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本知识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古籍基本知识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第1张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1914-1949年为现代“龙学”的开创期。这一时期处于文本清理和资料积累的阶段,虽然产生了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和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两部不朽的著作,但总体研究水平尚低,大部分论著和文章都属于评介性质,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问题讨论。当然,这种情况也是草创时期所难免的。

《札记》和“范注”的相继问世不仅揭开了现代“龙学”的序幕,而且为现代“龙学”研究确立了一个高水准的起点,致使本期其它一些《文心雕龙》注释和研究著作显得黯然失色。例如:叶长青的《文心雕龙杂记》(1933)、庄适选注的《文心雕龙》(1934)、朱恕之的《文心雕龙研究》(1944)、杜天縻的《广注文心雕龙》(1947)等,在《文心雕龙》研究史上虽小有贡献,然均未产生什么影响。其中只有刘永济的《文心雕龙校释》(1948)颇具特色,解放后修订重版产生较大影响。

影印版和正版图书都是在获得授权后进行图书印刷,但是在其制作等方面有所区别,它们的区别为:

1、制作形式不同。正版图书是经过授权后对图书的排班和打印;而影印版就是对原版原封不动的拷贝,版权还是为原书的版权 。

2、出版商不同。正版图书在获得授权后,可以以自己的公司作为出版商标注在书的封面;而影印版只能标注获得影音授权的那本书的出版商。

3、图书价格方面。正版书因为有版权授权等方面的费用,所以正版书的价格要比影印版高。

4、书籍分类不同。正版图书一般都是有原作者或排版好的授权图书;而影印版大多为英文书籍或者是古籍,像古籍的版权就无法从原作者获得。

——正版书

——影印版

这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具有完全意义上的通史。此书于1923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原书名《白话本国史》;1990年上海书店影印,收入《民国丛书》第二编;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本次出版以初版本为底本,并参考了一些学者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修订、审校。

该书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篇构成,在每一篇里又分若干章,详细叙述了从远古时代到民国十一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而且还叙述了东南亚中西亚各国、各民族与中国的关系。

LZ你没有搞清楚《续修四库全书》的内容。《续修四库全书》是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古典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清理与汇集,属于汇编作品。汇编作品是指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注意汇编作品的意义在于对被汇编的多部作品或材料的内容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再创作,而着重强调汇编人独特的选择和编排素材的方法和逻辑,也就是主要强调其排版等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使该汇编作品包含了汇编人的智慧,足以形成新的著作权。《续修四库全书》不是单纯的影印古籍,那些古籍现在属于公共领域的作品,是可以无偿使用的,而且单纯的影印古籍也没有著作权可言,出版社主张的也不是这些古籍的著作权,而是出版社将那些古籍进行了收录、整理、编排等等,这些行为包含了编纂者们的智慧,具有创造性,使汇编后的作品形成了新的著作权,因此著作权法将这种汇编作品也纳入了保护范畴,出版社主张的是该汇编作品的著作权。

像你说的这个切割还原成独立的四页,不构成汇编作品,而只是对原作品的修改。修改他人的作品,是要取得著作权人的书面同意的,如果你未征得著作权人的书面同意擅自修改了作品的话,就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修改权。如果你还想发布的话,还应该就该发布行为取得著作权人书面同意并支付报酬,否则就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发行权,著作权人是可以追究你的民事责任的,如果是有偿发布的话,非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话,还会追究你的刑事责任。

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抱歉,我没有看过《续修四库全书》,但是你的问题不用去看这部书我就可以告诉你,无论《续修四库全书》是一部汇编作品还是单纯像LZ说的那样是古籍影印,你的行为无非就是到底是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修改权发行权还是邻接权的问题,如果你还是不能理解的话,你只要记住你的行为都是侵权行为这一点就可以了。

另外,盈利仅是判断是否追究刑事责任的一个构成要件,与是否追究民事责任无关。

有别的网友发布,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别的网友也侵犯了著作权人和出版社的合法权利;很早之前就发布过,只能说明这种侵权行为开始的时间很早。而且这种法律责任无所谓分担,更谈不上免去,只是追究一个人的法律责任还是追究两个人的法律责任的问题。LZ的思想存在误区,难道有人很早做过某一侵权行为,以后别人再做这种行为就不是侵权了么?

如果LZ认为我们的回答只是学理上的分析,不能说服你的话,你可以在百度搜索栏里输入“续修四库全书的著作权”搜索一下,有很多关于《续修四库全书》维权等的信息。

最后,我想再多说一句,这些专门的法律问题,如果你想不明白它的理论的话,就不要想,作为一般人想不明白是很正常的,如果都能想明白了还要我们这些专门学法律的做什么?关键是记住法律的有关规定就可以了,不管你认为法律规定有多奇怪、多难以理解甚至多不合理,法律就是法律,法律规定了就要按照法律规定来办事,若认为法律规定理解不了或者不合理,而随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事,早晚有一天会吃亏的,毕竟你理解不了不代表别人理解不了,你觉得不合理不代表别人也觉得不合理,你不遵守法律规定不代表别人也不遵守法律规定。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出版于1928年6月,迄今已整整90周年。

        这部代表胡适白话文学思想与研究成果的重要著作,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首次梳理了白话文学的嬗变与发展脉络,构建了中国白话文学史编撰体系,在方法上为中国文学史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可以说,《白话文学史》虽然只有上卷,多被学界惋惜,抑或被诟病为著名的半部书,但它却是中国白话文学研究筚路蓝缕的开山之作,并早已成为胡适思想与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失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白话文学史》版本。

        胡适早期的大部分著作都是交由绩溪同乡汪孟邹、汪原放叔侄经营的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这部《白话文学史》之所以没有在亚东图书馆出版,主要是1927年6月下旬,胡适与徐志摩、梁实秋、余上沅等人集股投资,在上海创办了“新月书店”,计划整理出版多种新书,故他将自己的这部《白话文学史》作为同人新月书店的第一部新书出版。

        新月书店版《白话文学史》初版为1928年6月,查胡适日记,他在1928年6月19日记道:“我的《白话文学史》昨日出版,今日始得见” ,可知《白话文学史》面世的具体时间应是1928年6月18日。胡适对于此书的完成,是有着喜悦心情的,他在1928年6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昨日把《文学史》上卷写成,共二十万字有零,一年之中,只有这一点成绩耳”。

      《白话文学史》面世后,在学界引起震动,获广泛好评,当然也有指摘。虽然它是一部学术著作,但由于作者是大名鼎鼎、风头正劲的胡适,此书却成了当时的一部畅销书。新月书店初印3000册,不到半年已脱销,至1933年,已印行了15000多册。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白话文学史》在两岸的各种版本,已达三十余种之夥。

        新月书店版1928年6月初版后,当年12月即出了第2版,至1933年8月已出至第6版。后新月书店经营亏损,于1933年底被商务印书馆接收。新月书店并入之后,商务印书馆旋于1934年10月即再版了《白话文学史》。

        下面依时间顺序,大略梳理一下新月书店版之后,《白话文学史》的出版情况: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台湾乐天出版社先后四次出版《白话文学史》。

        台湾“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三次出版胡适《自校本白话文学史》。

        1986年1月,岳麓书社在大陆首次出版《白话文学史》,首印7000册。2010年再版。

        上海书店1989年将《白话文学史》列入“民国丛书”出版。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2006年出版,2003年还曾列入《胡适全集》出版。

        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1996年9月出版、2016年6月出版。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2002年出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2006年出版、2009年出版,皆附有骆玉明教授导读。

        团结出版社2005年出版、2006年出版、2009年出版、2011年出版、2013年次出版。

        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精装典藏本。

        中国和平出版社2014年出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出版。

        吉林出版集团2016年出版。

        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出版精装本。

        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精装本。

        古吴轩2017年出版。

        此外,上海三联书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等也都曾出版过《白话文学史》。

二、《白话文学史》勘误。

        新月书店 1928年6月初版《白话文学史》即附有6页勘误表,它是由胡适自己校勘的。胡适在1928年6月1日日记中说:“今日作勘误表,误字尚不少”,6月2日日记说:“继续作勘误表”。1960年代后,胡适在台湾再次对《白话文学史》进行校正,后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内的胡适纪念馆出版了《自校本白话文学史》。但该版实际上只有二、三处简短补充。

        而应该明确指出的是,新月书店1928年6月初版《白话文学史》勘误表中指出的错误,有多项在后来的各种版本中却未能改过,一直延续。更令人奇怪的是,包括台湾胡适纪念馆出版的《自校本白话文学史》也是如此,竟也留有多处初版勘误表中已指出的错误。譬如,初版勘误指出“汉朝的民歌”一章中“自从地产生这些活的文学”,“从”误,应为“然”;“他们只直率地说了他们的歌”,“说”误,应为“唱”;“以李延年的协律都尉”,“的”误,应为“为”等多处已勘出错误,台湾的胡适研究所《自校本》、大陆的各种版本,包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本仍然沿袭原误 。

三、新发现的《白话文学史》重校本。

        2017年12月,笔者在安徽绩溪收藏圈得到了一部新月书店1928年6月初版本《白话文学史》签赠本,扉页有胡适毛笔亲书:“送给健行,并谢谢他给我重校此书。适之。十七,九,廿四”。可以肯定地说,这个重校本的出现,对于长期以来的《白话文学史》研究以及胡适研究,无疑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发现。

        经考证,胡适亲笔题签赠予者“健行”,即程健行,安徽绩溪仁里人,时任上海亚东图书馆编辑,曾帮助汪协如女士校点《缀白裘》。从称谓习惯上我们可以看出,温文而雅的胡适直接称程健行为“健行”,而未加“先生”等恭词,说明胡适与程健行已不仅是同乡,而且非常熟稔,已视作身边亲近的人,如同他平时对待朋友如徐志摩等直接称“志摩”这类情形是一样的。

        已故国家出版局局长、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王子野先生,在1983年8月18日为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一书所作序言中说:“最后再交代一下本书前的亚东图书馆编辑所同人合影的来历。这张照片是我父亲保留下来的遗物,去年我侄儿回绩溪老家去找来的,照片前排左起第四人程健行就是我的父亲。他是一个旧学很有修养的人,工作认真踏实……可惜他在一九三O年春就去世了,年仅三十五岁。父亲去世后留下寡母和五个孤儿,我居长,才十四岁,最小的弟弟才三岁。不用说,我们家庭里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于是托人将我介绍到亚东去当学徒,这样我就在亚东工作了四年(一九三O年——一九三四年)……书后的亚东图书馆同人名单中的程敷铎就是我的原名,改用今名是一九三八年到延安后开始的,姓王是随母姓”。

        据上得知,程健行是王子野先生的生父,于1930年逝世,年仅35岁。也就是说,他在重校《白话文学史》后不到二年就英年早世了。由此推断出程健行当出生于1895年,比胡适小四岁。同时可以推断,王子野先生应该从未见过他父亲的这个重校本,也从来不知道他父亲逝前还曾为胡适著作做过校勘,否则,这等重要事情,王子野不会在自己生前多次参加胡适学术研讨会、多次为相关胡适研究图书作序中从未有过口头与文字提及。

        胡适签赠给程健行的这部初版《白话文学史》,时间是1928年9月24日(很巧合,程健行与亚东图书馆编辑所同人的那张合影也是该日),距该书问世仅三月略余,据此可断,程健行应该是胡适自作勘误表之后,第一个为《白话文学史》作全书重校的人。

        程健行的重校,是在新月书店初版《白话文学史》原书上进行的,既有毛笔红字原处直接圈定校正,也有毛笔黑字原处加点、于书眉校注,书迹红字为楷书、黑字为行书,皆隽秀有力。程健行的校正从标点,到错字,到顺序,到引文,到出处,十分认真详尽细密,指正达数十处之多。

        今初步对照台湾、大陆出版流行的《白话文学史》诸种版本,包括台湾胡适纪念馆出的自校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本,程健行重校本中勘误指出《白话文学史》中的错处竟未获改正,至今仍在各种流行版本中延续。正缘于此,程健行的重校本《白话文学史》更显得珍贵,其足可弥补九十年来胡适这部名著各种版本的不足与缺憾,对于《白话文学史》研究以及胡适学术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我非常希望胡适亲笔签赠并致谢程健行的这部最早、也是迄今为止两岸唯一的《白话文学史》重校本,能够早日出版印行,相信它一定会引起两岸学界与广大爱好者的重视与喜爱。

《白话本国史》(吕思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cTg7-IzOy5jJTZXTOs1-w

密码:ut4g

书名:白话本国史

作者:吕思勉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07

页数:784

内容简介:

本书初版于1923年9月,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的史分期最有特色:周以前上古史,秦朝统一到唐朝全盛为中古史,从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为近古史,元朝至朝中叶为近世史,西力东渐以后为最近世史。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社会的一个大界限”,而西力东渐是传统社会与现代历史的另一个大界限,其间的历史,只是承平—致乱—再复承平的不断重演,而无本质上的变化。但就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而论,汉唐和宋元明清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唐中期安史之乱可以作为中古史和近古史的一大界限。这种从史实出发、突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关节目的历史分期,更为平实中肯、接近史实。

《白话本国史》规模宏大、视野开阔。与现今各类通史专著总是先政治、经济,后文化、外交的叙述顺序不同,吕先生的叙事往往都是有横向态势的展开,由大到小,由远至近,将所叙述的事件置于一个宽阔的时空范围,高屋建瓴,四方周赡,以获“通方之见”。该书除了叙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社会情形之外,尤其关注与中国历史关系密切的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诸如“近代的蒙回藏”、“近代的西南诸族”、“近代的后印度半岛”、“中西交涉的初期”、“藩属的丧失”、“俄蒙英藏的交涉”等内容,都有专门的章节加以叙述。这些与现代中国休戚相关的问题,多为后来通史著作所缺失。书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识原点,许多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而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的学习、研讨指示了方向。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少时受教于父母师友,15岁入县学。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后长期执教于光华大学,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读书广博,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多万字。《白话本国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和《吕思勉读史札记》等是吕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史学著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