乌海山麓的三遗崎山遗址出土有中国殷代的青铜刀。

从史料的叙述中可知,通过中国官方渠道输入日本的是刀,从未有剑。宋代以后,日本刀因其品质优良而逐渐大量输入中国,形成特定的日本刀文化现象,比如北宋欧阳修的《日本刀歌》到明代唐顺之的《日本刀歌》等等,可见中日的古兵器交流是刀,刀法的交流也有可能。当然剑也许输入过日本,但日本人不会用,或者认为是不适合日本人用而弃用,因为无史料,尚难确认。所以说剑法是绝无交流的。

既然日本没有剑,可为何又将日本刀称为剑?从已了解到的史料可知,日本剑道这样一种体系在日本古代的典籍《古事记》和《日本书记》中被称为“多知加伎”,奈良时期后,多与“击刀”“太刀打”等词混用,但仍常用“多知加伎”一词,从室町时代中期开始才逐渐出现“剑术”一词,且与“击刀”“太刀打”“刀法”“击剑”交叉混用且延续至今,可见刀剑混用在日本已有一定历史。在中国从宋代到近代仍将这种兵器称为“日本刀”或“倭刀”,直至有好事者创编出双手剑法和翻译日本剑道内容时才逐渐在中国出现将“日本刀”误作剑的现象。为何日本刀强称之为剑,还望与日本学者共同作进一步的探讨。

笔者思考认为,由于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其他兵器(包括刀)无可企及的崇高地位。日本古人应知晓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比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相剑”与“相马”就已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从那时起,人们就已把剑当作是有生命的物体,而且名剑已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如古之诸多名剑已是“天生神物,圣君用之”,直到后来的“尚方宝剑”。

总之,剑时常与阶高低、地位大小、权力多寡相联系。而且时时将剑称之为“龙”,如孙炎《宝剑歌》“宝剑光耿耿,佩之可以当一龙”,将剑比龙,使剑的文化意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仅如此,剑更已成为神器,有着不可思议的祈神显灵、驱魔避邪的异样功能,就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亦认为“古镜若剑,若有神明,故能避邪魅忤恶”。总之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防身兵器,而且是“道”之所依的神器了。古之擅刀者被称为“刀客”,而擅剑者则被称为“剑侠”,“侠”与“客”二者的意蕴还是有高低之分的。笔者推测:剑的这种丰富的文化意蕴,随着中日交流必定会引起日本人的关注,但日本没有剑,更不懂剑法,而又被这种剑文化所吸引,所以望着完全不同于剑型的手中常用兵器,只好时而称为刀、刀法,时而又称为剑、剑术。但归根结底仍是刀,用汉字剑来表述日本刀是错误的。

二、双手与单手

日本是一个极其注重传统的民族,双手用刀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日本书记》这本有关早期神话的记载中就有伊奘诺尊用“十握刀”把火神轲遇突智斩为三段的记载。很明显“十握刀”就是双手十指握刀,“斩为三段”就是劈砍的用法。所以《古事记》中的“多知加伎”也应是双手执刀,高举过头,运腰腹之力,倾全力劈砍,扫击胸腹。

这种用刀法很有民族特色并一直传承至今。因为综观世界其他民族用短兵的历史来看,只有日本人是双手握刀,“左右踊跃,奇诈诡异”(程冲斗语)。古罗马的弗拉维乌斯在其《兵法简述》(解放军出版社)对新兵训练就要求“如果一味砍劈,不管你用多大的力气,往往不会致命,因为对方对身体的重要部位总会用武器进行护卫,骨骼本身也会起到保护作用,反之,当刺杀时你可以把剑刺进去2 英寸,就足以使其伤重致死”,“另外,当劈砍时,你的右手和右肋都呈暴露状态,而当你刺杀时,则身体各部位都是不暴露的,而且可以在对方尚未发觉时即将其杀伤”。可见,在古罗马时就不赞成砍劈,更何况是双手高举过头的劈砍。同样,19 世纪的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也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所以延续至今,有西洋击剑运动而无西洋砍刀运动,西洋击剑仍是单手持剑,对与日本渊源甚深的中国来说,至今尚无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双手用剑、双手用刀的物证和记载。倒是有诸多物证和记载证明中国古代单兵装备多是剑盾一体,即注重攻防一体。盾的使用很早,我们熟知的成语———自相矛盾就来自《韩非子·难一》中。还有出土的东魏和东晋时的持盾陶武士俑,甘肃敦煌壁画中的骑战图,战国铜鉴中的水陆攻战纹,还有《史记·项羽本纪》在详细描述鸿门宴时,有“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等等,既带盾,自然就是单手持剑了。骑兵作战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有马头)。那不带盾的徒步用剑就可能双手握剑?绝不可能!因为用剑的基本原则是“见缝插针”,同时要求“剑不过顶”“刃不向己”,原因很简单。其一,因为剑较轻且双刃,所以应尽量避免与敌较重兵器碰撞,应见隙而用。其二,运剑如过顶,则胸、腹、腿尽暴露于敌近前,有较大的危险性。其三,万一被敌兵器撞击,如果刃向己,则可能被己刃所伤。所以直至今日,除了苗刀和现代创编的双手剑外,找不到任何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双手用剑的物证和记载。

当然有些学者却认为双手运剑法应源自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马明达先生的《说剑丛稿》中基于“长铗”一词所做的推断。书中考证认为“长铗”就是长把,既然是长把,那肯定是双手握剑。笔者以为,此推断不妥。“长铗”一词代指长剑,古人多有论述,就算“长铗”就是长把,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双手握把。武谚曰:器械乃手臂的延长,也就是指身械一体,把剑当成是手臂延长出去的一部分,此时,剑的重心位置就关乎着运剑自如与否。根据用剑的规律,剑的重心应近于云头三指处(这是判别剑优劣的一个关键),在剑的型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剑体加长,就应相应地加长剑柄(或加重剑柄)以获得整剑重心的位置基本不变,这也是为何只见有长把的长剑而不见有长把的短剑(80cm以下)的原因所在,况且中国是一个讲究协调的民族(特别反对头重脚轻,这个问题容另文阐述),剑身加长,剑柄过短,似乎也不美观,另外,也许这是一种仪仗用剑制,如同喝威棒,难以想象14m 长的剑对于身形本就不高的楚越之地的古人,几近下颔,如何佩戴?如何挥舞?还有,剑首(墩)部位的突出,对双手握把时的后手是极大的妨碍,倒是日本刀的把型特别适合双手握把。

另外,对“以短入长”的剑来说,在剑长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尽量延伸攻击距离是短兵技术的关键,此时,单手持剑与双手持剑,则至少相差半个肩宽的距离(且不算探肩的长度),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近战中,单手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剑以刺为目的,武谚云:刺死砍伤,剑尚巧,不尚力,单手比双手的变化要多得多。而且就笔者对传统剑道的了解,在讲究贴身近战的中国传统武术中,一手持剑,另一手持盾或空手,空手还有很多奇妙的用法。总而言之,中国不可能有双手握剑的用法,一旦双手握剑,则只可能是“砍斫如刀法,笑杀渔阳老剑仙”了。

那为何世界上众多国家多是单手的短兵用法,却唯独日本刀是双手挥舞,高举过头?笔者认为,这是日本大和民族的特性所使。日本是一岛国,正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十分活跃,火山、地震和海啸十分频繁,国土面积中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仅占百分之十五,古时恶劣的生存条件促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攻击欲和对死亡的漠然视之。这两点也正是形成日本刀法特点的原因。所以日本刀法非常注重抢先攻击,双手握刀高举过头,追求尽全力的一击必杀和置自身防护于不顾的态势。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早已被文化地理学者所关注,王会昌先生在《中国文化地理》中就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绝不是其组成要素———民族、语言、宗教、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维特征等的简单拼合,而是在一定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制约下,由各要素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综合体或文化系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双手握刀高举过头的日本刀法为日本所发明和独有,绝不可能是由内陆文化体系的中国所传承过去的。 (本文来源:中华武术 作者:韦如东)

 藏刀由于它的形状、工艺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藏刀收藏历史,一起来看看。

藏刀收藏历史

 藏族生活在我国西部藏、甘、青、川、滇等地,是一个强悍尚武,有着悠久历史以及文化传统的民族,旧称土蕃。藏人佩刀是千百年来保持的风俗,藏族长刀不仅是战争中的重要兵器,也是个人身份和阶层的代表。普通的藏刀在藏语中被称为 “直”,官职佩刀称为“斜郎”。藏刀于西藏已有接近二千年历史,早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吐蕃就掌握了铜、铁、银的冶炼技术,止贡赞普时代(土蕃第八代赞普,推测为公元1-2世纪)就由明确记载开始锻打腰刀和盔甲。公元七世纪时期文成公主入藏时,陪嫁大量珍宝典籍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和大量工匠作为嫁妆,其中即包括冶炼师和刀剑工匠。这些工匠带来的先进技术对吐蕃冷兵器制造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藏族冷兵器是在汉、唐的影响之下,奠定其基本形制的。从藏族长刀来看,其造型传承了汉、唐长刀的风格。藏刀刃都是直刃、单锋、圆弧刀尖,刀背起脊、复合锻造,这些特点与出土的汉、唐长刀非常相似,唯一不同在于汉刀带有圆环于刀首。

 唐刀在初唐时期依然传承汉刀风格,中唐以后吸取突厥等其他民族风格最终称为唐刀,并东渡影响日本,成为日本刀的祖先。

 土蕃立国后与唐朝有近百年的边境战争史,战争是促使冷兵器发展和相互学习最大的交流平台,这是藏族第一从战争中学习中原兵器文化。

 藏族的钢铁工艺随着日常生活用具和大量生产工具的生产需求而发展的,而宗教艺术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藏区金属工艺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宋沈括《梦溪笔谈-青唐录》还记载了藏族的锻“瘊子甲”技法( “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原厚三分减二乃成。其末留筋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也,谓之瘊子甲。”)。

 利用金属的冷变形以提高该金属硬度和韧性,是硬化金属的重要方法,藏族在宋朝时期的冷锻技术非常先进和科学,说明吐蕃匠人充分掌握了冷锻技术和精湛的冶炼技术,相信同时期的兵器制造也是非常精良的。宋史载“蕃兵者,具籍塞下内属诸部落,团结以为藩篱之兵也。”蕃兵是北宋的四大边兵之一,由宋和西夏边境依附于宋的羌、吐蕃等族壮勇组成,驻防河州、湟州、兰州、岷州等地区。

 说明藏族冷兵器在宋朝与中原冷兵器文化进行第二次学习和自身的演变,藏刀在首先学习了汉唐直刀后,刀首采用了宋剑一样的如意形刀首,这样的如意形刀首造型一直保留到今天,同样藏族的长矛也充分学习了宋制长矛,宋《武经总要》中一些长矛的特点在藏制长矛充分体现,其中某些特点保留至今。

 二、形制特点

 《汉藏史籍》上篇“土蕃王之王统”和“刀剑在吐蕃传布的情况”两节中对藏地不同品种的藏刀上的纹路和特性有详细的描述:“刀剑的种类分尚玛(汉人的刀剑,大多柄粗尖窄;)、索波(索波地区的刀剑,柄和尖一样宽,寓意像松树的叶子;)、呼拍(蒙古人的刀剑,刀剑有闪射的青光,寓意像被大鹏追逐的青蛇)、古司(古司九兄弟的刀剑,闪射白光,寓意像浸湿的白杨树枝;)、甲热(甲域洛扎地区的刀剑,雄劲锋利,寓意像老虎在草原奔跑)五大类。”《汉藏史籍》成书在明永宣时期,说明在宋元时期藏族的刀剑锻造已经具有完整的体系和流派,并且有详细的资料记载,这是中国古代冷兵器历史上不多见的,笔者常年在藏区收集收藏藏族冷兵器,收藏的藏刀经过对纹饰、锻造、装具等不同的特点的分析,和史籍上记载的内容相会对比,发现藏族的冷兵器基本都能在史籍中找到描述的实物。比如甲热类刀剑根据典籍记述有老虎一样的斑纹,其实就是藏刀中的旋焊锻造花纹刀,古司类刀剑典籍描述有白杨树枝一样的条纹,实际康巴刀中很多的流水纹锻造刀刃就有这样的锻造纹路,古籍记述的描述方法多是拟人或者拟物的描绘,细心用现存实物去对比就能还原历史的真实。

 1)康巴刀主要流传于卫藏、四川甘孜、云南藏区。装饰华丽,通体鋄金镂空雕刻,手柄如意云形刀首较小,并饰珊瑚松石。鞘使用U形铁框,内夹木衬,木衬包裹皮革,鞘尾部装饰一银球。

 (2)安多刀主要流传于青海、甘肃、四川阿坝藏区。安多刀刀首云头造型较为特殊,云首较扁,左右两侧较长较尖,不似康巴地区较为圆润,鞘多为木制裹皮,上下两端饰银皮包裹,银皮多錾花,并镶嵌宝石。

 3)洛巴刀流传于山南、林芝、米林、贡布江达地区,刀首多是菱形铁制镶嵌铜装饰,挡手为圆挡,钧不同于安多和康巴风格。刀刃较为宽厚,鞘为木裹皮革,个别刀装饰精美铁鋄金零件。

 洛巴刀和贡布刀实际都是一种风格的藏刀,在1904年1月,英军入侵西藏,在著名的“江孜保卫战”中,藏族人民体现出非凡的战斗勇气和决心,现在的南尼寺珍藏着一把贡布刀“梅朵”,刀的主人名叫阿达尼玛扎巴,他和弟弟率领贡布民军在南尼寺英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战斗中,英军炮兵指挥官扎聂萨海连人带枪被“梅朵”劈成两半,15名英兵被砍死。英军医生感慨:“西藏人的英勇举世无双。”

 4)土司贵族刀形制特殊,和普通藏刀有迥然不同的风格。佩刀制作精良,文饰带有很明显的宗教符号,刀首是较圆润的如意云头形,整体鋄金,饰唐卷草花纹。侧面鋄“卍”(藏语称:雍仲,古老的宗教符号,代表太阳),刀首宝石座原有镶嵌遗失,手柄裹鲛鱼皮,刀的挡手和普通藏刀的挡手的形制完全不同,非常的特殊,其采用的是一种圆盘护手的形制,铁制裹皮革,皮上嵌“ C ”型鋄金的装饰条,饰缠枝花纹,花瓣用鋄金装饰,在空白处用“点漆”工艺发黑,使整体的铁的底色呈黑色,突出鋄金花瓣的装饰效果。圆盘挡手中心,有宝石镶嵌座,中嵌绿松石。在宝石座和手柄之间,有一错金的小骷髅图案,代表的是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尸陀林”(代表如意解脱的意义)。刀鞘为提梁吊挂式样,鞘口铁制,鞘口有一弧形,是为配合刀柄圆盘挡手的式样,鞘口文饰上半部分以卷草为主,下半部分重点突出宝相花纹。整刀的鋄金纹饰华美,严谨,工艺精湛,是藏族佩刀中最高水平的代表。提梁鋄金如意花纹,并嵌珊瑚和绿松石。鞘尾底部起边,文饰与鞘口相同。刀鞘整体包裹藏族特制的皮革,表面呈一个个突起的小颗粒,现今依然保持着皮革的光亮,此种皮革的鞣制方式相传是蒙元军占领西亚之后带入中国,并且流传于西藏,此种皮革的硝制技术极其复杂,现今失传。此刀刀刃锻造精良,铁色呈银白,历经数百年丝毫没有锈色,刀刃中锻造合成的阳铁、阴铁纹路呈凹凸状,触手之处犹如细微的波浪,另人惊叹其技艺。刀刃锻造完全符合古籍记载的“古司”类特点。笔者收藏的这个藏刀全长94厘米,整只藏刀,外形大气豪壮,错金文饰细腻严谨,文饰中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装配工艺精湛,刀刃锻造完美无缺。

藏刀的价值

 藏刀具有生产、生活、自卫、装饰4种用途,已有1600多年的生产历史,做工讲究,刀身用钢材锻,刀柄用牛角或硬质木料加工而成。

 由于锻打精致,镌刻细腻,色彩夺目,并附有藏文,系有五颜六色柄穗,形成别具一格的藏族工艺品。特别是朋友结婚或喜生婴儿时,送上把藏刀会使主人感到格外高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