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推荐
国学经典是我们需要多看的书籍,多看一些经典的国学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提高文学水平。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推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一
《论语》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的孔子是影响中国文化,政治,制度等最深远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记录他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被中国称为"致圣"。
《道德经》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道德经》博大精深,两钱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百姓,纷纷从中汲取智慧。
《庄子》庄子是道家集大成者,在战国时代那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他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庄子》一书堪称中华民族深邃而充满内蕴的思想,资源与哲学宝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人的灵魂。
《孟子》被誉为儒家"亚圣"的孟子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百世之师,是因为其著作《孟子》中体现的深刻思想。孟子的一腔"浩然之气",以及:"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钱年之后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强本节用、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非攻反战、防御自卫的军事思想,别开生面、体系完整的逻辑学说,都集中体现在《墨子》一书中。
《荀子》荀子堪称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者,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产生过重大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韩非子》能与儒家分庭抗礼的政治和哲学流派,秦国因此而完成统一大业,其犀利深刻的思想光芒照耀千古,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 "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孙子兵法》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左传》散文艺术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全书有姓名可稽者,几近三千之众。其中形象较为鲜明、具有一定个性者为数不少。作者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各具性格特征的动人形象。《左传》散文艺术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二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 秦国 丞相 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
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 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 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班固《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三皇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代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从此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史通·六家》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
《论衡》-王充 《论衡》书不仅对汉儒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的抨击(但它并不完全否定儒学),而且它还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天道"、"礼和法"、"鬼神与薄葬"、"命"、"性善和性恶"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因此,后人称《论衡》书是"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古代小百科全书。尽管《论衡》书不可能摆脱当时时代的局限,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世界,特别是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论的,但它产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封建国家处于统一和强大、儒学与谶纬神学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的时期,它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孔孟的权威挑战,并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这在历史上是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的。它对今后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诸如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齐梁时的无神论者范缜、唐朝时期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嵇康集》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今安微 宿县西南)人。
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
因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权之司马氏集团,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
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鲁迅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与山世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代表作。
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有《幽愤诗》传世。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感情。善鼓琴,所弹《广陵散》尤著名,并作《琴赋》,对琴之奏法及表现力,均作细致描写。所著有《嵇中散集》,已散佚。
后人辑本,以鲁迅所辑校《嵇康集》为最详备。
《陶渊明集》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
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世说新语》-刘义庆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
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文体都作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问题;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这部著作虽然分为四个方面,但其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正如作者在《附会篇》中所说:"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其体大精思,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
《六祖坛经》在《坛经》中所见的如来藏系统的经典,除以上所举的《大涅盘经》和《维摩经》之外,尚有《菩萨戒经》、《法华经》、《华严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
《韩昌黎文集》盛世中唐的瑰丽诗文。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1]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1] ,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三
《苏东坡全集》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
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其文学精神更直得后人学习。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 《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所以要看看哦!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本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它作现代解释并力图克服其偏失。
《焚书》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著《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他死后由门人汪本轲编辑成集,刻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续焚书》,5卷。两书收录了这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
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焚书·答耿司寇》)。
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同上)。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
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候》)。李贽对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们的揭露真可谓一针见血,句句中的。
《日知录》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和政治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但开有清一代学风,而且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也从他那里吸取了精神力量。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清代儒者以朴学自命以示别于文人,实炎武启之。最近数十年以经木而影响于政体,亦远绍炎武之精神也。"
《明夷待访录》本书诞生于明清之际,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学校》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议政参政的作用,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黄宗羲所设想的未来学校,相似于近代社会舆论中心和议会的机构。黄宗羲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设置,但主张君主开明立宪制,加强平等因素,扩大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这种思想并非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的,因而更加可贵。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重视和赞许。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晚年的历史评论性著作。在对历史发展的认识上,《读通
鉴论》指出"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卷二十四国家的治乱存亡与人的生死寿夭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并且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人所认识和掌握的。基于这种思想认识,作者认为秦始皇废除分封行郡县,是历史进步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秦代以下,郡县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卷一,被分封行郡县变革的成功是顺应了"势之所趋",符合"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结果。作者还进一步带证地指出"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而行其大公"卷一,秦始皇是出于"私天下"的动机而实行郡县制的,而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又恰恰是通过秦始皇主观动机这一偶然性体现出来的。
《龚自珍全集》属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人间词话》《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
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1 30岁必读的书籍
2 30本人生必读的励志书籍推荐
3 30本成功人士必看书籍
4 人生必读的30本经典书籍以及推荐理由
5 30岁前必读的经典书籍
6 经典国学书籍读后感
7 30部必读国学经典
1、《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2、《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3、《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4、《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5、《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 (文献古籍曾子《大学》)
-庄子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
-道德经
-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
-孟子 (儒家经典著作)
经典古书排行榜
《春秋》《周易》《金刚经》《六祖·坛经》《开元占经》《黄帝内经》《山海经》 《史记》 《道德经》《资治通鉴》《三字经》《论语》《三言两拍》《法华经》《易筋经》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
荆川先生批点史记,绣像第六才子书,周易本义,昌黎先生集,第一才子三国志,第四才子平山冷燕,东医宝鉴,东垣十书,文中子中说,等等好多了 都是鄙人所见之非常好的古籍! 希望可以帮到您! 您要的岳氏族谱可以去孔夫子旧书网上找找看
古书籍大全
一、 儒学类 《周易》(上古伏羲) 《论语》(春秋孔子) 《孟子》(战国孟轲) 《大学》(西汉戴圣) 《中庸》(西汉戴圣) 《吕氏春秋》(秦吕不韦等
中国文化根深叶茂,古典书籍种类繁多,列举最经典的几类如下: (1)经史子集类: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
这个说不完吧介绍几个好的给你 《四书》《五经》 《诸子集成》 《诗经》 《左传》 《国语》 《晏子春秋》 《楚辞》 《春秋三传》 《吕氏春秋》 《官场现形记》 《二
中国最好的古书
《春秋》《周易》《金刚经》《六祖·坛经》《开元占经》《黄帝内经》《山海经》 《史记》 《道德经》《资治通鉴》《三字经》《论语》《三言两拍》《法华经》《易筋经》
按古籍影响 周易、论语、诗经、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伤寒论、四库全书、六艺十三经、孙子兵法 以下是按古籍年代 唐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唐成都府BIAN家刻本《陀罗尼经咒》宋杭州猫儿桥刻本《文选五臣注》宋刻本《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史记集解索引正义》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元至正五年刻本《金史》元大德三年《稼轩长短句》按古籍类别: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 总之门类繁多,不可细数
中国古书:《三字经》、《黄帝内经》、《山海经》、《资治通鉴》、《道德经》、《奇门遁甲》、《孙子兵法》《易经》、《增广贤文》、《论语》、《史记》、《汉书
免费古籍网
古诗文网/古诗词网/国家图书馆网站
最大的散文网 wwwsbkk8古文学网 wwwguwenxue/圣言学堂 wwwfainfo/puton/indexasp诗词总汇 wwwsczh
迅雷 土豆 百度 谷歌
中国最有名的风水书籍
当属曲炜写的《风水宝鉴》,集古今风水绝学之大成之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作,其作者为了验证风水理论的实用性,考察近千个名人故居和祖坟,他写的东西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是风水著述中少有的经典之作!
杨救贫的书本本都是经典,非经典中的经经典~ 他是风水地理堪舆的祖师,一代宗师~ 杨救贫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疑龙十问》、《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堪舆学专著流传于世,并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你看懂看透这些书就可以让现代的易学大师叫你师父了~
这些书籍都是简体中文文字版本的,可以访问原文下载 网页链接 本书将晦涩难懂的风水理论运用于现代生活中,侧重于追求家居生活的健康和品位,更科学、更专业地传
1、《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4、《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5、《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古代文史典籍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
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
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
《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
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
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金瓶梅》、《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
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
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
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学规举隅面是国学方面的书经部十三经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其他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史部二十五史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其他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子部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其他兵书《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其他子部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集部楚辞楚辞 楚辞补注总集类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其它集类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其他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辑注类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专题类历史 军事 文化 古典小说类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历史工具类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 中国历代疆域图古今地名对照 历表(隋之前)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二十四节气表 三国地图民国地图 万年历 (一)工具之部
《书目举要》 (周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馆本。这是书目的书目。
《书目答问》 (张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记书庄有石印"增辑本",最易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存目录广东图书馆刻本,又点石斋石印本最方便。
《汇刻书目》 (顾修)顾氏原本已不适用,当用朱氏增订本,或上海北京书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续汇刻书目》 (罗振玉)双鱼堂刻本。
《史姓韵编》 (汪辉祖)刻本稍贵,石印本有两种。此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中国人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北京晋华书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 (傅运森) 商务印书馆。
《历代地理韵编》,《清代舆地韵编》 (李兆洛)广东图书馆本,又坊刻《李氏五种》本。
《历代纪元编》 (六承如)《李氏五种》本。
《经籍纂诂》 (阮元等)点石斋石印本可用。读古书者,于寻常典外,应备此书。
《经传释词》 (王引之)通行本。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等译编) 上海医学书局
(二)思想史之部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商务印书馆。
二十二子:
《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经》
浙江公立图书馆(即浙江书局)刻本。上海有铅印本亦尚可用。汇刻子书,以此部为最佳。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最好先看白文,或用朱熹集注本。
《墨子间诂》 (孙诒让)原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庄子集释》 (郭庆藩)原刻本,石印本。
《荀子集注》 (王先谦)原刻本,石印本。
《淮南鸿烈集解》 (刘文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春秋繁露义证》 (苏舆)原刻本。
《周礼》 通行本。
《论衡》 (王充)通津草堂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湖北崇文书局本。
《抱朴子》 (葛洪)《平津馆丛书》本最佳,亦有单行的;湖北崇文书局本。
《四十二章经》金陵刻经处本。以下略举佛教书。
《佛遗教经》 同上。
《异部宗轮论述记》 (窥基)江西刻经处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东晋译本)金陵刻经处。
《妙法莲华经》 (鸠摩罗什译)同上。
《船若纲要》 (葛彗)《大般若经》太繁,看此书很够了。扬州藏经院本。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玄奘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鸠摩罗什译,菩提流支译,真谛译)以上两书,流通本最多。
《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译)此书译本与版本皆极多,金陵刻经处有《阿弥陀经要解》(智旭)最便。
《大方广圆觉了义经》 (即《圆觉经》)(佛陀多罗译)金陵刻经处白文本最好。
《十二门论》 (鸠摩罗什译)金陵刻经处本。
《中论》 (同上)扬州藏经院本。
以上两种,为三论宗"三论"之二。
《三论玄义》 (隋吉藏撰)金陵刻经处本。
《大乘起信论》 (伪书)此虽是伪书,然影响甚大。版本甚多,金陵刻经处有沙门真界纂注本颇便用。
《大乘起信论考证》 (梁启超)此书介绍日本学者考订佛书真伪的方法,甚有益。商务印书馆将出版。
《小止观》 (一名《童蒙止观》,智觊撰)天台宗之书不易读,此书最便初学。
金陵刻经处本。
《相宗八要直解》 (智旭直解)金陵刻经处本。
《因明入正理论疏》 (窥基直疏)金陵刻经处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慧立撰)玄奘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伟大人物,此传为中国传记文学之大名著。常州天宁寺本。
《华严原人论》 (宗密撰)有正书局有合解本,价最廉。
《坛经》 (法海录)流通本甚多。
《古尊宿语录》此为禅宗极重要之书,坊间现尚无单行刻本。
《大藏经》缩刷本腾字四至六。
《宏明集》 (梁僧祐集)此书可考见佛教在晋宋齐梁士大夫间的情形。金陵刻经处本。
《韩昌黎集》 (韩愈)坊间流通本甚多。
《李文公集》 (李翱)三唐人集本。
《柳河东集》 (柳宗元)通行本。
《宋元学案》 (黄宗羲,全祖望等)冯云濠刻本,何绍基刻本,光绪五年长沙重印本。坊间石印本不佳。
《明儒学案》 (黄宗羲)莫晋刻本最佳。坊间通行有江西本,不佳。
以上两书,保存原料不少,为宋明哲学最重要又最方便之书。此下所列,乃是补充这两书之缺陷,或是提出几部不可不备的专家集子。
《直讲李先生集》 (李觏)商务印书馆印本。
《王临川集》 (王安石)通行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二程全书》 (程颢、程颐)六安涂氏刻本。
《朱子全书》 (朱熹)六安涂氏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朱子年谱》 (王懋竑)广东图书馆本,湖北书局本。此书为研究朱子最不可少之书。
《陆象山全集》
《陈龙川全集》 (陈亮)通行本。
《叶水心全集》 (叶适)通行本。
《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浙江图书馆本。
《困知记》 (罗钦顺)嘉庆四年翻明刻本。正谊堂本。
《王心斋先生全集》 (王艮)近年东台袁氏编订排印本最好,上海国学保存会寄售。
《罗文恭公全集》 (罗洪先)雍正间刻本,《四库全书》本与此不同。
《胡子衡齐》 (胡直)此书为明代哲学中一部最有条理又最有精采之书。《豫章丛书》本。
《高子遗书》 (高攀龙)无锡刻本。
《学通辨》 (陈建)正谊堂本。
《正谊堂全书》 (张伯行编)这部丛书搜集程朱一系的书最多,欲研究"正统派"的哲学的,应备一部,全书六百七十余卷,价约三十元。初刻本已不可得,现行者为同治间初刻本。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商务印书馆。
《日知录》 (顾炎武)用黄汝成《集释》本。通行本。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单行本。扫叶山房《梨洲遗著汇刊》本。
《张子正蒙注》 (王夫之)《船山遗书》本。
《思问录内外篇》 (王夫之)同上。
《俟解》一卷,《噩梦》一卷 (王夫之)同上。
《颜李遗书》 (颜元,李恭)《畿辅丛书》本可用。北京四存学会增补全书本。
《费氏遗书》 (费密)成都唐氏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寄售)
《孟子字义疏证》 (戴震)《戴氏遗书》本。国学保存会有铅印本,但已卖缺了。
《章氏遗书》 (章学诚)浙江图书馆排印本,上海刘翰怡新刻全书本。
《章实斋年谱》 (胡适)商务印书馆出版。
《崔东壁遗书》 (崔述)道光四年陈履和刻本;《畿辅丛书》本只有《考信录》,亦可够用了。全书现由亚东图书馆重印,不久可出版。
《汉学商兑》 (方东树)此书无甚价值,但可考见当日汉宋学之争。单行本,朱氏《槐庐丛书》本。
《汉学师承记》 (江藩)通行本,附《宋学师承记》。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光绪辛卯初印本;新刻本只增一序。
《史记探原》 (崔适)初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排印本。
《章氏丛书》 (章炳麟)康宝忠等排印本;浙江图书馆刻本。
(三)文学史之部
《诗经集传》 (朱熹)通行本。
《诗经通论》 (姚际恒)闻商务印书馆将重印。
《诗本谊》 (龚橙)浙江图书馆《半广丛书》本。
《诗经原始》 (方玉润)闻商务印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诗毛氏传疏》 (陈奂)《清经解续编》卷七百七十八以下。
《檀弓》《礼记》第二篇。
《春秋左氏传》 通行本。
《战国策》 商务印书馆有铅印补注本。
《楚辞集注》,附《辨证后语》 (朱熹)通行本;扫叶山房有石印本。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编)广雅书局本。此书搜集最富,远胜于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出版。
《古文苑》 (章樵注)江苏书局本。
《续古文苑》 (孙星衍编)江苏书局本。
《文选》 (萧统编)上海会文堂有石印胡刻李善注本最方便。
《文心雕龙》 (刘勰)原刻本;通行本。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湖北书局刻本。
《唐文粹》 (姚铉编)江苏书局本。
《唐文粹补遗》 (郭麟编)同上。
《全唐诗》 (康熙朝编)扬州原刻本,广州本,石印本,五代词亦在此中。
《宋文鉴》 (吕祖谦编)江苏书局本。
《南宋文范》 (庄仲方编)同上。
《南宋文录》 (董兆兆编)同上。
《宋诗抄》 (吕留良、吴之振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诗抄补》 (管庭芬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六十家词》 (毛晋编)汲古阁本,广州刊本,上海博古斋石印本。
《四印斋王氏所刻宋元人词》 (王鹏运编刻)原刻本,板存北京南阳山房。
《疆村所刻词》 (朱祖谋编刻)原刻本。王朱两位刻的词集都很精,这是近人对于文学史料上的大贡献。
《太平乐府》 (杨朝英编) (四部丛刊)本。
《阳春白雪》 (杨朝英编) 南陵徐氏《随庵丛书》本。
以上两种为金元人曲子的选本。
《董解元弦索西厢》 (董解元)刘世衍《暖红室汇刻传奇》本。
《元曲选一百种》 (臧晋叔编)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
《金文最》 (张金吾编)江苏书局本。
《元文类》 (苏天爵编)同上。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商务印书馆本。
《京本通俗小说》这是七种南宋的话本小说,上海覃隐庐《烟画东堂小品》本。
《宣和遗事》《士礼居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有排印本。
《五代史平话》残本 董康刻本。
《明文在》 (薛熙编)江苏书局本。
《列朝诗集》 (钱谦益编)国学保存会排印本。
《明诗综》 (朱彝尊编)原刻本。
《六十种曲》 (毛晋编刻)汲古阁本。此书善本已不易得。
《盛明杂剧》 (沈泰编)董康刻本。
《暖红室汇刻传奇》 (刘世珩编刻)原刻本。
《笠翁十二种曲》 (李渔)原刻巾箱本。
《九种曲》 (蒋士铨)原刻本。
《桃花扇》 (孔尚任)通行本。
《长生殿》 (洪升)通行本。
清代戏曲多不胜举;故举李蒋两集,孔洪两种历史戏,作几个例而已。
《曲苑》上海古书流通处(?)编印本。此书汇集关于戏曲的书十四种,中如焦循《剧说》,如梁辰鱼《江东白苎》,皆不易得。石印本价亦廉,故存之。
《缀白裘》这是一部传奇选本,虽多是零篇,但明末清初的戏曲名著都有代表的部分存在此中。在戏曲总集中,这也是一部重要书了。通行本。
《曲录》 (王国维)《晨风阁丛书》本。
《湖海文传》 (王昶编)所选都是清朝极盛时代的文章,最可代表清朝"学者的文人"的文学。原刻本。
《湖海诗传》 (王昶编)原刻本。
《鲒埼亭集》 (全祖望)借树山房本。
《惜抱轩文集》 (姚鼐)通行本。
《大云山房文稿》 (恽敬)四川刻本,南昌刻本。
《文史通义》 (章学诚)贵阳刻本,浙江局本,铅印本。
《龚定庵全集》 (龚自珍)万本书堂刻本。国学扶轮社本。
《曾文正公文集》 (曾国藩)《曾文正全集》本。
清代古文专集,不易选择;我经过很久的考虑,选出全,姚,恽,章,龚,曾六家来作例。
《吴梅村诗》 (吴伟业)《梅村家藏稿》(董康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本,无注,此外有靳荣藩《吴诗集览》本,有吴翌凤《梅村诗集笺注》本。
《瓯北诗钞》 (赵翼)《瓯北全集》本,单行本。
《两当轩诗钞》 (黄景仁)光绪二年重刻本。
《巢经巢诗抄》 (郑珍)贵州刻本;北京有翻刻本,颇有误字。
《秋蟪吟馆诗钞》 (金和)铅印全本;家刻本略有删减。
《人境庐诗钞》 (黄遵宪)日本铅印本。
清代诗也很难选择。我选梅村代表初期,瓯北与仲则代表乾隆一期;郑子尹与金亚匏代表道咸同三期;黄公度代表末年的过渡时期。
明清两朝小说:
《水浒传》 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西游记》 (吴承恩)亚东图书馆再版本。
《三国志》 亚东图书馆本。
《儒林外史》 (吴敬梓)亚东图书馆四版本。
《红楼梦》 (曹雪芹)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水浒后传》 (陈忱,自署古宋遗民)此书借宋徽钦二帝事来写明末遗民的感慨,是一部极有意义的小说。亚东图书馆《水浒续集》本。
《镜花缘》 (李汝珍)此书虽有"掉书袋"的毛病,但全篇为女子争平等的待遇,确是一部很难得的书。亚东图书馆本。
以上各种,均有胡适的考证或序,搜集了文学史的材料不少。《今古奇观》,通行本。可代表明代的短篇。
《三侠五义》此书后经俞樾修改,改名《七侠五义》。此书可代表北方的义侠小说。旧刻本,《七侠五义》流通本较多。亚东图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儿女英雄传》 (文康)蜚英馆石印本最佳;流通本甚多。
《九命奇冤》 (吴沃尧)广智书局铅印本。
《恨海》 (吴沃尧)通行本甚多。
《老残游记》 (刘鹗)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以上略举十三种,代表四五百年的小说。
《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 (胡适)本书卷二。
(跋)文学史一部,注重总集;无总集的时代,或总集不能包括的文人,始举别集。因为文集太多,不易收买,尤不易遍览,故为初学人及小图书馆计,皆宜先从总集下手。
慢慢欣赏!
“四大古书”是古代的文集,指《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部古籍。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诗经》
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扩展资料:
《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大古籍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本文2023-08-04 01:52: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